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學理論與規律

      教學理論與規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理論與規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學理論與規律

      教學理論與規律范文第1篇

      關鍵詞:思政教育 內在心理微環境 認知規律 主體尊嚴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識碼:A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 in Laws of

      Cogni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I Jin

      (School of Marxism,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is relate to that how maturity does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have. It is not worked to make a healthful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by only Improve the technical level of teaching when you face the college studen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ust meet the logical of rational cogniti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er psychological microenvironment; cognitive logical; subject dignity

      勿庸諱言,當前在我國高校中開展的思政教育十分不理想,各級主管部門和學校高度重視,被尊為“國課”,學生卻普遍漠視乃至藐視“兩課”,稱之為“洗腦課”、 “忽悠課”,積極性、主動性非常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跟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相關的,其中,學生群體的內在心理微環境狀況值得深究。

      1 內在心理微環境簡述

      任何實踐行為都是以一定的背景環境為依托的。環境可籠統地分為兩類,外在宏觀環境以及內在微觀環境。后者主要指主體的內在心理狀態,表現為主體的態度、動機、目的等,并最終在主體的行為實踐中予以體現。健康的內在心理微環境是實踐活動取得實效性的前提和保障。

      內在微環境的形成過程是與主體理性成熟程度相關的。當主體處于理性成熟度較低的階段或狀態時,內在心理微環境主要受直觀情感性因素的影響,表現為情緒波動大,心理持續性低,專注度低。這種狀態在幼兒或患有精神的人群中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微環境是極易改變的,對外在的感性刺激十分敏感。在這個階段或狀態下,健康的心理微環境將使個體體會到感官的愉悅,并最終轉化為積極的態度、明確的目的和強烈的動機。當個體的理性成熟度逐步加強時,理性思辨因素逐步代替直觀情感性因素,成為影響內在心理微環境的主要變量。此時的個體表現出冷靜、專注、持久等心理狀態。此時,個體心理微環境的塑造將主要依賴理性思辨能力的發揮,如果個體的理性思辨能力在實踐中能獲得充分的發揮空間,那么,基于理性本性的個體便能夠產生一種“主體尊嚴感”的心理體驗。在這種心理體驗的趨勢下,認知主體將會用一種主動負責的態度對待認知過程并最終自覺踐行,這種內在的心理體驗也將轉化為針對外在行為的積極的態度、持久的動機。

      在具體的認知(教育)實踐過程中,理性思辨能力的發揮過程表現為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和鮮明的規律性。當然,直觀的感性因素并非完全被排斥,但是,理性思辨在這個階段應該且必須占主導地位。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已經處于上述的第二個階段,是一群具有充分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能力的認知主體。所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所有教育行為,都必須要符合理性的認知規律,這樣,才能在大學生群體中塑造一個內在的健康的心理微環境,從而保證在學習中的積極態度和持久動力。

      2 理性認知規律

      自現代文明肇始以來,在認知領域,科學精神、理性主義逐步成為普遍的基本的原則。哲學用“主觀辯證法”來描述人類認知過程中體現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具體表現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這種對立統一關系主要體現為在認知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以下幾個環節: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這幾個環節在邏輯上有著嚴格的前后順序。前文所述的“內在心理微環境”將通過這種認知的規律性而形成,并最終由內而外地決定認知主體的認知行為。自由意志和理性運用是認知主體的兩個主要特征,在認知過程中,認知主體需要體驗到一種尊嚴感。這種尊嚴感來自于認知能力的充分發揮,并在具體的認知行為中轉化為愉悅感、成就感等。如果在認知過程中“偏離了個體成長規律的軌道,片面強調個體的服從,忽視了個體的主體性”,上述的基于主體特征的主體尊嚴便被剝奪,便會產生消極、被動等心理體驗,在具體的認知行為中體現為抵觸、冷漠等行為傾向。這種傾向會因認知主體自我意識的強弱而有所區別,但總體而言,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思辨能力的成熟,這種基于主體尊嚴的認知效應會有顯著的強化,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這種效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有著非常明顯的影響。

      3 對當前思政教育的幾點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涉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系統過程,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應符合理性認識過程基本的邏輯性。根據前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內容決定了它在邏輯上需要涵蓋整個認知過程,它既承擔著對抽象理論進行解讀、傳授的使命(即回答“是什么”的問題),又要體現出顯著的實踐引導作用(需要回答“應如何”、“如何做”的問題)。“思政課”同其他專業課程相比,最大的獨特性便在于此。目前高校中開展的“兩課”是由性質不同的幾門課程組成的課程體系,它需要在各個環節中都遵循理性認知的基本邏輯,這樣才能在廣大學生群體中塑造健康的內在心理微環境。然而,由于在認知邏輯上的混亂,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并不能夠促進上述的內在心理微環境的形成,而這恐怕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下降的深層原因。

      首先,從課程設置上來說,樹立的世界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目前主要通過《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具體實施。將整個理論體系用一門課程加以概括的確有利于理論的完整性,但是,從教學實踐上來看,并不十分理想。哲學部分是的理論基石,它的誕生卻是建立在整個西方哲學思想的發展演變基礎上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增加以哲學的產生淵源為主要內容的哲學簡史內容,會對的學習有巨大的幫助。這將有助于全面了解的理論淵源,也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鍛煉理性思辨能力,從而體現出大學里的思政課應有的理論深度和廣度。

