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銀行統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金融統計;制度;問題;對策
基層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后,其業務范圍比郵政儲匯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業務品種也增多,功能進一步增強。但是,金融統計業務仍按照原郵政儲匯局體制下的統計制度執行,加之,基層分支機構統計基礎管理薄弱,統計隊伍素質極低,導致基層郵政儲蓄銀行金融數據難以準確、完整統計,進而影響全轄匯總金融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應盡快予以修訂完善。
一、郵政儲蓄銀行金融統計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
1.沒有設置專門的統計部門和統計崗位。目前郵政儲蓄銀行向人行報送的報表由財務會計部門的人員兼職報送,沒有專門負責統計的統計部門和統計人員,更沒有制定金融統計及相關的職責制度,會計人員對金融統計制度不了解,很難保證郵政儲蓄銀行報表數據的準確性,從而影響了全轄金融統計數據的質量。
2.信貸報表未按“全科目”數據報送。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后,報表模式仍按郵政儲匯局體制報送,向人民銀行報送的數據主要是儲蓄存款、現金、存放中央銀行準備金存款、存放同業款項、應收及預付款項、應付及暫收款、短期貸款等項指標,而其損益類指標一直未納入金融統計“全科目”數據統計中,導致全轄金融統計報表數據不全、不真實。
3.報表對轉人行項目歸屬不準。會計人員由于不熟悉統計項目,對一些統計項目只憑自己的理解,存在報數不準的現象。如郵政儲蓄銀行陸續開始辦理小額存單質押貸款業務。據調查,對此項業務郵政儲蓄銀行只是其內部對業務量及相關內容進行統計,而在向人行上報的人民幣信貸統計報表中只在“短期貸款”中填入數據,而細分項目中隨意填報,有的全部報入“農業貸款”中,有的報入“其他短期貸款”項下“個體戶及個人經營性貸款”中,也有的報入“個人消費貸款”中,一種貸款歸屬不一致,致使郵政儲蓄銀行報表中反映的數據與實際不符。
4.郵政儲蓄銀行不報現金業務報表。郵政儲蓄銀行成立以來,一直未向人行報送現金報表,它的現金業務由其開戶行進行統計代報。據調查,開戶行將郵政儲蓄銀行存取的現金業務全部統計入該銀行現金報表中的“儲蓄存款收入”和“儲蓄存款支出”項目中。而實際上郵政儲蓄銀行的現金收支業務除涉及儲蓄存款收入、儲蓄存款支出外,還有商品銷售收入、服務業收入、城鄉個體經營收入、居民歸還貸款收入、匯兌收入(支出)等項目,將以上數據一概歸入“儲蓄存款收入和“儲蓄存款支出”項目,造成金融系統現金收支統計數據嚴重失真。
5.基層郵政儲蓄銀行電子化管理簿弱。基層郵政儲蓄銀行從未開發金融統計系統軟件,更沒有與人行轉換的統計系統,向人行報數以手工操作為主,數據準確性較差。據了解,基層郵政儲蓄銀行向人行報送的數據需向四個系統(即公司業務系統、儲蓄業務系統、小額信貸業務系統和客戶管理系統)中查詢取數,而且部分數據還直接查不到,需向省行詢問查詢得到,如短期貸款項下的明細貸款項目及委托存款及投資基金必須從省行系統中取據,然后手工錄入人行系統報送,因此準確性很差二、完善郵政儲蓄銀行金融統計制度的建議
1.加強郵政儲蓄銀行統計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基礎管理。郵政儲蓄銀行應確定專門的統計業務部門,編制自身的金融統計制度。一要盡快實現統計數據歸口管理;二要合理配備統計業務專職人員,并制訂相應的崗位職責和目標任務,加大對統計人員的培訓考核力度;三要提高統計操作的電子化程度。盡快開發郵政儲蓄銀行金融統計信息系統,完成與人民銀行統計系統的電子接口,實現全科目數據電子接收。四要加強統計工作的內部監督與檢查,提升統計工作整體水平。通過采取以上措施,使郵政儲蓄銀行的統計工作真正達到全面、及時、準確的要求。
2.修訂郵政儲蓄銀行人民幣信貸全科目統計指標,確保郵政儲蓄銀行各項業務真實統計。第一,在郵政儲蓄銀行全科目統計指標“其他短期貸款”和“其他中長期貸款”項目下增設“短期質押貸款”和“中長期質押貸款”指標,要求郵政儲蓄質押貸款業務先按期限統計在相應項目中,再按用途分類歸屬到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項目下,對個人消費貸款再按用途進一步細分;第二,將其損益類報表數據納入相應的信貸收支統計表中。
一、 優秀論文一等獎(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國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問題分析》(毛應梁,上海金融學會;張吉光,上海銀行);
2、《新資本協議下國內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研究》(上海銀行課題組);
3、《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及管控機制研究》(潘文波,張中朝,深圳銀監局);
4、《西方銀行業營銷體制的演變和借鑒》(金麟,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5、《我國商業銀行X效率和規模效率變遷的實證研究:SFA方法的運用》(彭琦,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6、《淺析中小企業融資策略與商業銀行服務創新》(王勇,交通銀行蚌埠分行);
7、《授信業務的風險定價模型與實踐--基于中國商業銀行新部分戰略視角的研究》(李亞敏,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王浩,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
二、優秀論文二等獎(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業全面開放背景下商業銀行并購研究》(門慶成,東北農業大學研究生學院);
