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旅游建設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按照羅江縣“十點五線”鄉村旅游和我鎮城鄉統籌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大對“國色天香”休閑旅游景區景點的建設力度,加速二期工程建設,修建了觀景亭3個,新建景區石板路1800米,打造景觀5處,完善了詩歌文化長廊建設,新增詩歌牌扁5張,壁畫3副,切實搞好“鋤月溝鄉村度假公園”的規劃實施,啟動了月亮湖、迎月山莊、景區道路建設,認真搞好千佛山旅游景點的規劃編制工作。充分利用我鎮的傳統鴿子會、嫂子歌舞、云峰詩社等文化品牌,辦好一節一會(柚子節、鴿子會),努力提升我鎮休閑文化旅游品位。
二、全力提升特色鄉村旅游品質
堅持以旅興農,加速特色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促進旅游業發展,為建設新農村作貢獻。切實加大對現有農家樂的指導,不斷挖掘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田園文化、休閑度假文化和特色餐飲文化等鄉村特色旅游文化,打造鄉村主題文化品牌。加強旅游景區景點軟硬設施建設,適時推出集生態觀光、賞花、采果、垂釣、健身、美食于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極大地吸引游客來得開心,去得舒心。2010年共申報星級農家樂4個。
三、加大旅游宣傳,實施規范管理
進一步收集整理景區景點宣傳資料,借助現有宣傳平臺,加大我鎮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增強旅游景區景點的知名度,凝聚人氣,吸引客源。切實搞好旅游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經營和服務升級,加強公共服務和安全設施建設,促進農家樂評星升級,不斷滿足游客的需求,從而推動我鎮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
四、2011年工作打算:
1.繼續辦好一節(柚子節)和一會(鴿子會),
2、4月份,舉辦柚花節。
3、進一步搞好景區設施建設,
關鍵詞:村莊建設規劃;本土化回歸;墩岙塘村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villag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Dunaotang Village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extens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because of erosion factors gradually loss. This paper takes Xiangshan County,Dunaot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way of keeping the country lo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hoping to alleviate the unreasonabl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destruction of the phenomenon.
Key words:Construction of the village planning;local regression;Dunaotang village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在現今社會工業化、都市化狂潮之下,村莊除了傳統農業之外,其生態環境、鄉野風光、傳統人文等,均成為人們回歸傳統和田園生活、放松休閑、休養生息的重要途徑,這使得鄉村旅游應運而生。隨著城市化的擴張,真正的田園、山野鄉村將會越來越稀缺,鄉村已成為當下保持生態、保存文化、保留風俗的重要場所。然而村落的城鎮化、現代化傾向致使傳統的農村社會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蝕,一個個本土性缺失、辨識度不高的村莊建設規劃,一批批村落被推倒重建成與環境格格不入的歐式住宅小區,村莊的地域特色正在日益流失。因此,保持村莊的鄉土性、本土化,延續村莊的個性顯得十分的必要。
一、村莊現狀概況
隨著象山港大橋的建成通車,象山縣的發展已開始進入全域都市化的新階段,城鄉二元的體制障礙正在消融。在此背景下,應從新的角度審視縣內村莊的發展與建設。在各村大搞村莊建設規劃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前提下,墩岙塘村要在此區域范圍內獨樹一幟,吸引游客體驗,保持村莊的鄉土性,讓村莊回歸本土化是規劃的關鍵。
(一)村落概況
墩岙塘村位于泗洲頭鎮中部,東鄰蟹鉗港,距鎮區約5公里;泗長公路穿過村莊,是村現狀唯一的對外交通道路。村域面積1.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村民133戶,人口339人 ,常住人口180人,外來人口6人。其中全村1/3人口從事海塘養殖業, 1/3人口從事農業和外出打零工,其余在外地開廠,外來人口大多從事養殖業。村民整體生活水平較好,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養殖塘承包款。
村內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養殖品種主要為南美白對蝦、小白蝦、梭子蟹、蟶子、淡水魚,更有村特色產品楊梅,另有經濟作物柑橘、棉花、黃豆等。
(二)歷史沿革
村莊由墩岙塘得名,原為靈南鄉鄉政府所在地,1992年撤鄉并入泗洲頭鎮。最初鄉政府位于泗長線南面的老組團,現存很多大型公建,老鄉政府附近沿街店面房眾多,逢五逢十沿街設攤,現存空置的建筑上可以看出當時繁榮的景象。之后村莊建設用地沿泗長線向北發展,鄉政府北遷,自然形成兩個組團——老組團和新組團,演化成現在的形態。
(三)主要特色
1.自然要素
