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考察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道教;土族;歷史,考察
道教是我國一個本土化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法術見長。自從形成起,就一直在我國西北地區進行傳播,青海東部的河湟地區也是道教傳播的一個重要區域。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著一個勤勞的民族――土族。土族與漢族長期雜居分布,在收到經濟、地理等因素影響下,逐漸與道教有了密切的聯系。
一、青海土族地區的自然、人文環境概況
土族世居我國甘青地區,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東部湟水以北、黃河兩岸及其毗連地區的:互助、民和、大通、同仁、樂都等縣,與漢、回、藏、蒙、撒拉等民族雜居在一起。這些地區氣候溫暖、物產豐富,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其中互助土族自治縣作為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是土族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境內土族約占總人口的17%左右。關于土族族源的問題,史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但比較傾向于“吐谷渾說;”,解放后才正式確定為土族,在此之前,其自稱為:“蒙古爾”、“察罕蒙古”、“土昆”“土戶家”等,他稱有:“霍爾”“土人”、“土民”等,由這些多種自稱和他稱中,我們不難理解,土族的族源有可能非常復雜。因此,在其中既融入了原始的自然崇拜,又有苯教、道教、地方神、薩滿等宗教的身影,但其主要信仰仍為藏傳佛教。
二、道教在土族地區傳播簡史
早在隋朝時期,隋煬帝為紀念隨軍征討吐谷渾時,逝世于大通金娥山的妃子金娥,特命在此修建道觀,取名圣母祠,改山名為金娥山,并令大將元壽駐守此山,留隨行道士主持圣母祠,唐朝時,駐扎在樂都的文官武將開始在樂都武當山上以及周邊地區修觀建廟。明朝時,大通元朔山即修建有太元宮、紫峰觀等道教建筑;崇禎十五年(1642年),在位于現在互助縣威遠鎮西北15公里處的五峰鄉白多腦村五峰山上營建五峰寺。明末清初在內地道教衰落的形勢下,許多游方道士流落青海,在民間傳道。清朝乾隆時期,西寧僉事楊應琚在五峰寺建有房舍三楹,名“寒泉精舍”,并立有《五峰碑記》。民國時期,古鄯、巴州隍廟有出家道人、道姑居住,進行修道和傳教活動。可見在現今土族聚居的地區,道教很早就開始在此傳播,并留下了大量的宗教遺跡。據有關資料統計:互助縣境內,在民國29年(1940)曾成立道教會,設會長1人,推事4人,管理道士、陰陽、風水等共76人。1949年,有道士2人,教徒132人。大通縣在1949年前,道觀有40余座,信教群眾人數約萬余人。其中,元朔山上有出家道士13人,道姑2人,分別主持山上15處廟觀。民和解放初期,全縣有出家道士4名、道姑4名,分別居住在巴州隍廟、古鄯隍廟、總堡龍泉寺、東溝馱古嶺寺等處。在這些信教群眾中,主要以漢族群眾為主,也有少量土族信眾。
解放后,在一定時期內,該地的許多道觀遭到破壞,如互助的五峰寺,民和的巴州隍廟,觀廟內道士、道姑被迫還俗。到了上世紀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被破壞的道觀廟宇又開始陸續修建起來。道教信徒的正常宗教活動也恢復起來。
三、土族地區現有道觀及道士的基本情況
隨著歷史的變遷,許多歷史上曾經興盛的道觀,在歲月中化為了塵土。但是,在信教群眾的不懈努力下,一些新的道觀又營建起來。現將土族地區所有現存道觀統計如下:
(一)互助縣:現有道觀一座:石板泉道觀,位于互助縣威遠鎮。住觀道士兩名。有詳細個人信息的1人。
(二)大通縣:現有道觀3座,分別為:娘娘山金娥觀、老爺山道觀、大通縣觀音洞。娘娘山道觀和老爺山道觀都位于大通縣橋頭鎮,娘娘山金娥觀建于民國時期,現有道士9人左右,老爺山道觀初建于清代,現有道士5人,在老爺山的在右側出洼中建有尼姑庵一座,罕有人至,取名“觀音洞”。里面有道姑兩名以上。在大通縣道觀中,有詳細個人信息的7人。
(三)樂都縣:該縣境內的道觀比較多現存的有:位于樂都縣引勝鄉的武當山道觀,道士18人;樂都縣馬營鄉的昆侖山道觀,道士15人;馬營鄉的九寺掌道觀,道士5人高廟鎮的南山寺,道士1人;洪水鄉的石溝寺,道士2人;其中,南山寺和石溝寺歸屬樂都縣管轄,其他都為青海省管轄。有個人詳細資料者10人。
(四)民和縣:1、位于民和縣川口鎮的下川口道觀,道士3人;2、巴洲鄉的巴洲道觀,道士2人;有詳細個人信息的1人。
以上皆是對互助、大通、民和、樂都四個地方道觀以及道觀內住觀人數的初步統計。同時,在這些地區的民間還存在許多正一道士。根據青海歷屆道協代表會議的會議名單統計,參會代表中互助縣正一派道士為5名,大通縣為10名,樂都2名,民和16名。這些正一道士全部為男性,全部為漢族,不住道觀,居家修道。
(五)對土族聚居四縣的道觀、道眾初步分析
從所統計上來的道士人數來看表現出如下特點:
1、道觀內所住道士全部為全真派,而正一派道士全部不入住道觀。
2、互助全真道士1名,正一道士5名,共6名;大通縣全真道士7名,正一道10名,共17名;樂都全真道士10名,正一道士2名,共12名;民和全真1名,正一道16名,共17名。從數據上,樂都、民和和大通信教群眾較多,影響力相對較大,而互助相對弱些。從道教派別在四個縣內的影響上來說,全真道在樂都影響力比正一道要大,大通兩派實力相當,而民和和互助兩地,正一派在信教人數上占有優勢地位。
