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會計誠信問題的思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目前會計信用缺失的現狀
會計信息是反映會計主體價值運動狀況的經濟信息,其實質是各種利益關系的反映。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會計信息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強。但是,目前愈演愈烈的會計信息失真和頻頻曝光的會計造假案,已經成為國際會計界的若干難題之一,會計行業面臨著誠信危機的挑戰。
國家審計署2005年9月28日的年度第4號審計結果公告表明,2004年5月至9月,審計署依法組織對16家具有上市審計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質量進行檢查時發現,有14家會計師事務所的37名注冊會計師出具的19份審計報告,存在失實或疏漏。同樣,國家財政部組織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也用事實證明了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尤其是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從瓊民源、紅光實業、黎明股份,到銀廣夏、麥科特,上市公司的造假案件此消彼長,其金額之巨大、性質之惡劣、后果之嚴重,可謂觸目驚心。從審計機關多年的審計結果來看,各個部門和行業的失信行為更是不一而足。表現較為典型和嚴重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財政部門及其他相關行政部門違規執行預算,截留、挪用專項資金,虛假配套;二是企業偽造、篡改憑證賬表,以求得惡意騙貸,隱瞞收入,逃稅騙稅:三是上市公司股本金嚴重不實,虛增利潤,導致業績大幅跳水;四是政府官員在履行經濟責任中虛構政績,掩蓋失誤,這些行為大多都是通過會計事項去促成或化解,直接損害了政府誠信。這些真假難辨的、失實的、極具欺騙性的會計信息所造成的后果,使投資者對投資主體產生了信用危機,動搖了投資信心,長此下去,我國資本證券市場將會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檸檬市場”;失實信息所產生的錯誤導向,一定程度上導致國家經濟決策與實際的經濟狀況偏離,造成社會資源配置的扭曲,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使公眾對政府的監管能力和水平提出質疑,降低社會對政府的公信力。
二、會計失信的原因分析
(一)產權不明晰是基礎。講求信用是人們為獲得長期利益而約束自己使之符合特定環境下的社會倫理和道德規范。清晰的產權是保證人們考慮長遠利益的前提,它能夠給人們提供一個追求長期利益、實現重復博弈的穩定預期。但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國有企業的經營者與其經營的企業信用沒有長期的相關性,作為理性經濟人,自然會選擇犧牲信用而追求眼前利益;而民營企業雖有明晰的產權和天然的制度優越性,但在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經濟體系中,私人產權在法律層面的界定和保護還遠沒有到位,國家在企業長足發展方面所提供的政策還相當有限,這種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使企業經營者更易于傾向短平快,不愿意為建立信用而投入成本。當企業管理者沒有追求長期利益的動機和動力時,他們就會選擇不守信,并且往往通過會計造假而以會計失信的形式表現出來。失去了建立信用的產權制度基礎,講信用就成了空談。
(二)政府管制過度是誘因。在人治化重于法制化的政治環境中,政府管制越多,政策越是變化無常,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就越不穩定,建立長期的社會信用機制就越困難。特別是東北地區由于地處國家長期計劃體制的中心地帶,政府管制的慣性也就相對更大。如,政府隨意改變和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對企業進行重復或不必要的檢查評比;執行政策因人而異,缺乏明確的標準和依據;會計法規和相關政策頻頻變化,等等。這種政府隨意干涉的執政行為,導致了人們無法對未來做出準確預期,進而失去信心。更可怕的是,政府自身不講信譽,許多上市公司在包裝上市的過程中,往往是有關政府部門直接指揮作假,這實際上是作為大股東的政府部門與企業經營者合謀侵犯中小股東的利益。所以,政府失信在前,會計失信在后。有調查顯示,在當前發生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中,會計人員非主觀故意而是受上級指使、強令的,占絕大比例。
(三)社會環境失信是背景。不難理解,當不講誠信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時,制假者能夠獲得高額回報和達到某種個人目的,而誠實經營者卻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于是,在各種“虛假”和“欺騙”現象充斥于社會和市場的情況下,許多企業便借助會計之手來達到制假行騙的目的。由于受自身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限制,會計人員很難頂住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和干擾,于是,“從善”轉向“從惡”,“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時有發生,會計誠信失去基礎。在此背景下,我們無法苛求會計人員獨善其身。更何況,會計人,本身也是理性經濟人。
