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家校教育構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構建家校社區教育結合體系的現實困境
1.校方對安全責任的顧慮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已成為學校領導和廣大教師的共識。因為重視,學校內安全責任事故大為減少。但是,出于對學生安全的考慮,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的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也有減少的趨勢。
2.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席
因父母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多,有的學校留守兒童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60%以上。家庭教育中父母缺席,對子女在學校學習生活情況缺乏了解,與子女溝通不暢。還有部分家長觀念落后,仍然錯誤地認為教育學生主要是學校的事情。他們認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老師教,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給了教師和學校,他們只負責生活上、經濟上滿足子女的需要就行。
3.社區教育力量的薄弱
社區教育力量薄弱,力度不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學生健康成長的風氣尚未全面形成。少數學校、家長和學生對社區組織的活動認為可有可無,家長不主動督促學生參加社區協同教育的現象較為普遍。
二、構建家校社區教育結合體系的實踐路徑
構建家校村社教育結合體系,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如果從操作層面講,落實到具體的實施措施,可供我們農村學校借鑒的范例并不太多。我們通過深入調研,結合農村學校實際,提出以下六項措施,構建家校社區教育結合體系。
1.建設校園網,搭好家校社區教育互動交流平臺
跨越時空界限,架起溝通橋梁。學校精心打造校園網,搭好家校社區教育互動交流平臺。通過網絡展示學校動態、師生面貌。即使遠在千里之外打工的家長,也可以通過校園網,了解學校和子女的情況。家長也依托網絡渠道對學校提出意見、建議。同時學校還利用校園網絡,定期開展留守兒童與在外父母、班主任的視頻交流。大多數家長重視家庭教育,希望孩子將來成才,卻苦于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學校除了定期為家長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外,還收集整理家庭教育、政策法規等知識掛在校園網上。
2.開發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課程,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強調要“學以致用”,要求將學到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中。教育起源于實踐,最終要為社會實踐服務,因而實踐既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結合學校實際,可以由社區牽頭,學校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常規活動方面,如,清明節、植樹節、學雷鋒日、敬老愛老活動。主題活動方面,如,勞動節、國慶節、萬人保潔活動、“我和爺爺奶奶過新年”活動。通過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學會了交流溝通技巧,培養了積極參與、勇于實踐的能力。
3.發揮學生的教育輻射作用,提高社區公民素質
新農村建設向農村教育提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村學校應該怎樣辦?學生是學校與家庭社會溝通的使者、聯系的橋梁。學校積極發揮在校學生的教育輻射作用,以“小手”拉“大手”,通過學生,把講文明、講禮貌、愛衛生教育延伸到家庭、社區,全面提高社區公民素質,為新農村建設做出更大貢獻。有的學校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化解了不少社區難題。如,街道衛生條件、安全保衛明顯改觀;鄰里糾紛減少了;而學生也把課堂上學過的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的道理變成了自覺行動。
4.編寫鄉土校本教材,整合家校社區教育資源
農村學校有著許多城市學校不具備的課程資源。農村學校有豐富的自然課程資源,農村學生的學習與居住生活環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大山森林、鳥語花香、田園風光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素材;農村還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文化課程資源,民俗傳統、民間工藝、民歌民謠,這些對學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學生無法從書本中獲得的豐富養料。例如,有所學校研究當地地下黨革命歷史,開發紅色教育資源,著力打造人文和自然生命力校園。從大自然的綠色讀出生命力,從綿延的民間文化讀出生命力,從革命先烈的不屈讀出生命力。學校與家庭、村社密切合作,以“生命力”為主題,整合家校社區教育資源,編寫鄉土校本教材,努力以此開展學校特色教育建設。
5.以親情為紐帶,家庭教育從孝敬父母開始
如,有的學校開展“我為父母做件事”活動,有的學生回家為父母洗碗,有的為父母捶背,有的為父母洗腳。有家長說,我從一些細小的事情上發現孩子變了,放學后立即回家做作業,有時還主動把飯做好等我回來,還問我在外面冷不冷,生意好不好做,我聽了好感動。學生的變化也帶來家長的變化。家長身體力行為孩子做榜樣,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
6.創新家訪形式,提高家訪活動的有效性
學校領導和教師走進社區,深入家庭,真誠地與家長交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環境、學生個性、在家的表現,也了解了家長的希望、要求的教育方法以及家庭教育中家長普遍關心的重點、熱點、難點和存在的誤區,為每個學生的家庭教育把脈指導,并做好詳細的記錄,為今后的教學工作奠定了基礎。教師走進社區家訪的同時,還通過向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廣泛聽取社區對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了解群眾對教育最關心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學校工作,尋求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