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通信網絡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變電站綜合自動化通信網接口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

      0.引言

      變電站是輸配電系統中的重要環節,是電網的主要監控點。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電壓等級和電網復雜程度也大大的提高。傳統變電站一次設備和二次設備已無法滿足降低變電站造價和提高變電站安全與經濟運行水平這兩方面的要求。

      而現在變電站所采用的綜合自動化技術是將站內繼電保護,監控系統,信號采集,遠動系統等結合為一個整體,使硬件資源共享,用不同的模式軟件來實現常規設備的各種功能。用局域網來代替電纜,用主動模式來代替常規設備的被動模式。具有可靠、安全、便于維護等特點。

      分散分層分布式是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發展方向,這就對通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擇一個可靠、高效的網絡結構,是解決問題關鍵。90年代中期,國內外曾掀起一場“現場總線熱”,但是由于技術上的原因以及采用設備總線時信息量大且傳輸較慢的特點,造成了現場總線存在多種標準,阻礙了其發展。以太網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技術上日臻成熟。隨著嵌入式以太網微處理器的發展,以太網已十分便利的應用于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以太網具有高速、可靠、安全、靈活的特點,使其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變電站通信系統結構

      系統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

      從圖上可以看出:

      1)管理和控制一體化局域網將無可爭議地選用以太網。

      2)間隔級控制總線在FF-H2總線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工業級以太網和ProfibusMMS(ManufacturingMessageingSpecification制造廠信息規范)將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3)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被發展成PCC(Programablecomputercontroller),即用智能模塊實現邏輯及自動控制功能,它比常規的PLC具有可交流采樣、通訊組態方便等優點。

      2.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通信網的基本設計原則

      通信在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內容包括當地采集控制單元與變電站監控管理層之間的通信,變電站當地與遠方調度中心之間的通信。系統通訊網架的設計是十分關鍵的,本文從以下方面考慮變電自動化系統通信網的設計:

      1)電力系統的連續性和重要性,通訊網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

      2)系統通訊網應能使通訊負荷合理分配,保證不出現“瓶頸”現象,保證通訊負荷不過載,應采用分層分布式通訊結構。此外應對站內通訊網的信息性能合理劃分,根據數據的特征是要求實時的,還是沒有實時性要求以及實時性指標的高低進行處理。另外系統通信網設計應滿足組合靈活,可擴展性好,維修調試方便的要求。

      3)應盡量采用國際標準的通信接口,技術上設計原則是兼容目前各種標準的通信接口,并考慮系統升級的方便。

      4)應考慮針對不同類型的變電所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特點,系統通信網絡的拓撲結構是靈活多樣的且具有延續性。

      5)系統通信網絡應采用符合國際標準的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

      6)對于通信媒介的選用,設計原則是在技術要求上支持采用光纖,但實際工程中也考慮以屏蔽電纜為主要的通信媒介。

      7)為加速產品的開發,保持對用戶持續的軟件支持,對用戶提出的建議及要求的快速響應,就要求擺脫小作坊式的軟件開發模式,使軟件開發從“小作坊階段”進入“大生產階段”,采用先進的通信處理器軟件開發平臺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RTOS并開發應用與其之上的通信軟件平臺。

      3.通信網的軟硬件安裝

      3.1.硬件的選擇

      為了保證通信網的可靠性,通信網構成芯片必須保證在工業級以上,以滿足濕度、溫度和電磁干擾等環境要求。通訊CPU采用摩托羅拉公司或西門子公司的工控級芯片,通訊介質選擇屏蔽電纜或光纖。

      3.2.接口程序

      采用國際標準的通信接口,技術上設計原則是兼容目前各種標準的通信接口,并考慮系統升級的方便。裝置通信CPU除保留標準的RS232/485口用于系統調試維護外,其它各種接口采用插板式結構,設計支持以下三類共七種方式:標準RS485接口,考慮雙絞線總線型和光纖星型耦合型;標準ProfibusFMS接口,考慮雙絞線總線型、光纖環網、光纖冗余雙環網;標準Ethernet,考慮雙絞線星型和光纖星型(通信管理單元考慮以上兩種類型的雙冗余配置)。