(四)執法懲治不力是障礙。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是現行會計規范的基本要求。但當造假的違法獲利大于守法獲利時,人們便甘愿承擔這種風險,選擇不守法。所以,我們不能奢望人們自覺自愿地守法守信,而必須運用法律和行業自律規范提供足夠有效的約束力,使不守信者得不償失,甚至付出高昂的代價。但是。我國相應法規和制度的執行、監管與懲罰均缺乏力度,對造假和失信者不能產生足夠的威懾力,懲罰對象和標準彈性人、不明確、也不具體,而且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大量的執法腐敗及政府“尋租”問題,往往使造假和失信者反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此外,媒體輿論監督不力、信息交流和傳播受阻,使失信者無后顧之憂,也一定程度地加速和加重了會計失信。
三、重塑會計信用的幾點思考
從會計失真到會計失信,不僅僅是會計問題本身,它牽涉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尋找治理會計失信的良方也是多角度、多側面的。
(一)明晰產權制度,提供誠信動機。無論在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人們所處的約束環境和條件不同,其不同約束條件下的行為結果也各異。通俗地講,產權就是一個讓人說實話的約束條件,因為明晰的產權促使人們自覺追求長遠利益,能保證說實話的收益不小于說假話的收益。這樣一來,為了獲得長期利益,人們便會努力維護自己的聲譽。可見,不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權制度,市場秩序、法律和道德規范就建市不起來,就無信用可談。鑒于此,東北地區要利用當前推進國企改革的良機,首先考慮并設計如何通過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產權制度,為企業管理者提供追求長期利益的動機和動力,促進其守信經營,進而重建會計信用。
(二)明確政府角色定位,規范政府行為。西方國家的失信者是由社會和市場自然淘汰的,而不是由政府打倒的。所以,我國也應當嚴格限制并明確界定政府的權力范圍。只有政府率先守信,政府的政策才能真正有效,管制才能恰到好處,產權才能得到保護,整個社會才會形成講信用的風尚。我們談及東北振興,關鍵是企業振興。政府在推進和實
施振興政策中,更重要的是要無為而治,減少管制,充分放權,讓企業自主經營,促使企業管理者關心可預期的長遠利益,進而關心、建立和鞏固與長遠利益密切相關的自身誠信、包括會計信用。
(三)完善法律體系,加大失信懲戒力度。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使不守法不守信的人付出更高代價,只要他一次不守信,就要讓他再無翻本的機會。為此,要在完善法律體系方面下功夫。要改變過去罰則中的補償性處罰規則,變為懲罰性處罰,懲罰力度要能達到事前遏制的效果。東北地方政府應當重點從構建地方性信用法律規章和制度入手,抓緊出臺信用信息征集、互聯溝通、信息公開等政府規章和政策措施,適時頒布適合省情的“企事業單位信用信息采集與披露”、“個人信用評定”、“單位信用評級”等地方性法規或規章,以加強監管力度,制裁失信行為。
(四)凈化社會環境,使公民把守信作為自覺的理性選擇。信用危機已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泛濫且愈演愈烈。要解決會計失信問題,不能只針對會計從業者,還必須全面開展公民的信用意識教育,讓每一位公民把守信作為自覺的、理性的選擇,做到知行合一。這里,教育者必須首先受教,尤其是政府及國家公職人員,其示范、推動作用往往更巨大。同時要加快建立社會信用等級評價制度并將信用記錄向社會公布,使誠信由“良心主導”走向“基于規范”,使講信用成為人們處世的資本和企業的無形資產,從而最大程度地縮小失信者的生存空間。
(五)強化外部監督,特別是充分發揮審計機關監督職能。會計信用的外部監督是一個多部門聯合運作的體系。審計部門作為這個體系之一,立足于履行經濟監督職能的角度,在重塑會計信用中責任重大。其一,真實性審計是前提、是基礎。審計人員必須嚴肅查處各種弄虛作假、虛報瞞報的行為,以審計的誠信促進全社會的誠信。其二,日前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審計結果公告”就是一種審計監督、輿論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相結合的監督機制,它在發揮審計監督作用的同時,又將審計工作質量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從誠信角度講,它既是對審計誠信的評判,又是促進全社會維護誠信的一種必要手段。其三,新修訂的《審計法》規定“依照國務院規定,審計機關有權對社會審計機構的相關審計報告進行檢查”,從而明確了審計機關對社會審計機構審計報告的法定的檢查職責,使審計自身系統的執法質量得以規范和提高,同時在有效制約會計上也具有了鮮明的指向和預警效應。當然,審計機關受自身資源、精力及技術手段所限,不可能“包打天下”,還要與財政部門和證券監管機構協同作好會計信用的外部監督。
會計道德論文參考文獻:
[1]蔡慶梅。論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11:73.
