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稻調查報告

      水稻調查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稻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稻調查報告

      水稻調查報告范文第1篇

      農田沒有拋荒

      由于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國南方有的地方有的農田被拋荒,各界對此非常關注。通過田間現場調查并走訪鄉村干部和農戶發現,××市并沒有出現大家所擔心的拋荒現象。××市有農田104萬畝,其中一季農田10萬畝,常年水稻播種面積200萬畝。近年來全市稻谷年總產量一直穩定在16—16.5億斤之間,單季平均畝產820斤左右。從目前情況看,××市的糧食生產形勢比較穩定。在調研過程中,據山區鄉鎮的村組干部介紹,極少數灌溉條件差的零星田塊兩季被改種一季的情況偶有存在,但數量極少,還不到百分之一。盡管如此這種情況仍需引起重視。

      兩種人在種田

      一是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和婦女在種田,這是當前水稻生產的主力。××市與其他中西部縣市一樣,田少人多,土地遠遠容納不了現有勞力,農村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經商,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量中年以上婦女。對大多數農戶來說,務工經商收入是其主要經濟來源,種糧收入只是農家經濟的補充。張巷鎮何家村烏桕組共有32戶農戶,勞力58 人,目前常年在外打工經商的有51人,占勞力總數的88%,其中有3戶全家在外,春節都未回家。該組共有水田118.5畝,其中101畝由留守老人、婦女自耕自種,占農田總面積的85.2%。烏桕村的情況在××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80%以上的勞力已經離開農田,近90%以上的農田仍為各家各戶散耕散種。

      二是種田大戶即規模經營者在種田。按農業部門的統計口徑,種田50畝以上為規模經營。照此標準,××市現有規模經營戶650戶。但××全市農業人口人均農田只有1畝左右,50畝相當于10個以上家庭的責任田總數,要求農村十分之九的家庭退出農田讓位于規模經營,目前還不大現實。如果把規模經營的標準定為30畝以上,則××全市規模經營的農田面積已達10萬畝,約占農田總面積的10%。種田大戶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百畝以上的種田大戶,如秀市鎮一種田大戶種了1700畝,榮塘鎮一種田大戶種了500畝,目前這種大戶的數量還不多。二是百畝以下的種田大戶,多為一對夫婦耕種三五十畝,不另雇工。百畝以下種田大戶主要是一些村組干部、有種糧技術的中年農民和家庭情況特殊外出打工不便的農民。

      先看售糧收入和種田成本。

      1、XX年年平均每畝農田的售糧收入:雙季為1394元,單季為810元。其中早稻產量820斤,百斤價80元,計656元;晚稻產量820斤,百斤價90元,計738元,雙季合計1394元。種單季的產量900斤,百斤價90元,售糧收入為810元。另有國家政策性補貼每畝79元,不管轉租與否,此款一般歸責任田承包者領取,承租者無此項收入。

      2、XX年年平均每畝農田的農資、種子、水費三項支出:雙季為440元,單季為240元。其中早稻化肥100元,晚稻化肥100元,早稻農藥40元,晚稻農藥60元,早稻種子40元,晚稻種子40元,早稻水費20元,晚稻水費40元。

      3、XX年年平均每畝機耕、機播、機割三項支出:雙季為280元,其中每季機耕費各50元、每季機割費各50元、每季機播(插)費各40元。種單季的一般不()用機械作業。

      4、XX年年勞動力平均日工價為50元,婦女、老年人可略作下調計算。

      那么種田效益如何呢?

      水稻調查報告范文第2篇

      7年來,從她手上收割下的“高科技”稻谷總重量已接近20噸。這些稻谷周而復始地被送進一墻之隔的倉庫,最終爛掉。

      “老師們不允許我們吃?!弊T芳說。在福州市蓋山鎮吳鳳村的農舍外,40多畝稻田里剛插的秧苗正暗藏玄機,“他們說這是轉基因水稻,還在試驗,不是很安全?!?/p>

      為了免于置身未知的恐懼,譚芳不得不選擇從基地外購買大米。但她不知道的是,基地之外,亦早非凈土。

      盡管中國農業部從未批準任何轉基因主食的商業化種植,然而,來自歐盟的預警通報卻不樂觀。2012年,“歐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通報”共通報了28批次的來自中國(包括中國香港)的違禁轉基因食品,其中24批次是大米制品。