      3.3.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

      系統通信網絡應采用符合國際標準的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應建立符合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結構的計算機間的網絡通訊,根據變電站自動化系統的實際要求,在保證可靠性及功能要求的基礎上,盡量注意開放性及可擴充性,并且所選擇的網絡應具有一定的技術先進性和通用性,盡量靠國際標準。長期以來,不同的變電站監控系統采用不同的通信協議和通信規約,如何實現不同系統的互連和信息共享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應采用規范化、符合國際標準的通信協議和規約。為此在系統中選用了應用于RS485網絡的IEC61870-5-103規約、應用于Profibus的MMS行規以及應用于TCP/IP上的MMS行規。它們都具有可靠性、可互操作性、安全性、靈活性等特點。

      4.通信軟件的設計與實現

      通信軟件的設計涉及到多種設備的配合問題,本文只以DF3003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的通信網絡為例,介紹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通信軟件設計與運行原理。

      4.1.軟件功能與運行原理

      在DF3003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中,采用二級分層分布式網絡。針對110KV中壓變電站的要求,我們可采取圖2所示的組網方式。后臺與主站都是一種監控系統,其主要功能為監視各智能單元的運行狀態,并能對各智能單元進行控制。而監控系統為完成其主要功能所需要的各種數據都是由通訊轉換器DF3211或保護管理單元DF3210來提供的。因此,從數據流控制的角度來看,通訊程序主要完成智能單元運行狀態信息的上報和監控系統控制信息的下發兩種功能。智能單元的運行狀態信息一般包括遙測數據、遙信數據、電度數據、突發數據等。監控系統的控制信息則包括遙控命令、對時命令、查詢命令等。本文中的變電自動化系統通訊程序所要完成的數據結構與函數過程如圖3所示。

      4.2.軟件開發平臺——RTOS

      隨著應用的復雜化,對控制精度、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一個微處理器往往要同時完成很多任務。體現在變電站自動化通信產品中,由于信息采集量越來越大,信息交換越來越頻繁,簡單地用單一任務來輪詢,往往造成通信的“瓶頸”現象,如保護和測量設備采集到的實時信息無法及時向上傳遞。多任務編程的特點是:程序在功能上以任務的形式存在,

      各個任務之間相對獨立,可通過操作系統提供的資源,進行任務間的信息交換和相互控制,可通過優先級、時間片來控制各任務執行的順序。多任務編程的特點打破了傳統軟件順序執行的框架,便于程序的系統開發、調試及維護。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RTOS(RealTimeOperatingSystem)是面向21世紀嵌入式設計的基礎和標準開發平臺。高性能軟件開發平臺可以使嵌入式軟件程序的開發進入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有了高性能開發平臺,可以極大的提高軟件開發的效率,RTOS體現了一種新的系統設計思想和一個開放的軟件框架,在此基礎上,可以設計一種更為通用的通用軟件平臺,軟件工程師可以在不大量變動系統其他任務的情況下增加或刪除一個通信規約;一個大項目開發的過程中,可以有多個工程師同時進行系統的軟件開發,各個人之間只要制訂好規程和協議即可,既縮短了開發時間,又降低了最終通信軟件產品對于具體某個人的依賴性。

      4.3.與因特網結合

      通信管理單元提供內置的WEB-SERVER,可動態向外部系統數據,這部分可采用在RTOS之上外購WEB—SERVER模塊來開發完成,更為方便的是,在設置各種系統參數和瀏覽現場實時數據時,只需要一個標準的瀏覽器軟件,如Microsoft的IE即可。

      5.改進的網架結構

      當變電綜合自動化系統中的通信可靠性要求進一步提高時,可采用圖4所示的網架結構。即對通信管理單元和通道實行主備切換的模式,但這種模式對通信管理單元和通信切換器的要求較高。在這種模式下,當通信管理單元損壞或通道故障時均得到切換,因此這種模式更可靠、更安全。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電力光纖 通信網絡 規劃設計

