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深厚的文化底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新課程對教師自身的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業務修養,注重錘煉語文功底,加強文化底蘊,煥發語言魅力,增添一些文人氣質,這是語文教師的更高追求。文化底蘊是語文教師課堂魅力的源泉,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語文課堂才會魅力無窮。教師才能在三尺講臺上如魚得水,揮灑自如。這樣的教師就能以自己的文化魅力、專業素養,深深吸引住求知若渴的學生,贏得學生的賞識與尊重。
關鍵詞:語文教師 提高 語文素養文人氣質
賈志敏老師說過,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語文教師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語文教師的靈性;宏闊的課堂視野支撐起語文教師的教育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語文教師的詩性。
一個出色的語文教師應該有:一顆愛心,滿面春風;一手好字,滿腹詩書兼具文人風范;一筆好文,滿腔真情。對于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我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三句話:第一、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淡雅的文人氣質,第二、完美的解讀教材能力,第三、靈動的課堂教學能力。
如何讓自己豐厚的專業素養轉變成教育的機智和情懷,溶于教師課堂上的言談舉止之間,成為吸引學生熱愛語文的強有力的磁場,這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深思。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亦是異彩紛呈,百花綻放。但是其中也摻雜著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有人這樣評價我們語文教師:
底蘊不厚——缺乏見解力和創造性,智慧疲軟,教學沒有深度和厚度。
修養不足——育人乏術,責任心似乎挺強,藝術性卻很差,貌似很優秀,反思能力低下。
視野不寬——學識單薄、不善舉例和比喻、聯系和聯想,不能對課文知識進行有效擴展和深化。
情趣不多——教學缺少和諧,心靈缺乏陽光,難與學生交往溝通。
如此現象,提高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勢在必行,那么應如何提高自身語文專業素養呢?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第一、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名師課堂之所以那么具有魅力,是因為他們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制約教師專業成長的瓶頸是什么呢?肖川教授一針見血的指出:是教師個人的文化底蘊!特別是對于語文教師,文化底蘊顯得尢為重要。
“薄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為了改變課程缺乏整合的現狀,教師要廣收博采,更要“整合”,自成一家,教師要形成自己對生命,對歷史,對社會的獨特理解感悟。厚積累,腹有詩書氣自華。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老師才能像磁石一樣,經常能把學生吸引住,語文課堂才會魅力無窮。靈動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智慧的語文教師,充滿自信與關愛。有靈性有智慧的語文教師,才華橫溢,語言優美,風趣幽默。
第二、語文教師應該有責任感和使命感
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傳承要春風化雨,用文化精髓來熏陶浸染,構筑學生精神家園,比價任何說教手段更具感染力。因此,是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第三、語文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純熟的教學技巧
語文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了解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只有這樣不停地實踐,不斷的反思,語文教師的語言才會更有藝術,才會在課堂上激情飛揚,用自己的語言彈奏出美妙樂曲,征服學生,贏得學生共鳴,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語文教師應該做一個“真”人
無愧“靈魂的工程師”的稱號,人品要正,師德要高。“身正為范,學高為師”。這樣才能底氣十足。努力成為一個教育家,而不是教書匠。這時語文教師就能成為三尺講臺上,學生百讀不厭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書香四溢的大書!
