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金融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根據分析調研問卷情況以及與村民實地溝通發現,雖然全村經濟發展得很好,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升,但是村民的金融服務意思卻很淡薄。總結得出天馬村的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1金融機構結構單一且服務態度差
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實際上是由政府控制的,準入門檻太高,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都是國有企業,缺少競爭對手,能獲得壟斷利潤。天馬村沒有金融服務機構,在歇馬鎮上也只有幾家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國有銀行,數量少、距離遠。被調查者中有13人認為服務網點少,占23.41%;10人覺得金融機構太遠,占17.24%;7人覺得金融機構服務態度差,占12.07%,這些直接導致村民要進行相關的存取款或者其他理財服務都很不方便。
1.2農村金融服務配套制度不完善,對農村金融不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整體的金融水平也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但就農村金融而言,雖然政府也陸續出臺了相關的一些優惠政策,卻還不完善。國家出臺的一些針對農民的貸款優惠政策等也未真正使農民得益,大多是落在了關系戶的身上,被調查農戶中有57人未從政府獲得過金融方面的資金支持,占90.48%,僅有6人獲得過支持,占9.52%,這使得農民不能享受到國家對農村金融的優惠。1.3金融服務在農村普及程度低目前,農村信用信息開放度不高,政府、金融機構和農民之間存在高度信息不對稱現象,而農民的信用意識薄弱,對金融服務了解淺顯,在對農民熟悉的金融服務調研發現,有54人熟悉存款業務,占66.67%;16人熟悉貸款業務,占19.75%;8人熟悉理財業務,占9.88%;3人熟悉支付結算業務,僅占3.70%。再加上對政府和金融機構不信任等情況存在,農民不敢輕易嘗試理財產品,這直接導致了農村金融的資源未達到優化配置,使農村金融的發展停滯不前。
2、改善歇馬天馬村農村金融服務的建議
近年來,在國家多個部門以及多項政策的支持下,金融支持“三農”發展的力度逐漸增大,金融中涉農的產品和服務也逐漸增多。農村金融服務能否得到發展,關系到國家“三農”政策的實施效果,從而對中國金融體系的形成做出貢獻。重慶是中國唯一的省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農村金融服務的提升,有利于帶動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根據以上問題,本文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相關建議:
2.1加強政府、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視
從調查中分析得知,45%以上的農民對金融服務認知度不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宣傳力度不夠,農民缺少對金融服務的認識,自然不會進行金融交易。而政府和金融機構無疑是當地最了解農村金融服務的,因此,需要加強他們對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視,政府要積極落實相關農村金融的優惠政策,真正做到為農民謀福利,金融機構需要提升服務人員的素質,耐心為農民講解金融知識,方便農民更快地認知接受農村金融。
2.2給農村居民提供系統性、全面的農村金融服務培訓
由村委會帶頭,在每個村建立農村金融推廣小組,挑選全村知識文化水平較高且對金融服務了解的人作為組員。通過政府的帶領,邀請金融專業人士為小組成員進行農村金融服務的相關培訓,并授予他們金融服務的知識和理財的相關技能。然后再由金融推廣組的成員專門針對全村進行定期的金融服務知識推廣,鼓勵村民積極理財,從而帶動全村金融的發展。
2.3設計出多樣化的農村理財產品
目前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是針對城市的,理財起點高,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化知識以及雄厚的資金支持,雖然近幾年農村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但是村民手中的閑置資金達不到城市理財標準,大多數理財產品都不適合在農村進行推廣。因此要想使理財在農民中廣泛推廣,就必須針對農村實際情況,制定出多種符合農民實際情況的理財產品。
3、結論
關鍵詞 農村金融;創新;集約化管理;基金管理
中國是農業大國,十三億人口中有近九億屬于農民人口。如何加快發展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成了我國金融業的一項重任。本文將從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兩方面出發,來剖析我國農村金融信貸為何出現現在諸多問題。
一、農村金融業疲軟原因分析
1、農民自身因素限制。我國的農民代表了一個時代人們的意識形態,他們保守、安分守己、自給自足,勤奮的同時卻又貧困、樂于安命。這個階層的人群普遍消費水平較低,受文化教育水平較低,對于通過貸款來擴大農業生產的念頭微乎其微。在農民群眾中企圖通過貸款方式來擴大農業生產的人可謂是屈指可數。絕大多數農民對于貸款的需求主要是由于一些婚喪病嫁等家庭事故,而非擴大自己的農作生產。下面我從幾個方面簡單說一下農民方面農村金融發展困難的緣故。
第一,農民群眾普遍教育水平較低,對于政策的學習水平整體不夠。國家針對農業發展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但是由于農民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良好的理解這些政策并加以實用。
第二,部分農民群眾缺少貸款欲望。剛剛說過,這個時代的農民安分守己、樂于安命,缺少擴大生產的挑戰心理。而農業風險又不僅僅體現在自然風險上,還存在著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等諸多不可預料的風險,可以說過大的風險使很多農民便失去了對貸款應有的欲望。