2、《放貸小企業:游走于“信任”與“不信任”之間》(陸顥,交通銀行南通分行);
3、《商業銀行金融業務創新:以遠期結售匯業務為例》(毛金明,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4、《歐美中小銀行的發展及對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的啟示》(丁寧 ,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丁溧,大連銀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場創新突破口:對發展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思考》(張夢鎖,王大賢,國家外匯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分析》(徐昶,西南財經大學;劉小差,交通銀行成都分行);
7、《關于流程銀行及其構建策略的思考》(馮靜生,安徽省銀行業協會);
8、《商業銀行公司治理--一個董事會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欒雪劍,交通銀行總行);
9、《對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一點思考》(鞏斌,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教學學院);
10、《論完善商業銀行中小企業貸款承諾業務》(周珊,河北大學經濟學院);
11、《將“SS-C-P”框架引入商業銀行績效評價系統》(李欣,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12、《交叉銷售與價值創新--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戰略中的藍海》(毛瑜,復旦大學;許慧,交通銀行上海分行);
13、《中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策略初探》(張磊,東北財經大學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銀行大連分行);
14、《論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王鵬,馬寧,吉林大學經濟學院);
15、《優化中國銀行業有效競爭的外部環境》(張衛,王聰,暨南大學經濟學院)。
本刊向所有應征者表示衷心感謝,我們將對上述優秀論文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
一、黑龍江省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現代化大農業發展資金總需求與金融機構資金總供給矛盾突出,涉農金融機構較少且高度集中,農村信用社“一農支三農”格局仍占主導。
據保守測算,黑龍江省2億畝耕地,每畝生產投入500元,按60%貸款需要600億元;發展5000萬頭生豬和1000萬噸奶,按50%貸款需要450億元;農村1800萬人、600萬農戶,按20%的農戶每戶建房貸款10萬元,需要120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0億元;全省1200億斤商品糧,加上包裝貸款可達1500億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貸總需求就達4000億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3821.9億元,滿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測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農業發展面臨四大突出矛盾,即農業弱質性與信貸資金趨利性的矛盾,農業金融服務需求結構多樣性與金融功能單一性的矛盾,農業資金需求量大與資金吸納能力差的矛盾,農業地區閑置資金“充裕”與金融機構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農村金融發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響。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擁有省級銀行類金融機構65戶,其中發放涉農貸款年末平均余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8家。“三農”所需貸款主要依賴農村信用社等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2009至2011年,省農信社累計投放農業貸款2472億元,農業貸款增量份額占全省金融機構的85%以上,支農主力軍作用凸顯。
(二)大農機、大合作和城鎮化的推進,悄然催生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發生質的變化,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產品創新及信貸投放能力,尚不能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實需要。
