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光的反射科學實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操作;實驗步驟
讓學生通過實驗的觀看或操作學習知識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閱歷和經驗限制,教師在對其進行實驗教學時會存在很多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增強實驗教學效果、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幾點方法。本文將就此問題進行重點討論。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科學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實驗和探究興趣,從而讓他們擁有學習的動力。一般而言,通過創設多種能夠激發他們興趣的教學情境,是讓學生產生學習和探究熱情與興趣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師應當通過和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或他們喜聞樂見的情境創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為進行接下來的實驗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進行《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的實驗之初,筆者創設了一個魔術的情境。筆者告知學生要給大家變一個魔術。聽到這里,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注意力集中到了講臺上。這時,筆者拿出一個馬鈴薯,向學生展示把馬鈴薯放到旁邊裝滿水的燒杯里會是什么狀態。實驗證明,馬鈴薯在水中會下沉。之后筆者說自己有一種魔法粉,可以讓水中的馬鈴薯浮到水面上。緊接著,筆者拿出魔法粉,即食鹽,放到水中慢慢攪拌,并故弄玄虛地說:“現在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沒過多時,馬鈴薯從燒杯的底部慢慢浮到了水面。此時,學生都表示出了驚訝的表情,知識的探索興趣和熱情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開始議論和思考其中的原因。這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入探究,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二、常見材料,提高操作可行性
作為學習科學的核心內容,科學探究需要教師通過科學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對其中的科學規律進行掌握。而這種探究僅憑教師的講解、多媒體的演示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在這個背景下,教師想要實現科學探究的目標,就必須借助多種形式的科學實驗,而實驗材料是保障科學實驗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合理、有效地選材能夠充分保證學生的探究活動獲得預期效果,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培養創新精神。
針對這一點,教師在實驗材料的選取上應當貼近學生生活,如果是日常手邊隨時可得的物品,可以讓實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舉例而言,在《研究磁鐵》的教學實驗中,教師就可以選用常見的鐵釘、木片、玻璃和塑料泡沫等進行實驗探究。這些材料司空見慣,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所以,在進行實驗的材料選取時,教師應當按照學生的生活和課程的實際進行選取,讓學生有效積累科學經驗,并形成科學認識,實現探究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效率。
三、合理設計,理順實驗步驟
小學科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必須做到探究實驗和科學概念并重,讓學生在親手實驗的過程中清晰地掌握實驗的步驟,從而準確掌握相應的科學概念。所以,教師實驗之初對科學實驗進行精心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的親手操作過程中有效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熱情,進而形成研究科學的嚴謹與認真態度。
比如,在進行《光的行進》實驗時,教師就可以以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方向為起點,在探索平面鏡“反射”性質時加入其他相關的趣味實驗活動。比如“暗箱尋秘”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準備了一個只開了一個小洞的盒子,讓學生將眼睛貼在小洞上向箱子里面進行觀察。由于學生阻擋了射入盒子中的光線,自然無法看到里面的任何事物。這時,教師故意問學生原因,是“視力不夠好”還是“觀察的方法有問題”造成的。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別的方法向箱子里面進行觀察,這時發現當眼睛從盒子的小洞上離開一些時,就可以順利地發現里面的情景。之后,教師開始讓學生反思之前的失敗原因。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分析和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原因的探究,并最終得知正確的原因,即能夠看到物體的原因是由于物體本身產生或反射其他光源的光進入我們的眼中而造成。
由于整個的實驗過程依照學生的思維發展的規律進行了情境的創設和實驗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實現了學習科學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真正的手腦共用,從而有效地通過相關的手段進行實驗和學習,有效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之,為了達到小學生有效獲取科學知識的目的,教師應當通過科學實驗讓他們在零距離的感受中積累經驗、掌握能力,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實現有效的小學科學教學。
參考文獻:
[1]邢偉.淺談小學科學實驗操作[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6).
