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現代散文詩

      現代散文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散文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現代散文詩

      現代散文詩范文第1篇

      從1830年來,世界人口只有10億,而經過169年之后,世界人口迅速多了。竟有60億人生在地球上。不要說地球了,就連一個中國人口就有13億。春節期間,民工潮人口就超過2000萬。這是多么驚人的數字啊!

      現在,你們知道嗎?環境污染有多大,多少人死于自然災害。

      工廠里,有許多的煙向天飄去,對大氣層也有嚴重地破壞。人們把用不到的東西,垃圾都扔到河里,長江之類的有水的地方,這是對水的破壞。

      現在我們燒飯用什么?開車用什么?那就是石油。有些人計算過,現在的油剩余量,照目前的開采水平還能開采43年。按煤的剩余量探明開采儲量,照目前的水平還可以開采大約220年。

      現代散文詩范文第2篇

      一、建立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實現農業經營體制的突破

      現行的農業經營體制是建立在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經營基礎之上的小規模經營方式,這種農業生產的小規模分戶經營模式存改革初期確實起到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這種小規模的農業經營體制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家一戶小規模的經營模式不僅從客觀上阻斷了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使農業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處于一種封閉的、分散的生產狀態,從而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抑制了農業增收潛力,而且還阻礙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化流轉,使目前的農業生產工具仍處于一種人畜犁耕的原始狀態,遲緩了農業機械化的研發與推廣;使農業生產技術仍停留在農產品總量的增加和化學肥料與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上,阻礙了優質化、無公害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與研發;使農村土地的價值仍處于一種單一的、原始的農產品產出效益上,而無法通過交易擴大農業再生產并從其中獲取更多利潤的資本。因此,建立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適度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是以農戶承包的土地作股份,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實行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的規模化經營,即每個農戶所投入股份的多少都是自愿的而非強制,而且按每個農戶所投的股份的多少來分配農業收入。這種規模經營不僅有利于農業產業鏈的有效連接,而且也有利于避免生產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當然,適度規模化經營不是要動搖和改變現有農村家庭聯產承包體制的基礎,剝奪農民的農村土地承包權益,而是要通過這種適度的規模化經營,最大限度地解決好小規模、分散化家庭承包經營條件下的小生產與大市場間的矛盾,避免因農戶分戶經營所帶來的生產上的盲目性和產品產業結構上的趨同性所造成的農民利益損失。

      二、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突破

      農業生產成本過高是導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緩慢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導致農業成本過高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專業化分工的缺乏,應該說在農村絕大多數地方還沒有專業化分丁的概念。現實的情況是一個家庭獨自承擔。這種缺乏農業分工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增大了農業勞動者的市場風險,由于目前大多數農民既是生產者,又是銷售者,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不少農民文化素質低,很難準確的判斷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因此,大多數農民在激烈市場競爭中,面臨不法商人和利益集團的欺詐與盤剝,總是處于弱勢地位;另一方面增大了農業生產者的農業風險,由于缺乏專業化識別能力,農戶很可能在購買種子、化肥和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時上當受騙,遭受慘重損失,在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上,因缺乏專業化的市場調查和專業化信息分析,容易盲目模仿而造成農業品種和產業結構的雷同,導致農業產品的積壓或腐爛,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減收的尷尬局面。因此,建立專業化的農業分工經營模式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長期目標。

      農業專業化分工的模式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區域的專業化模式、部門的專業化模式和作業的專業化模式。

      (一)區域專業化模式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一戶一品”“一村一品”或“一鄉一品”。從宏觀層面上就是要建成田院、村組和鄉鎮等專業化的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果、林、蔬菜和花卉;從微觀層面就是要形成規模化的、單一品種的種植f養殖1場所和集散地。這樣既便于生產的管理與技術的指導,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和管理環節上的失誤,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業收入;又便于銷售,這樣不僅最大限度節省了銷售環節成本,而且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達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目的,使農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二)部門的專業化就是通過農業分工在農村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農業生產管理、農業技術推廣與使用、農產品銷售、運輸、加工和倉儲、農資產品供應、農業貸款融資和農業保險等部門,徹底改變傳統的農村經營模式和經營理念,以企業化的管理方式,將農業經營由過去的一個生產單元(家庭或家庭成員1單獨完成,變為多個生產單元分1:合作,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企業和農業產業工人。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規避農業風險,而且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安置和轉移。