3、從男女比例上來說。全真道19個人中,坤道占7人;而正一道33人當中,無一坤道。
4、從民族成分上來說,全部為漢族。
5、從信教群眾的年齡層次上,平均在50歲左右。
6、學歷層次上,高中8人,占15%;初中31,占59%;小學13人,占25%;總體學歷層次不高。
四、土族地區道觀中的神靈
在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等地的農村,基本每個村莊都修建有一座廟宇,建筑面積不大,廟內中供奉著一二個或三四個神靈。這些神靈中,有屬于道教系統的,如二郎神、灶神、財神等。有屬于民間信仰的地方神,如勒木(騎騾天王,也稱娘娘)、路易加勒(老爺)、尼答克桑、柴倆布桑(山神)、丹木煎桑(羊頭護法佛)。總體上看,主要以地方神居多。這些供奉在村邊小廟的神,一般被稱為村神,也就是保護整個村子平安的神。經統計,村神主要有龍王爺、娘娘、摩羯爺、文昌爺、五郎爺、土主爺、坐神爺、寺主爺、先生爺、四郎爺、大王爺、青馬督司、索家大帝、黑池爺、沒腳龍王、黑虎大神、黑馬祖師、豆娃娘娘、變化二郎、阿姑娘娘等。除了村神之外,在許多土族的家庭中,一般也供奉一位神靈,來保護家里的平安。這些家神一般為祖師爺、灶君娘娘、白馬天將、金絲綿羊(即羊頭護法、羊頭人身)、牛頭護法(陰陽的祖師)、丹煎他母爺、他母爺等。在土族群眾中,有關道教的宗教活動,一般通過陰陽師進行。比如婚喪嫁娶,都要請陰陽師算日子、開殃榜、做法事、觀風水等。另外,還有搜牌子、立雷臺、祭神農等宗教活動。所以,在該地區作為宗教職業者的陰陽師,在土族中擁有相當的地位。
從土族所信奉的神靈以及他們的所舉行的宗教活動中,反映了道教文化對土族的信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道教文化自身也發生了變異。主要表現在道中有佛,道佛合璧,甚至某些薩滿教的內容也攙雜在道教之中。
五、余論
道觀是道教文化最集中的載體,而供奉有道教神靈的村神和家神又是道教文化與其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的承載者。通過對土族地區道觀的調查,以及對道士數量的統計分析,了解到在土族地區正一道士遠遠多于全真道士。信教群眾仍多為漢族群眾,土族信教群眾較少。但是在土族中的村廟和家中的神靈調查中,我們發現,土族人們的信仰中已經融入了道教文化的元素,道教文化已與土族的原始融合在了一起。在土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中,具有隱形的道教文化觀念。
參考文獻:
[1]謝海成.青海“在家道”的民俗學解讀.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9月第4期
因為她年齡小,雖然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但畢竟吃飯等方面還欠缺,所以為了讓老師照顧的周到一些,同時我比較欣賞蒙氏教學,我的選擇范圍放在了私立園上。
下面逐一說一下我實地考察的一些幼兒園,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1、銀海幼兒園。
在銀海大世界里,硬件設施沒的說,家長在家中就可觀看孩子在園中的視頻,每個周有游泳課,據說能做到一對一的保護。課程以蒙氏和雙語為主。同樣,價格也不便宜,咨詢老師是年繳費可以打九折,2700一個月,飯費好像是15一天。今天碰到一個媽媽說直接和負責人溝通的話3.4個人一起報可以打到7折。不太滿意的是剛裝修好的多少還有些味道,關鍵是新園,班級少,擔心老師不穩定啊。與我溝通的老師也沒有令我感受到親和力。
2、紅黃藍(金領世家)。
這個園在北京的名氣就不小,這家是青島眾多紅黃藍當中唯一一家北京總部直營的,設施很到位,上個周報名是1500一個月,據說過一陣要漲到1980,另外要交960元的教材費、被褥、書包、小杯子什么的費用,教材是紅黃藍自己編寫的,一下用三年,被褥可以自己準備,這樣可以少交200元。由于剛開園,所以每個班的孩子都是新生,雖然有3名老師,但是要照顧一天同時進6、7個孩子還是有些力不從心啊,想想我更希望老師能在lora剛入園的幾天多關注我們一些,所以pass了,而且很關鍵的一點是紅黃藍的小小班沒有蒙氏課程,老師說混齡班才有,所以不合我的心意啊。
3、藍芽(云嶺路)。
由于開了很多年,所以設施比較舊,小小班感覺很窄吧,中班和大班教室面積還可以,活動區也很小,不是每個班都有蒙氏課程,只有一個不大的蒙氏教師,感覺根本容不下一個班的孩子。特色是雙語教學,就連小小班每周也會有兩次的外教課程,價格比較適中,年交1200元,4人以上再優惠50元,每個月上課不足半月的可以退費,而且請假是當月累計的。老師感覺不錯,就是有看到兩個鏡頭:一個剛入園的孩子一直在哭,看來老師(好像是保育員)已經哄了很久了,終于也沒了耐心,不耐煩的說:你快閉嘴吧。可以理解老師的感受,但是想想我家lora一來也要這樣的話,還是算了吧。
4、藍芽(新園)。
這個園沒有實地考察,因為打電話對方告訴我暫時沒有名額,要月底才知道有沒有地兒,1800一個月。考慮到我是要在8月就讓孩子入園,而且我最關注的蒙氏并不是那里的主要特色,所以就沒有去參觀。
一、市建筑垃圾管理情況
