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量化設計論文

      量化設計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量化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量化設計論文

      量化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沒有好的質量,產品就沒有市場,只有高質量的產品,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建筑設計也是同樣如此。

      本人認為,只有在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上做文章,才能產出高質量的建筑設計成品。建筑設計,在某種意義上講可等同于建筑產品,它是藝術創作與科學技術的結合體。它不能用工業化、工廠化、程序化的過程進行生產,對于不同使用功能、性質的建筑從內容到外表形態是不同的。

      建筑設計成果的質量評定不能用固定的標準去衡量,即使達到建筑設計規范、標準和規程,也不能稱該建筑設計就是優良品或精品。建筑設計是科學與藝術雙重創作的結合,是創作構思加科學計算合成的結果。在運行過程中設計構思組合產生出全新的東西,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變化。

      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劣,確切地說是一個目標范圍的界定,建筑規范、規程和標準是建筑設計合格的下限。建筑設計精品是在設計運行過程中優化取舍,完善完美。因此,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是十分值得重視的。

      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就在于強化、強調了設計的“全過程管理”,這是動態管理。它也打破了過去靜止的簡單化的“結果管理”淘汰制。從而避免浪費時間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建筑設計運行過程要自始至終,由部分到整體、由管理點到強化點,由方案到施工圖,這些工作都要進行細化、優化和篩選。它是積極主動、極具挑戰性的動態管理。

      2、健全建筑設計質量優化管理的基礎——質量管理保證體系

      (1)建立法人掛帥的組織機構。成立監督機構,即法人親自掛帥,專家起主導作用的全方位的有機結合體。設立質量檢查小組,每個項目均設質檢員。以專家為主導是為了掌握專業技術的高標準高質量,法人掛帥是保證質量管理體系順利運行。主要目的是使這項工作經濟化,制度化,責任化。

      (2)健全可操作的規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規章制度的制訂要結合實際情況,一定要具體化、細化、量化,特別是要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證其運用的經常性和可檢查性,以其達到預定目標。二是規章制度要量化,做到可以制成表格分門別類填寫打分。三是設計人員行為要規范,原則性要強,只有我們自己有效地規范了行為,才能使我們的服務對象滿意。四是跟蹤服務、反饋信息及時更正與處理。五是事前計劃要具體,事中控制有措施,事后總結有效果。

      3、建筑設計質量優化管理的運作

      建筑設計質量優化,不僅是為了設計產品合格,滿足設計規范的要求,而是為了高標準的追求。在設計優化管理運行的前后,從計劃到分工、從人員到產品,從部分到整體等都是為了篩選出最優的方法和手段,產出最佳產品。

      (1)在定崗定位人員時即時挑選,既要進行優化思想教育,又要注重量才使用,使每一個設計人員都有進取精神,思想中時刻存在著爭奪市場的競爭意識。這就是人員的優化組合。

      (2)確定每一個項目的優化管理。所謂管理點,就是項目中起決定作用的關鍵點。比如:項目設計的方案圖、施工圖、預算,這就是建筑設計項目宏觀中既有影響又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點。

      (3)設計項目的優化統籌安排。設計項目的各個專業及專業內部的不同程序的交叉運行必須要進行周密地安排。只有這樣才能使各個專業及專業內部密切聯系,避免出現差錯,大大地縮短設計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4)隨時制訂與研究項目的創新計劃。凡是設計項目運行過程出現新情況新問題,都應該進行分析研究。只有不斷地向較高的目標前進,優良產品才會不斷產出。

      (5)提倡精品化、集成化、信息化。要創新要精品就必須掌握足夠的信息,如向國外發達國家學習,他們的設計理念和先進經驗,做到這一點也就等于找到了捷徑。

      (6)提高設計人員整體水平和素質,給設計對象創造更多的學習,深造的機會,使他們在設計運行中的各個環節都能獨當一面。

      (7)制定優化的最佳目標,打出最低的要求線,盡量把一些定性的要求變成定量的標準,以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

      (8)建筑設計方案的優化管理。建筑設計方案對于設計項目十分重要,建筑設計方案的確定不僅僅是為了評選好的方案,優化選取方案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在建筑設計方案運行中進行優化管理。當建筑設計方案選取后,按專業部分進行優化、細化、量化而后運行。建筑設計方案優化管理,旨在于打破舊的、固定不變的教條,采取積極地動態管理方法。

      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首先在于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然后才是管理。建筑設計質量的優化關鍵在于建筑設計思想目標的確立,建筑設計思想的優化。

      4、建筑設計運行系統與過程的優化控制

      設計運行系統指總體的各個部分運行一體化,而過程是進行設計的全過程。要對其進行優化控制。首先,要確定系統部分的控制點,也就是運行的各個部分,即管理點,使每一個部分都進行優化處理。然后,進行過程的優化控制。如果只提達到質量標準、滿足規范、規則的要求,那么建筑設計這個特殊的產品并非是精品。因為建筑設計的創作意識包括科學與藝術的排列與組合。提倡設計質量的優化管理,就是始終有一個較高的目標去奮斗。這里目標指的是一個范圍,而不是具體的標準。方案有幾個,而最好的只有一個。復雜的建筑設計周期短的幾周、長的幾年,施工的周期更長。

      量化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截流井,等截流量,錐體控制

       

      0 引 言

      城市污水截流井是合流制管道中一個重要的附屬構筑物,其主要功能是將城市旱流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入污水截流管,以免城市水體受到更為嚴重的污染[1]。截流井設計的基本要求可歸納為幾點[2]:1)保證旱流時污水的截流;2)雨天時保證初期雨水的截流,當達到設計截流倍數時,能順暢地溢流排入水體;3)安全可靠、截流效率高,維修量少,管理方便,能適應不同截流倍數的要求;4)構造簡單、加工方便、造價便宜。

