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耕地治理修復方案

      耕地治理修復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耕地治理修復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耕地治理修復方案

      耕地治理修復方案范文第1篇

      “毒地”公害

      我國耕地總量的三分之二都是中低產田,在土地數量不斷減少的同時,由于過度施用化肥農藥,采礦、工廠的重金屬污染,土地質量也在加速退化。城市雖然繁華,但土地污染卻不會被厚厚的水泥板掩蓋,它就在我們的腳下潛伏;農村雖然廣袤,但土地污染卻早已潛滋暗長,呈現星火燎原之勢,它正向每一片田野蔓延。

      土壤污染被稱作“看不見的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在內的所有污染,最終都會回歸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專家指出,許多地區的污染已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干預,土壤無法自凈,甚至可能出現三種環境報復風險。

      一是生態關系失衡,引發生態環境惡化。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長江三角洲的一項調查發現,由于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稻田生物多樣性被破壞,土壤中的蚯蚓、土鱉及各種有益菌等大量消失,農作物害蟲的天敵青蛙的數量大減,自然生態面臨危機。

      二是土壤質量下降,使農作物減產降質。重金屬污染的增加,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土壤板結,導致農產品產量與品質下降。調查顯示,由于各種土壤污染,我國糧食每年減產達100億公斤。

      三是污染糧食,影響人類生存。農業專家表示,土壤污染的最終后果將是人類“有米不敢吃”。南京農業大學在全國各地市場上進行的調查顯示,約有10%的大米存在重金屬鎘-超標。若長期食用鎘米,將會給人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

      事實證明,土地污染已嚴重影響到農產品安全、食品安全和居住環境、人體健康,更已構成國土資源環境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土地污染防治已到了必須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地步,必須成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土地的救贖

      從1994年開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等機構就對全國土壤51個化學元素進行監測,1999年開始對中國東部農田區54個化學元素進行填圖,2008年又開始建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對含78種元素的土壤81個化學指標進行探測。

      研究表明,我國土壤正出現越來越多本來沒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險元素。土壤一旦被污染,通過自凈能力完全復原周期長達千年。土壤不像水會有一個循環,土壤就擺在那里。比如重金屬在土壤中的惰性比較強,一不容易遷移,二不容易變化,頂多是從一種形態轉化到另一種形態或者通過降解向下滲,減少的速率非常慢。

      也有專家表示,土壤自身恢復這種說法其實是一個猜測而已。靠風吹雨淋移走重金屬,不能準確定量,“數百年、上千年”的說法給出來的只是一個概數,用來幫助人們理解,說永遠不能恢復都行。就像是礦山,在人類開采之前,礦山中的重金屬早就存在了成千上萬年。

      根據不同的污染物,土壤修復可采取的修復手段不盡相同。國內外的經驗顯示,有機污染物可采取熱解、焚燒及微生物等方法。而重金屬污染,很難通過化學手段徹底根除,植物修復相對更為有效。

      在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鄧家塘鄉,綠油油的草長滿了整個農田,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青色的水稻。在這塊已經被重金屬嚴重污染、無法農耕的土地上,被稱作“土壤清潔工”的蜈蚣草卻生長得郁郁蔥蔥。蜈蚣草吸收土壤中砷的能力相當于普通植物的20萬倍,通過蜈蚣草的吸附、收割,三至五年內,這片土地就可以“恢復健康”,在郴州已經有修復完工的土地恢復了耕作。

      現在,蜈蚣草已經在湖南郴州、云南個舊、廣西環江扎下了根,尤其是在廣西環江,蜈蚣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1000畝~2000畝,成為世界上最大面積的砷污染農田修復項目。

      蜈蚣草的“同盟戰友”還有東南景天,這是在廣東種植的專門修復鎘中毒農田的植物,現在東南景天在全國也有上百畝的試驗基地。

      在西北,300多畝鹽堿土地上種植了被稱作“吸毒解毒高手”的竹柳,它不僅耐寒、耐旱、耐澇、抗鹽堿,還可以吸收城市污水,消除氮磷鉀,分解土壤中的重金屬成分。

      中國的污染場地修復剛剛起步,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應用還未大面積推廣,修復技術與裝備的研發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中國也引進了很多技術,但需要先解決技術本土化的適應性問題,還要衡量引進成本,最后在實踐上能否應用還沒有定論。由于國內還尚未建立污地修復標準,究竟被污染土地修復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實則難以界定。

