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課程特點 課程要求
忽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相反,要充分重視幼兒的藝術創作過程,因為和作品一樣,這也是幼兒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要重視表現技能或藝術活動的結果。在這樣一個基本理解的基礎之上,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的實施在遵循學前教育課程一般組織原則的前提下,還必須充分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必須適應幼兒在音樂能力與音樂學習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年齡特點和個體差異?,F代音樂教育認為,音樂能力是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一項基本能力,這種能力是潛在的、需要挖掘的能力,同時也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和十分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挖掘每個幼兒潛在的音樂能力,使每個幼兒在其原有水平上獲得各自的發展是兒童發展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的基本任務。另一方面,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必須遵循音樂藝術美的規律,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美的感染力,以美的音樂形象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使幼兒能夠在音樂藝術美的氣氛中,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主動地學習,從而使幼兒的積極的心理過程得到強化和激發。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要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教給幼兒唱歌、韻律活動、音樂欣賞等方面的內容,并且在這種學歌學舞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智力與才能,培養幼兒從事音樂實踐活動的各種能力,使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都得到全面發展,并且使幼兒身心愉悅,情操得到陶冶。
二、幼兒園常規性音樂活動
常規性音樂活動是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中最具傳統、最為常見的一種組織形成,是充分體現音樂藝術特點,最有效地發揮音樂活動審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種組織形式。常規性音樂活動一般由三個環節組成。
(一)開始部分
音樂活動從一開始就要有音樂藝術美的氣氛,充分體現出生動活潑、富有朝氣的藝術科目的特點,因此,通常用音樂伴隨幼兒進入活動室,并按照本次音樂活動內容情緒的需要,或用進行曲伴隨幼兒精神抖擻地走步,或用律動曲和舞曲做律動和舞步愉快活潑地進入活動室,幼兒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動練習、發聲練習或聽音練習,既作了節奏、發聲、聽音方面的基本訓練,又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集中了注意力。
在開始部分經常做的節奏練習,可以采用“節奏模仿”“節奏應答”“人名節奏”等多種游戲形式和內容。此外,還有一種“人名接龍”游戲也很有趣,它的玩法是在熟練掌握人名節奏的基礎上進行的:幼兒圍坐成一圈或半圓形,第一個幼兒有節奏地說自己的名字,“我叫某某”,第二個幼兒緊跟著用不同的節奏說出自己的名字,這樣依次進行,直到結束。它要求幼兒在說的過程中節奏緊湊。為此,幼兒可以根據需要給自己的名字添一個字或減一個字,例如:“王小紅”可以稱為“小紅”,“王紅”也可以稱為“小王紅”等。注意全體幼兒的節拍應該一致,否則就很難接得上了。這個游戲還可以變換形式,讓幼兒說別人的名字。比方第一個小朋友說最后一個小朋友的名字,第二個小朋友說倒數第二個小朋友的名字.......依次類推。
發生練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練技巧而練技巧,去追求高難度的、成人化的東西,而是要根據幼兒自身歌唱發聲的特點,以及幼兒歌曲藝術表現力的需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發聲練習要和本次音樂教育活動中歌唱部分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盡可能為歌曲的情感表現掃除技術障礙。同時,在富有表現力的、充滿感情的歌聲中使幼兒自身的情緒情感得到陶冶升華。聽音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幼兒較為精細、準確的音樂聽覺分辨能力。如果幼兒園受條件的限制沒有鍵盤樂器,也可以考慮音叉和鐘琴、鋼片琴等固定音高的節奏樂器來練習聽辨單音,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證樂器的音準質量。
常規性音樂活動開始部分的形式和方法還應該考慮與本次音樂活動內容的呼應關系。如果音樂活動的內容是關于某種動物,那么不妨作該動物的模仿動作進活動室;如果音樂活動要教一個三拍子的舞蹈,那么就可以作三拍子的舞步進活動室。還要注意開始部分的音樂及活動內容要經常加以改變,使幼兒能夠始終保持一種新鮮感。否則,幼兒如果習以為常,不用心聽音樂或做動作,形成了機械化的自動動作,這對于音樂活動來說就失去美的意義了。
(二)基本部分
這是音樂活動完成教育要求部分。這一部分通??梢园才?-3項音樂活動內容,如歌唱、欣賞、舞蹈,或欣賞、歌唱、節奏樂等。總之,內容安排應豐富多樣,既要防止內容單一、一唱到底,令幼兒感到單調,又不要內容太多,把音樂活動搞成大雜燴、大拼盤,分量太重,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能力。一次音樂活動還要考慮教材的新舊搭配,注意難易適當。教材的內容和情緒類型既有變化,又有統一,比方柔和抒情性的教材可以和活潑歡快的教材搭配。活動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動靜配合,從而使教學活動能夠重點突出、生動活潑,保持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結束部分
(一)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音樂是兒童生活的靈魂
