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療檢測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臨床;安全隱患;對策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c)-142-02
隨著人民群眾健康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以及法律意識的提高,患者對醫療質量、醫療安全和醫療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療安全是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和最基本要求[1]。醫療安全隱患是引發醫療差錯和醫療事故的根源,作為臨床醫務人員應努力消除醫療安全隱患,提高醫療質量,切實保障患者的就醫安全,防范醫療事故的發生。本文就本院在2010年1月醫療安全隱患排查中發現的臨床科室診療工作中常見的安全隱患及防范對策作一探討。
1 排查中發現的醫療安全隱患
1.1運行病歷中的安全隱患
入院記錄未在24 h內完成2份;無術前討論記錄1份;既往史中未記載外傷、手術及輸血史3份;靜脈輸液知情同意書患者未簽名4份;特殊檢查治療知情同意書患者未簽名1份;治療計劃變更有醫囑病程記錄未記載5份;患者入院3 d無常規檢查報告單2份;三級醫師查房、科主任查房記錄未簽名2份;病歷中眉欄份目填寫不全7份;授權委托書在知情同意欄無家屬簽名2份。
1.2 醫師交接班記錄中的安全隱患
交班時的日期和時間書寫錯誤1份;病區住院患者數、新入院患者數、病危患者數和當日手術患者數與實際不符1份;新入院患者交班:書寫入院情況、初步診斷、觀察注意事項和病情變化不詳細4份;病危患者交班:書寫病危情況的變化和治療情況過于簡單1份;手術患者交班:術后病情變化應注意的情況未寫1份;值班期間病情變化進行處置只寫使用藥物名稱未寫使用劑量2份;實習醫師書寫的值班交接記錄本院醫師未簽名而由他人代簽名2份。
1.3 病區搶救車藥品、物品安全隱患
不同生產批號及有效期的藥品混放出現過期藥品2例;針劑標識模糊3例;配備4支腎上腺素,4支多巴胺不能滿足搶救需要4例;一次性空針混放過期3例;開口器、舌鉗消毒過期2例;備用照明設備未充電1例。
1.4 病區器械設備的安全隱患
心電圖機導聯線接觸不良1例;心電圖機用后未及時充電2例;除顫儀使用后未歸位放置1例;呼吸機未及時領取備用螺紋管1例;呼吸機消毒記錄不詳細1例;血壓計水銀泄漏2例;簡易呼吸器未在備用狀態1例。
2 醫療安全隱患科室分布
醫療安全隱患科室分布情況見表1,本次排查共發現65項醫療安全隱患,分布的情況是:運行病歷中的醫療安全隱患主要集中在外科、婦產科;交接班記錄醫療安全隱患外科多發;搶救車、搶救設備及器械安全隱患,由于內科、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較多,使用頻率高,問題多出現在這類科室。
3 防范對策
3.1知法守法依法行醫
臨床醫務人員必須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感染管理辦法》做到依法行醫、知法守法,牢記并執行13種核心醫療制度,特別是首診負責制、三級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會診、術前討論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認真學習衛生部《病歷書寫基本規范》及《山東省醫療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完善醫院病歷管理制度,加強對運行病歷書寫時限性和各個環節記錄的質量控制[2],著重加強外科、婦產科運行病歷的環節質量控制。建立醫療安全監控系統[3],實行每月1次的全院醫療安全隱患排查制度,橫到邊、豎到底不留死角。建立醫療安全分析反饋制度,確立醫療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流程,實行PDCA循環見圖1;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水平[4],加強“三基三嚴”培訓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講座,提高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徹底消除醫療安全隱患。
3.2 完善臨床醫師交接班制度,樹立正確工作態度