村地處濱海平原地帶,地勢平坦,現狀用地除部分林地、農居用地外,大部分為耕地和水域用地。村東面為養殖塘,西面為兩山之間的平原地帶,村域內有著山-田-河-灘-海豐富的景觀特色元素。村莊整體環境安靜祥和,受早期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及交通條件的影響,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村落格局。
2.人工要素
墩岙塘村用地平坦,地勢高差不大,建設用地沿泗長線道路兩側布局蔓延,現狀是一個線性的發展形態。整個村落價值觀相對統一,建筑與村莊布局具有相當大的自相似性,村莊肌理在空間關系上也有較強的連續性。
3.人文要素
主要包括墩岙塘村歷來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名特物產以及農耕文化、海洋文化、精神風貌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環境。
二、村莊發展條件分析
(一)村莊發展優勢條件分析
1. 交通條件的改善。泗長線為現狀村對外交通道路,隨著泗長線墩岙塘段線路的優化改線,象山港大橋和同三高速復線的建成,高速出口距墩岙塘村僅10公里,大大提高了村對外交通便捷性。
2. 旅游區位良好。墩岙塘位于大塘港生態影視文化旅游區,離靈巖山景區僅4.4公里,距象山影視城直線距離僅6公里,良好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將為村帶來客流和旅游發展的契機。
3. 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墩岙塘村地處象山泗洲頭鎮,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和消費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有著強烈的回歸大自然的愿望,這為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消費市場。
4. 自然條件良好。墩岙塘村域內有著山-田-河-灘-海豐富的景觀特色元素。
5. 歷史條件良好。墩岙塘歷史上曾是靈南鄉政府的所在地,也是目前泗洲頭南部地區傳統集市的所在地,并具備初步的基礎設施配套條件、用地發展條件良好。
6. 村莊經濟情況良好。自2000年村內產業結構調整,從種植業轉型為以養殖業為主導產業以來,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7. 政策扶持。象山縣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推進,將各鎮中心村作為首先重點建設的村莊,重點發展鄉村旅游和生態休閑農業。
(二)村莊發展限制性因素分析
1. 泗長線對村莊的影響。泗長線線路不流暢,通達性受影響;道路穿村而過,學校、集市和村莊多個出入口皆開向公路,對村民生活交通及安全性影響較大。
2. 建設用地緊張,土地粗放利用。人均建設用地面積過大,達到164平米/人。
3. 空置公建較多。原為靈南鄉政府所在地的集鎮,撤鄉后,空置的公共建筑較多,且占地大;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導向作用的加強,部分公建功能開始退化,逐步出現閑置。
三、村莊的本土化回歸與發展設想
利用全方位挖掘和總結的村域內現有的自然、生態、人文(民俗)、空間、非物質等特色資源和構成要素,本著保持村莊本土化的理念,對村莊進行產業規劃的發展定位,并將其具體落實到物質空間的規劃中去,深化、細化在規劃、建筑、景觀等各個方面,使“本土化回歸”成為貫穿整個村莊建設規劃的精神主軸。
(一)發展策略的本土化體現
1. 產業發展策略
隨著大塘港態影視文化旅游區的發展,以及同三高速復線的建成,墩岙塘村將成為靈巖山景區和象山影視文化產業園區之間的中間節點。
村應以養殖業種植業為基礎,以旅游產業拓展養殖業種植業的發展,同時從農業和山林資源中繼續挖掘旅游資源,形成農業、林業開發與旅游資源利用的良性互動。
2. 村莊發展定位
規劃墩岙塘村建設成為一個以生態高效農業、經濟農作物種植和水產養殖為基礎,以生態休閑農業旅游為新產業的,功能結構合理,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中心村聚居地。
3. 鄉村特色主題
規劃鄉村特色主題為“故鄉” ——飲水思源故鄉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主題:飲故鄉水(井文化),觀故鄉景(觀海、賞田園風光、村莊風貌),嘗故鄉海味,體故鄉情(漁家樂、游風情街、趕集、養生垂釣、摘楊梅、燒烤、住民居民宿——村舍、客棧、田園景觀房)。
4. 村域空間結構
村域規劃結構在現狀情況上進行性質上的提升,分為四大功能區塊:主體功能區——包括居住組團、村委會、游客服務中心、集市、農副產品購買;鄉村風情體驗區——將部分閑置的公建和村民住宅做游客度假開發,改造為歷史文化特色街、生態農莊、養生垂釣、燒烤等;農業種植區——種植經濟作物,體現兩山之間的田園風光;生態養殖區——設置漁家樂體驗項目、觀海點。
(二)村莊規劃形態、結構、道路等的本土化體現
規劃在保持現有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力求將山、水、綠地、村莊各項用地融為一體,注意地方特色的挖掘,保持以自然村落肌理為主調的純樸鄉村風貌,營造出濱海村落的特色形象。
從村莊現狀情況和歷史條件出發,將村莊規劃為“一心,兩軸,三片”。 “一心”為規劃結構中心,“兩軸”為交通軸和發展軸,“三片”為歷史風情特色組團、居住組團和綠色農莊。
對泗長線墩岙塘段進行改線,避開村莊的生活性道路。村莊內部道路結構以現有路網為主,進行部分改造拓寬和貫通,完善道路系統,局部加建次要道路,形成有主有次的交通系統。
(三)建筑、綠化景觀的本土化體現
1. 建筑改造與新建
對現狀風貌較好、體現當地特色的建筑要保留,建筑質量較好且布局整齊合理的住宅則保留,對于外墻較舊的建筑采用立面改造的形式進行整治。
首先立面改造注重統一風格,突出建筑本土化特點。其次豐富立面,增加立面的層次感。再次改善立面的虛實關系。
新建住宅應強調與原有建筑風貌的協調,盡量運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新建公共建筑除滿足功能要求和方便人的活動外,必須與村莊環境充分協調,注重特色空間的營造。
2. 綠化景觀設計
