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城鄉文化

      城鄉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城鄉文化

      城鄉文化范文第1篇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普遍追求,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等,其諸多益處不再一一贅述。但任何一項好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都難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譬如我國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更多注重的是人口的城鎮化,景觀形態的城鎮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村莊變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原來附著農村的千姿百態的各種傳統文化元素變淡甚至消失了。伴隨城鎮化的步伐,許多地方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創新、補充少有作為,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農村文化的簡單復制或干脆拋棄。

      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村莊是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是傳統文化的自然載體。我國綿延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形成了尊重自然、順應天時、因地制宜、春種秋收、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思想和與此相適應的生態觀念、家庭倫理、精耕細作、種養結合、男耕女織、守望家園、鄰里相助的農耕方式。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農耕文化不能丟,我們要以敬天畏地的價值理念和揚棄的哲學思想來對待。

      從表面上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農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了,有了城鎮廣場、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活動場所,但由于城鎮大眾文化的同質性,使得人們對過去那種原汁原味的鄉情民俗、節慶活動、家族祭祀、婚喪嫁娶、桑麻農事等又萌生了難以釋懷的留戀和需求。這說明文化的城鎮化絕非像人口的城鎮化那樣來得迅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說明了不管現代技術多么先進,這些與大自然存有靈性的原始溝通的人類精神之源,在社會發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強調: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當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法治文化也會有所發展,這是城鎮化帶來的積極成果,但法治不能包攬解決所有問題,許多事情還要靠道德、習俗等傳統文化手段解決,要善于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

      著錄當代、傳承歷史是地方志工作的光榮使命,也是方志工作者的主要職責。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地方志編修,在我們國家形成了粲然可觀的成果群,其中包括約占現存古籍十分之一的8000多種舊志,7000多部新編省、市、縣三級志書,2000余部行業、部門、山水寺廟、專題、鄉鎮村志,1700多種、數萬卷的地方綜合年鑒,還有種類多樣的地情資料文獻,這是一座不斷豐富、取之不竭的資源寶庫,為公民道德素質建設、理想信念教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影視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也使城鎮化后的農民在原有文化環境改變的情況下依然能得到歷史文化的浸潤,仍有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文化作精神支撐。我們要進一步開發地方志資源,做好讀志用志工作,讓收藏在書齋里的典籍、書寫在志書上的文字活起來,為當今的規劃制定、基礎建設、招商引資、減災防災、申報世遺等工作服務。

      城鄉文化范文第2篇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聰潁、勤奮的徽州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徽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徽文化函蓋了經、史、哲、醫、商、繪畫、建筑等諸多領域。

      徽派建筑粉墻黛瓦、錯落有致,其建筑風貌與黃山大地青山綠水相互映襯,秀美如畫。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古徽州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黃山市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和旅游資源,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份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徽派建筑這一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事。在新的歷史時期,研究、弘揚徽派建筑風格,傳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是延續黃山市歷史文脈的重要途徑。

      黃山市城市建設目標是建成國際性風景與文化旅游城市,這就更加要求城市建設要具有自身的形象與特色。建筑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元素,必須要挖掘徽文化內涵,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將體現徽派建筑文化內涵、手法和構思融合到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筑中,充分體現黃山市的城市特色和個性。

      黃山市作為新興旅游城市,“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是重要的發展戰略,黃山勝景冠天下,徽州人文爍古今。重視徽派建筑的研究,全面準確地把握徽派建筑的特點,將徽派建筑這一寶貴的旅游資源變成黃山市旅游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傳統徽派建筑特色及內涵

      徽派建筑有著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在造型﹑功能裝飾和結構等方面自成一體,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表現在民居﹑宗祠牌坊﹑園林等建筑中。

      1.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古徽州對村落選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慮,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順暢,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匯于山水之間。

      2.富于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群房一體,采用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面和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配以大小不一,布置靈活的斜坡屋頂,使得外觀豐富耐看,頗有韻味。

      3.較宜人的空間尺度。建筑的高寬比和空間比例適中,感覺既不空曠,也不壓抑。如屯溪老街的街道寬6-7米,兩側建筑物的高度也大多為7米左右,高寬比約為1:1,給人以良好的空間感受。

