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思想品德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品德心理理論認為,只有建立正確的道德認識才能產生良好的道德動機,也就是說“明理”是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導行”才能導得實。小學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現的道德觀點和道德概念大多淺顯易懂。然而教師只是機械地傳授,粗疏地講解,仍然難以達到“明理”的目的。“明理”不是指簡單的知曉,而是要透徹的領悟,要使學生真正透徹地領悟,就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地引導。
一、設置懸念,激發“明理”欲望。
懸念本來是文學作品、影視、戲劇中為吸引讀者、觀眾而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聯系實際,巧設懸念,能較好地激發學生“明理”的欲望。如在教《珍惜集體榮譽》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星期一下午學校進行衛生大掃除檢查評比,當檢查人員來到四(2)班門前時,王小紅發現墻角還有垃圾未倒,連忙用畚箕遮住;后墻上的幾點墨水眼看就要被發現,李小華眼疾手快,趕緊用身體去擋祝結果他們班得了“最清潔”。第二天晨會上,老師卻出人意料,嚴厲地批評了他倆。這是為什么呢?他們錯在哪里呢?怎樣才算珍惜集體榮譽呢?這樣一問,造成懸念,學生產生了學習主動性,“明理”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創設情境,放緩“明理”坡度。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內化的動力。《大綱》明確指出思品課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載理,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創設一定情境,可以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為幫助學生“明理”作鋪墊。常用的方法有:講故事、聽錄音、看幻燈、演小品等。如教學《學習、做事講效率》時,學生光從書上的例子中尋找如何講效率的答案比較困難,我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兩張課桌的桌面上亂七八糟的放滿了書本、文具。我請兩名同學上臺整理一下(讓一個同學事先進行訓練),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我喊開始,按下了秒表,教室里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只見經過訓練的那位同學先打開文具盒,把零散的橡皮、小刀、鉛筆等小件物品迅速放好,接著把書一本一本摞好,最后再把作業本從小到大收拾起來,動作麻利快捷,有條不紊,看看時間,才用了45秒;另一位同學則洋相百出,書本、作業本一起收,中途才想起分類,又不小心把橡皮碰到地上,忙得頭上冒汗,足足用了一分多鐘才把散亂的東西整理好。學生們看得很過癮,自然而然地明白做事講效率除了要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外,還應采用科學的方法。
三、討論辨析,增強“明理”感受。
理越辯越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憑教師的講解,學生的印象仍不會太深。只有讓學生自己介入其中,暢所欲言地談觀點、說看法,理才能明得透。如在教《拜佛不靈》時,我讓學生圍繞三個問題進行討論:(1)奶奶為什么帶“我”去拜佛?(2)佛祖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體健康?(3)要想身體健康、成績優良,該怎么辦?通過討論,逐步引導學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種迷信活動。奶奶相信迷信,是因為她沒有文化知識。要想身體健康、成績好,必須肯鍛煉、勤學習。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風順,靠相信迷信是沒有用的,只有勤奮學習,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懂得許多科學道理才行。
四、當堂演練,強化“明理”效果。
許多思想品德課老師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學校外設的幾門學科中,要算思想品德課最難上,究竟難在什么地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教法有誤,思想品德是門既獨立、又與其他課程密切聯系的學科,尤其與語文課有極相似之處,可在教法上是完全不同的:鏤目問以字、詞,句、篇章結構為主;而思想品德課注重道德教育,以求弄清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為目的,具體他說,就是教育學生學什么,做什么樣的人。所以,沒有必要,兇不可能和語文課一樣教法,我們有些老師把思想品德課上成語文課,結果照本宣讀,學生木愛聽。這樣的課當然談不上效果了。二是學生不重視,認為不是上課,不能與語。數等量開觀。三是教者有“混”的思想,認為思想品德課可有可無,怎么上都行。
上述三種原因,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教者不能有“混”的思想,作為思想品德課教師,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思想。因為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小小的表情,對學生都有一定影響,所以教師必須重視以身作則,為學牛作出好的示范。
其次要立志改革教法,以生動的教學感召學生,吸引學生,改變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態度。要知道,思想品德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為此我們在鉆研教材的同時,就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穿插一些新鮮有趣的新內容,采用一些諸如演講,參觀訪問,以及唱、跳等靈活的教法。如我在教四年級《效倩對待外賓》這一課時,課文里有一段唱詞:“美麗的鮮花在開放,朋友們啊,來自遠方……。”原來備課的時候就有兩個打算,一是請音樂教師在音樂課上教唱,一是自己教唱,結果不出所料,有學生提出要唱這首歌。于是我就自己教唱,學生的興致別提多高興了。坦率他說,這堂課如果沒有唱這個“押臺戲”,其教學效果只能說是一般,止因為引肆恕俺一新穎的教法,其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當然,要讓思想品德課在學生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使我們的思想品德果老師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人,還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要認真依靠其他力量,督促學生重視。如,主動和班主任老師。家長等交換意見,了解學生對的反映,亦可和學生交朋友,盡可能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忠想實際問題;二是在學生面前不能流露對其他拖課老師的不滿情緒,讓學生誤認為思想品德課與主課是對立的,造成對思想品德課的輕視,要讓學生深深懂得,思想品德課是“加油站”,是力量的源泉,上好思想品德課能使自己學到更多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促使學習進步,將來做個有用的人。并要經常詢問學生考試成績,做到有批評,有表揚;三是一定要順其自然,不能搞過多的形式主義。
