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體育課程理念:顧此失彼體育課程理念發展歷史顯示,體育課程理念總是圍繞一些基本問題的兩極而左右搖擺.研究指出,社會需求與學生需求是體育課程理念的兩極,如新中國成立初期表現出了強烈的國家需要色彩,而改革開放以后,學生的需要和運動興趣成為宗旨.事實上,這種兩極化現象還表現在體育課程理念的多個方面,如關注運動還是關注人,而對于這一問題的不同理解,也直接關乎體育課程的開展形式.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增強學生體質,到90年代開始強調身、心、群、技的全面發展,再到當前提出的“健康第一”理念,無不表現出理念上的左右搖擺,可能導致“顧此失彼”現象的發展和惡化,給體育課程帶來危害,如上世紀產生的“放羊式”教學值得我們深刻總結和反思.
2.課程教學目標:缺乏實在“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是新體育課程標準目標.三維目標中的情感目標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并且從現代社會對未來公民的素質要求、從體育課的性質特點等出發,展現其新的特性.新體育課程目標的內容里彈性的、描述性的目標較多,硬性目標較少,容易導致目標單一性與多樣性的矛盾,即課程教學目標的多樣性本身可能并不存在問題[5],是社會需要和學生需要的一種集中反映,但在這些目標中,應該確立一種核心目標.新課程標準建立了體育與健康的課程目標體系(課程目標、學習領域目標和學習水平目標),課程目標從單一化實現了向多元化的邁進,這是體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進步,但應該在這種多元目標設置中確立主次關系,強化核心目標.同時,需指出的是,體育課程教學目標雖然實現了多元化,但在這些目標下,缺乏具體操作層面的支持,課程目標也往往流于一種形式.
3.體育課程實施:拘泥形式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體育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變化,體育教學過程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如:有的教師將電視綜藝節目“幸運52”、“實話實說”等搬上體育課堂,讓整個體育課堂變成是極少數學生的舞臺,大多數學生成看客,他們笑過鬧過后并沒有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因此,這種以展現極少數人“表現欲”的表演來處理體育教材的行為是得不償失的,這種浮而不實的做法只會扼殺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體育課堂氣氛要活躍,但對新課標文本中關于課程實施的解讀要全面理解,切不可膚淺.
4.體育課程評價:認識偏差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強調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導致人們對體育課程的評價主要依據課堂中是否展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殊不知,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是一種辯證的統一,假若拋開教師的主導,只是一味的讓學生自主體驗所謂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學生不僅學不到理應掌握的技術技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貶低了體育教師存在的價值,其教學質量也就不言而喻了.讓學生主動探究是應該的,但是必須是在以教師為主導的前提和基礎之下,脫離了教師主導只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是泯滅學生身心發展的“假探究”,是對體育課程評價的一種誤導.
二、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
1.課程理念:辯證統一中國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先后走過了軍事實用、衛國體制及素質教育階段,從每一個發展階段來看,在社會功利與個體完善兩極之間左右搖擺,如早期學校體育成立之初,為實現社會的軍事國民教育,學校體育實行的是軍事體操教育,衛國體制時期,實行的是強國強體體育,因此,社會功利的課程理念取向一直影響著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當前學校體育倡導活潑、自由的學生個體,追求個體的完善,然而,受社會功利主義的影響,傳統的課程體系似乎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因此,我們應重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我們不能一味否定傳統,追求創新,也不能固步自封,堅守困厄.
2.課程目標:重在實在當前,“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成為時代的主題,多元化課程目標體系已經建立,這應該說是體育課程目標改革的一種進步.但是,“健康第一”并不只是體育這一門學科的指導思想,就整個學校教育而言,僅僅將“健康第一”定位在體育上是不準確的,是對修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最大誤解,對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一種傷害.因此,實踐中應處理好目標與實施路徑的關系,確立切實可行的措施.
3.課程實施:教師能力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對中國體育課程的改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加大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投入力度、加強教師培訓工作等成為推行體育課程改革和實施的關鍵.對高校而言,應在新課改方面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進行更加系統、全面的教育與指導,使這些未來的一線體育教師能掌握更多的理論思想,進而將這種理論思想運用到實踐中.對于政府而言,應該多舉辦一些和新課改有關的培訓進修,讓體育教師接受新知識、更新觀念,真正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精髓.
4.課程評價:教學方式雖然人們對體育教學方式的界定還不統一,但普遍的研究認為,教學方式是關乎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也是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之一是思想概念的形式化或表面化,典型的表現就是主客體的錯位,這種錯位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主體與客體的完全分離,教師的灌輸與學生的接收處于一種“絕緣的狀態”;二是伴隨現代教育改革應運而生的新形式變化,以“嫁接”為顯著特點,但這種嫁接往往是“只重形式忽視內容”,導致我國課程改革的效果甚微.當然,傳統體育教學方式也并不是沒有值得鼓勵的地方,傳統教學方式在教學的規范性上存在一定的優勢,這種規范可能成為教學方式變革的主線.
三、結語
中國的體育課程改革正處于關鍵時期,能否獲得最終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課改的創新,重中之重還是教育部門以及一線體育教師對改革的認知、貫徹和落實.當前,學校的體育課程改革還面臨諸多問題,如課程理念的左右搖擺,甚至是顧此失彼,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目標的多樣化與核心目標問題及教師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存在誤區等,這些都影響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步伐;而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的個人價值無法更好地得以實現,課程改革的力度也受到限制,教學方式更是缺乏改革的動力.未來課程改革應在學生個體價值的實現上打破單一、乏味的課程體系,實現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方式,而以教學方式為改革和評價的邏輯主線,可能將成為教學改革落到實處的關鍵.
作者:王學敏董德朋劉志強單位:重慶科技學院體育部吉林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