[2]帥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01:135-136.
[3]楊檸境,劉中友。職業道德與會計誠信[J].中外企業家,2016,02:200.
[4]潘湛明。對財務會計中的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風,2016,02:273.
[5]邱梓軒,孟憲軍。會計職業道德和誠信問題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04:47-48.
[6]鄧妍鑫,田倩。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風險與應對措施[J].財經界(學術版),2016,02:137+28.
[7]趙婧一。會計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淺析[J].亞太教育,2016,04:119.
[8]毛曉明。淺析當前社會的會計誠信問題[J].信息化建設,2016,02:186.
[9]金媛媛。我國會計行業誠信缺失問題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04:148-149.
[10]張粒塵。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治理途徑[J].財會學習,2016,03:84-85.
[11]郭子賓。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現狀調查與改進路徑[J].財經界(學術版),2016,03:179.
[12]王金鳳,劉強。新準則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問題與對策研究[J].新經濟,2016,11:95-96.
[13]王紅。會計職業道德缺失及其防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07:170-171.
[14]沈旭東。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現狀及改進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6,06:257.
[15]常根萍。淺議會計人員基本職業道德[J].經營管理者,2016,06:57.
[16]劉娜娜。試論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行業發展的重要性[J].經營管理者,2016,06:67.
[17]林春燕。淺論中國公司會計誠信如何建立[J].現代商業,2016,12:156-157.
[18]李艷。淺析會計誠信問題[J].中外企業家,2016,08:76-77.
[19]梁景瑜。關于會計職業道德的失范和重建探究--以餐飲業為例[J].中外企業家,2016,11:104.
[20]解淑。基于社會契約理論的會計誠信問題探究[J].經營管理者,2016,06:65.
[21]杜永康。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探討解析[J].企業導報,2016,07:133-134.
[22]婁觀宇,田海霞。會計職業道德中的誠信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10:197-198.
會計道德論文參考文獻:
[1]王傳菲。淺析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信息質量[J].中外企業家,2016,12:39-40.
[2]國波。會計環境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影響[J].新經濟,2016,15:119.
[3]蓋國強。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J].中國市場,2016,14:101+133.
[4]王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會計誠信的再思考[J].科技經濟導刊,2016,06:178-179.
[5]李超。律師事務所會計失真的原因和對策[J].現代商業,2016,16:162-164.
[6]馬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原則與職能探析[J].中國市場,2016,18:150-151.
[7]譚可心。淺談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認識[J].經營管理者,2016,14:22.
[8]王琳。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意識的培養[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4:241-242.
[9]潘雪蓮。淺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之廉潔自律[J].財經界(學術版),2016,11:258.
[10]項鈺珂。會計職業道德的規范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16,08:107-108.
[11]余暢,高亞。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6,17:40.
[12]鄭翠芳。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11:242+244.
[13]溫林杰。會計職業道德問題及對策探討[J].市場研究,2016,06:72-73.
[14]蘇明芳。對企業會計誠信缺失問題的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12:216.
[15]宋宣辰。會計職業道德的新思考[J].財經界(學術版),2016,12:240.
[16]馬紫晨。會計職業道德培養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2:28-29.
[17]徐春美。會計舞弊問題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13:172.
[18]宋玉祿,李賽。淺議當今社會的會計倫理現狀[J].商,2016,19:130.
[19]白曉童。會計信息失真研究[J].時代金融,2016,17:167-168.
[20]苗西坦。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環境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6,06:240-241.
[21]何雙利。論會計人員誠信道德的體現[J].經濟研究導刊,2016,18:78+92.
[22]喬樂林。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困境與紓解[J].人才資源開發,2015,01:38-39.
會計道德論文參考文獻:
[1]宣曉霜。淺析我國會計職業道德體系的構建[J].中國集體經濟,2015,04:117-119.
[2]程質潔。論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方法[J].財經界(學術版),2015,03:195.
[3]李夢。試論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信息質量[J].經營管理者,2015,01:85.
[4]穆爽,唐朋。我國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制定者研究[J].電子制作,2015,03:290.
[5]陳玲。當前會計職業道德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05:168-169.
[6]袁曉旭。會計自覺與會計職業道德[J].現代經濟信息,2015,05:262-263.
[7]崔璐瑤,崔璐佳,呂少雷。會計德治規范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04:206-207.