論文關鍵詞:找準觀點,分析論據,把握方法
隨著新課改力度的加大,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難度也加大,不少學生不會讀教材,看不懂問題的現象很是普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很難學好思想品德課,事實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想政治課教材的內容,它也具有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一般也是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那老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運用議論文閱讀法呢?
一、幫助學生找準教材觀點
思想政治課中的“觀點”也是議論文中的“論點”(是什么),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是編者意思的完整表達。比如“生活處處有合作”,就是九年級《思想品德》中的一個框題的論點。一段教材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框題以下的標題,一般就是文章的分論點。在授課中,老師只有讓學生準確把握教材的觀點,才能了解教材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為加深他們對框題、標題的理解和把握,老師可以通過劃分句子成份、朗讀等方法幫助教學。
二、幫助學生分析材料論據
思想政治課中的材料,也是論據(為什么),包括事實論據、道理論據。它與觀點的邏輯關系十分密切,材料的論據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首先要幫助學生熟悉所述材料,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材料。然后,幫助他們概括出材料本身所隱含的道理。再由他們聯系社會生活中相應的事實,檢驗這一道理和文章的觀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檢驗這些道理是不是能夠證明論點。
三、幫助學生把握論證方法
一、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有特殊的位置
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特殊的勞動。班主任工作的立足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在處理大量具 體業務工作和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識、有目的地塑造學生的靈魂。班主任從其優越 的特殊身份,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影響,從而使孩子們對班主任產生強烈的信任感。由于班主任在學生心中 的特殊地位,所以,每當班主任布置一項工作時,學生回到家把老師的話當“圣旨”,滔滔不絕地描繪并認真 去做。每當班主任在場參與時,學生們表現得是那么愛勞動、愛護公物、熱愛集體、遵守紀律等等。班主任老 師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人無法替代和比擬的。班主任三個字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 是一種權威。這樣以來,如果班主任老師把思想品德課基本知識和學生們的日常行為結合起來進行現身說法, 應該表揚的大力稱道,讓學生們認同;應該批評的適度批評,讓學生們引以為戒,那么思品課所產生的效果勢 必不同。由于小學生最直接觀察到的,最使他們信賴的榜樣是班主任老師,其言語行為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力。此時,班主任若能身體力行給學生樹立一個典范,一個楷模,則威力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比擬的。這就是班 主任兼任思品課的優勢之一。
二、班主任兼思品課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思品課的目的不光是指導學生的行為,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而習慣的養成并非一兩節課、一兩天 時間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經常不斷的提醒、督促。而符合這一條件的當屬班主任老師。班主任跟學生生活在一 起,對每位學生的情況了如指掌,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通過正確的指導和反復訓練才能養成。班主任老師 結合學生的思想情況,根據課堂的內容要求,指導學生的課外行為或實踐,讓品德課上的行為要求得到具體的 落實,并轉化成為行為習慣。這就是班主任兼任思品課的優勢之二。
三、班主任兼任思品課有利于開展針對性的教育
班主任在校期間與學生朝夕相處,熟悉每位學生的性格、思想、學習等多方面情況,在思品課教學中結合 本班的實際情況,有哪些與本課內容相似的事例,教學中用哪個典型事例,都心中有數,因此教學時很容易做 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班主任可以直接地對學生進行輔導教育,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批評指正,可 以長期地觀察學生行為,耐心細致地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些工作決非單純的思品老師一時之力所能完成 。這是班主任兼任思品課的優勢之三。
四、班主任兼思品課有利于與家長的配合
孩子是聯系家庭與學校的紐帶,也是家長與班主任之間加強理解、增進信任和情誼的橋梁。面對昔日嬌慣 ,今天變得彬彬有禮,勤奮學習,有時還主動干些家務的孩子,做家長的在感受到孩子懂事的同時,更會對班 主任老師的工作產生敬佩、感激。因此家長極易和班主任達成共識并及時相互反饋孩子的信息。班主任接觸家 長的機會多,在家訪或平時的交談中可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心理、行為等方面的情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對孩 子們進行有針對性地思品教育,再求得家長的合作,發揮家長的督促、監督功能,這對孩子們良好品德的形成 大有裨益。這是班主任兼任思品課的優勢之四。
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因此,從當今新的歷史時代出發認真總結、研究中 國古代道德文化遺產,對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推動小學思想品德課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