一、實行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是對學生進行全面安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防范意識,做到有備無患,是很有必要的,科學教師肩負著重大的責任。科學教師是學生科學實驗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應該時刻注重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才可能在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最大限度地控制實驗的安全性。首先,每學期組織學生認真學習《學生實驗守則》和《科學實驗室管理制度》,教師也應該學習《實驗教師崗位職責》和《實驗教學管理制度》;其次,每節實驗課都要根據所學內容涉及的實驗儀器講解正確使用方法、材料的安全使用和安全措施;另外,也可以根據具體事例實施安全教育,向學生介紹如果使用不當會引起的身體損害,特別是對于光學類儀器、加熱類儀器、玻璃類儀器,通過以上教育,學生會深刻認識到實驗中安全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安全意識,掌握一定的自救辦法,在遇到危險時,能夠采取措施保護自己,并減少對其他人的傷害。
二、正確使用實驗儀器確保安全操作
教師在科學實驗教學時,要控制實驗的安全性,確保學生安全。學生在科學實驗中只具有安全意識是不夠的,必須付諸行動才行。因此在科學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實驗儀器,確保安全操作。例如:在使用酒精燈時,就要求教師先介紹酒精燈的安全使用方法,再進行正確的示范。酒精燈使用方法:使用前,先檢查燈芯是否能用,酒精燈內的酒精是否在1/4~2/3之間;用火柴點燃酒精燈時,酒精燈之間不能相互引燃;用完后,用燈帽將酒精燈熄滅,禁止用嘴去吹,以免引發火災。在教師示范時,學生要認真觀察教師的使用過程,接下來才是學生自己在實驗中使用酒精燈,教師再根據學生的使用情況給予指導。特別是第一次使用的時候,必須做到這樣,以后的實驗中也要強調正確、安全的使用方法。酒精噴燈使用時,應在預熱盆中注入酒精,點燃后銅質燈管受熱。待盆中酒精接近燃完時,逆時針開啟燈管上的開關。來自貯罐的酒精在燈管內受熱氣化和氣孔的空氣混合,這時點燃氣體便能產生高溫火焰,火焰的大小可以用開關來控制。用畢后,掛式噴燈座旋緊開關,同時關閉酒精貯罐下的活栓,就能使燈焰熄滅。座式噴燈火焰的熄滅方法是用石棉網蓋住管口,同時用濕抹布蓋在燈座上,使它降溫。開啟開關時必須先充分灼熱燈管,然后點燃管口氣體,否則酒精不能全部氣化,會有液態酒精由管口噴出,可能形成“火雨”(尤其是掛式噴燈),甚至引起火災,因為酒精易揮發、易燃,使用酒精噴燈時必須注意安全。
又如:凹面鏡和凸透鏡的使用,要保證學生正確、安全地使用,應做到四點:(1)學習凹面鏡和凸透鏡工作原理;(2)告訴學生正確的使用方法;(3)教師示范;(4)揭示安全隱患。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凹面鏡原理是光照到鏡面反射后聚集一點,這一點的光很強,溫度很高。教師示范時,強調用凹面鏡把太陽光反射后聚集在一起的點只能對著物體,而不能對著其他學生以免燒傷。在實驗中,凹面鏡聚集的光可以把紙張點燃,實驗后應及時熄滅,以免發生火災。凸透鏡也是實驗中經常使用的儀器,這其中就包括放大鏡和望遠鏡。首先,向學生講解凸透鏡的原理,即通過光的折射然后聚集光,產生高溫。然后,教師講解凸透鏡如何使用,并進行示范,同時強調,不能對著凸透鏡用眼睛看太陽,不然會燒傷眼睛。在科學實驗教學時,教師要講解儀器使用方法和進行示范,并告訴學生實驗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在學生使用實驗儀器時給予適當指導。這樣學生才能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安全操作,才能保證實驗的安全和成效。
三、制定安全問題處理方法進行及時補救
科學教學實驗中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要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對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制定處理方法,及時補救,提高安全效能。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包括儀器使用不當造成的傷害,有毒、有害實驗材料使用等。例如酒精燈和酒精噴燈使用出現安全問題時應該采取的處理方法:在做實驗時,不小心將酒精濺出后在實驗臺燃燒,應立即取濕抹布蓋在上面。酒精噴燈在小學科學實驗中應用很少,但也要讓學生了解一些使用常識,以防患于未然。酒精噴燈的火焰溫度是非常高的,在實驗中若出現燙傷,應將受傷部位放入涼水中,以降低局部的溫度;受傷面積大時,應該立即就醫,運送的過程中應注意避免感染,可以用干凈的衣物包扎,并避免擠壓。
再如,玻璃儀器使用時,如果出現玻璃碎片劃傷皮膚,一般情況下的處理方法:(1)用自來水或其他干凈水沖洗傷口數遍,每次間隔一會,這樣可以將傷口上的玻璃碎片沖掉。(2)如果傷口上的玻璃碎片沖不掉,可用鑷子將傷口上的小玻璃碎片慢慢取出,注意動作要輕柔。(3)用雙氧水消毒。雙氧水的泡沫可使細小的玻璃片浮出,可輕輕彎曲手指,以檢查韌帶是否完好。
使用硫酸時出現安全問題的處理方法:實驗時不小心將酸液滴在皮膚上,需立即用大量清水進行沖洗,并用碳酸氫鈉沖洗,嚴重時需要就醫;如果滴在皮膚上的是濃硫酸,需先用干抹布輕輕擦去,再進行沖洗;酸液滴在眼睛里,必須立即提起眼瞼,用大量清水進行沖洗,并不時轉動眼球,然后及時就醫。只有對有可能出現的安全事故制定處理方法,才能保障受傷后得到及時治療,才能提升安全的效能,確保學生安全。