第五、語文老師要有些“文人氣質”
首先,要有真誠的人文主義情懷。正如顧振老師所強調的“人文性必須立足語文”一樣,語文老師必須具備真誠的人文情懷這一“文人氣質”。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說,語文老師“在三尺講臺上通過語文教育傳播人類文化精化,以行使一個知識分子推動社會進步的神圣使命。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有遠比‘語文’更寬闊的人文視野。”
其次,語文老師要有濃厚的書卷氣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很多文人共有的生活方式。確實,要求每一個語文老師都做到“行萬里路”有一定難度,但是通過閱讀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和人文視野并不是太困難的事。說到讀書,很多語文名師的成長經歷已在告訴我們:閱讀讓你不斷成長并豐富著自己的生活,它賦予語文老師的不僅是獨立思考的信念,更多的是讓我們擁有了俯瞰語文教育的高度。一句話,書的浸染可以讓語文老師有濃厚的書卷氣,更具備一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識,更有“文人氣質”了。
再者,語文老師也應該有些浪漫主義氣質。文人多是放浪形骸、落拓不羈的天才,睿智、天真、洞悉世事。他們多半佯狂而浪漫,因為有文化,可以言志、博愛、抒情。因為浪漫,李白“詩酒斗百篇”;因為浪漫,徐志摩“再別康橋”。浪漫中不能少了狂放,一代大俠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充斥著“俠之大者”的陽剛之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注重熏陶漸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教學過程之中。”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話,什么樣的教師也就帶出了什么樣的磁場,什么樣的深度也就擁有了什么樣的深度課堂。
關鍵詞:悠久歷史;文化與和諧;景觀設計
由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IFLA)批準、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AIPH)支持的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園區將于2013年5月至10月在錦州龍棲灣舉辦。作為城市展園之一的葫蘆島園位于北區的城市園中,北臨鐵嶺園,西鄰朝陽園,南臨大連園,總占地面積5640平方米,東側臨博覽會主路,規劃區域地勢較為平坦。
一 設計理念
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以“城市與海,和諧未來”為主題,體現葫蘆島海濱城市的海洋文化及葫蘆島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本設計通過一系列的象形及象征性設計,例如,海礁石、海浪形的鋪裝及象征意義的島嶼體現海洋之美,興城古城的浮雕、九門口水上長城的引入彰顯葫蘆島市悠久深厚的歷史底蘊,箏臺體現葫蘆島市傳統的文化底蘊。
二 設計原則
主要遵循主題鮮明性、景觀舒適性、生態適應性、經濟實用性四個原則。
2.1 主題鮮明性
“葫蘆島園”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是主題鮮明,我們選用了“海洋、歷史、文化”為主題。深深的海洋養育了一代代葫蘆島人,他們依傍大海繁衍生息。位于葫蘆島市的近年來備受人們關注的九門口水上長城向世人展示了葫蘆島市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今葫蘆島市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古箏演奏備受青睞,學習演奏古箏的人更是爭先恐后,絡繹不絕,葫蘆島市更是被人譽為“箏城”。
2.2 景觀舒適性
景觀序列布置自然有序,從入口的海洋主題景區到收尾的箏文化主題景區,環環相扣,過渡水到渠成,毫無雜亂質感。景觀小品造型現代簡潔,為烘托主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栽植手法,總體設計風格力求簡潔、大方,注意整體性和節奏感,形成良好的、舒適的視覺沖擊效果。突出北方特色,在細部處理上,注意植物生長習性,花期、花色以及樹形合理搭配,力求設計精致,根據周邊的不同規劃環境創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較高園林藝術水平的園林景觀。
2.3 生態適應性
在植物選擇上,遵循優先考慮鄉土樹種的適地適樹原則,合理使用突顯葫蘆島特色的植物品種,使其具有最佳適應性,生長發育良好、病蟲害少。其次,水土保持能力強,生物防護性能好。運用植物的季相變化,形成較好的植物景觀和長期穩定的生態效果。
2.4 經濟實用性
在景觀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經濟利益,盡量降低造價和后期綠化管護費用,在選用植物材料時,明確材料來源,易于施工、便于養護。
三 設計內容
本設計分為三個景區。
3.1 入口區(海洋文化主題景區):主入口在大連園對面,刻有興城古城、九門口長城的浮雕墻,體現葫蘆島悠久的歷史文化氣息,墻上刻有古城新韻,寓意有悠久歷史的葫蘆島人,正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積極開拓進取,建設魅力葫蘆島。次入口設置在兩條主路交叉口的轉角處,入口擺放體量較大的海礁石(突出葫蘆島碣石景觀),為入口處點題之比,沿海城市的特征呼之欲出。同時流暢的海浪形的鋪裝曲線寓意大海,黑白兩色的卵石鋪裝色彩對比鮮明,現代簡潔,自由的綠地象征海上的島嶼。
3.2 歷史主題景區 踱步繞過海礁石,平靜水面展現眼前,以現代手法做出護岸,醒目的半開敞式九門口水上長城展館就顯現在眼前,凸顯了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歷史魅力。園無水不活,在園區設計上以水景為主景觀,同時結合歷史主題,讓此處成為展示葫蘆島市歷史文化魅力的平臺。
3.3 箏文化主題景區 穿過九門口水上長城展館,就來到了展示葫蘆島市人民豐富多彩文化生活的景區—箏文化主題景區,以箏臺為景觀主體構架,其上設置箏臺放置真實古箏,讓游人參與其中,同時以景墻襯托表演舞臺,展示葫蘆島市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欣欣向榮的美好場景,同時設置具有座凳休息功能的看臺,葫蘆島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在這不經意中展現,不嬌柔,不做作。景觀發展到此也逐漸形成。
以上三個景區,由入口的海洋主題文化為開端,歷史文化為發展,在體味葫蘆島市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部分中,景觀逐漸到達,層層遞進,極富節奏感。
三 綠化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2)06-0061-01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如要讓閱讀課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平臺,教師就必須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這樣,才能重視、珍視學生對文本的不同認識和感受,并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期聽了兩位語文教師分析《孔雀東南飛》中“雞鳴外欲曙……精妙世無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兩位教師的閱歷不同,對本段中劉蘭芝殉情前著裝打扮的解釋也不同。