      哲學的學習在邏輯上相當于概念的形成階段,是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確立的前提。這種邏輯上的優先性應在具體的實踐教學各個環節上加以體現。筆者淺見,思想政治教育應將重點放在“世界觀”的塑造上,充分體現“兩課”的知識性。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對各種意識形態進行透徹的解讀,在此基礎上結合社會現實,引導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的發揮,實現多種價值觀之間的比較、甄別,最終突顯出主流意識形態的合理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塑造了學生的價值觀。至于人生觀的確立,應讓廣大青年學生群體在已有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上,結合對自我的充分認知,去確立屬于自己的人生選擇。

      其次,從教材內容來說,在微觀層面的課程內容的編排上,同樣要遵循和體現上述的認知規律。對理論的闡述在總體上要按照三段論的基本邏輯展開,也即按照“是什么?”“為什么?”“要怎樣?”這樣的邏輯順序。其中的“為什么?”環節最需要認知主體理性思辨能力的充分發揮,從而是最能體現主體尊嚴的認知的環節。根據上文的分析,這個部分應該是最為重要的部分。令人遺憾的是,在目前使用的教科書中,恰恰在這個環節上強調得不夠。在涉及到一些具體的知識點時,大多是簡單歸納定義后,直接地渲染“應該這樣”。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最困惑的、最能激發求知欲的正是“為什么”的問題。中小學生的理智思辨能力尚未充分發育成熟,所以這個問題在中小學階段不是很顯著,往往也沒有成為認知環節的重點,但進入大學階段后,學生的思維廣度、深度、強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已經進入前文中所說的第二個階段。也正是對這個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才導致學生普遍認為大學中的思政課與高中的政治課沒有兩樣,這不僅僅是指內容上的重復,更是指一種心理體驗上的重復。

      最后,從具體的教學實踐上來說,課堂講授還是目前的“兩課”教學的主要方式,這就要求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注重并貫徹上述的認知規律,創造一個能夠體現主題尊嚴的認知(教育)環境。舉例來說,當前思政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在闡述“應然”性的理論問題時,需要提供這個理論的“解釋力”。這種理論上的“解釋力”與特定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便決定了該理論的說服力。在教學實踐中,“國情”、“中國特色”等成了應付該問題的“終極法寶”。企圖用這種簡單的方式賦予理論的解釋力,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逃避,不僅不能徹底解讀理論,也根本無法滿足學生對問題的存疑。基本國情、基本道路不能簡單地當作規避問題、否定危機的理由。在教學技術層面,所有新穎的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都應是理性認知規律的具體體現和運用。

      教學理論與規律范文第2篇

      1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的原因

      1.1源自體育教學實踐之“知”

      體育教學理論從根本上說來自教學實踐,來自體育教學實踐之“知”,這個“知”,其表現形式是理論的,但其內涵和目的卻指向豐富、生動的體育教學實踐.如果說體育教學理論是體育教學實踐之“知”,那么體育教學實踐便是體育教學理論之“行”.實踐性的體育教學理論與理論性的體育教學實踐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的聯系是內在的、必然的.

      1.2發展體育教學理論

      體育教學理論的來源就在教學實踐當中,離開了體育教學實踐去建構教學理論是空中樓閣.通過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可進一步檢驗體育教學理論的適用性,使體育教學理論進一步合理化.

      1.3促進體育教學實踐

      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還有助于促進體育教學實踐.由于體育教學理論的有效介入,體育教學實踐有了理論支撐,體育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把體育教學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最終推進體育教學實踐的革新和發展.

      2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的制約因素

      從體育教學理論的特性來看,任何體育教學理論作為人們對于體育教學實踐規律的客觀認知都只能是一種相對性的認識.體育教學理論不是一經達到便永遠不變的靜態理論,更不是終極理論,而是需要不斷地修正、發展和完善的動態理論.從體育教學理論對體育教學實踐的作用機制來看,體育教學理論的介入必須獲得體育教學實踐者的認同才能轉化為教學行動,而這需要體育教學實踐者本人內在的、理性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來確保新的體育教學理論被體育教學實踐者認同、內化和實施.

      2.1體育教學理論自身因素的限制

      體育教學理論要能夠真正對體育教學實踐產生作用,要求體育教學理論自身必須具備時代性、科學性、實效性.第一,體育教學理論的時代性要求體育教學理論必須從總體上把握時展的基本走向,結合現代教育理念,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第二,體育教學理論的科學性就在于體育教學理論能客觀地、真實地反映體育內在的本質規律和聯系,還原體育的真實面目;第三,體育教學理論的實效性體現的是體育教學理論能夠針對現實體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的放矢的進行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

      2.2體育教學實踐主體的限制

      體育教學實踐主體必須對體育教學理論進行反思、選擇、整合而加以應用,因而,體育教學實踐主體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將會使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產生影響.體育教學實踐主體對體育教學理論介入的影響,首先表現為體育教學實踐者的教學反思能力.體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是指體育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體育教學實踐作為認知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優化體育教學的能力.體育教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必然會尋求體育教學理論的解析與支持,追根溯源,推動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理論的關注和思考的程度,從而間接影響著新舊體育教學理念在其頭腦中的更新和替換.其次,是體育教學實踐者對體育教學理論的整合能力.體育理論整合能力是指體育教師將各種體育理論進行篩選分析、優化組合、綜合利用、加工創新和創造的一種能力.現實社會中體育理論的紛繁多元也要求體育教學實踐者有足夠的能力對之進行合理的整合,而不至于感到莫衷—是.通過對體育教學理論的合理整合,努力實現對體育教學實踐的指導.

