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教育政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美國 中小學 道德教育 政策背景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1美國中小學教育對傳統道德教育急切渴求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各界人士對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問責要求越來越迫切。從本質上講,問責是一種要求,要求中小學提供清楚的證據,證明他們為提高學生的道德教育作出的努力,從而使政府和公眾了解中小學道德教育現狀和取得的進步。然而事實證明美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并不健全。早在2300年前亞里士多德下了個定論:明確引導孩子們怎樣成為有道德的人是必要的。人是需要教化的。亞里士多德培育有道德的孩子的原則在大部分西方國家是沒有受到過質疑的,即使是當今關于亞里士多德教學方法也代表著培養孩子常識觀念。但是在18世紀,亞里士多德的智慧直接受到啟蒙哲學家盧梭自然教育理論的挑戰。盧梭認為社會化將孩子美的天性泯滅,未教化乃使孩子自然善意優雅。此后一直沿用了盧梭的孩子自然屬性理論,而把亞里士多德的道德需教化的思想拋在道德教育之外。
直至1999年4月,哥倫比亞高中(第七中學)發生了一起殘忍的槍殺案,此悲劇給眾人帶來的不安可想而知。作案的是兩個十五六歲的出自完整家庭并不貧窮的少年。這事件的發生,引發人們的深思。在這樣的年齡階段,來自完整家庭,并且是家庭條件并不差的環境的青少年為何在校園中對無辜人群做出類似于屠殺的事件?人們不斷發問為什么是美國人?為什么是這個時候在這里發生?盧梭價值自由的教育方式和理想化爛漫主義教育對美國正在文明化的粗野少年是一個失敗的教育形式。校園槍擊事件等類似此種暴力行為不斷發生,使人們不得不關心校園道德風氣,對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90年代開始直至今日大多數家長、教師、社區領導一再鼓勵和支持傳統的道德教育。由此人們急切的心聲將傳統道德教育喊回學校道德教育中。
2美國中小學道德教育對政策迫切需求
2.1將道德教育內容整合到學校教育中
為了保障中小學學校道德教育順利健全地發展,聯邦政府出臺了有關道德教育的方針政策,還有具有權威性的團隊也參與到道德教育體系的改進和完善中,如監督與課程開發協會專家組(An ASCD panel),在《學校生活中的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in the Life of the School)一文中督促學校聯合家長、大眾媒體和社區規定并教授類似公正、利他主義、勤奮和尊重人格尊嚴的核心美德。文中還強調了 “學校不能忽視道德教育,它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學校還應該教學生不同的基本的道德資源包括宗教”,還有“我們要托付學校建立和傳達清晰寄予老師和督導以及管理者把自己當做道德教育者”、“道德教育可以是我們國家的活的遺產的一部分”等幾個問題,旨在督促學校道德教育在遵循國家發展和青少年成長規律的前提下,突出道德教育文化化與生活化的基本特征。20世紀末在各種有權威的專家組和協會積極參與和互動下,道德教育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動力,也給21世紀學校道德教育在校園中的順利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中小學道德教育。“田納西州山谷一神派普救說教會”(Tennessee valley Unitarian Universalist church)2008年秋制訂的《青少年兒童宗教教育計劃》( Children and youth Religious Education Program)宣稱以“培養負責、積極參與、關心世界,致力于終生進步和精神認識,關注社會、環境和世界問題的公民”為使命的教學計劃,在周日的上午,通過講故事、唱歌、游戲、手工藝、服務等形式,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與年齡相稱的如關愛、誠實、關心自我與他人、宗教知識和儀式、社區歷史等主題的教育。將道德教育內容和條例融入現實與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地完善道德教育。在教育教學體系中完成了道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
2001年喬治W?布什政府簽署的聯邦法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No Child Left Behind Act)關于將世俗化的品格教育整合到學校教程和教學方法中。立法提到關懷、公民美德和公民權利、公正和公平、尊重、責任、信用、給予的素質。立法要求學校不僅在學生的學術表現上而且要在他們的品德上有所作為。美國道德教育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AME)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成立于1976年,其使命是為那些對于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的道德方面感興趣的專業人員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論壇。協會致力于促進交流、合作、培訓、課程設置以及將道德理論與教育實踐結合起來的研究。
2.2為學校道德教育提供資金保障
