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毛宗崗詩文結構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在《三國演義》評點中,毛宗崗詳細論述了插入在其中的詩詞、散文,重點是《出師表》與《討曹操檄》,以及入話的結構功能,認為它們既在形式上,又在內容上促進了小說整體藝術結構的統一。這種認識在今天仍然具有理論借鑒意義。
小說中大量插入詩文——這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一大特征。詩詞、散文等文體進入小說,根據俄羅斯文論家巴赫金的說法,是體現了長篇小說的雜語性質。鑲嵌在小說中的這些詩文,雖然一般仍保持自己結構的穩定和獨立的風格;但是一旦進入小說,它們就必須成為小說的建筑材料,為小說的結構形式服務,適應小說結構的要求。古代小說評點家對這一問題早有關注。如金圣嘆有評曰:“一部大書詩起詩結。”正是注意到詩對于《水滸傳》結構的聯結作用。毛宗崗的有關評批更多,認識也更明確,以下從三個方面細述。
毛宗崗首先論述了插入在《三國演義》中的詩詞的結構功能。
其一,卷首詞與卷末詩的結構意義。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卷末只有“古風一篇”,卷首并沒有開篇詞。毛宗崗補寫了一闋著名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放在卷首,并批曰:“以詞起,以詞結。”《臨江仙》獨立于百廿回之外,故曰《三國演義》的開篇是以詞起,以詞結。同時,這首詞還與卷末“古風”形成一種章法結構。毛宗崗批道:
此一篇古風將全部事跡隱括其中,而末二語以一“夢”字、一“空”字結之,正與首卷詞中之意相合。一部大書以詞起以詩收,絕妙章法。”
詞起詩收,指整部小說的起與收。卷末古風隱括《三國》事跡,使人于晉一統之后,回味雋永。卷首詞畫面雄奇壯麗、筆調沉郁蒼涼,使人于展讀之前,先生無限嗟呀感嘆。長歌當哭。卷首詞的意境,是對小說長文之悲劇氛圍的渲染。卷末古風最后一句本為“一統乾坤歸晉朝”的單純敘事,毛宗崗改為“后人憑吊空牢騷”,變敘事為抒情,與全書濃郁強烈的悲憤之情很好地統一在一起。可見,卷首詞、卷末詩與三國敘事的統一,是悲劇精神的統一,是內在統一,而非僅僅停留在形式上。
法國評論家貝爾納·瓦萊特曾經指出:“開頭(或卷首詞)和結尾(或結句)在敘述的手法中占據了優先的地位,經常(明示或暗示)蘊涵著象征性的意義——寓意。”但是,如果卷首詞、卷末詩不是一部結構的有機組成,這種寓意就不能產生。毛本《三國》之開卷詞、結束詩即與小說正文渾然一體,因此具有豐富的寓意,說明毛宗崗對詞體、詩體在小說中的結構作用認識是很明確的。
其二,篇中詩、贊的結構意義。在小說行文中插入詩詞,有時并不是為了借用詩詞體裁來吟詠情性,而是嘗試以詩詞的形式來結構人物、聯結故事。第一回寫“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先出關、張,后出劉備,毛宗崗在劉備下面插入一首詩曰:“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此詩在抒情中隱含著人物的生平功業,即使不了解三國史的讀者,也能從中嗅出劉備在后文中必定會有一番王霸作為。這樣,詩歌事實上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使讀者很容易把第一回與第八十回聯結起來。也就是說,第八十回的情節在第一回的這首小詩中已被提前“預敘”。
第七十八回,曹操夜夢三馬同槽而食。毛宗崗于此有詩曰:“三馬同槽事可疑,不知已植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第一百九回,司馬師殺張皇后,毛宗崗又插入一首詩道:“當年伏后出宮門,跌足哀號別至尊。司馬今朝依此例,天教還報在兒孫。”這兩首詩的結構意義更加明顯。“不知已植晉根基”,從小說的整體結構布局來看,此語可謂有“隔年下種,先時伏著之妙”。《三國演義》結尾曰:“自此三國歸于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有前面詩語作伏,便有后面結語為應,一伏一應,貫通一氣。第二首詩,意欲以“今朝”對“當年”,遂令張皇后可對伏后,司馬師可對曹操;這樣,人物、情節雖分處前部、后幅,然而卻般般相對,成為一個系統。第一首詩,以前伏后;第二首詩,以后照前,目的都著眼于結構的統一。同時,這兩首詩雖然遠隔三十余回,卻都以司馬師對曹操,所以又可自成結構。