第三,我國農業整體技術水平較低,擴大生產能力有限。對于大部分的農民來說,他們擁有的產業規模普遍較小,無法集約化生產以降低成本。而現今的我國農業卻不能依靠貸款完成相應的良性循環,那么國家企圖通過貸款補貼農業的出發點也就化為了妄想。
2、銀行業發展內部規律限制。從銀行的角度來說,農業貸款存在諸多問題。其中以風險大、利潤低、成本高為主要問題。銀行屬于企業,其目的在于獲利。所以即使國家下達了一系列的命令依舊不能讓銀行“高高興興”地去給農村進行特別的貸款服務。中國農村分布廣泛,同時農民普遍教育水平偏低,宣傳貸款政策成了銀行一項高成本低回報的工作。這樣,農民得不到政策宣傳,又不了解貸款能帶來的好處,自然無法自主的去進行貸款行為。從銀行來說,優質的客戶從來不缺少,而銀行資金有限,必然是先滿足質量良好的貸款需求,而針對存款量小、貸款質量低的農民群眾,自然得不到銀行過多的關注。
3、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導致。剛剛所說,由于農村金融貸款成本高、利潤低、風險大,絕大多數的金融機構選擇了撤離鄉鎮區域,或是減少相應投入。大部分發展落后的城鎮的最主要的貸款機構為農村信用合作社或是民間借貸團體。另外,農村金融的效率低,循環性不健康。一個農業生產周期往往長達一年之久,農業貸款回收時間長,而又風險大。那么農民在選擇貸款的時候必然不會傾向于償還期和利率都相對不靈活的銀行貸款。
二、農村金融問題解決方案思考
1、金融市場自由化,填滿非農村類金融,以將多余資金溢出至農村。從市場的角度而言,農村金融之所以疲軟,是因為銀行不去選擇農村作為發展目標,從根本來說,作為市場角色之一的銀行尚不去主動開發農村金融領域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非農村金融領域尚未開發完全,或者說處于一個非常幼稚的發展期。那么,大膽一點猜想,如果市場上的客戶角色中的優質客戶角色已經開發殆盡,銀行業已經不能從這些信用度高的客戶中開發出更多的貸款消費,那么為了生存與發展,銀行業自然要一點點向質量低的貸款客戶去靠近。通過市場的自我調節方式,來將貸款資金一點一點注入到農村金融中。而民間信貸機構是一個實際存在卻又在金融業發展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了保證一些實際存在的民間信貸機構的合法利益和合法性,國家不如去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來進行約束和整治以彌補銀行類不能觸及的一些領域和地域。
2、改革我國傳統農業耕作模式,以集約化管理代替分散型耕作方式。從根本上講,農村金融只是一個解決我國農業問題的途徑之一。但是與其給農戶直接發放貸款,不如將傳統的分散型農作方式發展為集約化的統一管理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再由銀行發放貸款給集約化后的農戶以降低整體風險。打個比方,企業將農民手中的土地以租賃的方式租回,當土地面積達到一定程度時,每一單位土地的邊際成本便會比這一單位土地在農戶中的邊際成本低得多。而企業也可以因為更好的信用度、更高的安全度來從銀行取得本來屬于農戶的低價貸款。采用這種方式的好處很多。從農民角度講,可以保證農民的收益,轉移農民的直接風險,給農民提供更多的空余時間去做別的事情來增加農民收入。而企業則可以采用現代化管理手段和科學化農業技術手段來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由于企業比一般農戶和村落具備了更多的技術手段可以規避市場風險和一些簡單的自然風險。這樣,企業即使在租賃了農戶的土地之后依舊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生產。而銀行業可以將農業專項貸款發放給信用度更高風險性更小的企業。
3、分散農村金融類產品,發放至能間接影響的農業類企業或部門以補貼農民金融。從補貼農戶的角度來說,直接將貸款發放給農戶并不一定就能降低農戶耕作的成本,反倒有可能加重農戶的貸款負擔。如果將貸款直接發放給與農業相關的企業或部門反倒可以間接的補貼農戶。如:農產品加工企業得到貸款以后可以加大收購與生產,從而提高農戶的利潤;農機企業得到貸款以后可以采取集約化管理來降低農機生產成本從而使得農戶在租賃或是購買農機時可以得到更低的價格。用這種方式一樣可以使銀行獲得更大的利潤并回避相應風險,而農民也得到了相對的補助,并且企業也獲得了更低的貸款來降低自己的成本發展自己的企業。
4、金融產品創新。從金融的角度出發,農業現在這種通過治標不治本的政策補貼出來的高風險低回報的產業是完全吸引不了具有極度向利性的資金的。國家只有依靠不斷地政策與方針打壓才能讓銀行“心不甘情不愿”地給農業下放貸款。這是一種完全被動的政策,很難想象銀行會大力發展這種信貸業務。所以如果要讓農業通過金融的方式得以發展,必須要開創新式的金融產品。從政策上來說,國家可以說是為了農業發放了大批的資金以鼓勵生產。而高成本低利潤的農業貸款便是代表。其實對于銀行來說,寧肯白送給農民一塊錢不愿意貸給農民一百塊錢。農業的生產周期注定了銀行在發放農業貸款時的極大機會成本。而有時往往為了給農民準備著貸款不得不占用一大筆資金而無端增加了銀行的機會成本。
其實,針對每一個農戶都有準備的信貸額度不如將這些信貸資金投入基金中進行周轉來營利,將營利的部分分與農戶來使農民進行補貼?;蛘邔⑾拗频牡屠寿J款投入到貨幣市場來賺取利潤。運用這些現代的基金管理手段來給農民以多余的資金補貼。而當農民需要貸款的時候則銀行由于之前的基金運作已經降低了成本,可以再適當的降低農民的借貸成本。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金融;現狀;問題;改革措施
從1996 年《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至今,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改革中,我們逐步認識到,完善信用社治理結構必須要有競爭的市場,實現有效監管也必須要有競爭的市場,而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需求同樣需要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去滿足。因此,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實現金融多元化成為解決農村金融問題的關鍵。2005年人民銀行主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2006年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2007年銀監會又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擴大到全國,農村金融市場開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1 我國農村金融的現狀
