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松鼠教學設計

      松鼠教學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松鼠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松鼠教學設計

      松鼠教學設計范文第1篇

      教材分析:

      “電能的輸送”是學生學習了電、磁規律之后,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它是電磁學知識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綜合應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為了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去探究、發現并解決相關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并獲得新知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了解影響高效輸電的因素有哪些,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從而解決電能在輸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輸電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采用師生互動、小組合作、實驗探究等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提高的同時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教育學生節約用電,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在電能輸送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減少輸電線路上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

      教學難點:

      遠距離輸電原理圖的理解.

      教具準備:

      學生電源(1)、鐵架臺(2)、小燈泡(2)、帶燈座、長導線(2)、短導線若干、變壓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磁感應現象和發電機,通過發電機可以大量地生產電能,比如三峽發電站把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1820萬千瓦;秦山核電站將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功率可達30萬千瓦;新疆達坂坡風力發電站將風的動能轉化為電能, 發電功率可達12.5萬千瓦.這些發電站發出的電是怎樣輸送到城市、鄉村,使人們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展示每個發電站,展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錄像.)

      進行新課:

      實驗:請一名學生到臺前來做一個小實驗,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第一次:給一個額定電壓為6V的小燈泡供電,讓其正常發光.

      第二次:電源電壓不變,教師把小燈泡拿到距離電源盡可能遠處,讓學生連接輸電電路.(教師可以將兩個帶鐵夾的鐵架臺并排連接兩根導線,模擬兩根電線桿的輸電).學生會發現兩次小燈泡的亮度有明顯的不同.(用計算機出示電路圖.)

      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學生分析輸電線上有電能損失,小燈泡兩端的電壓減少或輸電線上有電壓損失.)

      師:電能的輸送需要解決問題是減少輸電過程中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請同學們看下面的例題.(分析輸電過程中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

      展示例題:

      本校發電機的功率為110KW,輸出電壓為220V.用橫截面積為120mm2的銅線給相距120m的教室供電,銅的電阻率為1.7×10-8Ω.(1)計算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在黑板的左上角畫輸電電路圖).

      U損=IR=500×3.4×10-2=17V.

      (2)若發電機與教室的距離為1200m時,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又為多少?

      P損=I2R=5002×0.34=85KW.

      U損=IR=500×0.34=170V.

      (用投影儀展示學生計算過程.)

      師:通過兩次計算,你能發現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對比兩次計算結果, 發現距離為1200m時, 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太大,無法使用戶正常工作.

      師:該怎么辦?

      探究問題一: 如何減少輸電過程中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

      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兩次計算,得出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計算的一般數學表達式,并對該式進行分析,發現解決方法.

      P損= I2R.U損=IR(P=IU).

      (1)減少輸電線路的電阻.(長度不變)增大導線的橫截面積和選電阻率小的導線.

      (2)減少輸電線路的電流提高輸送電壓.

      教師布置學生分成兩組,對得到的兩種方法進行計算,論證解決發電機與教室的距離為1200m時,如何減少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失和電壓損失(若P損=10%P).

      第一種:增大導線的橫截面積.

      第二種:提高輸送電壓.

      (用投影儀同時展示學生的兩次計算過程.)

      師:通過計算,對于距離為1200m的輸送過程,采取哪種方式更好?

      引導學生分析,應采取高壓輸電.(采取S=9.27cm2, 導線太粗,耗原材料太多,不經濟,會使輸電導線太重.給架線帶來很大困難,這種應采用高壓輸電.)

      師:是否都必須采取高壓輸電?

      探究問題二:采用哪種方式輸送電能更合理?

      學生分析討論:

      距離為120m時,用橫截面積為120mm2的銅導線是可行的,即經濟,又不會損失太多的電能.

      距離為1200m時用S=120 mm2的銅導線時,電能損失太多,電壓損失太大,教室內的燈幾乎不亮,通過計算發現,若讓輸電線路的功率損勢為10%,則銅導線太粗(通過計算結果,結合實物模型說明).即耗原材料太多,不經濟,再有導線過長、過重.對于架線也存在一定的困難,遠距離應采用高壓輸電.