以上所舉的三首詩,均為毛本《三國》所有,而為嘉靖壬午本所無。這說明,毛宗崗是在有意識的運用和發揮詩詞體裁在小說文體中的結構功能。
其三,詩詞的整體取向。毛本《三國》,詩詞總量約二百余首。其中,少量為人物著作,大部分乃作者插入。毛本詩詞由嘉靖本發展而來。嘉靖本原有詩詞數量多達三百一十余首,毛宗崗在改編時約刪去了三分之二。同時,又別出機杼,根據他對小說藝術的理解和認識,而有所增補。比較嘉靖壬午本,毛本詩詞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悉取唐宋名作,而去“俚鄙可笑”。小說即系名著,那么詩詞理應為絕妙好辭。這樣,“敘事之中夾帶詩詞”,才是“文章極妙處”(《凡例》),二者相得益彰。第二,褒揚忠義,鞭撻奸惡,立場堅定,傾向性強。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一人一義,一事一物,幾乎都可以入詩。但在毛宗崗看來,詩以志之,歌以詠之,這是有限度的。并非出色驚人之事都可形諸歌詠。龐德忠于曹操,呂蒙襲了荊州,如此便不值得歌詠。毛本《三國》的詩詞,緊緊圍繞忠義與奸惡的截然對立而設計,可謂旗幟鮮明!反觀嘉靖本,態度并不這么明朗。呂蒙襲荊州,敗關羽,功成名就,敘述者接連插入三首詩加以鼓吹。但在毛本中,卻盡數被刪。總之,嘉靖本詩詞,給人感覺是為歷史上的人與事而設,因此,往往一人一事皆有詩,詩詞與小說頗有脫節之處。而毛本詩詞,則是為小說中的人與事而設,服從于作者的價值取向,因此,詩詞與小說結合緊密,并成為表現作者主觀傾向的利器。
詩詞是最講究主觀直接的一種體裁。巴赫金認為,像這樣的體裁,“一旦進入小說就變成了描繪的對象。在小說的條件下,任何直接的話語,如敘事詩、抒情、正劇的話語,都在不同程度上客體化了;它自己受到了制約,并經常由于受到制約而顯得可笑。”毛本《三國》中的詩詞就是如此。它不能自由地完成“詩歌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語)的使命,而且還要不得不為小說的構成獻計出力,并在總體上服務于小說的價值傾向——這,難道不有點可笑嗎?
除插入詩詞外,可以人小說的文體是很多的。例如《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回諸葛亮開列的制造木牛之法、流馬之法,這是科技論文體裁;西蜀降魏、東吳降晉的戶口簿,這是政治公文體裁。它如《紅樓夢》第十回張先生給秦可卿開的藥方,這是醫學體裁。所有這些都是非文學體裁,尚能為小說所容納,與小說具有親緣關系的其它文學體裁就更不用說了。
在《三國演義》中,數量次于詩詞的文學體裁是散文。包括論、評,詔、表,疏文、檄文、祭文,傳記等。小說離不開它們,因為小說中的人物要進行政治、軍事活動,有時就需要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解釋自己的行動。所以,這些文章、散文,是小說刻劃人物、推動情節的必要手段,也應該發揮著一定的結構性作用。
毛宗崗對第九十一回出現的諸葛亮《出師表》就十分重視。《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起首第一句,毛宗崗便下批語曰:
《出師表》曰:“嘆息痛恨于桓、靈。”故從桓、靈說起。桓、靈不用十常侍,則東漢可以不為三國;劉禪不用黃皓,則蜀漢可以不為晉國。此一部大書,前后照應起。
《出師表》的原話為:“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毛宗崗借用了這句話的意思,所以毛本《三國》追本溯源,從漢桓帝、漢靈帝開始說起:“推其致亂之由,殆始于桓、靈二帝。”在小說結尾,漢桓帝、漢靈帝已屬百年故事,陳年亡魂,但毛宗崗仍不放過,痛下批語道:
此卷紀三分之終,而非紀一統之始也。書為三國而作,則重在三國,而不重在晉也。推三國之所自合,而歸結于晉武,猶之原三國之所從分,而追本于桓、靈也。以虎狼之秦而吞六國,則始皇不可以比湯、武;以篡竊之晉而并三國,則武帝豈足以比高、光?晉之劉毅對司馬炎曰:“陛下可比漢之桓、靈。”然《三國》一書,以桓、靈起之,即謂以桓、靈收之可耳。
