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保護法案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A-
0108-01
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是維護社會安定與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人們只有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方能適應時展的需要。中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更應當遵從這一發展需要,不斷地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運用法律手段,從而健康地成長。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思想品德教師如何把握思想品德學科特點來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一、進行規則意識與守法觀念教育,實現法律意識培養由淺入深、循序發展
法律意識在本質上是一種規則與秩序意識,學生只有認識規則、遵守秩序,方能夠形成較強的法律意識。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開展規則意識與守法觀念教育,在課程導入、教學滲透、日常交流等多個方面下功夫,使學生在思想和觀念上重視法律意識。例如,教學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級下冊的《規則與秩序》,筆者沒有急于進入課堂教學流程,而是隨機抽8個學生上臺,讓每個學生隨意從課文中選擇一段文字以不同的方言、語速、音量和語調同時進行朗讀,臺下的學生聆聽。“七嘴八舌”式的朗讀使得課堂一片嘈雜。筆者把握機會提出問題:“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混亂不堪、嘈雜散亂的狀態?”學生們陷入了沉思,很快就意識到這是因為缺少“規則”導致“秩序”混亂。這樣導入課堂,自然地將規則意識與守法觀念的內容引出,使學生能夠明白遵守規則與法律的重要性。
教師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與守法觀念,需要在日常行為中慢慢地滲透,一點一滴地進行培養。例如,筆者在帶領學生過馬路的過程中,以行人“闖紅燈”的現象為切入點,介紹了相關交通規則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筆者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還開展了“遵規守紀向我看”活動。
二、構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課堂,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
法律知識是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教師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能,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法律知識和提高法律意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來構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課堂。
例如,教學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級下冊的《法律初探》,在課堂教學之初,筆者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常用的法律知識進行了講解,使學生對其形成基本的認知和印象。接著,筆者用“知識競答”的形式來逐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知,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組織“教師提問,小組搶答”“小組之間競答”“小組內部競答”等多種形式的問答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在學生初步了解相關法律知識的基礎上,筆者將事先準備好的小品《公交車故事》(偷盜案例)、情景劇《保護自我》(青少年保護案例)、案例演示《我的物品你別動》(物權法案例)等引入課堂,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隨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模擬法庭”活動。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對相關案例進行“審判”,提升了學生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最后,筆者組織“課堂辯論賽”,讓學生圍繞“道德與法律的效力誰更大?”“未成年人是否需要法律照顧?”等辯題開展辯論。這樣教學,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了提高,教學效果顯著。
三、課堂引導與課外延伸并重,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中學生法律意識的提高是一個系統的過程,不僅要注重課堂層面的引導,同時也要注重課外延伸。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 法制教育 實踐 創新
作者簡介:鄧巧蓉,武漢商學院思政課部講師。
應用型本科是相對于研究型本科而言的我國本科教育的一種類型。針對近年來高校人才培養與實際就業出現偏差,我國將有600多所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普通高校轉變。以湖北為例,2014年已有11所本科高校正式獲省教育廳批準,向應用技術型普通高校轉型。由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與研究型本科不同,社會對應用型本科的法制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置重技能輕法學
毋庸置疑,應用性本科要培養能在生產、管理第一線工作的“實用型”人才,必須在課程設置上重視專業技能課,但這并不等于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而忽視其他的法律素養等人文素養。有些試點高校為了擠出時間進行專業課程學習,拼命壓縮甚至砍掉自己認為可有可無的“副科”。在法制教育方面,除了全國高校必須統一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不能壓縮學時外,有些經管類專業開設的專業法律課程如《經濟法》、《商法》,要么被精簡學時,要么干脆被砍掉。其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法律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是“應用性”人才,所謂應用型人才,最低標準就是經過大學四年學習后能夠很容易找到需要自己的工作崗位,且這份工作待遇較好。要做到這一點,大學生僅具有專業技能技術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應具備良好綜合素質,比如組織能力、管理能力、法律素養、團隊協作能力等。如果應用型本科一味重視技能的培養,只會把學生塑造成一個空有技術技能的骨架,缺乏包括法律素養在內的人文血肉的機器人。