陳鶴琴先生認為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生來就喜歡的;并且兒童具有接受音樂教育的能力,音樂教育是兒童所自覺要求和接受的。他通過觀察發現,孩子出生后不久,音樂就易于讓他入睡,并喜歡聽各種優美的聲音。幼兒園的孩子,對于音樂的需求和能力更進一步,不僅可以欣賞,還可以用各種方式進行表現。同時,他反對把音樂作為一種特權,他認為兒童喜歡音樂的天性,是不分國家、種族和性別的,音樂應該成為全人類享有的一種權利,幼兒也應該享有,并有能力享有這一權利。而且,音樂教育的關鍵期就在于學前階段。因此,音樂教育應從兒童開始,幼兒園應特別重視音樂課程。在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陳先生非常注意環境對兒童喜歡音樂天性的熏陶、培養和激發。他認為兒童雖然具有音樂的天性,如果沒有適合他們音樂教育的環境,他們的音樂能力也不會得到發展。他進一步指出,兒童音樂教育的環境是整合的,成體系的,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共同的參與,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單獨承擔的。只要為兒童創設適合的、全方位的音樂環境,特別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樂環境的創設,就會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兒童音樂的興趣、欣賞能力和表現力。
(二)反對單純音樂技能培養,主張“從內心而歌”用音樂陶冶兒童的性情
陳鶴琴先生反對把音樂教育技能化的傾向,指出兒童音樂教育是一種“從內心而歌的精神活動”,更應該注重的是它的審美價值。他說“:從前的藝術教育太注重技能,現在的藝術教育是要注意兒童的個性、兒童的天真、兒童的創作?!啊蔽覀冎袊鴳扇∵@種創造性的新精神來改進陳腐、呆板的‘藝術’教育?!盵1][p.86-90]所以,兒童唱歌應以反映精神面貌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術的教學。滿足兒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務,培養技能是其次的。陳鶴琴先生對于音樂的情感陶冶作用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指出音樂的真正價值在于人和音樂交融,由音樂的節奏、旋律之美,引起身體和精神的共鳴,凈化人的心靈,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要用音樂來陶冶兒童性情,“使兒童的性情通過音樂的洗練,而達到至精至純的陶冶,以至于引導兒童以快樂的精神來創造自己的生活?!盵2][p.401]陳鶴琴先生提倡用音樂激發人們團結一致、愛國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發揮音樂對兒童良好品德與人格的培育作用。而當時的社會現狀是國人甚至連國歌也不能普遍地會唱,更談不上個人的情感、團體的精神的激發和表現。所以,他主張為培養兒童良好的品德,喚起民眾愛國的精神,就必須特別注重音樂教育。為此,陳先生親自為兒童和幼師的學生創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對學生們進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勵學生為建設新國家的理想而努力學習。
(三)使兒童生活音樂化,兒童音樂教育生活化、綜合化
陳鶴琴先生批判當時幼兒園音樂教學與生活脫節的現象,反對把音樂教育僅僅作為課堂內的唱歌或舞臺上的表演。他主張要寓音樂教育于兒童生活之中,讓兒童生活音樂化。他說“:大凡健康的兒童,無論游戲、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愛唱著歌,表現出音樂的律動。因此,我認為兒童的生活離不開音樂”,[3][p.345]同時“我們要憑著音樂的生氣和興味,滲透到兒童的生活里面,使兒童無論在工作、游戲或勞動的時候,都能有意志統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現,使兒童生活音樂化?!盵4][p.401]陳鶴琴先生認為兒童的生活是整個的,他設計了“整個教學法”,把各科圍繞兒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各科不能分,就連科目和兒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張把兒童應該學的東西整個地、有系統地去教給兒童;提出兒童教育內容要有機結合的主張;提倡實施綜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對“四分五裂”、“雜亂無章”的分科教學;提出音樂教育要與其他各門學科相結合,把音樂教育融入各領域、科目的教學之中,形成音樂教育的系統。同時,不能只是學校的音樂課上有音樂,還應將音樂教育與家庭、社會、學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兒童生活在音樂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兒童音樂教育“中國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當時幼稚教育有三種病:“外國病、花錢病、富貴病”。陳鶴琴先生對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贊同,主張兒童音樂教育要適應中國國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視民族音樂的價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說“:現在中國所有的幼稚園差不多都是美國式的。幼稚生聽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許多是從美國來的。就連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國的范圍。中國和美國文化背景、環境均不相等,他們視為好的東西,對中國未必合適?!盵5][p.75]陳先生提出辦園要適合國情,鼓勵兒童音樂教育要有中國特色,主張運用民族樂器,如琵琶、笙、簫、古琴、鼓、磬、缽等,這些既易于獲得,又便宜,對兒童的教育具有與西洋樂器一樣的價值。陳先生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創作和改編兒童歌曲,運用民族樂器進行兒童音樂教育,努力對當時兒童音樂教育進行“中國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陳鶴琴兒童音樂教育思想的啟示
(一)兒童音樂教育應樹立“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觀
從幼兒教育機構正式成立之日,“兒童中心”就成為兒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準則,歐洲的新教育和美國的進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別是杜威更是明確提出“兒童中心”的理念,被稱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變革”,陳鶴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進理念,提出培養“人”的教育目標。時至今日,兒童音樂教育實踐中仍存在著不從兒童出發,重“技”輕“人”的現象。按照陳先生的音樂教育思想,我們應該做到:
1.讓兒童都能享受音樂的快樂
音樂是每個兒童所喜歡的,但并不是所有兒童都喜歡上音樂課,也不是每個兒童都能在音樂中獲得樂趣,原因是傳統音樂教育過于“功利”,只關注幾個優秀的“小音樂家”,不能顧及全體兒童特別是音樂技能發展較慢的兒童,音樂教育變成了少數人的特權和優勢,成了許多兒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進行兒童音樂教育時,我們不應過于注重音樂技能的培養,也不能只關注少數音樂特長兒童,而應讓每個兒童生活在音樂之中,享受帶來的快樂,享受生活的樂趣。應做到不論兒童音樂能力的高低,不論兒童聲音是否優美,讓每個兒童都能體驗音樂的美和生命的價值。
2.讓兒童音樂教育動起來
陳鶴琴先生把兒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為“好動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戲心”,把“做”作為教和學的中心,認為教學要圍繞“做”展開,認為“做這個教學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一切的學習,不論是肌肉的,不論是感覺的,不論是神經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兒童音樂教學中,應該把音樂轉變為兒童表演、游戲的形式,而且應該讓兒童自由表現,因為兒童有“一百種語言”,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獨特表現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樂響起時,我們可以讓兒童站起來自由的按照旋律、節奏跳舞、表演,可以讓幼兒根據音樂的體驗去模仿動物、做游戲、講故事、繪畫等等。既能促進兒童對音樂的體驗、欣賞和理解,發展兒童的音樂能力;又能促進兒童身體協調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3.兒童音樂教育游戲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而游戲是兒童所喜歡的,兒童生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游戲,用游戲的方法進行兒童音樂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是孩子喜歡的,他就會很快的去認知、體驗和探索,就會積極學習。兒童感知動作思維占優勢,但凡能成為其動作操作對象的物體,他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兒童音樂教學要溶入游戲,讓兒童在做中學、玩中學,在快樂中獲得有益身心發展的經驗。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內容上把兒歌故事化,讓兒童去表演;也可把兒歌學習形式游戲化,讓兒童在玩中學,不知不覺中獲得發展。
4.兒童音樂教育要適合兒童的需要和特點
陳鶴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園要有幼稚園的歌曲,要有幼稚園的節奏”[7][p.290]兒童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和需要,兒童音樂教學中,從形式到內容、從方法到環境都應適合兒童。從內容講,兒童音樂教育應選擇適合兒童的音樂,選擇旋律優美、節奏歡快、內容簡單便于兒童掌握的兒歌;從形式講,可以用團體教學的形式面向全體,但也要顧及每個兒童的特點采用小組教學或個別輔導,同時應提供各種玩具、道具幫助兒童體驗和表現音樂。從方法上講,兒童音樂教學應從音樂的整體入手,應兒童完整的欣賞和感受音樂的旋律、節奏和情感,切不可為了記憶歌詞把一首優美的音樂分割的“四分五裂、支離破碎”,違背兒童整體認知的特點和音樂自身的規律;從環境來講,要選擇優質的光盤磁帶,創設渲染音樂情感的物質環境,更為重要的是應為兒童創設輕松的心理氛圍,尊重每個兒童的想法和創造,讓兒童沉浸在音樂之中。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兒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漸進,因材施教;也可以讓兒童教兒童,相互促進。
5.兒童音樂教育加強“情育”,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情商在現代社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一種“情育”,它對人類的情感起著陶冶、凈化、啟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們要利用音樂教育的“情育”功能,培養兒童的情商,促進兒童全面和諧發展。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盵9]學前兒童遵從“唯樂原則”,以無意注意為主,只有兒童感興趣的東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應充分運用音樂對兒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讓兒童在音樂教育中學會體驗美、欣賞美和表現美,激發兒童的良好情感和積極態度。同時,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動力,兒童期是想象力、創造力發展迅速的時期,可以利用音樂教學激發兒童的想象,創造性的去演繹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學會和其他兒童合作、分享。
(二)兒童音樂教育應樹立“回歸生活”的課程觀
一、為學前兒童提供豐富的音樂環境
學習音樂不僅僅是開發智力、陶冶情操的一種優雅的手段,雖然古今中外人們無不對音樂教育寄予了厚望,他們希望孩子通過學習音樂能夠變得更聰明一些,更聽話一些,更有禮貌一些,等等。但這其實只是音樂教育發揮作用的一個方面。對于幼兒來說,音樂教育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聽音樂的環境,讓孩子在美好的音樂的熏陶感染中形成音樂能力。只有音樂能力得到了提高,對音樂有了悟性,才談得上其他種種教育目的。正像學習教學可以鍛煉提高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但你首先必須學會把每一道數學題都做的準確無誤,只有先學會解數學題,才有可能確確實實地提高思維能力。學習音樂也是一樣。具體來說,教師為幼兒提供的音樂教育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自己必須發自內心地喜歡音樂,喜歡唱歌,不僅會唱幼兒歌曲、流行歌曲,并且還會唱一些中外民歌和優秀的經典歌曲等,在音準、節奏、音樂的表現等方面基本沒有問題。其次,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在音樂活動、游戲活動和其他日?;顒迎h節中經常帶領孩子唱歌,和孩子一起唱歌,甚至把唱歌作為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自覺地加以運用。在幼兒的游戲活動或環節過渡時,教師還可以經常有意識地放一些合適的輕音樂作為背景音樂;甚至當孩子浮躁不安時,教師可以嘗試用音樂來穩定情緒,使孩子平靜下來。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環境的創設