墩岙塘村綠地景觀包括田園景觀、山林種植景觀、水系景觀、居住組團內的綠化景觀和村落景觀五個方面。
村內景觀節點利用現有的景觀特色小品——井,緊緊圍繞“飲水思源故鄉情”的主題進行設計,體現井文化、海洋文化,加強參與性。
四、結束語
都市化的快節奏生活,工業化帶來的城市污染,使得人們在閑暇時回歸自然、親近鄉野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如何使頗具鄉村地域特色的村落能抓住此機遇綻放其迷人魅力,關鍵在于在規劃中保持村莊的本土化特色,才能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柯福艷.美麗鄉村安吉.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健全績效評估制度。加快城鄉規劃的監督檢查,動態管理。建立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定期評估制度,實行動態監控。加強重大項目的規劃研究,對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重大能源、產業園區承接、公共服務設施等項目在選址前進行規劃評估,確保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高效性。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加快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為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施“十大工程”和“四區建設”為抓手,強化城鄉規劃的引領調控作用,構建“視野前瞻、定位準確、系統完善、管理科學、覆蓋城鄉”新型城鎮規劃建設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編制一批科學性、實用性、操作性強的規劃,1堅持規劃指導建設原則。圍繞當前建設重點。指導城鄉建設有序開展。
對已有規劃抓緊修訂、補充和完善,2堅持適應形勢發展原則。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對未編規劃抓緊啟動編制。
又著眼長遠和前瞻性的規劃,3堅持即期長遠結合原則。編制一批既立足當前。增強規劃的引導性。
與相關專項規劃相協調。4堅持規劃聯動銜接原則。城鎮規劃編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
二、工作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城市、縣、鎮總體規劃
完善城市、縣和建制鎮總體規劃,按照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的戰略定位。為城鎮建設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結構、更充裕的發展空間和更科學的規劃指引。年完成市和四縣總體規劃(含近期建設規劃)南部城鎮群發展戰略規劃以及20個重點鎮的總體規劃修編、修訂,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鎮總體規劃修訂工作。
近期工作重點:
統籌安排市域交通、供電、防洪等重大基礎設施,1修編《市城市總體規劃(-2030確定城市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對旅游、生態、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等提出規劃指引原則。同步完成未來5年的近期建設規劃”及近期建設區的控規編制工作。
突出“古城保護與新區開發”并舉;縣以“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為原則,2修編“四縣總體規劃(-2030依據《市城市總體規劃(-2030完成四縣總體規劃修編。歙縣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總體定位。做好與中心城區的銜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設規劃”開展近期建設區域的控規編制;黟縣圍繞西遞、宏村等重要節點,依托文化遺產密集區的資源優勢,處理好保護與開發關系;祁門縣以“新城”開發建設為主要載體,重點開發建設新城區,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區。
全面修訂全市建制鎮總體規劃,3修訂建制鎮總體規劃。根據新一輪城鎮體系規劃要求。以20個特色鎮為重點(名單附后)突出發展特色和優勢,做好鎮區規模拓展和鎮域村莊協調建設,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科學的規劃指引。
明確重點發展區域,4編制南部城鎮群發展戰略規劃。立足區域經濟一體化。統籌資源共享、設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區(含屯溪組團、新城組團、巖寺組團)為核心,海陽組團、歙縣徽城組團為兩翼“一加二”空間結構框架,統籌南部城鎮群協調發展,為市城市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二)城鄉重點發展建設區域規劃
服務即期建設需要,圍繞“十大工程”建設。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區域、重點項目的規劃編制和修訂工作,為開發建設提供翔實的規劃依據。古村落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莊建設規劃由各區縣政府自行劃定范圍,分區域、分階段組織編制。
近期工作重點:
以服務景區為目標,1編制《環周邊區域協調發展規劃》風景區總體規劃》指導下。按照“四門洞開,山上山下互動”總體要求,處理好景區與周邊湯口鎮、譚家橋鎮、耿城鎮、鎮、鎮和林場區域之間的關系,盡快編制完成“景區外部交通專項規劃”和“環周邊區域協調發展規劃”帶動并加快“五鎮一場”建設,提升景區及周邊城鎮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風景區為中心的大大聯動、大旅游”格局。
