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下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等教育大眾化對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地方院校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充分發揮高校社會功能的同時,正在通過市場化轉型逐步消化和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本研究針對這些特點,對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市場化轉型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地方院校;人才培養;市場化轉型
一、引言
中國高等教育通過市場化改革實現了大眾化發展。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從2010年到2015年,全國普通高校(包括獨立學院)從2358所增加到了2560所。2016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僅改變了國家的人才結構,為社會輸出了更多的人才,同時也減輕了政府的教育財政負擔,大學可以通過市場和社會捐贈等多種渠道獲取發展經費。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對如何調整培養機制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預期卻是比較模糊的,甚至還時有沖突。美國的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借鑒英國和德國的大學制度,并在隨后迅速超過具有幾百年辦學經驗的歐洲大學且越辦越好。綜觀美國的現代大學制度,其大學體系的辦學自主權優勢,多樣性優勢,產、學、研緊密關聯優勢就得益于市場競爭。正如耶魯大學教授亨利•漢斯曼所認為的那樣,“在競爭制度下,一個大學要發展,要吸引優秀的教師和學生,就要不斷地提高質量。有競爭,優秀的人才才會得到公正的評價,才會有更充分的學術自由”。我國高等院校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市場化轉型不單單是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以解決高等教育大眾化產生的一系列問題為目的,如教育質量下滑、大量的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等。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養的市場化
高等教育市場化就是在管理中引入競爭機制和效益觀念,有效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以此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高等教育市場化的特點是以知識的應用為主要表現形式,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等方面確立起更加適應市場的發展策略,爭取競爭優勢。市場競爭是在教育認證制度、大學排名體系、學生流動機制、人才流動制度、科研競爭制度、大學捐贈制度的規范和引導下進行的。市場競爭也實現了教育的公平競爭。筆者重點關注的是人才培養層面的市場化轉型,參考國內高校近幾年的發展建設,人才培養市場化具體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以市場競爭為基礎,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二,建立健全學生流動機制,學生既是高等教育的“產品”,也是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學生有消費選擇權,高校則要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供保障。第三,學科專業設置的市場化,學科專業建設不僅要考慮學校規模、辦學層次等自身特點,還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第四,建立健全績效評估體系,并以市場的反饋信息作為主要參考之一。與重點大學相比,地方高校往往處于辦學經費不足、辦學層次不高、學校規模小、辦學效益低的劣勢,所以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市場化轉型更需要憂患意識、創新精神以及突出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地方院校一般都本著服務地方的宗旨,與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聯系密切。建設目標也是促使自己成為當地教育、科技、信息、文化的中心,成為地方知識傳播和知識擴散的中堅力量。高等教育分層分類發展早已為西方發達國家的辦學實踐所證明,在市場化轉型過程中,我國地方院校已經轉向培養高層次應用性實用型人才,不再追求不同層次高校之間盲目的競爭。因此,地方院校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化。目前,培養應用性實用型人才,通常將專業成長模式,即職業、專業、課程的成長關系放在首位,以市場競爭原則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并根據社會的需要與市場的選擇設定學科專業。政府通過宏觀調控,結合考評機制來預防專業設置的短期行為和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弱化。
三、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思考
大學生結構性失業一直是市場化轉型期間地方院校所面臨的嚴峻問題,國家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以及一系列相關政策,來減少大學生結構性失業。作為地方院校,通過高等教育市場化轉型,減少或消除大學生結構性失業還是要取決于辦學定位以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此外,在以市場競爭為基礎實行人才流動與學生流動的條件下,人才培養的質量還是吸引優秀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市場化追求的是供需平衡,如果學生學習是“供方”,那么實踐應用就是“需求方”,實踐應用滯后于在校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筆者認為,如何通過制度建設的完善,以及導向性政策的推行,有效解決學生在校期間培養與實際應用的脫節,為學生在校學習找到應用的“市場”,藉此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提高地方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深化:第一,將產、學、研合作教育落到實處,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通過與社會和企業建立緊密的聯系,將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的積累與轉化結合起來,實現教育成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統一。此外,在提高整體教育水平的基礎上,分層次培養人才,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專科教育并舉,通過專升本、考研、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等多種方式,滿足學生對實踐應用的需求。與此同時,注重學生個性化培養,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培養達到“供需平衡”,并以此來減少學生流動的盲目性。第二,引入競爭機制后,高等教育系統日益復雜多樣,需要進一步完善績效評估機制,使之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并在執行時落實到位。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以及自由的學術風氣,穩定師資隊伍,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為人才培養的“供需平衡”提供保障。第三,人才培養的“供需平衡”,還要考慮學生畢業之后社會需求的預期,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人才培養除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和創新精神,還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適應終身學習以及自由擇業的需要。綜合素質培養不僅包括科學素養的培養,還包括人文素養的培養,不能設想一個沒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能在科研和工作中做出重大貢獻。同時,也不能設想,一個沒有科學素質的人能自覺營造豐富的精神氛圍。
參考文獻:
[1]唐衛民,彭萬英.大眾化背景下我國地方高等院校的專業轉型[J].遼寧教育研究,2008,(4).
[2]張華.美國大學市場化競爭及其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6).
[3]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孫曙宇 單位:臺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