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畫蛇添足的歇后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歇后語是漢語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后語。歇后語也叫俏皮話,可以看成是一種漢語的文字游戲。歇后語是熟語的一種,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后語四種。
叫化子守夜---多余的
江邊上賣水---多此一舉
吃咸魚蘸醬油---多此一舉
兩 口子拜年---多余一禮
兩口子認親---多此一舉
兩 個盤子裝一條魚---多余
兩娘兒認親---找話講
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雨后送傘---多此一舉
兩姐妹認親---尋話講()
鼠目寸光、抱頭鼠竄、城狐社鼠、牛鬼蛇神、牛頭馬面、九牛一毛、牛頭不對馬嘴、虎視眈眈、虎頭蛇尾、虎穴龍潭、如狼似虎、兔死狗烹、兔死狐悲、守株待兔、龍馬精神、龍生九子、龍騰虎躍、畫龍點睛、杯弓蛇影、打草驚蛇、畫蛇添足、馬不停蹄、萬馬奔騰、指鹿為馬、三羊開泰、順手牽羊、殺雞儆猴、猴年馬月、尖嘴猴腮、雞犬不寧、雞毛蒜皮、呆若木雞、狗仗人勢、狗血噴頭、白云蒼狗、豬狗不如。
二、有關十二生肖的歇后語:
1、老鼠鉆風箱——兩頭受氣。
2、老牛拉破車——快不了。
3、老虎戴念珠——假慈悲。
4、.兔子尾巴——長不了。
5、龍王爺跳海——回老家。
6、蛇鉆竹筒——直來直去。
7、馬槽里伸出個驢頭——多嘴多舌。
8、羊入虎口——有進無出。
9、猴子撈月亮——空忙一場。
10、老母雞下蛋——臉紅脖子粗。
11、狗蹄子打馬掌——對不上號。
從這個謎語中我們可以悟出,只要我們精心準備,并且運用技巧就一定能取得可喜的成績。下面筆者就從擬題、開頭和結尾三方面談談作文教學中是如何運用技巧的。
一、巧擬標題,引起懸念,讓讀者心生波瀾
古語有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說的就是美貌女子眉目傳情,令人心馳神往之意。好的文章標題,同樣有如此奇效。好標題的要求只八個字“貼切、簡潔、形象、新穎”。這主要是針對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
1.半命題作文的補題技巧
(1)從范圍角度補題。這類文章重點在揭示文章的寫作范圍,例如《令我________的一件事》《我最________的人》……這類文章重點在培養學生自主構思寫作能力。文章的題目只是給出一個寫作范圍,接下來的寫作主題由學生自己定。避免了學生“有話寫不出”的情況發生。
(2)從材料角度補題。這類文章由學生定出主題寫自己熟悉的題材的文章。如《 一日游》。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旅游經歷,旅游愛好來寫。如《泰山一日游》《九寨溝一日游》……
(3)從立意角度補題。這類文章規定了文章的寫作方向,學生們必須圍繞這個中心來寫。如文章給出“常識”,你可以從生活常識、操作常識、國家常識等來寫。只要是圍繞常識這個主旨寫就可以。寫作起來有一定的寬度,但是只要文章是圍繞常識來寫就可以。
(4)綜合因素式補題。這類文章相比較以上幾類文章更為靈活,寫作更為自由。如《________真________》,這類題目給了學生更大的寫作自由,學生可以寫生活真美妙,環境真重要……題材由學生定。可以寫散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
(5)反彈琵琶唱新式補題。這類文章要求學生站在不平常的角度來寫作。并且要寫出新意,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假如________》,可以寫假如我死了,假如地球不存在了,假如沒有了太陽……這類不符合常規,有點像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一樣,但是卻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給人以警醒。思維更為活躍、靈活。
(6)避俗取新或獨辟蹊徑式補題。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貴在出新。只有避俗取新、獨辟蹊徑才能出類拔萃。
2.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擬題技巧
(1)巧用修辭方法
①巧用比喻。這樣文章可以在作者優美、淺顯的比喻中更加深切地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②巧用對偶、對比。文章通過對比、對偶的修辭手法使用文章形式整齊,擲地有聲。
③巧用設問、反問。通過設問、反問可以增強文章的語勢,震撼讀者。
④巧用擬人。特別是在環境描寫的文章中常常用到這種修辭手法。通過擬人的手法,作者賦予了景物以人的性靈,讓文章讀來更多了一份趣味和一份生動感。
(2)擴展話題
這種方法有利于學生由一個話題進行擴展,圍繞一個既定的中心來進行相關話題的擴展,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
(3)套用歌、詩、詞、曲等語句
文章可以引用一些人們熟悉的詩歌或熟悉的詞句,這樣讓讀者讀起來有一種朗朗上口的感覺,并且更有文化氣息。
(4)引用俗語、諺語、歇后語、格言、警句
文章寫作中引用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俗語、名言警句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二、巧妙開頭,吸引讀者,讓讀者心潮澎湃
1.開門見山
文章直接點明文章的題眼,直截了當寫文章。文章一開頭就表明自己的觀點、看法、認識等。
2.渲染背景
文章開始先以一個故事導入,讓讀者深陷其中,被其中的情境感染,進而欲罷不能。
3.反問切入