控制面積27平方公里的規模,2編制《高鐵站站前區綜合規劃》按照規劃用地面積10平方公里。通過編制高鐵站站前區綜合規劃,實現站前區樞紐交通與市域和市區交通的無縫”銜接。按照商貿旅游、商務辦公、文體娛樂和高品質居住區的功能定位,編制站前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站前區的開發建設提供依據。
東至花山景區的新安江綜合開發規劃。以老街區域為核心,3編制《新安江綜合開發工程規劃》制定西起桃花島。改造提升老城區沿江風貌,完善旅游服務功能,編制三江口、桃花島和江心洲三個主要節點周邊的詳細規劃建設方案。以花山謎窟為核心,拓展城市空間,豐富新型旅游業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面積3-4平方公里,規劃建設旅游休閑度假區。
以加快環湖區建設為主題,4完善《太平湖風景區總體規劃》按照建設國際一流濱湖旅游度假區的要求。以環湖公路為主線,拓展環湖區建設用地規模,完善太平湖總體規劃內容,為重大項目落地建設提供空間,為太平湖的大發展、大跨越提供規劃依據,年接待能力從80萬人次提升到200萬人次以上。
修訂完善《屯溪老街歷史文化保護整治規劃》完成老街區域交通協調規劃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護與開發建設的規劃控制導則。深化《歙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府衙修復、斗山街改造、漁梁壩開發和練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詳細規劃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為抓手,5修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和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圍繞正街整治、小巷開發、改造和配套。以等一批重要的歷史村落為重點,修訂和完善國家、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村)和其它古村落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按照一個新村(解決村民的居住問題,疏解古村落的保護壓力)一批項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豐富旅游服務業態)一套設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要求,完善和拓展開發利用篇章。
盡快完成詳細規劃的編制、調整完善工作。近期重點完善和編制雨潤商務度假區、茶博園、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區、黎陽老街改造、徽文化藝術長廊、東旅游小鎮、太平湖SPG項目、金盆灣旅游度假區、北驛度假區、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安醫藥博物園、納尼亞小鎮等一批用地面積在1000畝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閑、文化產業項目詳細規劃。同時按照整合教育資源的要求,6編制和完善重點建設區域詳細規劃。根據重點項目實施情況。抓緊編制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規劃。
因地制宜,7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區別不同區域。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旅游道路沿線和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按照“生態、徽韻”原則;景區景點周邊按照“建設新村、配套功能”原則;城郊按照“集約用地、風貌整治”原則,結合“村莊清潔工程”編制村莊建設規劃。
三)城鄉發展重要支撐專項規劃
年底前,保障發展需要。加快完成一批重要發展專項規劃的編制,提升城市承載力和綜合競爭力。
近期工作重點:
結合高鐵建設,1編制市綜合交通專項規劃。按照服務“大交通”要求。盡快完成高鐵站站前區綜合交通規劃,確保高速鐵路與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設施同時建成投入使用。抓緊做好市國家公路運輸樞紐規劃、全市公路網和旅游公路網發展規劃,盡快形成以高鐵站為核心、高速公路為骨架、等級道路為脈絡、縣鄉公路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體系。
編制自駕車旅游服務專項規劃,2編制旅游發展專項規劃。按照服務“大旅游”要求。中心城區規劃建設“全市自駕游服務中心”各區縣規劃建設“自駕游服務區”景區景點周邊規劃建設“自駕游服務接待點”通過三級體系建設,構建自駕游配套服務網絡。修編市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抓好鄉村旅游全市統籌,完成鄉村旅游的規劃布點和用地布局,促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抓緊完成全市各經濟園區總體規劃修訂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3修訂和完善經濟園區總體規劃。按照服務“園區建設”要求。為園區發展建設提供依據。按照園區集中、產業積聚的發展思路,著力擴大園區規模,經濟開發區原則上按照20平方公里規模進行建設;區縣園區通過整合資源,盤活土地,結合發展條件,適當拓展規?!,F有園區基礎上,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按照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要求,全市統籌安排2-3個新的園區。
四)城鄉環境風貌整治規劃
按照“突出特色,針對需要重點整治環境風貌的節點、路段和區域。提升品位”要求,年底前,編制完成環境風貌整治和整體改造詳細規劃,塑造現代國際旅游城市新面貌。
