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子宮肌瘤切除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優(yōu)勢分析
子宮肌瘤容易造成子宮異常出血、經(jīng)期延長等不適癥狀,嚴重時會造成女性不孕,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當前,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女性對生育健康的不斷重視,越來越多患有該種疾病的女性要求切除子宮肌瘤,并保持子宮完整。近年來,隨著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應用,其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粘連少、恢復快、疼痛輕、住院時間較短等優(yōu)勢逐步突顯出來,有利于患者生育功能的恢復。有關研究表明,若患者無卵巢疾病、輸卵管疾病,接受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患者妊娠率可以達到75%[1],因此廣泛被患者接受。
二、腹腔鏡子宮肌瘤的適用性及注意事項
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主要應滿足以下幾點要求。第一,子宮肌瘤已確診為良性,排除惡變的可能;第二,若為子宮肌壁間肌瘤,最大直徑應小于10cm,最小直徑應大于4cm;第三,若為漿膜下肌瘤,以帶蒂肌瘤最為合適,且最大直徑應小于10cm;第四,多發(fā)肌瘤數(shù)量應小于10個。患者在手術前應接受促性腺激素釋放治療,從而使肌瘤體積所有減小,子宮肌層與肌瘤界層變大,方便肌瘤切除。
此外,若患者子宮肌瘤出現(xiàn)以下情況,一般不提倡采取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第一,子宮肌瘤存在惡變趨向或征兆;第二,若肌壁間肌瘤直徑小于3cm,不建議采取腹腔鏡切除,這主要是由于肌瘤直徑過小,術中不宜進行探查,從而出現(xiàn)遺漏的情況;第三,若肌瘤直徑超過12cm,也不建議采取腹腔鏡切除,這主要是由于瘤體直徑過大,不利于術野操作;第四,若肌瘤生長在膀胱、闊韌帶、子宮頸、子宮血管或輸尿管附近,會提高手術難度,因此不建議采取腹腔鏡切除;第五,對于妊娠期患者,不建議采取腹腔鏡切除,主要是由于妊娠期盆腔血液循環(huán)增加,血流豐富,因此容易出現(xiàn)出血過多的情況,妊娠期身體凝血功能亢進,術后容易出現(xiàn)血液阻塞的情況。
三、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的手術技巧分析
手術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手術前患者應接受進一步檢查,確定子宮大小、腫瘤的位置、數(shù)量以及類型,分析手術的成功率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手術狀況。第二,手術醫(yī)師應掌握熟練的腹腔鏡操作技巧,例如,根據(jù)腫瘤的位置、數(shù)量以及大小確定合適的手術方案;對于多發(fā)腫瘤,需要采取單獨切除;手術過程中應防止過度電凝,以免影響術后傷口愈合。第三,手術醫(yī)師還應掌握相關腹腔鏡縫合技巧,建議采取“8”字型全層縫合方法,防止血腫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此外,對于受損內膜,應按層縫合,對于子宮切口,可以采取局部關閉的方法,最大程度的恢復到解剖時的形態(tài)。第四,在腫瘤的提取方面,直徑小于2cm的腫瘤,可以直接提取,不需要單獨切口;直徑大于2cm的腫瘤,應采用旋切器將腫瘤全切成條狀取出體外。第五,手術期間,手術醫(yī)師應與護士積極交流,養(yǎng)成配合操作的習慣,這樣一方面可以調動所有手術相關人員的積極性,還可以創(chuàng)造手術室團隊合作的氛圍。
四、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分析
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雖然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但仍會使身體免疫系統(tǒng)出現(xiàn)應激性反應。此外,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為了保證手術質量,必須建立人工氣腹,從而增加腹部壓力,造成內臟器官出現(xiàn)不同程度缺血,當手術結束后,血液循環(huán)恢復正常,若不進行嚴格監(jiān)控,則容易造成血液再灌注性損傷。相關研究表明,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過程中,腫瘤細胞與氧化因子聯(lián)系密切,并發(fā)生氧化應激反應,基質金屬蛋白酶、胰島素生長因子以及生長轉化因子均會加快子宮肌瘤生長[2]。總體而言,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與開腹式切除手術相比,對患者免疫系統(tǒng)影響較小,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四、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手術發(fā)展前景分析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技術也獲得巨大發(fā)展,例如出現(xiàn)了懸吊式及無氣腹式腹腔鏡技術,與傳統(tǒng)腹腔鏡技術相比,上述兩種方式手術時間更短,患者術中出血量更低,因此顯示出巨大的優(yōu)越性,已逐步應用到臨床醫(yī)學中。,國外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方面進行了機器人輔助操作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效[3]。