一位教師說:“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大家閨秀,工于女紅,音樂、詩書俱通。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殉情前的刻意打扮,是向婆婆及世人宣告,她是無辜的、含冤的。她是在為尊嚴而戰。”
另一位教師說:“劉蘭芝打扮的越端莊、越光彩照人,越能反襯出她對焦仲卿的依依不舍,對塵世的留戀。不想離開,但封建禮教又逼迫她不得不離開。反襯了她的無奈、痛苦和決絕的心理。”
語文教師生活閱歷不同,在解讀教材中,就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思考。因而,兩位教師能從不同角度解讀教材,詮釋了語文教學個性化的理念。這些個性化的理念形成了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厚重的文化底蘊,因為真正支撐我們的教學步入高境界的,是那些無形的而又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底蘊,這恰如“冰山的下面”,不一定顯山露水,但卻是我們須臾不可或缺的支撐。教師的文化底蘊,才真正是讓學生個性靈動的源頭活水。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其精神的成長史。厚重的文化底蘊來自于教師的博觀約取,不斷的學習、閱讀,吸納文化精華,教學才能厚積薄發、吸引學生。
其次,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原始閱讀經驗。
例如,在教授《道士塔》一文前,教師應先讓學生預習,結合現有的資料,自己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并作答。第二天小組評比出一個優秀作業,在全班交流。教師一邊點評,一邊板書。
生1:敦煌文物流失的主要責任方是誰?(我認為王圓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他粉刷壁畫、敲掉塑雕、出賣文書、經卷、畫卷。他愚昧、無知、貪財。對祖國珍貴的文物缺乏最起碼的保護意識)。
生2:敦煌文化流失的罪人是王圓嗎?(王道士不是罪人。因為他對敦煌遺產的價值并不很了覦,所謂“不知者無罪”。何況多次奏報政府官員、國民無一響應,倒是王道士賣給這些同樣熱愛敦煌文化的外國人才得以保存)。
生3:外國學者有罪嗎?(外國學者是抱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虔誠才冒著巨大的危險來到中國的,應該說那時只有他們才是敦煌的知音,是他們讓敦煌文化的光茫照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正是因為他們,世界才知道中國有一個敦煌)。
教師總結:一個國家的文物不容侵犯,但若毀滅在炎黃子孫的手中又多么讓人痛心,敦煌遺產的流失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下面,就來對他們進行綜合定罪。(板書“綜合定罪”)政府及官員
沒有有效保護王圓道士
廉價出賣文物學者及國民沒有盡心保護敦煌文物
珍視學生的原始體驗、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提升,閱讀教學才有效,也才能實現學生對文本的真正閱讀。
最后,教師要采用獨特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閱讀積累;占有素材;底蘊;本質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3-0054-01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意思為“水是虛柔的,因而有了波紋;木質堅實,因而能在枝上開花結果:文采是依附于實體的。”清代思想家章學誠曾說:“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義·文理》)劉勰的“木體實而花萼振”,說的是文章好要言之有物。章學誠把“言之有物”看作寫文章(立言)的首要問題,是對材料在文章寫作活動中的地位的正確定位,可見,他們都強調了積聚、占有材料地位的重要性。聚材是寫作的第一步。有“物”方能使文章內容充實。
松鼠能安全過冬,是因為它儲備了豐富的食物;蜂蜜能夠釀出甜蜜,是因為它采集了大量的花朵。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像松鼠和蜜蜂一樣,在占有一定數量的素材的基礎上,善于選擇,巧妙運用,從而寫出立意深刻、內容充實的文章來。
一、廣泛閱讀拓視野,靈活引用增底蘊
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獲得考場高分作文的重要手段,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必然首先要大量占有材料。而閱讀是學生獲取材料的最主要途徑。博覽群書,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積淀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欣賞文人雅士的詩詞,我們會為他們巧妙的構思、華麗的詞章而感慨;回想帝王將相的業績,我們會為他們勃勃的雄心所折服;聆聽英雄俠士的故事,我們會為他們舍生取義的行為而傾倒。如果我們在高考寫作中很好地運用這種閱讀積累,將這些內容加以打磨,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實文章的內容,讓自己的文章底蘊深厚,文采斐然。
占有材料之后,寫作中要學會使用。比較容易上手的就是引用。
第一、古代詩詞巧引用。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如果考生能巧妙的使用,將會讓考場作文活色生香,蘊味綿長。
第二、古人名言巧引用。可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豐富文章文化底蘊,使文章熠熠生輝。
第三、名家典故巧化用。“援引典故,詩家所尚”,從古至今,用典都是詩文創作的重要方式。由于用典是“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就是因為它能使文章厚重起來,歷來為眾多閱卷老師所賞識。
第四、偉人事跡巧引用。考場作文恰當地引用天才與偉人的事跡,展現他們寶貴的精神品質,不僅可以使論述有理有據,論點鮮明有力,而且可以讓文章在“星光閃爍”中擁有獨特的人文精神品位,從而讓文章出類拔萃。就拿2011江蘇卷高考作文題《拒絕平庸》來說,考生就可以引入天才與偉人這方面的素材。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他們都能“拒絕平庸”走向偉大。沒有拒絕,他們就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可能去刻苦地鉆研某個東西;沒有拒絕,他們就不會從很平凡的事件中發現不平凡的事情來,就不會取得偉大成就。把這些典型的素材植入文章中,文章就會在真實、充實的同時更因為名人的光環而引人、感人。
二、透過現象看本質,精析細思挖得深
契柯夫說過:“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要觀察一切,思考一切”。滿園的鮮花,在牛群的眼里只是飼料,因為它們只有本能,沒有思考。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果考生能從平常的一枝一葉中看到蘊含其中的本質,精確分析,細心思索,發掘出動人的美來,就會讓文章充實而深刻。因此寫作需要具備從枝葉中感悟生命,從沙礫中打磨金子的能力。要讓材料在本質上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這就要學會分析和運用材料,善于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從平凡中尋找不平凡,這樣文章才能做到具體而充實。