什么是傳統美德?今天我們應當繼承哪些美德?這是我們在討論此問題時首先應當明確的。中國幾千年的 道德文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東西,就道德內容講,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善為本的人倫思想。與人為善是傳統道德中很重要的內容,至今仍被人們奉為做人之本。其中強 調,在與人交往時要溫和、友愛、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外要“愛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愛人”,墨子提出“兼相愛”,要“愛人猶己”,都強調了要善待他人,對人有仁愛之心。另外,在處 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上,強調要講謙讓,替他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就是教人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只顧自己、不想他人。在這種道德倫理思想支配下,形成 了我們中華民族良好的社會風尚,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講謙讓、懂禮貌等等。這種謙和、善良的人倫思想 ,正是我們今天待人處世、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應提倡的。
第二,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為人之道。對己嚴、對人寬一直作為傳統美德流傳至今,它強調 做人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事情沒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諸己”,從自己這里找原因。所謂“躬自厚 而薄責于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強調了在為人處世上要嚴于解剖自己,對待他人要寬 容,不苛求于人。傳統道德觀還強調,當自己強于人時要“毋以己長而形人之短”,當自己不如人時,不要嫉 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這些都是很好的品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我們提倡要敢于表現自 己參與競爭,這種自謙自責、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思想還需要不需要呢?我認為,不但需要,而且還有它特 殊的意義。我們講競爭不是資本主義的相互傾軋,在競爭中更需要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寬闊,能與 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愛,講情操、重氣節的人格品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 作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強調為人要正直,面對邪惡要剛直不阿,敢于主持正義,寧愿直死,不可曲 生。做人要有骨氣,“在上不驕、在下不諂”、要潔身自好,“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另外強調做人要知榮辱,懂得自尊自愛“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這種自尊自愛、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質 ,千百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在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學生進行高尚道德情 操的教育,從小培養他們懂得自尊自愛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與西方人本主義道德觀相比,中國傳統道德觀更注重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個人與國家利益的關系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要以“為國為民獻身為榮”,在 生死觀上強調要能做到“舍生取義”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壯烈。“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 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都表達了以公為先的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在祖國危難關頭,民族英雄們所 表現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民族責任感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熱 愛祖國、忠于祖國之情。盡管在封建社會中,這種以公為先的思想通常與忠君相聯系,帶有封建主義的色彩, 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論,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犧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責任感,還是我們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發揚光大。
此外,在傳統道德中,還有一些。如:教人們要珍惜時間,勤奮好學,自強自勉,以及勞動人民在長期艱 苦的生活和勞動環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勞、克勤克儉,艱苦奮斗的精神和豁達樂觀的性格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 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二
如何將這些傳統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課中,使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放異彩?我認為首先要處理好繼承傳 統美德與體現時代精神的關系。
我們經常強調在思想品德課中要繼承傳統美德,也要體現時代精神。這二者之間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 著辯證統一的關系。談繼承,應立足于當今時代,從當今時代的要求出發對傳統道德進行篩選、創新、改造, 使之成為新時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談到時代精神也離不開對傳統道德的繼承,因為任何一種新的道德觀都不 是憑空產生的,它不僅依賴于當前的社會經濟基礎,也是對原有道德的揚棄,新的道德觀念是在對舊道德的更 新改造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因此,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著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的再認識。
道德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每一道德觀都以一定時代為基礎,即使是帶有人類道德共性的傳統美德,人們對 它的認識層次也因時代的不同存在差異。