[8]張莉。企業會計職業道德風險管理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5,07:287.
[9]龔明。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15,02:110-111.
[10]王穎馳,喻博。淺論會計職業道德與會計信息失真[J].商場現代化,2015,10:248-249.
[11]楊曉平。淺議契約理論視角下會計職業道德的重塑[J].現代商業,2015,09:198-199.
[12]羅細根。論會計職業道德的職能作用及現狀[J].商場現代化,2015,12:232.
[13]方祺。會計造假的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分析[J].市場研究,2015,05:67.
[14]陳舒宇。當前我國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和對策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5,15:99-100.
[15]朱興華。新形式下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探究[J].吉林建筑大學學報,2015,04:115-117.
[16]丁廣進。淺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J].財經界(學術版),2015,14:230+234.
[17]劉丹雪,王玉婷。會計職業道德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24:65-66.
[18]王琦文,董美霞。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5,21:65-66.
[19]劉輝。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問題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5,24:417.
[20]張遠清。淺談會計職業道德的發展現狀[J].時代金融,2015,26:180.
[21]葛然。淺析財會人員職業道德缺失的問題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5,25:32.
關鍵詞: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誠信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高素質會計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而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和會計舞弊行為的發生與否,都與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加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及誠信意識培養,則能夠更好的滿足會計事業的健康發展需求。因此,還應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與誠信問題的研究,以便更好的促進會計事業的發展。
一、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誠信問題分析
(一)缺少完善的職業道德體制
目前,國內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體制建設工作尚未得到完善,在組織機構建設、職業道德評價標準制定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在會計職業道德和誠信管理方面,現有法律法規內容較少,政府多依靠社會倡導等溫和手段推動道德和誠信建設,以至于無法滿足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需求。以會計執業準則為例,現有準則并未對會計人員需要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進行明確規定,也未設定相應的處罰內容,以至于會計人員的行為無法得到有效約束。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誠信評價方面,由于缺乏統一評價標準,以至于相關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夠科學和規范,無法達成預期的監督管理目標。
(二)會計誠信及道德觀念淡薄
隨著經濟的發展,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等不良價值觀陸續滋生,以至于給會計人員帶來了較大的思想沖擊。在利益的誘惑下,不少會計人員常常會在處理業務中受他人利用,以至于作出違反職業道德和誠信的事情,甚至聯合他人通過造假和作弊欺騙企業,進而導致企業利益受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現在的社會風氣有著直接的關系[1]。目前,會計人員普遍存在誠信及道德觀念淡薄的問題。在會計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多數學校并未強調職業道德和誠信對會計從業人員的重要性,以至于會計人員僅將自身職業當成是謀生手段,進而導致相關規定無法對其產生約束力。
(三)會計人員待遇及素質較差
實際上,會計從業人員需要考取較多證書,所以往往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但就目前來看,很多會計人員雖然付出了努力,卻并未獲得相應證書,以至于其待遇水平無法達到預期要求。此外,會計作為實踐性較強的職業,需要相關人員邊學習邊實踐,以至于從業人員在文化知識學習方面花費的時間相對較少。而這直接導致了會計人員素質水平不高,在工作中缺乏責任感和上進心,進而導致人員發展受到了限制。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會計人員將難以抵抗較大利益誘惑,從而導致其陷入到了違背職業道德的境地。
二、解決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誠信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誠信體系建設
為解決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誠信缺失問題,還應加強會計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具體來講,就是應該建設規范和科學的職業道德及誠信評價體系,確保政府能夠在制定有關法規時從組織機構角度厘清自身和行業間的職責權限,避免在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方面相互推諉責任。而根據會計行業實際發展情況進行評價體系和標準制定,則能實現對會計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全面監督和管理,從而對會計人員進行有效監督和約束。比如在會計人員績效管理上,可以將職業道德和誠信考察納入到考核工作中,以便使會計人員的責任意識得到增強,并預防會計人員出現造假行為。針對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素質的會計人員,則應給予獎勵和進行廣泛宣傳。針對產生不誠信行為的人員,則應給予嚴厲懲罰,進而完成良好獎懲機制的構建。
(二)強化會計人員教育
想要增強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及誠信意識,還要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教育。一方面,學校在對會計人才進行培訓教育時,還應加強職業道德和誠信建設,并加強會計人員專業素質培養,以確保會計人員能夠學習先進學習理念,進而更加重視職業道德和誠信建設問題。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培養,通過舉辦各種企業活動確保職業道德和誠信觀念能夠深入人心[2]。為此,企業應組織會計人員加強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并引導會計人員理解守信的益處,同時認識到失信的后果,進而更快的形成職業道德及誠信意識。
(三)實現會計信息披露
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和誠信建設方面,還應通過加強會計人員技能素質培養縮小從業人員收入差距,以確保會計人員能夠更好的抵抗外部誘惑。而在此基礎上,還應借鑒西方國家經驗制定完善會計制度,以確保會計信息能夠得到規范和合理紕漏,進而使會計人員的行為得到進一步規范。一方面,還應結合我國國情進行會計信息披露法的制定,以實現會計信息披露工作的全面落實。另一方面,還要建立信息公開制,確保企業會計信息能夠在內部公開,從而使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的內在因素得以被切斷,進而使企業會計舞弊問題得到有效防范[3]。此外,還要加強社會信用文化建設,以形成人人相互監督的誠信氛圍。
三、結論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我國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誠信建設方面存在著較多不足,以至于會計人員普遍缺乏職業道德及誠信意識,繼而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阻礙。因此,相關部門還應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及誠信建設途徑的研究,以便通過完善會計行業法規進一步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春磊.關于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J].中國外資,2013,01:174.