21世紀以來,為幫助學校改善道德教育現狀,美國聯邦政府主要是通過撥款方式來加強對州教育局的調控。聯邦政府對州的資助,都是有其特定的項目和要求。如具有代表性的《1994年提高美國學校法案》,該法案每年給州教育機構批準每年總共10個基金用以實施和設計品格教育項目。項目由在美國教育部的安全和無毒學校贊助支持。此項目在確保了學校道德教育的順利開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2001年1月小布什公布了名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藍圖,其中提到支持品格教育,增加對各州和學區用于品格教育撥款的經費,以培訓教師學會各種品格養成課程和活動引入課堂。美國開展新品格教育運動以來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延續至今。例如,1987 年美國全國學校聯合會向美國教育部提出“在公立學校塑造品格”的計劃,1989 年布什總統親自啟動志愿者服務行動,第二年2 月他又簽署了為 K -12的“國家和社會服務行動”( National Community Service Act) 提供基金的議案,1993年 3 月克林頓總統簽署為“國家和社會真誠服務行動”( National and ational ServiceTrust Act) 提供基金的法律等等。
3小結
美國推進中小學道德教育對于維護美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道德教育是一種必要的政策工具或戰略措施,它要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3.1通過道德教育政策引導重塑中小學道德
道德教育政策是道德教育走進教學的堅強后盾,是道德教育在教學中順利進行的保障。首先,因為政策的引導將道德教育內容很好地整合到教學;其次,有了政策的干預使道德教育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形式更加多樣;最后,有道德教育政策的支持使得學校本位的道德教育成為可能。
3.2道德教育政策促進中小學學生全面發展
“少年強則國強”,國家的命運和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在中小學中實施健全的道德教育,讓美國青少年自覺自然地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提升自己的內涵,成為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特別是“9.11”后,美國政府認真反思其對道德教育政策。
綜上,中小學道德教育政策是美國政府實施道德教育的工具,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各方面素質培養、提升科技和教育競爭力,實現美國綜合國力永保前位,維護其國家的安定和諧以及領導地位。
參考文獻
[1] 秦玉友.教育發展浪潮與中國教育政策的多層設計[J].教育政策與法律,2012(5).
[2] 陳平.美國道德教育發展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 姚銳.新千年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向及其政策背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語言是由語音、詞匯、語法三要素組成的符號系統,語音、詞匯、語法對于語言系統的形成可謂缺一不可。在語言構建中,詞匯是語言的中心或主體,是語言學習的基礎;語音是依附于詞匯、以詞音的物質形式表現而存在的;語法是詞的語法形態變化規則和詞的語法序列組合規律的總和。詞匯直接關系著詞的形態變化規則和詞的序列組合規則,所以一個人詞匯量的大小間接衡量著語言水平的高低。語言三要素的緊密關聯決定了對手詞匯的學習不能單獨進行,需要掌握和鍛煉相應的語音和語法才能完成詞匯的學習。因此,學校對自閉癥兒童的語言教學要以強化詞匯教學為基本方向,而詞匯教學要以語音、語法為基礎。
在特殊教育學校的語言教學過程中,詞匯學習是自閉癥兒童學習語言的最重要方面,而語言學習就是不斷積累和運用詞匯的過程,自閉癥兒童不僅要學習詞匯的“形、音、義”,還要靈活地運用詞匯,即實現語音與語法的結合。特殊教育學校在詞匯教學中常通過對語法的應用和語音的不斷矯正來完成自閉癥兒童的詞匯教學,進而恢復和發展其語言學習能力。
二、構建自閉癥兒童科學的詞匯教學模式
(一)詞匯教學的課程設置
自閉癥兒童詞匯教學課程的設置要以教讀課、復讀課為主,以自讀課、作業課為輔。自閉癥兒童在學習詞匯時主要依靠模仿,對讀音和詞形學習得較快,而自閉癥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存在著缺陷,致使對詞義的學習較為困難。因此,對詞匯的系統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刺激。詞匯學習中,在教讀課和復讀課上要著重強調詞匯形、音、義的系統教學和強化訓練。自讀課和作業課是自閉癥兒童自己理解和學習的課堂,而以教師引導為主的教讀課和復讀課則更適合自閉癥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此,特殊教育學校以教讀課和復讀課為主,以自讀課和作業課為輔,以便能更好地實現自閉癥兒童堆詞匯的有效學習。
(二)詞匯的教學方式
在自閉癥兒童詞匯的教學中可采用情景教學模式和以小班為單位分層互動式教學。情景教學需要根據自閉癥兒童日常的經驗和興趣習慣來創設有意義的知識背景用以滿足教學中的所有需求。真實的情景活動能吸引自閉癥兒童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記憶力以及增加成功概括的可能性。而以小班為單位的分層互動式教學,將自閉癥兒童按照學習情況分為了不同層次,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課堂作業,這既有利于教師對課堂節奏和進程進行把握,又能充分照顧到不同自閉癥兒童的個體差異,從而可有效提高自閉癥兒童學習詞匯的效率。
(三)詞匯的教學手段
在自閉癥兒童的詞匯教學中,要多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加圖片、音樂、視頻在課堂中的運用,從而豐富自閉癥兒童詞匯輸入的途徑。在詞匯教學中,教師在設計多媒體教學時要處理好多媒體課件與傳統教學工具以及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要豐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運用圖片、聲音以及動畫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詞匯的記憶。自閉癥兒童對可視音樂理解得較快,因為它可以促進自閉癥兒童的社會互動,減少刻板行為,保證自閉癥兒童可以從多渠道理解語義。因此,在自閉癥兒童的詞匯教學中,要豐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用以提高自閉癥兒童的詞匯理解能力。