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為市、區(縣)分級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機構具體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工作。各縣(市)、區城市管理(建設管理)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建筑垃圾處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建筑垃圾的處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建設部139號令)頒布實施以后,市城市管理局依法對城市建筑垃圾的運輸、處置及經營服務企業實行許可管理;市建設委員會對城市建筑垃圾的運輸、處置及經營服務企業實行市場準入管理,凡從事城市建筑垃圾經營服務企業,必須取得城管部門頒發的《城市建筑垃圾經營服務企業資格證書》;對建筑工地市容環境衛生管理采取簽署責任書和預收衛生保潔費用的措施。對全市渣土運輸車輛的實施密閉改裝管理工作,目前其相關政策正在報批。在建筑垃圾消納處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調劑利用回填為主,目前市還沒建設有專用建筑垃圾消納場地。
二、鎮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況
鎮江市(地級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為統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其直屬單位鎮江市特種垃圾管理處(全民事業單位)具體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工作。在管理體制上從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發,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隊機動大隊成立四中隊,6名干警與渣土管理處合署辦公;市城管行政執法支隊成立直屬三大隊也與渣土管理處合署辦公。這種管理體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務和執法于一體,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鎮江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規相對比較健全,制定了《鎮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暫行辦法》、《鎮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種垃圾管理規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準運證><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證>使用暫行規定》、《鎮江市建筑垃圾處置核準業務工作規定》、《鎮江市渣土運輸行業行為規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運輸車輛安裝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統暫行規定》等10多個規范性文件。對建筑工地的監督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須硬化處理,配備洗車(洗輪機)設備,并確定一名衛生監督員,不經監督員同意,車輛不準出場。同時采取預收一定數量的衛生保潔費用,以利于開展監督考核。
早在的時候,鎮江市對從事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實行密閉裝置的改造,由市政府辦公室牽頭,市城管局、執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環保局、質監局聯合下發通告,提出具體工作要求。為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市政府還決定,采取優惠的鼓勵政策,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車輛改造的,市政府給予經費補貼。全市120余輛建筑垃圾運輸車輛,市政府共補貼40多萬元。同時為了遏制建筑垃圾運輸車輛亂棄土偷倒行為,對車輛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實施全程監控。
在建筑垃圾消納處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調劑利用回填為主,目前鎮江市政府還沒建設有專用建筑垃圾消納場地。目前,鎮江市從事建筑垃圾處置施工單位有18家,其中主城區有5家。主城區有建筑垃圾棄置場4家。為了加強行業管理,鎮江市于12月經市民政部門批準,成立了鎮江是建筑垃圾處置協會,經過2年多的引導和強化,其行業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
三、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情況
