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課程改革論文2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目前基礎英語教學改革的困境
高校的基礎英語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注重對聽說讀寫各方面語言技能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近幾年來,高校英語教師已認識到傳統的英語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明顯跟不上職業發展對英語學習的強烈需求。但要立竿見影地見到成效又存在很多的困難:
1)高校基礎英語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基本功,但近幾年隨著高考人數逐漸下降,普通的職業院校招生的分數也在下降,所以,大部份學生的分數較低;
2)英語基礎較差,學生一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的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以致造成學生基礎英語成績難以提高;
3)對英語的學習提不起興趣,花時間多,學習用處不大;
4)學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老師教學難度大,花費精力多,收效小;
5)老師存在一定消極和埋怨的情緒;
6)院校對基礎英語不夠重視,認為學生興趣不大、成效小,可開設,也可刪減;
7)目前院校的基礎英語課的實用性與各專業需要及社會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8)缺少學習語言的環境。
二、基礎英語教改的建議
為了讓基礎英語更好地為各專業服務,本人提出對職院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的幾點看法:
(一)針對學生弱項,制訂學習計劃
1.引導職校生端正學習英語的態度,明確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及用處
本人每一次為新生上的第一課,我都會和學生討論兩個問題:Coldyoutellmewhydoyouwanttobecollegestudents?Whathighschoolandcollegeisnotthesame?通過提示的方法引導學生從英語的學習方法、學習要求、學習目標來區分高中和高職院校學習英語的目標不一樣,使他們明確目前的學習英語目標,從而有益于專業學習、將來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糾正他們“英語學習無用論”的錯誤想法,讓他們主動地學習。
2.幫助學生克服英語恐懼心理,制訂可行的英語學習計劃,迅速提高英語水平
很多學生見到英語就產生一種懼怕的心理,是由于基礎差,詞匯量少,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為了克服學生的英語學習恐懼心,逐漸由被動轉變成主動學英語,作為老師我們不應該放棄這類學生,而是幫助他們(制訂短期自學計劃,)通過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成立英語“一幫一”互助小組,在學習前期,每天記5個單詞,每周聽寫一次,及時發現和肯定他們的進步,然后再讓他們通過英語電影、音樂、網絡來獲取更豐富的知識。眾所周知,英語學習需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成效并非立竿見影的。通過堅持一段時間,學生的詞匯數量、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大有提高。
(二)緊扣專業需求設置教學內容
1.準確定位職業院校不同專業的基礎英語教學目標
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一直是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為準則的。傳統的基礎英語一般是聽說讀寫面面俱到,無論什么專業,老師都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和專業基本掛不上鉤。大部分學生認為學這些內容對本專業的幫助不大,更希望能學到一些和他們專業相關的英語知識。這樣一來,基礎較好的同學還能跟上老師教學步伐,而基礎差的同學就會認為對專業沒有幫助而不愿意去學。如:汽修專業的學生想多學一些有關汽車零部件的英語和一些有關銷售和客運服務的口語;電氣類的學生在想學習操作機械軟件方面的英語;酒店和旅游專業學生是以英語口語為主,體現出不同專業對英語內容需求各有不同。通過對專業的了解,對學生知識需要的了解,我們不但有針對性的教學,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也為他們以后學專業英語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2.各專業配備固定的基礎英語老師
作為基礎英語老師,本人除了上基礎英語,還要上多種不同專業的專業英語,這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因為本人要接觸專業課程,要和專業老師溝通,要不斷地學習,甚至要鉆研學生學習這專業對英語有什么樣的需要,是以聽力為重點,還是寫作為重點等等這些都要考慮,而每個老師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對任何專業都深入鉆研,這樣就會對教學大大打折扣。如果每位基礎英語老師固定上一個專業的基礎英語,將會很快結合專業所需進行授課。
3.合理使用基礎英語的教材內容
本人認為不可能有一套完全適合哪個專業的基礎英語教材,但教材是死的,教師是活的,我們通對課本內容篩選來上,擴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內容來充實課程內容。使用任何教材互動是教學上常用的教學手段,以互動的教學原則為指導,在基礎英語課上,通過師生互動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培養人文素質。我們并不是以授完教材為目的,而是有重點地上,以學生學會為教學目的。為此基礎英語和專業英語是相輔相成的,都是為專業建設專業發展服務的,那種完全拋掉基礎英語而直接上專業英語的做法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教學目標的。只有通過學習基礎英語,為專業英語打好基礎,專業英語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到更好的拓展、延伸,才能確保專業有長遠的發展。
4.支持老師編寫樣本專業英語教材
通過長期的教學經驗,一線的老教師都會發現大部分所訂的教材在使用時都有部分不適合本院校學生使用的內容。因此,很多院校支持老師鉆研編寫符合本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具有本院校特色的教材,與專業教師合作,滿足專業需求,符合學生英語水平發展的需要。編寫校本教材時要遵守的原則:1)實用性、專業性原則;2)科學性原則;3)穩定性原則;4)注重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愛好、能力,盡量挖掘學生個人潛能;5)注重實踐專業英語教學,培養出真正適應現代化企業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5.注重收集英語教學的評價信息
盡管我們一直強調院校英語教學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但目前仍然有很多院校把“英語應用能力測試”“公共英語等級考試”等作為考核英語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需要科學、客觀地評價院校英語的教學質量。
6.結合專業知識,把英語課堂放到實訓室去
作為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需要不斷的學習,不但要跟上職業領域和教學專業中快速發展的新科技,而且要關注社會所需的技術型復合型人材。將英語課結合放到專業實訓室上是為了更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體現學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學生放到企業去實踐,是為了去展示英語的存在,使他們感覺學英語有用武之地。
三、小結
