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監測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選用光導原位合成方式及微量點樣方式進行生物芯片技術的應用。這種技術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及自動化的特點,生物芯片上大量高度集成的分子微陣列具有較高的密集型,可以通過較少的時間進行大規模生物分子分析,確保工作人員可以及時快捷地進行生物信息樣品的獲得,這種技術相比傳統檢測方式,其具有極高的效率。繼大規模集成電路后生物芯片將成為重要的科學技術革命。按照不同芯片上的固定探針,可以將生物芯片分為不同的種類,如基因芯片、蛋白質芯片等。按照生物芯片技術的工作原理,也可以將其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元件型微陣列芯片等。現階段在環境監測中的水質控制、病原細菌瞬時檢測等方面生物芯片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地應用。目前生物芯片已經可以對公共飲用水內的微生物改變進行實時監測,RhodeIsland大學研發出可以對水中的沙門氏菌與大腸桿菌進行瞬時監測的一種生物芯片技術。細菌檢測與鑒定系統的建立可以通過DNA芯片進行,這種方式可以對細菌的種類、濃度進行及時監測,并通過將大量的寡核苷酸探針增添到芯片上可以增強本系統的精準度、擴展其檢測范圍及提高其鑒定能力。
2環境監測中生物傳感技術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作為一個逐漸形成的新型科技領域,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化學傳感器,是通過結合生物感應元件的專一性和一個能夠產生和待測物濃度成比例的信號傳導器的分析裝置。生物傳感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取決于生物敏感元件和待測物質之間的作用,利用這種方式,可以將待測對象沖電子組分內檢測出來并進行可測量電子信號的轉變。生物傳感技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產生的生物學反應具有特異性及多樣性,因此可以進行全部生物物質檢測傳感器的制作;第二,這種技術相比其他生物技術,操作過程中無需進行試劑的添加,因此具有操作簡單、快捷及精確的特點,同時還可以進行多次應用;第三,這種技術可以進行不間斷地分析及聯機工作。環境監測水體內的BOD、有機磷、酶及NO3-。通過生物傳感技術進行BOD測定儀的制作,這件儀器可以對水中BOD含量進行直接測量。溶液、有機介質內的酶類化合物的件檢測可以通過酶電極安培傳感器進行準確檢測,生物催化劑可以通過不同的NO3-還原酶進行制作,水中NO3-含量的測定可以利用電流測量的生物傳感裝置進行測定。在環境監測中生物傳感技術也要進行大氣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含量與濃度進行分析。點位傳感器的制作可通過自養微生物與氧電極進行有效制作,起到多種離子、與揮發性酸的抗干擾作用,并對大氣環境內二氧化碳含量進行不間斷自動在線分析,這種技術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安培型生物傳感器的制作主要硫桿菌屬與氧電極進行有效制作,這種設備可以進行酸雨酸霧樣品內二氧化硫含量的檢測,微生物傳感器主要通過多孔氣體滲透膜、固定化硝化細菌及氧電極合成,可以對樣品內亞硝酸鈉含量進行測定。
3結束語
【關鍵詞】生物監測水環境 污染監測
中圖分類號:X131.2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最近幾年來,我國環境監測領域逐步將生物監測技術應用到實際監測工作中。生物監測通過采用單獨的生物體、種群、群落等對環境造成破壞、污染后發生的反應,利用生物學原理對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分析、評價。生物監測技術具有敏感性、連續性、經濟性等特點,被廣泛應用到水環境污染監測中。
二.生物監測的原理及優越性 生物監測是從生物學角度出發,利用生物體、種群或群落對環境污染變化所產生的各類反應,對環境污染狀況進行評價和監測的技術。20世紀初,相關人員提出了“污水生物系統”,通過不斷發展和完善,使得生物監測技術得到初步發展。20世紀50年代后期,世界上許多國家開始在本地區內利用生物來監測水質和大氣污染。隨著生物監測技術的逐步發展,利用生物指數來評價水質污染被廣泛推廣,并逐漸成為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物監測水環境污染的科學依據是:在天然水域中,各類水生物之間、生物同生存的水環境之間都存在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處于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如果水體受到污染,必然導致水環境發生變化,而水域中的各類水生物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反應,生物監測利用生物體內或外在表現上的某些物質含量變化,顯示水域中污染物種類、污染程度及污染物對水體的綜合危害。同傳統化學監測、物理監測相比,生物監測對于以人為主體的生物系統更有綜合、直接的指示作用。
三. 水環境污染監測中的生物監測方法
1、生物指數法。
生物指數法是利用篩選指示生物或生物類群和水體質量的相關性,綜合考慮指示生物和污染物之間的關系,達到區分不同污染程度的水體的目的。水生態系統中,水生物結構組成、生物類群種類、生物數量等相關因素都會隨著水體污染程度變化而發生變化,通過研究此類變化數量化,同水體質量建立相關聯系,就能有效評價水體質量、能監測水環境污染情況。生物指數法,主要包含相似性指數、多樣性指數及生物指數三種生物學指數,通過對三種生物學指數的評價,監測水體情況。
2、種類多樣性指數法。
種類多樣性指數法同生物指數法較為類似,通過利用數理統計法,采用數值來計算生物群落種類、表示生物個體數量,達到評價環境質量的目的。種類多樣性指數法能夠定量反映生物群落結構、水生物種類及數量、生物群落種類組成比例的變化信息,具有較為直觀的比較作用。