四、結束語
在實驗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要確保學生的安全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培養安全意識,作為教師應該講解實驗儀器的使用方法并示范,并告訴學生實驗有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在學生實驗中使用實驗儀器時給予適當指導、制定安全問題處理方法進行及時補救。另外,實驗后應認真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強對學生安全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健康、安全、快樂的環境中成長。
參考文獻
[1] 何亞東.水性無鹵超薄型鋼結構防火涂料試驗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7.
[2] 王娜,藏明.探討酒精燈安全使用的方法及預防噴燃發生的措施[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6):106-107.
關鍵詞 虛擬現實技術;初中物理;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3-0148-02
1 前言
物理實驗教學是物理學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好物理的基礎。在物理教學中運用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在操作中形成物理的科學精神和品質。因此,物理教師在物理實驗中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手段,提高物理實驗教學的質量。
2 虛擬實驗技術的內涵和在實驗教學中的優勢
虛擬現實技術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的綜合實驗技術,它使用模擬的方式為實驗者營造一個逼真的實驗場景,讓實驗者可以直接參與到實驗環境的變化中[1]。虛擬實驗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的圖形功能,應用虛擬技術來仿真實際物理實驗過程,從而達到實驗的目的。但它和傳統的實物實驗不同,虛擬實驗是對虛擬物體的操作,因而在實驗過程中的工具和對象也是虛擬的。
虛擬現實技術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應用,使教學方法靈活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物理實驗的積極性,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與傳統的實物實驗相比,虛擬現實技術不需要儀器儀表的齊全,實驗的參數也可以任意設定,而且可以應用在物理的各個實驗當中[2]。這種實驗對器材的消耗小,不受實驗器材種類和數量的限制,降低了實驗的成本。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實現實驗的高效操作,因此實驗的速度快、效率高,對物理針對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容易展開,學生在物理實驗中能夠體會到成功喜悅,更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提高[3]。實驗所獲得的數據和圖形可以直接使用打印機進行打印,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在物理實驗教學中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能夠在實驗課堂中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實驗探究的興趣得到大大提高,有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3 虛擬現實技術在物理實驗中的應用
虛擬現代技術在演示型實驗中的應用 在物理實驗中比較常見的是演示型實驗,而實驗課上教師的成功演示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于實驗的興趣和注意力,提高實驗課堂的效率。學生可以跟隨教師演示增強探討物理科學的勇氣和信心,激發學生對物理科學知識的探究興趣。演示型實驗很大程度受實驗室環境的影響,如果實驗室條件不佳,會影響實驗的結果,失去物理實驗的科學性。在光的反射實驗中,教師通過對實驗演示,增加學生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印象和原理的掌握。但在學校現實條件下,光的反射會受到多個方面的影響,光的反射效果不佳,會直接影響實驗成功。教師可以借助虛擬實驗技術彌補現實實驗條件的限制。
因此,教師在實驗前要先介紹幾個基本光的概念,包括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反射角,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進行初步認識。然后運用平面鏡和平行光源對光的反射原理設計相應的模型,對光的反射現象進行模擬演示,吸引學生實驗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從實驗中得出自己的實驗結論和光的反射原理以及規律。然后教師在虛擬實驗平臺上讓學生拖動鼠標隨機增加入射角的大小,觀察光線的變化情況,并對不同角度的入射角和反射角進行記錄,進行兩者間的比較。最后,教師總結出規范性的光的反射定理。