      有關轉基因安全性的爭論,仍在持續,但中國人的飯碗里,已潛伏著轉基因的魅影。

      風聲緊 暗流仍涌動

      “湖北是轉基因水稻種植的重災區。”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鋒說。2004年—2006年間,該組織《非法轉基因水稻污染中國大米》的調查報告估計,湖北2004年“最少有950噸—1200噸轉基因大米已經流入市場。今年(指2005年)的種植面積至少為20000畝—25000畝,如果不加阻止的話,可產轉基因大米10000噸—12500噸。”

      這份報告最早揭開了中國轉基因水稻擴散的秘密,并曾引起軒然大波,此后媒體對轉基因水稻的指摘大都基于此報告。

      擴散源頭一度指向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部目前只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其中“Bt秈優63”研發者——中科院院士、華中農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張啟發被上述報告批露出任武漢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而科尼公司委托湖北松滋種子公司來進行制種。而這些種子中的部分,最終流播至湖北、湖南多地。

      轉基因水稻研究學者、種業公司、基層種站、農民……中國的轉基因水稻,被疑正依著這一路徑流近餐桌。

      實際上,中國研究轉基因水稻的科研機構遠非一家。除了Bt抗蟲性,還包括抗病、抗逆轉基因、抗除草劑、高產轉基因、高品質轉基因和綜合性轉基因等七個方面,研究機構則遍布廣東、浙江、湖北、北京、湖南、安徽、遼寧、江蘇、上海、山東等地。

      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實施辦法,轉基因植物品種在培育出來后,需要經過安全性評價階段,才能獲得安全證書。而安全性評價階段,則包括實驗室、中間試驗、環境釋放和生產性試驗四個階段。獲得安全證書,意味著已完成商業化種植前的所有安全認定工作。

      后兩個階段需與農民合作,到不同的水稻產區檢驗植物是否適應不同的氣候和生態條件,收獲的水稻應該統一回收處理。但浙江大學原子核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舒慶堯承認,一旦農民看上了田間的稻種,對農民的制約就比較難以保障。

      記者通過調查70多家種子公司和種站發現,僅以抗蟲轉基因水稻為例,它們曾經的試驗地幾乎覆蓋了中國南方所有水稻種植地區。

      以歐盟通報中披露的“科豐6號”為例,當時研發機構福建農科院的合作對象包括了四川農業大學和湖北、廣東、江西、黑龍江等地的農科院多家單位,主栽品種覆蓋長江流域、華南多個稻區。

      在福州,多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福建確曾存在相當規模的轉基因水稻種子銷售市場。包括福建農科院與上市公司豐樂種業合資的閩豐種業、中國種子集團福建農嘉公司等,都曾在業內被傳有染。

      令人稍微欣慰的調查結果是,大部分種子公司、種站都表明目前已無此類種子銷售。一名業內人士稱,上述福建企業“因為這兩年風聲緊,大家才不做”。

      “現在制種都要檢測轉基因,萬一在種子里查到轉基因成分,我們就慘了。”福建建陽市一名種業公司負責人解釋說。在福建省農科院曾試驗性種植過“科豐6號”的沙縣良種場,一位工作人員同樣承認,在幾年前確實有人銷售過轉基因抗蟲稻?!艾F在不能搞,都銷毀掉了?!?/p>

      不過,暗流依然涌動。四川、湖南、廣東等地的一些公司在接受記者咨詢時表示,他們雖然現在不賣“抗蟲稻”,但依然有渠道可以獲得?!艾F在大量買是肯定買不到的,少量的話,可以去一些科研單位。”福建六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業務員說。

      而在湖北,天門市迪龍種業有限公司則顯得張揚。在其公司官網和阿里巴巴網站上,他們依然在公開銷售一種難以識別的“全能抗蟲水稻——SCK4259”。

      在接受記者詢問時,該公司一名業務員承認,被稱為“超級克螟秈稻”的SCK4259正是轉基因育種技術所得。“沒有轉基因怎么抗蟲?我們做了十幾年了,每年會賣幾萬斤出去?,F在已經賣沒了,每年2月份是旺季?!?/p>