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橋區域、草市—篁墩區域、湯屯高速公路出口區域環境風貌整治改造詳細規劃,近期工作重點:1編制城市重要節點改造規劃。中心城區按照“拓展和內涵提升”要求。同時啟動仙人洞路整體改造詳細規劃,完成建成區的城中村”改造、拆遷安置區和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規劃,提升城市形象。各區縣在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選擇若干“重要路段、重要節點、重要出入口”區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環境整治項目規劃,通過環境整治和整體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群體要有美感,2編制特色風貌規劃。以“整體要有規劃。單體要有特色”和“瘦、透、秀”總體要求,制定城鄉特色風貌控制導則和新農村民居建設標準圖集,分類指導各地建設。編制完成城市(區縣城)亮化規劃,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檔次。
三、保障措施
抓好任務分解落實。市委、市政府成立構建新型城鎮規劃建設體系工作領導小組,1加強領導。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各區縣和市直有關部門要成立專門機構,抓緊做好規劃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工作,制定具體的規劃編制方案和工作計劃,建立目標責任制,層層分解,責任到人。
做好資金保障供給。城市、縣、鎮總體規劃等要充分發揮政府財政的主導作用,2加大投入。各級政府要將規劃編制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投入。同時各項目業主要將規劃編制經費納入項目開發建設的總投資,保障資金供給,確保各項規劃編制任務的完成。
提高規劃編制水平。充分引入競爭機制,3開放市場。拓展視野,開門規劃,加強與國際接軌,開放搞活規劃編制設計市場。廣泛借助“外腦”引進“外智”切實提高城鄉規劃的編制水平。加強前期論證和調研,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質量規劃、高水平管理、高標準實施。
把全域旅游和美麗鄉村建放在一起調研,主要是考慮到兩者聯系很緊密,發展全域旅游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載體,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實現全域旅游的必然選擇,沒有美麗鄉村的建成,旅游就做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域”。剛才,通過實地調研,對我區全域旅游及美麗鄉村建設建設有了更為直觀、詳細的了解。應該說,近年來,特別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動員大會以來,旅游委、農辦、規劃、國土等相關部門積極作為,大力實施“旅游+農業”“旅游+鄉村”工程,不斷推進全域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建設現代化健康美麗新城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在推進過程中,也碰到一些難點,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要素保障力還有待強化。相對城區,農村旅游交通通達性不高,旅游配套設施較差;專業人才缺乏,從業者年齡偏大,整體文化層次較低,導致行業整體服務水平不高;土地制約嚴重,造成部分農場、農莊突破用地用途管制,以農業設施用地方式辦餐飲、搞休閑。二是產品供給力還有待增強。我區鄉村旅游點多面廣,但特色挖掘不深,總體層次不高,大部分以觀光旅游、蔬果采摘為主,既符合自身特色,又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業態不多,導致旅游產品有效供給不足。
一、堅持全景化打造,進一步提升美麗鄉村“顏值”。全域旅游,不僅城區要美,鄉村也要美。要把一個村作為一個景點、一個鎮(街道)作為一個景區來規劃發展,統籌好旅游資源要素的銜接與布局,實現村正景中、景在村中。一要注重規劃引領。加快推進全域旅游規劃編制工作,按照“多規融合”理念,促進全域旅游規劃與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農業、水利等規劃之間的銜接、協調和融合,做到旅游元素、景點標準、游客需求與其他項目建設統一規劃、統籌實施。二要完善基礎設施。結合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強勢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推動城鄉面貌和衛生環境有根本性改變。加快“桃花盛開”“四季花香”“海韻漁歌”等美麗風景線建設,實施旅游道路沿線的美化綠化和改造提升工程,強化對鄉村旅游景點交通、綠道慢行系統、停車場、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全域化、公共服務一體化。三要營造特色風貌。杜絕簡單復制、粗暴克隆現象,緊扣地方特色,找準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旅游風情小鎮、美麗宜居鄉村,探索各具特質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6)02003801
1 新農村建設對低碳鄉村旅游的推動作用