完善臨床醫師交、接班制度,樹立正確工作態度,消除對交、接班記錄輕視的態度,要求值班醫師每天交、接班時認真填寫:①值班交接日期和時間(書寫早晨交班時的日期和時間);②病區住院患者數、新入院患者數、病危患者數和當日手術患者數;③新入院患者交班:書寫患者姓名、床號和住院號、入院情況、初步診斷、觀察注意事項和病情變化;④病危患者交班:書寫患者姓名、床號和住院號、臨床診斷、病危情況的變化;⑤手術患者交班:書寫患者姓名、床號和住院號,術后診斷、術后病情變化;⑥值班期間病情變化進行處置的患者交班:書寫患者姓名、床號和住院號、臨床診斷、病情變化及診治結果;⑦交班和接班醫師簽名:進修、實習醫師書寫的值班交接記錄由本院醫師簽名。
3.3 搶救車物品統一標識管理,按區放置
搶救車內存放藥品、物品全院統一標識管理,制作示意圖按區放置。①藥品區:放置急救藥品和無菌液體;②無菌治療包和無菌器械區:放置氣管切開包、靜脈切開包、剪刀、血管鉗、開口器等;③一次性無菌用物區:放置輸液器、各種型號注射器、吸痰管、吸氧管等;④注射用具區:放置棉簽、砂輪、止血帶、開瓶器、膠布等;⑤檢查用物區:放置簡易呼吸器、聽診器、血壓計、手電筒等;⑥氧氣枕區:對內科、急診科和兒科增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基數到10支,每天清點,做好記錄,嚴格交接班制度。
3.4 正確使用清潔保養方法
完善臨床醫師交接班制度,正確使用及注意運用清潔保養方法等,使每位職工都懂得如何保養、如何管理。完善設備管理細則,實行專人專機掛牌管理、定點擺放,認真填寫《儀器保養使用登記本》。發現設備隱患立即保修,保持運行良好。對各種設備器械定期送質檢部門校驗,并保留校驗標識,無校驗標識的停止使用。儀器設備使用后立即消毒處理,并備齊備用器材。定期檢查維護設備和設施,確保使用安全;定期組織各種專業知識、技能、操作和醫療風險防范培訓班和講座,持續改進醫療質量[5]。
醫療隱患排查是預防醫療差錯和醫療事故發生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醫療質量的關鍵。只有形成制度化、規范化、持續化的排查機制,才能逐漸消除醫療安全隱患,防止醫療糾紛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明月,李江.我國醫療安全研究現狀概述[J].中國科技信息,2009, 109(10):232-234.
[2]陳敏,劉芳,楊天桂,等.運行病歷監控管理的方法及體會[J].現代預防醫學,2008,35(5):888-889.
[3]梁慶宇,賈宏亮,呂軍,等.建立醫療安全監控系統的必要性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8,11(6):255-257.
[4]王立紅,趙國光,楊莘,等.本院安全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9,25(9):595-598.
[5]劉啟望,馮超,劉敏.對醫療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1):20-21.
【關鍵詞】臨床醫學檢測;完善方法;性能評價;控制質量
【中圖分類號】R782.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146-01
臨床醫學檢測是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對于臨床診斷及治療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臨床醫學檢測儀器、設備以及檢驗技術與方法也日新月異,臨床醫學檢測的工作效率以及檢驗準確性都有很大提高,臨床醫學檢測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目前臨床實驗室一般都采用商品試劑常規分析方法,由于商品試劑的種類繁多,不同試劑檢測的質量也有一定的差異,仍然會出現一些檢驗質量問題。檢測方法的性能評價是控制檢測質量的基礎,加強質量控制手段是主要內容,為了進一步完善臨床醫學檢測方法,我們應積極建立健全的臨床醫學檢測方法性能評價體系以及質量控制手段。
1 建立健全臨床醫學檢測方法的性能評價體系
任何一種臨床醫學檢測方法在實際應用前,為了確保檢測質量,首先應采取相應的實驗對該檢測方法的基本性能進行全面的評價,掌握該種檢測方法的基本特征,判斷是否滿足臨床使用要求,只有試驗達標才可以用于臨床檢驗。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性能評價方案、評價內容及評價類型極其重要。
1.1檢測方法的性能評價方案。首先應計算該檢測方法的精密度、準確度,評估檢驗結果的總誤差以及可報告范圍,建立科學的參考范圍,分析交叉污染的可能性,進一步分析其靈敏度和特異度。
1.2檢測方法的性能評價內容。①證實檢測方法的基本性能:主要包括精密度、準確度、總誤差。②檢測方法的特性:主要包括檢測結果可報告的范圍以及檢測方法的靈敏度。③分析檢測方法性能評價的其他內容:主要包括建立參考范圍,分析檢測方法的特異性以及其他性能。