      4.獨具一格的馬頭墻。馬頭墻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層層跌落,前后進退,極富韻律感。

      5.靈活多變的斜坡屋頂。徽派建筑大量使用坡屋頂,用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大小有變化,高低有層次。

      6.樸素大方的色彩。徽派建筑不以華麗復雜的外觀取勝,而是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調見長。青山﹑綠水﹑白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質樸中透著清秀。

      7.較靈活的多進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單元是以天井為中心圍合的院落,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布置。

      8.精美的細部裝飾。徽文化中“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磚雕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三、加強城鎮規劃管理,弘揚徽派建筑文化

      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域背景和人文環境,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今天的城市建設有現代的要求,不可能簡單的將傳統的徽派建筑拿到今天的城市建設中照搬使用。

      1、低層與多高層建筑形式問題。傳統的徽派建筑一般在3層以下,村落制高點一般是非居住功能的公共建筑,建筑物也不會顯得十分突兀。現代城市集約化使用土地,建筑物層數一般在5層以上,大型公建和標志性建筑物的層數更高,與傳統的低層建筑差別大,不能用簡單加馬頭墻的辦法處理。

      2、徽派建筑小體量與現代建筑大體量的問題。傳統建筑以民居為主,體量較小,現代建筑一般體量較大,傳統建筑特色很難照搬使用到現代的大體量建筑物上。

      3、傳統建筑淡雅的色彩與現代求新﹑求異色調之間的問題。傳統建筑色彩以粉墻黛瓦為主,色彩淡雅,現在一些項目業主往往要強調個性,求異,大面積玻璃幕墻,大紅,大藍建筑物色彩是一項很重要的構景要素,反差很大。

      積極探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城市建設之間的結合點

      1、吸取傳統徽派建筑文化最本質的元素。黃山市地理條件獨特,城市建設依山滂水,城市規劃建設要求顯山露水,體現山水城市特色,將城市融匯于山水之間。適當調配建筑高度,在山體周圍與瀕水地區控制一定數量的綠色視線走廊,將山水景觀引入城市。將高層建筑在適當的地方集中建設,統領城市景觀,使建筑與山水相互呼應。

      2、營造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氛圍。每一棟建筑都傳達出自身的信息和個性,一系列建筑群體相互映襯,能構筑一種特定的氛圍。傳統建筑文化不僅包含建筑本身,樹、井、漏窗、亭臺、廊柱、街道等都是徽文化氛圍的構成元素。在建筑設計中,要求適當擴大建筑設計的深度和廣度,對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建筑物占領的過渡空間、向公眾開放的外部空間進行統一設計,充分吸取徽派傳統建筑中庭院空間的處理手法。

      3、高層建筑中的處理手法。規劃對高層建筑的選址進行控制,一般應選址在寬廣的道路兩旁和道路交叉口四周,并適當后退道路紅線,利用高層建筑的裙房和主樓的進退部分作為徽派特色的體現平臺,靈活搭配坡屋頂和馬頭墻符號,在建筑物的主入口和近人部位采用“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使人感受到徽派建筑的氛圍。

      4、大體量建筑的“小化”。現代建筑一般體量較大,有較長的連續性墻面,可通過線條分割、墻面凸凹等多做方法化大為“小”。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否則容易造成墻面分割的瑣碎,達不到化大為小的目的。

      5、營造多層次墻面的傳統特征。傳統建筑外觀豐富、錯落有致,富有韻味,現代建筑也可體現階梯式布置、群房一體的傳統特征,如在橫向上,處理好墻角處的過渡;縱向上,做適當的進退,都可豐富墻面的景觀。

      6、馬頭墻符號的應用。馬頭墻符號的應用是現代建筑體現徽派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少現代建筑為體現傳統特色,往往將傳統建筑的局部特征符號照搬到現代建筑中,結果常常是與現代的審美理念向悖,反而引起觀者的反感。應該延續傳統建筑特征符號的尺度比例,抽象變通地運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簡單地在形式上的模仿。