3.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
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是利用泡沫塑料塊來作為人工基質,實現收集水體中的微型生物群落的作用,通過測定收集的群落結構、相關參數來評價水環境質量。采用室內毒性試驗方法,來預報工業廢水以及化學品對受納水體中的微型生物群落的毒性強度,采用原生動物和藻類對水環境質量進行監測。
4、生物毒性試驗。
生物毒性試驗又稱之為生物測試,主要是利用生物受到水環境中的污染物質的毒害,發生的生理機能變化,達到測試污染狀況的方法。生物測試主要分為流水式生物測試和靜水式生物測試。采用生物毒性試驗可以反映較多重要信息,主要被應用于對污染源的監測中。采用此種方法能夠監測有害物質進入周圍環境時發生的改變及監測毒性分布情況,對有害物質的制度性、何種條件下毒性最強、致毒性如何、接受生態系統的影響程度、對生物產生的影響等都可實現監測。利用生物毒性試驗,可以偵察和尋找污染源,便于評價水環境污染程度,有利于確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具有使用價值的項目。
5、生物殘毒測定。
生物殘毒測定又稱水生生物法,該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含污量對水體進行監測和評價。當水環境中放射性物質、有機農藥、重金屬含量較低時,采用常規監測方法較為困難,同時水環境中許多水生物都具有較強的富集能力,采用生物殘毒測定,根據生物體內含有污染物的殘留量來推斷水體污染情況,評價水環境質量。
四. 生物監測在水體污染中的典型應用 1.指示生物法。
指示生物法屬于生物監測技術在水環境污染監測方法中最經典的應用。該方法對水環境中是否存在敏感的污染物種類,分析目前水環境中污染物存在情況,達到對水環境監測的目的。指示生物法自身具有相對較長的生命周期,具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地點,能夠相對輕松的將水環境中的污染物所造成的影響全面反應出來。根據水環境具體情況使用魚類、浮游動物、底棲動物、水生生物等進行監測,一般普遍采用沒有脊椎的動物,當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時,采用指示生物法時可選擇使用蚊幼蟲、顫蚓類及小顫藻。
2.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
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屬于水環境質量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此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對于水環境中污染物造成污染時,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法使用聚氨酯泡沫塑料塊,利用水體中投入具有聚氨酯物質的泡沫塑料塊,收集水體中的微型生物,與別的生物群落監測方法對比,該方法具有迅速、經濟、準確等優勢,在監測工業廢水方面也同樣合適使用。
3.原生生物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上的應用。
原生動物是組成自然水域的重要生態類群之一,其生活環境較為廣泛,由原生動物組成的復雜種類,聚合成為水生態系統中完整的生態單元,原生動物類群顯示了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和系統結構特征,可以顯示環境變化的反應和群落的穩定性。原生動物的數量較大、種類較多,在水生態系統中占據較多的生態位。原生動物類群的改變,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其他生物類群的豐度和分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食物網的形成。原生動物類群能對藻類、細菌和有機顆粒物進行吸收和攝食,直接進行能量轉化,通過攝食作用,促進有機物的分解、刺激水體中細菌和藻類的生長,可以加速水環境中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
4. 魚類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上的應用。
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魚類是研究最廣泛的物種,同時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水生動物。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鯽魚、劍尾魚、斑馬魚是最具代表性的淡水魚類,鯽魚具有分布廣、適應性強等特點、劍尾魚在生物監測中應用最為廣泛。在水環境中,二氯苯酚低濃度長期暴露對鯽魚肝臟抗氧化系統的影響時發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作為水體受到二氯苯酚污染的早期監測指標。除此之外,利用單細胞凝膠電泳技術檢測鎘對鯽魚淋巴細胞DNA的損傷時發現,鯽魚淋巴細胞的DNA損傷與氯化鎘濃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劑量-效應作用,因而可以成為一個較好的水環境指示指標。
五.結束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環境問題將越來越被受到重視。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利用生物監測技術能夠客觀反映環境變化情況和環境質量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便于實施連續監測,對及時調整環境治理方案,確保生態功能具有較好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偉成 單樂州 謝起浪 林少珍 生物監測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環境與健康雜志》 ISTIC PKU -2008年5期