經過多年的改革后,目前我國多元化農村金融體制已初步建立,即以合作性金融為基礎, 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證券市場和外資為補充的多元化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金融組織民營化程度加大,鄉村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試點擴大了各類資本合作的參與路徑,并促進農村金融競爭機制初步形成,使得財政資金、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外資和非營利資本角逐農村市場的競爭機制初步建立起來,打破了長期以來農村金融市場農信社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局面。隨著國家財政管理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農村金融主體呈擴大化趨勢,逐步形成了由各級政府、具備國有、集體、外資、港澳臺、私人等各種資本背景的企業、農戶和其他私人投資者構成的多元化金融主體格局。
2 我國農村金融中存在的問題
2.1 財政投入不足
根據公共財政理論,對于農村準公共產品的提供,市場機制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農村公共產品的基礎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政府仍然應發揮主導的作用。但據統計資料顯示,建國以后至2005年,除個別年份外,我國政府的財政支農資金絕對額是增長的,但財政農業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卻呈下降趨勢,財政投入不足10%的水平與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極不相稱。
2.2 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單一化
雖然經過多年改革,但是農村金融服務渠道單一化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農村金融體系主要由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和農業發展銀行構成,而除了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外,其他銀行機構很少在農村地區發放貸款,大都把資金轉到城市。同時,商業銀行在農村吸收的資金絕大部分流回城市,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實際上也成為農村資金流出的重要渠道。現實中,實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重任只能落在了農村信用社的肩上,然而在實際運作中,農村信用社過分看重業績增長,以追求贏利為主要目標,偏離了為社員服務的主要原則,難以達到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目的。
2.3 農村金融產品單調,業務單一
由于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業處于無競爭狀態,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大多缺乏金融服務意識,經營方式粗放,不注意金融產品的需求創新,滿足于坐等顧客上門;農村可選擇的金融產品僅有存款、貸款、保險等,且基本上是城市金融產品的簡單移植,金融機構沒有適時根據農民需求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就是在一些傳統業務上,也缺乏創新。
2.4 民間金融組織活躍但缺乏有效監管
正規金融機構缺乏活力,在客觀上為各種民間金融活動提供了發展空間, 很多地方民間借貸甚至成為農村資金融通的主要渠道。據調查,民間借貸占整個農村資金市場總量的30%到70%不等,且越是落后的地區民間金融組織越為活躍。雖然民間金融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資金緊張的壓力,但是,民間金融活動中存在的不規范、風險高、糾紛多、盲目性大等弊端容易造成社會動蕩,很可能會加重農戶及農村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和風險。
3 完善農村金融的措施
3.1 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要進一步推動政策性金融機構拓展支農金融業務,針對“三農”的特點, 在進行農村金融體系設計時,必須加大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 應建立以農業政策性金融為主線, 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農村特點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要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的金融支持作用,商業性金融是金融體系的主要力量,能夠圍繞農村經濟和
生活的發展,及時提供相應的服務供給, 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這也成為政府支農手段多元化的重要政策選擇。另外,我國還要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充分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農村信用社是農村現有正規金融的主體,所以必須堅持農信社“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的終極定位,只有農村信用社發展壯大, 才有能力支持廣大農戶發展經濟, 帶來農村經濟的繁榮。
3.2 完善準入、退出制度