雖然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技術取得了重大發(fā)展,但仍存在復發(fā)的可能,與開腹式切除術相比,二者在復發(fā)率方面無顯著性差異,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腹腔鏡與開腹式切除手術術后五年的復發(fā)率分別為41%及43.2%,患者平均復發(fā)時間為術后兩年[4]。因此,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想要獲得進一步發(fā)展,還需要在復發(fā)率控制問題上進行進一步研究。
總結:
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創(chuàng)傷面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因此逐步取代傳統(tǒng)手術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優(yōu)勢、適用性、注意事項以及對身體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并對該技術的發(fā)展前景進行展望,從中可以看出,腹腔鏡切除手術雖然具有明顯優(yōu)勢,但仍存在相關問題,如對子宮肌瘤直徑大小要求嚴格,對肌壁間肌瘤無法做到準確切除,在復發(fā)率方面與傳統(tǒng)手術方法并無顯著性差異,因此仍需進行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王伶俐,張術妍.GnRH激動劑作為子宮肌瘤腹腔鏡切除術前治療的療效觀察[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9,47(15):215-228.
[2]黃偉剛,辛福云,呂玉旋,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機體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0(4):388-398.
【關鍵詞】剖宮產;子宮肌瘤切除術;妊娠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婦科中子宮肌瘤變?yōu)榱擞g婦女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在實施剖宮產術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率也越來越高[1]。子宮肌瘤發(fā)生時并無明顯的癥狀,往往在剖宮產時才能發(fā)現(xiàn),影響了正常的妊娠與分娩,并且導致剖宮產的幾率增加 [2]。我院80例子宮肌瘤合并妊娠患者行剖宮產術同時剔除肌瘤,探討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切除術的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婦產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期間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合并妊娠患者為治療組,年齡25~40歲,平均年齡(30.31±7.43)歲;孕周35~40周,平均(37.26±3.24)周。孕前發(fā)現(xiàn)子宮肌瘤阻塞產道23例,其他57例患者于懷孕期間發(fā)現(xiàn)子宮肌瘤。以同期收治的妊娠無子宮肌瘤患者75例為對照組,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0.21±10.34)歲;孕周32~41周,平均(35.23±6.32)周。
1.2手術方法 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行經(jīng)腹恥骨聯(lián)合上橫切口,之后縫合子宮切口。然后對位于宮體上的子宮肌瘤,鈍性剝離瘤體;如果子宮肌瘤位于子宮前壁切口下方和上方,直接從切口緣分離瘤體,再縫合子宮切口。剔除肌瘤方法與非孕期子宮肌瘤剔除術相同,不過多切除肌壁組織,以免子宮復舊后子宮偏小。
1.3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統(tǒng)計學處理由SPSS14.0軟件完成,P
2結果
2.1 治療組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均多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如表1所示。
3.討論
子宮肌瘤發(fā)病時患者并無明顯感覺,因此極容易為患者所忽視,導致分娩時剖宮產率增加,并且容易造成難產,產程增加等,產后可導致產后出血或子宮復舊不良。對于在剖宮產時切除子宮肌瘤現(xiàn)在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妊娠時子宮肌壁血流豐富,切除肌瘤會導致出血過多,并且認為產后肌瘤會隨著激素水平的改變而縮小,不需要切除肌瘤[3]。另一種看法則相反,認為子宮肌瘤對縮宮素敏感,會增加術中的出血量,導致產后陰道流血時間長,影響子宮復舊,并且增加了感染的幾率[4]。
本次研究中,除了治療組與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及出血量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組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以及術后產褥病的發(fā)生率差異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治療組患者均能順利完成手術,術后患者均順利恢復出院,術后產褥病發(fā)生的幾率也沒有增加。因此,剖宮產時是否切除子宮肌瘤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在充分圍手術期準備,積極防止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前提下,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對患者健康也有利。
參考文獻
[1]車明書.48例剖宮產合并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13):72~73.