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是在活動和游戲中學習的,幼兒園課程不僅僅體現在課本、教材、課堂教學或作業中,而是蘊藏在環境、生活、游戲和幼兒喜聞樂見的各種活動中。而活動環境如何設置,教師如何與幼兒交往等又受到教育者的教育觀、兒童觀、課程觀等觀念與意識的影響。幼兒園課程蘊涵在環境、材料、活動和教師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作用。
教師要把自己對愛的某種也許還帶著局限的理解,轉換成幼兒置身其間可以感受和觸摸的環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環境對幼兒情緒情感的暗示作用,將抽象的唉變成一種可觸、可摸的氛圍,自然地包圍著孩子。比方說,可以利用假期幼兒園裝修的機會,把班里的墻壁粉刷成那種很淡很淡的淺紅色,因為這種溫馨的色調和班里原來樸素簡單的白色相比,更容易帶給孩子一種充滿了愛和安寧的氣息。在墻面的布置和裝飾上,可以選擇一些較為具象的心形圖案、溫柔慈祥的母親形象和天真無邪的孩子形象等帶給人溫暖的愛的聯想的人或物;也可以選擇一些較為抽象的暖色系列的色塊或對稱、和諧優美的圖案。墻面布置的總的原則應該是簡單、明快、溫馨、大方,色彩的搭配尤其要注意顏色不能太多,更不能太雜。從幼兒對色彩感知的年齡特點來看,幼兒偏愛明亮、飽滿、濃重的顏色,所以很多幼兒園在布置墻面時往往喜歡用上許多鮮艷的顏色。其實,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會使幼兒對色彩的感知閾限降低,不利于幼兒形成對色彩變化的更為細致的感受。與此同時,還可以在幼兒園的日常教育活動中渲染愛的氛圍,帶領孩子們以自己的一顆愛心切身地去發現愛,去感受愛。最容易為幼兒所感受和理解的自然是親人的愛,是教師的愛。教師可以利用家園聯系冊、家長會、家訪、每日接送孩子時與父母的短暫交談等多種形式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家長了解自己的教育思路與想法。
三、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區的設置
在幼兒園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把音樂活動和其他的日常教學活動相互結合起來進行,從而使音樂活動延伸到幼兒園教育的各個領域之中,例如在語言、美術、體育、手工勞動等活動中都可以同時包含有意義的音樂活動,這樣就需要在活動室里設置一個音樂教育活動區,為幼兒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音樂活動場所,使每個孩子都能夠按照他們自己的能力水平和他們自己確定的學習進度去自由地使用各種樂器和豐富多樣的音樂材料,使每個孩子都能夠有機會在音樂方面充分地進行練習和實踐。
活動區音樂活動是以活動區的形式為幼兒提供有范圍的自由選擇音樂活動的機會?;顒訁^音樂活動統一需要教師精心而周密的計劃,需要教師在幼兒園一日生活安排中有計劃地留出幼兒在活動區自選活動的時間,在課室環境的布局上有意識地留出幼兒自選活動的空間,并提供適合幼兒興趣、需要及能力的音樂活動材料。根據音樂教育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活動區音樂活動材料的投放、環境的設計等都要以不影響和不妨礙幼兒的自由活動為前提。因此,教師應該考慮到怎樣使不同區域的孩子的活動不互相干擾。既不要使音樂區的活動所發出的聲音干擾了別的區域活動,也不要使別的區域活動發出的聲音影響了音樂區的幼兒對自己音樂表演和音樂創造活動的傾聽、欣賞與糾正。
【關鍵詞】職前幼兒園教師;教學實踐能力;模擬教學;模仿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5)07/08-0053-05
2012年,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秾I標準》對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其中,在基本理念中強調要以能力為重,主張“把學前教育理論與保教實踐相結合,突出保教實踐能力……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1〕可謂突出強調了幼兒園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教學實踐能力是一種踐行能力,它不是從教師踏上工作崗位之日起開始形成的,而是源于教師在職前求學期間的學習經歷。因此,如何讓學生――職前幼兒園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各類教學實踐情況,并通過觀察、體驗實現教學實踐能力的最初積累,這應是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要給予充分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為此,筆者在高師院校《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活動中開展了旨在培養職前幼兒園教師教學實踐能力的雙模教學――模擬教學與模仿教學的應用研究。
一、模擬教學與模仿教學的理論基礎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更是一個社會實踐性的綜合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學習的核心是參與真實的實踐。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與現實場域相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體驗,實現與情境的真實互動,完成知識技能與現實的聯結,最終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2〕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擬教學”是情境學習理論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應用。這一教學方法運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創設近似真實的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場景,讓學生在其中扮演某一角色(教師、幼兒或其他角色),完成指定給該角色的學或教的任務,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有具體情境支撐的實踐性知識,最終達到提升教學實踐能力的目的。
