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CDIO工程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86-03
一、改革的背景與基本思路
(一)CDIO工程教育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專業。CDIO培養大綱將工程專業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4個層面,大綱要求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這4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
(二)背景與基本思路
新時期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產業結構戰略升級,要求高等教育迅速做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戰略性變革,要求工程技術人才既要掌握應有的知識,還必須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必須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團隊精神,具備對本專業、本行業乃至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大系統的理解與掌控能力,使學生具備較好的從事職業工作的工程能力和深厚的技術基礎知識,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鑒于我國現行的工程教育模式與現代工業發展對高級工程人才的要求不相適應,針對制約學生工程能力培養中的問題,教育部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和“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按照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創新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對培養具有良好工程能力和現代工程意識的應用型本科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大意義。對此,我們決定積極主動地應對新時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要求,以國際CDIO工程教育理念為指引,以科學界定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重構人才培養方案為龍頭,以團隊建設和項目運作為著力點,以實踐教學軟、硬件平臺建設為支撐,以激勵機制與管理制度創新為保障,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系統推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二、對CDIO工程教育理念內涵的科學分析
(一)能力本位
CDIO工程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培育學生能夠領導新產品開發、實施過程控制和指導系統的創造與運行。這一目標要求我們培養學生必須以能力本位為出發點,來確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評估教學效果。其次,CDIO的目標強調的是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過程,其教學模式就是通過真實的項目化教學,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工作和交流能力,社會實際環境下的系統構思和工程設計實施運行的能力。
(二)“做中學”與“一體化”
CDIO工程教育的教學模式是將工程產品、生產流程或生產系統的生命周期抽象為“構思、設計、實施、操作”4個階段。其教學方法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完整的項目來設置課程、安排教學計劃、建立學科和課程之間的關聯,以使學生通過“做中學”得到真才實學。這實際上就是“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是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個人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產品、過程和系統的建造能力。這就要求正確處理課程的功能定位與課程體系架構之間的關系,以全面落實由職場需求和學科專業要求確定的能力和態度目標,以反映職場典型工作和任務的綜合性項目為載體,科學設計與學科專業知識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三)工程教育環境與產學合作
“工程”是科學的某種應用,通過這一應用,使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的特性能夠通過各種結構、機器、產品、系統和過程,以最短的時間和精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對人類有用的產品。CDIO第一條標準就是關于環境的定義:產品、流程、系統的生命周期發展的構思、設計、實施和操作是工程教育的環境。所以,對工程教育而言,就應該將職業的實踐環境引入大學作為教育的環境,首先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把產業界做過的項目來訓練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把課堂學的知識和技能付諸于實踐。但這還遠遠不夠,因為校內實訓基地不能替代現代產業環境,只有經過真正產業環境訓練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工程的需要。因此,必須引入產業合作,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專業頂崗實習,使學生不僅學到實用的技術,更且在成本、質量、團隊合作、勞動安全、班級管理、溝通交流等各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鍛煉與提高。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理念
基于對CDIO內涵的分析,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導向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規格要求和課程設置要緊緊圍繞市場需求來進行,正確處理學科知識體系與市場需求的關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社會,將企業生產的實際引到基于項目的課程教學中,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二)全人教育
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習得,還要使教育者在世界觀、方法論、智力、情商、道德操守、創造性、身體與心理諸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即培養“完整的人”。
0 引言
我國高等工科教育迫切任務是盡快培養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工程。然而我國工科的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重理論輕實踐、強調個人學術能力而忽視團隊協作精神、重視知識學習而輕視開拓創新的培養等問題㈣。這種現象在本科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尤為明顯。