      引言:隨著電力系統運行對通信技術的利用及依賴程度的不斷提高,整個電力系統的生產及運行對光纖通信網絡的運行要求持續增加。其不但要求光纖通信網絡具有足夠的通信能力,而且還要求其運行具有足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電力光纖通信網絡規劃設計原則和目標

      為了保證電力光纖通信網絡的設計和規劃質量, 在設計過程中, 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 并制定相應的目標, 以此來推動電力光纖通信網絡設計規劃活動的有序實施。一般來說,電力光纖通信網絡規劃的基本目標在于使通信網絡能夠滿足電網的管理業務需求, 并且本著增進網絡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的原則, 建設一個穩定、安全和可靠的網絡。在這個過程中,保證網絡的先進性是通信技術的發展的要求, 而保證網絡的安全性, 是通信網絡運行的基本條件, 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不得偏廢。另外,為了在系統的設計中, 實現更加經濟和高效的運行, 還應該適當的遵循網絡的經濟性原則, 實現設計方案的優化。

      二、電力光纖通信網絡的規劃設計問題分析

      電力光纖是一種比較先進的通信形式,目前已經慢慢的代替了以往的通信方式,促進了網絡的進一步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光纖通信技術就一直在向前發展,現今已獲得了相對較突出的發展成果,同時已逐漸大規模的運用到現代通信的市場當中。可是在運用的實踐中大家發現,倘若不落實好合理的通訊網絡規劃及設計,便會造成光纖通訊網絡的作業質量的減低,嚴重的還形成安全隱患。

      1、電力光纖通信網絡的拓撲結構設計問題。我們知道,電力光纖網絡的信息入口為拓撲,因此它設計的科學性將直接地影響到網絡的工作實效,所以,在對通信體系的網絡進行設計與規劃時,要先以拓撲結構的設計為著手點。針對現今中國的拓撲方式來說,主要是星型、鏈型和環形這3種方式,不一樣的拓撲方式在運用過程中的特性也不盡相同,因此相關機構在對拓撲結構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全面考慮到它自身的一些特性。比如,星型的網絡拓撲,它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完成更為簡便性的結構設置,同時在運轉的過程當中,有著相對高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此外,因為它存有數個對角節點,便讓它可以滿足于大量的網絡信息傳送需求。

      2、電力光纖通信設備的選型問題。設備的選型是指在電力光纖的通信網絡設備運行的過程當中,要結合網絡的真實運用現在,選擇恰當的作業設備。而具體性的設備選取標準,要從組網特性、容量以及線路的兼容性等多個方面著手,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容量以及兼容性愈大的設備便愈好,應該按照線路的作業需要以及通信的特性來選取最為適當的設備,要不然將會造成設備內存量的擱淺與廢置,致使資源浪費,同時還加大了維護與管理的費用。針對現在我國社會市場當中,通信設備而言,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多個方面的運用問題。第一,現今我國的大部分通信網絡設備都是由通信網來實施設計的,即通訊網絡設備所受到的來自于區域網絡的約束相對較多,導致在是運用當中不能達到一個更為靈活、敏捷的運用;第二,不一樣廠家以及批次的商品缺乏了一個統一性的網絡配網標準,這樣一來,便無形中造成了的市場中的各類設備以及網絡間缺乏連貫性;第三,現今很多通信設備有著接十三種類小的情況,這便造成了在現實的運用過程當中,不能夠達到更大范圍內的運用;第四,不一樣生產廠家之間所生產的商品不具備兼容性,造成的直接性后果便是作業網絡存在著安全隱患。

      3、電力光纖通信網絡專用電纜選擇問題。電纜的選用對于電力光纖通信網絡的作業質量來說,其的影響力也是極其之大的,就現今而言,我國的電力光纖電纜通信網絡當中所運用到的電纜基本是復合光纜(OPGW)、無金屬白撐式光纜(ADSS)以及纏纜式光纜(GWWOP)這3種,以上光纜在運用的過程當中同樣具有著不一樣的特性,要求相關的工作人員及設計人員結合通訊網絡的內在需要展開選擇。