      7、斜坡屋頂的運用。傳統徽派建筑的坡屋頂運用很靈活,不拘朝向和大小,并且層次感極強。規劃要求,住宅一律使用坡屋頂,多高層公共建筑盡量使用現代建筑技術及材料,采用與坡屋頂相協調的變形處理,使天際線變化和諧。

      城鄉文化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案例;城鄉

      為了滿足人們不斷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應該進一步推進城鄉文化一體化進程。實現城鄉社會之間的和諧統一,特別是城鄉文化發展的統一,是對我國政府執政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我們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舉措。下面以浙江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情況為研究案例,可以從他們身上得到一些經驗啟發。

      一、浙江省在統籌城鄉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弊端

      十七屆六中全會以來,隨著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政策的不斷推進,該省統籌城鄉文化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但并沒有實現均衡發展,甚至在有些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失衡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政策方面的失衡。由于農村基礎實施建設落后,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環境嚴重不一致。在計劃經濟體制中,我國在政策方面就傾向于城市,而對于農村則采取任其發展的政策,政府只給予一定的補助。多年來由于這種政策的不均衡,導致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

      第二,投資方面的失衡。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民營資本逐漸進入浙江的文化產業特別是旅游業,而大部分投資都集中在城市地區。

      第三,居民收入增長方面的失衡,文化消費差距日趨增大。浙江省農村居民用于文化消費的支出在各項支出中的比例很小,甚至沒有。這與國家期待到達的目標相差很遠。更嚴重的情況是,該省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沒有接通“村村通”,以至于現在有些農民無法收看各種電視節目,而相對于城市及郊區普及的電腦,農村地區的使用率就更低。

      第四,體制改革方面的失衡,雖然國際對于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但在農村地區并未得到很好地貫徹,不利于農村地區文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加大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力度,并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對農村的改革我們從宏觀上還重視不夠,使農村的改革進程遠遠落后于城市的改革進程,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對農村文化的發展非常不利。

      二、對癥下藥,專項治理

      城鄉文化的統籌發展和建設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只有抓住關鍵環節,實行重點突破,才能有力推進該省城鄉文化一體化進程。應該從以下五點做好基本工作:

      第一,統籌城鄉文化政策建設。浙江省在制定城鄉文化發展政策的時候能“大處著眼,小處著小”,堅持系統觀、綜合觀。宏觀上,制定了城鄉統籌文化發展規劃;微觀上,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研究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無論是宏觀規劃還是具體政策的出臺,都是以城市和農村的和諧統一發展為前提的。從城鄉各自的小循環、小系統自然轉接到城鄉統一發展這個大循環、大系統。以文化強省為目標,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以各地文化資源的具體情況為基礎,以發揮各地文化資源的特殊為核心,科學的規劃各地區文化設施及文化產業格局,統籌城鄉及各區域的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第二,統籌城鄉文化設施建設。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加快城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應不僅把“基層文化陣地工程”納入我省經濟發展總體規劃,而且還應針對農村落后的文化設施建設,展開專項治理措施,有針對性的增加在圖書館及活動中心方面的資金投入。

      第三,統籌城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眾所周知,高素質的文化人才大都向往大城市的發展,他們覺得那里的發展空間更大。其實不然,廣袤而貧瘠的農村正孕育著無限的發展空間,而且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積極投身到落后的文化建設中去,以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素養,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第四,統籌城鄉文化教育事業建設。促使廣大農民轉換幾千年來形成的小農意識是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必要。加大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建設,不僅可以使農民逐步具備現代化的生活意識和科學觀念,而且可以從總體上加快農村的現代化進程。

      三、浙江省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啟發

      浙江各級黨和政府在文化政策、文化設施、文化教育及文化隊伍建設等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在豐富該省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進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與國家要求達到的目標相差甚遠。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該省的文化建設水平,我們應該

