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歷史學論文

      歷史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歷史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歷史學論文

      歷史學論文范文第1篇

      我在幾年來的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中,也經歷了多次的曲折和反復。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認識到要讓學生在教學中能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全面系統的培養:

      1、探索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方法

      通過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首要表現,也是其它學習能力的基礎保障。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決定學生學習效率的高低,這方面能力的開發訓練主要通過以下途徑:

      1、探索識記具體知識點、概念的便捷途徑

      知識獲取的迅捷性、記憶的持久性和再認再現的準確性,是學習效率的首要體現。每一個知識點、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并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一方面,

      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學生能舉一反三,化抽象記憶為形象記憶,針對不同的識記對象,探索最佳的識記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進。

      2、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識內容的基本要領

      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經過、影響幾大段的復雜內容,學生靠死記硬背效率低下。這就需要化復雜為簡單,通過信息的加工重組,提取記憶要素??梢越梃b語文科的學習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點詞(動詞或名詞),簡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時,可結合數學的“集合”概念,對各條信息按一定的程序進行分析重組,形成明確的知識框架,便于系統掌握。

      3、探索系統地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方法

      歷史的每一部分內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中,要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專題線索,如政治、經濟、文化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政治專題下的政局、制度、政體、政策、階級、民族、對外關系等;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文化專題下的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各方面等。二是掌握歷史階段特征,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涉及的諸方面進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學生可參照相關輔導材料中對知識體系的概括,結合自己學習特點進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確定層次和隸屬關系,探索出系統掌握歷史學科知識的最佳方法。

      2、深化對教材知識的挖掘和聯系

      對教材知識的進一步挖掘和聯系,包括學科重點知識的挖掘、學科內知識的聯系、跨學科知識的綜合等。它是學生學習能力強化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近年來高考對學生知識能力考查的重點。只有通過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挖掘和聯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1、善于發掘教材的隱性知識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圖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關部分的主題,體現為顯性知識。同時,它們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題,體現為隱藏性知識。在學習中要指導學生對隱藏性知識深入挖掘和聯系,并進行知識的遷移。如1865年,美國從俄國購買阿拉斯加,對美國領土擴張這一主題來說是顯性知識,在隱

      性知識上則反映出:俄國在1865年之前是一個地跨歐亞美三洲的大帝國。教材中這類隱藏性知識不少,可作為學生能力開發的重要題材。

      2、深入探究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首先是歷史原因的探索,從直接原因到主要原因、根本原因;從主觀原因到客觀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探索和分析原因。其次,由表象深入探索事物的屬性和本質,理解其本質含義。在此基礎上,綜合各方面因素,總結出歷史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如失敗,直接原因是篡奪,主要原因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等方面。根本原因則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社會性質,它決定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性。從革命的特點可以分析革命屬于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革命的失敗,又可以得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這一規律性的結論。

      3、積極開拓學科內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

      對歷史學科內知識的綜合能力,是學生建構完整的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關鍵,也是高考命題能力測試的重點。因此在學習中要注意知識之間的聯系、對比和綜合。在橫向聯系上,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并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在縱向聯系上,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所屬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并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專題線索。以此提高綜合歸納概括能力。

      4、探索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聯系

      重視跨學科知識的滲透和跨學科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趨勢,也是近年來高考能力考查的重點和趨勢。在教學中,應注意指導學生以正在學習的內容為立足點,聯系其它學科中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分析或對比,從多學科的角度,更為完整地理解掌握知識,并能運用綜合知識解答相關問題。如學習到美國西部開發問題,可以聯系到當今中國西部大開發這一政治時事熱點問題,同時又可以聯系中、美兩國西部的地理因素進行比較,從而對中、美兩國西部開發的區別和聯系形成一種正確的。

      3、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答、解決問

      題的能力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歷史學科知識的運用,一方面,是解答各類歷史試題或與歷史相聯系的綜合試題,這也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導解決現實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這也是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科學”作用的終極體現。