      盡管目前國家嚴控轉基因主糧種子的擴散,但趨勢依然令人擔憂。

      擋不住的擴散

      實際上,只要研究轉基因水稻,擴散的可能性幾乎不可避免?!袄碚撋?,如果一粒種子流出,種植一萬畝、十萬畝都有可能?!笔鎽c堯說。

      舒慶堯是浙江大學教授高明尉的學生,他們組成的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

      克螟稻,針對的正是水稻最大的天敵?!岸⑷?、卷葉螟……經常會弄得農民顆粒無收?!备呙魑菊f。在科學家們的眼里,抗蟲轉基因水稻無疑有著巨大的魅力。統計數字顯示,螟蛾危害著中國75%的水稻,每年導致的損失高達十億美元。

      在“卷葉螟”肆虐的浙江上虞,克螟稻無疑是農民的福音。知情者回憶,該品種剛培育出,當時的上虞市種子公司就曾多次出面聯系洽談,最后將該品種“引進”到上虞進行試驗示范。

      水稻調查報告范文第3篇

      1947年,他獲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的資助赴美深造。在國際土壤學權威密蘇里大學馬歇爾(C.E.Marshall)教授指導下從事土壤礦物研究,1949年獲碩士學位;后轉到威斯康星大學,又在杰克遜(M.L.Jackson)教授指導下從事土壤膠體研究,1951年獲博士學位。

      1951年8月,熊毅從美國繞道日本回國。

      他先后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土壤調查隊隊長、中科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社社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社社長、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中科阮農業現代化研究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環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業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土壤學會理事長等職。1981年當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他長期擔任我國土壤界最有權威的《土壤學報》雜志的主編,1958年又創辦《土壤》專業刊物,并兼主編。晚年還擔任《生態學雜志》副主編和《環境科學》主編。

      熊毅從事土壤科學研究55年,是我國近代土壤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領域深廣,色括土壤物理化學、土壤礦物學、土壤生態學、土壤物理學、土壤發生分類及土壤肥力、鹽堿良等方面,尤其是對土壤膠體、鹽堿良利用和水稻土研究有很深的造詣,開創了我國土壤膠體化學、土壤礦物學和土壤生態學。是20世紀50年代最早開展黃淮海平原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之一,對于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開發治理作出了創造性的重大貢獻。為此,他曾于1956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1988年被國務院追授“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優秀科技人員”榮譽獎。他先后在國內外發表科學論文、調查報告200余篇,

      水稻調查報告范文第4篇

      【關鍵詞】課改;學習成果;地理

      研究性學習更多的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所以對研究性學習的結果關注得少。學生的研究成果一般只是以作業的形式上交。沒有真正發揮它的作用。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圖片不僅要成為學生本人的評價材料,更要視為學生地理學習的寶貴資源。若將這些研究成果運用到課堂,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研究性學習,學生樂于發現問題,開展實踐和探索。讓學生通過上網搜集資料、走訪相關部門、實地調查等途徑,深入了解南縣農業發展條件、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就具有鄉土氣息,有實效性。并且與課本知識緊密聯系。將它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會大大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

      研究性學習的成果可以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課堂教學。教材中有關農業區位因素的內容看似簡單,容易理解,但內涵豐富,如果由老師按部就班組織教學,不僅枯燥乏味且課堂效率不高。只有當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時,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時候,也是學習效果最好的時候。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學生自己拍攝的有關南縣本地農業的圖片或視頻,包括水稻田、棉花、洞庭湖漁業、養鴨場、南茅運河旁種植的楊樹等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或視頻說出:什么是農業?這些圖片或視頻展現的內容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見到或看到的,非常熟悉且有一定的了解,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起共鳴,從而增強學生地理學習的主動性,營造輕松活躍的地理課堂氛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調查報告有一定的實效性,真實性,可以作為案例引入課堂。在地理新課程“一標多本”思想的指導下,目前我國廣泛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有四個版本:人教版、湘教版、魯教版、中圖版。然而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四個版本的地理教材是遠遠不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的地理學習需要的。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的實施,全國文綜開始分省自主命題的改革,讓我們更加意識到結合鄉土地理學習的重要性。因此,為了使地理教材更好地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使地理教材更具本土氣息,地理老師應該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取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地理素材進行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認識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學生調查資料作為案例,引入課堂,在分析中體現區位因素。