      首先,從政策方面下手。由于浙江省目前城鄉文化發展嚴重失衡,應該多向農村的產業、金融等政策方面加大力度,為農村的文化建設提供足夠的動力支持。

      其次,要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資金、公共媒體、制度等方面的支持是加快城鄉文化建設的前提。在目前的形勢下,政府要加快城鄉文化建設的一體化進程,首先要借助報刊、電視、網絡等多種手段,營造良好的的輿論氛圍,使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其次要要通過實施基層文化工程,推動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再次,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法律是保障。要多層次、多維度的建立和完善與文化有關的法律法規,使文化建設充滿競爭與效率,使文化管理不斷合理與規范。

      再次,充分利用市場的有效調控。健全的市場機制有利于統籌城鄉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注重市場化運作方式,努力降低文化建設和運行管理的成本。盡可能的鼓勵民間組織積極地參與文化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與管理,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機制來“優勝劣汰”,使實力更強的企業得到更多的資源。

      城鄉文化范文第4篇

      關鍵詞:城鄉結構;二元文化;文化建設;破解路徑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城鄉二元文化體制,重視城市,忽略農村,導致城市文化發展迅速,鄉村文化發展緩慢,城鄉文化發展嚴重失衡,城鄉居民享受不平等的文化權利。本文結合城鄉具體的發展情況,對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發展狀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的具體破解路徑。

      一、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破解的內涵

      中國自城鄉差別形成之初就存在二元文化結構,數千年以來其變化很小。中國在1978年開始進行改革,實行市場化取向,隨之而來的是逐漸擴大的城市市場經濟文化和農村自然經濟文化兩者之間的差異,逐漸增大的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生活方式差異,以及越發明顯的城市人與鄉村人兩者之間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中國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的加速分離。城鄉二元文化結構是中國特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的文化和哲學根源。

      而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破解的意義在于: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城市相對先進,農村相對落后。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的破解就是打破城鄉文化發展的二元局面,城鄉文化逐步達到統一發展,在不改變城鄉文化特征過程中,實現城鄉的和諧和協調發展。

      二、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的現狀

      盡管國家從構建和諧社會的宏觀戰略角度入手,將公共資源配給開始向農村傾斜轉移,但是城鄉之間二元文化結構差距仍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城鄉之間的二元化文化制度仍然存在,國家在城市文化產業和事業的發展方面給予的投資與支持遠遠多過農村;第二,城市和農村在文化設施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城市擁有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少年文化活動中心、國際會展中心和廣電網絡等,而農村則擁有較少并且質量較低的文化基礎設施;第三,城鄉居民之間二元化的文化產品消費。我國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較高,這使得他們在文化產品消費方面可以投入更多,而農村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嚴重的影響了其在文化產品的消費支出;第四,城鄉居民得到的文化產品供給存在差異。文化產品供給與文化產品消費需求是相對應的,城鄉文化產品的供給水平直接受到城鄉二元文化需求結構的影響。在城市中擁有豐富的供給居民的文化產品,還有如圖書館、文化館和藝術館等資源對公眾開放,會定期舉辦的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如慶典、會展等,這些都是使城市居民在文化層面得到滿足,而農村地區居民則無法享受到如此豐富的文化產品。第五,城鄉居民之間嚴重不同的意識文化形態,極大的影響了發展農村地區文化產業和事業的腳步,使得農村地區缺乏高素質的文化人才和文化團隊,嚴重制約了農村地區的文化發展。

      三、城鄉文化二元性的消極影響及破解的緊迫性

      二元文化作為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的“衍生物”,舊的二元制度的“守護神”和新的二元制度的“催生劑”,其發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社會在價值判斷上出現集體偏差。二元文化很顯然是一種消極的和負面的文化,其消極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二元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絆腳石”,其存在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居民享受文化權利不同,對社會的穩定和和諧都會造成負面影響;第二,不利于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城鄉社會一體化進程;第三,不利于區域文化的現代化與傳承,農村文化建設的落后難以為民俗文化的現代化與傳承提供新的模式和必要的資金支持,不利于民俗文化傳承的可持續發展。

      城鄉二元文化結構在思想上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對于構建和諧小康社會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盡快破解城鄉二元文化結構能夠促進文化的現代化與傳承,維護社會穩定與構建和諧社會。