壟斷不利于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必須要完善市場準入退出制度,建立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要在綜合評估各地農村金融市場容量、條件以及當地風俗的基礎上,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適當放寬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堅持產權關系清晰、組織形式多樣化原則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小額信貸組織、村鎮銀行、貸款子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構建真正的農村金融競爭主體。同時,要抓緊健全市場退出機制,這也是強化外部約束、保障農村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促進不斷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的重要條件。
3.3 規范引導民間金融
盡管民間金融組織不夠規范而且存在許多弊端,但對于現階段我國正規金融機構無法滿足農村資金需求的情況下,民間金融活動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承認和正確對待民間金融,鼓勵其合法發展,使其成為農村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要通過正確的形式對其進行規范和引導,而非簡單、粗暴地取締民間金融組織及其活動,以達到讓其填補目前國家在農村金融方面的空白,推動現階段農村農業正常發展,保證我國農村農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梓舟. 從農村金融需求的視角看農村金融的改革[j]. 南方農業,2008(1)。
[2] 馬君實. 完善農村金融支持戰略的幾點思考[j]. 中國金融, 2008 (1)。
關鍵詞農村金融服務;存在問題;對策
農村金融服務是目前我國整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其中農戶貸款難便是農村金融服務中尚未得到解決的一個突出矛盾[1-2]。在此情況下,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大力發展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和擴大農村小額貸款投放,成為農村金融服務中所要著力解決的當務之急[3-4]。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影響,欠發達地區農村金融服務不足依然格外明顯?,F將農村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總結如下。
1金融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銀行業金融機構撤并,支農服務體系不健全
近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縣及縣以下網點撤并力度較大,金融網點的大量撤并,在使銀行業機構減少成本和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帶來農村金融服務的弱化,特別是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體制改革的深入,這種弱化影響日益顯現。在一些偏遠山區,由于沒有金融機構,當地農戶無法得到便捷的金融服務,辦理業務要到十幾公里以外的鄉鎮或縣城,加重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和融資困難。
1.2農村資金外流嚴重,“三農”資金供求矛盾加劇
目前,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大量農村資金流入其他領域,加劇了農村資金供求緊張的趨勢[5]。農村資金外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國有商業銀行資金上存。由于基層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權限縮小,難以發放貸款,大量存款因閑置上存。二是郵政儲蓄“抽水”。加劇了農村資金的供求矛盾。三是支農資金“農轉非”。由于以上原因,導致當地中小企業貸款壓力全部轉嫁到農村信用社身上,形成事實上的支農資金外流,導致“三農”信貸資金的萎縮。
1.3貸款利率定價固化,不利于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由縣聯社統一確定,基層信用社只能嚴格執行縣聯社制定的利率,沒有利率定價的權限。這種簡單的浮動利率式定價方法雖方便操作,但忽視了農村信貸市場對利率定價的需求,限制了農村金融服務的開展。高利率雖然可以給信用社帶來更大利潤,但同時卻使農業生產成本提高,加重了貸款農戶負擔,不利于支持“三農”發展。農村貸款需求多為生產性需求,具有收益低、不穩定的特點,高額利率往往會讓農戶對貸款望而卻步,轉而縮減經濟投入或適當縮小生產規模,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進而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1.4金融服務手段單一,難以滿足“三農”需求
目前,農村信用社金融服務的手段單一,經營的貸款業務主要包括短期農戶貸款、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普遍存在期限短、金額小的特點,難以滿足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6]。
2對策
2.1加大“扶小”力度,加快金融體制創新