(二)價值教育重道德輕法律
(三)法制教育重理論輕實踐
法制教育的目的是通過學校的各種教育形式,讓學生知曉法律知識,立足法治實踐,建立法律信仰。知法只是法制教育的第一步,讓學生參與法治實踐,獲得法治心理體驗從而達到守法、用法并建立法律至上的觀念,才是法制教育的終極目標。目前我國應用型高校的法制教育基本還停留在讓學生知法的低層次上。
從教材來看,2013年新修訂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刪除了實體法律部分,增加了法理部分的講解,其理論性大大加強,應用性大大減少,特別是缺少大學生在成長成才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遠離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缺乏對法律的直接心理體驗和真實的法律實踐,從而難獲大學生芳心。
從教學方式來看,方式陳舊,形式單一,教學仍以課堂理論教育為主,教師一味地講,學生一味地劃記號。雖然教學手段在更新,比如使用多媒體課件、引入相關的案例教學,但仍存在課件呆板枯燥、案例陳舊、講解乏味等通病,更不用說診所式教學、模擬法庭等方式方法。法制教育被實際演化成了記筆記、背筆記、考筆記,流于形式,實效缺乏。
二、 應用型本科法制教育的實踐創新
(一)將法律素養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市場經濟時代需要的應用型人才,除了應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外,更需要較高的包括法律素養在內的人文素養、健全人格、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該把法律素質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目標下去進行課程設置、學時安排等。
1.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并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這理應成為應用型大學生的價值追求。如前所述,法律課程依附于道德教育,內容少學時少,無論從哪方面都無法滿足大學生對法律的親歷性,所以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把法制教育單列出來,和道德教育并列設置。
2.根據專業需要設置相應法律課程。應用型本科的專業是為了應對市場需求而設立的,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應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市場主體資格的確認、市場主體權利的保護、市場經濟活動的運行、市場秩序的維系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導和規范,懂法、用法是法制教育的應有之意,應用型本科高校除了開設公選法律基礎課外,還應根據專業需要乃至學生需要開設相關的法律課程,培養學生的法律素質。 (二) 完善法制教育體系
1.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法治國家不僅要有完善的法制體系,更重要的是公眾對法律要有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的靈魂,是法治的必要條件。應用型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力建設者之一,是依法治國的主力軍。應用型高校培養的大學生不僅僅是生產能手、管理能人,更是法治社會下的公民個體,在工作和生活中應當遵守法律,依法維權,維護法律尊嚴,樹立法律至上的信仰。應用型本科高校在法制教育中,要轉變觀念,不能滿足于教會學生知法、用法,更應當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只有大學生從內心真正認同法律的公平正義價值、堅持法律至上、尊重法律、信賴法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才會加快。
(三)加大法制教育實踐教學力度
1.利用生源多元化進行“真實案例教學”。應用型本科高校生源是多元化的,既有應屆高中畢業生,又有專升本的高職優秀學生,還有部分優秀在職技術人員。這幾種不同類型的學生坐在同一間教室,需求有所不同,正好互相彌補。高中畢業生從校門到校門,社會經驗較少,而在職學生和高職學生在工作和實習中可能會碰到勞動糾紛、合同糾紛、侵權責任等問題。在法制課堂上,教師完全可以進行真實案例教學:在職學生作為當事人,將自己在工作生活中親歷親聞的法律問題提出,其他同學如同醫生會診診斷病情一般,主動尋找法律資料,幫助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旁起引導作用,將學習主動權交由學生,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
2.利用學生生活空間開展法制教學。法制教學內容應貼近大學生生活,讓大學生具有親歷性,才能有法律體驗。應用型本科注重學習實踐,除專業實訓室外,有些高校還建立學生超市、學生美食中心、學生創業中心等綜合實訓基地,由學生組織經營管理,給學生創造真實的工作環境。我們的法制教育也可以搬進超市,結合學生的工作經驗、實際需求學習《合同法》、《知識產權法》、《產品質量法》等,即具體形象又有時效性。同時,在高校后勤社會化后,大學生在就餐、住宿、醫療、消費等過程中遭遇的法律糾紛和維權訴訟也越來越多,學校可以組織法律教師成立校園法律咨詢室,面對面為學生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利用校園廣播、貼吧和宣傳欄等工具宣傳諸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等法律,開展大學生維權教育,自我保護教育和防詐騙教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空間,加大他們對法律的直接心理體驗,體會正確的法律價值,真正落實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法制教學。90后的大學生是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他們渴望更新鮮、更活躍的教學方式。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相同的教學內容、單一的考核標準,使大學課堂失去活力和吸引力。法制教育要想獲得大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就要學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法制教育相融合,制作出學生喜聞樂見的諸如法律微課、MOOC等授課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建立并完善校內法學精品課程、精品教學視頻、法律專題學習網站等資源,滿足大學生移動學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