1.3檢測方法的評價類型。參照EP192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議(CISI)建議指南制定的關于臨床醫學檢驗方法性能評價類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種:①建立。主要是在產品研發階段,檢測儀器制造商便建立了儀器操作性能的相關規定。②循證支持:檢測儀器制造商為了確保該儀器性能可以滿足臨床需求,廣泛收集資料進行來證明產品性能。③驗證:臨床醫學檢測工作人員為了確保檢測方法質量,符合臨床實際檢測要求,進行一系列檢測方法性能的驗證工作。目前,各大醫院的臨床醫學檢測部門最常用、最有效的檢測方法性能評價方法是6西格瑪質管理方法,強調以科學、可靠的分析為基本依據,用數據說話,更加客觀、直觀。
2建立健全完善的臨床醫學檢測方法質量控制體系
2.1建立可溯源性的檢測系統
臨床醫學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是為臨床醫生診斷、治療疾病的重要參考依據,目前,各級臨床檢測中心對臨床實驗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要求越來越高,對室間質量評價以及室內質量控制的重視度也日益提高,建立和保證檢測結果的可溯源性是保證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基本,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但是只有整個檢測系統具有健全的可溯源性才能真正實現檢測結果的可比性以及可追溯性。現階段,我國國內大多數臨床醫學檢測工作室并未建立有效的可溯源性檢測系統,這也是導致我國的檢測結果準確性一直滯后于國外進口試劑的主要原因。通常建立可溯源性的檢測系統包括兩種形式:①溯源至國際約定的對酶類檢測項目的參考方法。②溯源至國際或者國內約定的既包括酶類,也包括酶類以外各項檢測項目的參考物質。
2.2建立科學的臨床檢驗參考體系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在實際的臨床醫學檢測工作中,普遍存在同一實驗室在不同檢測時間、不同環境、條件實驗室之間檢測結果的可比性不高的問題,導致常常出現重復檢查現象,檢驗誤差的可能性也有所提高。質量保證、質量評價以及質量控制工作是提高檢測結構可比性和準確性的基本,但是這些工作的順利開展必須要有可靠的準確依據,這些依據實質上就是利用參考方法基于公認、可靠的分析原理和準確測量方法而準確定值的參考物質。因此應建立有效的參考體系(準確測定技術)對于實現檢測結果的相互對比,應研制出多種有效的參考物質,并建立多個臨床醫學檢測項目的參考方法,同時為了加強全國三甲醫院以及所有采供血機構對常用檢測項目結果的互認,國家衛生部檢測中心應開展多項室間質量評價項目,進而進一步加強臨床醫學檢測質量,也可以有效減少衛生資源浪費現象。
2.3加強臨床與臨床醫學檢測室之間的溝通
在實驗室分析前,若出現分析變異將會對實驗室檢驗結果的時效性、可靠性以及準確性造成極大的影響,而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實驗室與臨床科室之間缺乏及時、有效的溝通,為了加強實驗室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應加強臨床醫學檢測工作人員與臨床醫師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首先,對于一些與患者病情不相符的異常檢測結果,或者與過往的檢測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的檢測應與臨床醫師積極討論。同時,在開展新的檢測診斷方法之前,應仔細詢問臨床醫師的需求以及疾病診斷的應用價值,征詢醫師的意見共同探討、制定合理、有效的檢測項目。其次,臨床醫學檢測科工作人員應設置專門的檢驗信息欄目,介紹一些新的檢測項目內容、流程以及采集標本時的注意事項。
隨著我國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像一些高新技術干化學法測定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檢測中,臨床醫學檢測工作正朝著自動化方向快速發展,相信在臨床檢測人員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中,臨床醫學檢測工作會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更加準確的診斷及治療依據。
參考文獻
[1]劉海波.臨床醫學檢驗的分析前質量控制[J].中國醫藥指甫,2011,29(15):366-377.