      (三)作業的專業化,就是從種(苗)培育,到具體生產環節管理,最后到收割,這所有的生產環節不再是由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全部承擔完成,而每一個家庭或者一個生產單位只是承擔其中某一個生產環節。如形成專業的糧、棉、油種(苗)培育專業戶。這樣既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又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生產效率。更主要的是通過專業化的管理,降低了農業風險,減少了盲目的農業投入。

      三、保護農業耕地質量

      耕地資源的地力調查、質量評價、分等定級,地力與施肥效益的長期監測、農田環境的監測和評價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均屬農業公益服務而且都需要財政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應提供專項資金,確保耕地生產能力穩步提高,遏止土壤肥力遞減,再針對不同作物、不同區域建立長期定位監瀾點的基礎上采取措施來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

      1搞好農田地力調查和評價,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根據《全國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標準,地力調查質量評價和分等定級是一項技術性強、勞動量大、任務十分繁重的工作。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工作無法開展,特別是這些調查取樣、評價定級等基礎性工作,沒有直接經濟效益,農民無法完成,只能靠政府投入。

      2.建立地力、肥效檢測網點,指導農民科學施肥。部分地區地形復雜,農田地力差異大,而且隨著有機肥施用量的相對減少,片面施用化肥造成土壤退化,土壤保墑蓄水能力降低,有的地方土壤富營養化,嚴重的形成次生鹽漬化;有的地方出現土壤養分新的不平衡與缺素,土壤有效鉀、微量元素含量下降。無論從規律還是從現實上看,都要建立地力監測點,了解土壤基本情況,開展土壤肥料調查,有針對性地指導農民科學施肥,減少肥料資源浪費,防止土壤退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現代散文詩范文第3篇

      作者簡介:李海蘭(1977―),女,江蘇泰州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田河中學語文教師。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

      散文因其語言精美,辭藻考究,手法巧妙,給我們帶來了美的體驗。初中生因為年紀和閱歷的限制,在散文的學習方面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不少學生雖然覺得散文很美,但學習積極性并不高。筆者通過對日常教學的總結,也結合自身理論方面的學習、探索,有了如下幾方面的感悟。

      一、巧設導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散文的熱情,才會充分投入其中,用心體驗散文的美。因此,從課堂導入開始,教師就要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下功夫。

      (一)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習熱情

      散文風格多樣,有敘事散文、繪景散文、抒情散文等。在學習中,根據不同的散文類型,我們可以精心設計不同的導語,用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如,在教學散文《春》時,筆者這樣導入:“同學們還記得這首優美的詩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在詩人筆下,春色迷人,生機盎然,令人陶醉,而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散文更是向我們展示了他眼中如夢如幻的春景,春日的迷人景象需要我們接下來在課文里慢慢體味。”用古詩名句引入,再用輕柔的語調緩緩敘述,吸引學生關注美麗春色,關注課文,他們也會帶著愉快的心情進入對文本的學習。

      (二)重視朗讀,用韻律感染學生

      散文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有著行云流水般的律動美。如果只是埋著頭悶聲學習,那真是對韻律美的一種辜負。朗讀在散文教學中有重要意義,投入感情用心朗讀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能提高學生的表達水平。仍以《春》的教學為例,在范讀前,筆者特別提醒學生注意聽讀,用心分辨老師在朗讀各段時的語調,并分析為什么要用這種語調朗讀。筆者朗讀時,根據描寫的情景,語調時而急促,時而喜悅,時而輕快,時而舒緩,又時而激昂,學生跟著筆者的情緒,也能沉浸在散文描繪的優美畫面中。筆者讀完文章后,學生回應了雷鳴般的掌聲。學生被老師的朗讀感染,也能踴躍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說,在讀第一自然段時,老師的語調舒緩中又有一絲急促,表現的應該是對春的期盼;而描寫小草的段落,老師朗讀得比較輕快,是表達人們躺在草地上的愜意。接著,筆者讓學生自己來朗讀,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通過語調來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加深學生對散文的喜愛。

      二、全面透析,加深學生理解程度

      散文的教學除了要在形式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還是要幫助學生練好基本功,系統地掌握分析散文的方法。

      (一)把握線索,整體感悟

      散文形散神聚,因此,分析時準確地抓住全文的線索也就找到了開啟文章情感大門的鑰匙。有些記敘性散文會重點著墨于情節,我們就要把握住情節方面的線索;游記性散文可能會有一條時間線索,或者空間移動的線索等;而抒情類散文不論是寓情于景還是托物言志,我們多半可以在作者對景物的描述或者對物的描寫里找到線索。例如《紫藤蘿瀑布》,作者通過細致入微地描寫“紫藤蘿”這個物象來表達感想,作者這樣描繪紫藤蘿:“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這些文字生動形象,不落俗套,給人美感,也表達了作者的欣喜和愉悅。