      3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的路徑

      3.1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將體育教學理論“引入”體育教學實踐

      體育教學理論是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長期研究積累的成果.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將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之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體育教學理論為經過實踐檢驗的較為成熟的理論,如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理論、終身體育理論等;另一種是體育教學理論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不成熟的理論,或者是體育教學理論界尚未形成一致觀點的教學理論,如體育教學評價理論、體育教學模式理論等.無論是將成熟的體育教學理論或是不成熟的體育教學理論介入體育教學實踐當中,體育教學理論工作者最關心的還是檢驗并發展體育教學理論.

      3.2體育教師遇到棘手問題時,追根溯源尋找理論支撐

      長久以來,體育教師遵循體育教學原則從事體育教學實踐工作.遇到棘手問題時,他們首先會請教教學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幫助解決問題.《老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請求他人的幫助解決問題,不如自己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體育教師要提升自身體育教學理論功底,借助體育教學理論來審視、變革自己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體育教師一方面通過自學相關的體育教育學、體育教學論、體育心理學等理論,實現自身專業理論的提升;另一方面,他們到專門的體育專業院校進修學習,從而進一步夯實自身的專業理論功底.在大量的一線體育教師學習體育教學理論的過程中,體育教學理論被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所掌握,體育教學理論也將發揮其重要功能.

      3.3“三位一體”體育教育改革推進體育教學理論介入教學實踐

      “三位一體”體育教育改革是指國家宏觀體育教育改革,區域性體育教育改革,學校體育教育改革三者圍繞某一體育領域層層推進,逐步實施體育教育改革的過程。國家教育部通過宏觀調控,先試點,然后區域推進,最后全國普及,通過這種方式,使體育教學理論逐步大范圍地介入到體育教學實踐當中.如我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的修訂是在教育部統一領導組織下,在體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上受到廣泛認同,獲得的成效是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之后,這些體育理論專家親自走進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進行聽課、評課;另一方面,體育教育改革也在迫使學校和教師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體育理論水平,或者派出體育教師代表到各種層次的機構參加體育新課標的培訓,或者通過“引進來”的方式,邀請體育新課標改革專家到學校進行培訓,并在體育新課標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校本培訓,從而實現學校的內涵發展和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

      4結束語

      教學理論與規律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 研究與運用

      教學模式是實施教學的一般理論,是教學思想、教學規律的體現,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中介環節,在教學理論和實踐之間起著“橋梁”、“中介”作用。教學模式反映了在一定教學思想下建立起來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比較穩固的教學順序及其實施策略體系,對教學實踐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語文教學中研究和運用教學模式,對于總結教師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教學方法來看,原有的教學方法體系無法指導教學實踐,內容貧乏,無說服力,在解決問題上缺乏相應的指導。教學方法如何運用于教學實踐,這是教學理論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其次,從教學手段來看,它指導的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活動及其相互傳遞的媒介。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始終聯系在一起,教學方法要借助教學手段;教學手段憑借教學方法使師生在一定的時間內展開教學活動。再次,從教學組織形式來看它是指教師按一定的形式把教學組織起來的活動,如何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安排教學活動,這一問題只能由它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相結合的一種結構來回答,這種結構便是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結構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一)基礎理論或教學思想

      這是教學模式賴以形成的基礎,為教學模式提供理論依據,使人們能夠了解該模式的由來,它滲透蘊涵在模式的其他各個因素中。

      (二)教學目標

      教學模式總是為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的,教學目標指的是達到的教學結果,是教育工作者對某種教學活動在學生身上的效果的預先估計:教學目標可謂是教學模式中的核心因素,決定著模式的操作序列、師生活動比例及評價標準等。

      (三)操作程序

      各種教學模式都有其操作順序,具體確定教學各個步驟應完成的任務,師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操作程序的實質在于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在時間序列上的實施。

      (四)師生角色

      教師、學生在教學活動的操作程序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它體現了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使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統一起來。

      (五)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措施的總和。

      (六)評價

      任何一種模式都不是萬能的,都有其適用的教學情境。由于不同的教學模式所完成的教學目標、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評價的方法和標準也不盡相同。

      教學模式是設計和實施教學的理論,盡管各種教學模式所依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不同,但從一般意義上說,教學模式有以下特點。

      1.優效性

      這是教學模式特有的效力。由于教學模式能夠將比較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的策略,能對教學實踐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優效性是教學模式的生命所在,如果一種教學模式不是優效的,就會被淘汰。如注入式的教學模式,由于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時食而不化,必然要喪失在教學中的地位。

      2.參照性

      教學模式是一套教學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體系,它是處方性的,可為教師提供策略,但它不是某學科教學經驗的匯編。作為教與學活動的指南,應結合學科特點參照運用。

      3.可操作性

      教學模式的本質特點是把教學理論轉化為便于人們理解、把握、運用的具體操作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比一般的教學理論更加貼。

      4.開放性

      教學模式是—個開放的系統。隨著人們對教學實踐認識的深入,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的更新,可以不斷地將教學模式進行修正,使之得到較完整的發展。我國幾個有影響的教學模式都是經過幾次較大的修正,最后才成為—種具有推廣價值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功能:

      1.構造功能

      教學模式是一種設計和組織教學的理論,它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等組合在一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從時間和空間上闡明它們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從此使人們在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之間找到了中介環節,促使人們對教學過程的諸要素,諸環節重新審視,突破原有的教學理論框架,探索新的教學理論體系。

      2.解釋功能

      教學模式簡潔明了,用簡化的形式表達一種教學理論,一個教學模式用一個詞就可以概括,使人們對教學模式有—個總體的了解,便于掌握和運用。

      3.啟發功能

      教學模式是由教學思想、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師生角色、評價等因素組成的,它能啟發人們根據這些線索探索新的問題,如教學思想的淵源與發展線索、教學目標的分類與詮釋,在時間與空間上的操作序列、師生角色的分配與活動的比重、評價的側重點等。

      4.推斷功能

      教學理論與規律范文第4篇

      關鍵詞:實踐美學;藝術學;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0)-25-183

      隨著學科構建步伐加快以及藝術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國高等藝術教育正在快速發展,專業結構和教學方法也在逐漸完善和成熟。藝術學理論教學是一門基礎性、理論性學科,其從高度概括的角度對藝術的一般性規律進行總結,但同時其中的諸多理論知識需要通過實踐實操才能真正為學生和藝術從業者所用,因此實踐和理論的結合在藝術學理論學習中非常重要。

      一、藝術學理論教學特點及實踐美學的涵義

      首先藝術學理論是一門綜合性、理論性、邏輯性為主要特點的學科,其從宏觀和對藝術的整體構架出發,對藝術進行理論化和系統化的概括和論述,其涵蓋了繪畫、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類別的理論分析,是藝術學習者必須所掌握的課程。其次藝術學理論的學習不僅包含藝術理論的學習和內在深化,同時也凝聚著藝術最深層次的感悟和理解,藝術學理論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理論的深度理解,而是在此基礎上深化對藝術的感悟,將藝術與實踐、生活和生命等本質化的概念相結合,從而擺脫形式的限制,體會藝術的真正魅力。再者,藝術學理論教學要體現時代性和發展性,藝術并不是憑空現象而產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實踐中,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如俄羅斯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正是以當時的當時苦難的下層人民的真實生活為靈感和背景創作而成,享譽世界,因此藝術與生活和實踐息息相關,同樣藝術學理論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和實踐。

      實踐美學的思想核心是實踐論的相關內容,馬克思在著作中指出,人類實踐具有全面性、精神性與審美性三個特征。實踐活動是人的基本在世方式,人們在實踐生活中創造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樣創造了藝術和審美,審美是在實踐中而言的,如果脫離實踐,則毫無審美而言。因此實踐美學主張審美和藝術來源于社會實踐,是由人們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這一觀點在指導藝術學理論教學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即要引導學生樹立實踐的觀點,從實踐中獲取藝術的靈感,積累藝術創造的經驗。

      二、藝術學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典型問題

      (一)空洞化

      當前藝術學理論教學空洞化問題較為嚴重,上文提到,藝術學理論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涵蓋了諸多藝術門類,每種藝術門類都有各自的特點,但在教學過程中藝術學理論忽視了不同藝術門類學生之間的學習特點,一味進行綜合性理論知識的灌輸,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其中的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授課教師教學設計不合理,缺乏實踐教學經驗;二是藝術專業教育規劃科學性不足,在教學中藝術門類劃分不清晰,教學方式不合理,造成教學空洞化,專業性不足。

      (二)教條化

      藝術學理論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條化的問題,著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課堂形式僵化,大多以課堂講授為主,但由于藝術的特點,很難在教室中通過講授來獲取對藝術的直觀感受,因此學生體會不到藝術的魅力,難以在藝術表達上有所精進,甚至會失去對藝術學習的興趣;二是過于強調理論的學習,很多教師在講解藝術學理論時,只注重藝術理論的灌輸,而忽略了藝術的主觀感受和其與生活的聯系,這與藝術教學的目的南轅北轍。很多學生難以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理論來獲取對藝術的生動感受,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的涵義。

      (三)與實踐脫節

      當前我國藝術學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藝術來源于實踐,通過實踐而獲得更生動的表達,脫離了實踐,藝術則不能獨立而存在,藝術教學也無法達到其預期的效果。當前教學注重知識和理論的學習,在教學考核過程中,也是多采用試卷的方式對知識進行考察,缺乏實踐的歷練,造成學生對藝術的感悟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創作思路不夠開闊,內容主題的格局寬度有限,不利于學生在藝術學習方面的進一步發展。

      三、實踐美學下的藝術學理論教學創新策略

      (一)推進專題化教學

      針對教學空洞化,專業性不強的問題,可采用教學專題化的方法,主題帶動方法、以整全統率門類,實現理論教學的專題化。首先要求教師要對藝術門類進行合理劃分,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幾個主題,精心構建專題化授課方案,將每個專題講透,避免淺嘗輒止式教學。以《以外國美術史》教學為例,可按照不同國別或流派發展的各個階段劃分,形成較為清晰的教學線索,沿著線索,將課程內容劃分為不同的主題,并分配與每個專題相匹配的課時,力求將每個專題講精講透。