[2]王麗鳳.淺談會計人員基本職業道德―誠信為本[J].中國外資,2013,03:145-146.
關鍵詞:會計誠信;危害;對策
一、從近些年我國會計誠信問題的基本總體現狀上來看
我國的會計誠信水平正逐步提高提升,尤其是隨著公司治理的持續深入完善及會計團隊中大量業務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從業人員的加入,使得會計失信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但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會計信息質量層次不齊、會計業務的不規范、會計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問題。
(一)會計信息質量不高
第一,企業的整體情況未在會計信息中得到真實反應。會計信息可以反應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信息,但是,一些重要會計信息并未財務報表中體現。因為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夠完善,企業的會計人員故意隱瞞一些重要的會計信息,如企業關聯方交易之間借款沒有計入相應科目,也缺少計提相關壞賬準備。第二,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因為我國非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不需要公開披露,就使得外部債權人、投資者等對會計信息了解不夠全面。即便是上市公司,也時常會出現會計信息披露不全的情況。
(二)會計業務不規范
一是有些中小企業專業會計人員嚴重缺乏。部分會計人員存在無證上崗現象,或雖具備會計從業資格證,但是缺乏工作經驗,業務不夠熟練,出現了業務處理不規范現象。二是會計核算嚴密程度不夠。一些企業的會計核算時常不及時、不嚴格,難以進行會計真實性的核實,并且外界很難取得會計數據,尤其是企業領導層的會計數據更難取得,致使會計信息不夠準確。三是會計制度健全程度不夠。企業內部會計業務流程不夠規范,內部財務監督制度不夠嚴格,難以充分發揮財務審計的作用。
(三)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有待提升目前我國有龐大的會計人員規模
在近些年來,會計人員更隨高校擴招快速增長,注冊會計師數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企業內部的會計人員則出現了參差不齊的現象,部分會計人員的學歷低,而且沒有接受過專門培訓,僅靠自學取得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這就會導致他們的業務不夠精準,不夠熟練,并且對會計誠信的認識不夠深刻。不過也有一些會計人員,學歷高,也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但是他們抵擋不住利益的誘惑,道德底線很容易被打破,從而出現大量的舞弊行為,危害社會。
二、會計誠信問題的研究意義
(一)有利于社會誠信體系的構建
誠信缺失問題不僅存在于會計行業,現階段中國的很多行業都面臨著誠信缺失的風險,會計行業中的誠信缺失問題只是一個典型的社會表現。所以,對于社會整體來說,研究會計職業道德中的誠信問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誠信不僅體現在個人道德體系中,它還體現在集體道德品質當中,更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公德的體現。如果會計誠信出現問題,勢必會對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造成大規模的影響。因此,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要想更加健全,首要任務是解決會計職業道德中的誠信缺乏問題。
(二)有利于會計道德水平的提升
誠信是會計職業道德體系中最重要的內容,它要求會計的相關人員在從業過程中為企業保守秘密,真實地核算、統計相關的會計工作,不做假賬。誠信是樹人之道,也是立國之本,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條件是誠信,在會計行業中,相關活動的基礎也是誠信,誠信是會計職業道德規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出于這些原因,一旦誠信缺失問題出現在會計行業當中,勢必會影響會計行業中的其他職業道德,進而整體性降低了會計的職業道德水平。因此,解決誠信問題是會計道德水平提升的前提條件。
(三)有利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
信用經濟可以被看作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經濟的另外一個代名詞,社會經濟的發展模式與誠信道德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當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大多數是通過合同來產生交易活動的,合同是契約形式的一種,而契約的核心基礎便是誠信。在進行市場經濟交易過程中,每一個會計人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企業都出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情況,而會計人員的工作也從傳統的記賬、算賬逐漸擴展到了管理,會計人員在企業中的地位變得至關重要。因此,要想健康穩定地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建立完善的會計職業道德誠信體系。
三、會計行業誠信缺失的危害
(一)干擾經濟秩序
