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流呈健康向上的發展趨勢。從個體上看,部分學生的思想處于過渡轉型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獨立的人生價值觀念,在對待某些問題上常常表現出矛盾或多變狀態,其價值觀念的變化主要呈現出主體性、矛盾性、多樣性和不穩定性這四大特點。
1•主體性。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呈現主體性特點,主要體現在:崇尚自我、以個人為中心、注重個人奮斗、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社會活動中只愿當主角,不愿當配角,總擔心自己被埋沒、被大材小用。以畢業班為例,許多學生擇業的期望值可以說是居高不下,對于薪金方面的要求較高;對于擇業地點的選擇,大多集中在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許多學生很注重所選職業的發展前景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尤其注重能否發揮自我能力,這說明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的是施展才干的舞臺,希望憑借個人努力闖出一片新天地。
2•矛盾性。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群體利益分配的差別和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大學生價值觀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顯增多。血氣方剛的他們常會感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大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在拜金主義、個人主義面前卻難過錢權名利關;他們在課堂接受了許多正面教育,但在社會上消極腐敗現象的面前又感到無所適從。由上觀之,大學生在價值判斷與選擇上存有這樣的心態:關心與冷漠相容,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同在,認同與失落交錯。
3•多樣化。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多樣性特點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升學與職業的選擇上,二是出發點,即目的選擇上。比如,大學生在設計自己的成才之路時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專攻學業,或考“托福”以向外謀求發展空間,或從政以爭取社會聲望和社會地位,或經商以充實經濟基礎……然而他們在設計這些多種多樣的計劃時,有許多人是從個人利益和個人興趣出發的。也有部分青年大學生愿意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國為民奉獻熱血青春。在2001年征兵工作中,我校有200多人參加報名,經體檢政審后6名學生光榮應征入伍參軍。也有些學生舍棄大城市的繁華只身奔赴大西北。這些現象反映出大學生價值觀念的表現形式多樣化。
4•不穩定性。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的判斷和選擇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處于不穩定狀態。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會因為聽一場音樂會或與人吵一次架而做出“及時”的迅速的改變。價值觀的不穩定性與其主體的心理狀況不穩定也有極大關系,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確實還有許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尤其是缺乏憂患意識,經受不起挫折的打擊和困難的考驗。
總之,大學生的價值觀,有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積極因素,也有不適應現代社會的消極反映。
二、當代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從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外部條件看,社會生活總過程決定著其價值觀的形成過程。社會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社會的上層建筑和精神生活,尤其是社會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識形態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變化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社會對大學生價值觀變化的影響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大方面:
1•市場經濟的影響。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有其自身共同的規律,如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等。在市場經濟中,青年人有敢于競爭,講究效益,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實現自身價值,為社會作貢獻,特別富有活力的一面。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貨幣是一切交換價值的化身,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往往把經濟領域中的等價交換原則擴大到其他領域,進一步夸大了貨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錢升值和道德貶值。因此,在一些青年大學生眼中,只有錢才是最真實的最有用的東西,而思想道德則是抽象的,當不了飯吃。于是,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在部分青年大學生中大行其道。在部分青年大學生看來,“入世”只是意味著可以享受更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方式;可以有更多機會遠渡重洋,瀟灑走一回;甚至有些學子埋頭用功,練就一身過硬的學術本領只是為了在異域謀得一席生存發展的空間。這種種觀念當然不能簡單武斷地稱之為“錯”,但畢竟缺少了些什么,起碼可以說明一點,傳統的倫理人文精神,在當代青年學生的思想氣質中已弱化,在與現代市場經濟意識的較量中已略占下風。
