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親情作文開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拿到一個作文題目,首先,要確立好主題,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選擇可寫的材料;其次,要選擇自己能把握的材料來寫。如,關于“愛”的話題作文,愛的內涵豐富,可以表現親情、友情、師生情等;可以表現特定環境下人與人的關愛幫助,如醫生對病人的關愛、人們對弱者的關愛等;也可以表現對民族、對祖國的熱愛。如,陸游對祖國統一的渴望,文天祥對故國的赤膽忠心等。一般來說,表現親情、友情、師生情等溫馨情感的作文我們最熟悉,寫起來可能最順手,表現特定環境下人與人的關愛幫助的作文更能緊跟時代的步伐,更易寫出新意;表現對民族、對祖國熱愛的作文立意更深刻、展現的文化內涵更豐厚。第一類作文好寫、但也是最多人寫的,所以難有新意,自然更難得高分;第二三類如果把握得好,更易得高分。所以,寫作之前,一定要先立意,確立好寫什么主題。
二、“鳳頭”展文采
“文似看山不喜平”,講的是文章要曲折生動,咫尺興波,才會吸引別人往下看;“鳳頭、豬肚、豹尾”講的是文章開頭要像鳳凰的頭,精美亮麗。在悉數的文章技能中,開頭是最重要的。開頭寫得好,寫得精美生動,陣容奪人,受到傳染,引發共鳴,疑團迭生,疑竇頓起,才會吸引別人往下看。不然,正文內容寫得再具體生動、趣味無窮,沒有一個好開頭,文章吸引力大大減少,文章分數則大打折扣。于是才有:“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寫人敘事的作文常用的有哪些精彩的開頭呢?
1.巧用修辭,凸顯文采。修辭是語言運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貼切的修辭,常能使語言增添許多風采。在考場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練運用修辭手法扮靚語言,開頭不凡,自然會給閱卷老師一個良好的印象。
2.突出矛盾,渲染氣氛。文章在一開頭就抖出一個矛盾沖突。故事有矛盾才會有吸引力,在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文章的曲折性、可讀性會大大加強
3.描寫環境,烘托背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記敘文、散文的寫作中,環境描寫是不可少的。環境描寫可以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4.廣泛引用,突出主題 。引用法是一種很常見的文章開頭法,內容是很豐富的,若是議論文則常引用名人名言以增強論證效果,突出主題。此外,還可引用古語、俗諺、對聯等等。
三、新鮮生動事例構主體
作文怎么寫才能“新鮮逼人”?只有做到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新的發現,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徑,才能寫出好的考場作文。首先,選材新融入時代新意。把作文選材的視角投向時事,獲取新的寫作素材。白居易強調“文章合為時而著”。就是說文章應該寫時代新人,論時代新事,繪時代新風,傳播時代精神。中學生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要關注時代大事、社會熱點和大眾話題,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與時代脈搏合拍,與時俱進,用自己的筆把對時代的思考記錄下來,讓自己的作文閃耀時代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表現、新要求、新趨向,富有時代的氣息。
優秀的作文,語言應該生動形象,事例宜具體。文采斐然,但不能華而不實,材料充實,卻不是完整情節的記錄。具體方法有:
1.五覺描寫法。“橫看成嶺側成峰”,同一個事物從不的角度去觀察所得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要寫一個事物時,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并調動每一個感官去感受,那所寫之物自然就生動形象。
2.增添細節法。文章可圍繞中心,聯想一些與事或物有關的細微末節,以達到具體感人的效果。
3.正面側面結合法。正面描寫是把鏡頭直接對準描寫對象進行刻畫,須形神具備。側面描寫是有意寫對象的周圍事物,使所描繪的對象更為鮮明,更為突出。
