首頁 > 文章中心 >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

      一、福斯特對馬克思生態學思想的論證及其問題

      在福斯特看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就是生態唯物主義,馬克思批判地繼承并超越了伊壁鳩魯以來的唯物主義傳統,達到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的統一。為論證馬克思的生態學思想,福斯特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梳理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整理出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的歷史譜系,其論證的主要節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1)伊壁鳩魯是福斯特考察唯物主義的歷史起點。在福斯特看來,伊壁鳩魯哲學的兩大要素是反對宗教目的論和自然決定論,二者又是相互關聯的,反對目的論是為理解自然服務的,這是伊壁鳩魯的最終目的。福斯特進而認為,唯物主義本身的發展就是伊壁鳩魯的目的。“伊壁鳩魯推進了一種主要是思辨型的唯物主義,它完全不同于柏拉圖的那種對思辨的唯心主義式熱愛。”①但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作為對希臘化時代狀況的反應,伊壁鳩魯哲學的主題是倫理學,即人的幸福問題,物理學是從屬于倫理學的,而不是相反;自然在伊壁鳩魯那里并不構成獨立的認知意義,福斯特是以近代哲學認識論框架生搬硬套在晚期希臘哲學上。

      (2)福斯特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解讀。福斯特認為,“馬克思回顧了伊壁鳩魯的哲學,為的是揭示伊壁鳩魯的哲學是怎樣預示了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中的唯物主義、人文主義和抽象的個人主義的興起的。”②馬克思受到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的影響,批判宗教和目的論,對馬克思來說,伊壁鳩魯最重要的遺產就是唯物主義和人文主義。這時的馬克思在用唯心主義的形式表達唯物主義的思想內容。

      (3)費爾巴哈在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福斯特認為,費爾巴哈的《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在黑格爾的自然哲學體系上實現了與黑格爾的決裂,恢復了感覺論的自然唯物主義原則;通過費爾巴哈,馬克思徹底擺脫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重新確認實在論和自然主義。盡管馬克思后來“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中的思辨的、非歷史方面的內容,但是,費爾巴哈自然主義的唯物主義仍然回響在馬克思成熟的歷史唯物主義之中。”③這成為馬克思批判宗教思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福斯特完全沒有認識到費爾巴哈哲學實質及其理論貢獻,他是站在現代形而上學的立場上來理解費爾巴哈的。事實上,費爾巴哈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是對整個哲學即一般哲學――形而上學的批判,這其中既包括抽象的唯心主義,也包括抽象的唯物主義。這才是真正影響馬克思之處。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原則,從現實的人出發,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進而討伐整個形而上學,并最終以對象性的活動即實踐為基礎完成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學的批判,在本體論上實現最本質的革命。

      二、評價

      首先,福斯特在根本上是從近代西方哲學認識框架出發解讀馬克思,把馬克思拉回到康德以前。福斯特所理解的唯物主義是所謂本體論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三者的湊泊,福斯特先確立了一般唯物主義立場(即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再說明馬克思哲學隸屬于一般唯物主義,最后指出馬克思哲學的特征,馬克思“在他更普遍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科學觀中,他既接受了‘本體論的唯物主義’也接受了‘認識論的唯物主義’。”④這樣的論述結構本身就說明,福斯特的哲學結構仍然處于近代西方哲學認識論框架之內,這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學。福斯特所理解的馬克思正是馬克思本人所反對和批判的。

      其次,馬克思哲學是一般唯物主義還是歷史唯物主義?事實上,馬克思理論關注的重點始終落在人類社會,尤其是市民社會上,他從來就沒有返回到一般唯物主義立場,先確立抽象的本體論的唯物主義,再結合社會歷史形成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理解仍然依附于現代形而上學的基本建制,而馬克思哲學所針對卻恰恰是全部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涉及自然與社會的領域劃分,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針對形而上學的根本性歷史原則,即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來解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歷史唯物主義才是我們理解其他一切哲學理論和哲學問題的真正的基礎和出發點。

      最后,關于實踐。在福斯特的語境下,實踐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中的一個范疇,是社會變化中一個推動環節,與唯物主義自然觀基本無涉。福斯特著重強調的是唯物主義的辯證特征,而少有提及實踐,實踐在其理論中并不構成基礎地位。他所謂的“新陳代謝”也仍然是缺乏歷史規定性的抽象概念,因為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關系歷史具體地取決于人類的實踐的發展水平,離開這一點強調所謂的“新陳代謝”便容易失去客觀規定性,從而陷入主觀主義。但是,實踐是什么?

