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十年來,職業教育凸顯種種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為重要的抓手就是課程改革。有專家認為,課程幾乎囊括了教育的所有問題,課程即教育、教育即課程。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不僅影響、甚至決定了整個課程改革的主要舉措和基本內容。筆者以學生、教師、學校、社會的四元主體作為探討的重點。
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教育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未來的中國將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教育責任重大。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旨在鼓勵課程目標多元化、課程內容綜合化、課程實施個性化、課程評價多樣化的建設性教學策略。其中包括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應用與職業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創設得當的教學情境以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效且富于個性地學習;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之間的差異等。課程改革的最主要目標是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教育。
重職業行動能力培養,具備就業實力職業行動能力是適應和勝任某一職業及工作所需要的多種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職業行動能力決定著一個人的就業競爭能力、從業選擇能力與潛在發展能力,是個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根本動力。職業行動能力較差的學生不能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也不可能獲得高質量的就業機會。有效培養學生職業行動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一是學校必須樹立以就業為導向、以實踐為主線、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重視職業技能與實踐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親歷的機會。二是學校應積極、廣泛地開展與企業的交流合作,職業能力培養應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圍繞職業定向的典型性或案例性項目開設課程、組織教學、實施考核,使學生通過學習學會與他人交流、協作,得到職業行動能力的全面鍛煉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重學習智能提高,具有競爭活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的來臨,動態化、智力化和信息化的職業特征要求從業人員具備高度的知識適應性和智力適應性,隨時準備吸收新思想,感知新事物,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這樣的時代趨勢也要求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未來社會適應能力為前提,使受教育者有能力在不同的職業崗位上,盡可能多地流動,并永遠刺激他們自我學習和培訓的欲望,改變技能型教育的單一傾向,提高個體進一步向上發展的空間與可能。職業教育在強調能力、注重技能的同時,并不排斥知識傳授與智能提高。一方面,提高學生文化水平,拓寬專業面,能夠使學生迅速遷移所學知識,適應新職業或新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知識、技能、行為三者之間可以彼此遷移,知識、能力、素質之間是互相依賴、互相促進的,知識的提高能夠促進技能和行為的養成,知識的提高也能夠提升能力和素質水平。應注重探索使學生在學習、勞動、生活中掌握并豐富知識的途徑,使他們通過知識產生思想,通過思想提高自己的人生價值。
重綜合素質提升,擁有發展潛力在技術頻繁革新、職業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既要注重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也要重視學生發展后勁的培養。在價值取向與教學思想、教學模式的選擇上,應立足于學生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使特色、特長、能力培養更加全面化、科學化。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吳家瑋曾說,21世紀的人才應該是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邁向國際前沿,對別人的專業有著較為廣泛的理解,對文藝、思想、體育等有著廣泛的參與,具有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的人。顯然,將職業教育簡單地視為培養“技術勞動者”的觀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21世紀的職業教育需要培養的是更具人文素質和文化底蘊、身心全面發展的“技術人文者”,這也是當代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
使每位教師都能取得長足的進步
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的發展與課程實施是并行的。一方面,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教師有所發展,課程改革必須通過教師的改變進而促使學生的學習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改變自身的角色行為、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深化對改革的理解和認識,又直接影響著課程實施的進程與結果。因此,教師的改變不僅是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目標,二者相輔相成。
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覺醒是前提課程意識是指教師在考慮教育教學問題時,對課程意義的敏感性與自覺性的程度。課程改革賦予教師參與課程開發、進行課程管理的權力,教師必須培養和增強課程意識,轉變傳統的課程觀念,從被動的課程解釋者、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主動的課程開發者,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師在擁有課程意識的同時,也要實現教學覺醒,即在課程意識的支配下,對自我、對學生、對教學進行重新審視,自覺喚醒教學活動主體,使教學從主體失落,走向自我覺醒,使教師從課程的代言人、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從課堂的邊緣進入教學的中心。
教學方式的變革與教育技術的提高是保障新課程的突出特征就是強調課程整合、行動研究、合作學習等觀念,要求教師必須打破積習已久的教學習慣,沖破既有的課程惰性,自主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由預設與封閉的專業教學,走向生成與開放的行動教學。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項目型課程和工作任務引領型課程已成為當今課程改革的方向,因為它是融專業學習和工作能力培養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與促進者,要更好地在課程改革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擔當起現代職業教育的重任,自身教育教學技術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已廣泛應用,每位專業教師必須能夠嫻熟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網絡技術手段,設計出更加開放、靈活、便捷的學習途徑,開發出更加新穎、實用的課程資源,使教學方法和手段多樣化,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產學研結合是專業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枯,職業教育教學研究不與生產相結合則空。專業教師只有參與到生產實踐與課程開發中去,才能對新課程有深刻理解,才能更好地按照新課程的理念進行教學,才能達到個人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邁進一大步的目標。課程改革給予了教師更廣闊的學習與合作空間,獲得專業自主的教師之間,可以形成教學的學習共同體,以獲得共同的專業成長,也可以創立團隊式的研發體,以獲得教學科研與生產領域的更大發展。只有創建新型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才能帶動專業教師走上共同成長之路。