      1 國內常用污水截流井類型及其優缺點

      國內目前涉及截流井設計及計算的規范和規程主要包括了《合流制系統污水截流井設計規程》(CECS 91: 97)(以下簡稱《規程》) 、《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101—2005)、《給水排水設計手冊》(第5冊)等[3]。在《規程》中提及的污水截流井型式主要有三種,即溢流堰式、截流槽式、跳躍堰式截流井。

      1.1溢流堰式截流井

      其結構如圖1所示。溢流堰式截流井是在井中設置溢流堰,當上游來水過多時機電一體化論文,超量的水從堰頂跌落排入溢流管。其應用范圍一般在雨、污水管道基本一致或合流管道與污水管道高程相仿時。在兩條管道間加兩個檢查井做連接管,并在雨水或合流管內加設檔堰論文格式。擋堰可以砌磚或做成木板閘,擋堰和擋板的高度視截流污水量的大小而定。這樣在非汛期,管道內的污水被堰或堰板擋住,折返進入污水管。而當雨季來臨,合流管或雨水管道內的雨污混合水就會越過堰排入河湖中。

      根據堰的平面布置形式不同,溢流堰可以分為正堰、斜堰、側堰和曲線堰。側堰式截流井在合流制截污系統中的應用是較為成熟的一種[4]。

      1.2截流槽式截流井

      其結構如圖2所示,截流槽式截流井一般只用于已建的合流制管道,該截流井不用改變下游管道,它可以由已建合流制管道上的污水檢查井改造而成。但由于其截流量難以控制,在雨季時將會有大量的雨水進入截流管道,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負荷,當污水截流倍數值選擇不當時,污水又會截不凈,因此在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1.3跳躍堰式截流井

      其結構如圖3所示。跳躍堰式截流井是一種主要的截流井形式, 該種井的中間固定堰高度可根據手冊提供的公式計算到。由于設計周期較長,而合流管道的旱季污水量在工程竣工之前會有所變化,故將固定堰的上部改為磚砌,且不砌至設計標高,當投入使用后再根據實際水量進行節。但它的使用受到一定的條件限制,即其下游排水管應為新敷設管道。對于已有的合流制管道,不宜采用跳躍式截流井(只有在能降低下管道標高的條件下方可采用)。

      圖1圖2圖3

      2錐體控制等截流量截流井

      2.1工作原理

      如圖4所示,一般截流井包括:內部中空且具有一定容積的外形為正方體或長方體的井體機電一體化論文,井體壁上至少一個雨污混合水流進口即合流管,截流污水的截流管,溢流堰和溢流管。錐體控制等截流量截流井的特征在于帶浮力控制裝置的錐體裝置。

      1.合流管 2.溢流管3.截流管 4.內錐 5.滑桿 6.滑套 7.滑塊 8.搖桿 9.拉桿10.杠桿和浮球

      圖4

      錐體裝置由錐管和內錐組成,錐管的左端與截流管連接,內錐位于錐管內,與錐管同軸,兩者的表面之間有一定間隙,內錐的右端與滑桿固定連接。

      浮力控制裝置由滑桿、滑套、滑塊、搖桿、拉桿、杠桿和浮球組成,滑桿的左端與內錐固定連接,右端與滑塊鉸接,中間位于、滑套內,滑套與井體固定連接,搖桿是一根彎桿,中間彎頭處與井體鉸接,垂直端部分位于滑塊內,另一端與拉桿鉸接,拉桿的另一端與杠桿的中間部分鉸接,杠桿的一端與浮球固定連接,另一端與井體鉸接。

      當旱流或雨量較小時,截流井內水面較低,浮球下落機電一體化論文,帶動杠桿逆時針轉動,杠桿推動拉桿向下運動,拉桿推動搖桿逆時針轉動,搖桿帶動滑塊向右運動,滑塊帶動滑桿向右運動,滑桿帶動內錐向右運動,內錐與錐管之間的間隙加大論文格式。但由于此時水面較低,截流管口的污水的壓強較小,流速較小,流量一定。而當雨量較大時,截流井內水面逐漸升高,浮球抬起,帶動內錐向左運動,內錐與錐管之間的間隙減小。但由于此時水面較高,截流管口的污水的壓強較大,流速較大,流量也一定。如果將浮力控制裝置中的各個構件的尺寸合理確定,就能使錐體左右移動的距離與水面高度相對應,從而使截流管的截流量恒定。

      2.2 相關計算過程

      (1)當井內的液面高度有h1變化至h2時,截流管處的水流速度變化有v1變化至v2,如圖5所示。

      根據伯努利方程有[6]:

      式中: 為沿程損失;為局部損失;

      λ為沿程阻力系數;為截流管管長;圖5

      為截流管管徑;ξ為局部阻力系數;v為截流管內水流速度(m/s)

      由此可知:

      ;

      (2)當井內的液面高度有h1變化至h2時機電一體化論文,內錐在雙搖桿機構以及搖桿滑快機構作用下有x1移動至x2,如圖6所示。

      液面高度h和杠桿的轉動角度關系:

      當杠桿產生了轉角()后,搖桿L3也產生了一個轉角()

      (取負值) [6]

      其中:

      當搖桿轉動了角度后,滑塊推動滑桿向前移動了

      圖 6

      (3)當內錐在滑桿推動下有x1移動至x2時,錐管內的截面積有s1變化至s2,如圖7所示。

      即:

      而所謂等截流量要求的是:

      即:圖 7

      有以上推導可知,只要選取合適的雙搖桿的桿長以及內錐的錐角值,即可保證截流量恒定的要求。

      3 結 語

      本文介紹了一種由液面高度控制截流量的錐體控制等截流量截流井,可用以解決在現有污水處理廠處理、儲存能力和截流井、管網儲存能力的不變的情況下,減少稀釋后的雨污混合水過多地進入截流管,從而進一步稀釋污水處理廠的儲水池的污水的問題,實現截流流域污染物截流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周建忠,羅本福,蔣嶺.新型城市污水截流井介紹[J].西南給排水,2007 (3): 5-7.

