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等教育主體間關系探析論文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主體間關系探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等教育主體間關系探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主體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學生

      【論文摘要】我國高等教育主體間關系有以下的變化趨勢:一是政府與學校的關系:由高校是政府機構的附屬部分向高校在政府宏觀管理和調控下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轉變;二是社會與學校的關系:由高校辦學與社會需要相脫節向高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轉變;三是學校和教師的關系:由原先的行政關系向合同關系轉變;四是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由原先的準行政關系向合同關系轉變;五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由原先的依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向平等關系(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轉變;六是學校與學校、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關系:由合作關系向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轉變。

      高等學校的教育運行的主體,主要有五個方面和層次:(1)政府——高等學校的主要舉辦者(即高等學校的主要的投資者),也是高等學校的行政領導和管理者;(2)社會(指各企事業單位及個人)——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和創造的科技、文化成果的使用者(社會還是社會力量辦學的投資者,我國目前社會力量投資辦學的比重較小,下文僅從“使用者”這個意義上使用社會這個概念);(3)學校(相對于政府、社會而言,它是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集合體;相對于教師、學生而言,它是學校授權管理學校事務的管理層)——高等學校的辦學者;(4)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施教主體;(5)學生——教育教學活動的學習主體。我國高等教育運行機制的深刻變化,實際上就主要體現在這五個方面和層次的主體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關系的變化中。

      高等學校教育運行五個方面和層次的主體之間可以構成很多種關系,本文概括、選擇六種主要的關系加以剖析,以此說明21世紀初葉我國高等教育主體間相互關系的新變化。

      一、政府與學校的關系:由高校是政府機構的附屬部分向高校在政府宏觀管理和調控下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轉變

      在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高等學校的舉辦者、管理者和辦學者之間界限模糊,職能不清,或者說三者實質上是同一的。在這樣一種關系下,國家各級各類行政機關對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統得過多,管得過死,與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所要求的講求效益、等價交換、平等競爭、全面開放、鼓勵創新等原則不相適應。

      政府與高校之間關系的轉變,以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為起始標志。經過十多年的艱難推進,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高教法還具體明確了高等學校的七項辦學自主權,即招生權、學科和專業設置與調整權、教學權、科研與社會服務權、開展對外科技文化交流與合作權、人事權、財產的管理使用權。應該說,這七項自主權的落實到位,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但是,這畢竟是我國法律賦予作為辦學者這個主體的權益,同時也蘊含了辦學者這個主體應承擔的責任。各高等學校作為依法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在享有自主辦學權益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辦學質量和效益的責任,還必須改變等、靠、要的觀念和做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服務國家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進步。在此基礎上,高等學校的舉辦者、辦學者和行政管理者三者各自的權益得到了明晰,即“一般來說,舉辦者擁有高等教育機構的產權性管理權,辦學者擁有高等教育機構的經營性管理權”,行政管理者“依法擁有高等教育的決策統籌權”。

      在確立政府與高校之間新型關系的過程中,在強調高校自主辦學的同時,不能淡忘和忽略政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這種宏觀管理和調控的內容和方式是:(1)方向的管理和調控。統一制定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方針、政策、法令。(2)進程的管理和調控。預算并編制高等教育發展中長期規劃,分配政府高等教育經費。(3)活動的管理調控。規定統一的招生方式、就業原則、教師和學生的準則、財務制度等等。(4)結果的管理和調控。建立高等教育質量監督和評估制度。

      二、社會與學校的關系:由高校辦學與社會需要相脫節向高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轉變

      在上面論述政府與學校的關系過程中,已涉及到社會與學校的關系。總的來說,是要使高校辦學與社會需要相脫節、隔離的狀況改變為高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

      為什么高校辦學要面向社會呢?第一,學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El益強化。由于市場體制、知識經濟、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共同作用和影響,高等學校正在由社會經濟文化這個大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心。學校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科研單位,更不是一個福利機構和消費場所;而將通過勞動力、知識等一系列生產要素的生產和再生產,提高人才的附加值,成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重要因素,以及國家創新體系的主力軍和科教興國的生力軍,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地位、關鍵地位、先導地位。高校的這種地位和職能的變化,客觀上要求它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生更加密切的聯系,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第二,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正越來越直接依賴于社會。過去,高校的投資直接來自于政府。以無償撥款的方式進行。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高校的投資盡管政府投入仍是主要的方面,但大都以項目招標、貸款貼息等方式進行;并且社會以企事業單位或個人直接投資辦學和學生家長承擔部分辦學成本的方式參與辦學投資。另一方面,高校的產品——培養的人才和科技文化成果不再由國家政府來包使用,而是采取市場運作的雙向選擇的方式。在這樣的條件和機制下,高校只有直接面向社會的需要,才能獲得自身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

      三、學校和教師的關系:由原先的行政關系向合同關系轉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教師為學校單位所有,極少流動。學校以教師為中心,對上面向政府,對下面向教師,根據教師的需要和能力招收學生、設置專業和課程。教師按年齡、職務分配,能上不能下,能多不能少,學校吃國家的大鍋飯,教師吃學校的大鍋飯。