      1、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各類考題、練習題

      當前,考試是檢測學生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說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題的技巧,也就成為學生學習能力一個重要方面,而進行各種題型的練習、考試訓練,則是培養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練習、考試和講評的不斷重復和提高,使學生逐步形成適應命題考試的能力。這方面的能力訓練幾乎每個學校都相似,這里就不再分析。

      2、對學習測試效果進行自我分析和評價

      每次考試后,通常由教師進行分析、點評。但由于教師教學時間的限制,平時更多的訓練甚至考試,需要學生借助參考答案,進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評價。通過學生轉換角色的自評互評,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命題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題的一般規律,了解答題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題的基本要領,從中發現自己在解答問題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

      3、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通過歷史把握現在、預見未來。一方面,學生可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來分析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加深對當今種種社會現象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對其發展趨勢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或預測。另一方面,以歷史的經驗和價值觀來剖析自我,客觀地分析和理解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成功與挫折,并進一步探索和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

      4、打破“權威”的信仰,5、樹立“信仰”的權威

      在教學

      過程中,對學生來說,教師、教材、學習輔導材料等是“權威”,這些“權威”的積極作用不可否認。但“權威”不等于“真理”,總要受到時代或個人認識的局限。因此,學生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就要堅持“信仰”,即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物?!爱斎剩蛔層趲煛?,對一些問題大膽提出質疑,通過師生之間交流探討獲得“真理”。

      1、找出歷史教材中的的缺陷或錯誤

      現行中學歷史教材存在缺陷和錯誤是眾所周知的,2000年,《中學歷史教學參考》曾連續多期刊登文章,指出其多達幾百處的缺陷和錯誤,這些大多是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和學生發現的。即使是新版教材,由于教材編制體制及編者知識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性,也存在諸多問題。學生能在學習中發現并指出其錯誤所在,體現了學生的歷史考據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表現。

      2、對歷史教材的某些“權威”觀點提出質疑

      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創新,使歷史教材的滯后性更加明顯,特別是一些陳舊的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明顯的過時,甚至被證明是錯誤。學生在學習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物、判斷歷史結論,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結論提出質疑,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并引用史實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

      3、對相關學習參考資料、練習題提出質疑

      當前各種教學參考、學習輔導資料、習題讓人目不暇接。一方面,要求教師慎重選擇;另一方面,也對學生提出了分析鑒別能力的要求。即使是“權威”的課外資料,也不見得比教材“完美”,缺陷和錯誤在所難免。許多學生在學習和使用中經常發現一些問題和矛盾,如輔導資料與教材有矛盾或不同的參考資料有沖突,而習題的答案錯誤或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則是家常便飯。學生在使用這些資料中要

      學會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通過教學交流尋求解決。

      4、對老師在教學中出現的某些問題提出質疑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權威”,但教師的話并非句句是“真知灼見”,由于教師個人知識能力及認識的局限性,教師在教學中出現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教師不要回避和掩蓋,而要鼓勵學生積極提出質疑,通過師生交流甚至爭論解決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對學科綜合學習能力要求的強化,教單一學科的教師與學習多學科知識的學生之間,知識和能力的互補性更加突出,學生能對教師提出質疑,甚至反過來指導教師,也不足為怪。

      6、開發研究性、創造性學習能力

      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是創造力的開發。要開發創造力,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品格,鼓勵知識的運用和創新,指導正確的創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創造環境。在教學中可先由教師示范,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指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造力的開發訓練:

      1、自己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

      教學中,學生要由被動轉為主動,思考方位的轉換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轉換一下角色,站在教師或命題者的角度,動手設計一些能力訓練題,既是學生創造力開發訓練的有益嘗試,同時又可以加深對教師或命題者的認識和理解,對學習和考試都有很大益處。設計題目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可先參照相關練習題或試題,對其進行適當的改造,然后再發展到自己獨立設計,要盡量突出其創新性、綜合性、現實性,同時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對歷史事物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提出假設推理

      通過對史實的了解,必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認識,要把這種認識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論點。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要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獨特見解或論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嘗試對一些歷史事物的發展可能性作出大膽的推理和假設,可通過與之相類似的歷史事物的對比、借鑒來提出問題,如:假設中國獲勝,又該如何評價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如果不告密,是否會失???等等。這些假設的提出,說明學生已經以逆向思維或發散性思維的形式,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探究歷史的真諦。