      [2]曹久耕,林淑佳.鐘罩虹吸式溢流井的探討[J].給水排水,1994 (7): 20-22.

      [3]李勝海,許曉毅.污水截流井設計計算方法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2006(24):41-44.

      [4]陳鯤.山區城市內河污水截流方案及技術措施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長沙:中南大學,2008

      [5]楊根權.污水截流井截流量的控制[J].安徽建筑,2003 (6):59-60

      [6]陳興和.步行器原理設計[J].鎮江市高等??茖W校學報,2000 (3):74-76

      量化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廣泛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管理也日趨普及。計算機輔助高等教育評估是其中一個比較新的分支,它的出現不僅改善了教育評估方式,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傳統教育評估方法向高效率、高質量和更加準確可靠的方向轉變,促進了教育評估系統的改革,推動了教育評估方法的更新。教育評估是高等教育活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則是本科生培養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做好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評估工作,有助于改進建筑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培養。遺憾的是,多年來對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評估工作普遍重視不夠,或者雖然重視,卻僅僅停留在定性評價的階段,缺乏準確可靠的評價標準,所有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將計算機引人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評估活動中來,可以大大改善這種狀況。計算機具有存儲量大、可連續工作等特點,而且利用計算機處理評估材料,獲得評估結果,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結果可靠的特點,只要指標體系建立合理,計算機能不受任何人為因素的干擾,提供給教學管理人員實事求是的結果,成為他們工作中得力的助手。為此,我們開發研制了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計算機輔助評估預測系統(以下簡稱評估預測系統)。

      二、評估預測系統的開發研制

      (一)基本原理與方法

      如何實現評估過程從定性到定量的轉變,是開發研制該系統的關鍵所在。我們依據高等教育評估的原理,采用模糊綜合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給出了建筑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評估的量化模型,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畢業設計(論文)評估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分為教師、學生、選題、客觀條件四個方面。各方面再細分則為二級指標,如:教師方面分為準備工作、課堂講授、出勤率、答疑情況、教學方式、教師職稱等六個方面;學生方面分為學習態度、平時成績、計算書完成情況、圖紙完成情況、創新情況、譯文完成情況等六個方面;選題方面分為結構類型、課題新穎程度、計算機應用合理程度、題目性質、外文資料、創新性等六個方面;客觀條件分為設計教室、繪圖儀器及圖板、機房及出圖設施、每位教師指導學生人數等四個方面。

      2. 設立評價等級V,V=1好(VI),較好(V2),—般(V3),較差(V4)|。

      3. 構造單因素評判矩陣R,

      其中,R中每一個元素rij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對第j個評價等級的隸屬度。

      4. 設立各評價因素權重集A,例:一級指標權重集八=(0_35,0.35,0.15,0_15),八的取值可根據經驗,并依據以往各屆畢業設計(論文)評估結果經反復試算確定。

      5.計算綜合評判矩陣

          

      6.對各級指標體系重復步驟

           7.計算測評結果

          

      求得最終評判矩陣B該量化模型針對畢業生總體進行評估,評價畢業生的綜合質量,改變了過去僅片面地對個人進行評估的狀況。

      (二)評估預測系統的計算機開發語言

      系統采用流行的Windows人機交互式界面,力爭做到界面友好,操作方便。根據本系統的特點和具體要求,我們選用了Windows環境下的VisualBasic5.0可視化編程語言開發本系統。VisualBasic5.0是微軟公司開發的功能十分強大而又簡單易用的可視化編程環境,編程速度快,界面質量高,是編寫Windows應用程序的最佳選擇。使用VisualBa?sic語言開發本系統充分體現了本系統處理數據、信息快捷方便的特點。

      (三)評估預測系統的總體結構

      在Windows操作系統下安裝本系統后,啟動系統,進人主菜單,依據界面提示您就可以輕松完成評估工作,系統主框圖如下:

      三、評估預測系統的優點

      1. 量化評估,提前預測,動態管理。該計算機輔助評估預測系統能夠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方案可能取得的效果進行預測。教學管理人員只要依據該系統的提示輸人各項有關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方案的參數,系統隨即能計算出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成績,從而對各項工作方案的結果作出預測。通過反復改變參數——計算成績,教學管理人員就能夠發現各種方案的優缺點,即哪一項安排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是有利的,如果實施下去會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哪一項安排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是不利的,實施下去必將導致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成績下滑。這種預測如果安排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開始之前,管理者就能有效地對畢業設計(論文)方案進行調整,從而獲得滿意的效果。我們將99屆與往屆的工作方案作了一下比較,發現由于老教授退休較多,本次畢業設計年輕教師比例上升,但年輕教師職稱偏低,講師居多,教授、副教授比例嚴重下降,用該系統初步預測發現畢業設計整體質量將要下滑。根據這個信息,系學術委員會馬上采取措施,對年輕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指導教師中講師一級必須具有碩士學歷,且應有一定的工程實踐經驗,在課題選擇及指導上必須具有較強的創新性,最后經系學術委員會嚴格審查后方可上崗。再用本系統預測后發現,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最終得分并未降低,反而稍有提高。目前,99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已經結束,最終得分的確較98屆有所提高,與系統預測結果吻合較好。

      2. 有效監督,對癥下藥。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進行到中期時,系里為了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監督管理,一般要求安排一次中期檢查。該檢查能發現一些問題,但對這些問題造成的結果卻很難預知。這樣的話,發現缺點往往不能及時糾正,任其發展下去必將導致不良后果。這時,如果用該計算機輔助評估預測系統進行一下“中期評估”,各種問題可能導致的結果將一覽無遺,且該系統會幫助教學管理人員清楚地發現各種導致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成績偏低的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高效率地對缺點進行糾正,對優點給予肯定,保證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順利進行,最終取得優異成績。例如,99屆某老師所帶設計組,由于指導教師出勤率過低,中期檢查時系統評估預測該設計小組成績偏低,系領導馬上對指導教師進行了批評教育。由于糾正及時,最終這個小組成績達到了總體平均成績。