4.點面結合法。點面結合就是主要場景和中心人物與場面的總貌相結合。“面”是人物活動的空間平面,是作者的觀察視野從橫方向上充分展開,讓筆觸伸向場面的每個角落,對全場的鳥瞰,與“點”相結合后形成立體畫面。
5.遠近相襯、動靜相映法。在景物描寫中我們往往會像《蘇州園林》中的建筑藝術一樣,遠景近景相映襯,這樣才能使文章具有層次感、立體感。又會把動景與靜景相結合,使文章生動、感人。
其次,作文要把握好結構。作文的結構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總分總式。這是最常見最樸素的寫人敘事結構。它的特點是有一個點明題意的開頭(A),簡潔醒目,作為文章的總起部分。主干部(B、C、D)也可以說是文章的分述部分,它的幾段互相獨立,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中心,在編排先后的次序上還需要有一定的斟酌。結尾E是文章的總結部分,它不僅是D的自然過渡,而且常常是對B、C、D的歸納小結,又是對A的照應。第二種,逐層進入式。這種結構方式適用于用一件事寫人敘事。它的特點是:第一層次A,寫事情的起因;第二層次B,寫事情的發展;第三層次C,寫事情的;第四層次D,寫事情的結局。文章的二三層次是全文的靈魂和力量。這兩個層次寫得好,常常可以使文章內容豐富起來。
四、豹尾現力度
古人在談到結尾時常以“豹尾”為標準,是指結尾時筆法要簡結、明快、干凈利落,猶如豹尾勁掃,響亮有力,給讀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
1.首尾呼應,凸顯主旨式。首尾呼應是考場作文中最實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況是作者先在開頭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結尾時再次強調,照應開頭,從而使文章的中心鮮明突出。
2.卒章顯志式。這種結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結束時,以全文的內容為依托,運用簡潔的語言,把主題思想明確地表達出來,或者在全文即將煞尾時,把寫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這種結尾方法又稱畫龍點晴式。
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參加過幾次中考作文閱卷,回頭想一想,覺得大多數作文無特點可言,均為尋常顏色,似曾相識,不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甚至毛病挺多,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語言上,過于通俗,口語化嚴重,書面語成分少
詞匯量少,詞語重復使用過多,句式單一,幾乎未使用任何修辭手法,不能靈活運用各種表達方式,文字運用缺乏技巧,更不必說創新運用。曹植筆下的“宓妃”的外相是“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作文語言是文章的外相,優美的語言外相主要來自書面語和語言的修飾技巧。缺少書面語色彩,口語化嚴重,其原因不是我們學過的詞匯量少,而是我們不能做到學以致用,我們在初中教材中學過的詞語是能滿足考場寫作需要的。學詞語的最高境界是運用詞語,我們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要多多運用學到的詞語,提高書面語的使用率。我們還要講究語言的修飾,要有修飾語言的意識,掌握語言修飾的基本技巧。常用的技巧有反義詞的對舉、比喻手法的運用、疑問句反問句的使用、整句散句的組織配合、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等。我們尤其要重視標題、開頭與結尾的語言錘煉。
二、寫作素材運用失當
《洛神賦》中寫諸神會聚時的景象是這樣的:“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場面繁富生動,多姿多彩,給人感覺豐盈充實。我所看到的作文,素材上,事例不典型,對學過的知識材料記不得或想不起來,無材料可寫,就將生活中的閑事拿來湊數,東拉西扯,七拼八湊,有的作文通篇都是廢話,重復啰唆,空洞無物。有的內容過多依賴于題目中的材料,或是重復引用。絕大多數文章取材局限在“親情”“友情”范圍之類,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細。考生的寫作材料主要來源于考生學習的書本和所感知的現實生活,應該說是比較豐富的。考生感到無材料可寫,是一時想不起來相應的材料,究其原因是平時對材料運用得少,只有平時多查閱資料,寫作中多使用材料,在各類材料之間架起了橋梁,才會達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思泉涌的寫作境界。因此平時要在訓練中熟記一些名人名言、詩詞名句、一些典型事例,關注并記錄社會大事,留心并描寫生活細節,這樣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三、結構處理還需費思量