[2]于麗娜 生物監測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3年12期
1加大課程建設力度,開展課程教學整體設計,增強學生職業能力
廣西生態學院高度重視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課程建設和各項投入,教學設施設備比較齊全。該課程2009年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2010年被評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課程組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2011年被評為自治區級優秀教學團隊。5年來,學院認真實施《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在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課程教學整體設計,對原執行的授課計劃和教案體系進行改版。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在林業技術專業對應的9個職業崗位(群)中,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適應的職業崗位為森林病蟲害防治員。森林病蟲害防治員從事的工作主要包括:參與森林病蟲害調查與普查;參與實施森林病蟲害防治計劃方案;進行森林病蟲害災情監測;配制農藥,保養和維修藥械[2]。根據森林病蟲害防治員任職要求和職業技能崗位標準,將“以知識的邏輯線索為依據”轉變成“以職業活動的工作過程為依據”。改變過去逐章(節)邊學邊教形式為用恰當的任務進行能力訓練方式,將教學內容設置為4個模塊10個項目:4個模塊分別是林業有害生物標本采集與制作、林業有害生物識別、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調查和林業有害生物控制。其中,林業有害生物標本采集與制作模塊下設森林昆蟲標本采集與制作和林木病害標本采集與制作2個項目;林業有害生物識別模塊下設森林昆蟲主要類群識別和林木病害診斷與識別2個項目;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模塊下設林業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林業根部及地下有害生物控制、林業枝干(梢)有害生物控制、林業葉部有害生物控制4個項目;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調查模塊下設林業害蟲調查和林業病害調查2個項目(表1)。其中前5個項目主要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后5個項目主要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通過10個項目的教學,使學生通過學習與技能訓練,從獲得單項技能知識向綜合技能與知識過渡。從完成項目所獲得的成果來增加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
2改革教學模式,重視實踐和操作培訓,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2.1實施知識講解和實訓一體化
將上課場所從教室轉移到實訓室、有害生物發生現場。比如第一堂課,可在實訓室利用多媒體和豐富的實物讓學生全面了解課程目標和要求,通過引導學生暢談生活中的有害生物、生活中困擾其和家人的林業有害生物、通過課程他們想學到的內容等,用啟發性的思維題引出課程的學任務,讓學生對課程充滿興趣和期待,全面給學生講解采集有害生物標本的基本方法,給學生配發標本采集工具。應盡量在實訓室安排教學課,利用標本邊講解邊讓學生觀察,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避免理論和實踐脫節。校園、林場、公園的環境具有生態類型各異、物種豐富的特點,是進行有害生物觀察和標本采集的廣闊課堂。應帶領學生實踐采集標本的方法,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采集一定量的標本,作為課堂作業上交,要求學生進行室外昆蟲觀察采集,將理論知識點付諸于實踐;通過利用校園、公園、居民小區、街道、林場等森林有害生物發生的現場安排3~5 d教學實習,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2以項目為載體、任務驅動為主線推進實踐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查閱資料、假期實踐或實訓實習等一系列活動完成1~2種與生產密切相關的有害生物的調查與防治。在學生開展調查與防治活動時,教師做到從方案制訂、完善到實施、總結給予層層把關,每個環節給予檢查和指導,學生最后以課程論文形式提交學習成果。將任務要求貫穿課程始終,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但大大提高綜合能力,而且通過學以致用,解決了自身渴望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增強其職業自豪感,極大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內容4個模塊的10個項目通過下達任務來開展教學活動(表1)。通過這些具體任務的實施,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理論聯系實際,既鞏固了專業理論知識,又培養了過硬的有害生物識別、監測、調查和防控能力,掌握了從事森防工作的專業技能。
2.3結合科研項目推進實踐性教學