文章開始以反問的形式開始,從一個反面寫起,進而轉入主題,讓讀者認同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
4.正反對比
這種手法通常用于議論文。文章一開始,作者就以兩種觀點來進行論證。其主旨是通過反面的論點突出正面論點,讓讀者對這一正面論點更為記憶深刻。
5.懸念設置,能給讀者魚翅刺喉、不吐不快的感覺
6.妙用修辭
文章一開始就以大筆妙語修辭開始,吸引讀者眼球,是一種以文采取勝的手法。
三、巧塑結尾,留住讀者,讓讀者余音繞梁
1.自然收束式
自然收束式就像一件事情自然地進行著,不受任何外在人為的影響。自然收放,讀來更讓人有一種清新自然之感,避免了畫蛇添足之效。
2.首尾呼應式
這種手法給人以一種有始有終之感。文章讀起來更加給人以一種完整的感覺。就似散文所說的形散神不散,起到有放有收的奇效。
3.卒章顯志式
卒章顯志式又稱畫龍點睛式,文章結尾通常用一句精辟的句子點出文章的中心主旨,給人以一種一語破的之感。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句收尾,給人以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發人深省,有引申之意。往往從一句短小精悍的名言警句中卻說明一個內人尋味的哲理。
5.抒情議論式
用抒情議論的方式收束文章,這是大家常用的一種寫作方法。通過抒發感情、狀物寫景來表達自己的深切的內心感受,同時,激發讀者感情,引發共鳴,常用于散文形式的文章。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 思想政治課教學 問題
時下,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絡應用的廣泛普及,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在教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頻率大幅度上升。在廣大教職工的熱情配合下,興起了學習和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的熱潮,多媒體教學在我校開展得如火如荼。筆者通過多年的學習和積累,認為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應注意幾個問題。
一、課件制作要精致,符合教學與實際
多媒體課件最大的優點是集多種媒體于一體。因而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容易給學生以直觀、身臨其境之感,故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應集圖、文、聲、像、動畫等于一體,這就需要制作者首先做精心的準備。多媒體課件要做到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學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絕非“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其次,在多媒體制作過程中須連接順暢,宛如行云流水,以免上課時出現不必要的中斷而造成中途冷場。第三,多媒體課件制作要符合學生實際,切不可到處下載,隨意亂用。第四,使用多媒體要掌握一定的度。古語云:“過猶不及”,用過頭,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收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應用多媒體教學,六個環節不能丟
“六環節教學模式”即“導、讀、講、議、練、評”模式。
導即導入新課。導入環節不能少,應常用常新、突破常規。
讀即指導讀書法,教師先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在上多媒體課時,對于簡單、次重要且學生容易理解的問題,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適當點撥。如在學習國際貿易的種類時,因為這些問題較為簡單,故教師不必細細講解,應大膽讓學生自學。教師只需給出材料、圖片落實即可。
議即讓學生把閱讀后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將學生分組,教師組織討論,做到活而不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這也是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演員角色和教師自身扮演導演角色的具體體現,即教師充當了“平等中的首席”,并非凌駕于學生之上。
講即教師對議論中存在的問題予以點撥答疑,講解學生難理解的知識點,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至于學生易懂、已懂的知識,教師就大可不必講解,不然,就有“畫蛇添足”之感。
練即通過學生課堂練習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練要做到“三位一體”,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訓練要緊扣教材,難易適中,題型多樣。
評即對學生學習效率的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這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環節。評有助于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技巧的提升和學生學習能力、技巧的進步。