      (二)品位細節,用心玩味

      很多動人的散文都很好地抓住了細節,很細膩地觸碰到人們心底最溫軟的地方,進而使讀者形成共鳴。生動的細節增強了散文的感染力,細節的刻畫凝聚著作者細膩的情感,用心把握細節,更容易引導學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脈絡。以《背影》為例,我們常會把“男兒有淚不輕彈”掛在嘴邊,而在這篇散文里作者卻四次流淚,而且每一次流淚都非常自然,不是刻意為之,細細品味這些細節,我們不難體會每一次情感的釋放以及每一次情感的遞進,作者的流淚更襯托出父親平凡而又偉大的形象。抓住這些細節,引導學生品味,這樣的深情學生又怎會不為之動容呢?

      三、文我相融,提升學生感悟能力

      學習散文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培養學生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的能力,是為了讓優秀的散文幫助學生豐富情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學生如果能文我相融,深化情感體悟,教學效果會更好。

      (一)獨立思考,互動分享

      散文的學習不僅在于教師的“教”,學生和老師以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分享,也能更好地加深學生對散文的理解和欣賞。在散文教學的課堂上,筆者經常引導學生討論。在教學《背影》時,筆者很誠懇地問學生:“你們覺得這篇文章里的背影感人嗎?”“很感人,因為細節描寫很生動,仔細體會那個畫面就會覺得很感動。”但也有學生說,“這還是有點讓人不能理解,如果作者很想念父親,也很關心父親,為什么不把父親接到身邊盡孝,而是寫文章感懷呢?”順著學生的思路,筆者和學生進一步的探討,“在那樣的環境下是否適合把父親接到身邊,而安土重遷的傳統思想會不會使文中的父親不愿離開家鄉呢?而在這些背景下,文中的分離是不是更顯得感情深沉和誠摯呢?”通過這樣的自由討論,能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獲得新的情感體驗。這樣的互動以及獨立思考后的表達,幫助學生抓住了散文的精髓,獲得了美好的情感體驗。

      (二)跨出文本,二次創作

      在散文教學中,學生在讀懂原文、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散文的學習不是為了束縛學生自由的心性,而是為了讓學生能有更好的閱讀欣賞能力,豐盈的情感體驗,更深邃的思想,這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能產生獨到的見解,感受到別人沒感受到的東西。當然,這樣的要求對初中生而言還是有很大難度的,筆者也只是初步嘗試,讓學生收獲創造帶來的樂趣,也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發揮。

      現代散文詩范文第4篇

      巴爾扎克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都將死去,不為人知”。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以文學的觸角探及有限的生命。這是天分,也是福分。當視覺文化潮水似的向我們的現實生活撲面而來的時候,閱讀文化顯得要相對滯后,這種后置的地位就限定了它快速涉入生活的條件。它雖然和畫面一樣,是從視覺上深入人的心靈,但語言上的深入有時候又是畫面所無法企及的。在全球化語境的陶冶下,文學語言已經變得極為寬泛,自由。無論怎樣變化,人類最原始的情結不會消解。散文詩作為古今中外融會的一種藝術形式,在詩人心靈上是理想化的一種反映,所期待的視野甚廣。詩和散文是它的兩翼,它是兩者的交織,詩思在飛翔同時,富有情理互補的感彩,是作家對已知現在的揭秘和莫知未來的暢想,我認為它是在詩的基礎上的渲染和升華。它是作家與生活,與理想,與社會,與展望之間的對話,有它的社會角色。它可以是平面的,更應該是立體的。無論反諷,還是感召;無論寄托,還是思辯;無論述懷,還是追思;無論前瞻,還是回溯;無論應和,還是反撥。詩與文糾結在一起,像琳瑯的超市一樣繁鬧、豐富,它可以切合不同讀者的口味和心意。