      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⑤在當代哲學理論中,“實踐”一詞的內涵幾乎無所不包,濫觴為包括了從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到理論研究、文化活動等等的一切人類活動。而實踐若包括了一切也就失去了一切。因此,必須確定實踐的內核,即根本的、基礎的、第一性的方面,這就是以生產力為根本的經濟基礎,而生產力就是人們以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為特征和標志的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因此,實踐作為區別人的活動與動物活動的特征,其基礎的含義便首先是以使用―制造工具為根本的物質性操作活動,也就是社會生產活動。人以此為基礎區別于其他動物,形成了不同于任何其他動物群體的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使用制造工具為特征的人類物質性生存勞動,這才是實踐的內核。明確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歷史唯物主義。

      【參考文獻】

      [1](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頁。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范文第2篇

      一、 引言

      我們都知道,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學,同刑法學一樣,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在一片學術廢墟的基礎上重建起來的。樊崇義教授從80年代初開始對傳統的刑事訴訟法學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刑事訴訟法哲學的學術取向。樊崇義教授主編的《刑事訴訟法學研究綜述與評價》指出:“刑事訴訟的立法、司法活動,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及事物普遍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矛盾統一觀點、實事求是的觀點是刑事訴訟法學的基石,在刑事訴訟法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該書還指出:“目前我國訴訟法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刑事訴訟法學論著和教科書中,對認識論和刑事訴訟法學的關系,哲學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和具體運用,以及如何以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指導刑事訴訟等重大問題很少涉及。這種狀況限制了刑事訴訟法學的深入發展[1]。”樊崇義教授關于法律真實的研究對于我國刑事訴訟法哲學研究產生重大的影響。

      二、 刑事訴訟法的哲學思想簡述

      正義與秩序是馬克思刑事訴訟法哲學思想的基本價值內涵,刑事政策觀是馬克思刑事訴訟法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對馬克思刑事訴訟法哲學思想的全貌進行展開研討,從中感悟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對當代中國刑事法治建設的啟迪。馬克思的法律思想是非常豐富的,目前有關馬克思的法律思想包括刑事法律思想的研究成果,有重要學術內容、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樊崇義教授很早就主張本文由收集整理將刑事訴訟原理中有關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研討視為刑事訴訟法哲學, 認為“哲學, 既是世界觀, 又是方法論。其中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對刑事訴訟活動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刑事訴訟的立法、司法活動, 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為指導的。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實事求是的觀點是刑事訴訟法學的基石, 在刑事訴訟法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我國訴訟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3],因此倡導對該問題的研究。此后, 樊教授繼續關注這一問題, 以便對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上的“客觀真實說”提出質疑, 主張“法律真實說”。在認識刑事訴訟中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 我國有許多訴訟法學者參與研討, 并且產生了一大批高水平的論著。如吳宏耀博士撰寫的《訴訟認識論綱——以司法裁判中的事實認定為中心》。

      三、 簡評刑事訴訟法中的哲學思想

      綜觀目前的諸多成果,我們不難發現,在馬克思刑事法思想尤其是刑事訴訟法哲學思想的研究方面有許多基礎性工作要做。

      (一)馬克思法律哲學思想研究中的不足

      現有的馬克思刑事法思想研究的成果比較豐富,也出版了較多的相關論著。這些論著在馬克思法律思想包括在刑事法思想的研究取得相當深度的成果。但是這些成果大多都是對馬克思刑事法思想分類的歸納與總結,有些甚至是類似于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編年史,都缺乏對馬克思刑事法的核心問題或主線的透徹把握,對馬克思刑事法思想的內在理論邏輯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對馬克思刑事訴訟法思想研究需要進一步的深入。從刑事訴訟法哲學的角度探究馬克思刑事法思想,目前在國內的學術界還未見相關的研究成果。馬克思的著作最近幾年都有出版,以前的研究缺乏這方面的資料。這種情況表明,馬克思刑事法思想有進一步探討和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有相應的研究拓展空間。也說明了馬克思刑事訴訟法哲學思想的研究具有理論的挑戰性,也有理論上突破的可能性。