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為市、區(縣)兩級級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處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門,南京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全民事業單位)受南寧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蘇省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條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處置管理規定》、《南京市工程施工現場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要求,負責對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情況進行檢查、監督、指導、協調工作。主要包括:負責渣土的產生、運輸、消納和建筑垃圾綜合利用、處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發展規劃和日常整理工作;負責全市渣土管理信息收集、統計及上報工作;指導、協調、檢查各區渣土業務管理工作;負責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處置核準,核發建筑垃圾、工程渣土運輸準運證;負責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處置場的設置審批;并依法對渣土處置違章行為進行查處。
南京市對市區建筑施工工地的監管力度大,對市區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裝設置無線視頻監控設施,對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進出車輛沖洗和保潔行為實施監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運輸車輛監管方面,南京市于已經實施渣土運輸車輛密閉化改裝、和市場準入管理工作,相關的政策法規健全,渣土運輸行業自律管理規范。
11月22日,南京市政府頒布實施第262號人民政府令,進一步規范渣土設置場的審批和監管,以獎勵的措施鼓勵部門、單位和廣大市民對規定的實施進行監督,加大了建筑垃圾處置監管力度。與此同時,在建筑垃圾消納處置(調劑)管理方面,南京市固體廢棄物管理處制定了渣土(泥漿)處置場的審批條件及標準、渣土處置費補償標準及審批規定,使渣土(泥漿)消納處置場的審批和監管工作更加規范化。
四、意見和建議:
綜合這次考察的情況,3個城市在建筑垃圾處置管理方面的管理模式、體制合理,相應的建筑垃圾處置管理職能明確;建筑垃圾管理相關政策法規比較健全,都有一個互通的建筑垃圾核準信息監控平臺和有效的聯動機制。結合我們的工作實際,為逐步做好建筑垃圾處置管理工作,建議:
1、建立健全建筑垃圾處置核準信息互通監控信息平臺,同時制定出臺建筑垃圾運輸市場準入管理規定并組織實施。促使我市城市建筑垃圾排放、運輸、消納處置核準和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化。
一、我縣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縣的基本情況
達縣位于**省東北部,地處**結合部,幅員面積2695平方公里,轄64個鄉鎮,81個居委會,828個村,總人口126.9萬,人口總數名列全省第十位,其中,農村人口106.1萬,占人口總數的84.3%。我縣工業化整體水平不高,農業產業化未有效形成,屬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以西地區交通落后,生產條件惡劣,經濟不發達,群眾生活水平較低,食品藥品總體消費水平不高。
(二)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
1.農村群眾對食品藥品的安全意識不強。通過深入調查了解,農民群眾對食品藥品的安全意識普遍不強,對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缺乏必須的辨別力和抵制力,不能抗拒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價格低廉的誘惑,縱使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在農村市場占據了相當的份額。農村群眾對食品藥品安全意識低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經濟條件制約,消費心態“畸形”。我縣農村群眾特別是山區群眾收入低,經濟條件差,消費能力弱,貪“便宜”、圖“相因”的“畸形”消費心態十分普遍,購買食品藥品僅看價格高低成為相當部分農村群眾的首要考慮。二是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匱乏。農村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食品藥品安全方面的知識更為欠缺,不能正確判別假冒偽劣食品藥品,認識不到偽劣食品藥品對人體的危害性。三是消費習慣不易輕易改變。相當部分農村群眾在消費食品藥品這類特殊商品時憑經驗、想當然,誘使一些不法經營者投其所好,趁機鉆營,大力推銷假冒偽劣食品藥品。四是隨眾心理作崇。部分農村群眾在消費食品藥品時隨眾心態嚴重,缺乏主見,人云亦云,甚至認為即使“吃虧”、“上當”也不是自己一個人,抱有僥幸心理。