      家住城郊的陳燕說:我們這里原是大片土地,那時人們種棉花、麻、水稻等,現在卻是大棚蔬菜、西瓜、葡萄等。

      家住浪拔湖鎮驛馬頭村的小軍說:“我家有十五畝棉花地、五畝水田。前幾年由于沒有修路,賣糧難,賣棉花難。去年村公路修好了,棉花販子、糧販子開著三輪車、拖拉機挨家挨戶上門收購棉花、糧食,而且棉花價格上漲,最高時達到6.8元每斤,很多農戶受益。今年我家擴種了4畝棉花地。國家規定棉花最低征收價,每年還給農戶補助100元每畝,農民朋友的生活更有盼頭了?!?/p>

      住在城區的劉燦說:南縣現代農業穩步推進。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7%,被定為國家水稻、棉花、油菜高產示范片試點縣,全國冬春蔬菜重點區域基地縣。叢生竹原料林基地建設穩步推進。

      這些材料是學生通過調查、走訪、查找得知。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交流。得出一個一個的農業區位因素,最后把所有的農業區位因素進行歸納,得出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科技和社會經濟等因素。

      研究性學習的成果,是學生通過調查、走訪、查找得知,這些材料和信息的獲得有一定的新穎性,而我們的教材內容一般以學科普遍理論為主,與現實的聯系往往也并不很緊密,無法及時跟上社會發展的步調。有的案例陳舊,不太符合生產實際。課堂上采用新穎的案例,強調書本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內容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

      學生在討論交流時,提出新問題,相互質疑,解答疑惑,充分挖掘教材,聯系實際。如學生在分析南縣發展水稻生產條件優越:南縣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豐富;位于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合水稻種植業發展。依照這樣條件,南縣適合發展雙季稻,但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當地只種植一季水稻?問題的提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激烈探討。這樣由現象到結論的處理,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能夠體驗到自己分析出結論的成功喜悅感,進而激發興趣,增加自信。親身體驗了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效地防止了學生教條地運用教材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科學作風,同時活化地理課堂教學、深化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有很多知識如:工業區位因素、城市區位、城市化過程帶來的問題、商業區位、人口遷移、環境問題等,在地理教學中都可以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小課題,將學生研究成果運用于課堂,既體現了“學習身邊的地理知識”這一新課程理念,也是應對新高考的一種教學策略,同時還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水稻調查報告范文第5篇

      從社會經濟發展史的大環境來考察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塘發展的原因,應該說,它是世界海洋經濟(包括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產物。所謂海洋經濟,是泛指海洋沿岸國家或地區的漁撈、航運、貿易等經濟活動以及為這些活動提供勞力、資金、技術、商品和市場等的陸地(主要指沿海地區)的經濟活動??梢哉f,明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就是為當時海洋經濟的發展提供勞力、資金、技術、商品和市場等陸地經濟活動帶動下發展起來的,是一種貿-工-農的經濟模式。

      一、商品貿易全球化的拉力

      15、16世紀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1405-1433年中國鄭和七下西洋;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C·colonbo)發現美洲、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Vasco· Da·Gama)繞過好望角開辟歐州到印度的東方航線;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F·D· Maga lhāaes)作環球航行等航海的偉大壯舉,從地理范圍上使分散隔離的世界逐漸變成了聯系為一體的世界,人類歷史也就愈來愈大的程度上成為全世界的歷史,為商品貿易全球化提供了人文地理的條件。

      但是,作為貿易全球化所賴以運轉的基礎即商品流通來說,則是有賴于中國強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產出來的豐富商品如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棉布、砂糖、糧食、藥材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正如當時一個西方作家報道說:

      “中國人有世界上最好的糧食——米;最好的飲料茶;最好的衣料——棉布、絲織品及皮貨。擁有這些主要物品和數不盡的其他次要的物產?!雹?/p>

      特別是中國絲貨,外國商人更是贊嘆不絕,說:

      “從中國運來的各種絲貨,以白色最受歡迎,其白如雪,歐洲沒有一種出品能夠比得上中國的絲貨?!雹?/p>

      確實如此。根據史料記載,16-18世紀,中國向全世界出品的商品約有236種之多,其中手工業品有137種,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絲、絲織品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葉等。使中國成為當時貿易全球化的大市場。