近年來,廣西生態學院承擔了6項與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有關的院級、廳級科研項目。為開展實踐性教學,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將其中一些子項目安排給學生小組或個人的方法,由教師帶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研發、自主創新等實際操作。如在“雜交竹枯萎病研究”課題的研究中,安排學生參加了雜交竹枯萎病致病菌即病原菌的分離培養和鑒定試驗、病原菌人工誘發試驗、化學藥劑田間防治試驗、病害發病規律研究等過程,使學生掌握了雜交竹枯萎病研究中較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
“廣西沙塘林場馬尾松毛蟲越冬代幼蟲調查與預測”項目,是院級科研項目“廣西沙塘林場馬尾松毛蟲越冬代調查體系改造”的一部分內容,該項目由學院生物應用技術教研室與廣西沙塘林場共同完成。2006—2010年對7個教學班開展項目教學,分別編寫了2006—2010年廣西沙塘林場馬尾松毛蟲越冬代幼蟲調查與預測報告,有效控制馬尾松毛蟲災害,為林場生態文明做出貢獻[1]。2009年廣西森林病蟲害防治站委托廣西生態學院承擔“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監測調查和預測預報”項目,利用林業有害生物控制技術課程的教學,將項目的燈誘標本的采集、制作、分類統計等工作組織學生以勤工儉學的方式完成,教師在各階段給予指導,通過這項類似于頂崗實習的實際工作鍛煉,使學生掌握了應用蟲情測報燈采集的數據對主要造林樹種的主要有害生物進行預測預報的原理和方法,并且利用收集到的蟲情資料指導附近縣、市、林場的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3年來參與的學生達18人,其中3名學生通過收集到的相關資料,完成了畢業論文。在教育廳科研資助項目《桉蝙蛾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桉樹人工林重大病蟲害發生機理研究》、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項目《桉樹人工林主要病蟲害預報與防治技術研究》等實施過程中,充分創造機會讓每屆學生參與,使學生得到了準工作的實踐過程,提高學生業務能力,為今后工作打下深厚基礎。
1.1促進科研項目實現量和質的提升截止2011年底,自2006年以來獲得資助項目共計312項,資助經費總額近1.28億元。縱向項目數較“十五”期間約增加2.5倍,經費較“十五”期間增加1.15億元。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公益行業專項等重大科技項目實現零的突破。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方面,獲得木薯、香蕉、荔枝、劍麻病蟲害防治、蜂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團隊。1.2促進科技平臺的建設通過修繕購置項目的支持與條件改善,先后獲批農業部熱帶農林有害生物入侵監測與控制重點開放實驗室和農業部熱帶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新增海南省熱帶農業有害生物監測監控重點實驗室和海南省熱帶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促進科技成果、專利、品種和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穩步增長2006年以來共獲得23項部省級以上科技獎勵,是“十五”期間的7倍;獲各類授權專利8項,是“十五”期間的8倍。三大國內索引收錄833篇論文,是“十五”期間(206篇)的4倍。1.4促進了人才聯合培養通過研究條件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學生來我所開展實驗與攻讀學位論文,促進了研究生的聯合培養。2006年以來我所培養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16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廣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進行研究生交換學習,并成為華中農業大學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研究生實踐基地之一。1.5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服務2006~2012年,該所轉化科技成果70項,推廣應用面積平共處五項原93萬hm2,取得社會效益11.08億元。
2修繕購置專項管理執行過程中的不足
項目管理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立項預見性不足,項目實施過程中,建設方案調整和變更較大。(2)項目前期工作準備偏慢,招投標準備過程較長,影響了項目執行進度。(3)與海關溝通不順,影響免稅報關手續,影響了儀器設備的采購進度。(4)項目檔案管理不夠細致。項目從規劃,批準到建設過程,工程資料分散管理,影響驗收工作開展[1-3]。
3剖析修繕購置專項管理執行的關鍵環節