“導、讀、講、議、練、評”六環節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更不應該對立起來。導是前提,讀是基礎,議是關鍵,練是檢驗,評是結果。只要能夠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因地制宜,靈活變化,擇時而用,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創設課堂多情景,激活教與學氣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方式是多樣化的,如妙語成趣法,即引用妙趣橫生的古文、民謠、諺語、歇后語、順口溜、詩詞警句、經典名言、對聯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火花,增強對學生的號召力、感染力和想象思維能力。
樂以引趣法。教育家夸美紐斯說:“課堂是快樂的場所。”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學課件中應注意選用猶如幽默故事、趣聞軼事、笑話等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輕松地掌握所學知識。
直觀有趣法。德國哲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說:“真正有感覺的觀察比單純的描述更為可取。”因此,在多媒體課中,影視、圖畫、動畫、漫畫等直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如在學習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時,數量不變,但結構發生變化,也會引起質變時,可使用動畫“田忌賽馬”、“甲醚變乙醇”,學生一目了然,極容易接受。
此外,還有諺語入趣法、數字導趣法、情境致趣法等。瑞伯雷斯言:“學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方法,激燃學生心靈的火花,真正做到心系生運籌帷幄,情至真決勝千里。以便輕松、自如地識記、掌握和運用知識。
四、課件設計節奏強,不可平鋪和直敘
無論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還是采用老套的“刀耕火種”法教學,都應重點突出、難點清晰,注意輕重緩急。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中,重點、難點更應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打破沙鍋問到底”,非重難點則走馬觀花、點到為止。無論在知識講授還是課件制作以及語言表述方面,都應如此。切不可重點難點不分,甚至顛倒主次,喧賓奪主、舍本逐末。
五、教學思路有創新,靈活多變展能力
課件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不能一切只從課件出發,死搬硬套,而應靈活機變,“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充分利用課堂資源。該脫離課件時,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顧后,該擴展時應大膽擴展,適時利用粉筆和黑板,以彌補課件之不足,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只有揚長避短,趨利避害,才能收到錦上添花之效果。若受課件之禁錮、躡手躡腳,施展不開,反而會狗尾續貂,結果只會弄得手忙腳亂,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有時甚至會弄巧成拙。為了滿足學生“需之切”,教師應做到“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葉圣陶語)。”絕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昏昏。”而應“以其昭昭,使人昭昭。”這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若失之所以,教師之“傳道、授業、解惑”之美譽將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一去不復返矣。
六、千方百計增效果,萬畫千影總為生
多媒體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任何手段、形式、情景都是為學生學習服務,即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否則,多媒體教學就失去了意義,變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罷了。但有的課件只注重形式不講求內容、效果。花里胡哨,動畫一大堆,漫畫、影視、音樂、圖畫、故事不勝枚舉,但卻偏離主題,沒有圍繞一個中心進行,讓人看了眼花繚亂。上課時,振奮人心,下課后,不知所云。真正優秀的多媒體課件應作做到“駕馭學生情緒之舟”,收到“課已止而思未盡、言已斷而意無窮”、“橄欖好吃回味甜”之佳效。
七、結語
教學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條道路,是一條既在面前無窮綿延,也在身后不盡伸展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只有不斷探索、不斷思考、不斷創新,才會前途無量、有所發展。多媒體課件在思想政治課的應用中,應從注重知識傳授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轉變,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與合作能力,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政治課教學.
[2]思想政治課教學.