我們的很多考場作文給人的感受是隨意散漫,看不出精心組織加工的印跡,更談不上別具匠心了。例如分段不合理是最明顯的體現,有的作文只有兩三段,籠統死板,有的作文五六百字卻分了十幾段,顯得零碎不集中。《洛神賦》中有這么幾句話來描繪“宓妃”身段,“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意思是說“宓妃”“豐滿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麗像是削成一樣,腰部苗條如一束纖細的白絹”。中考作文五六百字的篇幅,是文章中的短制,但也是獨立的個體,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文章各部分要齊全,要連貫,要緊湊。開頭要精巧,結尾要收束有力,主體部分要做到層次分明,鳳頭、豹尾、豬肚是最穩妥的結構方式。結構顯著的外在體現是文章段落的設置,一般來說,五六百字的文章設置5~8個段落為宜,既不失美感,又便于閱卷教師把握。我曾欣喜的看到有的文章采用小標題或段首中心句的寫法,突出文章的結構特點,便于與閱卷教師進行文本對話。有的給文章添加題記或后記,使文氣充盈,結構秀美。
四、作文缺乏深厚生動的意蘊
文章的意蘊指文章中的情感與思想,表現為情感的豐富與純正、思想的嚴肅與深刻,文章中的情感與思想應與社會的主流意識保持一致。在閱卷中我們卻發現有些考生在文中表現出的一些不夠陽光,不夠純美的思想感情,諸如對游戲的迷戀、對親情的漠視、不知感恩、缺乏社會責任感等。親情、友情、公德情是學生作文主要表現的情感,寫作時既要深入挖掘情感,又要通過蓄勢渲染強化情感,使所要表現的情感厚實而有底蘊。文章思想要深刻,立意要高遠,要具有思辨性,或從人生成長角度著筆,或從道德品質角度著筆,或從國家民族角度著筆,或從歷史社會角度著筆,都要有時代氣息、人文氣息,體現考生較高的思想境界與個人修養。努力追求“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的境界。
所謂過渡是指文章內容的前后銜接,由前一個意思自然地引出后一個意思,使人感到中間沒有間斷或跳躍。其作用就在于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層次連接起來,使人讀起來有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之感。其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小標題過渡。在文章各部分之前冠以小標題進行文章整體的過渡。這種形式使各個段落逐層遞進,環環相扣,渾然一體。例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Ⅰ優秀作文《遵守規則就是善待親情》一文中,作者通過“惜生方可安定”“守規方可致遠”“聽勸方可智明”三個小標題,使文章的層次與段落之間銜接緊湊,過渡自然。
2.排比過渡。即用排比句做文章各層或各段的首句或結束句,構成層次或段落間的排比,由排比句引領過渡。例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Ⅰ優秀作文《法制高于一切,責任重于泰山》一文就是采用這種過渡方式。文章的中間三段每段開頭的句子分別是:“人生如歌,責任為曲,樂曲相和,方知歌之動聽”“人生如山,責任為引,循引攀山,方知山之高聳”“人生如海,責任為塔,燈塔指引,方知海之遼闊”。在這幾個過渡句中,句子的結構基本是一致的,而且始終緊扣文章的中心論點“責任”,觀點鮮明,中心明確。
3.句子過渡。所謂句子過渡,就是在上下段落之間增加一個簡短的句子,使之承上啟下,銜接緊密。例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Ⅰ優秀作文《給小陳的一封信》,文章的開篇作者引述材料后,“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小陳,你舉報父親的行為表面上是犯上之舉,而實質上是一種利人利己的善意之為”一句順勢引申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善意的“無情”。作者運用句子過渡的方式,使文章的轉折自然流暢。