據統計,截至2011年末,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1萬個,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1774個。農民社員發展到20.6萬人,帶動農戶近100萬戶,約占全省農戶總數的1/4。合作社服務內容由初期的以生產技術服務為主,逐步向銷售、運輸、貯藏、加工等環節延伸,許多合作社經營活動已擴展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生產經營全過程。農村經濟組織以及經營結構的變化,使得信貸主體和資金需求量均產生了質變。僅以黑龍江省558個千萬元規模的大型農機合作社為例,每個合作社承包流轉1萬畝土地需支付300萬元左右承包費,加上購買種子、化肥、柴油和農藥等生產資料需300多萬元,每年籌集正常生產資金600多萬元,558個合作社每年需要33.5億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較少,造成合作社融資難,融資貴。近三年來,省內銀行類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僅為84.26億元,與千萬元規模大型農機合作社每年生產資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農村信用社現有體制已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與肩負的支農責任、主力軍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類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實行省、市、縣三級法人體制,全省設立了7個市地級聯社(法人管理機構)、6個辦事處(省聯社派出機構,非法人管理機構)、81家縣級機構(法人經營機構)。絕大多數農村信用社股東小、股權分散,真正意義上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額多戶式的傳統信貸經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大農業發展的需要。
(四)國有銀行占有存款資源數量巨大,綜合存貸比率較低,支農貢獻度極低。存款資源大部分上存,較大程度上造成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
據統計,截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6大國有銀行省內分支機構存款余額合計為10197.3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總數的66.8%;貸款余額合計為4084.7億元,占全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總數的40.49%,存貸差6112.6億元。其中,涉農貸款投放746.7億元,占其貸款余額的18.28%,占其存款余額的7.3%。存款資金的大量外流,使本來十分短缺的農村資金更顯捉襟見肘。同時,還帶來“擠出”效應,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可貸資金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業信貸資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資金方法,間接加重農業信貸成本。
目前,金融機構正在逐步轉變“三農”弱質產業觀念,一系列針對專業合作社及農業產業鏈條的金融創新模式應運而生,集約化、批發式“大農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內金融機構多限于本系統內實施推廣,銀行間相互借鑒較少,農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二、財政促進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財政金融政策一端連著財政,一端連著金融,是引導金融資源合理流動的有效杠桿。要充分運用財政金融政策,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積極扶持地方金融機構發展,發揮地方金融機構了解省情、貼近“三農”的優勢。
1.在貫徹實施國家對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助政策的基礎上,省政府注入村鎮銀行資本金。建議通過有資質的省屬企業,每年有重點地選擇10戶擬組建的村鎮銀行注入資本金,每戶不超過500萬元,省財政股權5年內不參與分紅。按照黑龍江省目前村鎮銀行每戶資本金平均3200萬元測算,每年大體需要省級財政資金3200-5000萬元。
2.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給予村鎮銀行民營資本初始投入額5%的財政獎勵政策。按照每年15戶村鎮銀行每戶有3戶非銀行類民營企業(每戶占總股本5%以上的大股東)參與占總股本30%測算,每年大體需要財政獎勵資金720-2250萬元。
3.在深入貫徹實施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的基礎上,擴大政策實施范圍,給予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對小額貸款公司年末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給予2%獎勵,促進小額貸 款公司加大支農力度,實現持續發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額貸款公司涉農貸款年末余額超過15%部分約25億元測算,需要財政獎勵資金約5000萬元。
(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財政扶持政策為支撐,依托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圍繞解決農村“信用不足”問題,發揮政府“增信”和“調控”功能,促進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發展。