關鍵詞: 云框架結構; 穩定性樣本; 檢測平臺; 檢測代碼
中圖分類號: TN911?34; TP3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7)04?0066?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etection platform for cloud frame structure stability
SUN Baogang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China)
Abstract: The cloud frame structure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the traditional detection platform for cloud frame structure stability has low applicability. Therefore, a detection platform with high applicability is put forward for the cloud frame structure stability. The platform is composed of the acquisition module, processing module and stability detecting module. Multiple collection nodes are set up on the cloud frame structure by the acquisition module. Each acquisition node performs independent acquis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and then obtains the stability samples of the cloud frame structure, and transmits the stability samples to the processing module. The processing module analyzes the stability samples by using cloud computing, and selected the most typical stability samples to form the samples under test. The stability detection module gives the overall detecting scheme and local detecting scheme by means of cloud computing to detect the samples under test, so as to meet the different needs of users for the focus on the stability detection. A platform function structure diagram and stability detecting code are given in the platform implementation sec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platform has high applicability.
Keywords: cloud frame structure; stability sample; detection platform; detecting code
0 引 言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網絡信息的存儲量越來越多,網絡應用技術愈加復雜,由此產生的網絡信息安全危機也愈加嚴重。我國于2014年2月建立了網絡信息安全組織,宣告了我國有關部門對網絡安全的重視程度。云框架結構應用的出現,為網絡安全帶來了新的曙光[1?3]。云框架結構的穩定性,是網絡能否進行安全運行的基礎保障,為此產生了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由于云框架結構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故可應用性高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提出,對網絡時代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6]。
傳統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對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較為局限。如文獻[7]提出基于網絡日志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該平臺通過對云框架結構應用運行中產生的網絡日志進行監控和解析,間接得出云框架Y構的穩定性樣本。其檢測效率較高,但檢測準確性仍待加強。文獻[8]提出基于Markov模型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其利用網絡日志對Markov模型進行訓練,訓練好的Markov模型能夠對云框架結構穩定性進行準確檢測。但該平臺的算法復雜,對不同領域云框架結構應用的應用性不高。文獻[9]提出基于哈希算法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其利用哈希算法實現平臺對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高效檢測,平臺的使用靈活性較高,但檢測準確性不高。文獻[10]提出基于類聚算法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其通過采集大量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對這些樣本實施類聚算法,極大地增強了平臺的檢測準確性,但其算法復雜,檢測效率不高。因此,設計了應用性高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實驗結果表明,所設計平臺擁有較高的可應用性。