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是完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鄉村旅游作為現代農業中的重要內容,也逐漸得到重視,不僅讓鄉村旅游的可參加項目更加豐富多彩,也改變了村民對低碳鄉村旅游觀念的全新認識,推動服務業、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從而為低碳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一定的產業基礎;新農村建設為低碳鄉村旅游提供物質基礎,近幾年來,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越來越多,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越來越趨于完善,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發展低碳鄉村旅游的重要保障;另外,國家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及管理人才,這也為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所需人才提供了機遇。
2 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2.1 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概況
婁底擁有各類景區景點70多處。近年來,婁底市旅游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低碳鄉村旅游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外部環境,全市92個鄉鎮(辦事處),其中已開展休閑農業和低碳鄉村旅游的鄉鎮近40個,形成了包括農家樂、果菜采摘園、生態旅游和休閑度假等四大系列產品協調發展的格局。
2.2 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發展的經營模式
婁底市鄉村旅游一開始也是由當地居民家庭組織的,但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婁底市政府打造了幾個婁底市鄉村旅游品牌,如占地面積達到4萬多平米的故居、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梅山龍宮、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紫鵲界梯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湄江景區、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等;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導,當地居民為主要支撐的低碳鄉村旅游經營模式。
2.3 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發展的優勢條件
區位優勢條件。婁底市處于雪峰山東側向洞庭湖平原過渡的湘中丘陵崗地中,屬宜于度假旅游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是湘中交通樞紐,國家森林城市。婁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未來湖南乃至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擁有巨大的交通區位優勢。
資源優勢條件。豐富的旅游資源是一個地區發展旅游的必要條件。婁底市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各類景區景點70多處,其中紫鵲界秦人梯田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梅山龍宮、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是目前湘中地區僅有的兩處AAAA景區。由于婁底地區鄉村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使得游客在來婁底低碳鄉村旅游的過程中選擇性更強,每一個旅游景區都將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2.4 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發展的限制因素
旅游基礎設施條件較差。良好的基礎設施是低碳鄉村旅游發展的必要條件。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地區大多位于郊區和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有限;比如游客服務中心、進入道路、停車場地等公共設施比較簡陋,有些甚至沒有;客房、餐館等食宿條件較差,衛生狀況更讓人難以滿意,配套設施不能適應游客的需要。
缺乏專業的管理。從目前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規模與情況來看,其在管理機制、管理人員的構成以及工作人員的分配上,呈現出來與低碳鄉村旅游不相匹配的狀態;由于不是專業的旅游管理團隊,進而導致發展規劃不合理,這在極大程度上限制了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
周邊景點競爭較大。婁底市地處湖南省中部地區,省內遠有廣受旅游者喜歡的鳳凰、張家界景區,近有位于邵陽的崀山景區,這些旅游景點的知名度大部分超過了婁底市一些旅游景點,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競爭。
3 新農村建設下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策略
3.1 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要以新農村建設規劃為指導