1.重點選擇和支持部分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借鑒美國等國家為農場貸款擔保成功經驗,選擇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有意愿的縣(市),建立縣域融資性農業擔保機構,主要為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貸款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貸款有效抵(質)押不足造成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2.研究制定農民、合作組織等農業貸款主體既有的直補資金、農業保險受益權等預期財政補助資金作為銀行貸款擔保的措施,引導和撬動信貸資金投向農村。例如:銀行根據農民未來應得到的財政直補資金情況,為農民設計直補資金擔保信貸產品,解決農民資金需求,同時降低銀行貸款風險,提高涉農金融機構發放農戶貸款積極性。
3.試行縣級財政資金存放與銀行類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貢獻度掛鉤,發揮財政“調控”作用,有效引導和激勵商業銀行加大涉農貸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縣域存款資源嚴重外流問題,實現不花錢也能辦成事。縣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域金融機構處于“金融支農”的最前沿,縣(市)財政部門可結合縣域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以銀行類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貢獻度為主要考核指標,按照“統籌安排,獎貸掛鉤;存量(暫時)不變,增量調劑;動態管理,考評兌現”的原則,研究制定“縣級財政資金存放銀行類金融機構考核激勵辦法”,加快實現縣域內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當地發放貸款的目的,有效解決存貸比過高的縣域銀行類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短缺問題,促進和拉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長。
4.發揮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促進農民工就業和創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將經工商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視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納入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范圍,以緩解合作社貸款難、銀行難貸款問題。
5.研究探索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規模和險種,開展銀行與保險合作,充分利用農業保險“增信”作用,促進參保農戶容易獲得貸款。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保險分為種植業(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和養殖業(奶牛、能繁母豬)兩大類、6個險種。建議結合實際,開辦森林、甜菜、馬鈴薯等方面的農業保險,在穩步擴大原有保險基礎上,積極研究開辦新險種,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風險分擔和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銀行、擔保機構涉農業務風險。借鑒國內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經驗,研究制定銀行類金融機構新增涉農貸款風險補償辦法,對其年度新增涉農貸款,按照一定比例(5‰)給予風險補償。研究制定擔保機構涉農貸款擔保代償風險財政補助辦法,對擔保機構為涉農貸款擔保新發生的代償,按照日均擔保責任額的一定比例(10‰)給予風險補償。
7.積極支持農村物權改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財政部門應積極配合和支持有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關部門推進農村物權改革,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深化林權及流轉制度改革,推進農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轉管理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靜態資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使農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權、林權、土地經營權、土地收益權等均能夠作為銀行貸款擔保和抵押物。促進農村產權市場發展,加快農村各類可流轉資產權益的確權、頒證進度,完善市場化流轉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轉平臺和機構,建立有農村特點的物權、產權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村資產和權益合法、有序地轉化為可交易金融資產。
(三)探索建立財政資金市場化、金融化運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機構專業優勢、市場優勢,形成政府資源與市場資源有機結合,支持農業重要領域的發展。