      (二)實施多元化教學方式

      藝術學理論的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教室或學校的空間中,形式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講授教學,而應該根據講授內容的特點,安排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藝術表達,同時能夠提升學習藝術的興趣。如在講授《中外戲劇史》這一課程時,可安排學生在教室中觀看國內外戲劇視頻,以更直觀的方式獲取對戲劇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和理解,在觀看結束后,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不同戲劇的特點,互相交流觀看戲劇的感受和對戲劇的認知等,以此加深學生對戲劇的理解。

      (三)推動教學實踐化

      推動藝術學理論教學實踐化可借鑒藝術工作坊這一教學模式,如民族藝術與文化工作坊、廣西美術研究工作坊等。藝術工作坊是在學校項目資金支持下建立的不同專題的藝術培養創造機構,由資深藝術教師為指導,幫助學生進行藝術學習和創作。通過此種教學模式,可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在實踐中加深對藝術理論的理解,鍛煉藝術實踐能力,提高藝術修養,對日后藝術發展助益頗多。

      結語

      教學理論與規律范文第5篇

      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路徑與指向

      在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對任何一種理論研究、一種學問乃至一門學科,都認為應該是有特定的指向、依據特定的視角研究現象世界的特定方面,從中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抽象提升而形成概念、范疇及其邏輯體系。當我們運用這些已知的規律或范疇去探究未知世界時,它們便成了方法。由此可知,理論研究乃至一門學科的研究方向的確立,其規律、范疇與方法是對同一“智識”的不同認知或不同表述;另一方面所謂研究、學問、學科可以由兩種不同的路徑來完成,一是自上而下,一是自下而上。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也是如此。很顯然,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以及學位論文的選題也不例外。如上所述,藝術學理論研究應該從高度抽象的藝術理論(即藝術學原理)出發,運用藝術學所特有的范疇與方法研究具體的藝術現象,解決各藝術門類之間的具體問題,這便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我相信,藝術學理論也應該像文學學或文藝學那樣,有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具有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也熱切希望我們的研究生能夠做出這樣的理論文章。然而,常識告訴我們,藝術的一般規律正是從藝術門類的特殊規律中抽繹出來的。沒有一種藝術的一般規律,可以脫離各種藝術門類而存在,因此從藝術門類研究中抽繹出的藝術學理論一般規律,這便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從學理上看,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這兩種研究路徑是相輔相成的,相互間也是不可偏廢的。但是,鑒于藝術學理論學科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們的研究生實際的知識積累與研究能力,我們又不能不對這兩種路徑作務實的考量。首先,我們應當認清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它與文學學或文藝學的研究對象有顯著的不同。文學學或文藝學屬下的各文學門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雖然同樣存在著形式的差異性和規律的特殊性,但它們都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自己的物質載體和表現手段,應當說,文學學或文藝學研究者作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相對方便一些。而藝術學理論研究對象則大不同,不僅美術、設計等造型藝術門類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音樂、舞蹈、影視等表演藝術門類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直至造型藝術門類與表演藝術門類之間更是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對于研究者幾乎可以說是隔行如隔山。這給藝術學理論研究進行跨門類的、抽象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我想,西方的一些藝術學理論學者常常將自己的研究設定在某一領域也是依據其差異而定的,比如有選擇造型藝術門類范圍,或者說設定在相鄰近的幾種藝術門類的范圍。也許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專家們跨門類跨得太大,難免要說外行話,鬧出大笑話。換言之,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選題,不僅需要有抽象思辨能力和對藝術學原理的把握,還需要具備既廣闊又深厚的藝術門類研究的積累,二者缺一不可。依此推論,沒有對各種藝術門類既深且博的研究,絕無可能做好高度抽象的藝術學理論研究。從現實狀況看,我們的大部分研究生,不僅碩士生很難有這樣的知識積累,博士生也很少有能這樣精通兩門或者更多藝術門類專業知識的儲備。即便是我們的教師,在這方面的積累又能做到什么樣程度呢?再者來看看藝術學理論這一學科的研究現狀,尤其是它在我國的發展,也同樣制約著我們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在西方,現代意義的藝術學理論研究雖說是建立于19世紀末,但始終是被當作處于變幻流動的學術研究,沒有真正進入到高等教育的常態化教學體系。所以,它可以不斷出現新視角、新指向,產生新觀點、新方法,卻難以像文學學或文藝學等其他學科那樣形成精密完備的、具有經典意義與權威性的理論體系。西方藝術學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但真正全面產生影響,以至在我國學界獲得認同卻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的事。而且,在我國又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藝術學學科設立在前,理論研究反而滯后。就是說,我們已經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藝術學理論學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也有一些學者在努力撰寫這方面的理論著作,但由于學界至今對藝術學理論的基本理念、基本構架、基本范疇還沒有形成較為明確的共識,甚至還在為“什么是藝術學”爭論不休,還在為藝術學學科究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存有疑慮,因而學界始終沒有能拿出一部普遍認可的藝術學理論教材。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我們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求研究生作自上而下的研究呢?因此,我認為,現階段的自下而上的藝術學理論研究,絕不僅僅是由于個人能力或整體研究的不足而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可以說,這主要是一種務實的、有利于學科建設的長久之計。當然,我們不能要求藝術學理論研究者精通每一門藝術,但同時我們也無法相信,一個甚至連某一個藝術門類都不精通的人會成為真正的藝術學理論家。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在這里,我只是就共性而言,就事論事。事實上,倘若研究者不能根植于藝術門類的研究,甚至連研究對象的學術發展狀況、學術前沿都不了解,又如何去深入研究,揭示出規律性的問題呢?同樣,對各藝術門類都只知道一點皮毛,不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就急于提升上去,描述一般性規律,猶如沙灘上造房,沒有不失敗的。我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我們教師在內,如果能夠扎扎實實地以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為基礎,從中抽繹出跨越各種藝術門類之上的藝術學理論,逐步形成高度抽象、較為完備的藝術學理論體系,這無疑是對藝術學學科建設極有價值的貢獻;也只有學科建設發展到這一階段,才能有真正屬于這個學科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

