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達和政府職能的逐步轉變,專業的現代化公共管理服務人才將逐步成為未來構建新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以此為背景探討當前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科發展,提出了通才意識、大眾理念和非知識性教育的人才培養普適定位,以期有助于實現該專業“為國家培養現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務人才”的樸素愿望。
關鍵詞: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定位
公共事業管理是我國1998年本科專業設置調整后增設的一個新專業,雖然起步晚,但生命力極強。短短十幾年間,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從最初的星星之火迅速發展成今日的燎原之勢。截至目前全國已有近500所本科院校設立該專業,各個院校也紛紛在學科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做出了積極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具備各自特色的人才培養定位。從人才培養的目標上來說,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主要是為國家培養現代公共管理人才。這是最為普遍和廣泛,也是高度一致的說法。筆者認為,“為國家培養現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務人才”可能更為貼切,這種說法有兩個重要內涵:一是所培養的人才要能夠符合現代化的要求,通俗一點說就是要能夠跟上時代的潮流;二是所培養的人才主要工作和功能應該是服務,為公共事業和利益服務。基于“為國家培養現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務人才”的內涵,我們認為,辦好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固然重要,但也要有統一的思想或者說是普適的定位,在一個普適定位基礎上建體系、鑄特色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具備通才意識。
筆者早年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習期間,時常會聽到同學抱怨說“我們這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的東西不夠專,什么科目都只是學了一點皮毛,結果就是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會,其實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我們的老師了解到同學的這種反應后也一直試圖努力在教學中增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性以滿足同學們的要求。傳統的觀點認為大學本科專業教學是一種“專才”式教育,注重人才技能的“專才化”培養。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的綜合學科,橫斷學科和邊緣學科大量出現,這種“專才式”教育的弊端越來越凸現出來,越來越難以適應高層次的社會需求。筆者認為,大學本科的專業教育尤其是公共管理這一類的專業教育就應該是以“通才式”教育為主,而職業中專、大專等院校以及部分本科院校的部分專業則以“專才式”教育為主要目標。我們的社會需要具備一技之長的專才,更需要博通古今、學貫中西的通才。公共管理是一門橫跨了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綜合型學科,它所培養的人才也應該是跨學科的綜合型人才,即“通才”。當然,在目前的條件下我們不能保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都是“通才”,但是至少我們應該讓學生具備這種通才意識,使其具有日后成為“通才”的可能。作為這個專業的畢業生,也出來工作了這么多年,現在回頭看看,其實這個專業是很有底蘊的,它的多科性為我們日后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方向和空間。我們存在的“不專”的印象往往就是由這個多科性而來。但事實上,經歷過大學就應該清楚,我們學習應該有所側重,只憑老師課堂上短短幾十分鐘的講解,任何專業你都無法做到“專”,要想“專”,更多的還得靠課余時間,還得靠自己去多泡圖書館。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既然給我們提供了多科性,那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或者職業發展方向,培養自己在具備通才意識的基礎之上有選擇性地鉆研于其中的某一細分學科領域。所以,綜合來看,同學們在學習公共管理專業過程中的這種“專業性不強”的認識是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認識誤區,而老師們千方百計設法在教學中增強專業性的做法也是不必要的。這個專業的多科性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的特點就是既通又專,具備通才意識的專業人士將更符合現代化公共管理服務的要求。
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要具備大眾理念。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近年雖然招生火爆,但就業情況并不如預期的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同學拿到offer但總是認為還不夠好,認為自己應該可以找到更好的,因此錯過了一個又一個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還在于學生把自己擺得太高了,總認為自己是學習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那就應該從事公共管理類的工作,比如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公共事業機構等。究其根源,還是精英教育意識在作怪。從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實際上一直在實行精英教育,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精英教育備受推崇。所謂精英教育,簡單來說就是培養少數精英人才的教育。在現階段,能夠進入本科大學學習的仍舊是少數,仍可以稱之為精英。尤其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這個專業的名稱就很容易誤導學生,讓很多不懂得公共事業管理真正內涵的高中生在報考這個專業的時候就抱著“學了這個專業以后出來就可以從事公共社會事務管理”(通俗點說就是當官)的想法,招生宣傳的過程中,各大院校在人才培養和就業前景方面也大肆渲染,更加劇了學生的這種誤解。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學習期間往往精英意識太甚,一旦步入社會感覺到落差之后就容易迷失,甚至是跌的很慘。這樣講并非否定精英意識。精英意識對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是必要的,但要適可而止。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向同學們灌輸大眾理念,將精英意識與大眾理念融合:一方面我們要強調這個專業的泛服務性(即公共服務性),讓我們的同學對公共事業管理這個專業有一個理性認知;另一方面,我們要在同學們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同學們客觀認知自我,放低身段,以服務公共事務而非管理公共事務為目標。
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更應該注重非知識性教育。
非知識教育是與知識性教育相對。知識性教育是以傳授和學習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的教育。非知識性教育也就可以定義為以傳授和學習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以外的教育,筆者認為關鍵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學會如何獲取知識,或者說如何去做?對于大學教育到底是知識性教育更重要還是非知識性教育更重要很難有一個定論,筆者認為要因專業而異。對于那些專業性強、工作環境和內容變化不大或者傾向于理論研究的專業顯然是知識性教育更重要;但對于那些專業性不強、工作環境和內容經常發生變化的實踐性、應用性學科則是非知識性教育更為重要。公共事業管理就是這樣一門綜合型的實踐性、應用性學科。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人類長期實踐活動的結晶。公共事業管理作為一門知識體系尚不完善的新興學科,其知識更新速度顯然快不過今天明顯加快的社會進步步伐。尤其是伴隨著社會進步的步伐,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公共事業管理服務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在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出現新的問題。這些新的變化新的問題很可能是我們現有知識無法解決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后的公共管理與服務實踐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創造和總結、提煉知識去適應這些新的變化,解決這些新的問題。因此,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不應該只是為了專業學習而學習專業,而是要更多地把專業學習看作一個過程,一個通過專業學習培養自己觸類旁通的快速接受新知識和發現、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的過程。這就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對非知識性教育的最本質的要求。縱觀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歷程,應該說道路是曲折的,前景是光明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和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的傳統行政職能將逐漸弱化,而更多地履行公共事務管理服務職能。這是建設服務型政府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而在政府傳統行政管理職能弱化的同時,必然要出現更多地社會公共組織來填補政府職能領域的空白或者輔助政府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現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務人才將成為構建新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體力量。因此,現階段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十分重要,但不論如何定位,通才意識、大眾理念和非知識性教育都將是做好該專業人才培養工作的普適定位。這種普適定位更有助于實現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國家培養現代化的公共管理服務人才”的樸素愿望。
參考文獻: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多維發展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06(03).
[2]孫曉娟,趙紅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5).
[3]蔡永寧.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及學科建設的構想[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11).
作者:呂印文 單位:廣東創新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