      4、自愈切換時間、切換方式問題。這里的自愈所指的就是電力光纖通信網絡在進行作業的過程當中,能夠在故障出現之后自動地恢復到健康的性能及作業狀態下,如此的自愈能力勢必能夠避免系統故障所引發的所有的安全問題,因此它切換的時間以及切換的方式便顯得十分的關鍵了,應該盡量地選擇那些切換時間比較短以及切換方式更靈活、敏捷的自愈網絡。

      三、結語

      隨著電力系統網絡對通信技術要求的不斷提高,在通信網絡架構的過程中要對通信技術進行實時更新,以達到提高電力系統網絡可靠性的目的。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電力通信 一體化協議棧 通信架構

      一、引言

      隨著電力通信網絡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愈加復雜,網絡層次和種類增多,逐漸發展為國網、區域網、省網、地區網及縣級網的分層次組網的格局[1]。設備種類、數量、光纜公里數、帶寬、電路等通信資源都在迅速增加[2],網絡運行、維護與管理難題也隨之出現,故障定位、故障處理、資源調度等管理工作難度越來越大,影響到電力通信網的運行質量與效率。

      只有實現電網一體化通信才能實現對這些資源的績優管理,才能及時反映設備和系統的動態變化,才能實現網絡資源的動態更新[3]。電網一體化通信的研究與分析,關鍵在于電力業務特點分析及其對應通信需求分析,以保障電網通信提供可靠、實時和安全,保障整個電力系統的有效、安全、穩定運行和運營管理。論文主要對電網一體化通信體系涉及的通信環節中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分析研究。

      二、一體化通信實現方案研究

      電網一體化通信主要完成各個不同通信協議的映射,完成信息模型與信息交換模型的建立,以此完成不同體系之間的一體化通信。

      如圖1所示,協議棧分為4層:底層通信協議、協議映射、信息與信息交換模型、應用層。

      底層通信協議:即OSI環境,用于在不同網絡中傳輸報文與數據流;

      協議映射:將信息與信息交換模型適配入不同的電力通信網絡中,如WSN、PLC、以太網等;

      信息與信息交換模型:構建統一的電力信息模型與信息交換方式;

      應用層:為不同電力應用,如:運行、需求響應、營銷等,提供相應的服務。

      三、電網一體化通信架構研究

      體系架構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到對舊系統的兼容、功能、信息通信、安全等因素。

      圖2為論文提出的架構,電網側系統包括配網能量管理系統、輸電網能量管理系統、高級量測系統主站等;用戶側主要包括各種智能設備和用戶側能源管理系統。

      其中GS為電網側系統(Grid side System),包括服務提供商系統、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統、能源提供商系統、ESCO,高級計量體系架構、其他操作系統等相關電網側所使用的系統。

      US:用戶側智能系統,主要包括能源管理系統、分布式發電系統、用戶進程等其他系統。

      UE:用戶側智能設備,包括太陽能發電控制設備、網關設備、分布式電源、恒溫器、簡單負荷控制設備、能源存儲設備、家庭商業自動化設備、智能電表、可調光源等。

      電網側網絡:電網側網絡由有線或無線網絡組成,所有電網側網絡智能設備都能夠通過電網側網絡連入核心網中。無線網絡可能是CDMA,GSM,GPRS,iDEN,WIMAX,LTE等點對點或點對多點的網絡、多播網絡,甚至是衛星網絡。

      電網一用戶網絡:電網一用戶網絡用于連接電網測與用戶測網絡,可能是公網也可能是私網。用戶側網絡也可能是有線的或是無線的,主要提供電網側與用戶側網絡的互聯。

      用戶側網絡:用戶側網絡指的是連接電網用戶設備任何的網絡,可以是有線的無線的,主要是公網。

      這種架構的特點如下:

      (1)電網可以通過智能電表(采用AMI網絡,包括電表直接控制部分用電設備),或者通信網關(采用英特網等公網),或者通過專用網關(采用專網但不通過智能電表的情況下)三種主要形式和用戶交互。

      (2)考慮到工業、商業、居民各種用戶。本標準支持三種用戶側智能設備控制模式:設備本地自主控制;通過用戶能源管理集中協調再與電網交互;受電網側直接控制。

      (3)圖2中中間部分是電網和用戶交互的關鍵,僅需要對中間部分進行重新設計實現就能夠完成電網一體化通信。

      四、結束語

      智能電網背景下的全控制對電力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實現電力系統通信的一體化,統一化才能夠保障電網通信提供可靠、實時和安全,保障整個電力系統的有效、安全、穩定運行和運營管理。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范文第4篇

      一、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移動通信業的高速成發展,電信部門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也逐步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為了使通信網絡的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學化,就需要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代替低效、繁瑣的手工方式。因此使用計算機技術對移動通信設備進行管理已經勢在必行,這時移動通信網本地網管系統就應運而生。

      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許多傳統學科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從而誕生了一批新興學科,地理信息系統就是其中之一。其英文名稱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它能夠處理大量含有地理成分的數據信息,使你可以簡單而迅速地在大量的信息中查看其模式和關系,而不必不斷地訪問數據庫。

      在通信網絡中,大量的設備都有其地理位置,同時,有大量的處理如果通過地圖來進行,則會又方便又直觀。因此在網管系統中,引入gis系統,在電子地圖上顯示基站、小區等各類通信網元的分布情況,并對網元進行實時監控管理、瀏覽配置信息和性能查看分析。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選題背景出自項目“移動通信網本地網管系統”。該系統立足于tmn,以操作維護、環境監控工作為重點,實時監測全網的運行情況,快速響應網上的各種事件,提供性能分析報告,不僅為設備的集中操作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技術手段,而且為網絡優化和經營管理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地理視圖作為本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是使用gis技術,在電子地圖上,將各類通信網元按地理位置顯示成一個分布圖。用戶可以對圖進行操作,也可以對網元的告警、配置和性能信息進行查看和分析處理。地理視圖是直接與用戶交互的前臺界面,其制作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用戶對整個系統的認識,可見地理視圖在此項目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此外,gis還廣泛應用于諸如交通管理、商業銷售等領域的軟件開發中,因此,研究和開發gis系統是很有意義的。

      三、研究的重點內容

      本畢業設計涉及到的主要內容有:數據庫存、internet網絡應用、mapinfo和asp技術。

      系統的gis軟件平臺采用了mapinfo公司的maxxtreme。mapxtreme是一個基于internet的地圖應用服務器,可以通過internet或企業內部的internet向用戶地理信息。

      該地理視圖系統是瀏覽器/地圖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結構,需要windows nt server。其中

      地圖服務器:windows nt,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mapxtreme

      客戶機:windows 95/98。

      由于采用了maxxtreme,使系統在結構上成為瀏覽器/服務器的形式,順應了企業內部網向intranetx演變的潮流。在服務器端是用微軟的asp技術,需要用到其中的activex和vbscript技術。

      地理視圖子系統要通過socket通信方法從網管系統的其他子系統獲得有關各種網元的數據流,對通信網中各種信息進行實時動態的監控、分析與顯示,并將處理所得數據傳入數據庫,以便進行信息查詢,同時數據庫要動態更新。可見,本次畢業設計既需要了解硬件知識,又需要有較熟練的軟件編程能力,既需要計算知識,又需要通信知識,是我所學專業知識在具體工作中的應用。