[2]代英,王平.剖宮產術中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1,4(11):1312~1313.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2-0093-01
子宮肌瘤作為一種嚴重影響女性身體健康的良性腫瘤,在發(fā)病的年齡上主要傾向于30-50歲之間的婦女,對于子宮肌瘤患者采用切除術治療的方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尤其是在腹腔鏡下治療,能起到更好的療效。通過采用腹腔鏡下治療的有效方式,能整體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尤其是為治療各項準備提供詳實的數(shù)據(jù)診斷等,更好的實現(xiàn)子宮肌瘤手術的整體效果。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的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患者80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先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的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患者80例,其中,年齡22-55歲,平均年齡34.6歲。孕產次數(shù)在1-8次,經(jīng)婦檢以及B超確診,均為子宮肌瘤或者漿膜下肌瘤,其中40例要求在腹腔鏡下進行治療,另外40例行同期開腹子宮肌瘤切除手術,80例患者在腎功能、肝臟、心臟等不存在相關疾病,對子宮肌瘤的大小、數(shù)目、位置等有仔細的確診。對于貧血患者在手術前也做好了相應的供血處理,兩組在年齡、子宮肌瘤的數(shù)目、大小等多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檢驗。
1.3方法。治療方法。對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手術,對治療組40例患者實行腹腔鏡下切除手術,觀察整體療效。在手術之前,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麻醉的方法,仰臥位,按術中需要可頭高腳低位,左側傾斜15°-30°。分別穿入10mm穿刺鞘,根據(jù)探查情況及手術方式,決定是否增加右腋前線切。在麻醉的使用上,采用硬腰聯(lián)合麻醉配合靜脈復合麻醉的方式[1];在肌壁間肌瘤的存在上,通過采用相對較長的針孔進行穿刺,尤其是在開腹壁穿刺的基礎上,在子宮肌瘤表面漿膜下面注入垂體后葉素,從而實現(xiàn)子宮肌肉的組織收縮,并沿著子宮縱軸的最完整表象,在最突出的地方采用以電鉤的方式,進行切開,并達到子宮肌瘤表面漿,實現(xiàn)與子宮肌瘤直徑相等長的有效模式,更好的實現(xiàn)整體的平和,譬如,在肌瘤向漿膜下突出較大時候去除的棱形切口,可以采用整體的手術應用,還有在大抓鉗子進行手術的同時,對于相對突出的肌瘤結節(jié),用力向上提拉的方式,通過護理措施的積極參與,助手用力將肌瘤包膜分開,如果出現(xiàn)有大量血液流出的現(xiàn)象,就要采取雙電凝止血的方式,并在底部分離之后進行剪斷,將剝除的肌瘤結節(jié)放在子宮直腸的窩處,盡快的進行止血處理,形成全面化管理模式[2]。
2結果
術中情況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分別為(48.51±18.27)min和(42.26±12.93)min,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術中出血分別為(45.26±12.91)mL和(78.40±30.49)mL,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3討論
子宮肌瘤作為一種嚴重影響女性健康的良性腫瘤,目前的治療方式還是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從傳統(tǒng)治療手段來看,主要采用切除子宮肌瘤手術。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更多患者不愿意進行子宮切除[3],因此,對于有強烈要求、身體適應能力相對強的患者,可以采用肌瘤切除手術,這樣既能保證一定的生育能力,也能確保生殖器官的完整性,并保持卵巢的完整性,更好的實現(xiàn)激素的分泌功能。從本研究的整體效果來看,采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治療,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縮短治療、住院時間,減少出血量的發(fā)生[4]。
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切除術是當前一種很受患者歡迎的治療手段,尤其是對子宮的保護等具有很大的臨床療效,更突顯出腹腔鏡在微創(chuàng)手術的治療優(yōu)勢,譬如說創(chuàng)口小、切口不大,不影響美觀,同時還有疼痛感很輕等一些優(yōu)勢,與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相比,更能彰顯腹腔鏡治療的優(yōu)越性,特別是其視野很寬,在并發(fā)癥的產生、恢復時間上的要求更能滿足患者的要求,是一種功能性很強的治療方式。通過對肌壁間肌瘤,以長穿刺針開腹壁穿刺孔在子宮肌瘤表面漿膜下注入垂體后葉素6U,使子宮肌肉組織收縮,沿子宮縱軸在子宮肌瘤最突處以電鉤切開子宮肌瘤表面漿肌層達瘤體,并與子宮肌瘤直徑等長,進行細致的臨床觀察,在具體措施運用上,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采用腹腔鏡治療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具有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對治療子宮肌瘤具有很大的臨床療效,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手段。參考文獻