1 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設計
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由采集模塊、處理模塊和穩定性檢測模塊組成。采集模塊利用分布式理念,實現了平臺對云框架Y構穩定性樣本的快速采集,并有效增強了平臺的可應用性。云計算為處理模塊和穩定性檢測模塊提供處理技術和檢測技術,幫助這兩個模塊進行高效、準確的處理、檢測工作。
1.1 采集模塊設計
由于云框架結構具有很強的計算能力,導致其數據過于龐大,而其中穩定性數據的獲取需要經由多時間段數據的對比得出,并非單次獲取。因此,對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中采集模塊的設計,應特別注意數據對比樣本的典型性和其對比效率。
為了在龐大的數據體系中尋找到最具典型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應先大量采集云框架結構總體樣本,并對所采集到的樣本進行高速分類,進而獲取其中穩定性樣本。為此,采集模塊在云框架結構上設置了多個采集節點,每個采集節點獨立進行采集、分類和對比工作,最終將各節點獲取的穩定性樣本統一匯總,并傳輸到處理模塊,如圖1所示。
圖1中的采集工作效率較高,且能夠增強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可應用性。這是因為所設計的采集模塊采用了分布式理念,其在將復雜事務簡化處理、提高效率的同時,又將各采集節點最終的穩定性樣本匯總,降低了傳輸過程中樣本的丟失率,進而增強平臺可應用性。因此,該采集模塊能夠較好地對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數據進行實時采集,滿足平臺的設計初衷。
1.2 處理模塊設計
處理模塊通過分析采集模塊中各采集節點所提供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挑選出其中最具典型的穩定性樣本。為了提高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可應用性,處理模塊中處理器的分析和挑選工作均基于云計算實現。云計算擁有較強的擴展能力和運算性能,能夠實現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的大規模分析和挑選工作,其處理原理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當處理模塊中的處理器接收到采集模塊傳來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時,云計算會立即提供分析標準,處理器經由該標準分析穩定性樣本參數,并對其進行格式轉換和安全性檢測,將樣本中的不安全數據排除。格式轉換工作在處理模塊中非常重要。不同采集節點獲取到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的格式多種多樣,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處理模塊的工作壓力。將穩定性樣本格式統一化,不但能夠減輕處理器挑選工作的壓力,也能夠提高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檢測準確性。
處理器會對存在不安全數據的穩定性樣本給予傳輸限制。安全性檢測后,云計算將給出樣本挑選標準,經由云計算挑選標準獲取到典型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
1.3 穩定性檢測模塊設計
將云計算納入到穩定性檢測模塊的檢測器中,以進行云框架結構的穩定性檢測。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對使用者的檢測重點進行了調研,并利用云計算給出了兩種檢測方案,分別是整體檢測方案和局部檢測方案,如圖3、圖4所示。
由圖3、圖4可知,整體檢測方案是穩定性檢測模塊的基礎,局部檢測方案也需要用到整體檢測方案中的檢測數據。云框架結構的典型穩定性樣本即為穩定性檢測模塊中的待測樣本。待測樣本在整體檢測方案下,首先經由格式轉換變為占用內存率較小的格式,這對提高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可應用性具有重要意義。
檢測器利用云計算標準進行待測樣本的檢測工作,云計算也提供了樣本的結構檢測和規則檢測,以排除格式轉換的操作誤差。檢測器的云計算標準檢測將進行兩次,通過對兩次結果進行對比,得出初始檢測結果。初始檢測結果在進行安全性分析后,穩定性檢測模塊會將檢測結果進行整理,獲取到最終結果,并將其傳輸給使用者。
局部檢測方案的檢測原理與整體檢測方案的檢測原理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其對于待測樣本的檢測步驟較少,局部檢測方案的主要檢測結果是通過多次分析整體檢測方案檢測數據獲取到的的,其最終檢測結果也會實時傳輸給使用者。
2 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軟件設計
2.1 平臺功能設計
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功能結構圖如圖5所示。
由圖5可知,軟件為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提供的功能有:運行總調度功能、數據采集控制功能、數據標準檢測功能、特殊數據檢測功能和3D結果呈現功能,其功能介紹如下:
(1) 運行總調度功能。該功能為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提供重置、升級以及各模塊功能的參數設定的操作,是整個平臺的管控核心。其他四種功能均經受運行總調度功能管理。
(2) 數據采集控制功能。該功能能夠對采集模塊中各采集節點的行為進行控制。其不但可以規定采集節點的自動采集模式,也可以在采集節點不正常采集的情況下,停止并重置采集工作,或對采集工作進行人為操作。