      土地“洗澡”代價高昂

      土壤修復的方式主要就是三種,即物理方法——直接移除換新土,好處是快,壞處是治標不治本,僅僅是污染轉移;化學方法—加化學試劑穩定固定化,減小重金屬的危害,好處是便宜而且快,壞處是污染還在,而且可能有二次污染;生物方法——用生物吸收再移除,好處是環境友好,壞處是慢。綜合來看,植物修復法更接近自然生態,從經濟投入、修復周期和避免二次污染等多方面考慮都是目前的最佳選擇。

      雖然植物修復法已經非常“實惠”,修復一噸污染土的成本已經低于200元,但是修復面積的龐大卻使總投入數額驚人。以云南個舊為例,目前治理修復面積還不到100畝,而污染面積卻在20萬畝以上,如果要全部修復,至少需要上億元的投資,這對當地財政來說是個不小的數目。

      而且目前發現的超富集植物一般都是野生植物,其種苗繁育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實現大規模種苗就更加困難,所以現今使用的是先大棚育種再移植到修復區的辦法,無疑會增加成本和操作難度。類似蜈蚣草的砷超富集植物多集中在我國淮河以南,而在淮河以北則很少發現,使植物修復法的影響范圍也大大受限。

      對于土地修復地區的村民來說,最為痛苦的則是三至五年的修復周期過于漫長,他們守在不能耕作的試驗田旁,除了等待,毫無辦法。更為殘酷的現實是,很多污染地區都等不及采用植物修復法,而選擇了“客土法”。這種方法主要是將被污染土壤深埋到水稻根系不能達到的25厘米以下,雖然運用“客土法”修復一畝污染土地要花費上百萬元,污染土壤仍然存在,甚至會繼續擴大,但是由于修復方法簡單,花費時間少,這種飲鴆止渴的方法被廣泛應用。

      在當前農業生產規模小、效益低的現實情況下,如此代價高昂、周期漫長的修復也大大降低了農民治污的積極性。多地農業部門的監測發現,為了減少生產成本,農民自購的農膜基本上不合格,往往使用0.006毫米的超薄膜,甚至還有0.005毫米的農膜。越薄的農膜強度越低,抗拉能力差,容易老化,破碎后碎塊更小,難以撿拾,相應產生的農膜殘留量就更大。不少農民反映,種一季糧掙不了幾個錢,化肥、農藥一旦用少了,莊稼立馬減產,誰都不敢輕易減量。

      其實,污土修復的核心在于如何依靠技術來降低成本和保障環境安全性。因此,經濟合理的技術方案一直是科學家們追求的突破目標。目前世界上見效最快的土壤修復技術是“納米鐵”。美國和歐洲已開始采用,一些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都可以處理,幾乎屬于比較理想萬能的修復,實驗室里一天就能見到修復效果,野外見效通常幾個星期或幾個月。但高昂的修復價格,是致命的缺點,使其難以成為最理想的修復方案。

      棕色地塊變成“唐僧肉”

      那些已經受到或將要受到污染卻未經修復的污染場地,被媒體稱為“毒地”,而在歐美國家它有一個文雅的名稱:棕色地塊。

      “毒地”危害最知名的案例是美國的“拉夫運河事件”。在1942年至1953年的11年問,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干涸的拉夫運河河谷,一直是個用于傾倒工業廢料的垃圾場。20世紀50年代后期,這片河谷陸續被開發,2000多戶居民居住于此。70年代末,各種怪病開始困擾當地居民,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奇高。在隨后的調查發現,1974年至1978年間,拉夫運河小區出生的孩子56%有生育缺陷。拉夫運河小區的婦女比搬進來之前的流產率增加了300%。當地居民不得不搬遷。

      如今,棕色地塊正成為中國城市的噩夢。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從城市搬遷的化工廠、農藥廠、鋼鐵廠等高污染場地被重新開發成了住宅小區,這些房地產開發商大力宣傳的樓盤名稱,對其進行二度包裝。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許多“毒地”尚未“清毒”就被一些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視為“唐僧肉”,建成經濟適用房等。

      從北京地鐵八通線管莊站下車,沿著雙橋東路南行,穿過一片城中村,能看到兩處隔路相對的大型社區,D社區與Y社區。D社區的居民2005年入住,入住率極高,二手房均價達到2.45萬元每平方米。據悉,D社區所處地塊曾是鐵道部防腐枕木廠的工業用地,由于大量有害化學用品的過度使用,該廠曾發生過“工人中毒事件”。雖然廠子于2001年倒閉,但在其40年的歷史中,大量的有害元素已滲入土地,使場地遭受到了嚴重污染,屬于典型的棕色地塊。然而,就在這樣未經修復的“毒地”之上,安建廣廈千萬間?