      寄托意識與憂患意識的并駕齊驅,給了散文詩更廣闊的飛翔空間。我在想,無論散文詩怎樣演變,在當代境遇下,它所傳遞給人們的享受是不可估量的,它氤氳社會的氛圍是令人欣慰的。每一個詩人面對的生活境遇和社會境域不是完全一樣的,但面對生活的責任和面對社會的向心力是相同的。大家陶醉于散文詩這個樂園,有個人介入的姿態,有積極入世的心懷,不是盲從的“高蹈”和刻骨的媚俗,不是單純的唯美主義,也不是局限的情感主義。在不情愿聽命于這個世界的時候,可以到散文詩中來,可以隨時準備好精神武裝。當世俗的生存和理性的寄托產生溝通的時候,它以精神補給的姿態慰藉著人在現實生活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它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廣,它修飾著社會的面貌,也美化著地球的心靈。這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技術話語,是需要我們用心來體會的。有意識地去進行實踐體驗,就是看到藝術在當代文化處境下的行走。在趨向大眾藝術要求的情況下,作家是不提成的中介,這樣純粹的互動是需要感召的。

      散文詩,形象生動的審美體驗,讓人們的心靈世界在潛移默化中升華,作為我們對現世生活某個方面的專注和表達,對美好社會的演繹和追求。無論是古典的,傳統的,還是泊來的,內生的。在絕對的物質世界之外,獨特的風貌和醇美的意蘊,如舒爽的風,得到我們內心的贊許和認同。對世事的人文關懷和無盡情愫,使得散文詩作家們在尋找著不竭的精神資源。恰如泰戈爾所言,餐桌上不單純有添飽我們肚子的食物,還有美的存在。闡釋大千世界的精妙,達到社會美與自然美有機地結合,這是我們每一個散文詩作家寫作航程中的追索與收獲。

      二、現代精神的融合

      與國家進程乃至世界進程同步的現代意識精神,已基本形成了具有現代氣息和世界視野的新風貌。它不單純以審美欣賞為目的,在歷史與現代不斷產生沖突進而融合的思想下,表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命力和內聚力。通過思想與精神的鏈接,透意變革時代中的社會問題,可以充分體會并表達現實生活中現代精神的方方面面。它那種酣暢、抒放、自由、超拔、浩然、豁達、從容的文體精神風貌,有著廣泛的現代意識和生活意識。不但是愉悅、美感,也是教益、啟迪。它有著統帥讀者心靈和精神的內在的倫理價值和力量,這是它精粹的現代精神的表現。它來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這份現代意識是自覺的、靈動的、超越的、前瞻的。它從不同角度、以不同角色分析人類的精神處境和社會處境。可見散文詩介入社會的藝術效力。

      語言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靈魂,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進化發展、實現自身本質效果的內在驅動力。它比詩歌和散文更富彈性,從散文詩本身,我們可以看出它固有的現代色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詩以外,但又蘊藉著詩基本因子的藝術內容,它以別樣的方式記錄著人的情感、思想。它是詩從內容到形式的一種演進,散文詩創作發揮了它獨有的意象空間,文體本身形成它獨有的文化意蘊,拓寬了詩的思路的范圍,不同于詩的另一個新的境界。它所蘊涵的文化特性的某個側面,傳承了詩的精髓。它所彌散的現代觀念意識,也是值得剖析的藝術現象。同理,這說明我們的體驗有著精神化和社會化兩大維度,是身心兩方面的體會和滿足,是心靈和精神的共同需求。散文詩作為現代藝術的灌溉,集體的分享又是別樣風情。報刊、雜志、筆會、廣播,甚至電視散文詩等各類載體的出現,也為散文詩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散文詩,以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為起點,并為歸宿。在幻覺精神的天堂里,我們需要全方位地審視它的藝術內質和性靈。

      它是清醒的藝術現象,人與自然的交輝,理性的精神處境是有著深厚社會情結的。在經歷了漫長的藝術心理和藝術觀念上的整合之后,普遍的精神意志,是在當代境域下給作家與讀者搭建的橋梁。它會面臨挑戰,所以才有銳意的創新。正是因為熱愛,所以我們充滿信心。英國詩人錫德尼說:“自然是黃銅世界,只有詩人才交出黃金世界。”隨著散文詩藝術的蔓延,隨著散文詩文學精神領域的日益泛開,我們欣喜地看到它的成熟和嬗變,它的精神光色非但沒有淡退,反而更加耀眼。這從“開陽散文詩現象”上可以清晰見得,這種情感質素滋養了作家與讀者的精神系統。這種思考和體認不止是個人藝術密碼的透意,也是時代神性的音階。