(3) 數據標準檢測功能。該功能是穩定性檢測模塊的控制端。在正常情況下,數據標準檢測功能處于實時開啟狀態,只有當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遭受攻擊時才處于關閉狀態。關閉狀態下的數據標準檢測功能能夠保護平臺穩定性樣本不被更改或盜用,提高了平臺的安全性。
(4) 異常數據檢測功能。該功能的針對性較強,當穩定性檢測模塊出現工作突然終止或檢測結果偏差較大時,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會自動調用異常數據檢測功能,重新開始進行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數據的處理和檢測。在平臺正常運行情況下,使用者也可以利用這一功能檢查穩定性檢測平臺的輸出結果。
(5) 3D結果呈現功能。3D結果呈現功能就是將穩定性檢測平臺的輸出結果以3D建模形式呈現在使用者眼前。這一功能極大地方便了非專業人員對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理解,銷售方也可以根據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3D結果呈現功能,為購買者介紹云框架結構應用。
2.2 平臺穩定性檢測代碼設計
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利用軟件對穩定性檢測模塊進行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檢測工作設計了專屬代碼。假設所需檢測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數據為文本格式,則其進行單次檢測工作的代碼設計如下:
Latin deviation="穩定性檢測模塊";
/Latin
fit deviation="定性檢測模塊";
parameter rate= "250 MHz";
/parameter
parameter network= "1 000 Hz";
/parameter
ask begin or ask;
ask fetch or ask;
/fit
對上述代碼進行解析可知,穩定性檢測模塊對不同樣本的檢測工作是獨立進行的,其對不同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所下達的檢測指令也是不同的。當給予云框架結構穩定性樣本的檢測命令為:Latin deviation=“穩定性檢測模塊”、“rate,250 MHz”、“network,1 000 Hz”、“begin”和“fetch”,那么穩定性檢測模塊的命令輸出結果為:CF 250 MHz,Radio Beacon 1 000 Hz。
以上命令輸出結果會自動解析穩定性檢測模塊的工作狀態,當模塊的存儲量處于滿載時,該命令將不會自動進行云框架結構的穩定性檢測工作,這樣能夠有效避免檢測樣本中亂碼的形成。
3 實驗分析
本文所設計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的應用能力,主要通過平臺在不同云框架結構應用穩定性檢測中,其檢測效率、檢測準確性的差值、平均值來驗證。其中,本文平臺的準確性數據主要來源于平臺對云框架結構應用中不穩定點的定位準確性。為了驗證本文平臺的應用能力,選取四個種類相差較大的云框架結構應用作為實驗對象。四種云框架結構應用的檢測效率和檢測準確性(統稱應用能力)如圖6~圖9所示。
由圖6~圖9可知,在四個云框架結構應用中,其檢測效率曲線和定位準確性曲線均較為穩定。對比來看,平臺對不同應用的檢測差值和平均值相差并不大。為了更為直觀地呈現出本文平臺的應用能力,將圖6~圖9中的各應用能力曲線數值匯總見表1。
由表1可知,本文平臺對四個種類相差較大的云框架結構應用的檢測效率平均值均維持在92.3%以上,各應用間的檢測平均差值波動不大,且均不高于2.6%;定位準確性平均值均維持在97.8%以上,各應用間的檢測平均差值幾乎無波動,且均不高于0.6%。經由分析以上結果能夠預測出,本文平臺對不同云框架結構應用的檢測效率和檢測準確性均較高,驗證了本文平臺擁有較高的可應用性。
4 結 論
本文設計應用性高的云框架結構穩定性的檢測平臺,該平臺由采集模塊、處理模塊和穩定性檢測模塊組成。采集模塊在云框架結構上設置多個采集節點,每個采集節點獨立進行采集、分類和對比工作,進而得到云框架結構的穩定性樣本,將這些穩定性樣本傳輸到處理模塊。處理模塊利用云計算對穩定性樣本進行分析,挑選出其中最具典型的穩定性樣本,組成待測樣本。穩定性檢測模塊利用云計算給出的整體檢測方案和局部檢測方案對待測樣本進行檢測,以滿足使用者對穩定性檢測重點的不同需求。平臺實現部分給出了平臺功能結構圖和穩定性檢測代碼。實驗結果表明,所設計平臺擁有較高的可應用性。
參考文獻
[1] 吳靜松,王瑞平.移動云接入平臺下網絡信息云服務穩定性設計[J].科技通報,2015,31(10):133?135.
[2] 朱琰潔,周云,鄧雪松,等.裝有扇形鉛黏彈性阻尼器框架結構的設計與分析[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4,36(1):70?75.
[3] 張磊,陳興蜀,劉亮,等.Virt?RSBAC:一種防御云計算內部威脅的框架[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4,46(6):114?121.
[4] 劉琛.基于云計算的深度數據包檢測技術研究[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5,23(6):46?48.
[5] 董佩明,黃江平,劉桂青,等.FY?3A微波探測資料的直接同化應用及云雨條件下的亮溫模擬[J].熱帶氣象學報,2014,30(2):302?310.
[6] 周作建,林文敏,王斌斌,等.基于海量醫療數據的癥狀自查服務云框架設計[J].計算機科學與探索,2015,9(9):1056?1065.
[7] 袁欣輝,劉勇,漆鋒濱.層次化批分解算法云框架[J].計算機應用,2014,34(3):690?694.
[8] 張明,王瑋,施建華,等.電力大數據調度云的優化[J].計算機仿真,2014,31(11):123?126.