2.農村食品藥品經營業主法律意識淡薄。由于我縣農村地域廣闊,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加之縣級職能部門因各種要素制約,對食品藥品監管存在不少盲點區域,客觀上給一些食品藥品經營業主提供了可乘之機;部分經營者缺乏食品藥品專業知識和誠信守法經營理念,法律意識淡薄,只顧追求利益最大化,價值取向嚴重扭曲,農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保障體系十分脆弱。據調查,我縣農村食品藥品市場普遍存在著經營場所衛生條件較差;無證經營現象普遍;食品藥品儲藏條件簡陋;過期、劣質食品、藥品大肆經營、出售;無進貨臺帳,進貨渠道混亂;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小食品加工廠大量存在;“三無”劣質保健食品在農村市場方興未艾,農村食品藥品安全隱患較為突出。
二、淺析問題形成的原因
(一)思想認識有偏差
部分鄉鎮甚至個別縣級部門領導領導干部認為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應該是食品藥品監管部門一家的事情,與鄉鎮和部門沒有關系;還有的認為食品藥品特別是食品應該出不了多大的安全問題,出點問題也大不了是住院治療而已;有的搞不清楚食品藥品安全到底歸屬哪個部門管理,干脆裝糊涂,不管不問;有的認為經營食品藥品多為場鎮上的居民,低頭不見抬頭見,何必去討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有的認為現在鄉(鎮)政府職能有限,不應管也不該管。
(二)群眾維權意識差
農村群眾在消費食品藥品方面的權益受到侵害時,絕多數都認為反正不嚴重也沒有危及生命,往往采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他們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不了解應該到哪里去申訴。也有相當部分群眾“面子”思想嚴重,即便被坑受騙,也不愿檢舉揭發,害怕受到鄉鄰的嘲笑。農村群眾落后的維權意識誘使一些違法經營者鋌而走險,也造成食品藥品安全整治在農村市場整而不凈,打而不絕。
(三)監管主體不明確
我國食品藥品特別是食品的安全管理已經形成多部門綜合監管的格局,在不同的環節、品種或領域都有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門進行執法監督,形成政出多門、職能交叉、各自為政的工作局面,必然造成多頭監管、重復監管,以致于監管缺位、監管出現空白和盲區現象。我縣雖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協調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但這種情形在我縣依然存在。城區范圍內,食品藥品安全有眾多行政監管部門的監督管理,市場秩序較為規范,信用體系較為健全,而農村不少地方特別是偏遠山區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多處于監管空白狀態。
(四)行政監管效率低
一是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量薄弱。僅以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例,全局現有職工26人,其中工勤人員7人,離崗待退人員4人,現有人員既要行使藥品、醫療器械監管職能,還要負責食品、保健品、化妝品的專項執法監督和重大安全事故的查處、應急救援工作,人手緊張,力量單薄;二是各監管部門把監管重點習慣于放在城區及中心場鎮,對農村食品藥品市場疏于管理,形成農村市場監管薄弱甚至無人監管。加之,查處農村食品藥品安全案件取證困難,查處案件率低。三是部分食品藥品監管人員缺乏相應的業務知識,工作專業性不強,執法素養不高,還不能完全適應當前食品藥品監管工作的需要。
三、構建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網絡對策初探
(一)主要思路
構建信息網絡,解決信息不暢的問題;構建監督網絡,解決監督不力的問題;構建管理網絡,解決管理缺位的問題。
(二)工作機制
1.強化領導,周密部署。縣委、縣政府把食品藥品安全納入全縣大安全生產工作范疇,成立縣農村食品藥品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納入全縣安全工作一盤棋,年初同安排、同部署,年中同檢查、同督辦,年末同考核、同獎懲,強化鄉(鎮)政府的責任;鄉(鎮)要建立以鄉(鎮)長為第一責任人,分管安全或衛生工作的副鄉(鎮)長為第二責任人,安辦、醫院、工商、農技、廣播、畜牧、派出所等組成的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協調機構,該機構掛靠鄉(鎮)安辦。主要職責是負責轄區內食品藥品的日常監管工作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以及相關的善后工作,配合縣食品藥品監管管理局處置轄區內的食品藥品違法案件。