3.1規劃階段修繕購置專項項目管理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關鍵要看一個單位修繕購置規劃做得好不好。從環植所的經驗來看,2006~2008年度的規劃是按當時需求來設置項目編制規劃,就沒有形成合力,而2009~2012年度做的規劃是按照該所五大研究中心來設計項目,緊扣環植所的發展定位,項目執行相對系統,效果也逐漸顯現,相對來說,第二期規劃要比第一期規劃系統。因此,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做好修繕購置規劃。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有兩點核心:(1)在科研院所,科技是核心,一切工作都是圍繞科學技術研究進行的。修繕購置專項也不例外,也是為科技服務的,是為科技提供硬件支撐。修繕購置規劃離不開科技發展規劃,規劃內容要緊扣單位的科技發展規劃[4-5]。(2)利用單位的重要科技創新平臺,形成成套、成規模的硬件條件,如在設備購置方面,根據平臺的研究領域(方向),集中項目,在某一領域,盡可能配齊相關設備。3.2項目申報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規劃申報項目。申報過程中,沒有特殊情況,需要按照規劃的內容來進行申報項目。這一階段,關鍵要說清楚理由,無論是立項的理由,還是單臺設備購置的理由,一定要把必要性說清楚,說明白,讓管理部門確認這些項目是急需的,這些設備的購置可以提高科研技術水平。同時,項目的前期工作要做好,如房屋修繕和基礎設施改造,盡可能完成初步設計。3.3實施方案制定階段項目的實施方案,就是項目執行的標準和指南。因此,項目的實施方案要全方位考慮,包括如何實施,實施的進度,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為在項目的實施方案下來后,一般不建議變化,若有變化,要進行上報備案批準后,才能進行下一步實施,這樣就會耽誤項目執行時間,在很大情況下會影響單位的預算執行進度。3.4項目執行階段項目執行過程中,關鍵是要看組織管理上是否得當。從制度上符合法律法規,要嚴格按規定的執行。程序執行合理合規,對項目執行過程中的規定程序,一定要執行。人員配備合理,項目執行要有穩定的管理人才隊伍,這樣才能把項目做好。3.5項目驗收階段這一階段,一要看總結,二要看效果。要依據實施方案,根據項目執行的實施情況,進行詳細的對比和總結,找出優點、不足和差距。另一重要的落腳點是看項目執行完后,產生的效益,使項目完成后發揮最大功能。
4修繕購置專項管理、執行過程中的經驗
4.1嚴格執行有關管理制度環植所的修購項目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投標法》、《中央單位政府集中采購管理實施辦法》和《合同法》及《建筑法》等法規,依法管理。項目嚴格按照《中央級科學事業單位修繕購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農業部科學事業單位修繕購置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修繕購置專項資金修繕改造項目實施細則》、《農業部農業事業單位修繕購置項目經費管理暫行辦法》、《農業部政府采購管理辦法》、《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基本建設管理辦法》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預算單位貨物和服務政府采購管理實施辦法(試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環境與植物保護研究所基本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執行[6]。4.2全力為項目管理執行提供保障為保證修繕項目順利實施,在農業部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財務處、基建處、審計監察處等院職能部門的指導下,項目實行所長直接負責制,下設領導小組(工程建設或貨物和服務采購),監督小組和執行小組,對項目執行過程中各環節進行管理,保證了本項目順利實施。每個項目有專人負責,采購的儀器由專人統一管理,定期檢修,保障了設備的使用安全、使用壽命和利用效率。
5項目管理執行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 新生兒; 醫院感染;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33-0079-02
院內感染指患者、醫護人員在醫院內獲得感染并出現臨床相關癥狀。新生兒的器官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誘發醫院感染[1]。因此,新生兒是醫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依據新生兒感染出現癥狀的時間,新生兒院內感染可分為遲發性感染(出生3 d后的感染,感染源多與環境因素及護理人員因素有關)及早發性感染(出生后3 d內出現感染,感染源多來自母體)[2]。由于護理人員與新生兒接觸的機會較多,因此醫護人員的行為、醫院的環境都與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密切相關。醫院感染的發生嚴重影響著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只有嚴格規范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為了探討新生兒醫院感染情況及護理方法,并有效降低新生兒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筆者所在醫院對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的住院新生兒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分析,詳情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住院新生兒380例,其中,男201例,女179例。其中住院7 d以內的新生兒189例,住院時間超過7 d的新生兒191例。
1.2 診斷標準
依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年3月頒布)進行診斷。
1.3 方法
回顧性分析新生兒感染情況,并對兩組醫院感染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醫院感染率
共調查380例NICU住院新生兒,發生感染的有269例,其中醫院感染11例,醫院感染率為4.09%(11/269),男7例,女4例。
2.2 醫院感染好發部位及構成比
醫院感染最常發生于呼吸道,其次為皮膚軟組織、胃腸道,見表1。
2.3 醫院感染與住院時間的關系