[1]豐有吉主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22
[2]馬婭芬.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56例臨床分析[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08,3(2):154―155
【關鍵詞】 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護理
子宮肌瘤是生育期婦女最常見的疾病,多數(shù)患者有不正常出血、繼發(fā)貧血、盆腔壓迫癥狀和疼痛及生殖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廣大婦女的健康。與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少、腹部切口小、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現(xiàn)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護理配合介紹如下。
1 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95例子宮肌瘤中,年齡35~65歲;肌壁間肌瘤60例,漿膜下肌瘤21例,黏膜下肌瘤14例,肌瘤直徑2.5~6 cm,患者術前血紅蛋平均68 g/L(40~100 g/L),術前均經(jīng)B超明確診斷。
1.2 方法 腹腔鏡系統(tǒng)由光學系統(tǒng)、充氣系統(tǒng)、沖吸系統(tǒng)、電外科器械系統(tǒng)、旋切裝置和腹腔鏡專用器械組成。患者取截石位,以0.5%碘伏常規(guī)消毒腹部及會手術野皮膚,0.05%碘伏消毒外陰、陰道,鋪無菌巾,放置舉宮器,連接固定攝像頭、冷光源、雙極電凝、粉碎機、氣腹管、沖洗管,人工氣腹,在臍部、左下腹、右下腹各開10 mm、5 mm的切口插入鞘殼并置入內窺鏡及特殊器械,確定子宮肌瘤的數(shù)目并進行肌瘤切除,縫合子宮創(chuàng)面,用旋切器旋切取出肌瘤,沖洗腹腔,注入甲硝唑,撤離器械縫合腹部切口。
2 護理配合
2.1 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對腹腔鏡缺乏了解,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擔心手術出現(xiàn)危險而產生緊張情緒,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腹腔鏡手術有關知識及其優(yōu)越性,以減輕其對手術的恐懼,要鼓勵患者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手術。
2.2 術前準備 腹腔鏡手術無菌要求嚴格。我院采用臭O2空氣消毒儀消毒2次/d,60 min/次,室內凈化空調系統(tǒng)術前30 min開啟,室溫保持在22℃~25℃之間,濕度40%~60%。術前1 d應重點查看器械,調試儀器。術前1 d訪視患者,與患者交流溝通,及時解答患者的疑問,向患者介紹術前注意事項,緩解緊張情緒,消除患者焦慮及恐懼心理,提高手術的耐受力,術前清潔臍部,禁食,注意休息。
2.3 術中配合 患者接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協(xié)助麻醉,擺好截石位,根據(jù)醫(yī)生的操作習慣把各種儀器放于合適的位置。患者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連接固定攝像頭、冷光源、電凝、粉碎機刀頭、氣腹管、沖洗管等。及時開啟各儀器和調節(jié)各參數(shù),一般雙極電凝的使用功率為20~25 W,腹腔內壓力保持在12~13 mm Hg(1 mm Hg=0.133 kPa)。適時搖床于變換,穿刺腹腔時患者取平臥位,當腹腔內注氣將近結束時,逐漸轉成頭低臀高15°~20°,手術結束前進行盆腔沖洗時可將患者由頭低臀高轉變成35°頭高臀低位,當液體基本沖洗干凈后再將患者恢復為水平位。術中注意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遵醫(yī)囑給藥。手術完成后,關閉各儀器,幫助患者臥于舒適的,穿好衣褲,注意保暖。切下組織浸沒于10%甲醛溶液中送病理檢查。
2.4 術后處理 術后器械先拆卸各部件,充分打開軸節(jié),用流動水沖洗表面殘留物質,用軟毛刷反復刷洗,用高壓水槍沖洗管腔,紗布擦干后用多酶洗液浸泡吹干后上油,清點登記放到專柜中鎖好。腹腔鏡屬于精密儀器,使用時要求輕拿輕放,切忌碰撞,應有專人負責。乙醇和乙醛復合物不得用于器械腔道清洗,因其可使殘留蛋白質變性、凝固并黏附或導致器械孔腔變形受阻,影響以后的清洗消毒。
3 結果
采用腹腔鏡進行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性小、術中出血少、術后痛苦小、恢復快、用藥少等優(yōu)點。本組平均手術時間72 min,平均出血量80 ml,平均住院3 d。本組術中無一例中轉,無一例灼傷、壓瘡、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本組患者均痊愈出院。
4 討論
近年來腹腔鏡手術正逐步成為許多婦科手術治療的新模式,護士應注意手術進程,適時調整患者,同時密切觀察病情,熟悉手術步驟及器械的正確應用,及時準確傳遞器械,使用時防止磕碰,及時清除關節(jié)部的血污,保持器械的良好性能,有效配合手術。手術中操作熟練、配合協(xié)調、縮短手術時間,以利于手術順利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技術是防止感染的關鍵,本組例患者無術后感染者,均全愈出院。
參 考 文 獻
[1] 魏革,劉蘇君.手術室護理學.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22.