      四、城鄉二元文化結構的破解路徑

      二元文化作為一種畸形的社會意識形態,嚴重阻礙著中國的改革、發展與穩定,必須堅決徹底的破除。

      城鄉二元文化應從以下方面著手破解:第一,針對二元文化的生成機理,以新制度規正二元制度,明確農民的定位是職業不是身份,樹立傳統鄉土文化的現代性,以正確的輿論引導社會完善城鄉文化管理體制,實現工作重點的下移、文化資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務的下移。第二,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通過市場引入模式,主動尋求突破城鄉文化的二元結構。第三,文化設施方面力求達到共享,為農村享用城市文化設施,參加城市文化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第四,推進農村各層次教育,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師資力量,將優秀的教師隊伍引進農村。此外,還應針對農村產業的改變,培養鄉村文化人才與文化團體,建設以村民為主體的文藝團體,重視和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加強農家子弟的學歷、素質和職業。第五,增強村民文化消費意識和文化產業意識,提高村民的文化產業意識,促進城鄉二元文化結構困局破解。

      五、結論

      城鄉二元文化結構在中國社會根深蒂固,需要全社會堅持不懈的努力,將破除二元文化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性系統工程,終能將其破解。

      參考文獻:

      [1]盧婷婷,翟坤周.城鄉二元結構下的農村文化建設:現實邏輯與動力機制[J].新疆社會科學,2012(05).

      [2]呂群超,謝新麗,謝新,鄭立文.福建省環三都澳區域城鄉二元文化結構困局破解研究——基于節慶旅游發展視角[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6(01).

      城鄉文化范文第5篇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鄉村文化;城市文化;困境;重構研究

      1 鄉村文化發展受到城市文化整體沖擊的原因

      1.1 鄉村文化缺失主體

      鄉村文化缺少主體就會在發展中遭到城市文化的沖擊,主體性只有在經過實踐后方能突顯,并且是鄉村文化的基礎支撐。鄉村文化可以鑒定主體是否存在。文化服務于民,用之于民,同時人又是文化的主體,民俗民風是鄉村文化發展中的主體力量。簡單來說,鄉村文化精英指的是了解鄉村文化和鄉村地方風俗的人員,這些精英熟練掌握鄉村的人文風情,對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些人大量涌進城市,從而造成鄉村文化主體的流失。僅此一點,與鄉村文化相比,城市文化占壓倒性優勢。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鄉村文化研究者逐漸遠離鄉村,鄉村文化主體的缺失造成鄉村文化發展的中斷,導致鄉村文化的慢性流失。

      1.2 鄉村文化日益邊緣化

      在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城市文化一直處于優先發展的位置上,并且現下社會主流中也推崇城市文化的發展。兩者相比較之下,鄉村文化不夠大方得體,由此被劃分到邊緣文化中。城鄉之間的差異經相關學者研究得出一個專有名詞,那就是“城鄉文化距離”。建立之初實施了城鄉二元制度,再一次加劇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文化差異,深化了城鄉差距的意識。城鄉一體化并不是單純的城市取代農村,如果直接取代必然會發生城市文化全面覆蓋、吞噬鄉村文化的現象,不管是人才方面的管理還是文化深度的統計,從始至終都是單方向流入。

      1.3 鄉村文化認同感疏離

      文化認同感可以讓人取得一種歸屬感,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相斥相融,是一種文化排斥另外一種文化的基本反映,而這種反映的終極目的就是排除異己,維護自身文化的統一。在城市文化一體化進程中,城市文化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卓越性,鄉村文化由于先天不足就會自然而然地倒向城市文化,農民從一開始就形成的生活方式、思維邏輯、人際交往和價值觀念都在逐漸發生改變。同時,鄉村文化低俗的一面被肆意放大,對田園中的鄉村生活產生了影響,種種低俗的鄉村文化沖擊著鄉村淳樸的風氣。

      2 鄉村文化發展會受到一些內部制約

      2.1 鄉村文化環境的封閉性

      鄉村文化發展環境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村落的形成一般在偏遠的地方,缺少相對方便的與外界來往的機會,造成信息閉塞,經濟滯后不前。這種先天的封閉環境,造成了鄉村文化的局限性,鄉村文化的封閉性無法給鄉村提供持續發展的動力。鄉村文化的封閉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源于一開始對鄉村文化的否定,起初就落后的鄉村文化,經過時代的發展,鄉村文化就更加滯后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觀念束縛的解除,長久居住在鄉村的人們可以自由穿梭于城市之間,同時由于城市的各方面條件都優于鄉村,致使大量鄉村文化精英人才流向城市。