【關鍵詞】 血糖; 快速血糖儀; 生化分析儀; 比對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9-0052-02
隨著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多,血糖的檢測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臨床上血糖測定主要有快速血糖儀測定和生化分析儀檢測兩種方法,但在日常工作中,常會出現快速血糖儀結果與實驗室生化分析儀檢測結果不符的現象。為了探討快速血糖儀測定血糖的準確性,本文根據衛生部2010年12月制定的《醫療機構便攜式血糖儀管理和操作規范(試行)》毛細血管血和靜脈血比對方案,對檢驗科德國拜耳拜安康血糖儀(葡萄糖脫氫酶法)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己糖激酶法)測定血糖結果進行比對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常熟市第二人民醫院2012年8月內科內分泌門診就診的糖尿病患者共53例,其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21~78歲,標本數量滿足以下條件:葡萄糖小于2.8 mmol/L(水平1)2例、2.8~4.1 mmol/L(水平2)8例、4.2~6.6 mmol/L(水平3)10例、6.7~11.0 mmol/L(水平4)15例、11.1~16.5 mmol/L(水平5)8例、16.6~22.1 mmol/L(水平6)5例、>22.2 mmol/L(水平7)5例。其中
1.2 儀器和試劑
日本Olympus 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的校準液、質控物和試劑。德國拜耳拜安康血糖儀及其配套的質控物和試紙。
1.3 比對方法
空腹狀態,先取患者指尖末梢全血用德國拜耳拜安康血糖儀按照制造商使用說明的方法進行測試,每份標本測定兩次,取其平均值作為毛細血管全血血糖。隨后立即抽取靜脈血,肝素鈉抗凝,15 min內離心分離血漿,30 min內采用Olympus 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完成血漿葡萄糖測試。每份靜脈血漿標本測定兩次,取其平均值并做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全部數據均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并進行相關性分析,計算回歸方程,以P
2 結果
2.1 快速血糖儀與生化分析儀血糖檢測結果比較
快速血糖儀末梢血血糖結果比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結果略低,但兩種方法檢測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快速血糖儀和生化分析儀血糖檢測結果
檢測方法 例數(例) 血糖平均值(mmol/L)
快速血糖儀測定 53 10.08±6.37
生化分析儀血糖測定 53 10.48±6.81
t值 0.312
P值 >0.05
2.2 快速血糖儀與生化分析儀血糖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直線回歸等統計方法計算出相關系數r=0.9988,兩種檢測方法有較好相關性,回歸方程為Y=0.9369X+0.2553(X為日本Olympus 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靜脈血漿血糖結果,Y為德國拜耳拜安康血糖儀血糖結果),具體結果見圖1。
圖1 快速血糖儀和生化分析儀血糖檢測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3 討論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結果有助于評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謝紊亂的程度,幫助醫生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快速血糖儀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操作簡便、需血量少、獲取結果快速等優點,廣泛應用于臨床床邊血糖測定和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自我監測[1]。尤其對需一天連續多次血糖監測的糖尿病患者,可減輕多次靜脈采血造成的痛苦。而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糖需要抽靜脈血并離心獲得血漿結果較為準確可靠,但缺點是測量所需時間較長,用血量較多,儀器操作復雜,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才能操作,對急診和難以抽取靜脈血的患者以及預防監測的患者不適合。實際工作中常會出現快速血糖儀檢測結果和生化分析儀檢測結果不相符的現象,因此,探討兩種檢測方法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及差異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實驗結果顯示,快速血糖儀檢測的毛細血管全血血糖結果(10.08±6.37)mmol/L比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靜脈血漿血糖結果(10.48±6.81)mmol/L略低,但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有關文獻報道相一致[2-4]。這是因為快速血糖儀末梢血只測定了包括紅細胞在內的全血中諸多物質中的葡萄糖含量,而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的是“血漿”或“血清”內的葡萄糖含量,由于血漿或血清中不含紅細胞,因而全自動生化分析測定的樣本中葡萄糖含量更為密集。即血漿或血清的血糖值應高于末梢血糖。兩種檢測方法的相關性研究顯示,兩者之間的r值為0.9988,回歸方程為Y血糖儀=0.9369 X生化儀+0.2553,說明兩種檢測方法結果有良好相關性,且結果準確可靠。另外本文實驗中所用的德國拜耳拜安康血糖儀運用了葡萄糖脫氫電化學反應原理,不受氧分壓的影響,無須調節血氧分壓,簡化了操作流程,減少了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雖然快速血糖儀有簡便、快速、不受場所限制等諸多優點,但血糖儀本身受外界因素如儀器性能、環境溫度、濕度、取血方法及紅細胞比積等干擾[5],而且不同廠家,不同型號血糖儀檢測結果有較大差異[6]。據Choubtum等[7]報道毛細血管血微量法血糖測定低血糖時比靜脈血漿血糖要高38%~65%,可能漏診低血糖。在日常工作中,快速血糖儀檢測結果過低或過高時,應結合生化分析儀檢測結果綜合分析[8]。因而快速血糖儀最好用于空腹末梢血血糖的監測或血糖過篩實驗,不能用于糖耐量和餐后血糖的波動曲線,更不能代替實驗室血糖結果的檢測作為糖尿病的確診試驗[9-10]。
綜上所述,快速血糖儀血糖檢測結果準確,工作中應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按照衛生部制定的《醫療機構便攜式血糖檢測儀管理和臨床操作規范》要求,對檢測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并定期與實驗室生化分析儀比對分析,使檢測結果準確可靠,以便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周博鋒,何本進.POCT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儀對血糖測定結果的比對分析[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12(3):454-456.