[2] 李靜.腹腔鏡在婦科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進展.當代護士,2006(5):8.
[3] 李瑾.腹腔鏡膽囊切除圍手術期的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4):3440.
1.安徽省立醫(yī)院婦產科,安徽合肥 230001;2.安徽省腫瘤醫(yī)院婦瘤科,安徽合肥 230001;3.安徽省分子醫(yī)學重點實驗室,
安徽合肥 230001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下袋式子宮肌瘤切除治療多發(fā)性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腹腔鏡組為54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袋式子宮肌瘤切除術,對照組為54例患者行經(jīng)腹多發(fā)性子宮肌瘤切除,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天數(shù)等情況。 結果 所有病例手術均獲成功,無一例中轉開腹,無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腹腔鏡組平均手術時間(118.35±2.98)min,術中出血(96.06±1.86)mL,術后排氣時間(22.13±0.53)h ,術后住院天數(shù)(4.17±0.15)d。腹腔鏡組術中出血少、術后腸功能恢復快、住院天數(shù)短,與開腹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腹腔鏡下袋式子宮肌瘤切除術是安全、可行的,擴大了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手術指征。
[
關鍵詞 ]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平滑肌瘤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4(c)-0047-03
[作者簡介] 陳崢崢(1980.8-),女,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婦科腫瘤的診治。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提高及手術經(jīng)驗的積累,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逐漸成熟并廣泛應用,但多發(fā)性子宮肌瘤因為手術操作時間長,瘤腔縫合止血困難,常常被列為腹腔鏡手術的禁忌。為了滿足多發(fā)性子宮肌瘤患者的微創(chuàng)要求,該研究對2012年1月—2013 年12月間該院疏浚的54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患者進行腹腔鏡袋式子宮肌瘤切除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1月—2013 年12月在安徽省立醫(yī)院婦產科因多發(fā)性子宮肌瘤需行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的患者54例,年齡(35.1±0.8)歲,肌瘤最大直徑3~6 cm。分為腹腔鏡袋式子宮肌瘤切除組(腹腔鏡組)和經(jīng)腹子宮肌瘤切除組(經(jīng)腹組)各54例。兩組年齡、子宮大小及肌瘤數(shù)目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所有患者均已婚已育且排除手術禁忌, 術前均經(jīng)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LCT)和(或)陰道鏡檢查或診刮術排除子宮頸和子宮內膜惡性病變,并經(jīng)婦科檢查及超聲檢查證實為多發(fā)性子宮肌瘤,肌瘤個數(shù)大于4個。
1.2 手術方法
腹腔鏡組:氣管內麻醉,采用膀胱截石位,安放杯狀舉宮器。腹部常規(guī)穿刺, 置腹腔鏡和操作器械。術中探查見子宮增大如孕2~3月大小,表面多個突起。在行子宮肌瘤剔除術之前先行子宮動脈阻斷,暴露闊韌帶后葉,沿輸尿管走向,于子宮峽部外側骶韌帶上約2 cm處提起并剪開腹膜,分離腹膜外組織,暴露蠕動的輸尿管,游離出子宮動脈,于近端用可吸收鈦夾雙重夾閉雙側子宮動脈,檢查輸尿管的蠕動情況。子宮質地變軟,顏色變?yōu)榘底仙@時子宮和瘤體處于缺血狀態(tài),創(chuàng)面出血少,視野清晰,有利于操作。單極電鉤子宮前后壁正中縱行切開,上達宮底部,下達子宮峽部,深度達瘤體,子宮切口類似一“口袋狀”。單極電鉤自瘤腔向兩側宮壁和宮底部,逐步打開子宮肌層,于子宮肌層間切除多枚肌瘤。旋切器旋切瘤體經(jīng)Trocar孔取出,術中快速冰凍示子宮平滑肌瘤,0/1微喬線棒球式縫合子宮漿肌層,確切止血。手術順利,無中轉進腹,術后嚴密監(jiān)測生命體征,予以預防感染、補液糾正電解質平衡等治療。經(jīng)腹組:手術方法參照《婦產科手術學》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方法操作[1],瘤腔連續(xù)縫合1~2層,褥式包埋漿膜層。