      (1)近距離輸電可適當增加輸電線的橫截面積.

      (2)遠距離輸電應提高輸送電壓(高壓送電).

      讓學生對剛上課時做的第2個小實驗進行改進,怎樣才能更合理?給出器材:變壓器2個,導線(細、粗),變阻器.通過實驗,學生歸納遠距離輸電模型,先采用升壓再降壓的方法.

      師:把遠距離輸電的示意圖畫在黑板上的右上角,并對此輸電過程進行分析:

      師:是不是輸電電壓越高越好,可以無限制提高電壓.

      學生討論回答:電壓太高危險;設備要花更多的錢……

      教師總結:電壓越高,對輸電線路絕緣的要求越高,線路修建費用就會增加,輸電電壓越高,變壓器上的電壓越高,制造變壓器時在絕緣、結構等方面要求也要相應提高.再有在輸送交流電時,感抗、 容抗對輸電線路的電壓也會造成損失.

      小結:電能輸送時,要綜合考點各種因素,如輸送的功率大小,距離的遠近、技術、經濟的要求等.依照不同的情況選擇適合的輸電電壓、輸電導線,以達到電能輸送的最佳效果.輸電電壓 (110KW 220KV 330KV),數少地區以達到550KV.目前世界上正在試驗的最高輸電電壓是1150KV.你知道我國一般的輸電線路嗎?大型發電機發出的電壓等級為10.5KV,13.8KV,15.7KV,18.0KV,都不符合遠距離送電.如果輸電電壓是220KV或330KV,到了用電區,先在一次高壓變電所降到110KV,再由二次高壓變電降到10KV,其中一部分送往需要高電壓的工廠,另一部分送到低壓變電所降到220/380V,送給一般用戶.(展示圖片或錄像.)

      課堂練習:

      1.在電能輸送過程中,若輸送的電功率一定,則在輸電線上損耗的功率():

      A. 隨輸電線電阻的增大而增大

      B. 和輸送電壓的平方成正比

      C. 和輸送電線上電壓降的平方成正比

      D. 和輸電線上電流強度的平方成正比

      E. 和輸送電壓的平方成反比

      2.一電站向某地輸送一定功率的電能,輸電線上損失的功率為100kW,若把輸送電壓提高為原來的10倍,同時將輸電線的直徑減為原來的一半,則輸電線上損失的電功率為 瓦.

      3.某變電站用220V的電壓送電,導線上損失的電功率是輸出功率的20%, 若要使導線損失電功率是輸出功率的5%,則輸出的電壓應為 伏特.

      課堂小結:

      1.輸送電能的兩種方式.

      (1)近距離輸電可適當增加橫截面積;

      (2)遠距離輸電應提高輸送電壓(高壓送電).

      2.掌握遠距離輸電模型.

      教學反思:

      1.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力爭體現出新課改精神,重在過程,重在發現,而不是只重結論.

      2.采用探究式教學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結論.

      3.本節課前設計的實驗,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還活躍了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關系;本節課的實驗環節不僅使學生提高了實踐操作能力,更使學生在觀察分析過程中完成了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應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強化這一環節的設計和開發.

      4.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更給學生一個全方位的視聽感覺,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松鼠教學設計范文第2篇

      知識技能目標:認識11個生字,會寫“以”“更”兩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1—3自然段。

      過程性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學習能力。借助多讀,感情性的朗讀,培養學生語感。

      情感目標:學生初步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依存關系。

      二.教學難點: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依存關系。

      三.教學準備:1、課件,生字樹。

      2、學生課前搜集小松鼠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師:猜謎是大家最喜歡的,今天我來讓大家猜一個迷語:頭像小老鼠,尾像降落傘,常在樹上住,忙著摘果子。

      生:這是松鼠。

      師板書:松鼠。

      師:你對它了解嗎?