      藝術學理論與美學的區分

      說到這里,有必要談一談藝術學與美學的關系。因為,藝術學理論偏重思辨、指向一般的特征,從表面上看與同樣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這里主要是指18世紀末以來又被稱為“藝術哲學”的美學概念)很近似,所以人們常常將二者混淆起來。現在有不少采取自上而下研究路徑的藝術學研究論文,實際上是不自覺地從美學立場出發的。我在這里不能不加以辨析。大家知道,藝術學創立之初,是因為其時對藝術做理論研究的任務主要由美學(藝術哲學)承擔。然而,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它來自于對人的感性認識的研究。藝術之美包括形的美、音的美、色彩之美,乃至風格之美,固然也是美學的研究對象,與藝術學理論在研究對象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合,但由學科性質所決定,美學對藝術現象的哲學思考是指向人類的一般認識規律的,與藝術學理論對藝術現象的研究指向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大相徑庭。由此,也決定了二者的著眼點、思維方法的不同。換句話說,美學(藝術哲學)是從美學本身的觀念原則出發評判藝術,它對藝術品的研究方法、所獲結論,與其把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在內的一切美作為對象,并沒有根本的不同;美學的任務,是要揭示人類感性認識的基本規律,揭示作為人類認識“初級階段”或“低級形式”的審美活動,有怎樣的獨立價值、特殊意義,以及如何發展與完善人類的感性認識。這種以藝術作為典型性對象自上而下的美學研究,對于以往偏重理性認識進行研究的哲學,當然是極為重要的補充,但對于藝術領域涉及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來說,卻顯得有點不著邊際,難免有隔靴搔癢之弊。美學家可以不精通藝術門類,藝術家也可以不懂美學(藝術哲學)。正因為如此,藝術學應運而生便有了自己的存在空間。進言之,與美學(藝術哲學)不同,藝術學理論的研究不論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其指向必須是包括藝術起源、藝術本質、藝術創造、藝術作品、藝術發展規律等等在內的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換言之,藝術學理論不僅以藝術作為研究對象與出發點,更把藝術作為自己研究的終極指向。費德勒曾經嚴辭批評美學對藝術的研究只是抓住了藝術表層的、部分的附加屬性,而無法深入研究藝術活動內層的本質,這樣的研究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是有害的。因此,他在創建現代形式的藝術學的同時,努力與美學劃清界限、分道揚鑣。用日本學者黑田鵬信的話說:“美學,把美做對象,是最穩妥的事。倘使把藝術當作對象,還是藝術學來得妥當。”④由此可見,美學(藝術哲學)理論體系再高深、再抽象、再完備,也不是今天的藝術學理論應該直接拿來作為自上而下研究的邏輯起點的。如果我們仍以美學(藝術哲學)的立場來討論藝術學,那只能是走回老路,扼殺藝術學。了解這段歷史,認清藝術學與美學(藝術哲學)關系的目的性,是要提醒我們的研究生不要把藝術學理論的研究論文寫成純粹的美學文章。藝術學理論研究偏重思辨、指向一般,唯有深刻的理論抽象與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揭示,藝術學理論才有可能對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產生啟發、引領的作用;但它的抽象上升是有特定的范圍的,也就是說,藝術學理論研究只能抽象上升到藝術一般,而不需要像美學(藝術哲學)那樣指向認識一般。由此,我想概括出以下幾點藝術學理論研究應有的特征:1.藝術學理論論文應立足于藝術本身并且以藝術活動為終極指向,而不是泛泛地立足于哲學,并且以哲學認識為終極指向;研究對象不是以藝術為典型的感性認識,而是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本身。2.藝術學理論論文選題應側重研究藝術創造者與藝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藝術創造者如何從事藝術創造,其基本問題是藝術創造者與藝術對象之間、與藝術創造之間的關系。3.藝術學理論論文主要是考察具體的藝術活動,從各種門類藝術的理論研究中總結抽繹而來,所要揭示的應是藝術活動內在規律,或者藝術創造者觀照現實、從事藝術創造的一般規律,而不是從一般美學原則演繹而來,以主觀性原則對藝術現象作一般的價值判斷。4.藝術學理論研究中的藝術主體可以是藝術接受者,但更主要指向藝術家,藝術創造可以涉及藝術審美,但主要指向藝術品的創造、傳播過程。5.藝術學理論論文的研究結論,不應是給藝術家一些何為美與不美或者如何判別美與不美的抽象原則,而是必須對藝術家及其創作行為具有直接的引領作用。可以說,是藝術家迫切需要的,對藝術活動有指導、引領意義的研究命題,就是藝術學理論論文的好選題。如此說來,對于藝術學理論研究并不意味著我們絕對排斥借鑒美學的一些理論來研究藝術學。為什么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各種學科的觀點或方法來研究藝術現象,卻獨獨不能借鑒美學的觀點或方法呢?當然不是。藝術學研究可以從政治學、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獲取營養和方法,當然也可以從美學中獲取營養和方法。我們反對的是,不知道藝術學與美學的分工,直接以美學原理來研究藝術,甚至以美學取代藝術學,以為這就是藝術學理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徑,結果一腳踩空,得出一些大而無當的結論。