      而15-19世紀初,在明清政府基本上實行“時開時禁,以禁為主”的海禁政策時期,卻對廣東實行開放對外貿易的特殊政策。嘉靖元年(1522),“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惟存廣東市舶司”④;乾隆二十二年(1757),撤銷江海關,浙海關和閩海關,規定外國番商“將來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⑤。因此,自嘉靖元年至道光二十年(1522-1840),廣東一直是中國合法對外貿易的省區;省會廣州則成為全國唯一合法進出口貿易的第一大港,而且是“印度支那到漳州沿海最大的商業中心。全國水陸兩路的大量貨物都卸在廣州”⑥。因此,全世界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都萃集到廣州進行。而且自1553-1830年期間,運來5億兩白銀到廣州購買中國生絲、絲織品、瓷器、茶葉等商品。例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2)后,葡萄牙人從廣州購買大量絲貨,“每年由葡人輸出之絹約五千兩三百箱。每箱裝綢緞百卷,薄織物一百五十卷”⑦運往歐洲;萬歷十四年至崇禎十七年(1586-1644),每年從廣州經澳門運往日本的生絲2460擔,價值銀1476000兩⑧。萬歷六年至康熙十二年(1578-1689),從廣州經澳門輸出到日本的生絲達到12939275斤⑨,每年平均為300913斤。到了乾隆年間(1736-1795)后,雖然廣東出口商品的絲貨退居茶葉之后第二位,但每年輸出的生絲和絲綢仍然達到20-33萬斤,道光十年(1830),在廣州出口的廣東生絲增至36.8萬斤,占當年在廣州出口的中國生絲總數的52.2%。到了光緒六年(1880),廣東生絲由廣州輸往歐洲的達到96-112萬斤;輸往美國達到75萬斤,輸往緬甸的為21.5-37萬斤⑩。如此大量的廣東生絲和絲貨外貿出口的拉力,必然大大刺激和促進珠江三角洲?;~塘生產的日益發展。

      二、近代機器繅絲廠興起的助力

      明代,廣東、福建和三吳已成為中國三大絲織業中心11,到清朝達到鼎盛。廣東絲織品的質量,可謂達到一流水平,史稱“廣紗甲天下”,特別是“粵緞之質密而勻,真色鮮華,光輝滑澤”,“粵紗,金陵蘇杭皆不及”12。加上當時絲貨可以在廣州合法出口,就更加吸引商人投資絲織業生產了。正統七年(1442),南??h商人聶天根,把經商積累的部分商業資本投向絲織業,其家譜記載:

      四世祖根……流賈于 門水濱……后以紡織為業,勤儉成家13。

      康熙年間(1662~1722),順德縣商人梁俊偉到佛山創立機房,從事絲織業生產,史稱:

      梁俊偉,字桂軒,順德水藤鄉人。康熙間佛山創立機房,名梁偉號,因家焉。誠實著聞,商業遂振14。

      清代后期,商人投資絲織業者更多,而且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和生產技術日益提高。同治十三年(1874),南??h商人陳啟沅、陳啟樞兄弟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就是突出的例子。

      陳啟沅(1834~1903),原名如郎 ,字芷馨,號啟沅,南海縣簡村堡簡村鄉人。啟沅原有兄弟七人,但四個兄弟早夭,僅有三人長成。老二啟樞、老三啟標,最少者老七啟沅,家景貧困。約咸豐元年(1851),啟樞得其岳父麥憲培資助,到越南謀生,先在麥氏的安南商店做工,旋自立商店經營,三年間略有積蓄,于咸豐四年(1854),回鄉帶啟沅同往越南料理生意。兩兄弟合力經營,先是開辦怡昌蔭號商店,經銷絲綢雜貨,后又承辦堤岸怡豐餉當(即當鋪,時堤岸僅此一家,是向越南政府餉承的),“約十余年,兄弟倆已成為當地巨商了”。在此期間,啟沅為拓展商務,“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汽機之學”。他發現南洋市場的外國絲綢質量比家鄉的絲綢好的原因是用機器繅絲。于是產生了“特仿西人之法,變通制造繅絲之器”的想法,并決心回家鄉興辦機器繅絲廠,以振興家鄉的繅絲生產。他的想法得到其兄啟樞的贊賞和支持。同治十一年(1872),啟沅先期離開越南回到南海,在簡村鄉創設機器繅絲廠,名曰繼昌隆。