      3、選擇專題深入研究,4、寫出研究報告或小論文

      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新的趨勢。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可以是對學科內某一重點、熱點或現實問題的研究,也可以是跨學科的綜合性問題研究。學生可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內容、學習研究能力、研究需求或興趣取向,確定相應的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的方式、手段、需要的材料、研究的步驟、分工、預期取得哪些研究成果等。通過

      歷史學論文范文第2篇

      趙武靈王改革的內部壓力所謂胡服,就是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飾,胡服較之當時的中原服飾,要輕便的多,而且更適于騎兵戰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想法盡管得到了大臣樓緩的明確支持,但在群臣中卻招來了普遍的非議。主因是中原人身著胡服,首先就觸犯了華夷之別的禮儀規范和傳統,而采用騎射戰術又有悖于通行中原諸國的軍事戰法和軍隊建制。這樣,胡服騎射就不簡單是個服飾著裝的問題了。面對群臣的非議,武靈王并沒有退縮。他又召見了心腹大臣肥義進宮商議,武靈王說“:作為一個賢明的國君,平時要教導百姓,要制定好的政令,打仗要超越古代,建立功業。我要開拓疆土,滅中山,并胡狄,要想用力小而收獲大,就需要建立一支騎兵,學習胡服騎射,這必然要遭到流俗的議論和庸人的反對,怎么辦呢?”肥義說“: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合于俗,成大功者,不謀與眾。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欲以論德而要功也。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經過此次商議,武靈王又得到了肥義等大臣的支持,這就更加堅定了實施胡服騎射的決心。但當武靈王率先身穿胡服上朝之后,他的叔父公子成借口生病,不去上朝,為了爭取這位朝廷重臣的支持,武靈王派使者前去游說,公子成卻說:“臣聞中國者,蓋聰明徇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圣賢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能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愿王圖之也”。對此責備,武靈王并沒有生氣,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辈⒔Y合趙國的實際,說明了實行“胡服騎射”的重要性,使得公子成“不敢不聽”。其他宗室貴族趙文、趙造、趙燕以及大臣周袑也都表示反對。趙文進諫:“當世輔俗,古之道也。衣服有常,禮之制也。修法無愆,民之職也。三者,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故臣愿王之圖之?!蔽潇`王反駁說:“常民溺于習俗,學者沉于所聞,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辈⒄J為:時勢在變化,所以,世俗也得跟著改變,這是圣人之道。在強鄰壓境,胡人猖獗的形勢下,長袍重甲已經嚴重地影響了軍隊的戰斗力,已關系到趙國的存亡,在此種情況下,還死守陳法舊俗,無疑不是自尋死路。所以趙武靈王果斷的說:“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禮之變,能與時化。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贬槍σ陨嫌^點,大臣趙造則曰“: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且服騎者志,俗僻者亂民。是以蒞國者不襲奇僻之服,中國不進蠻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臣愿王之圖之。”面對這樣陳舊落后保守的傳統觀念,武靈王反駁“: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最后堅定地斷言:“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也;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壁w武靈王就是在此高壓之下推行了“胡服騎射”,前后共經歷了11年,卓有成效,不僅使趙國擺脫了過去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面,而且在軍事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勝利。從公元前306年至前296年,先后擊敗了胡人,兼并了中山,開辟了廣袤的土地。從公元前288年到前266年的22年中,雖遭秦五次攻擊,但每次都能化險為夷,相反在前270年的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使秦國在其稱霸戰爭中受到了重創。