      本次設計具有較高難度,但我相信,通過學習和不斷的努力,我一定能高質量的完成本次畢業設計任務。

      四、進度安排

      3月20日-4月15日

      分析題目,查閱資料,學習與畢業設計相關的知識,作好前期準備工作。

      4月16日-5月10日

      劃分軟件工能塊,進行方案論證,編制軟件。

      通信網絡設計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通信技術的發展狀況及就業形勢,并結合我院實驗室現狀,提出了建設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的必要性;給出了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的拓撲結構;論述了SDH傳輸系統、程控交換系統及EPON光接入等系統的詳細配置情況。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及信息業務量的劇增,社會對通信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從近幾年的就業情況來看,企業需要的是既有較好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并且了解通信行業技術的綜合應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必須不斷完善通信實驗室建設,改進實驗模式,才能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我院于2009年提出了建設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的計劃,并獲得了中央地方共建專業特色實驗室項目的資助。

          1實驗室現狀及建設綜合實驗平臺的必要性

          2000年以來我院先后建設了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通信原理、高頻電子、EDA等基礎實驗室及檢測與控制專業實驗室。2004年通信專業開始招生,為滿足教學要求,籌建了通信專業實驗室。由于當時學校經費緊張,制定了通信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在現有基礎上分兩步走的計劃:第一步,建設以滿足教學需求的基本型專業實驗室,主要完成光纖、程控、通信網、移動通信等專業課程實驗。該實驗室建設方案以各種實驗箱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組成,基本1人1箱,其特點是:技術成熟,投資少,維護方便。第二步,建設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室。第一步建設方案已于2006年完成。

          2006年以來,通信專業實驗室在實驗教學工作中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但這些設備各自獨立,沒有形成網絡,系統性不強,實驗內容多以演示、驗證為主。隨著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這類實驗室條件局限性較大,沒有通信全程全網的系統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課程缺乏系統整體概念,無法滿足對通信技術的深入研究及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建設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是非常必要的。

          2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的建設思路與目標

          隨著通信行業的不斷發展,電信領域正在向著移動化、寬帶化的方向不斷融合。因此,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建設一個集傳輸、交換、寬帶接入及有線、無線通信為一體的綜合現代通信網絡,是一個類似于電信系統的全真式網絡。該系統能夠實現模擬網絡運行,各個網絡對接,并能夠完成每種設備平臺的實訓與研究。通過該實驗系統,讓學生從軟件到硬件全方位感受現代通信的真實環境,對所學專業有直觀的認識及深入的了解,提高專業素質,鍛煉動手能力,把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需求的綜合型、應用型通信技術人才。

          3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的建設方案與內容

          建設方案既要技術先進,又要經濟合理,通過反復多次的論證,提出了適應現有資金條件,適合當代通信技術發展的綜合通信實驗平臺。整個平臺由SDH傳輸網、程控交換網、移動無線接入網、EPON光接入網、網規、網優等系統構成。

          3.1 網絡拓撲結構網絡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綜合通信網絡實驗平臺拓撲圖

          3.2 光傳輸系統

          光傳輸系統是整個實驗網絡的核心,溝通了各模塊之間的通信聯絡。系統采用SDH技術,由3臺STM-1設備構成環形網絡。SDH技術是目前通信網絡的主流技術,它以其突出的技術優勢為網絡提供優質、高效、可靠的通信業務,能夠滿足寬帶數據及視頻圖像等多業務的傳輸需求,自愈功能強。掌握傳輸技術對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傳輸系統選用華為公司的Optix155/622HMetro1000型設備,主要功能及配置如下:

          (1)系統高階交叉能力為136×136VC4,低階交叉能力1638×1638VC12。

          (2)單臺傳輸系統配置STM-1光接口2個,E1接口21個,FE接口數量為4個,支持155M至2.5G光速率的在線升級能力。

          (3)具備多業務處理能力,提供多路E1,T1,E3和T3業務及各種音頻接口,數據接口功能。

          (4)系統采用MSTP第三代技術,支持以太網信號的匯聚、二層交換和VLAN。

          (5)傳輸系統配備了設備級管理軟件,在提供完備的網元級管理功能的同時,提供了網絡層管理功能,支持傳統業務的端到端管理。

          (6)整個傳輸網絡保護機制健全,交叉、時鐘、電源均采用1+1保護措施,具備強大的告警分析和故障自動診斷功能,提高了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3 程控交換系統