關鍵詞: 翻譯批評動物習語英漢翻譯誤譯問題
要研究翻譯過程中的誤譯問題,我們先回顧下翻譯的一些理論性問題。譬如怎樣界定翻譯作品或結果的好壞優劣,這其實離不開我們的翻譯批評。翻譯批評是翻譯理論的重要分支,也是翻譯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雖然在翻譯批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對促進翻譯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對翻譯批評的基本范疇界定不嚴格和基本理論研究不夠。究其根本原因,是對翻譯批評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系統的研究。
習語是某一語言在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固定的表達方式。筆者所要討論的是動物習語,包括動物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等。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動物習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然而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背景、,以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同,往往對同一動物習語產生不同的聯想,使得各種動物類習語千姿百態,各具特色。但我們在平時的翻譯或者欣賞過程中常常是憑借經驗和直覺就對原文和譯文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對不同的譯文作出孰優孰劣的評判,我們忽略了這些表達所賴以存在的語境。本文將從文本文化(語言語境)及社會文化的角度討論英漢動物習語翻譯過程中誤譯產生的原因、結果并對其進行糾正。
1.語言語境層面上的誤譯
誤譯的產生有時是在語言語境層面上的,包括我們說的錯譯、用詞不當、未注意美學原則、譯語與源語風格南轅北轍等。
例如,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乍一看我們很容易將其翻譯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這就犯了未理解原語句要表達的意思的錯,是明顯的錯譯。我們仔細推敲下不難知道,將該句翻譯成“朽木不可雕也”要貼切得多。相似的例子有: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魚臭先臭頭),應改為“上梁不正下梁歪”;而將“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翻譯為“狗仗人勢”,顯然說不過去,這里我們最好將其譯作“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有人將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翻譯成“貓在鴿群中”,這里沒有注意一個美學對稱原則,或是翻譯為“鶴立雞群”,這和原習語的風格即褒貶義完全相反,根據語言語境,我們應翻譯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同樣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我們翻譯成:He that has been bitten by a serpent is afraid of rope.譯文讀者也能明白其中意思,可是我們如果運用美學原則,改譯為“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或者“Once bitten,twice shy.”,不僅看上去簡單許多,意思也更貼切,而且采用了對稱美,很是令人賞心悅目。
英語中一詞多義、一詞多類的現象非常普遍。譯者在翻譯中往往對某些多義詞,某些句子的意義理解把握不定。如何選擇和處理一詞多義、一句多義,筆者認為,根據原文的語境來分析、理解詞句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例如:
(1)Mont caught a little crab,and answered,“That was a nasty one!”
“Please row.”
“I am.”And he did for several strokes.looking at her with rueful eagerness.
A.孟特捉到一只小螃蟹,回答說:“真討厭!”
“快劃吧。”
“我劃著呢”,他蕩了幾槳,滿眼的憂郁和焦切。
B.孟特劃槳時用力不當,回答說:“真討厭!”
“快劃吧。”
“我劃著呢”,他蕩了幾槳,滿眼的憂郁和焦切,
從“please row”,“he did for several strokes”可以看出,這是兩人在劃船時的對話。若把“caught a little crab”譯為“捉到一只小螃蟹”與下文有點兒風馬牛不相及。另外,to catch a crab是一條習語,意思是“劃船時用力不當”。因而,根據上下文,譯文B是正確的。
(2)It seems to me what is sauce for the goose is sauce for the gander.
A.我覺得煮鵝用什么醬油,煮公鵝也要用什么醬油。
B.我認為應該一視同仁。
例(2)中,譯者若不懂得其內在含義,很可能譯成A。這樣,讀者就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譯者若能透過表層理解其深層意義,就可能譯成B,從而把原意清楚準確地表達出來。
2.因為譯者對社會――文化語境的理解有誤而產生的誤譯
例如:(1)a bull in a china shop
“a bull in a china shop”源自1816年,英國外交官阿默斯特(William Pitt Amherst,1773-1857)代表英國前來中國商談貿易工作,因不遵守中國宮廷的禮節,沒有完成任務。當時英國報紙發表了一幅漫畫,將他畫成一只闖進瓷器店的公牛,諷刺他在中國魯莽行事,有辱使命。所以用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一語雙關:“bull”既指“公牛”又指“英國人”,因為John Bull是英國人的綽號;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國”,所以以后這個短語就被用以比喻“(行動或說話)魯莽的人”。
(2)Go to law for a sheep,you lose a cow.