1.設立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產業化、重點農業項目,推動形成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相結合,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投融資體系。借鑒財政部“農業產業投資基金”運作模式,建議從目前省財政支農資金中拿出5億元資金,積極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包括地方財政資金)參與,設立10億元農業產業投資基金。省財政廳負責制定基金管理辦法并實施監督管理。投資基金委托省屬有資質的企業負責運營管理。投資基金受托方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將財政資金投入到政府重點支持的農業生產領域和產業項目,實現政府資金市場化運作。
論文摘要:當前銀監局的監管手段主要是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隨著商業銀行的改革、管理、風險控制的逐步到位以及國際上的通行做法,非現場監管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銀行非現場監管是監管當局對銀行機構實施余融監管的基礎方式之。從西方發達國家銀行監管的 發展 軌跡看,特別是在 金融 危機頻發的國際背景之下,“風險監管”逐步成為當今監管主流理念,其大力倡導的監管手段便是非現場監管,亦即存在由現場監管為主向非現場監管為主的逐步過渡趨勢。非現場監管是有效銀行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持續銀行監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2003年,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承接銀行監管職責后,有必要針對非現場監管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修改和完善,以進一步提高銀行監管的質量:和效率。鑒于此,筆者一對非現場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
一、非現場監管的概念及內容
所謂非現場銀行監管,是指監管當局運用 現代 化的監管工具,建立 科學 合理、符合國際銀行業監管標準的監測指標體系,并對銀行機構的經營情況進行持續監測、分析、判斷和預警,以及時掌握銀行機構和整個金融體系的運行狀況、風險因素和突出問題,并采取防范和糾正措施的監管行為。非現場監管作為一種事前監管,其目的在于認識、監測與控制銀行業務的內在風險。通過非現場監測,閱讀和分析審慎報告、統計報表及其他包括公開信息在內的有關信息,審查和分析銀行的財務狀況等手段,監管當局可以實現對銀行經營與風險狀況及發展趨勢的持續跟蹤。非現場監管常常能反映出銀行潛在的問題,特別是現場檢查間隔時期發生的問題,從而提前發現風險并在其惡化之前迅速要求銀行拿出解決辦法。由此可見,非現場監管是貫穿于整個銀行業監管流程的主線,也是構建持續性銀行監管體系的重要基礎手段。
按照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ls)《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的有關內容和當前各界比較一致的認識,一個完善的非現場監管體系應包含以下內容:具有通暢的渠道能獲取真實、有用的信息,在單一合并表的基礎上收集、審查和分析相關銀行信息,并能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具有審慎經營的指標監測體系,通過制定和利用審慎法規的要求來控制風險,其中包括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準備金、資產集中、流動性、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等;具備非現場監管信息分析評價系統,能運用統計監管信息,對銀行的財務和經營狀況進行持續監控。2004年
1.明確非現場監管內容
就是建立起能及時、準確預測和預警 金融 機構的流動性和安全性風險以及系統性與地區性風險的指標體系。根據
關鍵字:B-S模型 Merton模型 環境責任保險
作者簡介:游桂云(1971― ),女,漢族,中國海洋大學金融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在讀博士。
鞠錚 (1982.9― ),男,漢族,中國海洋大學勞動經濟學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07CJGJ07)“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經營模式與經營技術研究”的部分研究內容。
一、B-S模型介紹及其在保險中的應用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Fischer.Black與斯坦福教授Myron.Scholes在期權定價上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們創立了B-S期權定價模型。這一模型在金融理論和實踐中被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金融市場尤其是期權市場的發展;為類似于期權的衍生金融工具或含有期權特性的金融資產定價奠定了理論基礎。