4.詞語過渡。詞語過渡的方式,就是用詞語將相鄰兩層意思銜接起來,使上下文連貫。如用“總之”“當然”“然而”“可是”等詞語過渡,也可以用表時間、地點、性質的詞語過渡。這些用來過渡的詞語常常放在段落的開頭。例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Ⅰ優秀作文《少年勇擔當》,文中作者在充分肯定小陳的行為后,由“可是,社會需要更多這樣暖暖的‘小陳’,來升溫這冰涼的時代”一句轉入對現實社會中一些不良現象的批判。句中的“可是”,使文章由此過渡到現實中來,簡潔明快,轉入自然。
二、照應
所謂照應,是指文章前后內容的相互關照和呼應。常見的方法有:首尾照應、前后照應、文題照應等。
1.首尾照應。這是文章中最為常見的照應方式,即是文章的開頭與結尾,緊密呼應。例如2015年高考新課標卷Ⅰ優秀作文《給老陳的一封信》一文,作者開篇寫的是“老陳,請不要責怪自己的女兒,因為她的心中是對您滿滿的愛!”而結尾處寫的是“老陳,請不要責怪自己的女兒。請您用心體念她對您滿滿的愛。”文章首尾照應,既給人一種結構完整、渾然一體的感覺,又有概括全文、揭示中心的表達效果。
關鍵詞:學生 作文 文采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8-0184-01
孔子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其中“文”即指“文采”,這句話強調的就是“文采”之于文章內容的重要性。對于優秀的高考作文來說,它首先應該講究語言的藝術,憑借“文采”去創造文章“亮點”,從而為獲得高分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整句成段
漢語的句式多種多樣,唯整句最容易受到讀者青睞。何謂整句?整句是相對于散句而言的,即指結構相同、字數大致相等的一組句子。具體表現為使用了排比、對偶、反復、頂真、回環等修辭格的句子。其優點是具有音韻的和諧美,節奏形式上的整齊美,同時也使內容更豐富,意蘊更深刻。運用這種形式應注意不要刻意追求形式,而重在內容的深刻含蓄。例如:
1.你會因喜愛北國的皚皚白雪而對南國的椰林海風不屑一顧嗎?你會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橋流水、青瓦白墻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嗎?你會因鐘情流行音樂而厭煩″沉悶乏味″的古典音樂嗎?(本段選自2003年全國卷優秀作文《心中的天平》。本段使用排比修辭給讀者造成強烈的視覺印象,不僅如此,還綜合運用了設問與對比,因而更加深了文段的意蘊)
2.蜂采的是花,釀的是蜜;蠶吃的是桑,吐的是絲;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學習了科學知識,就不該只是重復前人的智慧,而應該有所創造。(如果一段話只使用排比修辭,難免顯得呆板,表意不夠深刻。而本段由于先列舉了兩個實際生活中不容置疑的常理,就使得后面的觀點更容易讓人接受。在考場作文中,以這種方法開頭或結尾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3.怎么能不喜歡出發呢?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沒見過大漠的廣袤,依舊遺憾;見了大漠的廣袤沒見過森林的神秘,還是遺憾。世界上有不絕的風景,我有不老的心情。(以設問開頭總領全文,接著以排比、頂真修辭回答“喜歡出發”的原因,語勢通暢,層層推進,從而為結句“我有不老的心情”做了有力的鋪墊)
在考場作文中,若能集中筆墨,運用整句形式寫一個開頭或結尾,定能點亮全篇的“文采”,那么,摘取發展等級的最高分也并非難事了。
二、鑲嵌名句
恰當地引用名言警句,能豐富文章的語言,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璣,而如果能引用一些閃著智慧光彩、蘊涵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名言警句則往往會使文章大大增色。例如:
1.我會選擇放棄,尋一個更適合的目標,既然找不到“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何不尋一方“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凈土?既然無法欣賞“明月共潮生”的佳景,何不煮一壺酒,邀疏星共飲?