      新的時代條件則要求學校教師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學校和教師之間建立聘用合同關系。在教育勞務市場上,學校按實際需要招聘教師;教師按能力和意愿受聘于學校。教師能進能出,使學校具有生機和活力,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發掘教師身上蘊藏著的巨大潛力。目前一些高校已試行了全員聘用制,盡管這種聘用制還只是初步的,許多方面還不夠徹底,但可以預見和相信,完全的聘用制在不久的將來會在我國高校中普遍實施。聘用合同制除了改變了教師的“單位所有”的身份外,在分配方面,最主要的是真正體現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優勞優酬的原則,特別是在校內津貼部分、增量部分,要拒絕平均,反對固化,年齡不具有意義,職務不占太大比重。也就是說,不再按身份把人分成不同等級,按人的等級分配,而是把事業分成不同領域,按事情的難易、輕重分配,即按崗位分配,按任務分配,按業績分配,按貢獻分配。由此把以往的花錢養人轉變為花錢辦事,把以往的“人頭費”轉變為“事業費”。一句話,學校對教師的管理由“身份管理”轉變為“績效管理”。

      四、學校與學生的關系:由原先的準行政關系向合同關系轉變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進了大學門,就是國家人”

      而在新的條件下,大學生的身份已逐步轉變為自主人員,即原來具有的準公職人員待遇及相應的制約將逐漸喪失。完成學業的費用和醫療費用將逐步主要由學生自己或家庭承擔,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實行雙向選擇,國家不再計劃分配。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則由準行政關系向合同關系轉化。學生在完成專業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之后,對于選修課程、學習年限、專業發展方向、畢業后的就業等都具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權。由于學生交費和擇校上學,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已實際演變成為一種民事法律關系,即地位平等的合同關系。學校主要提出學生進入本校學習和完成大學階段學業的德、智、體等諸方面的標準,并提供相應的教育培養條件。而學生則主要表示愿意接受學校提出的各種要求和條件,交納部分學習培養費用,通過學校的各種考核,獲取大學文憑和相應的學位,從而形成一種合同關系。

      終身學習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社會成員對教育服務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學生成份開始出現多樣化的趨勢。因此,大學要以學生為本,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靈活多樣的做法,在入學機會和辦學方式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應該是大學管理模式適應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要,而不應該是學生、社會適應大學舊的管理模式的需要。

      五、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由原先的依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向平等關系(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系)轉變

      由于過去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屬于準行政關系,教師(包括任課教師和學生管理工作者)是教育管理者,實際上處于上級領導的地位,學生依附于教師。在一定意義上講,教師掌握和影響著學生大學期間甚至未來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倡導的是尊師愛生。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由于學生與學校的關系轉變為一種合同關系,相應地,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就由原先意義上的領導轉化成一種服務,兩者之間的關系相似于咨詢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與顧客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要說“尊”和“愛”,那是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并且,正是有了學生求知成才的需求,才需要有教師,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決定著教師的地位和價值。所以,未來的師生關系,不再是單向的學生有求于教師,而是雙向的需求,并且更多地是教師有求于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更應該尊重學生。所以,現在已有人提出,學校要由過去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為中心,全體教職人員要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

      六、學校與學校、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關系:由合作關系向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轉變

      在原先的條件下,大學都是政府的附屬物,都是國家“大鍋飯”養著的兄弟,不是自主辦學的主體,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群體。因此,各個學校之間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僅存在著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關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大學要真正成為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實體,其生存和發展得怎么樣主要取決于自己,因此,也就有了各個高校自身相對獨立的利益。這樣,大學之間的關系,就成為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

      就合作而言,不管環境條件發生多大變化,我們的大學在辦學宗旨、教育方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上是一致的,有著相互合作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和文化基礎。并且,隨著高新技術、網絡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學之間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規模、程度都在加大。即使是競爭,為了更好地參與大舞臺的競爭,也需要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

      就競爭而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大學作為不同的辦學者,有著自身的特殊利益,相互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大學之間的競爭包括諸多方面的內容。首先是人才市場的競爭。大學培養的人才是否為社會所接受,受社會歡迎,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其次是要素市場的競爭。這包括勞務市場,大學是否有能力從全社會招聘到自己需要的教師,并把不合適的教師辭退;資金市場,大學能否以較低成本從社會上籌集到所需資金;技術市場,大學能否得到自己所需的新技術成果,并設法轉讓自己的技術發明而獲利。第三是產權市場。全國大學雖然大都屬于國家所有,但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辦學狀況是不同的,應當鼓勵優勢明顯、管理強、趨勢好的大學不斷壯大。相反,另一些學校為自己的生存發展自愿向這些大學靠攏、聯合、重組甚至合并,實現產權流動轉移。產權市場的存在迫使大學增強聯合意識,提高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的本領,否則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同理,教師與教師的關系,學生與學生的關系,也都由原先的單純合作關系轉變為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在此不一一展開。超級秘書網:

      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一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爱av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麻豆|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视频播放| 久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道具|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一区网站|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AV女人18毛片水真多|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奇米网|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 色窝窝亚洲AV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亚洲好看的理论片电影|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亚洲人成7777|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