觀察學習理論認為,個體既可以通過對刺激做出反應并受到強化而進行直接學習,也可以通過觀察榜樣的示范行為進行間接學習,即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人類普遍而有效的學習方式,它可以使學習者避免重蹈因偏差行為而帶來的不良后果,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速度和效率。在觀察學習中,榜樣是觀察學習的核心,對榜樣的觀察模仿可以使學習者不僅習得新的行為模式,也可以習得新的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社會態度等。〔3〕
本研究所采用的“模仿教學”是觀察學習理論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應用。這一教學方法運用的基本思路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的經典視頻課例,讓學生在反復觀察的基礎上,到幼兒園進行實地的模仿教學,并通過外援團隊的反饋評價來反思自己的實踐,從而進一步了解經典視頻課例背后有關教學的知識、技能、方法、策略和判斷標準等,從中積累教學經驗,最終達到提升教學實踐能力的目的。
二、開展模擬教學,培養職前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中的“反思學習篇”――“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中的教學障礙及消解策略”一章重點介紹了引發音樂活動教學障礙的諸多因素和化解障礙的相關教學策略,教學內容極富情境性和實踐性。為了幫助學生習得各種教學障礙消解的策略,理解各策略使用的基本規律,并能運用本章所學知識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真實情境中的教學問題加以分析和解決,筆者采用“四階段模擬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
第一階段,病例性模擬教學
因為是“音樂教育活動中的教學障礙及消解策略”,所以教師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幼兒園集體音樂活動教學障礙發生的場景。這種病例性模擬教學是一個由高校教師扮演“幼兒園教師”,學生扮演“幼兒”的過程,“教師”在模擬教室中再現“有問題”的教學環節,“幼兒”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不適感。
第二階段,改良性模擬教學
經過第一階段的教學,學生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但是問題的成因是什么,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這一切還需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并開展實踐檢驗。由此,課堂教學進入了改良性模擬教學階段。
改良性模擬教學階段又可細分為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原因分析。這一環節采取小組討論方式,也即鼓勵學生結合以往學過的理論知識或掌握的實踐知識,嘗試分析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相關策略。
第二環節,呈現結果。在這個環節,各組呈現討論結果,并針對仍有疑慮之處展開進一步的組間討論或集體討論,最后在相互的觀點碰撞中形成相對一致的新的教學方案。
第三環節,模擬教學。在這個環節,一位學生扮演“幼兒園教師”,其余學生扮演“幼兒”,“教師”按改進后的新方案組織“幼兒”開展相關的音樂學習活動。
第四環節,教學評價。此時,全班就新方案的有效性再展開討論,開展評價與自我評價。如若大家認為教學問題已得到解決,則本階段教學任務完成。若“幼兒”的不適感依然存在,則需重新啟動新一輪的改良性模擬教學。
第三階段,示范性模擬教學
由于缺少足夠的實際教學經驗支持和教學策略儲備,在改良性模擬教學階段,許多學生有時仍很難發現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在教學策略的選用上也大多憑直覺,加之由學生扮演的“幼兒”的學習能力普遍虛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常會被看似流暢的教與學的過程所遮蔽。為此,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示范性模擬教學,以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教學知識和實踐技能。
示范性模擬教學階段可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示范教學。在這一環節,教師扮演“幼兒園教師”,學生扮演“幼兒”。“教師”組織“幼兒”開展示范性集體音樂教學活動。
第二環節,比較分析。比較“示范性模擬教學”與“病例性模擬教學”“改良性模擬教學”在教學流程、教學指導語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嘗試分析“示范性模擬教學”中支持教師相應教學行為的理論依據。
第三環節,總結提升。在這一環節,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總結提升“示范性模擬教學”背后所隱含的教學觀念及教學規律,同時提煉出基于情境的、適應性較強的障礙消解策略。
第四階段,應用性模擬教學
對于學生來說,僅僅了解了各種障礙消解的策略還遠遠不夠,他們還必須學會將策略遷移到相似的教學情境中,并在遷移運用的過程中感受到策略的效力,在觀念上認同這些策略。如此,方能在以后真實的幼兒園集體音樂教育活動情境中加以運用,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因此,第四階段的應用性模擬教學事實上還承擔著對病例性、改良性和示范性模擬教學成效的評估和檢測功能。
應用性模擬教學階段可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語言描述。在這一環節,教師可要求學生針對某一教學策略,口頭講述并具體解釋該策略使用的一般性步驟和使用條件,以加強學生對這一策略的理解。
第二環節,障礙呈現。在這一環節,教師可向學生呈現與原型同質的幼兒園病例性集體音樂教學視頻片段,請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學障礙產生的原因,并提出障礙的消解策略。由于此處呈現的視頻片段和原型相似,因此學生很容易感知、辨識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很容易通過遷移的方式尋找到問題解決的策略。
第三環節,策略應用。在這一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一位學生扮演“教師”,其余學生扮演“幼兒”,“教師”針對存在的最主要問題,運用障礙消解策略組織“幼兒”進行音樂教學活動。教師則巡回觀察“教師”策略應用的熟練程度和有效性,并給予及時指導。