2.落實人員,定職定責。構建食品藥品信息網絡,關鍵在于是否有信息聯絡員,信息聯絡員是否認真負責。各鄉(鎮)務必落實食品藥品兼職信息聯絡人員,強化信息聯絡員的管理,建立信息報送制度,健全信息目標考核。根據鄉鎮工作特點,建議鄉(鎮)一級的信息聯絡員為黨政綜合辦公室主任;村一級的信息聯絡員為村主任。各鄉(鎮)要暢通信息渠道,為及時、妥善解決重大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提供信息資源,切實把食品藥品安全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避免重大事故發生。
3.加強監督,確保安全。各鄉(鎮)要針對農村群眾食品藥品意識淡薄、知識匱乏、維權意識差以及食品藥品安全隱患多的現狀,充分利用鄉(鎮)廣播電視網絡、趕場咨詢、散發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正確引導,堅決抵制,監督和凈化食品藥品市場,形成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良好氛圍。要依托農村“兩網”人員,聘請縣、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相關單位人員為“食品藥品安全監督員”,積極搭建食品藥品安全監督平臺,切實加大監督力度。
(三)保障措施
1.積極落實經費。構建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網絡,面廣事多,任務繁重,為了保證監管網絡建設進程和正常運行,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必須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加大經費的落實力度。一是把食品藥品安全納入全縣安全總體工作部署,列入財政預算;二是爭取縣政府撥付專項經費;三是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信息聯絡工作成績突出人員予以適當獎勵,穩定和鞏固信息網絡隊伍。
設置情境,切身感知
人教版選修1講述的是“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希望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改革的歷史背景和過程,科學地認識和評價改革,學習改革家堅強不屈的意志,增強社會責任感。在講完“商鞅變法”單元后,我給學生布置了兩類歷史作業,擇一完成。一類是功過是非,后人評說,即用小傳的形式寫出對“商鞅變法”的認識,可采用傳記體裁;另一類是穿越時空,創設情境,即“假設你曾生活在商鞅變法時期的秦國,你的生活會因為變法發生怎樣的改變?請嘗試將你的所見、所聞編寫成小劇本或小故事。你的身份可以是奴隸主貴族、新興地主、士兵、農民、商人等。”
之所以設計“功過是非,后人評說”的作業,是因為筆者希望學生嘗試重新整合知識,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同時,注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采用傳記體裁,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貼近遙遠的歷史人物。設計“穿越時空,創設情境”作業,目的是采用易于激發學生興趣的方式,通過生動的故事場景、劇本等形式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同時又可以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聯系現實,貼近生活
作業,總是與教育觀、課程與教學形態密切聯系。在講述必修2《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課中,我給學生布置了下列作業:調查自己家庭在改革開放前后物質生活的變化,如衣、食、住房、家具、家用電器、出行工具等,可以寫成調查報告、訪談記錄等。“票證”是體現計劃經濟時代的重要物證,一位學生帶來家人搜集的各種票證,讓更多學生對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還有學生通過采訪自己的家人,采取口述歷史的形式,讓其他學生對改革開放前后北京人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此外,我還讓學生利用寒假完成下列作業:選擇一處北京古建筑或博物館、展覽館,進行參觀考察,寫出考察報告。考察報告包括以下內容:時間、地點、路線(參觀門票);三張照片;圖文并茂的介紹、參觀感受,以及如何保護這些文物的合理建議。
探究延伸,升華理解
新課標提出:注重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學會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中學生已有一定自主性,不滿足于課上講解或書上的現成結論,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理解歷史,闡釋歷史的能力。撰寫歷史小論文,是對學生獨立思考的一種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