      (二)簡析近年來我國對刑事訴訟法哲學思想的研究

      我國訴訟法學界雖然在刑事訴訟法哲學研究上取得一定進展, 但始終沒有對刑事訴訟法哲學自身的問題展開研討,導致其對當下法哲學研討做出無力的回應。具體來講,近年來,我國學術界逐漸出現部門法哲學的研究熱潮,主要表現在全國性學術會議的相繼召開。 2004年12月18日至19日,由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與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今已改建為訴訟法學研究院,下同)共同策劃,由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承辦、海南大學法學院協辦,在海南博鰲成功地召開了“200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法學)主任聯席會議暨部門法學哲理化研討會”[3]。會上,與會專家對部門法學哲理化的基本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其間有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中心的師生提交了具有較高水準的論文。2007年8月24日至25日, 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與上海師范大學法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上海師范大學法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法律系承辦,在上海師范大學成功召開了“法理學與部門法哲學理論研討會”,會議的中心議題之一便是探討部門法哲學[3]。這就需要我國訴訟法學界就刑事訴訟法哲學如何定位等問題做出進一步的回應。這反映了我國刑事訴訟法哲學要以以往的研討結論、研討對象、研討方法為對象反過來思考自身、定位自身。這就超出了現有刑事訴訟法哲學的研討范圍和認知的水準, 成為我國刑事訴訟法哲學研究要面對的一個難題。

      再則,刑事訴訟法哲學研究也應分析產生中西前述差距的原因。因為只有對制度方面差距的產生原因有清醒的認識,我們才能研討我國能否以國外的做法為參照對刑事訴訟法進行再修改及如何進行再修改,才能更有效地探討我國的刑事訴訟現代化。一旦有人對此進行追問,必然會對刑事訴訟法哲學的研討方式、立論前提、價值預設、研究結論產生懷疑,對刑事訴訟法哲學研討的現狀進行批判。這就意味著: 以往的刑事訴訟法哲學研究終點將作為進一步研討的起點,以往的研究結論將成為進一步研討的對象。這需要我們打破思維的定勢,突破原有的學科界限,吸收部門法哲學的研討成果,重新認識刑事訴訟法哲學。

      (三)對刑事訴訟法的思考

      學術界應對刑事訴訟法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實踐操作問題及如何完善刑事訴訟法的問題,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刑事訴訟法哲學思考最深層次的問題就是刑事訴訟的出發點以什么為本位?是個人本位還是集體本位或者其他。對于一個民主法治國家來說,法律是以保護公眾的權利為根本宗旨,國家、政府及司法機關的活動都是為了保護公眾的權利,但公眾不能是抽象的,應該落實到每一個公民的個人權利。有些時候,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需要對公民的自由甚至生命進行限制或者剝奪,使得個人權利與社會利益之間產生碰撞,這時我們必須進行取舍和權衡。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法律的規定不僅能夠實現對具體犯罪的懲罰,也能符合法律保護個人權利的根本目的。從刑事訴訟法哲學的高度研究目的、結構問題,認真思考集體本位與個人本位的關系問題,將是刑事訴訟法學面臨的長期任務。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實踐觀 哲學研究

      實踐觀是哲學的核心觀點,與認識論、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都有不可分割的聯系。馬克思的實踐觀貫穿了哲學發展的全過程。馬克思找出了費爾巴哈實踐觀點中存在的不足,從主、客體角度對實踐進行了探討和分析,認為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對象性活動。但是一直以來,我國的大多數理論家在對實踐的理解上都有所偏差,所以必須認真研究馬克思的實踐觀,弄清實踐具體的哲學意義,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