1.3 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挖除肌瘤數(shù)目、術后排氣時間、術后病率(體溫有2次達到或超過38 ℃)、術后住院天數(shù)、術后復發(fā)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 進行分析, 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 檢驗, 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腹腔鏡組和經(jīng)腹組術中情況比較
兩組手術均順利完成,術中術后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腹鏡組無中轉開腹者。腹腔鏡組手術時間(118.35±2.975)min,略高于經(jīng)腹組。腹腔鏡組切除肌瘤數(shù)目(9.982±0.40)個,略低于經(jīng)腹組。腹腔鏡組術中出血(96.063±1.86) mL,較經(jīng)腹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1 腹腔鏡組和經(jīng)腹組術后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術后排氣時間(22.13±0.53)h ,術后住院天數(shù)(4.17±0.15)d,與經(jīng)腹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腹腔鏡組術后病率為3例(5.56%),與經(jīng)腹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復發(fā)率5例(9.25%),與經(jīng)腹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由于盆底結構完整性的保持和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性激素的分泌功能的保持,將有利于術后患者的身心健康,越來越多的女性日益重視對保留子宮的生理功能及器官的完整性。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較經(jīng)腹子宮肌瘤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腹壁切口美觀、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術后粘連等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逐漸成為一種保留器官的理想術式[2-3]。但因受手術空間及手術技巧的要求,以肌壁間肌瘤<3 個,直徑<10 cm 為宜。由于肌瘤過大過多,創(chuàng)面大,縫合困難,手術時間長,容易出現(xiàn)術中大出血或術后血腫、感染等手術并發(fā)癥,因此對腹腔鏡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剔除仍有爭議。隨著腔鏡器械和操作技術的不斷成熟,腹腔鏡下肌瘤剔除對肌瘤的大小、數(shù)量、位置已無嚴格限制。
該研究在腹腔鏡肌瘤切除前用可吸收鈦夾行雙側子宮動脈阻斷術(uterine artery blockage, UAB)[4-6],因減少子宮切口出血,使術中出血少,術野清晰,解剖層次分明,減少術中沖洗及吸血的次數(shù),相對縮短了手術時間。該研究腹腔鏡組術中出血(96.063±1.86) mL,較經(jīng)腹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多數(shù)情況下子宮動脈阻斷后,術后子宮通過側支循環(huán)仍可獲得足夠的血供,不至于發(fā)生壞死,而且可以保持正常的功能,而殘存肌瘤組織因缺血壞死,減少術后復發(fā)[7-8]。UAB術中尋找子宮動脈是個關鍵步驟,隨著技術不斷熟練,總的手術時間可能縮短,我們的經(jīng)驗是先分離出輸尿管,再在其外上方去尋找搏動的子宮動脈就很容易,也避免輸尿管的損傷。
傳統(tǒng)的腹腔鏡肌瘤剔除術,選擇多個切口,多個創(chuàng)面,術中出血多,術后的粘連的幾率增高。鑒于腹腔鏡多發(fā)性子宮肌瘤切除術受限的主要原因是鏡下操作困難、縫合技術不熟練,我們嘗試腹腔鏡下多發(fā)性子宮肌瘤的袋狀切除術,單極電鉤于子宮前后壁正中縱行切開,上達宮底部,下達子宮峽部,深度達瘤體近至宮腔內膜,單極電鉤自瘤腔向兩側宮壁和宮底部,逐步打開子宮肌層,子宮切口形似“口袋狀”,通過單一切口,切除子宮肌層內多枚肌瘤,多余的子宮肌層修剪掉。
由于子宮切口較大,創(chuàng)面寬而深,采用常規(guī)間斷或連續(xù)縫合方法操作較為復雜[9-11],容易遺留死腔, 止血困難,且打結次數(shù)增多,反復縫合止血導致手術時間延長等, 增加了盆腔感染及盆腹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因此我們采用棒球縫合法縫合瘤腔, 即從瘤腔基底部創(chuàng)面內側進針,于切緣子宮壁漿膜層出針,全層連續(xù)縫合直至全部閉合瘤腔。棒球縫合法進針貼合基底部,不留死腔,漿膜面組織自然內翻,縫合后的切口漿膜化而平整。壓迫子宮平滑肌止血的受力均勻,且不易撕裂子宮肌層,有效防止針眼滲血現(xiàn)象。縫線對合緊密,止血確切, 縫合后創(chuàng)面光滑,出血量少, 降低術后粘連,最大程度恢復子宮正常解剖結構。由于棒球式縫合減少對組織的切割,同時縫合的每一針都對局部組織有更大的擠壓效果,也是棒球縫合的特點,有利于有效結扎,從而能更好地止血[12]。該研究發(fā)現(xiàn)腹腔鏡下袋狀子宮肌瘤切除術與經(jīng)腹組相比,術中出血少、術后病率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腹腔鏡袋式子宮肌瘤切除術手術要點:①術前應常規(guī)陰道彩超檢查,了解肌瘤生長部位、大小和數(shù)目,術中仔細探查,以減少較小肌瘤的遺漏。