      生甲:松鼠生活在樹林里。

      生乙:松鼠喜歡吃松果。

      生丙:松鼠的尾巴像降落傘,幫助它跳躍,它的尾巴又能當被子。

      師:小朋友知道的真多。剛才有小朋友說松鼠喜歡吃松果(板書:和松果)那松鼠和松果之間會發生什么事呢?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聽清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生按要求自學課文)

      師:請小朋友把小黑板上的生字自由讀一遍。

      生自由讀

      師:請小朋友來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

      生甲領讀。

      生乙領讀。

      師:請同桌之間互讀互糾讀音。

      生開始活動。

      師:你能用巧妙的辦法記住生字寶寶嗎?

      生甲:我記住了“聰”,耳朵靈,口會說,心靈的孩子就是聰明的孩子。

      師:你就是個聰明的孩子。

      生乙:我記住了“潑”,頭發在洗澡。

      ……

      師:其余的生字,我們小組合作來學習。

      生小組合作學習,師巡回指導,扶差。

      師:下面我們開始“一看二想三讀”的環節,將生字寶寶放進我們的小腦袋里。

      (師指導,生記字)

      師:下面我們來做“摘松果的游戲”

      大屏幕后面出現一棵掛滿松果的松樹,學生上臺摘松果,并將松果背面的生字讀準,就可以把松果拿走。

      師:我們認識了這么多生字,真能干!接下來我們寫字,相信也能把生字寫漂亮。我們先觀察生字“以”、“更” 田字格中的位置。

      生觀察并輕聲地說。

      生先描紅并分別各寫一個。

      生把已寫好的字和組里的同學交流,互相評價,師隨機指導書寫較差的同學。

      師:小朋友通過努力寫出的字真漂亮。下面我們來讀課文,大家有沒有信心?

      生大聲說:有!

      師:這篇課文應請幾位小朋友讀課文?為什么?

      生:應請6個小朋友讀,因為課文有6個自然段。

      師:大家一邊聽,一邊思考:這是一只怎樣的小松鼠?

      生甲:這是一只活潑可愛的松鼠,因為它蹦蹦跳跳,很可愛。

      生乙:這是一只喜歡大森林的小松鼠。

      生丙:這是聰明的小松鼠。因為它看到樹越來越少就要想辦法了。

      生乙:這是一只保護環境的小松鼠。它看到樹越來越少,很著急。

      師:你們看,一只聰明活潑的小松鼠走來了,他去干什么呢?

      出現課件:一只小松鼠向大森林奔去。

      生甲:一只活潑可愛的小松鼠懷著愉快的心情蹦蹦跳跳地向大森林跑去。

      生乙:一只聰明的小松鼠興高采烈地挎著籃子跑到松林里摘松果。

      師:課文哪一段是寫這幅畫的?請一個小朋友讀第一自然段。

      生甲:這個小朋友讀得還可以,可是還不夠高興。我能讀得比他高興。

      師:他讀得很高興,臉上笑嘻嘻的,多高興哪,誰能讀得像他一樣高興?

      生丙、生丁讀,齊讀。

      師:松果那么香,那么可口,松鼠吃著吃著,忽然到了一個問題。請小朋友劃出小松鼠想的句子讀一讀。

      生讀第2、3自然段。(課件出示這2自然段的文字。)

      師:他們會吃什么?到哪里去住呢?

      生甲:他們吃果園里面的蘋果、桃子等水果。

      生乙:不行,松鼠不吃蘋果、桃子等水果,再說那是果農種出來的不讓他們吃。

      生丙:松鼠可以住在石頭縫里,吃草,吃山核桃。

      生丁:松鼠住在石頭縫里會不舒服的,他不吃草,山核是人工栽培,不讓他吃的。

      生:他們可以到別的松林里去住,吃其它樹林里的松果。

      生:別的松林里的松果也會被住在那兒的松鼠吃完。他們去了,那兒已經是光禿禿的一片了。

      師:小松鼠的心情怎樣?