但將B-S模型應用于保險還要歸功于Merton,其創造性地將銀行的存款保險看作是銀行資產價值的一項看跌期權,從而可以利用B-S期權定價模型。Merton的研究增強了B-S模型的適用性,因此B-S模型又被稱作B-S-M模型。這一模型在金融理論和實踐中被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金融市場尤其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為類似于期權的衍生金融工具或含有期權特性的金融資產,包括保險產品的定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應用B-S模型比較廣泛和成熟的是銀行存款保險。Merton指出,由于保險人擔保了銀行的債務,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保險人對銀行資產出售了一份看跌期權。對于銀行來說,加入存款保險制度就相當于持有一個看跌期權,該期權的潛含資產為銀行的資產組合,執行價格為該銀行的存款額。該期權價值的上升取決于下述因素:無風險的利率;金融機構承受風險的數量;價內期權的幅度即金融機構持有較少的資本;期權到期的時間。在到期日,如果銀行資產V大于承諾支付的債券價值B,此時權益的價值就是V-B。然而,如果在到期日銀行的資產價格小于承諾的支付,銀行會對債券持有人違約,此時,負債的價值會是V,權益的價值會是O。因此在到期日,債券的價格是Min[V,B];權益的價值是Max[0,V-B]。如果考慮到保險的影響,對于債券持有人將不會有任何不確定性。實際上,保險機構確保了銀行資產在到期日至少等于B。與其他保險一樣,保險機構會對銀行收取保險費。銀行的資產不論是否參加了保險,價值都是Max[0,V-B];債權的價值始終是B;保險機構支付的金額是Max[0,B-V]。
Merton指出,由于保險人擔保了銀行的債務,本質上可以看作是人對銀行資產出售了一份看跌期權:承諾支付對應于執行價格,將公產的價值對應于股票的價格,則存款保險的定價公式為:
國外學者用此方法算出的美國銀行保險費率在0.2%左右,同精算方法得出的費率相近,也符合實踐需要。因此,將B-S期權用于保險費率計算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是可行的。
二、數據處理與模型調整
1.數據來源與處理
與精算定價一樣,在期權定價中,損失統計是基礎性工作。選取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為研究對象,假設在該行業推行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為強制保險,即該行業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均作為投保人。根據《2007年國家統計年鑒》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數量為20715家。將承保金額設定為200萬元,承保年限為1年。根據李生才、王亞軍、黃平統計的2003-2007年的《安全與環境學報》,通過精算方法,得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每次事故預期損失額為77.95857664萬,發生事故的概率為2.82694。
根據李生才、王亞軍、黃平統計的2004-2007年的《安全與環境學報》,并結合原始事件相關報道,整理出2004-2007年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損失金額及次數。
將免賠額定為10萬元,去掉10萬元以下的事件;且由于200萬為保險金額,將200萬以上的損失金額視為200萬元處理。因此,將數據整理排序得:
由于李生才、王亞軍、黃平統計的2004-2007年的《安全與環境學報》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次數偏少,每年統計的次數相當于同期《中國環境統計公報》統計數據的1/4。經考慮可能是信息不對稱、統計標準不一等原因造成,因此我們將發生事故的次數調至2004-2007年的《國內環境事件數據》統計次數的4倍,即以《中國環境統計公報》統計數量為準。
由此,計算出2004-2007年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損失金額為別為7718.4、3946萬元、4532萬元、4073.6萬元,并以此與《中國環境統計公報》中的數據作對比,發現基本吻合,符合實際情況。
2、模型調整
保險對應B-S模型類型的為歐式看跌期權,因此公式為:
N(d1),N(d2)分別是d1,d2的正態分布的函數值。p為保費,X為承保金額,r為年無風險利率,t為以年為單位的期權到期期限,S0為保單對應資產的當前價值,σ為保單對應資產年復利收益率的標準差。
由于本文目的在于求我國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因此將(12.5)式兩邊同除以X,原式變為:
由(12.7)式可知,利用B-S期權定價模型推導出來的看跌期權定價公式來確定費率,其高低一般取決于以下五個因素:
(1)標的物的當前市場價格
對于看跌期權而言,市場價格上漲,期權價格下跌。通常可采用對標的物未來期望價值的折現來測算標的物的當前價格。由于環境責任保險屬于責任保險,沒有明確的標的物,因此當前市場價格可以等同為承保金額。
(2)承保金額
承保金額在期權合約中是固定不變的。對于看跌期權而言,賠償金額越高,買方盈利的可能性越高,期權的價格也就越高。
(3)承保時間
據到期日的時間長短反映了期權合約的時間價值;一般而言,距到期日的時間越長,期權的時間價值越大。
(4)無風險利率
一般指國債的發行利率或銀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它是購買期權的機會成本。在看跌期權中,無風險利率越高,機會成本越小,要求期權的收益率也就越低,期權價格也相應減少。筆者認為采用銀行的1年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來作為無風險利率,比較適合我國當前國情和市場條件,這也符合無風險最低回報的機會成本概念。而shibor代表了我國未來的無風險利率發展趨勢。因此,本文采用這兩種利率分別計算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環境責任保險的費率。
(5)保險標的物價格的波動率
投保標的物價格變動越大,期權買方獲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反,對于賣方而言,賣方損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對于買方固定金額的損失,賣方的損失更大。所以,在標的物價格預期變動程度很大時,相應的期權價格會很高。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一般用投保資產未來年復合收益率的標準差來表示。