      3.總結校核,公平合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結束后,系里要對指導教師、學生的工作學習成績進行評定。由于諸多非客觀因素的影響,結果往往難以做到公平合理。此時借助該系統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成績進行校核評估,可使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1:作更加公平合理。該軟件是“誠實的檢查官”,只要輸入的各項參數正確,系統將實事求是地予以評分,這就摒棄了人為因素的干擾。

      量化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1 評審方法

      1.1 專業化評審

      按專業類別將專業技術人員分為5個專業組組織評審,分別是臨床醫學、中醫與中西醫結合、醫學輔助技術、預防醫學、綜合(藥學、護理等)。如遇專業組申報人員少于10人,合并到其它專業組評審,專業組申報人數超過150人時,分成2個專業組進行評審。按專業不同制定側重點不同的量化標準。

      1.2 兩級評審

      1.2.1 推薦評審 各分支局級企業職改辦組織所屬醫療單位的推薦評審。首先對符合申報條件的申報人員進行資格審查,然后組織推薦評審會議,按量化標準對申報人的能力與業績進行量化評分,得出量化成績。

      1.2.2 評審 評審會前,各局級企業將推薦評審成績及申報人的評審材料上報到職稱評審辦公室,評審辦公室組織專職人員審查上報材料,主要審查:①上報材料的真實性;②是否符合申報的基本條件;③對學歷、資歷、外語、計算機、文章、科研等業績指標進行初步量化評分。另外,評審辦公室還要將全部申報人員的材料按專業分組、按已量化成績排序。評審會分為兩程序:①專業組會議,5個專業組分別對本專業組的申報人員進行評價和量化評分,按量化評分結果淘汰一部分成績較差的申報人員,形成專業組評審意見報評委會;②評委會,對5個專業組報送的評審過程和評審結果逐一進行審核,按比例再次淘汰一部分成績較差的申報人,形成最終評審結果。

      1.3 基本申報條件與量化評價相結合

      1.3.1 基本申報條件 對申報人的品德、學歷、資歷、外語、年度考核結果、科研和論文著作、企業服務等業績進行基本條件設置。對在學歷、資歷上不符合基本條件的,設置破格申報條件,對破格申報人的文章、科研等其他條件的要求相對提高。

      1.3.2 量化評價 由推薦評審的職改部門、評審會的評審辦公室先后進行材料審查和初步評分,在推薦評審會、專業組會議、評審會上,由評委再次審核材料、復核評分的準確性。推薦評審會、評審會,按量化總成績進行排序,分別得出推薦評審成績和評審成績,按排序結果等額投信任贊成票。

      2 量化指標與權重的設置

      2.1 基礎指標的量化

      2.1.1 學歷 按申報人員所取得的最高學歷、學位計分。博士研究生10分,只有博士學位的9分,碩士研究生8分,本科碩士7分,本科學士6分,本科無學位者5分,破格評審0~1分。

      2.1.2 資歷 按申報人員取得現任職資格之日開始,計算到擬評審高一級任職資格當年的12月31日。累計1年計1分,滿分10分。

      2.1.3 外語和計算機 要求申報人員參加全國衛生系列高級職稱外語、計算機考試且成績合格,成績×0.1進行量化。

      2.1.4 單位年度考核及榮譽 按申報者近三年年度工作考核的結果、任現職期間獲得的與專業技術相關的勞動或技術榮譽稱號進行評價。年度考核是每年度對專業技術人員的政治思想、技術能力、工作實績的考評。近三年年度考核結果“合格”的5分,“優秀”1次加1分,依據獲得與專業技術工作相關的榮譽稱號,如勞動模范、優秀老師等,按國家級、省部級等級別不同給予0.5~2.0分的加分。

      2.1.5 科研 依據國家級、省部級、地市局級的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技術創新獎等政府獎給予量化計分,見表1。非政府獎如各醫療單位、各種協會、學會評定的獎項在評審會上不計分。

      2.1.6 論文著作 論文按發表的期刊的性質、等級、論文類別、作者排名情況評分,見表2~4。單篇論文得分=4×期刊性質權重×期刊等級及論文類別權重×排名權重。

      著作要求是有學術價值的、與本專業相關的科技專著或譯著。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的編者均以中華級核心期刊論著第一作者的權重計分,即計4分;其他著作或譯著的主編按中央級核心期刊論著第一作者的權重計分。計分的權重與申報人著譯部分的字數相關,著作中未明確標識作者著譯章節、無法統計個人編寫字數的,按“0.8×著作總字數/作者人數”計算。單部著作實得分=3.2×著作作者的計分權重(不包括高等醫學院校教材)。見表5。

      2.1.7 教學 按申報人員承擔繼續醫學教育課程、研究生和本、專科等教學任務的工作量和教學效果等業績進行評分。

      2.1.8 推薦評審成績 本項指標只用于評審。依據“各單位在推薦評審會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總量化評分-本單位全部申報人員推薦評審的平均成績+50”的十分之一進行量化。

      2.1.9 繼續醫學教育與專業技術考試 本項指標只用于推薦評審。要求參評人每年必須完成繼續醫學教育學分要求,在本單位組織的各項技術考試(如“三基”考試)中成績合格,用近三年度的技術考試平均成績直接量化[2]。

      2.2 評審指標

      2.2.1 個人技術水平和能力 根據申報人的述職答辯情況、代表個人最高技術水平的診治病種、手術、技術操作及開展過的新技術項目的病例資料、科技資料等,結合相應的年度、地域等技術環境因素,在本專業組內比較,評價申報人技術水平情況。

      2.2.2 履行技術崗位職責、工作量、工作質量 評分以專業技術履職崗位、工作量和工作質量報告、工作業績和成果為重點,參考醫療、教學、科研水平及創造經濟、社會效益情況,在本專業組進行評價。