目前,很多金融機構內部的業務流程、核算機制、激勵約束機制主要是以大中型企業、大項目為對象進行設計的,不適應農村信貸“短、小、頻、急”的要求,需要引導金融機構在縣鄉建立“扶小”的專營服務機構,單獨考核、獨立核算,減少審批手續。一是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形成與市場經濟相一致的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維護和鞏固縣聯社的法人地位,使其真正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二是加快做實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把農業銀行縣域支行真正改造成為自主經營、自求平衡、自我約束、自負盈虧的“三農金融事業部”經營單元。三是深化農業發展銀行內部改革。加大對農村改革發展中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土地規?;砗娃r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業務。四是鼓勵國家控股的大型銀行和各商業銀行通過多種方式開辦農村金融業務,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此外還要不斷壯大農村金融服務的市場主體,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投資者創辦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并落實相應的政策扶持與風險監控措施。
2.2提高“扶小”效率,推進金融產品創新
要注重財稅政策、監管政策、貨幣政策和農村保險業發展的協調配套,通過多項政策的組合,進一步調動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內在積極性,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向“三農”。 要抓緊出臺林權、農業機械、土地承包經營權、住房和宅基地等農村生產要素的確權、登記、評估、抵押、轉讓等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并且適當地降低相關環節的收費。農村信用社應盤活農村金融“生物鏈”,開發“公司+農戶+信貸”、“保險+信貸”等多種信貸產品;農村信用社要因“物”制宜,在全國率先開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林權抵押貸款等產品,只有這樣的大膽嘗試才能打破多年來農民“有房有地沒法貸款”的僵局;同時還要建立和完善農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加大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的貼補力度。
2.3完善“扶小”機制,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創新外部環境
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既是推進金融服務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推進金融服務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信用體系越健全,金融機構產品開發的約束條件越少,開發的思想解放程度越高,創新水平越高,開發的領域越廣,貸款主體應用的也會更多更靈活。因此,要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為切入點,創建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使信貸雙方建立互信機制,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吸引更多信貸資金投向農村。要注重財稅政策、監管政策、貨幣政策和農村保險業發展的協調配套,調動金融機構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內在積極性,引導更多的金融資源投向“三農”。日前財政部出臺了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的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令人欣喜。而加快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可為抵押品交易創造條件,要盡快出臺農村金融機構依法處置有關抵貸資產的相關政策,這對農村金融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2.4規避“扶小”的風險,讓小農戶“不差錢”落到實處
一是加大信貸與保險的合作,利用商業手段分散風險。2009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各地“銀保互動”的熱情高漲。比如小農戶可投?!靶☆~貸款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萬一他遭遇意外,保險公司負責賠償,信用社不擔心沒人還貸款。小額貸款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是指保險公司在農信社向農民發放小額貸款時,專為貸款戶配套提供的一款意外傷害保險。貸款人投保“小額貸款人身意外險”后,不需要抵押或擔保,就能順利地從銀行或信用社獲得貸款。近兩年來,這種“銀保互動”的形式在各地悄然興起,多家保險公司參與,使不少農戶受益。二是保險公司要不斷提升保險在涉農借款人中的滲透度,擴大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林業保險、漁業保險品種。積極開展農民家庭財產、農房、農機、農村小額貸款借款人人身保險等涉農保險業務,為小農戶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險服務,有效提高保險在涉農借款人群中的覆蓋度。三是鼓勵小農戶這樣的借款人對貸款抵押物進行投保。小農戶可以為自己貸款的抵押財產、經營的農業項目、家庭主要勞動力進行投保,以增強借款人的風險應對能力和信貸資產保全能力。四是鼓勵銀行和保險公司積極主動倡導、參與和建設,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小農戶、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因共同利益關系采用多種組合方式的農村信用共同體,引導發揮信用共同體的聯合增信功能,促進形成政府政策性扶持資金投入、銀行提供信貸資金支持、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擔保公司或擔?;鹛峁┵J款擔保、涉農部門提供綜合服務保障的多方聯動機制,讓更多的小農戶受益。五是注意開掘鄉土文化中的“信、義”價值。以宗族脈絡和鄉約道德為基礎的鄉土文化,是許多農民“信用”的基礎,金融機構應大力開發小企業、小農戶的聯合擔保貸款,既克服銀企、銀農信息不對稱的困難,也能讓更多的創業農民“不差錢”!