      生甲:他很擔心,擔心沒東西吃,沒地方住。

      生乙:他很著急,不知道該怎么辦。

      生丙:他很害怕,害怕松鼠們都會死去。

      師:那你們就帶著這種擔心、著急、害怕的心情讀一讀其中一兩句。

      生自由讀。

      同桌配合讀。

      師生配合讀。

      師:小松鼠多著急,他會想什么辦法?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五.教學反思

      我的這則教學設計努力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一.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和情感體驗。這節課在識字教學環節中,讓孩子自愿當小老師,教識字方法。朗讀時,從自己的感悟出發去朗讀。

      二.巧設游戲。在識字這個很枯燥的環節中,設計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摘松果的鞏固生字游戲,既給學生帶來了活力,又使學生掌握了生字。

      松鼠教學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數學教學 設置懸念 學科聯系 多媒體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無意注意占主導地位,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和發展,加之天玩、好動,因此學生在課堂上顯得精力不夠集中,經常會做一些學習無關的事情:東張西望、做小動作、同桌之間隨便交談等。如果兒童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勢必會影響課堂學習效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設置懸念,激發求知欲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創設學生喜愛的問題情境,在生動、有趣的情趣中出示例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順利地把學生引入與課題學習有關的活動中,并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進行研究、討論、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如:我在教學一年級6、7的加法時,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在所有的數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它們卻吵了起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原來它們是為了比一比誰的本領大,兄弟6說:‘兩個數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是7的算式要多。’哥哥7說:‘不對,不對,兩個數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較多。’弟弟6說:‘我多,我多……’哥哥7說:‘我多,我多,就是我多……’兄弟倆爭得不可開交,小朋友請你們做裁判:想一想誰說得對呢?”學生置身于這個有趣的問題情境中,都被6和7這對兄弟的爭吵吸引住了,很自然地想到如何對它們的說法進行評判,于是就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欲望,打開了思維的閘門。

      二、學科聯系,增強吸引力

      所有的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是不可以把它截然分開的,它們彼此相互關聯著。數學也不例外,它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注意各學科之間的溝通,注意學科知識之間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大量的重復練習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于是我就經常采用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方法設計練習內容,這樣既可以改變單一的練習形式,又可以增強練習的趣味性、生動性,使學生在愉悅中練習,在練習中提高。如:一年級教學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后,為了增加練習的吸引力,我設計了一個活動的課件:先出現一個學生學過的各種圖形組成的機器人,每個圖形上都有一道計算題,然后讓學生算出它們的得數,每算對一題就改變一個圖形的顏色,等學生算對所有的題目時,機器人發出聲音:一(2)班的小朋友真聰明。這樣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練習,不但鞏固了知識,還陶冶了情操,愉悅了身心。

      三、動腦和動手,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操作和思維是不可分開的,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既要動手做又要動腦想,學生的操作是在思維支配下的操作,操作的結果又為思維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比如:教學一年級“森林運動會”比較多與少時,可先讓學生擺動物圖形松鼠5只,小熊3只,學生首先要動腦思考,想如何動手操作,拿出操作方案,然后再動手擺,學生在擺的過程中,發現了解題的方法:松鼠比小熊多2只,是松鼠多,小熊少,松鼠的只數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小熊同樣多的3只,另一部分是比小熊多的2只。在動腦和動手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的轉化,掌握了比較多與少的解題的方法。學生在這樣的動腦、動手的活動中,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掌握了所學知識。

      四、游戲競賽,調動積極性

      在數學教學中輔以游戲、競賽活動,不但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使學生在活動中既能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又能開發學習潛能。如教學了第一冊教材第86頁十幾減8、7的內容后,我設計一個游戲形式的練習競賽:在黑板上畫一棵蘋果樹,樹上貼了許多蘋果,每個蘋果上都有一道計算題,競賽前教師首先激勵學生:“下面,我們做摘蘋果的游戲,怎么摘呢?誰能正確算出蘋果上算式的得數,這個蘋果就摘給他,比一比哪一個小組摘到的蘋果多。”同學們個個熱情高漲,誰也不甘落后。這樣,將枯燥的計算機寓于學生喜歡的游戲競賽,使計算技能的訓練落到實處,不僅調動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計算速度,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又如,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設計“找朋友”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小朋友頭戴數字卡,伴隨著“找呀找呀,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頭飾上的數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比如:2和7組成9;3和6組成9中,“2”和“7”是一對好朋友,“3”和“6”是一對好朋友。學生在感性直觀、輕松自如的游戲中,感知了抽象的數學理念,其樂融融。