調查發現住院7 d以內的189例患兒中,發生醫院感染4例,醫院感染率3.28%(4/122);住院時間超過7 d的191例患兒中,發生醫院感染7例,醫院感染率4.76%(7/147),兩者醫院感染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3.1 新生兒醫院感染的護理行為危險因素分析
3.1.1 自身感染 新生兒免疫功能低下,是醫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兒皮膚角質層較薄易被擦傷,因此皮膚黏膜的屏障功能較差[3];新生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全,血清中的抗體成分較少、白細胞吞噬能力較低,因此殺菌及滅活病毒的作用較差,尤其是侵襲性操作例如插管的患兒,其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且消化道、呼吸道黏膜易損傷。因此感染機會也顯著高于無侵襲性操作的患兒。
3.1.2 環境因素 病房環境:病房通風換氣不足會造成空氣污濁、病原微生物增加;病房內床位、人員密集,也會給清潔、消毒工作帶來困難;每天家屬來回走動以及醫護人員查房治療和各種檢查,都會帶動氣流,導致許多致病微生物附著在飛塵中,造成空氣污染[4];醫療器械物品裝置未能做到每天清潔消毒也會增加患兒感染的幾率;醫療廢物管理不規范例如患兒的嘔吐物、排泄物未及時清理也會增加環境污染。
3.1.3 醫護人員因素 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是否執行相關操作規程及無菌操作原則,是導致新生兒醫院感染的主要人為因素[5];若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只注重穿工作衣、戴口罩、戴工作帽,忽視了手的清潔和傳播問題,就極易造成交叉感染;醫務人員自身如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腸炎、上呼吸道感染時,其本身也會對患兒構成醫院感染的潛在威脅。
3.2 新生兒醫院感染的護理對策
3.2.1 規范醫療護理行為 醫護人員在進入新生兒病房前,須更換拖鞋、戴口罩、帽子,洗手;若醫護人員患有胃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傳染性疾病時,應暫離崗,康復后再返回原崗位[6];執行探視制度,嚴禁非新生兒病房醫護工作人員入內,同時僅限1位家屬陪同,限制探視的次數及人數;醫護人員在接觸患兒前、后,進行操作前、后都須用消毒洗手液洗手,用高壓滅菌毛巾擦手。
3.2.2 加強環境管理,減少交叉感染 新生兒病房應確保空氣新鮮,相對濕度控制在50%~70%,室溫控制在25 ℃~28 ℃,每天晨、中、晚各開窗通風1次,每次30 min;新生兒都睡在獨立暖箱內,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新生兒用品、器械須進行消毒管理;每天常規更換新生兒床單、被罩、嬰兒服等,清洗曬干后高壓滅菌待用;加強新生兒病房醫療廢物的管理,醫用垃圾和生活垃圾分開進行處理,每天上、下午各清理1次。
3.2.3 加強基礎護理,預防醫院感染 醫護人員須每天為新生兒沐浴1次,沐浴時需要觀察新生兒耳后、腹股溝、頸周、腋下等皮膚皺折處有無破損膿點紅疹等[7]。沐浴時,注意洗凈新生兒眼部,若發現有分泌物時,須及時報告醫師,遵醫囑用藥處理。新生兒每次排便后須進行臀部護理。
3.2.4 做好醫院感染監測,確保消毒效果 清潔消毒是有效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措施,每月定期對室內空氣、物體表面、工作人員的手等進行微生物監測,若發現使用中的無菌物品、消毒液消毒滅菌不合格,則重新進行消毒處理;室內醫護人員須每年進行1次健康體檢。
綜上所述,新生兒自身因素、環境因素和醫護人員元素都會 導致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只有嚴重控制每一個環境,才能有效降低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發生率[8]。筆者研究也證實,新生兒住院天數增加會顯著增加新生兒的醫院感染發生率(P<0.05)。因此應加強護理人員的感染控制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文琴.新生兒醫院感染與護理行為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4):168.
[2]李華,王瑞云,楊俊美.強化婦產科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預防控制意識降低母嬰感染[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1536-1538.
[3]李秀珍,[DyLw. Net專業提供寫作醫學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陶小明,刁秀蓮.婦產科病房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全科護理,2011,9(19):1755-1756.
[4]羅惠玲,鄭海霞,黃燕芳,等.早產兒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1,8(11):727.
[5]陳勇.控制ICU院內感染的護理對策[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1,19(5):160-161.
[6] Ha N,Ha N T T.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Selected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Children Hospital No1,South Vietnam[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2,40(5):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