3參考文獻
[1] 李愛兵.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0(4):54-55.
[2] 周澤炯.對農村金融體系發展存在問題的調查與分析[J].經濟縱橫,2010(4):90-93.
[3] 林秀琴,劉福波.我國農村民間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7-29.
[4] 葉海燕.當前農村金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決策導刊,2009(2):17-18.
從黑龍江省看,縣域金融體系一般包括政策性的農業發展銀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
從克山縣的情況看,農業發展銀行依然以糧食流轉企業為支持對象,雖然有擴大貸款支持范圍的舉措,但依然在探索中,人員也無法滿足片大面廣的農村信貸需求。農業銀行近年來機構萎縮,人員減少,業務下降。農村信用社的機構遍布農村每一個鄉鎮,現有機構24個,員工210人,承擔全縣絕大部分農業貸款發放業務。到2009年4月末,累計發放農業貸款30559萬元。郵政儲蓄銀行在縣城已經掛牌成立,在鄉鎮設立了9個營業網點,員工42人。到4月末,小額質押貸款在農村鄉鎮已經累計發放1171萬元。
存在的問題
利率定價問題。目前,克山縣民間借貸利率在10%至15%之間,以10%居多,輔助地位明顯??松娇h農村信用社現對一般農戶執行半年期貸款利率10.854%,一年期貸款利率11.988%。而郵政儲蓄銀行一年及以下貸款利率執行15.66%,超過基準利率2.3倍多,遠高于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只有農業銀行在股改完成后重新進入農村,一年期貸款利率相對較低,為8.496%,但也遠高于住房按揭等消費貸款利率。
貸款風險問題。當前,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提高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大量增加,農村土地流轉規模也逐年增加,資金使用越來越集中,容易形成貸款“壘大戶”,給農業貸款回收帶來潛在風險。
信用信息問題。農村居民的個人信用信息還沒有收集到個人征信系統中,這為客戶多頭貸款留下了隱患。
設想與建議
一是對農村金融體系功能定位的設想。
商業性金融功能定位。調查顯示,1999~2008年間,農業銀行克山縣支行撤并機構19個,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日趨下降。國務院通過農業銀行的股改方案后,農行克山縣支行也按照“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方針從城市返回農村。筆者認為,農行的支持重點應放在農村經濟組織方面,為“三農”經濟發展提供商業性金融服務。
政策性金融功能定位。從目前情況看,農發行除了負責糧棉油收購資金的發放和管理,其他大量的政策性業務如支持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在陸續開展,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在逐步顯現。如農發行支持農業發展的職能落到實處,將極大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農村信用社功能定位。由于前些年農行從農村領域的全面退出和農發行現行職能的局限,客觀上使農村信用社占據了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地位。因此,筆者認為,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在保證種植業資金需求的基礎上,應逐步向養殖業、加工業等方面轉化。
郵政儲蓄銀行功能定位。2008年成立郵政儲蓄銀行以來,到2009年4月末,克山縣郵政儲蓄銀行已經發放小額質押貸款1171萬元,使前些年外流的資金又逐步回流到農村。筆者認為,郵政儲蓄銀行支持的重點應向農村流通領域傾斜,用于“三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