三、結束語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英語教學 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22-0-01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材大綱》規定:英語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詞匯、語法進行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同時,新版英語教材中要求培養學生短時間內接收大量信息的能力,為了能更好地達到這些目標,將小學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勢在必行。
1 小學英語課堂引入信息技術的教學案例分析
在素質教育日益完善的今天,新課標提出了“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教學目標。本節就是在堅持以上三原則的基礎上,依據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想融合的指導思想,設計了《All Around Me》這一課。
1.1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短片:這個短片里面包括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圖片以及國外社區的一些圖片。等學生們看完這些圖片之后,教師向學生發問:Is there a…in your community?隨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欣賞,讓學生整體感知語言。隨后,大家跟隨Tina、Ted參觀他們的社區。通過這樣的情景就能夠很自然地讓學生進入到課堂學習中。
1.2 利用多媒體中的情景,集中訓練
任課教師通過分解剛才的情景,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一張電子地圖,讓學生們找一下各個場所的方位,并認真練習所呈現的社區平面圖。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展示,并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和表揚,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熟悉課堂知識、加深印象,還能提高學生們的參與性,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3 深入到課堂內容,提高運用
教師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多倫多城市簡介的視頻短片,短片詳細介紹了多倫多市中心的書店、電影院、銀行、商店、學校等場所。短片過后,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找出圖中缺少的場所,并進一步補充完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之后,教師對課堂進行分組,讓學生開始扮演各種建筑物,各組之間進行方位介詞的使用。讓學生們在更加真實的環境中學習知識,不斷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2 如何讓信息技術與小學英語教學有效整合
2.1 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學習
在信息化教學的背景下,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失誤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學進程的順利推進。所以說,英語教學一定要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學習,要加強對多媒體教學的認識。一方面,小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學習計算機、多媒體相關技術。主要包括一些硬件知識、計算機系統知識方面的內容,保證多媒體教學的順暢性;另一方面,教師在課件制作過程中要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2.2 要認真處理好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的關系
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信息技術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的關系,使多媒體與傳統教學相結合,達到最優效果。任課教師要明白,多媒體教學并不是單純地依靠計算機,而是借助計算機等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2.3 強化小學英語教師的多媒體設計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發揮學生主動性越來越重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根據小學生的獨有特點來設計課件,一方面要緊扣教材,展現最好的教學構想;另一方面應該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創設合乎邏輯的交際情景,為小學生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體現英語教學的實踐性。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小學英語課程整合教學在與傳統的英語教學對話中,顯示了其獨特的功能,因此,在信息化技術發達的今天,加強小學英語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山東省青島平度市常州路小學,山東平度 266700)
參考文獻:
[1]陳萍.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相整合的教學設計[J].中小學電教,2005(2).