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題《人之常情》,從內容上說,這個題目略嫌廓大空泛,可能會讓很多把握宏大題目缺少經驗的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如果只從通常的親情、友情、戀情、師生情等方面立意難以脫穎而出拿到高分。相反,對“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進步的做法進行剖析批判,從表象中挖出本質,從常情中挖出不尋常,都能構思出不錯的主題來。而且本題目重點不是考察學生文史的積累、學識的素養,而是考察考生體味生活、觀察社會、感悟人生的能力,這在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之后,也對考生的深層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拿高分就要挖得比別人多比別人深。
三、情以物遷抒性靈,言為心聲貴寫真
“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春花夏木秋風冬雪,總能讓學生在一種特定的環境里引起特定的情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一個人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書,其中的悲歡離合釀成了人生的精彩。人是有感情的,這就是一種個人的情感體驗。我們平時一定會有許多的快樂和憂愁,有許多讓我們看到就能“心曠神怡”或“感極而悲”的事情或景物,在與父母、同學、老師以及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刺激我們敏感的神經末梢。如果我們在高考寫作中,在素材的運用中融入這種個人的情感體驗,抒寫自己的性靈,我們的作文就能做到內容充實,情感動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寫物,要忠實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摯而不虛假。抒寫真摯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從而賦予文章一種特殊的感染力,甚至沖擊力。考場作文要想博得老師青睞,就應該寫自己的心靈體驗,抒發真摯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實底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摯的文章才能打動人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寫出了真情實感的文章方能稱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筆者通過對CNKI進行檢索,發現關于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論文數量相對較少,一共14篇,這說明關于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國內學者的充分重視。根據筆者統計CNKI搜索結果,近幾年國內關于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研究集中在幾個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張磊,2010),以淮安為例,認為淮安飲食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要以終端市場的需求為核心,運用主題化、個性化、多樣化、生態化開發策略;《論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張建忠,2009),從飲食文化的審美構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國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旅游資源開發的方向與途徑;《試析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楊麗,2001),認為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把飲食文化與旅游活動相結合,無疑會形成旅游業的又一個開發熱潮,要適應市場變化,把握旅游餐飲消費的潮流和趨勢,注重旅游者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層次挖掘飲食文化資源,開發多種特色飲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綜合吸引力,促進餐飲業和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淺議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樊玲、洪鋒,2007),認為飲食文化與旅游業有著密切的聯系,開發利用飲食文化這一獨特的旅游資源,可加快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和促進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要充分利用飲食活動所占有的空間和時間,大力開展旅游活動,以實現飲食業與旅游業的雙贏;《寧波傳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胡一旻,2009),認為飲食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發展關系密切,分析了寧波傳統飲食文化資源的特點和現狀,論述了寧波傳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必要性,并對如何開發寧波傳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初步探討;《挖掘民族飲食文化,豐富云南旅游資源》(黃繼元,2005),認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國飲食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應該繼承和發揚,并且它在云南建設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產業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飲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毛震,2007),認為佛教飲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獨特的佛教旅游資源,四川地區佛教旅游資源豐富,開發佛教飲食文化可與發展佛教旅游相互促進。
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尚未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營銷學的角度,探討泰安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
二、研究意義及泰安飲食資源狀況