      藝術學理論研究

      所謂廣度,是衡量涉獵藝術門類或多或寡、運用方法或綜合或單一、研究結論或普適或專門的維度。所謂深度,則是衡量我們的研究無論抽象提升,還是深入挖掘,所能達到的透徹程度的一個維度。相對而言,廣度是一種橫向的研究視角,而深度則是一種縱向的研究視角。這兩種視角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例如,我們可以借鑒、運用多種其他學科的范疇或方法來考察某一藝術現象。從跨學科的開闊視野或方法的綜合運用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全面認識、深入理解這一藝術現象,那么,這種研究的廣度也同時具有深度的體現。但如果對所運用的各種范疇或方法缺少深刻的理解,對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缺少深層次把握,這樣的研究必然是雜蕪零碎的,既沒有深度,也不見廣度。同樣,我們可以用一種范疇或方法來考察多種藝術門類,從涉獵的范圍來看,這樣的研究是有廣度的;如果做得好,有助于人們從多種藝術現象中認識藝術一般規律,它又體現出另一種深度。但如果不精通所涉獵的多種藝術門類,對它們的共同藝術規律缺少把握與抽繹能力,這樣的研究又只能是生搬硬套的,同樣是既沒有深度、也沒有廣度。此外,從揭示某一藝術現象所隱含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一反三的研究,也可視為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同樣,從綜合考察多種藝術現象所共有的藝術規律中作舉三證一的研究,也是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但如果舉一而不能反三,其深度必然大打折扣;舉三而無法證一,其廣度也會受到質疑。由此可見,藝術學理論的研究廣度與深度,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在這里,我想側重談談藝術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關系。從目前本學科研究狀況看,藝術學理論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基于“藝術自律”的認識,將藝術視為相對獨立、自成體系的藝術家特有的精神活動,側重于藝術形式、藝術活動自身規律的內部研究;這樣的研究被稱為藝術形式分析。一是基于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認識,認為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始終處于人類社會政治、經濟、學術、宗教、風俗乃至技術的全面包圍與直接影響之中,努力揭示社會文化與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必然聯系;這樣的外部研究被稱為藝術文化學。據此來說,無論藝術形式分析(內部研究)還是藝術文化學(外部研究),這兩類論文選題也都屬于藝術學理論研究的范疇,都是我們需要和歡迎的。至于藝術形式分析大多表現為對深度的追求,藝術文化學大多體現出研究的廣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錯誤認為,藝術形式分析方面的論文只應追求深度而無須考慮廣度,或者藝術文化學方面的論文只需追求廣度而可以不考慮深度,那樣做,我們不可能有真正的深度或廣度。如前所述,在藝術學理論研究中,深度與廣度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作為關于藝術的內部研究,藝術形式分析既可以側重研究藝術一般,也可以重點考察藝術特殊;既可以從藝術一般出發而指向藝術特殊,也可以從藝術特殊出發而指向藝術一般。可見,它的廣度,可以表現為對多種門類藝術中存在的共性形式因素的綜合考察與比較研究,也可以是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某一藝術門類的某種形式的考察,甚至還可以表現為某一藝術門類某種形式的研究結論具有較為廣闊的藝術學意義。假設這樣的研究只限定在某一門類藝術的某種形式,只會運用某一種方法作就事論事的研究,獲得的結論也僅僅局限于此而不具有藝術一般的意義,那么,它既沒有廣度,也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如果說它有價值,充其量也只是藝術門類研究的價值。反過來看,假設藝術形式分析雖然橫跨幾種藝術門類,但考察的形式因素并不真正具有跨藝術門類的共性;運用的研究方法雖然種類繁多,但研究者并沒有理解這些方法各自的功能、適用范圍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性;獲得的結論雖然抽象、具有一般意義,但超出藝術之外而指向其他學科,那么,雖然表面上看它有廣度,但不可能有藝術學理論意義上的深度,因而這種廣度也是虛假的。作為關于藝術的外部研究,藝術文化學同樣必須是廣度與深度的統一。其深度的體現,主要是研究者能夠深刻把握與透徹闡發社會文化(包括政治、經濟、學術、宗教、習俗乃至技術)對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影響作用。實際上,在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之間,存在著各種層面的聯系與種種發生作用的中介環節。假設這類研究不能揭示出其間真正的聯系,做實中介環節,也就是說,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缺少深度,便會造成兩張皮的現象,其廣度只能是虛假的。假設這類研究雖然揭示出社會文化諸因素和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的聯系與種種中介環節,但只停留于表面,而未能深入到藝術形式內部考察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或者所得的結論不是指向藝術,而是指向社會文化,那么,它既不見深度,也不具有藝術學理論意義的廣度。進言之,藝術形式分析如果真正做到了研究深度與廣度的統一,常常會類似于藝術文化學研究。同樣,如果藝術文化學研究真正能夠深入,又常常與藝術形式分析有相似之處。換言之,藝術形式分析與藝術文化學這兩種研究僅僅是各有側重,而不應該絕對的對立起來。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認為,藝術形式分析如果能夠有效地引入藝術文化學的一些觀點與方法,便獲得了研究的廣度;藝術文化學如果能夠有效地進入藝術形式分析的層面,便獲得了研究的深度———這兩種情況都是我們樂于見到的。