[2]孫蕓.淺談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S2).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合作性競爭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2-0132-01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小學英語教學需要培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培養學生的語感,鍛煉學生聽說能力。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優化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成為目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而合作性競爭教學模式的出現能夠很好的解決目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合作性競爭教學能夠增強學生們學習英語的欲望,能夠促使學生課堂上能爭先恐后的大膽發言,增強了學生們的團隊榮譽感和團隊合作精神,活躍課堂氣氛。
一、合作性競爭的涵義
合作性競爭式教學中的合作與競爭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在合作性競爭教學中,合作與競爭是統一體,合作是為了更好的良性競爭,競爭是為了提高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包含著競爭,競爭中包含著合作。英語合作性競爭式教學中,由于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成了小組之間的竟爭,必然導致小組成員的合作,在小組成員的合作中,每人都想最大限度地為小組爭光,必然存在著內在的合作性競爭。
二 合作性競爭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促進學生全體發展。合作性競爭教學要求學生共同努力、共同探討,這就會讓學生們發現更多的問題,產生更新的思路,解決諸多更難的問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合作性競爭教學,小學英語教師要善于跳出學生的點、線、面的限制,既要注意縱向分析,又要注意橫向觀察,既注意小組內部的管理,更注意小組之間的協調抗爭,對學生進行多層次、多因素、多變量的系統控制,激發全體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從而實現全班整體的優化,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要求。
(二)促進學生共同發展。合作性競爭不是以往競爭中的“你榮我損”、“你死我活”,而是“你榮我也榮”、“你活我也活”,形成合力、共得利益、協調推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施合作性競爭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突破傳統的管理模式,通過協調推進,使得作為競爭對手的小組之間、組里的成員之間共同努力、共得利益,從而達到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每個學生無論性格、知識結構、知識水平以及知識能力都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優勢和長處。因此,教師在實施合作性競爭教學時,要使學生正確面對小組之間的竟爭,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突破分工負責的嚴格界限,為實現特定的目標和任務,集各人之所長,借以增加小組整合力。比如在進行英語對話練習時,要集各人之所長就要求每個成員善于提新思路,選擇不同的話題,編寫不同內容的對話;要讓學生不能拘泥于課本中的對話,標新立異,從而能夠培養學生質疑創新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學生個
性。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開展合作性競爭教學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組內組間競爭機制。合作性競爭教學是建立在合作學習基礎之上的,因此要以“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為分組原則,合理的對學生進行分組。比如,在對學生分組時,首先要根據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的掌握程度將全體學生分為若干層次,然后在不同層次中選取學生組成小組,力求組內成員的程度不同,組與組之間的整體水平相同或差異不大。
在合理分組的基礎上,對學生采取競爭的教學方式。競爭教學方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對學生的激勵,要讓學生有成就感。一方面要在組與組之間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組與組之間要經常性的開展競賽性質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進行自編英語對話練習時,可以開展小組競賽。教師在進行總結時,對每個組的表現都要給予肯定的評價,然后對個別表現突出的小組進行表揚,這樣不僅能夠給與學生學好英語的信心,還能激起小組之間的競爭的態勢。另一方面,要在小組成員內部建立良性的競爭機制。對與組內成員的評價時,教師可以采取“師傅-徒弟”的競爭機制,掌握程度較好的可以被封為師傅,然后由師傅帶領其他組員共同進步,同時鼓勵其他組員去競爭師傅的位置。