2.我喜歡婉約中透出英氣的李清照,雖然“人比黃花瘦”,也高歌“不肯過江東”的項羽;我喜歡有超世之才又臨驚泰然的蘇軾,雖渴望“雄姿英發”的偉業,但更滲透了“淡妝濃抹”的自然和諧;我喜歡嫉惡如仇而又心懷柔腸的魯迅,雖“橫眉冷對千夫指”,但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深情。
3.選擇博愛,就是選擇對情感的珍視。人生一路,處處關情。親情、友情、愛情,無不讓生命充滿感動與絢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是親情的關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友情的牽掛;“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戀情的思念。每一個生命都走不出情感的射程,是那些情感,讓人們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好好珍惜屬于自己的分分秒秒。珍視情感,讓生命多些感動與回味。
以上三個選自高考優秀作文中的片段不約而同地擷取了古詩名句,在表達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向評卷老師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底蘊。如果把源自作者筆下的語言文字比作一頂王冠,那么恰當的名言警句則無異于鑲嵌在王冠上的顆顆明珠。在考場之上,胸中積累了豐富的古詩名句的考生何妨憑此一展才情呢!
三、化虛為實
化虛為實的目的是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詞語寫得具體、形象,可知、可感。例如:
1.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初夏的早晨打開窗戶時迎面吹來的那股清風。是你獨坐一隅聆聽歌曲時的那種心靈的靜謐,是你從母親手中接過飯碗時心存的那份感激。幸福無時無刻不在你身邊。
2.友情,是人生一筆受益匪淺的儲蓄。這儲蓄,是患難中的傾囊相助,是錯誤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時的一把真誠的攙扶,是痛苦時抹去淚水的一縷春風。
3.瀟灑是一道恪守在每個人心靈中的美麗的風景。瀟灑的內涵包羅萬象,“采菊東籬下”是一種清凈的瀟灑,“勝似閑庭信步”是一種喜悅的瀟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一種豪邁的瀟灑。珠光寶氣、濃妝艷抹不是瀟灑;盲目從眾,追逐時髦不是瀟灑;信口開河、油腔滑調不是瀟灑;自吹自擂、相互攀比不是瀟灑。
以上語段中的“幸福”、“友情”“瀟灑”都是抽象名詞,如果單純闡釋概念,很難讓讀者產生共鳴,而作者信手采擷生活中具體事件來加以詮釋,便輕而易舉地喚起了讀者的感性體驗,并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運用此法來寫時間、理想、信念、自尊、自強……不是都可以寫得生動傳神,形象感人嗎?
四、巧于化用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留下了眾多名言佳句。詩詞歌賦、電影電視、歌曲廣告,許多句子耳熟能詳。如果對名句進行改造化用,舊瓶裝新酒,作文中若能信手拈來,嵌入自己的文章中,往往會取得化腐朽為神奇的理想效果。
1.有學生諷刺當今某些不正常的現象,把《陋室銘》第一句改為“分不在高,有權就性;才不在多,有錢就靈。”
2.一個準備高考的學生,一個學期要做11.35公斤的考卷,于是只能在課堂上想想帶張軟盤去沖浪。
3.“克隆綿羊,沒爹沒娘。名人出書,一塌糊涂。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某某居然克隆家長簽字哎!“小廣播”大聲宣布著。”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慘的分數,敢于正視嚴厲的批評。