      按照土壤修復的程序,修復企業先要對污染場地進行環境評價,跟人生病去醫院“看病、診斷、治療”的程序類似,土壤采樣、實驗室化驗、分析診斷都是必須環節。但在利益的追逐下,現實版的土壤修復故事往往要粗糙得多。

      一位土壤修復工程師曾在其博客里質疑:你相信一個20年的老化工廠,調查結果是只有50平米污染土壤嗎?你相信一個生產十幾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場地里沒發現苯系物嗎?你相信現場五顏六色,結果只有兩種重金屬超標嗎?在一天幾十萬元的銀行利息壓力下,房地產商選擇土壤修復多出于無奈,往往將土壤修復流程簡化成兩個程序:挖干凈,拉走。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我國棕色地塊的土壤修復,實質上是非常有限的,若在這樣的土地上居住,極有可能上演中國的“拉夫運河事件”。但他同時強調,危害需要通過長期積累才可能顯現。

      還有多少看不見的污染?

      土壤污染帶來的惡性事件,一次又一次地刺痛了國人的心,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土壤污染狀況始終沒有權威公布,一年一度的環境公報也鮮有提及。權威信息缺失,已經導致人們的普遍焦慮,人們急于知道,究竟有多少“看不見”的土地污染在威脅人的生命安全?

      北京律師董正偉曾向環保部提交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全國土壤污染情況調查的數據、調查依據、污染成因和防止措施以及方式方法”。但環保部以“國家秘密”為由,予以拒絕。中國的土地已被污染到如此種程度,環保部卻還在以“國家秘密”給自己當遮羞布,著實令人心寒。

      環保部近期的《2012中國環境狀況公報》稱已經完成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這說明相關部門對污染情況不是沒有掌握,秘而不宣地刻意隱瞞,讓公眾獲知艱難。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也損失了公眾信任,甚至還會因謠言四起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污染“家底不清”,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一面是“1.5億畝耕地污染”“華南部分地區50%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等數據廣泛流傳,一面是污染源情況不明,農民無辜受損、消費者無所適從。

      耕地治理修復方案范文第2篇

      1化學農藥使用對環境的污染途徑和特征

      1.1化學農藥使用對土壤的污染化學農藥使用對土壤的污染來源和途徑有:①以防治地下病害為目的直接在土壤中施用的農藥;②噴霧施用時滴落到土壤中的農藥;③隨大氣沉降、灌溉或施肥等方式進入土壤中的農藥。進入土壤的農藥被粘土礦物或有機質吸附,其中有機質吸附的農藥約占土壤總吸附量的70%~90%,成為導致土壤酸化、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土壤質量惡化的重要因素。據測算,我國受化學農藥污染的土壤面積高達667萬hm2,占可耕地面積的6.39%,農田土壤中農藥殘留檢出率較高,如上海地區2413個土壤樣點中農藥滴滴涕的檢出率高達98.12%,其中176個樣點的滴滴涕含量甚至超過國家土壤環境標準中的I級標準。農藥進入土壤后會發生物理、化學和生化等各種反應,除了土壤有機質含量、pH、濕度、溫度、光照和微生物等環境因素對農藥降解有影響,農藥的類型、化學結構也是影響其土壤降解的重要因素,如有機氯類殺蟲劑“滴滴涕”、“六六六”等則可在土壤中殘留多年,而有機磷殺蟲劑“敵敵畏”、“丁烯磷”等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則只有幾天,甚至更短。不同類型農藥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通常為含重金屬農藥>有機氯類農藥>取代脲類、均三氮苯和大部分磺酰脲類除草劑>擬除蟲菊酯類農藥>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有機磷類農藥;農藥的化學結構、功能團類型等對農藥土壤殘留半衰期的影響規律一般是-NO2(>60d)>-HSO3(16d)>-OCH3(8d)>-NH2(4d)>-COOH,-OH(1d),在苯環上帶有兩個取代基的農藥,其降解半衰期則與取代基的種類和位置相關。