      一、馬克思科學實踐觀的起源

      馬克思的實踐觀脫離于費爾巴哈實踐觀,是對費爾巴哈的實踐觀點的繼承和創新。馬克思對以往的唯物主義哲學觀點進行了研究分析,認為這些哲學觀點普遍存在一個缺點:過于重視事物活動中客體的作用,而忽略了主體作用,因此并不能對實踐產生全面的、正確的理解。《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提出標志著新唯物主義的形成,馬克思從唯物辯證的角度對實踐觀進行了改革和完善,彌補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中的不足,將唯物主義歷史觀和認識論與實踐的觀點相結合,推動了歷史觀和認識論的重大變革。馬克思以過去所有的實踐觀點中的優秀成分為基礎,并結合當時的社會條件,發展出了獨特的實踐理論體系。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對實踐作用的認識,但是還沒突出實踐的中心地位;在之后的《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具體闡述了實踐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卻依舊沒有把實踐概念當成重點內容解釋。直到《關于費爾巴哈提綱》的出現,才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踐理論體系,突出了實踐概念在哲學理論中的重要作用,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社會的本質展開了全面研究,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打下了牢固的實踐理論基礎。

      二、馬克思實踐觀的基本觀點

      1.實踐的主要形式

      實踐活動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實踐是指物質生產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活動及科學實驗活動等。其中,物質生產屬于人類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人們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力,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和方式,對自然界中的事物進行改造,從而改善自身的生活環境,滿足自己對物質條件的需求。生產活動是維系人與自然關系的紐帶,能夠實現有效能量與信息之間的交互,協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共同發展,是社會經濟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前提。生產活動的性質對社會性質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社會關系,人們處理這些社會關系的活動也是實踐活動的一種,主要包括政治性活動、社會變革活動等。尤其是在以階級斗爭為主的社會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主要體現為階級關系,由階級關系所引起的社會矛盾是社會存在的主要矛盾,而階級斗爭就成為人們處理社會關系的主要實踐活動。人們親近自然、探索自然,并將從自然中發現的規律運用到社會改造活動中。科學實驗就是人們進行社會改革活動的前提條件。人們為了解釋某種現象的產生原因、揭示其中的規律,特意創造某種條件達到觀察其變化及結果的目的。科學實驗以生產時間活動為研究基礎,既包括對自然科學的實驗研究,又涵蓋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

      2.實踐是檢驗整理的唯一標準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這樣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馬克思把實踐定義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活動,并且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需要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真理,這是真理本質和實踐特征的共同要求。真理即為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檢驗真理就是驗證人的主觀思想與客觀事實是否具有一致性。在檢驗真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將主觀與客觀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弄清楚其是否是真理。人的主觀思維本來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并不能作為衡量真理的標尺。所以,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成功地確定真理。此外,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實踐的物質活動,這就意味著人類可以在某種認識的引導下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將主觀的思想轉變為客觀存在。通常情況下,若是這個實踐活動與理想中的結果相一致,那么說明引導該實踐的認識是科學合理的。因此,實踐以其直接現實性的優點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實踐是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提倡以實踐的角度認識和改造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所有社會現象都是經過社會實踐之后才能發現其中的科學規律。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觀認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探索出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生活是人們進行各項社會活動的總和。首先,實踐是構成社會關系的基礎條件。社會基本關系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人與意識的關系。實踐涵蓋了所有社會關系,是社會關系產生和發展的動力。其次,實踐促進了社會生活的形成,人們利用實踐活動促進了社會變革,加速了社會發展的步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主要范圍,包括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實踐決定了整個社會生活的發展方向。實踐還是實現社會進步的推動力。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歷史,發展歷史,最終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勞動者是歷史的創造者,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社會歷史進步的源泉。

      三、結語

      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對象性活動,但是只有能夠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才屬于對象性活動。對象性是實踐活動的最重要屬性,是實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脫離了對象性實踐就不可能存在和發展。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也是哲學觀的主要體現。

      參考文獻: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范文第4篇

      關鍵詞:實踐直觀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出現絕非偶然,它是時代的產物,是馬克思哲學理論活動的結晶。費爾巴哈突破了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回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仍然存在著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的缺陷。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斗陣出發,依據哲學發展的必然邏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綱》正是馬克思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費爾巴哈的哲學一個重要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親身實踐的結晶。《提綱》對實踐的強調就是對實踐體驗的理論回應。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特別是拋棄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但同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費爾巴哈承認自然界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意識是人腦的產物,空間、時間和機械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產物,是思維和存在的統一體。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堅持認識論上的反應論,但他把人看是一種脫離歷史和社會關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義的解釋社會現象,著就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成為“半截子的唯物主義”。