從本質上來講,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支撐市場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誠信,要想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資源的合理化作用,必須堅持誠信,因為這樣能夠有效利用資源和人力。但是,如果在市場的經濟活動中缺乏誠信,便會使相關人員喪失職業道德,尤其是在會計行業中,一旦出現很多虛假會計信息,投資者便不能正確判斷企業的經濟活動,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會引起社會的動蕩。
(二)損害股東利益
市場經濟是資源配置體系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現階段,人們逐漸將經濟重心轉移至股市,股市為企業提供了很大的經濟支持。如果企業存在大量的誠信問題,股東將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從而降低股票投資的可信程度,甚至會嚴重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影響社會環境
人們建立誠信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現階段,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仍然不夠完善,誠信缺失在我國只需要付出很小的代價即可,因此,這會造成社會環境的嚴重惡化。如果會計誠信的缺乏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會影響社會其他領域的發展,甚至造成整個經濟市場秩序的紊亂。
(四)污染會計行業
會計誠信缺失影響的不僅是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也會影響整個會計行業的利益,對整個會計行業造成很多不利影響,嚴重損害了行業的整體形象。
四、產生會計誠信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宏觀上說,導致我國的會計誠信水平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會計人員自身原因、會計執業的背景環境和外部外部監管三方面。
(一)會計從業人員自身的原因
一是為了個人利益,會計人員可能會實施很多不誠信行為。個別會計為獲得不當利益,便主動為企業領導出謀劃策,從而對財務報表進行造假,甚至有會計人員會直接修改財務報表,以便幫企業降低經營成本或獲取短暫的不當收益,且這類會計人員往往會因此獲取領導賞識與信任,獲得個人收益。二是企業中可能會存在部分素養不高會計從業人員,對已知的舞弊行為不作為,采取旁觀或默許的態度,不敢堅持原則、不敢舉報,進而導致會計失信行為的發生。
(二)會計執業背景環境的原因
一是會計人員獨立性的缺乏。在我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可以直接決定會計人員的聘任、升職以及工資的發放,這樣的政策會導致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業務時更愿意聽從高級管理人員的指揮,而不是獨立自主地進行業務處理,即使企業的某些高級管理人員提出了不合理要求,會計人員會盡力滿足,由此會導致會計誠信的問題更為嚴重、更為突出。第二,目前會計誠信問題還沒有受到整個社會的高度重視,導致了很多中小型企業存在著嚴重的會計舞弊現象。這樣的社會氛圍會讓一些中小型企業享受不誠信行為帶來的短期利益,因為它們采取的是“跟隨”態度。第三,會計誠信問題的誘發因素也可能是我國的財務稅收體系。當前,很多企業陷入了無利可圖的困境,而這些企業的稅收金額又相對來說比較高,要是完全按照法律規定納稅,企業將會生存不下去,就這誘發了企業的舞弊動機。
(三)外部監管不力
第一,不完善企業的內部監管機制難以對會計誠信進行有效監督。在目前很多企業的經營模式下,企業內部紀檢部門、審計部門因為自身隊伍建設較為落后,這就致使其有時在工作中難以發現企業存在的財務問題,進而弱化了他們的會計誠信監督能力。第二,政府部門對會計誠信問題的監管力度遠不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量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使得政府的監管任務艱巨,監管成本過高,進而弱化了政府對某些企業尤其是非上市公司的財務監管能力。第三,社會監督的力度還需加強。很多社會監督工具還沒有被成分利用起來,如:網絡力量,這會導致社會監督的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五、提高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素質的相關對策
(一)強化會計人員服務意識,提升會計人員專業技能水平
會計人員的主要職責是:為各方提供真實有用的信息,憑自身專業知識為單位或企業服務,并為其經營管理決策提供詳實準確的財務數據支持。要履行好主要職責,會計人員就必須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能,同時擁有良好的服務意識。首先,即使服務意識沒有精準的尺度,但勤奮工作態度等都可為良好服務意識的評價標準與發展目標;其次,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化與發展,會計工作并非一成不變,未來將是網絡和信息化的時代,因而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要順應這一趨勢的發展,不墨守成規,不斷更新自身專業知識,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更好的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責。
(二)深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使誠信價值觀根植于會計人員的內心