毛評借晉朝人劉毅之語歸結司馬炎,正是有意與以諸葛亮之語引起開篇對稱。這樣,在毛宗崗筆下,《三國》一書,“以桓、靈起”,“以桓、靈收”,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桓靈結構”。
需知,嘉靖本并不存在這層意思。嘉靖本起首旬日:“后漢桓帝崩,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雖然帶有“桓”、“靈”字樣,但卻純粹是敘述歷史時間的存在,并沒有層外之意。嘉靖本結尾,敘事粗略,情節之間缺乏互動與轉換,更加見不出毛本“追本溯源”的含義。這就是說,以“桓靈結構”涵蓋一部大書,形成首尾照應,完全是毛宗崗本人的意見。而這種意見,顯然從諸葛亮《出師表》中得來。毛宗崗根據《出師表》的精神,改動了《三國》的開頭,并在批評中自始至終貫徹了這一精神,從而無形中凸現出《出師表》對于《三國》的結構意義。
且看毛宗崗的一段批語:
于六出祁山之前,早知有后主寵黃皓之事;在七擒孟獲之后,猶回顧桓、靈寵常侍之文。后事于此伏焉,前文又于此照焉。《三國》一書,當以此卷為一大關鍵,一大章法。
武侯《出師》一表,固為前后文之伏應。
所謂“大關鍵”、“大章法”,正是從全篇結構著眼進行肯定。此類語法,毛宗崗并不常用。用于此處,足見他對《出師表》之結構功能的重視。同時,在評點《出師表》本文時,毛宗崗又指出:“此又說宜。恐其昵于宮中,已預知有寵黃皓之事”,“明明龜鏡之言,亦必重之以先帝,哀哉!桓、靈之寵十常侍,正與后主之寵黃皓同。”表文前接應十常侍,后預伏黃皓,兩樣事件,相隔百余回,都藏于一表之中,構架連接作用十分強大。
有《前出師表》,又有《后出師表》。《后出師表》見第九十七回。毛宗崗認為,此《表》透露武侯之死消息。他說:“武侯之死,尚在數回之后,而此處《表》中結語,早下一‘死’字,已為五丈原伏筆矣。”在第一百四回,又批日:“五丈原之役,所以踐”死而后已“之一語也。”前“伏”后“踐”,正見敘事者有意發揮《后出師表》的結構作用。第九十九回還有兩條批語:“趙云之死在《后出師表》中,張苞之死又在《后出師表》之外”,“漢不伐賊,賊亦伐漢。果應《后出師表》之言。”第一條言《后出師表》具有聯結人物的作用,第二條言表文在全局結構中,具有伏應之用。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事件,而靠前、后兩篇《出師表》總領開路。一邊忙于刻劃人物,展開情節,一邊又自然結構全文,真正妙用無限。
《出師表》的結構之妙,還妙在諸葛亮之后,又有姜維的“出師表”:“此一段言語,可當姜維一篇前出師表”;“數語又抵得一篇《出師表》”。還有諸葛瞻的“出師表”:“此數語亦抵得乃翁前、后《出師表》。”一篇《出師表》把師徒、父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三人一表,一脈相承。的確是一種很好的人物結構法。
其次,值得一提的還有陳琳《討曹操檄》的結構作用。陳琳事件是毛本《三國》的大改動之一。嘉靖壬午本,陳琳僅見于《曹操決水淹冀州》一節,袁尚遣之向曹操請降;并不見討曹檄文一事。毛本劈空插入陳琳《討曹操檄》,同時為了保全陳琳的文名,反而刪去了請降事件。
《討曹操檄》見第二十二回。增補此一篇文字,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在思想上加強對曹操的批判,二是在結構上收束前文,引啟下文。在評點這篇檄文時,毛宗崗反復加以申明:“事見第一卷中”,“此敘紹與操共事之由。事見第五回中”,“事見第十回中”,“事見第十二回中”,“事在第十四回中”,“事見第二十回中”,“事亦見第二十回中”,“事見第二十一回中”。此類批語,使人頓然回顧前文,覺若許事件又在一紙檄文上歷歷恍過,無數粗糙的感覺、印象、形象經檄文輕輕一提,便紐結成團,雕刻成體。《討曹操檄》,有總攝前二十回故事的作用。經此一總,曹操奸惡當道的形象便豁然而出。所以,此后袁紹討之,劉備討之,無數討賊事件由此而起。這就是說,《討曹操檄》有結束前文,引起后文的重要作用。