《軟件工程》作為本科計算機相關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具有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專業基礎與綜合能力并重的特點。對培養合格+優秀的軟件工程具有決定性意義,也極大影響著中國軟件行業的未來。然而。當前本科《軟件工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只注重理論的講授而忽視動手能力的培養,只開設理論課時而放棄實踐環節、缺乏項目訓練機制、教學方法落后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等。
1 CDlO概述
根據CDIO官方的定義:CDIO代表構思(Coneel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CDIO培養大綱將工程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大綱要求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國內關于CDIO的研究與實踐最早起源于廣東省的汕頭大學。從2005年起,汕頭大學工學院在常務副校長顧佩華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學習研討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實施,現在已經取得明顯的效果。在此之后,CDIO模式迅速在中國其他高校得到推廣,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圍繞CDlO的研討、推廣和培訓活動。第一批18所CDIO試點高校名單于2008年12月由教育部高教司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會議上確定,隨后,第二批21所CDIO試點高校在2010年4月產生,全國共計有39所高校在開展CDIO試點工作。這種規模還在繼續擴大。
2 基于CDlO理念的本科《軟件工程》四步教學法
遵循CDIO理念的培養模式,本文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軟件工程》教學改革,根據《軟件工程》課程的特點,提出了基于項目案例的原型一設計一實現一測試(PDIT)的迭代式四步教學方法。
2.1 原型
對每個項目案例,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理解并運用《軟件工程》中講述過的軟件開發方法的理論知識,然后鼓勵學生選擇其中一種開發方法進行嘗試。在此基礎上,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基礎一般的學生,鼓勵他們遵照已有的課本知識,進行原型學習。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引導他們去查閱課外資料,研究最新的開發方法,并運用在項目開發中。
2.2 設計
在設計過程中,引導學生自由組合。構成一個開發團隊,但給予一定的限制,即進行男生女生搭配,基礎薄弱與基礎良好搭配,基礎較好的學生偏重項目管理,這樣使得團隊既能協調完成工作。又能使每位學生都能收獲知識。對于軟件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教材中常用的設計方法和設計原則,然而給予一定的示例參考。讓學生首先進行模仿設計。在此基礎上,鼓勵每個團隊查閱課外資料。研究最新的軟件設計方法和設計泛型,并親自實踐這些方法,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2.3 實現
實現是學生最感興趣也是最能看到實際效果的軟件開發階段,在此階段要引導學生學習《軟件工程》中優秀的編碼方法和良好的編碼規范,督促學生認真完成編程任務。鼓勵團隊負責人按照項目模塊進行適當的分工,并對分工結果給予指導和評價,對不合理的分工給予糾正,并促使團隊成員思考如何合理的分工。對于編碼過程,引導學生溫習以往的編程知識,樹立良好的編程習慣,引導學生自我鼓勵,按照進度完成編碼任務,養成進度和成本觀念。
2.4 測試
測試工作是傳統軟件工程教學過程中最不受重視的一個環節,然而,當前的軟件開發行業,對于軟件測試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對于軟件測試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個環節,要引導學生學習《軟件工程》中成熟和經典的測試方法。掌握這些測試理論和技術并運用在項目測試中。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去查閱課外資料。研究最新的測試方法和自動化測試工具,并試用這些測試工具輔助軟件測試過程。同時,在軟件測試環節,對一些復雜的測試工具給予一定的教學指導。
3 結語
遵循CDIO理念的培養模式,本文探索基于CDIO理念的本科《軟件工程》教學改革,提出了基于項目的原型一設計一實現―測試的迭代式四步教學方法,指出了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通過在本科生《軟件工程》課堂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基于項目案例的四步教學方法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有效提高了《軟件工程》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Crawley,E.F.Malmqvist,J,Ostlund,S.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Springer,New York,2007
[2]吳鳴,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養為導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54~59
[3]中國CDIO網站,.
教育改革的理念可以有很多,在我看來,無論是就我國教育發展的實際狀況而言,還是就國際比較的情況而論,教育的多元化改革或許可以成為直接引導我國未來10年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
縱觀歷史,橫覽現實,我們很容易就能認識到,簡單劃一是我國教育體制長期存在的一個制約教育發展的根本問題。在我國通行1300多年的科舉八股給我們的教育留下的遺產之一就是簡單僵化、整齊劃一的教育思維模式。這種整齊劃一的僵化思維模式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教育發展。它不僅造成了我們的教育在課程、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的過度單一化,使我們不知不覺用同樣的內容、同樣的方式教育不同的青少年學生,把全面發展曲解為對不同的青少年學生全面提出相同的要求,而且,在一定意義上它也是造成我國青年學子千軍萬馬爭擠高考獨木橋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多元化的思想在《綱要》中有多處體現,在這樣一個創新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改革有必要突出多元化這樣一條改革理念,強調這樣幾方面的改革思路。
第一,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滿足人多樣化的發展需要,為社會發展培養多種多樣的高素質人才。社會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人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也是豐富多彩的,可以說,教育就其本質屬性而言就應當是多樣化的。建立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發展需求,這可以說是教育改革的時代主題。《綱要》中提到的“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要逐步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不僅在促進普通教育多元化的同時要大辦職業教育,而且即便是在義務教育這樣的國民基本素質教育過程中,以多元化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滿足青少年學生多樣化的發展,也應該成為我們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