(二)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與生生關系。合作性競爭教學是以和諧的師生和生生關系為前提的。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觀念,要正確的看待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主體,要以指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出現。在進行合作性競爭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競爭,對每個學生要以鼓勵激勵為主,創建競爭氣氛,適時的也要加入到競爭學習中,從而消除學生心中的芥蒂。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生生關系。合作性競爭是學生之間的競爭 ,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競爭,在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競爭,讓學生形成合力、共得利益、協調推進。
1 引導學生閱讀,積累語言材料
課文是習作最好的例文。我們應該從單元整體出發,做習作教學單元整體備課:在閱讀教學中不僅僅要讀懂內容,還要學習作者是怎樣怎樣觀察和表達自己的思想。我們的學生學習課文的樣子,運用在自己的習作中,從而使他們樂寫、能寫。例如,人教版小語教材“壯麗的祖國山河”,是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習作要求是: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介紹自己去過的地方,寫出這個地方怎么吸引人;也可以寫自己想去的地方。通過教材的教學,我們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是怎樣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觀察和寫作風光景色的,學習作者通過景色描寫和直抒認識的方法表達自己感受的寫法;然后運用到口語交際中,互相交流說一說;最后在習作教學中,進一步學習運用在課文中學到的觀察和表達方法進行寫作。寫完以后互相讀一讀,評一評,分享習作的快樂,在此基礎上作修改,使自己的作文寫得更好一些。學生掌握書面表達的能力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正如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些學生雖然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卻無法“文從字順”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缺乏足夠的閱讀積累。我有位好友的女兒,今年才小學五年級,卻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又十分喜愛寫作,每晚筆耕不輟,現在可是名副其實的小作家呢!為了讓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我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的功能,引導學生多讀多背。當然,這遠遠不夠,我還建立了班級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課外書帶到班上來,同學間互相借閱,以豐富學生的閱讀材料。我還根據語文教材的要求,鼓勵學生節省零用錢去買必備的課外書,如《伊索寓言》、《上下五千年》、《魯濱遜漂流記》等,以開闊學生們的眼界,積累一些間接經驗和語言材料。
2 要激發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習作內容生活化,利用本地資源,開放式的習作教學,最大限度地貼近學生生活本身,打通課內外、校內外豐富多彩的生活,實現習作與生活的緊密聯綴,讓學生感悟生活,感受到習作是生活真實表達的需要。從生活中尋找材料、從大自然中索取材料、從活動中創造材料,從閱讀中積累材料、從課文中挖掘材料。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各種語文實踐活動:讀書交流活動、編輯作文集、出版班級學習板報……也可以是班級和學校開展的各種文體活動,只要是學生樂于參加的活動,我們都應該經常開展,積極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同時讓學生積極參加校外活動,校外素材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寫作素材。我應結合學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可以就近組織參觀、游覽、春游、野炊等活動,讓孩子們親身實踐,親身體會。
3 習作要互相交流
作文和說話一樣,都是交際的工具。在口語交際中,說話者很自然地在交際中得到了反饋,分享了表達的快樂。作為說話延續的作文,為什么不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從而得到反饋,“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葉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正同說話一樣,胸中有所積蓄,不吐不快。”需要是學習的第一動力,“發表的欲望”就是寫作的需要、寫作的動力。作文教學必須喚起學生的發表欲望,滿足他們的寫作需要,這是語文教師的天職。課標規定“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其意義也就在此,我們絕不能忽視。
4 面向全體學生,切實幫助差生,針對他們作文中的具體問題對癥下藥,教會他們“能寫”,努力做到會寫、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