      同治十二年(1873)春,繼昌隆繅絲廠籌建啟動?!皠佑觅Y金白銀七千多兩,全由陳啟樞由安南先后匯返,因此繼昌隆的股金,悉為他兄弟二人投資,從未有招收外股。七千多兩資金中,用于流動開支如收繭、工資、雜支等約三千兩,建廠設備等約四千兩”。至同治十三年(1874)冬,正式投入生產15。全廠初招職工300多人,最多時達到600-700人。該廠的原料蠶繭,主要依靠南海、東莞、順德、香山等縣的桑葉養蠶供應。該廠辦至1928年才告結束。這是廣東華僑商人投資興辦的廣東第一家(也是中國第一家)近代民族資本的工廠。在它的影響下,珠江三角洲的機器繅絲廠象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統計,光緒 十三年(1887),僅順德縣的機器繅絲廠已達到42家16,19世紀末增至100家;宣統三年(1911)增至142家17;1912年增至162家,不久增至300多家,絲車女工達15萬人之多18,遠遠超過上海、無錫兩地的機器繅絲廠。機器繅絲廠所需要的大量蠶繭,直接促進?;~塘生產的發展。

      三、桑基魚塘經濟效益高的推力

      從中國傳統農業的農(糧)、林、牧、副、漁的生產結構來看,桑基魚塘生態系統畢竟是屬副、漁的范疇,原本并不比農(糧食)重要。但到明清時期,隨著商品性農業的不斷發展和糧食也成為商品卷入了市場的情況下,桑基魚塘的經濟效益遠比種水稻提高。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氣候溫暖,土地低平肥沃的優越自然條件,種桑一年可采葉8-9次,為“廣蠶歲七熟,閏則八熟”19提供充足的飼料,使年產蠶絲量很高,其經濟效益遠遠超過種水稻的價值。有人按當時“四水六基”的比例來估算,一畝地可產桑葉4000斤,養蠶得蠶沙(40%)1600斤,蠶繭(6%)240斤;蠶沙養魚可增產魚(12.5%)200斤。而100斤鮮蠶繭可繅生絲10斤,6畝桑養蠶所得蠶紗,可供塘魚4畝,增產魚1200斤(每畝平收產量300斤)20。這樣高產量的絲魚業,其價值當然超過水稻。史稱:

      “將洼地挖深、坭復四周為基,中凹下為塘,基六塘四,基種桑,塘蓄魚,桑葉養蠶,蠶矢(屬)飼魚,兩利俱全,十倍于稼。”21;“[順德]東馬寧一帶,咸同后,田多變基塘,獲利較豐?!?2

      所以,在順德等縣就有“一擔桑葉一擔米”,“一船絲出,一船銀歸”的民諺。有人估計過,當時一畝基水地養蠶養魚的價值約相當于3畝水稻的價值。所以南海九江鄉也有“九江估產,魚種為先,左手數魚,右手收錢”23的民諺。據統計,1914至1918年,廣東生絲出口突破5萬擔,價值達1億元以上24。這種“十倍于稼”高效益的絲魚業必然推動農民去從事桑基魚塘生產。

      四、人多地少的壓力

      廣東是一個有山地、丘陵、平原、臺地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的地區,僅有一個6000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一個915平方公里的韓江三角洲平原,形成了“三山六水一分田”的格局。據人口學家研究表明,廣東歷史上的人口分布密度不一,總的態勢是人多地少。唐代,廣州府每平方公里為1.2戶,潮州府1.2戶。北宋時,廣州府每平方公里為4.8戶,韶州府每平方公里5.5戶,連州和潮州府為每平方公里4.5戶。元代,廣州府每平方公里為36.6人,潮州府每平方公里27人,韶州府每平公里21.6人。明清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增加。人口密度相應提高,人口對土地的壓力越來越大,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銳化。嘉慶二十五年(1820),廣州府每平方公里達到306.84人,潮州府每平方公里151.45人,韶州府每平方公里64.24人,連州每平方公里49.8425。廣州府的總人口達到5878501人,全省人口達到21558239人。而全省耕地僅有34300709畝,人平均耕地不到1.6畝,其中廣州府南??h人均耕地不足1.5畝。清末,全省人口增至2800多萬人,人均耕地只有1.3畝??梢?,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耕地增長的速度,使人多田少的矛盾成為廣東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嚴重社會問題。明朝中葉以降,廣東逐步由歷史上糧食輸出省變為缺糧省,而且成為中國一個糧食輸入大省,因而發出“廣東地廣人稠,專仰給廣西之米”26的感嘆。在這種糧食卷入市場的情況下,死守以種水稻為生計,已經不能解決問題。于是,不少人想方設法另覓出路。有的人改革和優化生產結構,在有限的土地上種桑養魚,以取得高的經濟效益。于是桑基魚塘得以發展。

