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前教育專業中國畫學習必要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學前兒童學習中國畫的重要意義
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對象是進入小學階段之前的兒童,學前教育以開發兒童的智力、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為首要目標。學前教育承擔著兒童基礎啟蒙教育的任務,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前兒童的個性特征,尊重其好奇心,滿足其求知欲,接受其天馬行空的幻想。學前兒童精力旺盛,喜歡提問,善于模仿,接受力強,處于記憶力的最佳階段,也是學習、認知世界的最好時期。學習繪畫是兒童最易接受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國畫,在激發學前兒童天性的過程中能夠開啟其智力,滿足其豐富的想象。學習中國畫是一個手腦并用的訓練過程,有利于學前兒童身心健康,使其在快樂中學習、成長,擁有美好的童年。
二、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中國畫教學的重要意義
學前教育專業在課程改革不斷取得進展的今天,應把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教學重任,在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培養高素質的幼教人才。藝術教育促進了學前教育專業全面發展。培養繪畫技能和美術鑒賞力是提高幼教人才藝術修養的必經之路。而學習中國畫,不僅能提升幼兒教師的文化修養、道德情操、藝術審美能力,還能培養其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觀,在掌握中國畫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傳統藝術的傳播與教學設置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設置中國畫理論與實踐課程是必要的。培養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幼師人才,是學前教育專業的目標。中國畫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在學前教育階段接受中國畫學習對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來說是必需的。中國畫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目前,一些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中存在注重兒童畫和簡筆畫教學,缺失中國畫教學的現象。而學前教育中,中國畫教學的陳舊教學模式也削弱了兒童學習中國畫的興趣。只有轉變觀念,采取適宜的教學方式,才能激發學前兒童學習中國畫的興趣。自然天性在學前兒童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保護和引導兒童天性的職責,采取游戲互動、故事表演的教學方式進行中國畫的教學,是較為合適的。在游戲中學習,學前兒童才能自然默契地配合教師,也會自然地接受知識,進而不斷創作出精彩的作品。學前階段是人生中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語言、行為、性格、基本生活技能在此時逐漸形成。古語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學前階段傳授傳統文化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領航作用。培養學前兒童對中國畫的熱愛,使其養成良好的審美觀,是學前教育專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應承擔的責任。
三、學前教育專業中國畫教學的方法
中國畫分花鳥、山水、人物數科,表現技法可分為工筆和寫意。筆者歷時一年,對5所幼兒園和幾所美術興趣班進行調研。結果表明,寫意畫更能激發學前兒童的繪畫興趣,無論欣賞還是實踐,學前兒童接受水墨畫的程度更高,學習更快。水墨畫具有隨性主觀的特點,其用筆、用墨、用色技法更能激發學前兒童的天性,使學前兒童在繪畫過程中學會觀察生活,用水墨的形式表現美好事物。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前兒童關注動植物的習性、生長結構,關注人物的精神姿態,從而認識這個妙趣橫生的世界。教師可導入水墨動畫片《鷸蚌相爭》《牧童》等,看動畫片是兒童最喜愛的,這些水墨動畫以經典的典故為題材,影響著兒童的語言表達、習慣行為、觀察能力、認知事物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豐富了學前教育中中國畫學習的方式。《鷸蚌相爭》里,漁翁的蓑衣和鷸的翎毛、故事背景都用水墨暈染而成,畫面蘊含著水墨畫自然天成的藝術境界,畫面靈動淳樸的氣息調動了學前兒童學習水墨畫的積極性,使其愉悅地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滋養。中國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形式。傳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應從幼兒抓起。學前兒童的價值觀、人生觀還未形成,理解力弱,還需教師和家長正確引導。作為教育基石的學前教育,應該承擔起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義務與責任。水墨畫可開啟學前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憑借他們抒發純真,盡其所想。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要注重中國畫的教學。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也受到沖擊。中國畫教學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中國畫的教學方法很多,目的是為了下一代ARTEDUCATIONRESEARCH更好地健康成長。堅持中國畫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將要成為幼師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是學前教育專業應堅持的目標。