      1.2化學農藥使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化學農藥使用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來源和途徑有:①大氣中隨降水進入水體的農藥;②土壤殘留農藥隨地表徑流或農田排水進入地表水體;或向下淋溶進入地下水;③直接用于水體的農藥,或在水體中清洗施藥器械;④農藥廠向水體中排放的廢水。農藥在水中的降解也受到環境因子(水質、水溫、pH、光照和微生物等)和農藥行為特性(水溶性、吸附性、水解和光解等)的綜合影響。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地表水中化學農藥殘留狀況的特征為,單一農藥殘留濃度較低,但殘留農藥品種多、檢出頻率高,部分水體中復合存在的殘留農藥已對水生生態系統產生危害。農藥在地下水中的殘留狀況也不容忽視,河北省盧龍縣地下水農藥殘留狀況數據顯示,100個地下水樣品中涕滅威(及其代謝物涕滅威砜)、甲拌磷和特丁硫磷的檢出率分別達到12%、11%和4%。相對地表水中的農藥殘留狀況研究而言,我國對地下水中農藥殘留的數據資料較少,然而由于地下水在我國總供水量中占到兩成,特別是在北方缺水地區地下水甚至占到供水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必須高度重視農藥對地下水的污染控制管理,尤其是在降水豐富、地下水層較淺的地區要避免使用水溶性強,吸附性弱,降解半衰期長的農藥品種。

      1.3化學農藥使用對農作物的污染化學農藥使用對農作物的污染來源和途徑有:①直接施用在農作物上的農藥通過植株表皮吸收進入作物體內;②作物通過根系將殘留于土壤中的農藥吸收,經過體內的遷移、轉化后將農藥分配在整個植物體內;③作物植株通過呼吸作用吸收的大氣中農藥;④大棚作物使用的農藥熏蒸劑,或農產品貯存時使用的保鮮噴藥等。我國農作物和食品中化學農藥殘留問題嚴重,農業部曾對全國50多個蔬菜品種、1293個樣品進行檢測,結果顯示蔬菜中農藥殘留合格率不到80%,甚至衛生部、農業部明文規定禁止使用的高毒農藥都有相當比例的檢出。

      1.4化學農藥使用對環境生物的污染化學農藥對環境非靶標生物的污染和暴露途徑有:①施藥過程中,通過經口或經皮途徑對非靶生物的暴露;②施藥后污染非靶生物棲息地,生物通過攝取受污染的食物、飲水,或接觸到受污染的空氣、土壤、水;③生物將顆粒型農藥誤認為是粗砂或種子而食入等;④食物鏈的傳遞,難降解、生物富集性強的農藥可以在不同的生物體內逐級傳遞、濃縮。例如某水體中小于0.02μg/L的滴滴涕經吸附作用與食物鏈的生物富集作用,濃度在底泥中可達390μg/L,在虎斑魚脂肪中達到5000μg/L,而在食物鏈頂端生物鱷魚的脂肪中則可高達34200μg/L,通過食物鏈傳遞,生活在該地區的野生生物都暴露在“滴滴涕”農藥的危害風險之下。

      2化學農藥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農藥環境管理職責不清晰,監管不力1997年國務院《農藥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農藥管理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形成以“農藥生產和經營中實施農藥登記制度、農藥生產許可證制度、農藥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制度和農藥經營許可證制度”為核心的“四證”制度,“四證”制度是農藥管理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重要標志。然而,我國農藥管理偏重化學農藥的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而農藥使用的安全監管則相對薄弱。《農藥管理條例》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農藥監督管理工作”,其中“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農藥監督管理工作,存在部門分工不明確,職責含義模糊的缺陷。條例的第二十七條“使用農藥應當注意保護環境、有益生物和珍稀物種”中,既沒有規定明確的監管主體和對象,也沒有提出明確的保護制度和措施。農藥環境監管職責不明確成為農藥環境管理工作難以推動的主要根源。