      2.2.3 學術影響力 學術影響力從3方面評價。一是學會等社會兼職。學會限于本專業全國性一級學科學(協)會及其各專業組、各省市級分會。國家級學術委員會成員或局級學術帶頭人10分,省級學術委員會成員或處級學術帶頭人8~10分,地市局級學術委員會成員或科級學術帶頭人6~8分,本單位學科帶頭人4~6分,其他0~4分。主任委員等學(協)會負責人酌情按評分值的上限量化,副主任委員等學(協)會主要成員酌情計分,委員降一等級酌情計分,會員不計分。二是承擔的專業技術職務,需組織過臨床、教學、科研、衛生、管理等工作,憑任命文件(如科主任、教學秘書、護士長等)或有效證明材料計分。三是組織的一次性的學術活動或工作。要求有相關的證明文件,如省部級以上科研工作要有科研立項及成果證書,僅限主研人。

      2.2.4 述職、答辯 除考察答辯論文的質量,按期刊級別、影響力、文章類別、作者排序、文章設計是否合理、論證是否嚴謹、實用性、與本專業的相關性進行評分外,還要結合申報人員的現場述職、答辯情況,特別是回答提問的情況(提問問題一般為與答辯論文相關的專業基礎、專業應用和新進展的學術問題,不少于3個),進行評分。

      2.2.5 專業技術工作環境、條件 參考申報人員上報的各項申報資料,同時要考慮申報人所在單位和科室等技術工作環境,在本專業組內進行比較按一至五級評分。見表6。

      2.3 權重的設置

      2.3.1 基礎指標 根據申報人的基本業績的依據進行評分,主要反映了申報人的學歷、資歷、外語、計算機、年度考核及榮譽、完成繼續醫學教育等能力與業績基礎,以及科研、論文、教學能力、推薦評審成績等,權重共占總成績的55%。

      2.3.2 評審指標 根據申報人的個人技術水平和能力、履行技術崗位職責和工作量及工作質量、學術影響力、述職和答辯、專業技術工作環境和條件進行評分,反映申報人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由評委進行評分,權重占總成績的45%。

      3 矛盾分析與政策應對

      3.1 地域分布不同帶來的問題

      因企業所屬衛生機構分布在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在新疆、內蒙等西北部地區的醫療單位的工作條件和技術水平整體上不如東南部地區,在偏遠地區醫院工作的比在大都市工作的人員更難在科研、教學、論文上取得較好的業績。在評審指標中酌情考慮為企業服務和地域因素進行評分。

      3.2 醫院等級不同帶來的問題

      在企業的衛生工作中,三甲醫院負責較重疾病的救治,二甲以下醫院,對企業員工和家屬的醫療服務工作也非常重要??紤]醫院等級不同、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環境不同,小的衛生機構更難取得科研、教學的業績,在指標權重的設置上,分三甲醫院和非三甲醫院兩個標準,非三甲醫院的學歷、資歷、外語、計算機、年度考核及榮譽、工作量、工作質量等權重設置較大,科研、論文、教學等權重設置較小。

      3.3 評審會不能現場答辯的問題

      因人員在全國散在分布,統一現場述職答辯困難較大,在評審會上不進行現場述職答辯。通過要求推薦評審會組織現場述職答辯、并將推薦評審會的現場述職答辯成績、總成績納入評審會成績中(占評審最后成績的20%左右)、對推薦評審的答辯論文質量重新評分,作為評審成績的指標之一,彌補了不能現場答辯的不足。

      4 成效及體會

      4.1 提前公示量化標準

      為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指明職稱評審、職業生涯努力的方向,利于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和醫療機構的發展[3]。學歷、外語、計算機指標的設置加強了專業技術人員的學習動力;年度考核、工作量、工作質量、新技術項目等指標的設置(以病歷為依據),使專業技術人員更加重視日常的點滴工作;教學、科研、論文、學術影響力等指標設置使大家更加重視教研能力的培養、臨床經驗的總結和交流;專業技術水平的要求促進了專業技術人員鉆研業務的動力[4];重點學科、專業技術工作環境等指標的設置,促進了醫院和學科的不斷發展。

      4.2 體現公平、公正、公開

      程序和結果公平是專業技術人員對職稱評審制度的理性訴求[5]。建立評委專家庫,將企業全部具有高級職稱的人員作為專家庫成員,隨機抽選評委;專業化評審,將相近專業的申報人、評委相對集中分組;量化評審、兩級評審;細化《評審標準》,評委在評分時對能力與業績的具體評分“剛性較強、彈性較小”,對全部申報人員的評審條件、推薦評審和評審量化成績進行公示。每個申報人都能看到本人在全部申報人員中總體得分和排名情況,看到自己各項量化考評方面取得的業績和不足,將職稱評審材料相關的電子版材料歸檔保存備查[6],增加了職稱評審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廣大申報人員對職稱評審工作的支持、認可程度。另外,通過權重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地域不同、醫院等級不同引起的專業技術人員發展的不平衡。體現了程序和結果的公平。

      4.3 重視日常工作能力、專業技術水平等工作實績[7]

      “三基”等技術考試、專業技術水平、工作質量、年度考核和榮譽等指標的設置,以及將推薦評審成績、推薦評審時的答辯成績納入評審總成績的方法,改變了以往論文和科研業績主導職稱評審結果的局面。在申報材料中要求上報能代表個人技術水平的病歷、科研任務書等資料,端正了衛生技術人員要努力鉆研業務、開展新技術、踏踏實實做好日常工作、正確應對技術難題的工作態度,改變了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只重視科研和論文、不重視日常工作和日常技術工作進步的工作作風。

      4.4 嚴格量化評審

      量化評審能夠對申報人員進行相對全面的能力和業績評價,改變了以往評審專家只能對申報人員的學歷、資歷、外語、發表文章形成感性認識的弊端,減少了評委的主觀因素,能夠形成對申報人員的業績進行具體剛性評價的結論,避免了評審結果的確定彈性過大等諸多矛盾與弊端,評審結論能夠得到申報人員的普遍認可。