譯者很容易聯想到漢語中與之頗為相似的成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的翻譯家也十分贊同這種譯法,并將之歸為歸化譯法的典型例子,然而讀者在譯文中看到這類十分熟悉的中國諺語,也就像在譯文中遇到諸如“說曹操,曹操到”之類的中國傳統諺語一樣,不免產生懷疑,至少有幾分滑稽的感覺。而且,兩者的意思實際上并不完全對等。英語中的這個習語除了表示“得不償失”的意思外,還附帶了表示律師打官司,向原告和被告收取盡可能多的錢財的意思,反映了西方民族習慣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糾紛的文化,這些意思是中文諺語“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不包含的。
(3)“現在是滿街都在議論上海的戰事了。小伙計們夾在鬧市里罵‘東洋烏龜’!竟也有人當街大呼:‘再買東洋貨就是忘八!’”(茅盾:《林家鋪子》)
譯文:Now the whole town was talking about the catastrophe in Shanghai.Young clerks were cursing the Japanese aggressors.People were even shouting,“Anyone who buys Japanese goods is a son of a bitch!”
句中“烏龜”和“忘八”都是罵人的臟話。在古代,烏龜本是神靈動物之一。可是至元末明初陶宗儀所著《南村輟耕錄》中有兩句嘲弄一破落大家貴姓的詩:“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撐目兔”指不夫而孕的,“縮頭龜”喻縱妻亂的男人;從此烏龜從圣靈之寵一落千丈,淪降為卑賤之物。至于“忘八”的來歷,明代趙翼《除余叢考》中謂“王八”即“忘八”,即“忘禮、義、廉、恥、孝、悌、忠、信八字”道德標準的人。“烏龜”、“忘八”是對人最刻毒、最卑賤的咒語。在西方,龜無此文化附加義,通常只把它看作一種行動遲緩的甲殼類水生動物而已,因此譯者要把例句中的“烏龜”、“王八”準確形象地譯為英語,需要跨越漢英文化差異的鴻溝,非得詳加注釋或說明,舍此別無他法。本例譯者為簡潔起見,僅譯出其語境含義而舍棄其形象,把“東洋烏龜”譯為“the Japanese aggressors”,而把“忘八”譯為“a son of a bitch”。
(4)“為頭一人,頭帶武巾,身穿團花線袍,白凈面皮,三綹須,真有龍鳳之表。”(吳敬梓:《儒林外史》)
“龍鳳之表”:have an appearance of dragon and phoenix
地球上本無這種動物,漢、英民族卻都有關于龍的神話傳說。漢民族視龍為一種神異的動物,封建時代則用以專指天子帝王,現在則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代表氣勢磅礴的民族精神;而西方《圣經》中dragon代表邪惡和恐怖,致使在英美人心目中常有“兇神惡煞”的聯想。句中“龍鳳之表”實指“帝王之相”,由于漢英民族對龍的喻義大相徑庭,因此譯語應舍棄龍的形象而直譯其喻義,翻譯為:look like a king/look every inch a king,以免英美讀者曲解。
漢語中有些成語樣的習語,本身帶有典故或者強烈的文化色彩,例如,“緣木求魚”,我們就不能按照字面翻譯為:climb a tree to catch fish,目的語讀者會困惑不解,因為他們沒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所以譯者應該相應地找到目的語文化中的動物形象或者直接根據意思進行釋義。例如這里就可翻譯成為: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to milk the bull/a fruitless approach。相似的,“畫蛇添足”不應翻為: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而應翻譯為:gilding the lily(錦上添花)/overdo it。
3.語言語境和社會――文化語境綜合作用的產生的誤譯
例如:
(1)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譯為:“約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魚,還玩游戲。”從語言語境推斷,第一個語句與第二個語句的意義不連貫,約翰值得信任和他“不吃魚,玩游戲”并沒有必然聯系,譯文讓人覺得文不對題,不合邏輯。其實英文的“eats no fish”是有言外之意的:英國的天主教規定教徒齋日那天只能吃魚。后來清教在政治舞臺上取代了天主教的位置,清教徒為表忠誠,在齋日那天是不吃魚的。于是,“不吃魚”就逐漸被引申為“可以信賴的(being reliable)”。
再如,某些含有動物形象的英語諺語和成語,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恰如其分的對應表達方式,還有一些諺語雖然字面意義相互對應,但其附加意義、感彩、評價目的不同,翻譯時。如果譯者不考慮語言語境和文化的綜合因素,往往使人不知所云,很難把握其真諦。例如:
(2)“You old buffalo!”she thought.Her face crimson with suppressed fins.