至此,模擬教學經歷了四個階段。期間,學生經歷了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方案習得榜樣行為,發現教學規律嘗試遷移教學規律,解決熟悉的教學問題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在每一個階段都獲得了成長的推動力,從而實現了教學實踐能力的持續發展。
三、開展模仿教學,培養職前幼兒園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中的“體驗學習篇”是本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章主要介紹了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中的歌唱、律動、奏樂、欣賞等四種不同教學活動的基本結構與組織指導方法。為了幫助學生從替代性經驗,即榜樣行為中獲得設計、組織各類集體音樂教學活動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自我成就感,筆者采用“六階段模仿教學法”組織教學。
第一階段,榜樣觀察
在模仿教學中,所謂的“榜樣”是供學生觀察學習的材料。因此,確定榜樣內容是開展模仿教學的前提,觀察學習由此揭開序幕。
榜樣觀察階段的教學可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榜樣推薦,即向學生推薦若干個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經典的視頻課例,即榜樣課例。
第二環節,榜樣確定。學生按6人一組編組,抽簽決定本組使用的榜樣課例。
第三環節,觀察學習。學生根據榜樣課例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列出觀察清單,帶著明確的任務進行觀察學習,形成對榜樣課例的初步印象。
第二階段,文字轉錄
文字轉錄的過程是對榜樣課例加以分析、歸納和理解的過程。對于沒有教學經驗的職前幼兒園教師來說,這一環節至關重要。具體做法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視頻課例中教師的行為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描述,形成教學實錄,并作相關補充,確保其詳盡、全面、細致。文字轉錄工作需在反復觀察榜樣課例的基礎上完成,故可以安排在課后進行。
第三階段,小組沙龍
本階段的教學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對榜樣行為進行思考,并在專業研討和專業指導的基礎上,澄清榜樣行為背后隱含的教育意義。
小組沙龍階段的教學可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問題貢獻。在這一環節,個人需向小組成員呈現觀察學習和文字轉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包括知識的、技能的、理論的等。
第二環節,經驗分享。在這一環節,小組成員就焦點問題展開分析與研討。必要時,還可以反復觀看有針對性的視頻片段。與此同時,教師巡回參與各小組的交流活動,和學生分享自己對問題的專業判斷。
第三環節,方案設計。在澄清教學問題的基礎上,全組成員依據教學實錄,將之還原成教學方案。這是一個逆向思維過程,實踐證明,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歸納和總結能力。
第四階段,教學演習
在模仿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的模仿訓練,將內化在頭腦中的教學知識以及教學技能映像轉化為外顯化的操作技能,才算真正習得了榜樣的行為。在實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之前,教學演習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
本階段的教學同樣可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個別操練。教師將榜樣課例按教學流程分成若干片段,讓學生以分段模仿的形式進行個別操練。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對學生進行教學細節的指導,如眼神、體態、空間站位及語氣、語調、語速等。
第二環節,模擬教學。小組成員以抽簽方式決定執教教師、配班教師和錄像員,其余成員扮演“幼兒”?!敖處煛苯M織“幼兒”開展完整的模擬教學活動,錄像員全程錄像。
第三環節,視頻回放。通過視頻回放,讓學生結合榜樣課例視頻,對比分析扮演者的行為和榜樣行為的差異,自我察覺錯誤所在,相互糾偏,調整優化,從而盡可能將教學行為中隱含的教育意義及教學原則揭示出來。
本階段的三個環節可以反復進行,直至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學形式可采用課堂學習和課后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方式。
第五階段,教學實踐
前文已提及,教學實踐能力是一種踐行的能力。因此,學生只有投身于真實的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在實踐情境中體味、感悟,其先前通過觀察習得的經驗才能真正被強化和內化,教學實踐能力才能獲得質的飛躍。
教學實踐階段的教學可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課前準備。學生提前將教學實踐計劃交給實習基地園,并提前準備好所需的教玩具;提前赴實習班熟悉幼兒,熟悉教學環境;提前邀請大學課任教師和幼兒園教師以指導者的身份屆時前來觀察自己的教學活動,并參與教學活動的研討、反饋、指導和評估工作。
第二環節,教學實踐。學生一般以團隊合作方式,協作完成教學實踐工作:團隊成員可依次執教組織幼兒園集體音樂教學活動,其他成員協助完成配班、記錄、觀察和攝像等工作,關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為后續的反思、交流、分享收集事實依據。
第六階段,反饋評價
執教者在組織實施教學活動后,通常都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評價和反饋,他們期望外援團隊能幫助其找到不足,期望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能得到解決。由此,模仿教學進入反饋評價階段。
反饋評價階段的教學可分為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自我反思。由于模仿教學和榜樣課例中的教學情境并不完全一致,教學對象的基礎水平和前期經驗各不相同,模仿教師和榜樣教師對教學的現場調控能力也有很大差距,加之職前幼兒園教師在模仿教學中通常關注的是對榜樣課例的拷貝復制,很多時候還“想不到”,或者“不敢”也“不會”去對教學活動做太多調整,因此當遇到“超出預料的問題”時,常常會自亂陣腳。自我反思環節便是要求執教者嘗試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解讀,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提出自己的困惑,尋求團隊的支持。