      4.5 嚴格評審紀律

      評審辦公室、專業組評審與評審委員會相互核查評審材料的真實性,保證評審過程和結果的公正。在評審程序上,各局級企業的職改部門將申報人的申報材料、推薦評審結果上報到職稱評審辦公室,評審辦公室的專職工作人員對上報材料進行初審、復審、終審三次審核,明確并公示核心期刊目錄[8],對論文、著作、科研成果獎等業績進行檢索核實[9-10],并對基礎指標進行量化評分。在近4年的工作中,逐漸杜絕了論文、科研、教學等業績造假現象,消滅了非法期刊、增刊代正刊等報送現象。專業組評審會上,專業組評委對評審辦公室的材料審核和對基礎指標的評分情況進行核查,對評審指標逐一評分。對每個申報人員,明確主評、副評人,如整個評審過程中出現違規現象,責任追究到主評和副評人。評審委員會會議最后對評審辦公室的工作、專業組評審的工作進行核查。通過以上措施,杜絕了職稱評審中的舞弊和違規現象。

      4.6 科學設置量化指標和權重

      量化指標及其權重的設置是建立合理的量化評審方法的核心和關鍵[11-13]。本研究共設置指標14項、20多個方面,包括了衛生技術工作人員專業技術能力、承擔的工作和業績等內容。在指標和權重設置前,注重工作實績,向各個醫療機構專家、職改部門廣泛征求了意見,復習了各個省市職稱評審的文件要求和相關文獻報道。在辦法正式實施前組織了專家進行了模擬評審,對辦法進行了反復修訂和廣泛宣傳,保證了辦法正式實施中無重大缺陷發生。

      [參考文獻]

      [1] 黃淇敏,史峰,諸海英.醫院職稱評聘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8,24(6):375-377,412.

      [2] 馬海泉,王冬,許紅民,等.將“臨床技能考核”納入醫師職稱晉升評審的做法[J].中國醫院,2007,11(5):45-47.

      [3] 周麗蓉.做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工作之我見[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2):148.

      [4] 白毅.職稱評審中加強臨床技能考核對臨床隊伍建設的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7,17(12):1531-1532.

      [5] 余興龍.以公平為導向的職稱評審制度構建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1,(11):77-80.

      [6] 李殷青,丘如華.信息化背景下職稱材料歸檔的思考[J].蘭臺世界,2011,(6):14-15.

      [7] 丁志明,徐向榮,徐鍵.我院職稱晉升實行評分制的實踐體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3):218-220.

      [8] 譚長擁,趙飛,彭國莉.高校職稱評審中核心期刊認定出現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以四川省高校職稱評審為例[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34(3):97-100.

      [9] 徐玫,崔云,高繪玲.高校職稱評審材料學術檢索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24(5):223-224.

      [10] 易映.量化評分模式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中的運用與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2,7(5):62-63.

      [11] 李彩華.如何做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工作[J].現代醫院,2009,9(1):134-135.

      [12] 林文紅,黎綺和.推行專業技術職稱聘任制度的經驗及思考[J].現代醫院,2010,10(1):128-129.

      量化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過程存儲和重組模型 時序控制 腦電波 微循環 結構風險 中樞神經系統 信息處理 微環路 時間認知 智力起源 大腦量化模型 前向網絡樹

      一、從信息處理系統的角度研究腦運作機制

      腦具備信息處理系統的功能,研究大腦時,可以把腦看成“一種特別的信息處理系統”。目前神經生物學一個受關注的研究方向是大腦的整體運作機制是怎樣的,也就是腦中分子層面的活動如何影響、決定細胞層面的活動;細胞層面的活動如何影響、決定微環路和環路層面的活動并最終影響、決定系統層面的活動和功能。當把大腦運作機制看成“一種特別的信息處理系統的運作機制”時,這個研究方向涉及信息系統研究中的“系統結構”、“系統組成原理”、等方面的問題。如果把腦這一信息處理系統的“系統架構”和“系統組成原理”看成一套未知的待探索的機制,已積累的“分子層面、細胞層面、微環路和環路層面、系統層面的各種知識和實踐經驗”可以看成“自然和人們無意中編排設計的、探索腦信息處理運作機制的實驗獲得的數據和結果”,因此,綜合整理分析已有的各層面的知識,建立有堅實解剖學基礎、能聯系各層面、量化描述大腦信息處理過程的模型和框架,發現、掌握系統運作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和原理,會對更深刻理解大腦信息處理運作機制有所幫助;將有利于對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機制的理解、治療方案的制定;也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理性、客觀地對待我們已知的各種知識和所建立的各種理論。

      綜合整理分析、建立量化描述模型、探索系統運作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和原理是一項繁雜艱巨的工作,筆者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我們于2007年3月正式[1]提出血液循環(包括微循環)機制在大腦運作過程起到時序控制的作用,在研究大腦運作機制的時候,要考慮血液周期性灌注的影響;分析了各種腦電現象形成的機制和原因;等。我們筆者在上述論文和一系列發表于網站、全國學術會議、期刊等的論文[1-20](這些于2006年至2012年)中,提出了血液循環在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具有時序控制作用;分析了各種腦電現象形成的機制和原因;建立描述大腦處理信息過程的量化模型,用量化模型結合結構風險最小化相關理論分析說明時序控制作用對大腦高效可靠處理信息的意義;匯總介紹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分析了大腦能正確而高效處理信息,使智力能夠誕生的原因;分析了理論建立和應用過程的神經生理學原理、只能有相對真理的神經生理學原因;還建立和介紹了另外一種量化分析方案;等。我們還介紹了更多的細節[21-24]。