      2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剖析

      2.1胡服騎射的分析

      “胡服騎射”是一場以軍事改革為核心的封建化運動,主要包括“胡服”、“騎射”兩個方面,“胡服”和“騎射”彼此聯系,不可分割?!昂笔浅鲇凇膀T射”的需要,為實現“騎射”目的所必須采用的手段。王國維亦云“:趙武靈王之易胡服,本為習騎射計”。趙武靈王把大力推行易胡服作為他實行改革方案的第一步。第一是“胡服”。趙武靈王首先是要求朝中官員改裝,此后“邯鄲命吏大夫遷奴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貂服”。在趙武靈王下達的命令中,只強調了這些人要穿胡服,是否其他百姓就不改裝了呢?其實,上行下效,自古皆然。上層統治者崇尚胡服,百姓自然會加以效仿,更何況胡服確實便利。強制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趙武靈王就是利用百姓的心理作用很自然地把“胡服令”推行下去的。然后是官兵,“胡服騎射”前的趙軍,官兵的衣服都是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拖拖沓沓、行動不便,影響了軍隊戰斗力的發揮。相反,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長褲,作戰騎在馬上,行動靈活方便。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年),趙武靈王正式下達“胡服令”,讓男人改穿北方游牧民族的窄袖短衣。趙武靈王此舉的目的有,一為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作準備,因為身著傳統的裘裳根本無法打仗;二為革除貴族大臣們的保守意識,強化改革精神;三為改良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培養民眾的尚武之風。第二是“騎射”。幾乎與服飾改革同時,趙武靈王又開始“招騎射”,模仿“三胡”騎兵的裝備和訓練方法,大規模組建騎兵部隊。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6年),趙國攻占原陽(今薩拉齊縣境)變其為騎邑,主因是這里北部是群峰起伏的陰山,南部是水草豐茂的草原。這里的馬,長得剽悍、善跑、機靈而有耐力,是戰馬的最佳選擇。趙國騎兵的來源有三部分:一是從趙國本土招募及變車為騎。趙國原來的兵制是“國有固籍,兵有常經”,人民按固定不變的戶籍,到一定的年齡就被征去服兵役,軍隊按地區編制。這是征車兵和步兵的方法。當時的騎兵需要具有難度很大的騎馬射箭技術,從頭訓練很不容易,按原來的兵制就無法在短時間內建成一支足以抗胡的騎兵。但是在靠近胡人的地方,人民為了自身的利益,自發地“習騎兵”“、便其用”,有了騎馬射箭的本領。因而國家就采用了打破“固籍”、不分地區的策略,以優厚的待遇招募會騎馬射箭的人充當騎兵。二是“三胡”的騎兵,據《趙世家》載:武靈王二十年,命“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惠文王二年“,主父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樓煩王于西河而致其兵”?!爸缕浔本褪钦幸?、收編胡人補充騎兵。趙國用胡兵補充自己的騎兵,實行以胡制胡,不但擴大了自己的騎兵部隊,也提高了戰斗力。三是趙國代地的騎兵。代地邊胡,近于游牧民族,其民尚氣力,多習騎射,因此有組建騎兵的基礎。

      2.2北方游牧民族與漢民族對比分析

      2.2.1騎射文化對比我國北方游牧民族,從匈奴以前的熏育、厥允、東胡、林胡、樓煩,到匈奴之后興起的鮮卑、烏桓、敕勒、柔然、回紇、契丹、女真、蒙古等族,都是慣于馬上生活,精于騎射的民族。在加上他們生活在一個自然環境惡劣,資源貧乏,周邊政治、軍事形勢變遷頻繁,弱肉強食,此起彼伏的大環境中,個體部落的獨立強盛,往往取決于軍事實力的強弱,這就導致了游牧部落無一不重視在部落中進行軍事教育。如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的匈奴族,是河西走廊最早活動的游牧民族。《史記》中記載“: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力士能貫弓,盡為甲騎。其俗寬則隨畜因射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功以侵伐,高氣力,好射獵”。草原特有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代的匈奴人游牧、涉獵的經濟生活方式。從幼年便開始練習騎射,學射鳥鼠、狐兔,到成年時皆能開弓作戰,騎射技藝超群,做到其馬“日常馳數百里,有致千里者”,其人能達到“人不馳馬、馬不懈勒”的狀態。匈奴族在冒頓單于時擁有控弦之士達三十至四十萬人。之所以擁有如此強大的騎兵隊伍,說明當時匈奴對騎射文化的重視和教育程度。而當時漢民族的騎射文化卻不及北方游牧民族,漢民族多生活在中原地區,以漁獵農耕文化為主,生活環境相對平穩富足,他們的作戰方式主要以笨重的戰車和步兵為主。在此將中原騎兵與匈奴騎兵進行對比,可得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原之馬不如也;險道傾,且馳且射,中原騎兵不如也;風雨疲勞,饑渴不困,中原之人不如也。從一定程度上看,中原地區難免會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