5.血可流,頭可斷。發型千萬不能亂。
以上文句于機智幽默中透出一絲“叛逆”,卻又洋溢著校園生活的青春氣息,莊諧之間,個性盡顯,讀來讓人忍俊不禁。考試中如果能打破死板乏味的語言套路,以獨創的詞語、句式把文章寫得絢麗生輝,自然會受到好評。
五、改變詞性
切合語境特點,以詞性的臨時變化來求得表意的生動深刻,也是增強語言表現力的重要一招。例如:
1.雨有一種神奇:它能彌漫成一種情調,浸潤成一種氛圍,鐫刻成一種記憶,當然,有時也能瓢潑成一種災難。
2.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3.“七色花”,很詩意的一個幼兒園名,也很女性。
4.中加點的詞語都屬于不及物動詞,后邊本不可以帶賓語,而在這里,作者臨時將它們活用成及物動詞,在它們的后邊分別加上了賓語,便形象生動地突出了“雨”的神奇。
在我們語文教材里,運用首尾呼應手法的文章很多。
朱自清的《背影》開頭寫道:“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中間詳述父親爬過月臺,給孩子留下感人的背影。最后一句是:“……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個首尾呼應,不僅使感情表達得縈繞回環,而且層層遞進。開頭說“最不能忘記”,結尾卻在淚光中看見了父親的背影,形象而真切,感情更強烈。
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開頭寫道:“我不由地停住了腳步。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結尾寫道:“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根據上面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總結出首尾呼應的基本內涵:開頭迅速入題,點出全文線索,順勢引出下文;結尾呼應開頭,充實開頭入題的內容,點明文章主旨;須有貫穿全文的線索,開頭、中間、結尾一脈相承,首尾呼應,前后圓和。
原文呈現
[原文呈現]
冬日暖陽
爺爺是我最敬愛的人,他如一縷冬日暖陽,把無私的愛給了他最疼愛的孫女。他走得坦蕩而安詳,唯有一絲眷戀,無法伴我走到最后。我時常會在某個瞬間突然想起有他的日子,有關他的點點滴滴。如今,這些只能定格在記憶里,然后,在時間的洗禮下,逐漸模糊……
爺爺,你還記得那年寒假嗎?一向聽話的我學會了上網,并且日趨成癮,整天魂不守舍,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明知這是沼澤地,卻還是不能自拔,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后來,爸爸發現了。至今仍清晰地記得,他臉上憤怒失望的神情,怒火揚起,燒去了他一貫的理智,他忘了那天是大年初十,冰冷的地板,我跪了很久……我知道自己真的過頭了,爸爸氣得不愿再看見我,就這樣,他摔門而出。年過六旬的爺爺,拄著拐杖吃力地扶起了我。剎那間,我淚流不止,堅定地看著你說:“我再也不會犯傻了!”你欣慰地笑了,用你的溫情撣落少女懺悔的眼淚。一縷冬日的陽光照在你的臉上,滄桑的眉目間,滿是慈祥和藹,很溫暖。
正如你所說,人這一生,孰能無過?關鍵就在于能否及時懸崖勒馬。
如今,又到了隆冬時節,陽光一如當年那樣溫暖。每當放寒假,我都會挑一個晴天,帶上幾枝臘梅花,到你的墳前祭奠。我靜靜佇立在寒風中,感受著你在世時的關愛。世遷,唯有故人的親情溫暖永恒。蹲下身來,我輕聲問:“爺爺,你在那邊過得好嗎?”
爺爺,你就是我的冬日暖陽。一如你辭世時的寂靜,一如你永不泯滅的慈愛,一如你嘴角淺笑的贊許,伴隨我未來的征程……
總 評