如,艱苦樸素、艱苦奮斗,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生活和勞動中形成的美德。這些美德在任何時代都 是應當提倡的,但今天講與過去講,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樣的。過去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更注重于物質上 的節約,生活上的儉樸和在貧困艱苦條件下的吃苦耐勞精神。這是勞動人民對勞動成果和艱苦的勞動環境所持 的一種樸素的情感和態度。今天,生活條件改善了,特別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人們已經開始向小康水平邁 進,我們還抱著原來的觀點教育學生顯然不行,那么,我們還要不要講艱苦樸素、艱苦奮斗呢?當然要。艱苦 樸素、艱苦奮斗不僅是人對勞動成果、物質條件的態度,同時也是人的一種生活態度、生活追求,在物質生活 逐漸豐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費,以能吃能花為美,還是以節儉為榮;是貪圖安逸、追求享受,還是艱苦奮 斗,反映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今天,我們進行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教育,應從現實社會出發, 著眼于培養學生以簡樸為榮,肯于吃苦,勇于奮斗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舊三年、 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認識水平上。
再如,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著像 中華民族這樣濃厚 的愛國情感。然而,在自然經濟狀態下和長期封閉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愛國情感又具有狹隘性和封閉性,這在 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比如在認識祖國方面曾經表現出的夜郎自大的傾向,單純強調祖國 的繁榮富強,缺少憂患意識的培養;另外,過分強調愛國不離本土,簡單地把是否留在國內作為衡量愛國與否 的標準等等,從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要在世界大背景 下讓學生認識祖國,既要看到祖國建設的興旺發達,又要看到與先進國家的差距,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和為祖國做貢獻的責任感。
另外,如寬厚、謙讓、謙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封建社會里,又與忍讓、與世無爭、隨遇而安 、孤高自傲等消極的人生態度相聯系。
所以,在談到繼承傳統美德時,應從時代進步的角度,對傳統美德進行再認識,使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 更好地體現時代的要求,反映新時代的風貌。
(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道德文化遺產,從時代的要求出發,對道德文化遺產進行更新改造,為現實服務 。
傳統的道德文化遺產是古人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流傳千百年,至今仍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借鑒價 值。對這些傳統道德文化遺產,應本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更新、改造,賦與新的生命力,在新 的歷史條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優秀的傳統篇,如優秀的傳統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納入小學思想品德課教材。目前,我們教材 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來了”、“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諺語,但隨意性較 大。我認為,對優秀的傳統篇應有一總體考慮,對其中代表中國道德的精華、具有流傳價值又符合小學生理解 能力的,應有意識、有重點地吸收到教材中,使這些傳世佳作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品德 課教材風格。
有些傳統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會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倫理觀的核心,體現著封建 的宗法依附關系。特別是“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之類的說教,是我們今天應屏棄的,但其中贍養父 母、尊敬父母等觀念還是要提倡的。對類似這樣的傳統道德,我們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說教, 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礎上,賦予新的內涵,使其成為反映時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學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們也可以考慮借鑒。如《增廣賢文》,將各時代和當時社會廣為流 傳的格言、諺語,用依韻歸類的方法編排成文,讀來瑯瑯上口,便于詠誦和記憶;再如《三字經》,將道德要 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編成順口溜。學生在讀誦中記住了這些故事和要求,數年后,一想起“三字經 ”,就能回憶出故事的內容及所講的道理。兒童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在這時給他們一些至理名言, 讓他們記憶、背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益。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古時的方法,它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思路, 我們還應根據當今時代的特點編出具有時代風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傳統道德觀中消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確立反映時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舊道德。
當我們談到繼承時,也應看到傳統道德中存在著的不可低估的消極因素。它不僅根深蒂固地積淀于人們的 思想意識中,而且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觀念對現代孩子的影響,集中表現為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和獨立意識的欠缺;再如, 長期存在于沒落封建統治者中的擺闊氣、講排場的風氣,在今天的社會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學生道德 觀念的混淆,以顯闊、出手大方為美;另外,在傳統觀念中存在著的保守性、封閉性,造成我們民族長期以來 求穩求安、墨守成規、滿足現狀的心理狀態,缺乏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現代的青 少年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