虛擬現實技術在探究型實驗中的應用 探究型實驗是讓學生自主探究一些實驗現象,總結出物理規律。探究型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探究型實驗要在真實的現實中應用,但會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阻礙實驗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可以在實驗中借助虛擬現代技術進行虛擬實驗,保障實驗方案的順利進行。
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現實實驗受到光線的影響而無法正常進行,對規律總結不利,因此可以采取虛擬現代技術進行實驗。首先,教師使用實物進行實驗演示,將物體由遠及近逐漸靠近凸透鏡。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觀察物體的成像特點,并針對出現的現象提出相應的問題:物體距離凸透鏡的遠近是否會影響凸透鏡的成像特點,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虛擬實驗。先要創設虛擬實驗平臺,讓學生把物體放置在離凸透鏡較遠的位置,并拖動鼠標進行操作,讓物體逐漸靠近凸透鏡,觀察物體成像的特點,并進行記錄。最后總結出凸透鏡成像的特點,教師給予規范化的成像描述。
虛擬現代技術在操作型實驗中的應用 操作型物理實驗是按照學生已有的物理知識進行實際連接、安裝和設計,最后得出物理規律,發現物理問題。在大多數的中學物理實驗課中,學生沒有這樣的機會進行實際的操作訓練,達不到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在物理實踐操作型實驗中要加強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物理知識的學習,總結物理規律,積累物理經驗。
如在“探究電路短路問題”時要考慮到教學設備的安全問題,因此多數教師采取講解的方式,而學生不能親手操作,導致對短路問題理解比較膚淺,在面臨實際問題時無法進行有效解決。在物理實驗中,教師往往采用演示的方式向學生展示物理現象,學生缺少動手實踐經驗;如果實驗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學生不但可以親手操作,還能親自體驗短路現象,探究出短路的原因,避免實驗發生不安全事件,優化了教學的組織形式,也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教師首先將電線短路分解成不同的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先了解電源短路的現象,知道什么是短路。讓學生在虛擬操作平臺上建立一個用導線連接電源兩極或者用導線將電源和開關連接起來的閉合電路,在連接電路時使用鼠標拖動相應的元件到相應的位置,組成電路,閉合開關,觀察電路現象;然后點擊鼠標,將電流表串聯到電路再閉合開關,觀察發生的現象。學生通過該次實驗操作,了解到電源短路的有關知識以及產生的后果,得出電源短路會導致電流過大而燒毀電器,造成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通過探究并聯電路中的短路現象,探究電路的問題。讓學生操作鼠標將兩個燈泡并聯,開關與其中的一個燈泡并聯,觀察閉合開關時發生的物理現象,并觀察操作多盞燈并聯,其中一盞被短路時發生的物理現象。學生通過自主操作,當閉合開關時,并聯的燈全部熄滅,保險絲被燒壞。讓學生記錄每次實驗的結果,并得出自己實驗操作的結論。
利用虛擬實驗,學生可以安全地進行操作和探究物理問題,教師在實驗中起到指導作用,學生可以體驗到電路短路的問題和電路短路會發生的事故。這種實驗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科學實驗的興趣,又對學生的安全不造成任何影響,不但保障了實驗的效果,還保障了教學的效率。
4 總結
虛擬現實技術在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將虛擬實驗作為一種科學的實驗方法融入科學實驗當中,體現了物理實驗教學的嚴謹性。學生通過虛擬實驗還原物理真實情景,探究物理規律,積累物理經驗,有助于養成良好的科學精神,為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邢如玲.虛擬實驗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一、加強廢物利用,提升實驗效果
科學實驗需要有基本的實驗器材與設備作為必要保障,學校實驗室的實驗設備是有限的,且一些設備不便于課堂展示,因此,學生周圍的物品也可以成為實驗器材的最佳選擇。利用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與學習所用的物品進行實驗,不僅操作簡單、直觀,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節省實驗成本,有著無限的優越性。在對低成本實驗進行設計時,一般要遵循三條原則:首先實驗材料的制作必須成本低廉;其次制作過程簡單易操作,且花錢少;最后要便于教師在課堂上演示。比如,在學習《地球與宇宙》這一章節時,為了能夠使學生對地球的基本形狀與特點進行深入的了解,可以采用紙帶與鉛筆設計出地球的模型,將紙帶纏繞成橢圓球體,然后為學生展示并講解地球兩級的基本體征。再如,學習《物質的形成》這一章節時,為了讓學生感知不同形態物質的差異性,可以用針筒抽取5ml的空氣,然后堵塞針孔,推動針筒活塞,觀察空氣能夠壓縮到多少毫升。然后再將空氣換為水,以同樣的方法進行壓縮,觀察能夠壓縮的程度。經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對氣體、固體的分子間隙有一個科學的認識。該實驗不僅操作簡便、成本低廉,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廣泛參與其中,親身感受不同狀態物質的分子特點,具有一定的優越性。