          程控交換系統采用華為公司C&C08程控交換設備,通過傳輸網絡及其他配合設備構建一個完全模擬實際應用的,具有局間交換、遠端接入功能的完整交換網絡。主要配置為:

          (1)系統交換能力為16K×16K,配置模擬電話用戶96路,數字中繼120DT(最大可擴充至50000線模擬用戶及10000線數字中繼)。

          (2)提供中國1號信令、7號信令,滿足局間通信的要求;提供語音業務及其他綜合接入業務,配置各種接口。

          (3)提供設備級網管軟件,可對硬件設備進行設置、配置, 進行信令的觀測、跟蹤等。

          3.4 TD-SCDMA移動通信無線網絡系統

          TD-SCDMA技術是目前廣為使用的新技術,大幅提升了數據傳輸速率,實現了移動寬帶,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系統由TD-SCDMA無線側基站控制器單元(RNC)、無線側基帶處理及射頻單元(Node B)及無線網絡操作維護中心(OMC-R)等主要設備及相關系統軟件組成。

          TD-SCDMA無線側基站控制器單元(RNC)采用華為公司新一代基站控制器DRNC820型設備,該設備集成度高、容量大、可靠性好,可以滿足未來高速分組業務發展,大大提升TD-SCDMA全系統的帶寬和容量。系統采用MAIO(Multiple Access To I n One)技術,統一ATM,TDM和IP交換體系,既支持對2G傳輸資源的前向兼容,也支持向全網IP的演進。設備采用模塊化設計,支持單框解決方案與平滑升級;采用雙平面GE Star交換網,可提供最大120Gbps的交換容量;接口豐富,可提供多種組網方式。

          TD-SCDMA無線側基帶處理及射頻單元采用業界技術領先的多形態統一模塊設計,具有體積小、容量大、功耗低、安裝靈活的特點,最大可支持36載扇的TD-SCDMA基帶處理能力。

          操作維護系統主要完成軟件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測試管理、傳輸管理等功能。

          3.5 EPON光接入系統

          EPON光接入系統采用華為公司MA5680T型設備,具備多種豐富的功能特性,可提供大容量、高速率、高帶寬的語音、數據和視頻業務接入。設備為GPON/EPON一體化設備,滿足用戶擴容升級需要;系統能力滿足背板交換容量為275Gbps,業務交換容量雙向為68G;單框可支持ONU/ONT數為7168;支持3層特性,支持RIPV1/V2和OSPF路由協議;滿足多種FTTx組網應用,滿足基站傳輸、IP專線互聯、批發等業務組網需求。

          3.6 網規網優系統

          無線網絡測試系統選用鼎利公司的測試軟件,具備完善的GSM/GPRS/TD-SCDMA/HSDPA網絡測試功能。能夠提供多種測試方法。

          3.7 專用e-bridge實驗軟件

          由于本次實驗平臺選用的硬件設備均為商用設備,所以要考慮整個網絡系統如何適合于學生進行實驗,一般來說,實際商用設備的管理終端數只有一個,這樣對于有40名學生的班級來說,需要分40組,顯然不現實。訊方公司研發的專用e-bridge實驗軟件,解決了多人操作的問題,滿足每個系統平臺可以40名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把商用設備轉化為適合高校教學的實驗設備。

          專用e-bridge實驗軟件具備實驗過程控制功能,實驗教師可靈活分配實驗項目和實驗時間,可以調整每組學生的實驗時間,軟件能同時滿足多人多次上機實驗的要求。

          綜合實驗平臺系統組成除配置以上設備、軟件外,還考慮設置了通信電源設備、光纖配線架、數字配線架、音頻配線架等其他配合設備。

          4實驗項目內容

          整個實驗系統通過通信網管軟件,可滿足40個學生終端進行實驗操作,可開展的主要實驗項目內容如下: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亚洲天堂男人天堂|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精品91在线| 亚洲成a人片7777|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亚洲乱妇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亚洲AV电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丁香色婷婷综合欲色啪|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资源在线|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亚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性在线看高清h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