會計職業道德屬于道德的范疇,它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約束力不一樣。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強制性的特點,而會計職業道德更加注重會計人員的自律性、自我調整和自我評估,這需要會計人員建立更加崇高的精神追求,對會計人員的精神追求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會計職業的特點,決定了會計人員將會面對比其他行業更直接的利益誘惑,而法律法規本身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利益誘惑導致的會計造假等問題。因此,強制其通過繼續學習增強其理論知識,用直觀、有效地案例對其進行警示教育,并大力提倡會計人員的先進事跡,使正確的價值觀真正根植于會計人員的內心深處。只有如此,才能讓他們時刻以會計道德為準繩來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及自我約束。
(三)強化監督管理,重視獎懲制度
在目前,我國的會計法律制度體系雖已基本建立,但對相關的違法處罰措施尚不完善,對一些違法犯罪行為的處罰力度遠遠不夠,這就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對會計行業的不正之風。此外很多企業目前雖建立了關于會計人員的表彰獎勵制度,但對于龐大的會計隊伍而言,激勵效果非常有限。因而我們有必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建立一套更加完善的獎懲制度和評價體系。
六、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誠信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會計誠信不僅是一種自律行為,它還是一種社會評價,一種法律法規。會計誠信制約著社會、企業及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已經成為個人、企業乃至社會關注的熱點。只有正確認識會計誠信問題的現狀,才能更好地阻止會計誠信問題的出現。本文針對會計誠信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對策,為會計行業的穩定和順利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作者單位:安陽學院)
參考文獻:
[1] 李清玲.會計誠信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1,21:76.
[2] 張榮,王晶淼.淺談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5,25:52-53.
關鍵詞:會計誠信 誠信建設 思考
一、加強會計誠信建設的必要性
從理論上講,會計誠信是指會計工作者在從事會計行業的工作過程中行為方面的誠實守諾,具體表現就是依照原始單據根據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編制會計分錄、進行記賬、編制會計報表以及審計等方面的工作。之所以要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其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層面的考慮。
一是從歷史傳承來看,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內核之一。作為歷史的積淀,它一以貫之地流淌在展現國人優秀品格的民族血液之中,歷來為中華民族所重視。誠信首先是交往中的必然要求,早在先秦時期,孔子在《論語》中便說,“與朋友交而有信”。誠信從言,二者又體現出一種辯證的統一,許慎《說文解字》中說:“誠,信也;信,誠也。”北宋理學宗師程頤也認為:“誠則信矣,信則誠矣。”由此可見,誠與、信相互依存,有“誠”于中,必“信”于外。其次,在中華民族的商業發展史上,歷來成功的商人無不注重誠信。如明清時代,山西商人把誠、信、義作為經商的基準,晉商享譽全國,被后人譽為“晉商文化”。“紅頂商人”胡雪巖也因為在管理經營中注重誠信的堅守而如日中天,紅極一時。縱觀晉商、浙商、徽商等區域群體,注重誠信都是其共同的底色。對于這份民族精神的饋贈,時下更應加強對誠信的繼承與堅持。
二是從哲學依據來看,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個人都是構成社會的個體,而社會又是由人組成的整體。因此,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每個個體都是以部落、氏族等社會共同體的形式而存在的。由于這個原因,處于同一個共同體的人們,不得不表現出一種“趨同性”。會計作為現代職業的一種,同樣是構成社會的“個體”之一,在社會共同體中,倘若會計失信泛濫成災,必然引起其他個體的“趨同性”,假使這樣,則整個社會必將陷入集體失信的道德恐慌之中。
三是從會計行業的自身發展要求來講,唯有加強會計誠信體系建設,方可有效杜絕或防止出現會計誠信缺失,才能保護正當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從而維護正常的經濟程序,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會計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構成要素和銜接者之一,一旦出現誠信缺失,不僅會使會計信息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而且對市場經濟秩序和企業規范管理也會構成嚴重威脅。同時,還將敗壞社會風氣,誤導財經信息,使決策部門失去準確的依據,造成宏觀決策失誤。另外,在涉外經濟業務中,也會有損我國形象,使國家蒙受經濟損失。
二、當前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探析
一是社會道德秩序失衡。在傳統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如個人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侵蝕了人們的道德觀念,致使有的會計人員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法制觀念淡薄、工作責任心不強,為迎合領導或在個人利益的驅使下,處理會計業務時不能堅持原則,違反財經紀律,往往做假賬、編假報表,甚至搞權錢交易,從而導致了誠信缺失。