      為方便同行閱讀,我們在2013年也整理發表了系列綜合報告[25-28]。

      上面的文字已經發在我們以前的文章中[29]。

      二、腦研究輔助工具的研發

      腦研究領域的另外一個研究方向是研發更多用于研究大腦的輔助工具。本文介紹了我們設計的一種網絡分解算法,這一算法用于將有向網絡分解為一系列前向網絡集合,為每個節點都生成一個以這個節點為輸出細胞的前向網絡,并且實現前向網絡的擴維次數可控、不會無限制擴維,觀察時間長度可控。分解出來的前向網絡集合可用于分析各種情況對任一細胞活動狀態的影響,也可以用于搭建精細的神經網絡模型,進而用于輔助醫學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介紹的算法設計過程中用到了筆者在2004年論文中總結的一種算法分析設計思路:面對一些需求復雜的算法設計時,從“遞歸空間的分類”這一個角度入手,進而分析各遞歸空間間的參數傳遞關系,從而設計出符合需求的算法流程及其“搭配策略”[30]。

      (一)第一節 算法需求分析總結

      需求1:將有向圖分解為一系列樹集合,為每個節點都生成一個以這一節點為根節點的樹,前向網絡的反饋回路相關的擴維次數可控,前向網絡從輸入細胞到輸出細胞的時間最長時間可控。

      說明:腦神經網絡可以看成一個有向網絡:節點表示細胞,邊表示細胞間連接,細胞間能雙向傳遞信號的連接可以用兩條邊表示;在有需要進行更精細化量化分析的時候,可以增加節點類和邊類的成員、等描述系統屬性、行為、等;等。生成的每個前向網絡由于后面敘述的原因可以用樹結構表示。對有反饋回路的圖分解過程中,按論文[1-20]的量化方案將進行擴維處理,因反饋回路的存在,可能進行多次擴維,最大擴維的次數應該可控、不會無限制擴維。按論文[1-20]量化方案,生成的樹的邊的中有傳輸延遲,從樹的根節點到葉子節點路徑總傳輸延遲可控。

      需求2:算法完成和反饋回路處理相關的擴維處理,兩節點間多通路相關的擴維處理,使每個生成的前向網絡實際可以用樹結構表示,稱為前向網絡樹,FeedForward Network Tree,簡稱FFN樹。

      說明:按論文[1-20]的量化方案,網絡分解過程中對網絡中存在反饋回路和兩節點中存在多通路的情況進行擴維處理,使每個生成的前向網絡實際上可以用樹結構表示。

      (二)第二節 若干相關概念

      1.遞歸空間的分類:一代遞歸空間和后代遞歸空間:

      遞歸空間是指某一個有遞歸調用區的程序在某一次調用它的遞歸調用區時,為其遞歸調用區所建立的進程對應的系統資源的集合。一代遞歸空間是指程序第一次進入遞歸調用區和與其有相同遞歸深度的遞歸調用區時為執行遞歸區代碼所建立的進程對應的系統資源的集合。而該程序以后進入更大深度的遞歸調用區時為執行遞歸區代碼所建立的進程對應的系統資源集合都屬后代遞歸空間。[30]

      2.BaseTable 標識符 和 Space標識符

      它是本論文引入的一種標記符號,它的格式是:

      Space( k, i ) 是在k代遞歸空間集中產生的FFN所有子樹在程序返回上一代遞歸空間時都要以 i 為根節點的父節點的那一個遞歸空間。Space( k, i1 )和Space( k, i2 )是具有相同遞歸深度的遞歸空間,都叫k代遞歸空間。

      BaseTable( k , n ) , k 表示該 BaseTable是在第k 代遞歸空間產生的,假設BaseTable(k,n)是在Space(k,i)中產生的,則n表示BaseTable(k,n)是在k代空間中為對應有邊直接到節點i的節點n產生的 BaseTable。由BaseTable( k , n ) 為基礎產生的所有FFN子樹在返回k代空間時將以 n為根節點的父節點 。

      3.Space類 和 BaseTable類 的重要成員介紹:

      Space類:Space(k,i) 的k,i成員含義前面已經有介紹;有一個Length成員,用于存儲FFN樹的根到當前遞歸空間對應i節點的路徑中,經過的路徑長度總和,可以是傳輸時間延遲長度總和;有一個ChildrenTable,存儲了有邊直接連接到節點i的節點,這些點在生成的FFN樹中可能成為i節點的孩子節點;有一個ResultTreeList成員,用于存放一系列結果樹,具體作用見后面敘述。在有需要更精細建模時可增加成員、等。

      BaseTable類:BaseTable(k,n)的k,n成員的含義前面已經有介紹;一個是BaseLength,從FFN樹的根節點到BaseTable( k , n )對應的節點n的長度總和,可以是傳輸時間延遲總長;有一個Result成員,以n節點為根節點,由BaseTable(k, n)產生的后代遞歸空間Space(k+1,n)返回的子樹的根節點作為n節點的孩子節點。在有需要更精細建模時可增加成員、等。

      4.GenerationSign 標識符:

      為了在程序中實現對不同類型的遞歸空間采用分治策略,我們必須使程序能夠“感知”自己所處的遞歸空間,因而設立int類型變量GenerationSign。[30]

      5.圖類:

      腦神經網絡可以采用有向圖建模描述:節點表示細胞,邊表示細胞間連接,

      能雙向傳遞信號的細胞間連接可以用兩條邊表示;在有需要進行更精細化量化分析的時候,可以增加圖節點類和邊類的成員、等描述系統屬性、行為、等;等;從而建立符合分析需要的神經網絡模型。

      (三)第三節 控制總傳輸延遲長度、擴維次數的關鍵和后代遞歸空間的數據傳輸關系

      1.從第二節定義我們已知,以BaseTable( k , i ) 為基礎找出的子樹在程序返回Space(k, i 1)時會以節點 i為根節點的父節點。

      2.后代遞歸空間結構和后代遞歸空間之間的數據傳輸關系如圖1所示:

      3.分析圖一可以看出,實現總傳輸延遲長度控制和最大擴維次數控制的關鍵在于控制好用于產生下一代遞歸空間的BaseTable,避免不受限制地遞歸產生BaseTable和后代遞歸空間。實際上,實現了總傳輸延遲長度控制后,最大擴維次數就受到了限制,不會無限制增長。