      現代散文詩范文第5篇

      關鍵詞:接受美學;《匆匆》;期待視野

      1.引言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寫于“五四”落潮時期,語言優美,結構精巧,是漢語散文詩的代表作,張培基先生的譯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風格、神韻,忠實凝練,用詞具有美感。這與接受美學倡導的翻譯應該盡量使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詮釋能夠契合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不謀而合,本文運用接受美學理論中的“期待視野”對本詩進行分析。

      2.接受美學理論簡介

      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德國,以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岡?伊瑟爾為代表人物,理論核心為“讀者中心論”。在姚斯看來,文學作品歷史生命如果沒有讀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過讀者的閱讀,作品才能進入一個連續變化的經驗視野中。[1]伊瑟爾則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2]

      為了建立文學作品創作與接受、作品與讀者的關系,姚斯提出“期待視野”這一中心概念,它是指在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的意識并非空白,而是具有某種世界觀,社會經驗,審美傾向等,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作為原文的讀者和譯文的作者,必須注意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從而最大限度地達到作者、譯者和讀者的視野融合。

      3.《匆匆》之美學分析

      《匆匆》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散文詩,兼有詩與散文的特點,通過隱喻,排比,疊詞的使用,充滿詩意,表達了對時光消逝的感慨和無奈。俄國著名翻譯家吉?加切奇拉澤認為:“理想的文藝翻譯首先是在藝術上,而不是在語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達不到這一目標,也應全力以求,離目標越近越好。”[3]在接受美學的基礎上,散文詩的翻譯更得注重原文音韻美、結構美和節奏美的傳達。

      3.1音韻美的美學表達

      散文詩的音韻美,不像格律詩那樣靠格律和韻來體現,而是從詩人的內在情緒的漲落和語言的節奏的有機同一中自然流露出來。散文詩的譯者只有把握詩人的內心情感及其變化,才能譯出好的作品。

      例1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張譯:Counting up silently, I find that more than 8,000 days have already slipped away through my fingers. Like a drop of water falling off a needle point into the ocean, my days are quietly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詩人把“八千多日子”的“溜去”比喻成“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時間的流里”,形成鮮明的對比,讓讀者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它,張培基的譯文“a drop of water ”“into the ocean ”“dripping into the stream of time”選詞準確,英文地道,形象生動的傳達了作者對時間逝去的無奈與惋惜,符合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

      3.2結構美的美學表達

      散文詩的結構美主要體現在字詞、造句、修辭上,以及句子之間、段落時間的組織上,更在文章整體所表現的藝術境界。散文詩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致力于傳達源語中的語義信息,而且更要著力于再現源語中的審美價值。

      例2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張譯: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例2詩人用排比句流線型的展開畫面,張培基先生翻譯時考慮到英語的“重形合”和讀者想要從譯文中感受到的意境,用了三個條件狀語從句,既體現了原文的邏輯關系,又對應了原文的三個并列句,再現了原文的結構和意境。

      3.3節奏美的美學表達

      散文詩的節奏美主要靠詞的重復、對偶、對仗、對稱以及句子的聯系方式表現出來,是散文審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散文節奏的翻譯得擺脫原文句子結構的限制,按照譯文語言的要求重新組織句子,進而傳遞原文的節奏美學特征。

      例3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它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張譯: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casts two or three squarish patches of light into my small room. The sun has feet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knowing it,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

      “斜斜的太陽”“輕輕悄悄”地挪移,“我”“茫茫然”“跟著旋轉”,這些疊詞的使用,使詩達到視覺和聽覺的真實性,情景交融。張培基的譯文再現了原文語言形式的美和意象與情感的表達,特別是把“輕輕悄悄”翻譯為“softly and stealthily”,準確表達了作者對斗轉星移,時間流逝的無奈,使譯者和讀者達到視野融合。

      4.結語

      散文詩的翻譯關鍵在于譯者對于原文情感,寫作風格和意境的把握,張培基對《匆匆》的翻譯惟妙惟肖地傳達出原文的神韻,再現了原文的音韻美,結構美和節奏美,充分考慮了讀者的期待視野,加深了作者、譯者和讀者的視野融合。接受美學為散文詩的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將其應用于散文詩的翻譯必將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esoda Press, 1989

      [2]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M] .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7.

      [3] 加切奇拉澤. 文藝翻譯與文學交流[M]. 蔡毅, 虞杰編譯. 北京: 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7: 55

      亚洲四虎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王友容|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亚洲真人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被多人伦好爽|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美女视频黄免费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亚洲综合小说另类图片动图|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影院|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站|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