      五、利用兒歌,提高記憶的興奮點

      兒歌以其朗朗上口、簡短易記的特點深受兒童的喜愛,將數學知識編成兒歌教給學生,既可以幫助學生記憶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數學一年級“10以內數的認識”時,學生對十個阿拉伯數學的書寫感到困難,我就把它們與生活中事物的形狀進行聯系,并編成兒歌形式讓學生傳唱:1像粉筆,2像小鴨,3像耳朵,4像小旗,5像秤鉤,6像口哨,7像鋤頭,8像麻花,9像煙斗。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十個阿拉伯數字的書寫。

      六、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采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把抽象的數學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教學。低年級很多數學知識都適宜制成多媒體課件。例如,在學習“10的認識”的課堂上,教師簡單地操作鍵盤,屏幕上出現了數字娃娃“0”,接著跳出“1”“2”“3”“4”“5”“6”“7”“8”“9”,同時出現畫外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師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屏幕一閃,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們緊緊吸引住了。教師自然地引入新課。

      在實際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習慣,使其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快樂的心情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要增強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好。

      參考文獻:

      [1]方逸.將數學知識編成兒歌教給學生[J].小學教學參考,2011(17).

      松鼠教學設計范文第4篇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處理好“魚”與“漁”的關系,筆者以為,方法的學習離不開具體的知識學習。在具體的知識學習過程中,啟發、引導學生注意到自己或同伴所使用的方法很重要。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如果要將授“漁”作為語文課堂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的確容易陷入一種為授“漁”而授“漁”的境地。

      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一直致力于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可是,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初期,筆者發現,總是逾越不了這樣一個階段:讓學生敢問。這個階段中,有的時候,教師不得不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醞釀自己的問題。此時,“誰還有問題?”似乎成為教師的口頭禪。

      教無定法,因為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若要歸納出適用于某類學生的幾項具體的措施與方法,實屬困難。筆者以為,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較好的學習方法,核心要素有兩條:

      一、啟之悟

      方法的教學,核心要義之一,便是學生能夠對方法的價值及使用范圍有所理解。而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單單靠呈現一個事例,或是教師分析講解和說明,并不一定能夠實現。

      在執教《石榴》一課前,“擬人”手法筆者已不止一次向學生進行了介紹。然而,每每舉例,再套之以“擬人”一詞的方法總結,似乎學生對此概念只有了些許模糊的認識。真正讓筆者欣喜不已的,還是在《石榴》這篇課文學習之時,學生的發現及樸實的表述。

      生:課文第三小節主要寫石榴果。我發現,它用了許多用來描寫人的動作的詞,像“笑得咧開嘴”“笑破肚皮”“扒開”“向外張望”“報告喜訊”。石榴是沒有生命的,但是作者把它當作人來寫,感覺很親切。

      師:老師也有這樣的感覺。把物品當作人來寫,這種寫作手法就叫做擬人。

      由此,筆者獲得了這樣的啟發:方法的價值及使用范圍已經浸潤到了學生的心中,可能在外部行為表現方面,他們無法用十分規范的話語來加以描述。但是,遇到相類似的情形時,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話語體系來嘗試加以說明,來準確地表述出與規范話語相類似的意義。

      因此,教師利用各種途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啟發、促進學生體悟、感受,使其理解方法的內涵及功效,這比幫助學生學會用明確、規范的語言說出方法的名稱更為重要。

      二、促之變

      除了鼓勵學生“悟”之外,在方法的教學中,“變”字也是格外重要的。這里所說的“變”,強調的是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學會靈活地運用方法,體會不同方法在具體情境下的不同效度,明白方法“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否、恰當與否”的道理。而在這個過程中,充分依托語境,巧妙地運用課堂導語也極為重要。

      1.充分依托語境

      方法的學習離不開具體的知識,而具體知識的呈現,往往依托一個具體的語境。充分依托語境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聯系文本內容感悟方法,恰當地、靈活地運用方法的保障之一。《松鼠的尾巴》一課主要介紹了松鼠尾巴的用處,在教學設計時,筆者注意到了松鼠媽媽說的幾句話中感嘆號使用上的細微差別:

      “掃帚就在你身上啊。”松鼠媽媽說完,就出去了。

      “張開尾巴,往樹下跳!”松鼠媽媽在遠處喊。

      “乖乖,蓋上你的被子!”松鼠媽媽說。

      筆者問學生:“這三處句子為什么有兩句用上了感嘆號呢?”在課堂中,筆者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認真地讀文,希望以教師的提問為突破口,讓學生體悟標點符號的妙用。通過反復的閱讀,果然,學生有了如下的發現:第一句,松鼠媽媽第一次指導孩子認識自己尾巴的功能,但是她又不想直接告訴孩子,所以就用這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指點孩子。一個“啊”字輕松俏皮,在此處并不起感嘆的作用。第三句,這里的感嘆號并不是表示松鼠媽媽說話時聲音響亮,這是與第二句最大的區別。然而,母親愛孩子的強烈情感溢于言表,用個感嘆號原因就在于此。兩處文本內容討論完畢,學生已經完全明白了此時松鼠媽媽說話時有著強烈的情感。教師再補充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便水到渠成了。在上述課例中,學生對于標點符號的恰當運用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

      2.巧妙運用課堂導語

      松鼠教學設計范文第5篇

      【教學目標】

      1.

      認識“比、尾”等

      11

      個生字和提手旁、八字頭

      2

      個偏旁;會寫“長、比”等

      4

      個字

      和豎提

      1

      個筆畫。

      2.

      朗讀課文,讀好問句的語氣。背誦課文。

      3.

      模仿課文一問一答的形式做問答游戲,積累語言表達。必備品格

      關鍵能力力格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解動物尾巴的特點,喜愛動物、保護動物。

      【教學難點】讀好問句的語氣;了解動物尾巴的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認識筆畫“豎提”。(重點)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課件

      (筆順動態演示

      朗讀音視頻

      建議使用榮德基小學課件)

      【教學過程】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導入新課

      導入類型:出示幾張有關動物的圖片:

      教師口述:1.教師引導:小朋友,上面的小動物你認識嗎?

      2.導入:說一說,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板書課題:6比尾巴)指名讀課題,齊讀課題。

      3.出示本課時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設計意圖:導入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興趣盎然地走入課文的教學中來。】

      二、初讀感知

      1.聽范讀。聽范讀,邊聽邊畫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讀音。

      2.學生初讀。要求: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努力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檢查初讀情況

      (1)認讀生字

      讀詞語,讀生字,再組詞,識記生字。

      ①出示帶生字的新詞,讓學生認讀。

      尾巴

      嘴巴

      誰的

      誰家

      長城

      長江

      長短

      短了

      把手

      掃把

      雨傘

      打傘

      白兔

      兔子

      (1-3)

      (4-5)

      最高

      最好

      公雞

      公共

      (重點指導生字前鼻音“短”,后鼻音“公”,平舌音“最

      傘”,翹舌音“誰、長”等。)

      ②學習提手旁、八字頭

      2

      個偏旁

      “公”的偏旁是八字頭,上面是個小八。容易和“傘”的人字頭混淆。注意“傘”的偏旁是人字頭。

      “把”的偏旁是提手旁(扌),帶有這個偏旁的字和手有關。

      ③你認為哪些詞語易讀錯或難讀,再反復讀。

      ④多元識字

      同學們,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些生字嗎?

      例如:

      字族識字:“把和巴”

      找反義詞:長——短

      組詞法:“巴、傘、兔”分別組詞為:尾巴、雨傘、兔子

      熟字相加的方法:“尾”是“尸+毛”;“誰”是“讠+隹”,“最”是“日+耳+又”。

      (2)學習多音字:長(cháng

      zhǎng)

      ①讀一讀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誰的尾巴長?