②雙側子宮動脈阻斷;暴露闊韌帶后葉,沿輸尿管走向,于子宮峽部外側骶韌帶上約2 cm處提起并剪開腹膜,游離出子宮動脈,于近端用可吸收鈦夾雙重夾閉雙側子宮動脈。③切口的選擇: 于子宮前、后壁正中縱行切口,盡可能在同一切口切除鄰近肌瘤, 切開肌層,暴露隱藏在肌層深處的小肌瘤。④棒球法縫合:瘤腔采用棒球法縫合,進針貼合基底部,不留死腔,縫線對合緊密,止血確切,縫合后創(chuàng)面光滑。⑤挖除子宮肌瘤時, 應送冰凍切片檢查, 以除外肉瘤變。手術優(yōu)點:①單一切口挖除多個瘤體,子宮的創(chuàng)面少。②棒球式縫合,止血確切,創(chuàng)面美觀,減少術后粘連。③多發(fā)性子宮肌瘤剔除,保留了器官,提高患者生活質量。④微創(chuàng)手術,術后恢復快,腹壁切口美觀,縮短住院時間。⑤打破了手術禁忌,拓寬了微創(chuàng)手術范圍。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最大困難是術中出血、殘腔縫合困難及術后復發(fā)。因此該研究采用子宮動脈阻斷、袋式切除、棒球縫合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隨著此術式的不斷應用、手術技巧不斷嫻熟,此術式是安全可行的,拓寬了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手術適應證,有著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
參考文獻]
[1] 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08-210.
[2] 李孟慧,冷金花,史精華,等.腹腔鏡與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后肌瘤殘留、復發(fā)及妊娠結局的比較[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1,46(9):669-673.
[3] 邊愛平,趙倩,周華.腹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臨床效果評估[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08,24(1):65-66.
[4] 李陽敏,羅岳西,高樹生,等.腹腔鏡下子宮三角形切除術中3種方法阻斷子宮動脈的比較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5):388-390.
[5] 何愛琴,陳曾燕,張玉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剝除術中先行子宮動脈阻斷可行性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8,24(7):417-419.
[6] Yin XH, Gao LL, Gu Y.et al. Clinical efficiency investigation of laparoscopic uterine artery occlusion combined with myomectomy for uterine fibroids[J].Int J Clin Exp Med,2014,7(5):1366-1369.
[7] Goldman KN1, Hirshfeld-Cytron JE, Pavone ME, et al.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immediately preceding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2,116(2):105-108.
[8] Chang WC1, Chou LY, Chang DY, et al. Simultaneous laparoscopic uterine artery ligation and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for symptomatic uterinemyomas with and without in situ morcellation[J].Hum Reprod, 2011 ,26(7):1735-1740.
[9] 王玢,童英,朱艷.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種縫合方法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26(1) :65-66.
[10] Aoki Y,Kikuchi I1, Kumakiri J,et al. Long unidirectional barbed suturing technique with extracorporeal traction in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BMC Surg,2014(14):84.
[11] Einarsson JI, Vellinga TT, Twijnstra AR, et al.Bidirectional barbed suture: an evaluation of safety and clinical outcomes[J].JSLS,2010 ,14(3):38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