      2.2農藥廢棄物環境管理中存在盲點農藥廢棄物環境管理是當前我國農藥環境管理中的薄弱之處。農藥廢棄物包括被禁止使用但仍有庫存的農藥、過期失效的農藥、假劣農藥、農藥施用后剩余的殘液、盛裝農藥容器的沖洗液、農藥包裝物(瓶、桶、袋)、被農藥污染的外包裝物或其他物品等。我國每年廢棄的農藥包裝物約有32億多個,包裝廢棄物重量超過10萬t,而包裝中殘留的農藥量占總重量的2%~5%,約占我國農藥年平均使用量1%。然而農業部數據顯示,抽樣調查地區80%農戶的隨意丟棄、傾倒農藥包裝物和剩余農藥,農藥廢棄物已成為環境中農藥污染的主要來源。凡是生產和使用農藥,就會產生農藥廢棄物,為此美國、加拿大、德國、比利時和巴西等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分別建立了符合本國特色的農藥廢棄物管理模式。我國《農藥管理條例》中雖然也指明了農藥包裝廢棄物的環境危害,但規定內容籠統,沒有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加之農藥銷售收益與回收處置責任不對等,農藥生產銷售企業多未對包裝物進行充分回收和利用,成為農藥環境安全管理中的盲點。

      2.3農藥環境污染監測能力落后為使農業環境監測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早在1991年農業部就曾建立農業環境監測報告制度、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制度及農業環境監測年報制度,但這些制度未能在農藥環境安全監管中充分發揮作用。究其原因,一是農藥環境監測能力不足,基層環保機構人員水平、專業設備較低,無力開展農藥環境監測工作,導致我國農藥環境污染整體狀況不明,很難采取針對性強的農藥環境污染防治措施。二是農藥環境質量標準嚴重不足,農藥活性成分多達有700余種,我國常用的農藥活性成分也超過200種,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分別只規定了2種和13種農藥的污染值,遠遠不能滿足農藥環境監測需求。

      2.4農藥隨意使用現象普遍我國農業生產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型為主,許多農民知識水平低,缺乏科學用藥知識,常常根據經驗選擇農藥品種,隨意用藥的現象非常普遍。很多農民甚至包括基層農業管理人員都忽略了農藥是毒性物質的屬性,只把它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不按規定配兌農藥、任意加大用量和增加施用次數的現象十分普遍。農業部對全國21個省的23個縣市1099個農戶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90%的農戶選購農藥時首先考慮防治效果,而不考慮農藥毒性;90%農戶施藥時不采取安全防護措施;70%農戶不知道農藥超標對人體的危害;大多數農戶不按照規定的農藥安全間隔期施藥和采收農產品。另外由于農藥經營者、使用者僅承擔農藥購買成本、施藥時的勞動成本,不承擔農藥使用后的環境成本、社會成本,也是導致不合理、不科學使用農藥的重要原因。

      2.5農藥環境污染修復技術存在局限在現代農業環境中,農藥的累積速率要遠遠高于環境介質的自凈能力,為加快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中的農藥降解速度,消減環境中的殘留農藥,科研人員已開發了物理、化學、生物等不同類型的修復技術。物理修復技術包括客土法、低溫熱解吸法、蒸氣浸提法、焚燒法等,化學修復法包括淋洗法、溶劑浸提法、脫氯法、電化學法等。物理和化學修復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有效的去除介質中的污染物,但是物理和化學修復方法卻普遍存在工程量大、處理成本高,處理過程可能產生二次污染,甚至對土壤結構也有一定破壞的缺陷,因此并不適用于農藥面源污染的環境治理。生物修復技術被認為是近年來最具有發展前途的面源污染治理技術,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復法、植物修復法、酶修復法和堆肥修復法等。生物修復技術成本低,對土壤原有結構破壞小,不會造成環境的二次污染,適用于農藥使用引起的面源污染治理。然而,生物修復技術也存在修復周期長、外界環境條件影響較大等限制因素,很多技術還處在實驗室或小規模野外試驗階段,在大規模的實際應用中處理效果不穩定,仍有待深入研發。

      3化學農藥使用環境污染防治管理對策建議

      3.1明確農藥環境污染防治管理職責,加強各流程監管建議進一步明確農業、環保、工信等部門在農藥的生產、經營、運輸、貯存、使用和廢棄物處置等不同環節中的監管職責,根據職責范圍分別制定農藥環境監管制度,相互銜接、充分協調,有效地落實農藥監管職能。特別針對農藥使用環節,盡快明確監管主體和對象,制定具體的農藥使用環境安全監管實施細則和方案,對重點關注農藥品種實行跟蹤評估管理,將登記后可能造成環境危害的農藥品種列入定期的環境監測項目,如有監測數據表明某種農藥對生態環境有危害,則要對其進行再評審,一旦確定其危害即禁用或限用該農藥。對于農藥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等環節建立完善的產品追溯體系,對于已經禁用或限制使用的農藥,嚴格限制其在市場中的流通。