      2.2.2服飾文化小析民族服飾作為民族文化外在化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不同民族的服飾綜合反映了不同民族生產和生活方式、生存環境、生活水平、價值觀念、審美意識、以及民族之間的聯系交往程度,是民族社會生活經驗的積累,是民族歷史的沉淀,也是民族文化的創造,還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漢民族是以“服章之美”著稱的,同時,與漢民族共存的還有其他許多民族,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服飾,這是不同民族的智慧創造,也是不同民族適應其生產和生活環境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大交流時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漢民族的“服飾創新”,這是漢民族在對其他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實現的。趙武靈王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實行了軍服改革,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胡服”的樣式,即短衣、窄褲、革帶和長靴等,其特征是“衣長僅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于騎射活動”。改變了漢民族傳統的上衣下裳的服飾格局,史稱“胡服騎射”。這種改革,使趙國由弱國成為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胡服騎射”被學者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飾飛躍”。因此,可以說是當時其他民族的服飾文化豐富了當時漢民族的服飾文化。同時,這種“服飾飛躍”充分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共享。

      2.3胡服騎射的歷史學價值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對軍事實行改革后,推動了整個中原騎射的發展。數千年來,他一直是我國古代練兵習武的重要項目。同時,這次改革以其獨特的方式和價值給后世以深遠的影響。第一,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并不是以外部來刺激、強化軍事力量,而是把著眼點放在改革軍隊內部的結構機制,改革傳統的作戰方法上。實施胡服騎射后,軍隊擺脫了笨重不便而又耗費巨大的甲衣戰車,變得更加靈活機動而富有戰斗力。國家民眾由此而減輕了沉重浩繁的軍費開支和賦稅徭役,一則強兵,二則利國利民,這正是胡服騎射得以成功的基本因素。由趙武靈王所倡導的胡服騎射的戰法,一掃以往中原車戰的陳舊戰法的束縛,開創了新的軍事活動的場面。從此以后,以步兵、騎兵為基本力量的作戰方式逐漸得以推行。這在中國古代軍事戰史上,也有不可低估的歷史價值。第二,胡服騎射改革的推行,使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明顯變化,打擊了“先王之道不可變”的保守思想,勇于革新的思想得到了確立,同時減弱了華夏民族鄙視胡人的心理,增強了胡人對華夏民族的歸依心理,縮短了二者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了二者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為民族大融合和國家統一奠定了心理基礎。第三,改變了經濟和社會結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后對趙國的經濟結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之更趨近于游牧經濟,對游牧經濟、騎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通過選拔,進入到趙國的軍政領導層,改變了趙國的權力結構。第四“,胡服騎射”是中國歷史上服飾方面的一次巨大革命,對后世服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胡服騎射以前,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飾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也是區分夷夏不同民族身份的標志?!昂T射”之“胡服”首先是為便“騎射”,也便利了人們的生產勞動與其他社會活動,這就強化了服飾的實用功能,同時,因其打破了服飾的民族界限,弱化了身份界限,使君臣、官民的服飾差別大大減小,自然弱化了服飾的身份標示功能。除當時楚、齊兩國已有人效法外,漢代即以成為官定武服;北朝以后,文武官員皆為胡服,后來一般百姓,甚至婦女、兒童也逐漸穿上胡服。胡服的優越性日益被中原人民所接收“,習胡服,求便利”成為我國服飾發展的總體傾向。