二是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維系會計行業健康平穩運行的外在保障。在我國,雖然現有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都對誠實守信作了規定,《會計法》和《公司法》也對會計作假、犯罪等非誠信行為的處罰作了明文規定,但在執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的現象,這是會計造假行為屢禁不止的根源。
三是市場信息不對稱。一般來說,會計信息制造者即企業的經營者,控制著企業經濟活動的全過程,擁有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會計信息使用者一般來說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只能依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來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因此一些經營者會受自身利益的驅動,違反誠信原則,向社會公眾提供虛假會計信息,來達到利己的目的。
四是監管力度不夠。除受外部環境與不良風氣影響外,會計失信的另一原因是我國多數中小企業沒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企業信息缺乏監管和制約。另外,社會審計工作也未起到應有的中介作用。目前,我國從事社會審計的人員不僅少,而且整體業務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審計的獨立性也亟待加強。
三、加強會計誠信的必要舉措
一是加強職業操守教育,重視職業道德建設。健康的職業操守,優良的職業道德是會計誠信的外部保障。營造會計誠信氛圍、培養整個社會會計誠信精神的重點之一就是注重對即將走向會計工作崗位的人員的教育,注重對已經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誠信品質的培養。建立必要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由“良心主導”型轉向“基于規范型”的會計職業道德模式。同時,推行信息檔案制度,建立單位負責人、會計人員的個人信息檔案,并向全社會公開。對信譽嚴重不良者,各單位嚴禁聘用,從而使得單位和個人珍惜自己的信譽。
二是健全和完善現有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體系。在加強和重視會計制度方面建設,應力求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建立健全會計制度,完善會計行業行為準則,壓縮會計失信行為的發生空間。一方面,適當調整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則,把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作為首要目標;另一方面,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減少可供公司會計選擇的余地,尤其是對于收入和費用的確認、計量原則應盡可能地明確規范。同時,在強調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統一性的同時,要考慮如何保持一定的靈活性。只有在制度方面做好強化與完善工作,才能為會計行業的誠信運行起到保駕護航的有力作用。
三是加大懲罰機制,保障信息平衡。針對市場信息不對稱所造成會計失信行為,應改變以往的輕懲薄罰的傳統懲罰模式,加大對造假者的處罰力度,使其造假的預期成本遠遠大于其造假的效益,使造假者無利可圖。這樣,既在強化懲罰機制的同時縮小了源頭造假信息的傳播,又保障了市場經濟運行中信息制造者和信息使用者對市場信息的平衡性把握,最大程度上推動市場經濟活動的健康平穩運行。
四是重視企業內、外部監管。加強會計誠信建設除了營造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與氛圍,還應重視對企業運行的內、外部監管。而把住會計信息失真的第一關就是加強內部控制和內部約束機制,強化單位負責人的會計責任。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單位、部門,有虛假現象堅決治理、整頓,限期改正,同時單位負責人要高度重視,配合內審工作人員共同搞好審計工作,正確評價企業經營業績,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另外,要不斷完善企業外部監督機制,重視社會審計工作的中介作用。充分發揮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督作用,實施注冊會計制度,加大外部監督的力度和有效性。
五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優化公司股權結構方面,應將重點放在以市場為基礎、構建市場化的公有股權運作機制上,降低股權集中度。積極推進國有股減股計劃,改變“一股獨大”的不良局面。在增強董事會的功能方面,應強化單個董事及整個董事會的責任,避免內部人控制,建立董事會的自我評價體系,以法規形式明確董事的誠信義務。盡快設立外部董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最大限度地限制“內部人控制”行為。在完善監督機制方面,要從信息披露機制入手,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強化社會監督,設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追究董事損害賠償責任,從立法上確立和完善保護公司、股東及債權人權益不受侵害的法律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1]楊雄勝.會計誠信問題的理性思考[J].會計研究,2002;3
[2]李蘭蘭.會計誠信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