第二環節,反饋指導。在模仿教學中,外界的反饋和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在此環節,指導者可以針對執教者的困惑和自己在觀察中發現的執教者的具體問題提出適切的建議,同時幫助執教者分析自己的行為、幼兒的反應與特定教育情境之間的關系,探討或提供更好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執教者的教學決策能力,幫助執教者找到進步的空間。
第三環節,調整方案。執教者按照指導者和團隊其他成員集體討論給出的建議,結合自己的體會,修改教學方案,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開展第二輪模仿教學。
至此,模仿教學經歷了六個階段。期間,學生從機械模仿漸漸開始能像有經驗的教師一樣思考,從刻板復制到能“由外而內”地理解每個教學行為背后的意義,從非理性的直覺教學狀態慢慢步入有意識的理性狀態。這里,每一個階段都直接指向模仿教學的核心,“真正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實踐表明,本研究探索形成的模擬與模仿教學法,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愿意學,容易學,學得輕松,充滿快樂”成為學生對《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一致好評。因此可以說,模擬與模仿教學可以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翻轉課堂 學前教育 音樂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032-02
1 翻轉課堂理念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又稱“顛倒課堂”(Inverted Classroom),是將傳統“課堂學習新知識,回家做作業”的步驟顛倒過來而形成的“在家學習新知識,來到課堂上消化鞏固”的新教學模式,是近幾年來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新教育理念。[1]“翻轉課堂”最早的探索者應該是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汗(Salman Khan),薩爾曼?汗被稱為“美國在線數學改革者”,他在為侄女和侄兒輔導數學功課的過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學視頻,讓更多學習有困難的孩子享受這一輔導資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個教學視頻傳到了YouTube網站上,并很快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后來,薩爾曼?汗將這個副業逐漸變成了自己的主業,目前已經在網站上放置了2300多段免費視頻課程,有5400萬學生通過網絡參與他的課程學習。[2]“翻轉課堂”在學校教學實踐引起廣泛關注的是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一個山區學校――林地公園高中,教師們常常被一個問題所困擾:有些學生由于各種原因,時常錯過正常的學校活動,且學生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往返學校的巴士上。這樣導致很多學生由于缺課而跟不上學習進度。2007年春天,學校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開始使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解。他們把結合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上傳到網絡,以此幫助課堂缺席的學生補課,而那時YouTube才剛剛開始。更具開創性的是,兩位教師逐漸以學生在家看視頻聽講解為基礎,節省出課堂時間來為在完成作業或做實驗過程中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不久,這些在線教學視頻被更多的學生接受并廣泛傳播開來。[3]
英特爾全球教育總監Brian Gonzalez認為:“顛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習者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盵4]翻轉課堂理念在《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上得到熱烈的關注和積極的報道,加拿大的《環球郵報》更是將翻轉課堂評為2011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5]在美國高地小學、美國明尼蘇達州斯蒂爾沃特市石橋小學、密歇根州的東大急流城高中、柯林頓戴爾高中[6]、邁阿密大學、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波多黎哥大學馬亞圭斯校區等學校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專家的實驗結論認為,凡是試行翻轉課堂的學校,學生學習自主性、團隊協作精神、課堂氛圍以及知識的內化等均有明顯改善,教學質量提高一倍。
翻轉課堂理念被引介到國內后,從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華東師范大學慕課中心牽頭C20慕課聯盟,圍繞著基礎教育領域的微課建設和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已經在全國的聯盟學校和教育局內舉辦了29場次中小學慕課建設和翻轉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C20慕課聯盟的倡導者之一――華東師范大學陳玉琨教授認為:名校承擔著與全社會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社會責任。按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名師只能影響一個班級、一個年級的幾十到幾百名學生,而依托網絡,名師可能影響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學生。而在數字化背景下,名校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從全球范圍看,很多國家都在進行“翻轉課堂”嘗試,我國基礎教育前沿領域在此方面也可以有較大作為。他建議“名校應該借此機會大膽開展教學改革”。[7]翻轉課堂理念除了在中小學實踐運用外,在學前階段、大學階段的課堂教學中也開始有初步的嘗試。面對教育界這一新的教育技術變革,國內學者們開始思考: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究竟有哪些不同?翻轉課堂是否能夠成為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它的突出效果與主要困難在哪里?翻什么?轉什么?堅守什么?“翻轉課堂”在中國將何去何?