      3結語

      歷史學論文范文第3篇

      英國史料教學的興起,與當時“新史學”思潮的出現大有關聯,或者可以說,史料教學所以被提出,直接就是“新史學”理論引導的結果。“新史學”是基于反對“傳統歷史”只注重“知識傳統”而提出的,主張“學校歷史的重心不應該再是過去發生了什么,而是學習怎樣去獲取知識”;“怎樣獲取知識”,就是要像歷史學家那樣“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把史料作為證據”。因為,誠如歷史學家卡爾所言:“歷史研究的過程就是歷史學家與他的事實之間不斷的互動過程;沒有史實的歷史學家將失去立足點,無用武之地?!币舱缡穼W家約翰遜最干脆的道白:“沒有史料和證據就沒有歷史?!钡?,真要“像歷史學家那樣”,歷史知識就變成了歷史塑造的結果,因此這一提法并沒有一下子獲得普遍的認可,而是在歷史教育界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但著名的歷史學者湯普森、李彼得、羅杰斯都站在了“新史學”的一邊。湯普森撰寫了《理解歷史》一文,文中寫道:“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知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反映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歷史的實際情境及其發展。要達到這樣,最好是由學生運用史料作為證據,而這種運用是廣泛的、有指導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湯氏此言,既因應了當時教育學理論界皮亞杰、布魯納等人提出的新教育主張,同時也是對傳統教育理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原則的精辟總結,可謂擲地有聲。正是在這些學者專家的引領下,史料教學一時成為強音。[2]

      2.史料教學的推廣得益于各級組織的力量

      史料教學成為歷史教學的主要方法與手段,得力于英國“全國統一課程歷史學科小組”及歷史教學大綱編寫組的推動。上個世紀90年代,“全國統一課程歷史學科小組”提交了一份“關于中小學歷史教學的最后報告”,將英國中小學歷史教學的目標歸納為十條,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是其中的核心;而怎樣進行思維訓練,報告也提出了具體的提議,即第七條:“向學生介紹歷史學家所采用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與此同時,關于運用史料教學來促進歷史學科的能力的也被寫進了最新的教學大綱,大綱不僅強調了歷史教學的三大目標之一是“史料的運用”,而且對學生對史料功能的認識等具體問題做了詳細的界定??梢哉f,報告和大綱為史料教學的推廣添加了“助推劑”。

      3.史料教學的落實源于教材、教法的整體推進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英國歷史教育界對史料教學的廣泛性、指導性、思考性、漸進性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取得了共識,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和教科書結構進行了改革。比如,針對傳統歷史教科書,羅杰斯就批評說:“一般課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裝飾性的,通常只涉及文義說明的問題,其意義不大?!币虼耍碌臍v史教科書打破了以往按照歷史學科體系編排教學內容的舊模式,而是按學生的學習進程和歷史思維發展進行設計,以顯示史料在此過程中的作用,這樣,新的教科書也就由過去的按時序編排變成了按主題編排,大量史料和練習就附著在主題之下,同時還具體說明了所附資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標。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學程序,如史料分類、史料概述、史料轉述、作者推斷、史料質疑等。不僅如此,史料教學的理念也影響到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考試歷史試題的編寫,如結構型試題的提供背景材料、創設問題情境等。這樣,史料教學不僅有了聲勢,而且真正地進了教材、進了課堂,甚至進了考場,史料教學即由此“深入人心”。

      4.史料教學的持久力在“關注細節”

      一些研究者關注到,英國史料教學研究過程中,非常關注細節,研究論文多從微觀著眼。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以論文題目而言,就有“如何使學生對史料感興趣”、“教師對原始資料認識存在的一些誤區”、“通過電影學習歷史”等等。關于“如何使學生對史料感興趣”,有作者就提出兩個解決辦法,一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史料,一是教給學生進行史料學習的方式方法。也有研究者為學生設計出用來促進歷史資料獲取與瀏覽電子智能信息的系統,以便學生可以有效地提取也許并不清楚但確實非常有用的信息資源,以拓展視野,實現教學目標。還有的研究指出,在史料教學中,教師固然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但他更是一個支架———主要是給機會讓學生提出問題,對史料進行分析、解釋、說明,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積極地參與到歷史探究中,在探究中“身臨其境”。還有的研究論文專門討論“原始資料”與“二手資料”的關系,探討教師對原始資料認識存在的誤區,提出原始資料比二手資料更可信,因此原始資料常被歷史學家用來評估歷史的偏見,因此原始資料既是過去的證據,也一定有助于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教師理應重視讓學生通過原始資料來構建對過去的認識。

      歷史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歷史 三維目標 教學

      三維目標是感知歷史、學習歷史、理解評價歷史的有機結合,是由淺入深,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只有落實“三維目標”,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落實三維目標呢?