      這里的加點字“長”讀“cháng”,意思是“長度大,與‘短’相對”,還有一個讀音是“zhǎng”,意思是“生長、增加”,組詞分別如下:

      zhǎng(長大)(長高)

      cháng(變長)(長處)

      ②讀一讀:

      等他長(zhǎng)大了,腿就變長(cháng)了。

      (3)摘蘋果游戲。

      每讀對一個字,就得一個蘋果,看誰摘得多。

      (4)理解詞語

      把詞語和意思連起來。

      好看

      有些像;像。本文指松鼠的尾

      巴好像一把傘。

      好像

      看著舒服;美觀。本文指孔雀的

      尾巴好看。

      (5)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學習生字新詞,鼓勵學生多元識字,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為課文的學習掃清閱讀的障礙。】加彩字需重點指導。建議用榮德基課件的“筆順演示”完成教學。

      四、學習“會寫字”

      1.學生字

      (1)認讀含有會寫字的詞語,讀會寫字,觀察筆順,掌握結構、音序、部首,組詞,造句。

      (2)認識新的筆畫“豎提”

      (6-15)

      師范寫講解:書寫時,注意與“豎鉤”的區別。(“豎提”的“提”的方向是向右。)

      2.指導書寫

      (1)觀察生字書寫特點,交流。

      (2)老師范寫,學生練寫。

      “長”,長橫寫在橫中線上,豎提略靠左,在豎中線上收筆。

      “比”左窄右寬。短撇略高于短橫。豎彎鉤從豎中線寫起,起筆略高于豎提的起筆。

      “巴”橫折收筆靠近豎中線。短橫在橫中線上起筆,略上揚。豎彎鉤要寫得舒展。

      “把”左窄右寬。“巴”要寫得略小些,橫折起筆略低于提手旁的橫,豎彎鉤從豎中線起

      筆。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投影展示書寫正確、美觀的字詞,相互借鑒。和課本對照,及時改正。

      3.指名讀課文,同學互評:字音是否正確,句子是否通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寫好筆畫的基礎上,進行生字的書寫,指導細致入微,讓學生從小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五、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課我們解決了生字新詞障礙,初讀課文后,了解了幾種動物的特點。

      六、當堂檢測

      (建議使用榮德基課件中的“當堂檢測”做訓練。)

      七、課后作業

      (請課后完成《典中點》本課的“基礎練習”板塊的習題。)

      (16-21)

      (22)

      (23-24)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重點)

      2.

      學會識別“前、后、左、右”四個方位。(難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榮德基課件頁碼

      一、課前導入

      1.出示動物圖片:

      2.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和課文的生字寶寶,進行了親密接觸。這節課,我們要深入了解課文,看看這些小動物的尾巴各有什么特點?讓我們走進課文去看看吧!

      3.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設計意圖:問題的導入,學習目標的出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了本課時的學習任務。】

      二、品讀釋疑

      1.自由讀文。

      看拼音,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品讀第一小節。

      出示: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1)在這小節里,是三個什么句?(問句)

      (2)什么是問句?(就是帶問號的句子。)

      (3)找出本小節的一對反義詞。(長-短)

      (4)閱讀方法解密

      如何讀好問句

      疑問句就是帶問號的句子。讀這樣的句子時,表示疑問的詞(如:誰、什么等)要重讀,最后一個字的語調要上揚,聲音適當拉長。

      3.品讀第二小節。

      出示: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1)這個小節的內容和上一個小節的內容有什么關系?(本小節回答了上一小節的三個問題。)(板書:猴子:長

      兔子:短

      松鼠:一把傘)

      (2)“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傘。)

      4.品讀第三小節。

      出示:誰的尾巴彎?誰的尾巴扁?誰的尾巴最好看?

      (1)和“彎”意思相反的詞是什么?(彎-直)

      (2)“扁”還可以用在什么地方?(還可以說“鴨子的嘴巴扁”)

      (3)指導朗讀:朗讀時,語氣要上揚。

      5.品讀第四小節。

      出示:公雞的尾巴彎,鴨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3)

      (4-10)

      (1)這個小節的內容和上一個小節的內容有什么關系?(本小節回答了上一小節的三個問題。)

      (2)本小節分別寫出了公雞、鴨子、孔雀的尾巴的什么特點?