為與檄文呼應,毛宗崗還于前文中補寫了數段檄文中提及、而嘉靖本沒有的事跡。第十回,曹操興師徐州,使夏侯悖截殺前來救難的九江太守邊讓,毛夾批曰:“后陳琳檄中以此罪操。”操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毛又夾批曰:“此段亦在陳琳檄中。”第十三回,袁紹派兵助曹操攻擊呂布,毛夾批曰:“后陳琳檄中以此居功。”第二十一回,袁紹截獲公孫瓚許都求救書信,毛夾批曰:“后陳琳檄中以此罪操。”后文又有照應。第三十二回,陳琳不亢不卑投降了曹操,毛氏于此批曰:“陳琳作檄事已隔數卷,至此忽然一提。”此數段文字,皆不見于嘉靖本。毛宗崗增補,又評批,使之一一符合檄文,不漏一絲痕跡,如此文心追求、謹嚴態度,不能不令我們感到驚訝。
毛宗崗嘗云:“《三國》文字之佳,其錄于《文選》中者,如孔融《薦彌衡表》,陳琳《討曹操檄》,實可與前、后《出師表》并傳,俗本皆闕而不載。今悉依古本增入,以備好古者之覽觀焉。”(《凡例》)小說中為什么要插入散文體裁,毛宗崗在此只舉出了一個原因,即傳其“文字之佳”。其實,如上文所分析,一些散文還能起到結構小說的作用。《出師表》對一部之結構有整部聯結作用,《討曹操檄》則對前二十回有部分聯結作用。總之,它們都作為小說的結構因素進入小說,并發揮著各自的結構功能。
巴赫金指出:“從原則上說,任何一個體裁都能夠鑲嵌到小說的結構中去;從實際看,很難找到一種體裁是沒被任何人在任何時候插到小說中去。”普遍規律或許如此,但具體到某一部小說,就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比如,毛宗崗在修訂《三國》時,就把舊本所有的“論”、“評”、“贊”(按:“贊”僅于崔琰阻曹操稱王處保留一首)都刪汰了。這么做不是沒有道理。嘉靖本之“評”完全照抄陳壽《三國志》人物傳記后的評語;“論”、“贊”也基本上是史論、史贊。我們說《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歷史演義小說,雖云題材取自歷史,同時,這些相當數量的歷史體裁的文字鑲嵌在其中,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嘉靖本引用“評”近二十段,“論”十余段,“贊”二十余首。這些文字與傳記合在一起,散布于形象生動的描寫之后,便很容易給讀者造成人物傳記的錯覺,而不是產生小說直覺。
試以“秋風五丈原”為例。嘉靖本有贊、吊詩十一首,史官評、論三則,碑文一則,次序雜亂,結構臃腫,看起來更像是人物評傳,而非小說敘事。毛本第一百四回,只有三首唐人吊詩,場面鋪排潔凈自然,詠懷不誤敘述,以敘為主,以吊為副,這樣就改變了原本其它文體喧賓奪主的弊病。毛宗崗的修改,不僅在細節上增強了小說的藝術性,而且在整體上維護了小說結構的流暢與統一。
長篇小說是最寬容的體裁。其它任何體裁都可以在長篇小說中游弋,但游弋不是放任自流,它們仍需要聽從小說體裁的約束。插入的文體形式,以不破壞、不妨礙小說文體的表現形式為基準。當然,也有些插入的體裁,從根本上改變了長篇小說的構架,產生了如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等等。但在歷史演義中,卻不允許以歷史代替小說。毛宗崗對嘉靖本的修改,即是很好、很科學的一個寫作范例。
此外,附帶說一下入話的結構功能。與嘉靖本對比,毛本《三國》更具有話本小說的形式特征。毛本在起首加了一小段議論文字,然后才進入敘事正題。這段議論文字,便是所謂的“入話”。其第一句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毛本《三國》篇尾還專門有一句與此相合:“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開卷說分合,閉卷言合分,明顯帶有統一首尾的用意。毛宗崗順勢批道:
直應轉首卷起語,真一部如一句。
“一部如一句”,指全部的建筑結構。百廿回猶如一句話。直貫而下,一氣呵成,自然順暢,秩序井然,給人了無阻礙之感。可以說,這是對《三國演義》結構成就的最高褒獎。同時,也點明了長篇小說所追求的內在聯屬性質的一種最大的可能和境界。
嘉靖壬午本篇首無入話,篇尾也沒有應和,因此,它并不具備上述結構特點。這說明,毛本《三國》的結構布局,完全是毛宗崗在其本人的小說結構藝術觀念的指導下,建筑而成的。
綜上所述,毛宗崗對插入在小說文體中的詩體、散文體之結構功能的認識,不僅體現在他的評點文字中,還體現在他對小說原文的刪改潤飾中。因此,其認識是明確而突出的,也是切中小說藝術實際的。此種理解與分析是他的小說結構理論的重要組成,在當時具有指導創作實踐之功,在今天則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