(一)研究意義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現象,飲食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它能夠滿足旅游者的多種需要,促進旅游地的經濟發展,在旅游產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飲食可以滿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滿足旅游者求新、求異和好奇的心理、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為旅游購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飲食作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滿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時,可以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解決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拉動當地農業、餐飲業、制造業的發展。
泰山雄偉壯麗,成為中國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蘊豐厚,泰山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加大對泰山飲食文化的開發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內涵,使游客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內感受泰山的浩瀚與深邃。
(二)泰安飲食資源狀況
泰安地處我國古代齊魯大地的腹地,其飲食文化屬我國四大菜系的魯菜系。中國歷代都有對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飲食文化一脈傳承,至今仍綿延不斷。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其位于華北大平原的東部、山東省的中部,北依濟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飲食文化深受濟南菜和孔府菜的影響。泰安屬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飲食文化有著明顯的泰山文化的痕跡,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羅萬象,以其博大的胸懷接納著人世滄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飲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滲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構成了洋洋大觀的泰安飲食文化———內容豐富、底蘊深厚、各種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產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來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從素食方面對泰安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現出多樣而質樸的特點。以泰山物產和泰山儒、佛、道文化為基本內涵的泰安飲食文化主要表現為泰山豆腐宴、泰山藥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鱗魚等。
不同文化的聚攏,促成了泰安豐富多樣的特色飲食,主要有泰安煎餅、野菜宴、東阿阿膠、泰山女兒茶、泰山板栗、泰山靈芝等。
三、泰山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專門經營具有地方特色餐飲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飲質量較低
國內外游客來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偉壯麗、探尋歷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跡、體驗泰安的民族風情外,同時對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蘊下的泰安的飲食充滿了期待,對此,并沒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業的重視,“正宗四川風味”、“沙縣小吃”、“佛跳墻”、“韓國休閑餐廳”、“哈爾濱餐廳”、“客家水煮魚”、“東北餐館”等餐廳在泰城林立,而“魯菜館”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連鎖餐廳,對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規餐廳卻幾乎沒有,泰安回民聚居區最為著名的早餐———糝,只在路邊的小攤位有,卻沒有環境優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規飯店,沒有打造屬于泰安的字號,同樣泰安煎餅、泰山赤鱗魚、泰山豆腐宴都沒有形成自己的字號,沒有專門的飲食文化管理部門,這種現象時間長了,易使本地獨有的工藝和技術慢慢退化,寶貴的本地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逐漸消失;有一些經營者單純追求利潤,在工藝和選料以及加工上偷工減料,使游客花了錢卻品嘗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從而對泰安飲食大失所望,嚴重影響了泰安飲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傳力度不夠,營銷體系不完善
“山東煎餅”、“東阿阿膠”聞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擁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藥膳宴”、“泰山煎餅”、“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獨一無二的飲食資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優越的先天條件卻并沒有得到政府和業內人士的重視,對泰安飲食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進行整合營銷。人們談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鴨”等老字號;來到重慶,說起火鍋,就能想到“德莊”、“小天鵝”等火鍋名店;提起揚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離不開“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卻沒有一家代表泰安當地特色飲食文化的餐飲名店,所以,必須加大泰安飲食的宣傳力度,將泰安飲食文化作為一個品牌來包裝,完善營銷體系,實現泰安餐飲文化與旅游業協調發展,拉動當地經濟的發展。[2]
(三)文化內涵挖掘不到位,參與性不強
目前泰安餐飲文化在旅游活動中的開發主要以品嘗美味佳肴為主,開發者忽視了菜肴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滿足于吃飽、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飲食背后的文化是適應市場需求所必須的。泰山作為國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歷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頂禮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泰安的飲食文化的開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另外,對于游客來說,能夠親身體驗菜肴的制作會得到更大的滿足,這方面應該引起泰安飲食企業的重視。