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正是培養學前兒童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不可缺的教學內容。學前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的設置尚處于探索的階段。目前,一些教育機構、院校仍按照舊有的方式進行中國畫課程設置。學前教育專業要培養出優秀的幼教人才,就必須豐富學生的中國畫理論知識,讓他們領略中國畫的精神內涵,追求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謝赫“六法”中提出了“傳移摹寫”的觀點。臨摹是中國畫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中國畫最基礎的法則。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特點進行研討和分析,才能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大多沒經過嚴格的素描造型訓練,對于色彩知識的理解處在感性的層面,因此他們不會受到太多的限制,更容易接受中國畫的學習。中國畫的學習要從臨摹入手,臨摹是學習和掌握中國畫的有效手段。就花鳥畫而言,花鳥畫家并不滿足于客觀表現、模擬自然,花鳥畫是畫家表達和抒發自身情感的載體,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之上。學生通過臨摹歷代經典作品,可對中國畫的構圖樣式、筆墨表現、不同風格流派的技法特征有深層次的理解、掌握。寫生是中國畫教學的重要課程,它將學生已有的國畫知識與寫生相結合,使學生通過寫生獲得對生活的真實感受。中國畫課程的設置使學生在掌握中國畫技法的同時,培養了藝術審美品位,提升了傳統文化素養。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中國畫基本的用筆、用墨、用色技能和作畫程序,學習章法構成,領悟中國畫精神,就要對中國畫課程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合理的安排。繪畫是學前兒童最喜歡的學習方式。在學前教育中國畫教學中采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尤為關鍵。學習中國畫有助于學前兒童認識大千世界,教會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愛護環境、尊老愛幼,使其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一些教師在學前教育中國畫教學中偏重于技法和材料的教學,對于理論認識涉及較少,使學前兒童處于盲從的狀態。中國畫與傳統的儒道思想文化聯系緊密,其筆墨語言的表達蘊含著東方特有的審美觀。其獨特的造型方式、奇特的筆墨韻味和變化萬千的水墨滲化情趣,在于似與不似之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繪畫思想恰巧同學前兒童的學習特征不謀而合。因而,中國畫教學得到學前教育專業越來越多的重視。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只有掌握了中國畫的技法和精神,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在將來勝任學前教師的工作。中國畫是培養學生擁有高尚人格、健全心理的必要課程之一。
四、對學前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教學的一些思考
在學習中國畫之前,先讓學生認識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從中國畫實踐教學的角度出發對中國畫的各種技法、形式風格進行深入學習,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宮廷畫、文人畫、民間繪畫進行學習。學前教育專業應立足于培養創新型的幼教人才,要在當代審美與時代文化背景中,把握兒童的心理特征,進行實踐教學設置。
1.從培養中國畫學習興趣出發
讓學生掌握中國畫的工具材料,了解它們的品種特性,進行觀察對比,是學習中國畫的前提。讓學生從理論的角度對中國畫發展的歷史提高認識,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培養其學習熱情。
2.研習經典作品,從中感悟中國畫的意境之美
中國畫講品格,講文心,講畫意,學生要實踐臨摹,深入體驗經典作品的意境美,感悟中國畫獨具特色的審美文化。以水墨人物畫為例,學生臨習蔣兆和、王子武等名家的作品,要了解他們成長的經歷、學畫的歷程,認真研讀、臨摹其作品,理解其中的筆墨韻律,掌握如何用筆、用墨表現人物的形體結構、個性特點、精神面貌,在臨摹中體會畫面的構成元素、程式法度,領悟畫家的創作意圖,積累創作經驗,獲得傳統繪畫精神。中國畫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學生應敬畏自然、敬畏傳統。藝術的殿堂永遠為赤子之心敞開。前人的經驗和方法是開啟藝術之門的鑰匙。中國畫課程的設置應與學前教育專業接軌,以培養有深厚國畫功底、文化底蘊的幼教人才為教學目標。中國畫詩意的表現情趣豐富了水墨表現語言,提升了中國畫的文學內涵,使中國畫耐人尋味,意在畫外。在教學中介入中國古典音樂,如古琴曲《廣陵散》《流水》《幽蘭》等,學生可以在揮毫中聆聽清雅悠揚的古琴樂韻。琴、棋、書、畫,琴居其首。繪畫和撫琴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領域,但它們都以詩意作為靈魂。音樂是有色彩的,每個音符就是一種顏色,水墨畫也是有韻律的,何處潑墨,哪里留白,都有規律可循。藝術是相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學融入優雅的琴曲聲,將學生帶入詩情畫意的境界,讓學生在變化起伏的曲調中感悟水墨變化萬千的韻律之美。筆墨的意趣在動靜之間,或猶如跌落的瀑布,或猶如涓涓的清泉,一幅幅詩意的畫面漸漸呈現,此時學生的內心會強烈地感受到水墨畫的詩意境界。中國傳統文化獨特的魅力在于人文性、寫意性。學習中國畫需要學生靜觀自我、關注自然,這亦是其不斷完善自我的歷程。中國畫教學主張啟發式教學,強調感覺、從藝術的本質教導學生,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以文化的含義和審美提升教育的品質。中國畫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不斷下苦功,才能獲得胸有成竹的筆墨修養。真、善、美的認知,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傳播美、創造美奠定基礎。學前教育專業在全球化、多元化的今天,應為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而努力。
作者:李育紅 趙春燕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