基礎英語課程教學的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結合我國職業教育實際需要,建立具有特色的高職院校英語課程體系,開發具有本學院、地區需要的特色英語教學,通過基礎英語教學改革更好地為專業英語打基礎,服務于各專業課程還需不斷地探索、鉆研和實踐。
作者:顧藝單位:北海職業學院
第二篇:高職課程改革問題探討
一、課程設計與實施步驟
(一)課程設計的理念和思路
在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多年模塊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基礎之上,根據教育部示范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開發的要求,借鑒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理論,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對本課程學習領域的職業行動能力進行重新描述,并對需要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工作實踐過程之中,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方案。在課程結構及教學方法上,打破以前課程設置以理論為主、實踐作為理論的驗證、實訓項目與工作過程脫節的學科化體系,代之以崗位工作過程為導向,對知識體系進行重構、整合,實現教、學、做結合,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課程設計的思路是:對崗位能力進行分解,根據模具制造崗位的工作任務,以模具制造企業應用實際生產項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模具專業核心技能訓練為中心,進行單元項目活動的設計,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整合理論與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合理引導學生,讓學生逐漸能夠自主地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最后以形成性考核為主體,針對不同的工作任務,教師通過對學生分組討論、自主總結、動手操作、檢測報告等情況的考核,完成對學生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評估。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確定教學目標,就是要明確通過該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具備什么技能,學會解決那些問題的方法。“典型模具制作”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為:具有編制典型模具零件的制造工藝、裝配工藝,根據具體的模具結構設計工藝裝備(如夾具、電極等),對零件進行測量,掌控零件的加工質量,對成型設備的操作,對典型模具進行裝配、試模和修模的能力;知識目標為:掌握編制典型模具的制造工藝及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技術、數控加工技術、特種加工技術的相關知識;素質目標為:具有團隊協作、合理的表達與溝通、創新思維、適應5S管理、愛崗敬業等基本素質。
(三)教學項目的選取
本課程選取了平行的5個教學項目,分為兩大類(冷沖模、注塑模)5種典型模具類型的制作(沖裁模具制作、彎曲模具制作、拉深模具制作、兩板注塑模具制作、三板注塑模具制作)。每種模具的產品均來源于企業,經過符合教學要求的設計與修改制定而成。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把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隨意抽取1個不能重復的項目進行實施,通過小組討論、相互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可以使班級全部學生學習到其他小組項目的有關知識和技能。
(四)實施條件
本課程能夠合理、可靠、理想的進行實施,就必須有一定的軟硬條件,必須具備一支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專業教師隊伍和良好的模具實訓基地及充足的實訓設備。
1.師資隊伍。在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求與傳統的師資類型不同,主講教師必須具有雙師資格,應具有多年的模具制作的實際生產經驗,才能有效的指導學生完成制作準備、工藝編制、機械加工、特種加工、裝配試模等一系列工作任務。同時必須配備有豐富生產制造經驗的企業兼職教師,涵蓋設計、鉗工、電加工、數控加工、質檢多個工種。學院“典型模具制作”課程的師資隊伍的基本結構為:主講教師10名,企業兼職教師6名。其中主講教師皆為雙師型教師,學歷層次合理。此外,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與本課程緊密結合的校中廠提供生產經驗豐富的工人充當現場示范和生產管理。師資隊伍可以滿足課程教學的需要。
2.設備條件。學院具有模具設計實訓基地、精密模具制造車間、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技術實訓基地、數控加工實訓中心、三坐標測量技術實驗室等一系列實訓基地和實驗室。其中精密模具制造車間設計體現模具制造的全過程,通過引入校中廠,學生可以在該基地進行輪崗實習。設備的購置均為生產性設備,是具有真實工作環境的精密模具制造車間,真正實現校企合作,引入企業產品,進行生產性實訓。上述實現條件基本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課程改革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繼續深化教學模式改革
本次課程改革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任務驅動的項目化教學法,逐步轉變為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還應繼續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抓住學生能力培養的主線,加強對學生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將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二)教學方式、手段的創新
目前的課程改革中,改變了過去以講授為主、輔以課程互動的教學方式,現在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以案例法、任務引導法、小組討論法、現場教學法等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學習分擔法、實驗法、項目教學法、學習任務法、引導教學法以及前面提到的多種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三)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
教學資源庫建設在課程改革中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資源庫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使教學活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信息量,有利于學生課外學習的輔導,使教學活動實現了從信息的單向(教師對學生)傳遞向雙向(師生之間)乃至更廣的范圍(生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社會之間)交換傳遞的轉變,實現了交互教學及人機結合、師生結合、課內外結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
在今后的課程改革中,應大力加強教學資源庫建設,特別是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使其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多樣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提高其學習效率。
作者:葉鋒郭偉單位:,江蘇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