[2]龐培君.快速血糖儀與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糖結果比對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2):1498-1499.
[3]王孌,耿超,初開秋,等.便攜式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結果對比分析[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2,48(1):52-53.
[4]趙志芳,張炳峰,陳曉婷,等.POCT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糖檢測結果的比對[J].江蘇大學學報,2011,21(6):485-487.
[5]叢玉隆.POCT的臨床應用與存在問題[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7,30(12):1325-1327.
[6]李素芝.快速血糖儀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結果的對比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7):820-821.
[7]Choubtum L,Mahachoklertwattana P,Udomsubpayakul U,et al.Accuracy of glucose meters in measuring low blood glucose levels[J].J Med Assoc Thai,2002,85(4):1104-1110.
[8]周良瓊,張志倫,王亞蘭,等.末梢血快速血糖儀與生化分析儀測定血糖的比對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7):1939-1941.
[9]趙衛國.即時檢驗[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20,64-68.
活動期間,Delcam公司安排了不同產品線的技術負責人為與會者詳細講解了各產品的最新功能。同時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用戶案例講解,使與會者對Delcam軟件的實際使用情況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通過對Thai Summit Group和Mazak兩個泰國本地企業的實地參觀更是全面展現了Delcam軟件企業實際應用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8月22日,在會議結束后,Delcam中國公司總經理周漢祥利用難得也是僅有的一段空閑與記者就公司業務運營情況以及相關產品、技術發展方向等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入溝通。談到2013年的運營情況時,周漢祥表示,雖然目前中國制造業整體增長幅度不像前幾年那樣迅猛,但2013年Delcam公司中國區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截至10月底,中國區業績同比增長30%以上,除高端裝備制造業繼續保持優勢外,在制鞋、醫療等新興行業的業務拓展也起到了關鍵作用,而取得如此可喜業績的主要原因是Delcam公司多年來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持續投入和完整的CAD/CAM解決方案。
完整解決方案促進業績增長
與其他主流CAD/CAM軟件公司相比,Delcam公司能提供更加完整的CAD/CAM解決方案與服務。無論是設計、加工和檢測任何一個環節,Delcam都能拿出過硬的產品,從而有效地保證不同軟件之間的無縫對接以及數據傳遞的高效與準確。對于流程復雜,需求多樣化的制造業企業來說,這一點顯然要比由用戶自己來完成不同公司的軟件產品整合更具吸引力。
在CAD方面,Delcam PowerSHAPE是一款逆向、正向混合設計系統,它集實體、曲面和三角形造型建模技術為一體,同時采用直接建模技術,是概念設計、工業造型和加工建模的理想工具。
在CAM方面,Delcam的CAM軟件系列包括了PowerMILL、ArtCAM、FeatureCAM和PartMaker等,可以支持多種機床類型的制造加工。此前,Delcam又正式推出了Machine DNA及Vortex旋風銑兩項重要專利技術。Machine DNA是Delcam開發的一項獨特加工技術,它可自動設定最有效的擺線尺寸,優化點分布,自動進行圓弧、直線變換。Vortex旋風銑是Delcam專門為硬質合金刀具開發的加工策略,它可更大限度發揮硬質合金刀具的效力,尤其適合于可使用全側刃深切削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