由期權定價模型可見, 其中核心變量為無風險利率和保險標的物價格的波動率,無風險利率的選擇在第十一章已經做過分析,這里不再贅述。那么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該如何確定呢?通常通過投保標的物歷史價格的波動情況進行估算。基本計算方法為:先取該投保標的物過往按時間順序排好的t+1個歷史價格,價格之間的時間間隔應保持一致,如一天、一周、一月等;利用這一組數據計算i個連續復合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計算公式為:
μi為第i個時期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P(St)為第t個時期標的物的歷史價格。
上述公式表示對時間間隔內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取自然對數,得到連續復合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
在B-S公式的計算中,我們需要的是年收益波動率,因此,需要將上述波動率轉化為年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轉化的方法是:利用下述等式進行計算:
σy為年波動率,σx為某期限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的平方,n為1年中包含的期數。
三、以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為無風險利率確定環境責任保險費率
首先用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作為無風險利率來進行計算。根據最新的1年期存款利率, r0=3.87%。無風險利率必須是連續復利形式。一個簡單的或不連續的無風險利率(設為r0)一般是一年復利一次,而r要求利率連續復利。r0必
μi為第i個時期的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σ為保單對應資產年復合投保標的物價格波動率的標準差
四、以shibor為無風險利率確定環境責任保險費率
12.7實證結果分析
目前,保險費率的精算定價依舊是我國保險業定價的主流方法。當然,在國際上,對于精算定價的否定和質疑之聲在近年來越來越高。
保險費率的期權定價方法將保險合同視作是一個歐式看跌期權,并用期權定價模型來計量保險費率。它考慮了傳統計量方法中所忽略的價值,是傳統費率厘定方法的一種延伸,但它在計算過程中需要預測保險標的資產的未來價值,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保險費率的期權定價方法并不是對傳統費率厘定方法的否定,二者互為補充、對照。總而言之,保險費率的期權定價方法的最大價值在于為保險費率的定價開啟了一條新的道路。
論文運用精算定價和期權定價兩種方法定價結果比較接近,大約8‰費率與其它責任保險的費率相比較,屬于合理范圍。但考慮到原始數據的不足和不夠精確,以及缺乏經驗,所確定的費率水平僅供參考;相比較,論文對于分行業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的厘定思路和方法所進行的學術探討,對于未來的環境責任保險費率更加準確的厘定,以及環境責任保險業務的全面開展,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朱斌.存款保險定價研究及對我國的借鑒.[D].東北財經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
[2] August Ralston .Pollution Liability and Insurance:AnAppiication of Economic Theory. 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3] Marcel Boyer,Jean-Jacques Laffont. Environmental Riske and Bank Liabilit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1(1997) 1427-1459
[4] Richard.S.J.Tol. Climate change and Insurance:A Critical Apprisal. Energy Policy,vol.26,NO3,PP252-262,1998
[5] Hung-Gay Fung,Gene C, Lai,Gary A, Patterson,Robert C, Witt 。Underwriting Cycles in Property and Liability Insur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dustry and By-Line Data.The Joumai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98, Vol, 65, No, 4, 539-562,
[6] Michael G. Faure LL.M and David Grimeaud. Financial Assurance Issues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y,2000(12)
[7] Trent R. Vaughn. Misapplications of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Models in Property/ Liability Insurance Ratemaking
[8] Steven Shavell. On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Liability Insurance. The Geneva Paper on Risk and Insurance,vol.25 NO.2 (April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