2 音樂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理念的實踐探索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瓦西里?亞力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認為:“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睂τ趯W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應該具備以下基本的綜合能力:歌唱能力、樂器演奏能力、合唱與指揮能力、創作與編配能力、音樂活動指導能力、與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課程資源開發的能力、運用現代音樂教育技術的能力、科學研究的能力。[8]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這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翻轉課堂理念進入了我的視野,并進行了初步的嘗試。
從2012級開始,我校學前教育專業開設了專業選修課程之一《奧爾夫音樂活動》,這一門課程以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作指導,在教學內容方面:其一,選用奧爾夫《學校兒童音樂教材》(德文全名為“Orff Schulwerk:Musik für Kinder”)中的部分課例;其二,觀看奧爾夫音樂活動視頻資料;其三,設計新的課例,以川東民間藝術為素材;其四,創編活動,課堂上給出主題,由學生即興創編,小組合作展示;其五,課后獨自設計課例,課堂集中展示、討論。
奧爾夫音樂教育實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教法靈活,在其教學實踐中,將動作、語言、舞蹈、戲劇表演、歌唱、奧爾夫打擊樂器、美術、手工制作等多種形式富有意義地相互融為一體,每一個教學過程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活動。其音樂教育實踐所體現的觀念和原則是可以在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音樂教育實踐中,結合其自身的文化特點而不斷創造出新的教學方式的。奧爾夫強調:“從《學校兒童音樂教材》的這種性質可以看出它的特點、它的長處和短處。純粹的體系學者大多對它沒有真正的興趣。這部教材在它的每一個階段中,都鼓勵和啟發人們自己去繼續創造和安排,所以,它永遠不是最終的定稿和就此結束,而是永遠在發展、在形式中、在流進中”。[9]
現代教育技術日新月異,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從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產生起到今天,通過大量實踐而產生的教材、教法、教具、音像視頻等各種產品獨樹一幟。用發展的眼光看,奧爾夫的教育思想與新的教育手段、教育觀念相結合還處于開發狀態。在音樂教材教法課堂教學中,盡可能避免教條式說教,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使每一位學生都有獨立展現的機會,課后給學生提供相關視頻、音樂,音樂教學設計、準備教具都在課后完成,強調音樂教學設計必須具有獨創性、原創性,要富有特色,并且學生能夠自如地展現出來,最后再進行師生討論、評議,提出新的想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方面,將課桌椅圍著活動室一圈擺放,活動室的中間區域留出來作為開展音樂活動用,教師與學生圍成圓圈站著或坐地上上課,便于互相都能夠看見。例如:開展一個簡單的身勢教學活動,筆者采用模仿、卡農、即興、連接、接龍、問答等方式,讓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身勢創編、創造,這樣學生的注意力、精力就得高度集中才能將聲勢傳遞下去。
在課后學習方面,給學生提供奧爾夫音樂活動的教學視頻、音樂資料,讓他們課后觀看,為開展課堂音樂活動騰出更多的時間。例如:課后觀看“詩歌、節奏、聲勢綜合”的音樂活動視頻,通過視頻學習,學生能掌握基本方法,要求學生獨立設計這一主題的音樂活動,中國的詩歌相當豐富,學生在選材方面有很多選擇,從選擇詩歌、設計活動開始,再到課堂呈現都要求獨立完成,要體現創新,就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再如以圣?桑的《動物狂歡節》為材料開展音樂活動,全曲27分鐘,整部組曲由14首組成:1.序奏及獅王行進曲;2.公雞與母雞;3.野驢;4.烏龜;5.大象;6.袋鼠,7.水族館;8.長耳人;9.林中杜鵑;10.大鳥籠;11.鋼琴家;12.化石;13.天鵝;14.終曲。很多學校將這部作品作為兒童、中小學生音樂欣賞的教材,如何讓我們的大學生更好地欣賞這部作品,將來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利用課堂時間來完整欣賞,課時顯然是不夠的,了解作品背景、理解音樂表現的形象、聆聽音樂就需要學生在課后下功夫,在學生已有的音樂感知的基礎上,課堂上分組即興設計音樂活動,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設計,再將各組串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通過動作表演、創編故事等形式將動物狂歡的情景表現出來,這樣就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加深印象。
音樂教學中運用翻轉課堂理念還存在很多問題,第一,視頻制作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沒有制作出具有原創性的音樂教學活動視頻,提供給學生觀看的視頻資料是業界已有的一些優秀音樂教學活動的課例;第二,教育本土化問題。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充分考慮利用本土藝術資源設計課例,部分課例已經得到實踐,還有些新的課例有待開發,目前已經設計了以下課例:《巴渠童謠》――張打鐵 李打鐵、打擊樂與律動《翻山鉸子》、親子音樂游戲《竹竿舞》《火龍舞》道具制作與表演、戲劇表演《鷸蚌舞》[10];第三,教具問題。音樂綜合課中常用的教具有繪本、奧爾夫樂器、表演用的各類道具等,在教具匱乏的情況,只能自制教具滿足教學所需。
3 結語
目前,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音樂教學只是初步的實踐探索,某種程度上說還不是真正的翻轉課堂,在《聲樂》《樂理?視唱?練耳》《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等音樂課程中運用翻轉課堂理念是否可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討論。
參考文獻:
[1]秦建華,高大.翻轉課堂:理據、優勢和挑戰[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05):17.
[2]杭州學軍中學.“翻轉課堂”、“慕課”與“CAP課程”[EB/OL].http://:8080/Html/201402/24/55265.
[3]翻轉課堂:美國日漸流行的教學模式[EB/OL].http://.cn/s/blog_58cc4a870102e79l.
[4]未來的課堂:顛倒的教室[EB/OL].http:///ad/
news/201110/t20111010_456993.
[5]何朝陽,歐玉芳,曹祁.美國大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48.
[6]中國教育裝備網.國內外翻轉課堂教學實踐案例分析[EB/
OL]. http://.
[7]杜悅.”翻轉課堂”:翻什么轉什么堅守什么――有關“翻轉課堂”的一線觀察[EB/OL]. http:///basc/jysw/201404/t20140409_577380.
[8]楊明.新型音樂教師的綜合能力[EB/OL].http:///article/browse/13630
[9]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