在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對資源盲目無序開發和浪費、對資源的保護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在國家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度的背景之下,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將得到來自政府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巨大支持;根據婁底市政府制定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我們可以看到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應該要遵循對資源科學、合理開發的要求,在此基礎之上發展低碳鄉村旅游,提升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3.2 加強“三農”建設帶動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
(1)農民方面。發展低碳鄉村旅游需要農民的積極參與,這就需要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在婁底市進行低碳鄉村旅游的開發建設過程中,首先應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加深農民主體地位的認識;同時,需要加大農村教育,加強農民綜合素質教育,提升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整體接待質量。
(2)農業方面。婁底市農村農業發展單一,生產方式較為落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因此,改變傳統的農業模式,發展高科技農副產品十分迫切。將農業產業化建設休閑農業基
地是推進村農產業改革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舉措。婁底市整體農業改革覆蓋面積有限,在以后農業發展方面仍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為婁底市發展低碳鄉村旅游提供契機。
(3)農村方面。游客選擇低碳鄉村旅游,就是看中了農村未受污染的生態環境、淳樸的鄉村生活。在國家加大“三農”建設的政策背景下,婁底市要抓住這一政策契機,加大農村建設方面的投入,合理規劃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低碳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3 科學謀劃、統籌設計提升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硬件?。?)改善交通環境。旅游業依賴交通的發展,交通又牽制著旅游業的發展,雖然通往湄江風景區,紫鵲界梯田、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梅山龍宮,故居以及漣源至新化的公路相繼通車,相比于幾年前取得了比較大的改善,但與國內優秀的旅游城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比如說現在去大熊山只有一個較窄通道可進去,車輛進出極為不便;交通條件的改善將打通城市與農村、景區之間的隔閡,加大鄉村旅游的發展。
(2)改善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景區住宿環境。目前婁底市鄉村的旅游者住宿水平都不是很高,即使在逐年擴大房屋建筑面積,但是從整體來看,旅店的數量和服務質量也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改善農村家庭式旅館的住宿條件,政府進行招商引資,開辦中等星級酒店、主體快捷酒店;對相關酒店從業人員進行服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滿足低碳鄉村旅游游客的需求。
3.4 改善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景區餐飲環境
婁底地區的飲食極具當地特色,品種具有多樣性,但是在農村地區,餐飲方面多以“農家樂”家庭式的提供,衛生方面難以保證、價格方面難以統一,一般都是以農戶自己的標準為主;發展低碳鄉村旅游必須要對旅游景點的餐飲機構進行合理的規劃,政府衛生,物價等部門要加強對農村餐飲機構的監督。此外,在保留農村特色飲食文化的同時,要適當發展適合大眾口味的餐飲服務,增加旅游者的選擇性。
3.5 新農村建設為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目前,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發展的人才還比較缺乏,整體素質還有待于提升,旅游人才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石,發展低碳鄉村旅游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政策以來,針對農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強,其中就包括人才培養以及人才支持,發展低碳鄉村旅游可以借助這一政策性的優勢,大量引進相關旅游人才,培養地方優秀旅游人才,促進鄉村旅游科學、快速發展。
總之,在國家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獲得了來自政府極大的政策支持;由于在省市共建低碳鄉村旅游富民工程中,只有思路上的一些探討,在具體措施和辦法上還沒有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而且研究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資料比較缺乏,因此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對基于新農村建設的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將陸續凸顯,繼續關注和研究婁底市的低碳鄉村旅游問題,希望能對婁底市低碳鄉村旅游的發展有所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建雄.關于鄉村旅游若干問題的思考[J].大理學院學報,2009,(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