本文寫作立足于比喻立意,用“冬日暖陽”比喻爺爺對孫女的愛。貫穿的線索是爺爺對孫女的愛,一脈相承,首尾能做到呼應。不足之處在于,開頭入題有點急于求成,把點題的語句突然拋出來了,給人突兀之感。結尾呼應缺乏鋪陳,記敘、抒情停留在表面,層次性不足,呼應力度不夠。
升格指津
[升格指津]
這里主要有兩點升格意見:
文章內容應圍繞線索來安排詳略。本文線索是爺爺對孫女的愛,應該選擇與之相關的內容詳寫。“正如你所說,人這一生,孰能無過?關鍵就在于能否及時懸崖勒馬。”爺爺把“我”扶起來體現爺爺對“我”的愛,但爺爺的勸說更能體現爺爺對“我”的愛,勸“我”改過自新,為后文懷念爺爺做鋪墊,怎么能一筆帶過呢?所以爺爺扶“我”起來、勸說“我”都要詳寫,而爸爸的責罰應該略寫。
關于首尾呼應,前面提到的兩篇課文是很好的范例。首先針對文題做到迅速入題,“冬日暖陽”,先寫寒冷的冬天,自己遭遇困境、挫折,“暖陽”不需要在此處點明;其次要點出全文的線索,本篇習作的線索是爺爺對“我”的愛,作者寫得很好;再次,結尾借點題呼應開頭,充實開頭入題的內容,“暖陽”需要濃墨重彩地寫,既是冬天里溫暖的陽光,更是爺爺生前對“我”濃濃的愛,一語雙關,水到渠成;最后,比較開頭入題和結尾呼應,我們可以發現明顯的層次性,文章開頭入}淺顯,結尾呼應深刻。
我們來看看修改后的佳作。
佳作出爐
冬日暖陽
北風肆虐,我孤獨地佇立在窗前,凝視著窗外光禿禿的樹枝,腦海里全是爸爸的訓斥:“你怎么考的?名次又下降10名,肯定是趁我不在家偷偷上網的吧!手機怎么來的?是不是沒人管你了……”許久,我的目光落在相框上,那是爺爺和我的合影,爺爺是我最敬愛的人,他最疼愛我這個孫女。有關他曾經的點點滴滴,如今只能定格在記憶里,然后,在時間的洗禮下,逐漸模糊……
爺爺,你還記得初一那年寒假嗎?一向聽話的我學會了上網,并且日趨成癮,整天魂不守舍,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明知這是沼澤地,卻還是不能自拔,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后來,爸爸發現了。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他臉上堆滿了憤怒、失望,怒火燒去了他一貫的理智,他忘了那天是大年初十,冰冷的地板,我跪了很久……我知道自己真的過頭了,爸爸氣得不愿再看見我,就這樣,他摔門而出。年過六旬的爺爺,拄著拐杖吃力地扶起了我。剎那間,我淚流不止,堅定地看著你說:“我以后再也不會犯傻了!”你欣慰地笑了,用你的溫情撣落少女懺悔的眼淚。一縷冬日的陽光照在你的臉上,滄桑的眉目間,滿是慈祥和藹,很溫暖、很溫暖。
你牽著我坐到院子里:“來,這是你最喜歡的零食,吃吧!”陽光照在你我身上,很溫暖,偶爾回頭看你,你正慈祥地看著我,我偏過頭笑了出來。“小鳳啊!人這一生,孰能無過?關鍵就在于能否及時懸崖勒馬。你沒日沒夜地上網,爺爺早就提醒過你了,可你就是不聽啊!別怪你爸爸責罰你,他不希望你沉淪下去,隔壁的小強就是因為上網,初中都沒讀完,現在都沒有正式工作,今年春節也沒回來。你應該醒醒啦!”我使勁地點了點頭,爺爺笑了,摸摸我的頭。
如今,又到隆冬時節,我的心如同天氣一樣冰冷。我決定去山上看看爺爺。我靜靜佇立在爺爺的墳前,回憶著他在世時點點滴滴的關愛。世遷,唯有故人的親情溫暖永恒。蹲下身來,我輕聲問:“爺爺,你在那邊過得好嗎?爺爺,我好想你!”
再次坐在窗前,陽光迎面撲來,看看桌上的照片,我的心里已不覺得寒冷,提筆,刷題。爺爺:你就是我的冬日暖陽,拂去陰霾,帶來溫暖,一如你辭世時的寂靜,一如你永不泯滅的慈愛,一如你嘴角淺笑的贊許,伴隨我未來的征程……
[總 評]
升格后的習作開頭入題,點明冬天、爺爺離世、爺爺對“我”的愛,沒有點明“暖陽”的含義。文章中間扣住線索做了詳略處理,詳寫了爺爺對“我”的勸說,與爸爸發怒對比,爺爺說服了“我”。結尾呼應開頭,一語雙關,點明“暖陽”的完整含義。爺爺雖然不在了,但爺爺的愛依然能給“我”以溫暖和鼓勵,真情歌頌爺爺這份愛的偉大。縱觀升格后的習作,首尾呼應,前后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