第二,探索建立多元的人才選拔模式,保障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我們的人才選拔模式自然不應繼續走單一的“培養科學家”的路子。《綱要》明確提出要“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要落實這一改革思想,建立一套多元化的人才選拔模式是關鍵。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在做什么呢?我們總是在這樣要求學生:你是劉翔嗎,你的數理化各考了多少分?你是霍金嗎,你的體育達標沒有?這種看似“全面”的教育,不知道扼殺了多少天才。在新一輪的改革過程中,建立多元的人才選拔模式實在應當成為重要目標之一。首當其沖是要進行高中和大學的考試改革和招生模式改革,讓青年學生高中畢業即進入社會,作為社會青年報考高等院校,杜絕以考取北大、清華來評判學校成敗的舊思維。逐步做到讓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高等職業學校等根據自身特點進行不同的招生選拔,下決心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僵化單一的評價和選拔模式。探索建立科學的高等教育學位認證體系,使得高等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能夠接受社會而不是少數官員的檢驗。我們看到,《綱要》多處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而“以人為本”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就應該是讓具有各種天賦的青少年自由地生長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教育改革 美術教育專業 創新美術教師人才
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北師大教授林崇德說:“研究創新教育、培養開拓人才。”這也是所有教師的愿望,在教學改革中發掘美術學術優勢,培養創新型美術教師人才,迎合我國教育改革的浪潮。
一、完善專業課程設置
我國傳統師范教育模式也正經歷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刻變革。如改革師范專業教育課程傳統的“老三門”(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課程,開展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進一步優化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構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要求,適應有利于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和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完善的美術專業課程設置是高師美術教育整體改革研究的核心,它涉及到辦學方向、培養目標、人才規劃和為基礎教育服務等問題。而完善專業課程設置,應配合好基礎教育改革,才能逐步培養具有創新理念的美術教師人才。
1.糾正課程設置中“重專業”“輕教育”的傾向
以往高師的教育,有的是“重美術家”“輕教育家”的培養模式,高師學生也是重視專業課學習而忽視理論課。顯然這種模式培養出的學生是難以適應今天的美術教育形式的。如今,我國的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十分明確,就是要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美術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能夠從事基礎美術教學和管理工作的人才”。現在的高師美術課程,有的偏重技能訓練,過于專業化,不大講究知識的綜合性、多樣性的學習。這樣,只適合專業美術人才的培養,而與我國教育發展的形式相疏離。新型的美術教師人才應是具有扎實的專業基本功、有廣博的教育理論知識、有創新的教學理念。所以,完善課程設置,教師應采取各種形式及措施轉變學生的理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淡化傳統教學的專業化教育模式,重視綜合性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形成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美術教育人才。
2.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是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改革的一個關鍵。由于培養目標的不同,各課程所體現的任務也不一樣。高師美教專業的課程應分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課、專業技能課、公共文化課、選修課、實踐課等。每部分都有各自的任務,目的是加強學生美術理論修養、專業技能的訓練、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培養和對邊緣學科知識的了解。
新課程體系要符合素質教育改革的需求,這就要求特別注意整體優化的綜合性,注意課程與課程之間的整體內在聯系,注意多學科之間交叉融合、互相滲透,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教育整體,構成美術教育的合力,促進整體教育效應的實現。
二、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
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育理念”,改革高師美術教育專業課堂教學,培養能勝任基礎教育改革需要的美術教師人才。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其實質是對教師的要求,無論是教育內容的改革,還是改革教學方法,都取決于教師的素質與態度。而在這里,教師理念的更新最為重要。教師是教學的執行者,教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學生觀念的形成,教師應先確立創新的教育觀,構建新型的師生觀和加強教師自身修煉觀。因為教師本身的教學理念及方法能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要想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美術教師人才,高師美術教師應積極學習、研究、轉變新理念、新方法,建立新的教學模式、新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應是平等的、朋友式的相處,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個性,樹立創新思想。
其次,要教學生“學會學習”,樹立以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育中教師是課堂主宰的現象。在高師美術專業課堂上,教師應是藝術的引導者,要教會學生如何去了解各種美術技能知識,去研究各種藝術信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體能力,大膽摸索、創造出更多的有思想、有創新理念的美術作品和教學方法。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能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其生存的基本能力。教學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逐步培養出來的。因此,改變培養方法,必須從頭、從早抓起,并長抓不懈。如,學生在大一時就開始早晚自習加強言語表達水平訓練;從大二下學期設置一個月的教學見習(觀摩教學錄像或實地教學觀摩);大三通過教學教法課程的開設,進行模擬教學訓練,鍛煉學生初步的教學能力(能較完整地完成教學步驟),培養學生的綜合教育教學能力(課堂掌控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情境設置、言語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使學生在教育實習前,充分掌握美術教師應具備的能力。所以,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增加實踐時間和實踐形式,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英語 教學教育改革 必要性 注意事項 原則 思考