      3.2健全農藥廢棄物環境管理制度,實現農藥廢棄物統一回收處理建議建立針對農藥廢棄物管理的專門條例、法規,開展農藥廢棄物回收和處置管理制度和配套研究,通過學習其他國家的管理模式、處置技術,結合現有農藥廢棄物管理試點經驗,制定和建立出符合實際、便于操作的農藥廢棄物管理實施細則和配套技術,使農藥廢棄物回收和處置有章可循、有法可治。在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條件下,建議由政府引導或組織,建立農藥包裝物回收點,通過回收補貼等方式收集農藥廢棄物,為工業化處置廢棄物提供基本條件,解決現有農藥廢棄物的環境污染問題。另外,開展農藥廢棄物合理降解利用的相關研究,提出可用于生產的利用轉化途徑,逐步建立完善的農藥廢棄物回收利用產業鏈條。

      3.3提升農藥環境污染監測能力,開展農藥環境污染狀況綜合評估提升農藥環境污染監管能力,一是要提高基層環境監測機構人員的技術能力,改善設備條件,提升監測能力;二是開展農藥環境質量標準基礎研究,制定土壤、水等環境介質中不同農藥污染控制閾值,為監測評估提供評判依據。同時建議農業和環保部門聯合組織開展系統的、全面的農藥環境污染監測計劃和綜合評估,由于農藥自身的特性和環境條件等多方面因素,不同種類農藥在不同環境中殘留水平差異顯著,因此取得土壤、水、空氣和生物樣本中農藥殘留的基礎數據非常重要,可為確定優先控制農藥品種提供科學依據。在對整體狀況綜合評估的基礎上,針對污染嚴重程度,制定相適宜的治理利用方案并在相關責任部門監督下落實執行,逐步改善農業環境。

      3.4推廣農藥科學使用技術,樹立農民的環保意識建立高效的農藥使用技術推廣體系是防控農藥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通過借鑒他國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建立由農業管理部門、農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共同參與的農藥使用技術推廣平臺,可由農業管理部門制定農藥使用技術推廣規劃和項目,農業協會負責推廣項目的具體組織和實施工作,科研院所則承擔推廣項目的技術研發和示范,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農藥使用技術推廣體系。通過有序的組織體系,利用基礎教育、技術示范、專家入戶等多種方式,推廣新方法、新技術、新產品,不僅要提高農藥使用者的技術水平,更要樹立其科學、環保的用藥意識,從終端用戶防控農藥濫用。同時還可以運用市場供求的杠桿功能,加強對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檢測和監管,增加農民使用高毒或高殘留農藥的成本及風險,使農民被動的合理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3.5加大農藥環境面源污染修復技術開發農藥環境面源污染具有農藥污染物復雜、覆蓋面積大、修復工程量大的特點,針對農藥面源污染特點,開發適合于原位、快速、高效,不易產生二次污染的修復技術是保障農業清潔生產和食品安全的基本前提。根據修復地點,生物修復技術分為原位修復和離位修復兩大類型,原位修復是在污染場地直接開展的污染治理技術,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富集或降解、生物通風等;離位修復是將污染土壤轉移后,在生物反應器、修復濾塔中進行處理,以上技術都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農藥種類、品種不同,特定的生物只能修復特定的農藥,同時修復環境的營養物質、溫度、濕度和pH等都影響生物活性的發揮,各種生物修復技術也都有其局限性或適用范圍。研究人員應根據修復場地的環境、生態和用途等各方面因素,綜合應用各類技術方法,突破單項修復技術的應用瓶頸,開發建立農藥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技術,實現農藥污染環境的高效、安全治理。生物修復技術的開發是環境化學、生物學、毒理學等學科的綜合應用,隨著化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理論和技術的發展,也必將促進生物修復技術的蓬勃發展。

      4結語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另类少妇17p|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hairy多毛pics大全|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aⅴ在线资源|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在线观看亚洲天天一三视|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不卡|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中日韩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jizzjizz在线播放久|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亚洲一级黄色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百度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亚洲无砖砖区免费|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