      (四)第四節 后代遞歸空間中控制前向網絡擴維次數和控制總傳輸延遲長度解決方案的設計

      (五)第五節 后代遞歸空間的產生、對后代遞歸空間返回數據的處理

      (六)第六節 算法總體流程設計

      1.在獲得細胞n為輸出細胞的前向網絡時,可先構造BaseTable(0,n), 用BaseTable(0,n)生成Space(1,n),然后,遞歸執行第四節到第五節介紹的流程,可獲得以細胞n為輸出細胞的前向網絡樹。

      2.對圖中的每個節點都執行一所描述的操作,可獲得一系列前向網絡集合,完成網絡分解工作。

      (七)第七節 所設計算法特點

      上面算法設計的主要特點有:

      特點一,問題分析過程比較條理,能滿足算法需求

      特點二,在計算量大的情況下,這種思路設計的算法對應的計算任務可以:

      1.按樹形的遞歸空間結構自然分拆成多個子計算任務,然后分布到多個系統中計算。

      2.在節點數量多的情況下,可以將網絡分解對應的計算任務分布到多個系統中計算,將所有節點劃分為多個子集,每個系統負責生成以一個節點子集中的節點為輸出細胞的前向網絡子集合。

      (八)第八節 可進一步改進的工作

      1.在程序設計中,需求滿足的優先級順序為“正確性、穩定性、可測性、規范性和可讀性、全局效率、局部效率、個人風格 ”,上面算法采用了遞歸程序的框架設計,先滿足了優先級高的需求,后續可以通過遞歸程序的非遞歸化優化效率。

      2.在計算量大的情況下,通過適當改造,上述算法對應的計算任務可以按第七節介紹的方法分拆成多個子計算任務,然后分布到多個系統中計算。

      3.為程序調試方便,個別數據結構設計存在信息冗余,可進一步進行程序的代碼級優化。

      參考文獻:

      [1] 謝勤,王乙容.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存儲和重組模型[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7,(3):432-435,439

      Xie Qin, Wang Yi-rong. Storing and Re-engineering of Models of Cerebral Information Process [J]. Progress of Modern Biomedicine, 2007,(3):432-435,439

      [2] 謝勤.血液循環在大腦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時序控制作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08,(6):1152-1159

      Xie Qin. Timer Role of Blood Circulation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Progress of Modern Biomedicine, 2008, (6):1152-1159

      [3] 謝勤.過程存儲與重組模型[Z].cn,2006

      Xie Qin. Model of Process Storing and Recalling [Z].cn, 2006

      [4] 謝勤.一種關于腦電波起源和含義的觀點[C].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七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44

      Xie Qin. A Viewpoint about origin and meaning of EEGs[C].Proceedings of the 7th Biennial Meeting and the 5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7:144

      [5] 謝勤.血液循環在大腦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時序控制作用整理[C].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八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 135

      Xie Qin. A Review of [C].Proceedings of the 8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135

      [6] 謝勤.血液循環在大腦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時序控制作用整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0):93-98

      Xie Qin. A Review of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1, 8(20) : 93-98

      [7]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的樣本量和網絡規模問題[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1):88-91

      Xie Qin. Matching Problem of Sample Quantity and Network Scale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1, 8(21): 88-91

      [8]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另一種樣本重組方案[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2):209-210

      Xie Qin. Another Sample Recombination Solution for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1, 8(22): 209-210

      [9]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的樣本量和網絡規模問題[C].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九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 366

      Xie Qin. Matching Problem of Sample Quantity and Network Scale when Brain Processing Informa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9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366

      [10]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8):78-80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1, 8(48): 78-80

      [11]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二[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101-102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I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4):101-102

      [12]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三[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6):61-62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II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16):61-62

      [13]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四[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193-194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V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23):193-194

      [14]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五[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0):56-57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20):56-57

      [15]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六[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9):238-239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29):238-239

      [16]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3):45-46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I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33):45-46

      [17]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八[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9):393-395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II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39):393-395

      [18]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九[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9):402-403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X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39):402-403

      [19]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十[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9):407-408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X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39):407-408

      [20]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十一[J].中外健康文摘,2012,9(50):112-113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XI [J].World Health Digest, 2012,

      9(50):112-113

      [21]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十二[J].待發表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XII [J]

      [22]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十三[J].待發表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XIII [J]

      [23]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十四[J].待發表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XIV [J]

      [24]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中的細節匯編十五[J].待發表

      Xie Qin. Details of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XV [J]

      [25]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和細節綜合報告[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11):6-9

      Xie Qin. Comprehensive Report Of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ts Details [J].ForAllHealth,2013,7(11):6-9 wanfangdata Online Publish Date: August, 2013 Official Publish Date: November,2013

      [26] 謝勤.基于量化模型的對大腦高效可靠處理信息實現機制的分析[J]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11):11-13

      Xie Qin. Comprehensive Report Of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ts Details II [J].ForAllHealth,2013,7(11):11-13 wanfangdataOnline Publish Date: August, 2013 Official Publish Date: November,2013

      [27] 謝勤.基于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的對若干認知問題的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11):14-15

      Xie Qin. Comprehensive Report Of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ts Details III [J].ForAllHealth,2013,7(11):14-15 wanfangdata Online Publish Date: August, 2013 Official Publish Date: November,2013

      [28] 謝勤.大腦處理信息量化模型和細節綜合報告[C].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次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3

      Xie Qin. Comprehensive Report Of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Bra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Its Details [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3

      [29] 謝勤.從信息處理系統的角度研究腦運作機制[Z].2013

      [30] 謝勤.WAP算法連續化及其應用.畢業論文,2004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亚洲第一男人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亚洲国产小视频精品久久久三级|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内射少妇36P亚洲区| 亚洲AV永久青草无码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日韩亚洲翔田千里在线|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乱码 在线| 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伊人tv综合网色|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片内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电影|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性色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在线电影|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妇女无套内射精|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日本va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