2•網絡文化的沖擊。如今的互聯網被稱為“青年網”,上網的大多是青年學生。豐富的網絡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使愈來愈多的大學生趨之若鶩。但網絡作為一種傳媒,一種工具,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消極的一面。網絡在傳播信息中具有六大特點:傳遞跨時空性、傳播跨文化性、信息自由化、監管跨國界性、網民離散性、交往隱蔽性。許多青年學生上網,常是與網友“老地方見”;或到形形色色的網站觀看種種“新鮮玩意”,過足一把網絡癮。網絡文化的無序,西方文化滲透與意識形態入侵便捷,使西方精神文化產品、價值觀念觸手可及,很多青年大學生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感染中,不由自主地受到了影響,這勢必淡化大學生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并打破了他們受教育的價值體系,使他們的價值觀重新分化組合,從而形成了矛盾、多樣、不穩定等特點。從主觀原因來看,青年大學生價值觀變化出現誤區,是與青年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個人經歷等因素密切相關的。大學生的價值觀都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同時又有很強的現實性。一方面,大學生們在這種特定的年齡階段中,人格已相對獨立,對未來常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價值目標和現實的物質利益聯系起來,優先考慮個人利益,表現出一定的功利性傾向;另一方面,青年大學生涉世不深,生活經驗較少,對傳統和現實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集體主義、為人民服務等思想精華常被認為是過時的保守的,相反地,不少人則認為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價值觀才是具有時代意義的價值觀。此外,由于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陷,加之大學生個人經歷等因素,導致眾多大學生自身無法將社會規范及其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要求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實踐,使大學生的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總是保留著一定的距離,有時甚至讓大學生感到這二者是矛盾的。在這種情況下,若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是容易被錯誤的價值觀誤導的。由此可見,市場經濟的導向作用,網絡文化的沖擊,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學校教育、家庭環境、個人經歷等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改變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應加強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
價值觀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并沒有“一舉奏效”或“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狀況以及本人的實踐經驗,以下方法是較為有效而且具有普遍性的。
1•堅持人的全面發展方針,教育學生走“復合型”人才的成才路向。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既具有一定專業知識又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用人單位選人用人往往看兩個方面:一是看人才的科學文化素質;二是看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質。在教育引導學生走全面發展的成才路向時,我們應特別強調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們可以結合大學生的實際,針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不穩定性和選擇的多樣性,定期邀請一些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企業家或先進工作者到學校開講座,向學生們介紹他們的價值取向與實踐方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轉變教育觀念。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一是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充分尊重學生人格的同時,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要關心學生價值實現的過程,體現教師在學生成才過程中既傳播知識,又教學生做人的教育作用。特別是應充分發揮“兩課”的主渠道作用,高揚時代主旋律,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二是要引導大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去認識、理解、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在社會動態的發展中尋找大學生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有機結合點。大學生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大學校園之中,接觸了解社會比較膚淺,因此,要通過實踐的環節,為大學生架起一座與社會溝通的橋梁,也為大學生進一步認識社會、認識自己、重新審視個人的價值觀提供機會,從而幫助引導大學生把感性的價值取向上升到法律和道德范疇的理性的價值取向,最終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目標取向的一致性。
3•堅持重在建設的方針,構建與時俱進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對象、不同層次的大學生,進行有側重的教育引導。一是根據培養目標與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教育內容應有所側重,構建新模式,重點突破,分層推進。如確定一年級應重點抓適應教育,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二、三年級應抓專業學習和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把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思想品德的修養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廓清思想觀念的模糊認識,初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價值觀;四年級應抓職業道德教育和創業教育,幫助大學生確立相對成熟的價值觀,為他們走上社會工作崗位奠定基礎。二是注意把思想教育工作的連續性、階段性、系統性有機結合起來,保證各階段教育內容的有機銜接,形成合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多年來,各高校都非常重視運用校園文化活動這一載體,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在當前,應抓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認真總結傳統的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注意在“精”、“深”上下功夫,樹立精品意識,提高文化品位和檔次,鑄造大學人文精神,為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供良好的服務;二是要認真抓好現代的校園文化特別是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要充分發揮現代網絡媒體的作用,把互聯網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是應教育引導學生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面對各種社會思潮,明辨是非,保持大學生應有的獨立的人格,從而形成校園文化合力,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供有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