二、注重引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低成本實驗能夠使學生普遍參與到實驗當中,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課堂情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身邊的具體事物,選擇具有針對性的、能夠滿足學生好奇心理與興趣愛好的實驗,使學生對生活中一些基本現象、科學技術能夠進一步了解。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或電視節目中,學生經常會看到胸口碎大石等魔術,對此充滿了好奇,教師可對該原理進行實驗展示,實驗器材很簡單,兩只高腳杯、一把鐵錘與一塊粗細均勻的模板,將高腳杯置于木板上,然后用錘子敲擊木板,讓學生預測可能會出現的現象,然后再進行展示,得出結論,使學生明白這是利用了壓力與壓強的關系。學生的注意力將會集中于整個實驗,學習興趣高漲,而且能夠從實驗中學到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出現的科學、物理現象,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效率,而且能夠使學生的觀察與創新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三、將生活物品應用于科學實驗
科學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使學生通過實驗演示了解某一個原理,因此,只要能夠對實驗原理進行有效地揭示都能夠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我們生活中的物品五花八門,都可以發揮想象力與創新思維能力運用于科學實驗中。對于一些實驗器材缺乏的學校來說,對生活物品的利用能夠有效解決實驗器材不足的問題,而且能夠滿足實驗教學的目的。一般情況下,科學實驗中運用到的生活物品都是比較常見的,能夠使每個學生普遍參與到實驗當中,享受實驗操作帶來的樂趣。比如在學習內燃機的運作原理時,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實驗,實驗器材主要有食品包裝盒、鐵釘、打火機的電子點火器,往包裝盒內滴適量的酒精,然后封閉,對包裝盒的表面進行反復摩擦,達到一定的程度后,按電子點火器,這樣整個內燃機的工作原理就清晰地展現在每個學生面前,且這些實驗器材可以反復使用。諸如食品包裝盒、電點火器等這些器材都是平時生活中極為常見的東西,基本上可以做到人手一套,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實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不僅成本低廉,而且課堂實驗效果極佳。
四、對自然現象的實驗探究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通過生態瓶的制作、觀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系。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系,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系。最后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并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
三、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502班和504班,每班學生均為5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較大。從與其他老師交流中得知,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并善于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2、已有知識、經驗: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通過學習讓學生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
4、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盡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采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獲。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七、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游戲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信息會、報告會、交流會
八、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