      《提綱》是哲學革命的重要標志。在《提綱》中,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又吸取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并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運用辯證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發現了唯物史觀,從而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提綱》對于哲學的革命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有一個根本的基點是其核心,既實踐的觀點。馬克思在草擬這份提綱時,已遠遠超出了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片面性的觀點,明確地提出了新哲學最根本觀點,即革命的實踐的觀點。在這一觀點的統帥下,闡明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是“實踐”本身的哲學闡明;二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視角來分析社會歷史的發展;三是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來解釋人的本質。

      另外,《提綱》指出了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及其社會基礎。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三大缺陷:一是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脫節,和形而上學結合在一起,從而具有了形而上學性;二是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消極被動的反應論,不了解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三是舊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由于它的不徹底性,從而不能吧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貫徹到社會領域中去,從而而只是由社會意識去說明社會存在和發展。

      馬克思哲學認識論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主體;主體性;實踐

      古希臘以來,人們對于主體性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從來沒有終止過。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關注自身的問題,人本身成了人們探索和研究的對象。人開始關注自身的需要、使命、本性、能力等,關注對自身行為的調控及其行為后果的預見,關注對自然和社會的把握,這一系列關注都是以對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的認識和發揮為基礎的。主體和主體性問題是西方哲學的核心問題,它們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在這過程中也暴露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主體和人的主體性以生成性的內涵,科學地揭示了主體性的本質,實現了主體與主體性思想的根本變革。

      一、對馬克思之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歷史考察

      (一)古希臘哲學中以本體論為基礎的實體主體論

      從哲學上說,主體和客體是對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一般都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在這種觀念下人似乎天然就是主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將主體、主體性與人聯系起來則是近代哲學的事。在西方的古代哲學中,人與主體是相分離的,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在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使用“主體”這一范疇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主體并不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哲學范疇,而是一種同屬性相對應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理解主體的,他認為主體是一個貫穿在事物和變化之中的對事物起著支撐作用的不變的“存在者”,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本體。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本體、實體、主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不僅人是一個“主體”,一只小狗、一塊石頭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古希臘并無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概念,也沒有突出人的創造性的主體性思想。

      古希臘哲學大體上只是處于人類思想發展的幼年時期,這時的哲學思維還未將人類的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自我加以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處于原始的統一狀態之中。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學探討,也只是局限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當處在追求終極根源本體論思維方式之中時,主體作為一個表達中心的概念,必然不涉及人,本體論的思維方式是造成主體與人相分離的理論原因。

      (二)近代西方哲學中以認識論為基礎的認知主體論

      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在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也發生了變化,人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體,主體概念開始同人統一起來,人也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但是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歸于理性,認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主體,人只有作為理性的人才能認識自然的規律,發展科學,獲得自身的幸福。于是近代哲學就發生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將對主體性的理解囿于認識論范疇。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命題開創了認知主體哲學的先河,開創了對主體、主體性的研究。在這一命題中,“我思”是思想的第一原則,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因為在笛卡兒看來,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在笛卡兒這里,“我”即“思”,“思”即“我”,思維的主體和主體的思維被當作是一回事,這樣,先驗的邏輯理性就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化身,形成了絕對的權威。盡管笛卡兒突出了主體的自由、能動的特點,但是他是以認識的形式來表達人的主體性特征,因此,這種主體性是經驗的,而這種自我意識的主體哲學也必然導致主客二分。

      面對這種困境,康德認識到自我主體不可能通過經驗或有限的個體理性來保證,于是康德用無限的先驗意識取代了笛卡兒的有限的自我意識,用共同性的普遍理性取代了個體理性,大大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康德把人的本質即理性歸于主體的先驗構造,通過先驗統覺來說明自我意識,完成了自我意識向先驗意識的轉化,使認知主體哲學得到真正的確立。