      關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基本意見

      當然,我的這一說法和提倡也多為個人意見,是根據現實狀況而提出的,期待大家的討論。最后,我想補充談一下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之下的各類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碩士生和博士生所選擇的不同研究方向之間的關系。它對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也有直接的影響。我們知道,在藝術學理論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中,藝術理論側重研究藝術本質、藝術起源、藝術分類、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形式)的基本范疇或基本規律等等。藝術史側重研究作為歷史現象的藝術家及其藝術活動發生、發展、演變的規律,可以包括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代的,又可切塊為藝術通史、藝術斷代史、藝術思想史、藝術風格史、藝術類型史、藝術接受史、藝術傳播史、地域藝術史、民間藝術史、藝術考古等等。這是兩門最主要的藝術學基礎理論學科,也是目前藝術學理論學科研究生主要選擇的研究方向。作為應用理論研究,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也可以涉及多方面領域,包括古代的、現代的,研究領域所涉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在史與論、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之間,我們不能只注意專業方向之間的差異性,而忽略它們的相互關系。否則,將它們孤立對待,只能作繭自縛,致使研究思路受到很多限制。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僅著眼于二級學科之間的差別性,這些專業方向看起來很細碎、很繁雜,但實際上,它們是密切聯系的,是我們研究同一藝術問題的不同觀照側面。同樣以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活動為對象,藝術理論側重于觀念體系、范疇體系、方法論體系的研究,雖然比較抽象,但卻是靠藝術史研究支撐的,是從藝術史研究中抽繹出來的。藝術史側重于對已經發生的歷史現象的研究,從中揭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發展規律,這樣的研究顯然也離不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支持。而藝術批評、藝術管理作為直接干預藝術創作和藝術活動的研究,更是以藝術理論與藝術史的把握為根據的。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依據對藝術學理論研究與藝術門類研究的關系的認識,從總體上把握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命題的性質,確保其屬于藝術學研究界域;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清藝術學理論各專業方向的各自側重及其相互關系,使我們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既有明晰的專業方向的指向性,又不至于割裂地看問題,而能綜合運用藝術學理論各二級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展開史論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結合的研究。關于藝術史研究,有必要多說兩句。現今西方的藝術史研究,大多放在歷史學的門下。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造型藝術史,除繪畫外,建筑、雕塑和陶瓷等工藝美術及其他造型藝術都包括了。這相當于我國在美術與建筑、設計分家之前的美術史范疇。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狹義的藝術史。前面我已經提到,造型藝術史之外,包括音樂史、舞蹈史、影視藝術史在內的表演藝術史研究,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狹義的藝術史呢?西方的藝術史似乎不包括它們;我國現在設置在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中的二級學科藝術史,與西方現存的藝術史最大的不同,是不僅將造型藝術作為研究的對象,也把音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作為研究對象。概括來說,視覺藝術史、聽覺藝術史、表演藝術史都涵蓋了,我們可以稱之為廣義的藝術史。我們如果注意到藝術史研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應該根據研究者的學術背景的不同,對其研究范圍的廣、狹采取包容的態度。要一位藝術學理論學者什么門類藝術都懂才能做研究,無異于天方夜譚。但是,我們可以要求研究者能夠將一般落實到特殊、在特殊中抽取出一般,能夠將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統一起來,將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融匯起來,將史、論研究結合起來。那么,什么樣的命題才是藝術史的研究對象而有別于常見的門類藝術史的研究對象呢?我提出如下幾點僅供參考:1.以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但研究宗旨是討論藝術本質、藝術分類、藝術起源、藝術形式的發生與演變等問題。2.以兩個和數個藝術門類的歷史素材為研究對象,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3.以歷史上重大藝術現象為研究對象,而這些藝術現象并非局限于某一藝術門類,而是多種藝術門類共有的表現,研究宗旨是討論它們之間共同的規律性問題。4.以歷史上某門類藝術的藝術現象、藝術作品、藝術家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學、歷史學、倫理學、人類學、文化學、語言學、圖像學、經濟學、政治學、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抽繹出其中與其他藝術門類具有共性的規律。5.以歷史上某一藝術流派、團體或藝術家為研究對象,討論其與社會之間產生的多種相互影響,揭示其藝術思想、風格、傳播等在社會歷史中的發展規律。6.以上諸種研究的交叉研究。總之,不論是從兩種或數種門類藝術素材出發,還是從一種門類藝術的素材出發,藝術史的研究,在總體上表現為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徑,它可以做微觀的研究,但必須回到宏觀的宗旨上來;它可以深入地剖析研究對象,但必須揭示某個具有共性的藝術規律問題。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回到一般。在這里,我要再次強調的是,藝術學理論研究必須從特殊上升到一般,上升到“藝術一般”。如果我們的研究僅僅滿足于從特殊到特殊,僅僅在某個自己熟悉的藝術門類中兜圈子,不去思考或者沒有能力從自己的特殊研究中抽繹出藝術一般規律,我們就無法真正建構起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框架,而只能永遠停留在藝術門類研究的層面上,這同樣是對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扼殺。

      結語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一中文字暮|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久久|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亚洲色无码专区一区|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天堂2020|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处破女第一次亚洲18分钟|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