四、泰安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幾點思考
基于上述基礎,筆者對泰安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思路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推進區域旅游合作,實現泰安飲食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
將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泰山、濟南飲食資源進行整合營銷,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線”的優勢,推出“品孔府宴、嘗泰山煎餅、飲泰山女兒茶、感受濟南菜”的飲食線路。
(二)推出飲食文化旅游專項產品
1.泰山農家樂體驗游
“農家樂”是一種依托農業的“寄生”產業。因此,“農家樂”不是毀農造景,而是以農為景;不是拋棄農業原有的生產價值,簡單追求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而是在農業原有的生產價值基礎上,增加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
泰山北麓“農家樂”已頗具規模,“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農業觀光休閑游正在成為都市人群休閑消費的時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雞、泰山山珍正是發展泰山農家樂體驗游的優良先決條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農戶庭院,以農戶的菜園、花園、果圃、魚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圍和民風民俗,如泰山封禪文化、東岳廟會等,要讓游客動手采摘菜園、果園的菜品、果品,這些成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為游客準備野雞蛋、板栗、核桃等“農”味十足的土特產供游客選購帶回家。
2.泰山豆腐宴專線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譽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經過歷代廚師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為魯菜中的一朵奇葩。宴會時有多達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選擇。以豆腐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瑤池聚會、佛手豆腐、人參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侖美奐。泰安開發豆腐宴旅游專線,讓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嘗泰山美食的同時,遐想帝王封禪泰山時的情形。
3.在現有泰山觀光游中添加飲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蘊深厚,飲食同樣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對泰山進行旅游開發時,在泰山觀光游中添加飲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偉的自然風光的同時,體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內涵,得到心靈的凈化與靈魂的升華,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歷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來泰山封山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如“在體驗泰山封禪文化的同時,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則一定能給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樂趣。
4.大力開發飲食類購物品
泰山當地特產豐富,有泰山煎餅、泰山女兒茶、泰山板栗、泰山靈芝等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開發各種品質優良、品種多樣的飲食類購物品,可以考慮自建直營店、零售店并且通過與旅游購物店合作,銷售獨具特色的泰山飲食類購物品,作為游客返家攜帶當地特產或旅游觀光式購買,通過游客的無意識營銷,對泰山飲食類購物品進行推廣,同時實現宣傳泰山文化的雙贏效果。
5.興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應發揮其宏觀調控能力,建立泰安飲食文化一條街,美食街的整個設計要結合泰山封禪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當信仰、泰山山神崇拜、東岳廟會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煙海的文化氛圍中品嘗泰安美食,讓游客對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內涵上都被吸引,同時結合泰山東岳廟會,借助泰山東岳廟會的影響力,策劃泰安美食節,借此平臺宣傳泰安美食。
6.宗教飲食文化體驗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靈巖寺成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開發佛教素食文化體驗游,使游客體驗泰山佛教的空靈和浩瀚;碧霞祠、岱廟為道教神靈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神府,給了無數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舉辦道教飲食養生論壇,在提高現代人養生意識的同時,宣傳泰安飲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飲食文化的宣傳力度
利用各種美食節、洽談會、旅游大篷車、建立旅游飲食推廣網站等平臺,宣傳泰山飲食文化,通過旅游包機、旅游專列等活動加大旅游促銷力度;在對外的媒體宣傳片中加入對泰安飲食及文化的宣傳。
隨著網絡影響力的日漸增強,旅游網絡推介已經成為一種新型旅游宣傳方式,網絡營銷旋風正席卷整個旅游市場,為旅游行業帶來了新的營銷商機,正在成為主流旅游營銷平臺。現在游客普遍通過互聯網來獲得各種旅游信息,他們獲得的泰安飲食信息多是從旅行社網站、各種自助游網站等得到,此外還有一些官方網站如山東新聞網等,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一個網上泰安飲食旅游超市,所有的泰安飲食旅游資源都在里面展示,為游客提供各式選擇,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務。還要針對不同客源地的喜好和個性化需求,設計不同風格、不同內容的泰安飲食旅游推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