      1、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簡稱之為“雙基”。

      學科基礎知識——指各個學科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該學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實、概念、規律、規則、原理、定理等。

      學科基本技能——指各學科所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該學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

      知識和技能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與學,都是通過知識與能力來體現的。知識與能力是傳統教學合理的內核,是我們應該從傳統教學中繼承的東西。把“知識與技能”列在三維目標的第一維,既肯定了“雙基”本身半個世紀以來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也是肯定了“雙基”現在乃至今后在基礎教育教學工作中仍應繼續發揮其積極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過程——指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自主實踐的過程。包括:文本的認知發展過程;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強化思維訓練,提高思維品質,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培養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的過程;情感體驗的內化升華過程。

      方法——指學生在動態的、開放的思維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掌握目標達成時的最好方法。

      過程與方法是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過程中常常蘊含著一定的方法,一定的方法也只能體現在一定的過程之中,并通過一定的過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過程與方法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過程的體驗、方法的選擇,是在知識與能力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的進一步開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是從廣義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素質,包括動機、興趣、感情、意志乃至品格、個性等在內的心理特征,即非智力因素。它所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態度——是指最根本的態度,是對人生的態度,涵蓋了一個人對方方面面的正確態度,社會責任。包含著德育的全部內容。

      價值觀——指一個人一生的價值追求,價值取向,價值定位,也就是生活理想,人生目的,亦即通常所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又是課堂教學的動力系統。新課程倡導對學與教的情感體驗、態度形成、價值觀的體現,是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基礎上對教學目標深層次的開拓。

      1、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度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教師必須改變舊有的過于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把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密切地結合起來,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

      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提出的“黑貓白貓論”也告訴我們,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在教學方法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學情分析,從學生實際出發,必須選擇科學化、合理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達到課堂教學的最高效。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互為補充的。因此,在教學方式設計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境以及自身素質等綜合因素,實事求是、科學地取舍各種教學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求“標新立異”,走入“什么都搞‘探究’,否定接受式和觀察、模仿學習;不顧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儲備,也沒有具體目標,徹底放開,讓學生憑空想象,無據辯論”的形式主義的怪圈。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與方式,是達到學習目標的重要前提。因此,課程目標特別強調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方法。在這方面,課程目標特別提倡探究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如:開展課堂討論與辯論;舉辦歷史故事會、演講會、講座等;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進行歷史考察;仿制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編輯、出版歷史板報、刊物;舉辦歷史專題展覽;擬寫歷史論文、札記、社區史、家庭史等;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搜集各種歷史材料;制作、填寫歷史圖表和年表;學唱歷史歌曲等。

      學習歷史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包括:記憶、聽說、閱讀、觀察、練習、寫作、參觀、表演、欣賞、研究、總結、評論、創作、討論、調查、游戲、收集資料、制作圖表、社會活動、辯論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結構程序、不同的遵循原則、不同的呈現方式和不同的獲取手段。但無論怎樣,歷史方法的掌握都要在歷史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完成。歷史學習的許多特有的方法,帶有技能性質的,如閱讀歷史讀物,識讀歷史圖表,知道古代紀年方法,正確計算歷史年代,描述歷史事件。其他帶有綜合性的方法,如搜集與整理材料的方法,運用歷史的

      眼光來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的方法、遷移的方法等。歷史課程目標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這表明,新課程不僅關注歷史學習的結果,更關注這種結果是如何獲得的。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把“以教論學”,轉變為“以學論教”。教師要重視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并以好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過程。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注意以下幾點。

      ①善于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學習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

      ②善于從初中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出發提出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才能。