教育不但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同時還是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國的教學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無論是思想觀念,還是方法手段都得到了很大地提升。高中英語是中學英語最為關鍵的階段,其不但關系到學生的升學,也關系到學生高等教育階段、社會進入階段的競爭力,學校和家長都十分重視。隨著新教材、新課標的頒布,高考制度的改革,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正在開展一場深刻地變革。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對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注意事項、原則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了關于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思考,希望對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有所幫助。
1.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注意事項
高中英語教學是英語教學的承上啟下階段,是學生深化自身高等教育學習的基礎,為此,改革必須堅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貫徹英語教學原則,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著力提升學生全方面的能力,更好地推動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具體來說,需要注意如下事項:
1.1協調聽說讀寫的關系
以往的高中教學注重的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學生的聽說能力難以得到有效地鍛煉,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也難以發揮聽說讀寫的內在互補機制,使得學生的能力提升有限,難以獲得綜合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就需要協調聽說讀寫的關系,將聽說讀寫看作是學習手段,調整相互之間的比例。
1.2適應教材內容改革
新課標、新教材的退出,使得很多教師措手不及,以往的高中英語教學方式已經明顯不適應改革之后的高中英語教學實際。針對這種狀況,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了解,在最短的時間內駕馭教材,把握教材體系,盡快走進教學正軌。
1.3加強學校內部通研
為了更好地將新教材的精神、內容吸收和掌握,高中學校應該充分結合本學校的資源,進行學校內部的通研,對高考方向、教師基本功標活動、教學科研活動進一步明確。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抓好集體備課,更好地體現改革的效果。
2.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原則
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在推進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以確保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2.1實事求是原則
高中英語教學各個地方存在明顯的差異,若是進行機械地要求、規范的話,難以得到理想的改革效果。為此,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在確保高中英語基礎的前提下完成相應的改革行為。
2.2以史為鑒原則
改革并不是高屋建瓴,退出新理念、新教材、新方法,實際上改革建立在以往高中英語教學歷史基礎上,只有對教學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反思,客觀地對高中英語以往的發展過程進行評斷,才能更好地明確改革的方向。為此,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應該堅持以史為鑒的原則,這樣才能引領和創造高中英語教學教育的未來。
2.3情智兼濟原則
以往的高中英語教學過分注重知識教育,在閱讀、寫作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這樣就造成了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偏低、聽說能力不足,創造力、感受力等能力培養方面存在著缺陷,這樣難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為此,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情智兼濟的原則,不但要注重知識教育,還需要加強情感教育和能力教育,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3.對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思考
3.1復習指導依據
高三的學生面臨著高考這一決定命運是時刻,為了更好地貼近教學改革,應該以新教學大綱為依據展開復習,細致地把握考試說明,對復習的方向進行明確。基礎知識仍是新教材的基礎,學生要注重對這些知識的靈活運用。聽說能力在高考中比例不斷調整,聽、說能力的鍛煉成為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方面,為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協調聽說讀寫的比例。
3.2更新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對高中英語教學的方向予以明確和指引,教師應該深刻把握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學理念,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對教學的目的、形式、手段等進行頭腦風暴,更好地適應新教材、新課程的要求,循序漸進,讓學生接受新教材、新課標的內容。
3.3及時總結經驗
改革是一個過程,為此,高中英語教學應該及時總結階段經驗,更加穩妥地將其用于下階段的高中英語教學中,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高中英語教學的發展。
4.總結
高中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高中英語是學生高等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交往的重要支撐,我國的高中教育正處于一個過渡時期,在素質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課程改革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本文闡述了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注意事項,分析了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對高中英語教學教育改革進行了相關思考,希望進一步推動高中教學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 王炳茹.關于中職英語素質教育的點滴思考[J]. 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5)
[2] 豐玉娟.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滲透素質教育[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