      (公雞的尾巴是彎彎的,鴨子的尾巴是扁扁的,孔雀的尾巴最美麗。)

      (板書:公雞:彎

      鴨子:扁

      孔雀:最好看)

      (3)你從“最”字讀出了什么?

      (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麗超出了其他的動物,是位居第一的。)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不同動物尾巴的不同特點。】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這篇課文整體的朗讀基調是輕松、歡快、俏皮的,就像兩個小朋友在做問答游戲,朗讀時注意讀好問句。

      背誦時可以認真看圖,想象動物尾巴的樣子,這樣背起來就輕松多了。

      2.照樣子做問答小游戲。

      誰的尾巴最好看?

      誰的樣子最可愛?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兔子的樣子最可愛。

      示例:誰的手兒巧?麗麗的手兒巧。

      誰的字寫得最好看?明明的字寫得最好看。

      3.仿照課文寫一寫,你也是小作家。

      誰的尾巴(

      長)?

      誰的尾巴(

      松)?

      誰的尾巴(好像一把槳)?

      (老虎)的尾巴(長

      )。

      (小馬)的尾巴(松

      )。

      (小魚)的尾巴(好像一支槳)。

      4.

      推薦閱讀《比嘴巴》。

      聽讀比嘴巴,了解動物的嘴巴的特點,試著把兒歌背誦下來,給爸爸媽媽或者別的小朋友聽。

      【設計意圖:總結全文,仿寫課文,訓練學生說寫的能力。】

      五、課文主旨

      本文寫了什么?

      這篇課文講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點,告訴我們不同動物的尾巴是不一樣的。

      (板書:動物們的尾巴

      各具特點)

      六、學習寫法

      學一法:問答式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語言通俗易懂,歡快活潑,采取三問三答的形式,寫出了六種小

      (11)

      (12)

      (13)

      動物尾巴的特點,讓我們仿佛看到兩個小朋友正在做拍手游戲。運用這種問答形式寫作,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舉一例:誰的鼻子長?大象的鼻子長。

      練一練:練習用一問一答的句式說話。

      (

      )

      示例:哪里景色美如畫?西湖景色美如畫。

      七、課堂小結

      《比尾巴》這篇課文講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和孔雀的尾巴的特點,我們知道了不同動物的尾巴是不一樣的。

      八、主題延伸:

      你最喜歡哪種小動物?你知道它的尾巴有什么特點?畫一畫,寫一寫。

      貓的尾巴是保持其身體平衡、調整、配合身體其他部位完成某些動作的器官。貓尾巴的動作也常常表達某一感情,如乞食時,尾巴向上筆直翹立,尾尖向一旁或向前微彎;尾巴溫和輕柔地擺動,是親昵和高興的表示,亦是思考時的動作;如尾巴猛力地拍打,則表示生氣;當尾巴出現痙攣性活動,則大多表示憤怒和受驚。

      九、當堂檢測

      (建議使用榮德基課件中的“當堂檢測”做訓練。)

      十、課后作業

      (請課后完成《典中點》本課的習題。)

      (14)

      (15)

      (16-17)

      (18)

      板書設計

      (課件19)

      猴子

      比尾巴

      兔子

      一把傘

      松鼠

      動物們的尾巴

      公雞

      各具特色

      鴨子

      最好看

      孔雀

      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

      以讀為本,《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以演練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演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本篇課文整體的朗讀基調是輕松、歡快、俏皮的,就好像兩個小朋友在一問一答,做猜謎游戲。因此,在安排全文的朗讀時,除了讓每位學生自由讀外,還安排了同桌、師生問答、小組等不同形式的對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練習,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教學中注重學生詞匯的積累、說話的訓練、語感的培養,體現“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教學原則。注意體現讀書的層次性,讀熟課文,讀懂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不足之處

      相關期刊更多

      生物學通報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獸類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協

      小品文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共大同市委宣傳部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ⅴ| 亚洲国产免费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亚洲人成电影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中文无码|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亚洲粉嫩美白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亚洲春色在线观看|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残暴在线|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亚洲1234区乱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综合精品伊人久久|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痴汉 |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国产亚洲精品观看91在线|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