      歷史學論文范文第5篇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帶有“問題”的教學情境。古語云:“學源于思、思起于疑?!碧K聯心理學家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導為主,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中心,揭發矛盾,啟發思維,使課堂教學真正地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一課時,我引導大家回憶“府院之爭”及我國派十五萬華工參加協約國方面作戰的過程,著重指出中國也算是個戰勝國。然后,又著意講解在“巴黎和會”上中國領土被重新瓜分的辛酸歷史,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提出了如下疑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也是戰勝國,為什么在巴黎和會上卻被當作戰敗國被瓜分?”從而取得很好的設疑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個優秀的問題情境,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會引發學生思維的漣漪擴散,使學生學得更多、更好。

      二、開展課堂討論,是開發思維的動力

      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是開發思維的動力源泉。高中學生,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維能力已有較大提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創設討論課題,開辟群眾討論,鼓勵學生爭論,這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有利于學生所學的知識在討論中而豐富起來。例如,我在課堂上講到“中國產生”一目時,曾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啟發學生把民族資產階級對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工人階級的幾種不同態度進行分析對照,并引導學生運用大量歷史事實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最后歸納總結。這樣,學生就對民族資產階級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這一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在討論中,同學們收獲了各方更為全面的知識,思維方法有了改變,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又如,我在引導學生分析“影響”時展開了一場討論會。有的同學認為:打斷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從此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給中國帶來的是“屈辱”。有同學會說,正是由于這場戰爭,才推動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也有同學說,西方列強不斷侵略中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但是,這種奇恥反過來促使了中華民族覺醒,忍辱負重,抗爭探索……通過對“”的討論,加深了同學們對影響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思維鍛煉,我發現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許多。

      三、豐富史料教學,是發展思維的基礎

      前蘇聯學者萊納說過,“任何思維的進行都必須要有思維的材料,否則思維的操作就無從談起,歷史思維的培養尤其如此”。在歷史教學中,如果離開了基本的歷史材料,教學只能是空談。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歷史知識是怎樣而來,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只用作應付考試,喪失了實際應用價值。這樣的歷史教學,是違背歷史教育本質的,是沒有意義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能力目標”中明確提出,“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明確提出,“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要求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這就對教學中史料的運用提出了明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史料,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結合史料思考問題,充分發揮史料應有的作用來體驗論從史出,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教學《古羅馬的法律》中“十二銅表法”。因這節是重點內容,又比較抽象,所以我直接選用“資料卡片”和教材中有關的法律條文材料進行設問,讓學生認識法律條文所涉及的內容,通過史料表述的現象提示其實質,并直接對其進行評價。在具體的歷史現象面前學生不難得到認識:法律在一定范圍內保護了平民的利益,打擊貴族的專橫,又同時表現了法律落后的一面。這樣的論從史中出,增加真實性、可靠性,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分析材料能力的提高。史料拓展了教材深度,并使教學顯得更生動精彩。通過學生閱讀,教師講述,并設計思考題和答案,可以促使學生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深化與完善,在潛移默化中使歷史思維能力隨之得以鍛煉與提高。

      四、加強能力訓練,是拓展思維的要求

      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基本要求。巧設一些思維練習,并使所設計的練習題具有針對性、目標性、典型性和探究性,不論是專題訓練、綜合訓練、還是選擇、材料解析題作答,都始終要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作為命題設計的首要。如在選修專題中的“英法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這一內容時,我要求學生按時間順序把這三國革命的背景(原因)、經過及其歷史意義歸納成要點,列成表格,并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尋求解題的思路、方法,并比較其異同點,從而得出正確結論。又如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一節中,“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我們是支持還是反對?為什么?”這一思考題,書中只是講了些歷史事實。如果沒有較強的語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歷史理論基礎,就不能達到論從史出的目的。于是,我便以此為突破口,組織學生查閱資料,并就經濟全球化的利弊進行了辯論。正方同學觀點明確,以科學資料為論據進行陳述;反方同學據理力爭,用大量的實際情況做論據進行反駁。課后,讓學生寫成書面材料,撰寫史學小論文。這種寫作,可充分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闡述出某種新觀念。通過拓展練習,學生思維能力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五、結語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亚洲?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九|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一区| 校园亚洲春色另类小说合集| 亚洲av无码兔费综合|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中字慕日产2021|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一级在线观看|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 亚洲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