小說“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全譯本)將它直接譯為:
“‘你這條老肥牛!’她心里直罵,由于壓著一腔怒火,所以漲得滿臉通紅。”牛在漢語里面代表勤勞、吃苦、任勞任怨,而在英語中則帶有恐嚇、愚弄別人、令人厭惡的人的意思。從語言語境上分析,“老肥牛”和罵人的話邏輯上不連貫,嚴格意義上講,它不能算作一種罵人的詞語;而從文化層面考慮的話,我們顯然發現這個形象在漢語里面并不能讓人產生什么相似的聯想或者共鳴。這樣,譯語中保留的動物形象就會被讀者誤解,而漢語中也沒有相似的動物比喻,因此要舍去原文的動物形象,直接采用解釋的語句,試譯作:“‘你這令人厭惡的老東西!’她壓著一腔怒火。滿臉憋得通紅。”這樣,不僅語句地道通順多了,我們從情感上也能接受并且想象出小說中主人公當時那種憤怒的狀態。
(3)rain cats and dogs
如果我們直接翻譯成“下得和貓狗一樣”,從語言語境上分析,整個句子讓人看了不明就里。
它其實出自希臘或者羅馬神話故事,據說巫婆騎著貓從雨中經過,而神仙Odin,他掌管智慧、詩文、戰爭和農業,常把dog帶在身邊,把它作為刮風的信號。這樣dog也就被看作是強風的象征了。還有一個說法:古代街道排水設施太差,一下大雨,許多貓和狗都被淹死,雨水流走后,街上滿是貓和狗的尸體。第三個說法是該成語來自希臘文的catadupe,意為“瀑布”,下瓢潑大雨時猶如瀑布,后來慢慢演變成了rain cats and dogs。所以應把它翻譯為“傾盆大雨”。
另外,在習語的翻譯技巧與手段上,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總結起來不過是直譯、意譯、增譯與注釋這幾種。筆者認為,翻譯習語最重要的并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方法和技巧,而在于文化背景知識和習語知識的積累與廣泛了解,以及對翻譯的根本理念的認識,即翻譯的本質與目的是什么。可以說,不同的翻譯方法體現著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會造就不同的翻譯風格,很難說孰對孰錯,但針對不同的讀者群,對應不同的時代,也應該在翻譯手法上有所偏重。而且翻譯理論不應也不會停滯不行,或是有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法則,我們必須不斷摸索,不停推敲,善于觀察,才能找出最適合、最可行的翻譯法。
綜上所述,英漢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動物名稱的習語或比喻。動物習語往往能夠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即一個民族的地理、歷史、社會制度、社會觀點和態度。不同的民族由于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對動物的認識和情感也不盡相同,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動物的文化內涵是準確把握翻譯的關鍵。所以我們應首先對動物習語所涉及的文化內涵作深入比較,熟知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內涵的異同。
參考文獻:
[1]孟廣齡.翻譯理論與技巧新編者[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覃先美.英語動物文化考釋[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3]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Z].牛津大學出版社,商務印務館.
[4]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6]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7]潘翠瓊,肖依虎.英漢動物詞的文化內涵與翻譯[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01,(2):29-31.
[8]李君文,楊曉軍.東西方動物文化內涵的差異與翻譯.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2):37.
[9]鄭海凌.論翻譯批評的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翻譯,2000,(2):19-22.
[10]范東升.翻譯的本質與翻譯批評的根本性任務[J].中國翻譯,2000,(4):31-34
[11]唐述宗.英語詞組大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
[12]夏清祥.英語成語故事[M].北京:文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