      由上可知,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的?;~塘就是在上述的拉、推、助、壓力的作用下日益發展起來的。據史料記載,嘉靖萬歷年間(1522-1620),順德縣、南??h的種桑養蠶和基塘養魚已占農業生產的第一、二位。特別是南??h的九江鄉、道光年間(1821-1850),已經是“境內有桑塘,無稻田”27;順德縣的大良、陳村一帶,也達到“民半樹?!钡某潭?8。至于養魚的面積也日益增加,洪武十年(1371),南海縣有魚塘323畝,到萬歷九年(1581),增至48326畝;順德縣有40084畝;番禺縣有10702畝;新會縣有6558畝;三水縣有10250畝;香山縣有711畝;寶安縣有2698畝;東莞縣有32659畝29。其中,南??h的魚塘面積約相當于今天魚塘面積的一半;番禺、寶安兩縣的魚塘面積接近今天的魚塘面積;三水縣則超過今天的魚塘面積。這就說明,萬歷年間(1573-1620),除順德等三縣外,其他各縣的魚塘面積基本上達到今天的水平??梢婐B魚業之發達。

      注 釋:

      ①鐘功甫:《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魚塘”》,載《地理學報》1980年第35卷第3期;黃啟臣:《清代前期農業生產的發展》,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年第4期;梁光商:《珠江三角洲?;~塘生態系統分析》、楊曉棠:《明清珠江三角洲桑基魚塘的發展》,均載《農史研究》1988年第7輯。

      ②Robert part,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 Essays on Chinese Qurestion, P61.

      ③Geo Philipa, Early Spanish With Chang Cheow,載《南洋問題資料譯叢》1957年第4期。

      ④《明史》卷75,《職官四》。

      ⑤《清高宗實錄》卷550,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戊戌。

      ⑥考太蘇編譯:《皮萊斯的遠東概覽》第1卷第116頁,序言。

      ⑦Anderw Ljungestedt, A Historical sketch of Portuguese in China and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Mission in China, Boston 1836. Hong Kong 1992.

      ⑧C·R·Boxer, The Great Ship from Amacon: Annal of Macao and the Old Japan Trade, 1555-1640, P144, Lisboa, 1963.

      ⑨轉引黃啟臣:《黃啟臣文集——明清經濟及中外關系》第321頁,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版。

      ⑩《珠江三角洲農業志》(四)第41-42頁,1976年。

      11 曾少聰:《東洋航路移民》第4頁,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12 張嗣衍等:《乾隆廣州府志》卷48,《物產》。

      13《聶氏家譜》。

      14 汪宗準等:《民國佛山忠義鄉志》卷14,《人物》。

      15 以上引文均見桂玷:《宣統南??h志》卷21,《列傳八·陳啟沅》;陳天杰、陳秋桐:《廣東第一間蒸氣繅絲廠繼昌隆及其創辦人陳啟沅》,載《廣州文史資料》第8輯。

      16 陳啟沅:《蠶桑譜》第1-2頁。

      17 農商局編:《第一次農商統計表》(紡織業特別調查)。

      18 呂學海:《順德絲業調查報告》(原稿),見彭澤益編:《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2卷第53頁,中華書局1962年。

      19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4,《蟲語》。

      20 梁光商:《珠江三角洲桑基塘生態系統分析》,載《農史研究》1988年,第7輯。

      21 區為梁:《光緒高明縣志》卷2,《地理·物產》。

      22 周朝槐:《民國順德縣志》。

      23 屈大均:《廣東新語》卷24,《蟲語》。

      24考活(C· W·Howard):《南中國絲業調查報告書》,(A survey of the silk Industry of South China ) 第8、28頁,1925年。

      25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第458-46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6 史澄等:《光緒廣州府志》卷2,《訓典二》。

      27 朱次琦:《光緒九江儒林鄉志》。

      亚洲国产视频一区| 亚洲xxxxxx|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爱AV| 亚洲日本在线看片|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91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 | www.91亚洲|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线aⅴ免费毛片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亚洲第一区精品日韩在线播放|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网站|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аv无码播放|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线岛国|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色欲啪啪久久WWW综合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 久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