      2.2 鄉村文化人格的依附性

      鄉村文化重要的特征就是依附性,文化人格的依附性究其根源就是農民對土地的深深熱愛,自給自足的小型農民生產經濟,導致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在土地上。從村落形成開始,土地便是農民的掌中珍寶,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對這片家園早就有著深深的依附性。長久形成的鄉村文化致使農民不注重時代的變遷,重本輕末是固有的思想,村民思想過于保守,自然而然缺少創新精神。長時間在一個地方居住生活工作,自然而然會形成自己的交際圈。因為經濟不夠發達,不能夠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也不能正確地解答鄉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對“神靈之說”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2.3 鄉村文化變革的滯后性

      鄉村文化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傳統鄉村社會本身具有封閉性和穩固性。鄉村文化的滯后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源于一開始對鄉村文化的否定,導致起初就落后的鄉村文化,經過時代的發展,就更加滯后了。原本的生活方式決定了鄉村文化的滯后性與遲緩性,各方面的信息閉塞加大了文化之間的距離。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鄉村文化研究者逐漸遠離了鄉村,鄉村文化主體的缺失造成鄉村文化發展的中斷,導致鄉村文化的慢性流失,同時加劇了鄉村文化的滯后性。

      3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重構鄉村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3.1 鄉村文化重構的現實需要

      鄉村文化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變現出明顯的自信不足,鄉村文化還需要文化重構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傳統的鄉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相遇時,會遭受嚴重沖擊。由于鄉村文化建設不夠,工業化進入鄉村后會大量破壞鄉村的生態文化,從破壞生存環境開始,最后改變村民的思想。工業化會導致鄉村文化構造的瓦解,并且在快速的現代化建設中,由于盲目引進先進的文化構架,迷失了自己,從而破壞了鄉村文化。所以,為了解決上述種種問題,我們需要做出科學、正確的價值引導,杜絕鄉村文化的虛化現象發生。

      3.2 鄉村文化重構的路徑選擇

      鄉村文化的重構有多種途徑,我們需要設定一種并為之發展。先從農業的現代化生產開始,因為物質所具備的生產方式會控制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鄉村文化始終是貫穿村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鄉村整體經濟的生產方式的革新以及提高鄉村生產力水平來達到鄉村文化重構的目標。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鄉村文化還需要文化重構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以進一步推動鄉村文化經濟的發展。鄉村文化重構不單單是經濟發展的問題,還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重構可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現代高科技,同時也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競爭力。

      3.3 建立城鄉文化互補機制

      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城鄉文化之間的互補機制,避免鄉村文化徹底消失的辦法就是重構鄉村文化,大力宣揚鄉村文化的優勢,并著重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增強農民的保護鄉村文化的意識。城鄉一體化不是城市化鄉村文化,更不是鄉村化城市文化,而是要在城鄉文化之間建立一種互補機制。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應取長補短,互相摒棄陋習,傳承各自的優勢。鄉村文化始終是貫穿村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能也不應被城市文化全部取代。

      4 結語

      鄉村文化需要不斷地創新,逐漸融入城市文化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城鄉文化的互補機制,并且保留鄉村文化中淳樸的一面,鄉村文化還需要文化重構來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同時大力宣揚鄉村文化的優勢,并著重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共同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永林.論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現代與傳統[J].民俗研究,2013.

      [2] 楊洪林,姚偉鈞.鄉村文化精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江西社會科學,2011.

      [3] 李文君.基于國家文化安全的中國文化認同構建[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2|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亚洲大香伊人蕉在人依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视频一区调教|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 |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亚洲爆乳无码精品AAA片蜜桃|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亚洲三区在线观看无套内射| 亚洲av综合色区|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亚洲av专区无码观看精品天堂| 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欧洲日韩|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a级亚洲片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