使每所學校都能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
學校是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場所,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基點,教育的中心和靈魂在學校。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依托在于學校文化的重建與高水平示范專業的建設,以校為本,進行個性化、人本化、特色化建設,建設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新隊伍、新發展的新型學校,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關鍵。
辦學理念與質量管理是學校特色的內涵所在正確的辦學理念與完善的質量管理是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育人,一方面,要讓學生學會做人,發展人生,改進人生,做一個有效能的人;另一方面,還要培養學生具有改革社會、造福社會、貢獻社會的能力,因此職業學校必須確立“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創新強校”的辦學理念,以及“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理念,以質量求生存,憑特色謀發展,靠改革找出路,向管理要效益。職業學校的質量管理應緊盯目標管理,狠抓過程管理,以實施課程改革為契機,深化學校管理體制改革,推行人本管理,積極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以企業為基地,以市場為導向,將模式教學、案例教學引入課堂,使學生在學校提前上崗,未出學校門,先入社會門。
校園文化與專業建設是學校特色的外顯表現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巨大的影響,要以物態文化陶冶人,以制度文化規范人,以行為文化鍛煉人,以精神文化感召人。中等職業學校承載著傳承文明、培育人才、服務社會、傳播知識的重擔,應充分挖掘資源,通過美化校園環境,塑造獨特的職業教育校園文化,達到育人目的。品牌是學校的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的統一,是學校全面發展與突出特色的統一,創品牌是學校專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職業學校的專業品牌應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有了品牌,學校就能在競爭的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抓住了品牌,就抓住了學校發展的主要矛盾。品牌是一種具有永恒價值的財富,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資本。
逐步構建滿足終身教育需要的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處于社會經濟系統與教育系統的關聯部位,也就是處在文化體系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的交界處。因此,對經濟及政治體制的改革、對外開放引起的環境變化等較普通教育更為敏感。
職業教育不是普通教育衍生的附屬品,而應成為一種主流教育渠道我國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是“國家整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表明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有鄙視職業教育的思想和行為存在。但事實上,職業教育從來就沒有把自身的地位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主要原因還是培養目標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畢業生無法按既定目標上崗,從而降低了職業教育在社會中的形象地位。另外,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不能完全按照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向更高層次邁進,使得他們不得不走普通教育的老路。職業教育長期以來所處的附屬地位,是導致職業教育低層次、低水平、發展后勁不足、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必須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構建層次清晰、結構合理、優勢鮮明、功能健全的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社會中順利進入職業角色,使職業教育成為一種獨具特色、具有競爭優勢的教育類型。
職業教育不是一次性終結教育,而應逐步納入終身教育體系目前中等職業學校普遍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以三年為主。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的回歸,學年制學習的不足將日益顯現,學習時間不夠靈活,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不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等問題將逐漸暴露,因此,逐步完善課程改革方案,推進學分制和彈性學制將是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趨勢。傳統的職業教育主要是針對職業崗位,功利性十分突出,隨著社會變革的加快、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未來的職業教育將逐漸失去其終結性的特征,向人的終身發展延伸。職業教育改革具有動態性和遷移性,因此必須以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05,(31).
[2]趙丹丹,趙志群.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5).
[3]韓永強.論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5,(3).
[4]王軍偉.面向21世紀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1,(10).
[5]鐘啟泉.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及路徑[J].教育研究,2004,(8).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多元主體價值取向
論文摘要: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由多元價值主體共同參與的教育改革活動,課程改革最終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就業與成長、教師的理念與技術、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社會的變革與需求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其價值取向比普通教育更為復雜。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以有利于每個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成功的教育,有利于每位教師在發展中取得長足的進步,有利于每所學校在改革中形成鮮明的特色,有利于構建滿足終身教育需要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最終價值取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