      人的主體性原則到后來的黑格爾那里則被推到了極端,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這一命題,把主體性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從而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本體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這樣“絕對理念”就成為了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體,而自我作為一種執行認識功能的先驗的理性精神也就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盡管黑格爾通過在本體論上把世界精神化,解決了主客二元分裂的矛盾,但是他把主體完全絕對化了,這也就意味著理性主義面臨著危機。

      (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中以人的生存為基礎的生命主體論

      近代哲學家們將“人的理性”變為“理性的人”,將人唯一化、單向度化為抽象的觀念人,這引起了以叔本華為首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們的猛烈攻擊。他們以體驗的非理性主義的新維度去重新詮釋人的主體性,重新恢復人的現實存在,使哲學回歸于人的生存的價值領域。叔本華首先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在叔本華看來,生存比認知更根本,生存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而理性認知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他提出了“生存意志”這一概念,用以說明人的存在、活動、認知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使哲學對主體和人的研究從認知層面轉向了生存的價值、目的層面,開創了現代人本主義生命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尼采批判理性對生命的壓抑,弘揚主體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賦予主體以激情、沖動、永不停息的擴張的生命品格。尼采用“上帝已死”的吶喊和“重估一切價值”的主張,展開了對理性哲學的批判。在尼采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發揮,即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指的是人的充盈的生命力,是原始本能的釋放,是充滿激情的永不停息的創造,是人的自主、自覺的自我實現。現代主體哲學理解的主體都是過程和歷史發展,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這個角度說,尼采哲學奠定了現代主體哲學的根基。人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了人的主體性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古代哲學中對主體性的超驗的理解、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抽象的發展,還是現代哲學仍以意識為基礎從生命的活動來理解人的主體性,都將主體性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馬克思正是在揚棄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生成性的變革,科學地闡明了主體性的內涵。

      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揚棄與變革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能動的本質,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最大的缺陷在于對主體范疇作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西方傳統主體性理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成性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變革。

      首先,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進行了科學的規定。主體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主體與人統一起來,但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作出了先驗的、抽象的理解,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僅僅局限在認識論領域。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

      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同時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人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造著的現實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在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一。所以,人的主體性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存在的、能動的人。這樣,作為主體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具有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

      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體性學說的基石,也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現實依據。馬克思認為主體性作為人的特性,其根源、實質應到人的本質中去尋找。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因此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并非“天賦之物”,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以勞動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唯物史觀表明,隨著勞動實踐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并不斷發展和提高,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辯證發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以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也就無所謂人的主體性,而實踐是主客體關系形成的前提,因此,實踐就成了主體性存在的依據。實踐不僅是主客體分化的標志,也是其統一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人與自然界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正是由于以生產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才使人從與周圍環境的原本統一中分化出來,提升成為現實的、自為的主體;與此相對應,自然物也就成了現實的客體。因此,有了實踐,才有主體,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是主體性生成的現實根據是十分貼切的。

      最后,馬克思將“歷史”維度引入主體性思想之中,強調了主體性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時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逗留于“現在”,但它必定要源于“過去”并著眼于“未來”。換言之,“現在”、“過去”、“未來”同時并存而把實踐活動迎面帶給人,由此彰顯人生存的歷史性維度,因此必須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歷史的發展中來加以考察。主體性的生成以歷史為載體,得以世代延續,不斷創新,不斷地“成為其所是”。同時在歷史條件的制約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全面影響,主體性的生成也獲得了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和保障,從而在能動與受動、繼承與創造、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一中實現和發展。

      三、結語

      就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來看,由于他把實踐作為考察人的主體性的前提和基礎,使自己的主體性思想具有下述特征:他的主體是感性的個人主體,關心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強調的是主體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他既把人看作自然、社會的主體,又把人看作自己的主體;既注重人類的主體性,又注重個體的主體性;既強調主客二分意義上的主體性,又注重主體實際意義上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高揚了主體的能動性,從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把握作為哲學研究對象的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建立了一種以主體人的實踐為內在靈魂和本質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實際上開啟和引導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7.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亚洲乱码无人区卡1卡2卡3|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亚洲av无码片在线观看| 亚洲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人成视频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亚洲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日韩亚洲国产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内射干少妇亚洲69XXX|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91在线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不卡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观看网 |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久久|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亚洲xxxx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