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學基礎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情境認知 教學模式 初探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6-0219-01
情境是大學英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對情境認知理論的有效應用將直接影響英語教學的效果。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語言才得以正確地應用和表達。正如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所說的:“如果沒有語言情景,詞就沒有意義,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話語也只有在情景語境中才能產生意義。”語言所表達的詞、句、篇來源于情境,又不能脫離情境。本文分析情境認知理論的性質,并將其與大學英語教學相結合,探討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一、情境認知理論的性質
學習是個性化的、內部智力轉化的過程。知識是鮮活的實踐,情境認知理論將關注的焦點從個體轉到了社會文化場景,及人們在該場景中的活動上。情境認知理論認為,知識是通過人們在社會中的鮮活實踐而逐漸增長的。這些實踐是“有意義的行動,以及這些行動彼此間存在意義關系”。情境認知理論鼓勵學生動手去實踐,鼓勵學生運用思維技能進行思考。同時,情境學習也提供了一個更加真實的方法,將獨特的情境概念化。
二、情境認知理論與英語教學整合的優勢可以用4C來表示
4C即在Context(情境)中,可實現Communication、Culture 和Community。四要素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相互關聯與滲透的。Communication交際: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能夠參與對話、表達感情、交換意見、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Culture 文化:能夠增進學生對他國社會文化內涵的認識,加深對其他民族風俗習慣的理解。Community社群:學生能夠在校內外的環境中使用英語。
三、基于情境認知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內容
(一)設計教學環境
從教學環境來講,教師堅持做到用英語組織教學,這是基本的也是必須的要求。教師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意愿。盡管學生由于基礎差等原因,在教師開始用全英文教學時學生學起來會比較吃力,但教師一定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并多多鼓勵。很多大學英語教師都喜歡采用daily report這種方式鼓勵學生說、練英語,事實證明,這是比較有效地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的方式,也是增強學生自信心好方法。課前3分鐘的講臺屬于值日學生,他們可以進行朗誦、演講、歌曲、對話、電影配音等各種形式的英語活動。再由其他學生從語音、語調、表情、內容、交流、互動等方面評定最終成績。這種簡單有效的方式對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鍛煉口語表達膽量、養成英語思維習慣等是大有裨益的。
(二)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
情境雖影響認知,但它不能保證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教師要將英語教學內容以適當的方式,鑲嵌到已經設計好的教學情境中,促進學生在情境中將知識活化。以問答、討論、演講等形式呈現教學內容,突出實際需求和真實意義,實現交換思想、獲取信息、解決問題的目的。觀看英文原版、多媒體教學拓展情景教學,也是不錯的教學內容。
(三)設計合理的激勵手段
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在應用于情境教學中,應用多種教學手段,特別是激勵的手段,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利用角色扮演這種重要的激勵手段,可以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內容,在生動活潑的環境中輕松學習。此外還可利用適當的指導、輔導和建議等激勵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
(四)設計有效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在教學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將情境與評價融合在一起,能使情境創設發揮更大的價值。教師采用情境化的評價方式,設計具有真實性、情境性的作業或測試,嘗試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評價的主體多元,并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教育中的各種元素,可以使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造能力。
探討情境認知理論的性質,發揮情境認知理論與英語教學整合的優勢,探尋基于情境認知的英語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激勵手段及采取有效的教學評價,對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周奇.情境創設與意義建構[J].江西教育科研,2002(03).
[2]王文靜.基于情境認知與學習的教學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
[3]徐霞.情境認知視角下的教師教學行為研究[D].寧波大學,2011.
[4]呂明.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5).
[5]呂明.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學科
數學
課題
角的初步認識
課型
新授
課時
1
教材分析
《角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學過的平面圖形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及它的特點,初步學會畫角。
2、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豐富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空間觀念。
3、積極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
2、掌握畫角的方法,通過直觀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學難點
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教具準備
PPT、尺子、練習紙、圓紙片、小棒
教學步驟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昨天同學們觀看了微課視頻,認識了一個新的圖形,叫做什么?(角)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和研究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回顧微課,探究新知。
1、猜一猜,從常見的平面圖形引出“角”。
同學們,屏幕上的這些圖形被紙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們分別是什么圖形嗎?
生一一說出。
師:你是憑什么猜出這些圖形的?
生:根據露出來的角。
2、引導學生歸納角的共同特征。
師: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3、(課件)出示: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角。是的請畫“√”,不是的畫“×”。
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三、學會畫角,加深認識。
1、課件演示畫角的方法。
2、畫角應該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畫。
生2:先畫一個頂點,再畫兩條邊。
3、生獨立嘗試畫角。
師巡視,投影學生作品,其他同學評價學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個同學從學具盒里拿一個角,你拿到的角是長方形上的角嗎?
指名學生到講臺比一比,引導學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較下面兩個角的大小,大的畫√。
引導學生如何比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3、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關系嗎?
觀看小故事:紅角和藍角之爭。
小結: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系,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五、操作活動,進一步深化角的認識。
1、請同學們拿出兩根小棒,自己做一個角,并跟同桌說說頂點和邊。
你能將角變大嗎?能將角再變小嗎?
2、請同學們拿出圓紙片折一個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知識?誰愿意給大家說一說。
歌謠總結:我是一個小小角,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想知我的大與小,只看張口不看邊。
七、欣賞生活中的角。
板書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
邊
頂點
邊
共同特征:
關鍵詞:高中數學;皮亞杰;發生認識論;高效;主體
發生認識論由瑞士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皮亞杰提出,其本質即兒童的心理發展是主體對某一客觀活動的逐漸適應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動態平衡。而高中數學教學本身也是一種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及技能、思想的教學活動,實質上也是一種為了適應環境而組織實施的教學體驗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也提出,高中數學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學生的認識基礎和現有發展水平之上,要真正使學生深入掌握數學思想及技能和方法,知其所以然地獲得廣泛的數學教學活動經驗。[1]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上,基于發生認識論的背景展開教學活動,對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成長都具有重要意義。
1.基于發生認識論背景下的高中生數學學習特點分析
認識發生論從獨特的角度來分析人類的認識形成發展過程。而教學是一種師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要發揮教學的最大效果,教與學的有力配合才是關鍵。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認知發生特點,也要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從學生的自身實際出發。具體到教學層面上,發生認識論指出,高中生的思維發展已經超越運算階段,具有抽象邏輯推理、關注假設命題的能力,同時能夠結合假設命題作出邏輯推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可能性及經過系統性的評價和分析,最終做出合理判斷。這個發展過程也說明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思想、技能,進而形成數學思維的思維過程。
2.基于發生認識論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
(1)符合學生數學認識發展。根據當前新課標的要求及認識發生論部分觀點可以看出,[2]高中數學教學本質上就是一個數學活動體驗過程。數學思維的培養實質上就是對學生原有的認識水平的進一步升華。[3]再者,一個班級人數眾多,每個學生的家庭及社會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個體上的客觀差異也就在所難免。所以在教學活動的體驗上可能就會存在部分學生重復某一認知水平,而部分學生無法接受下一階段的認知水平的升華。在某意義上說,高中數學教學就是要幫助學生整合數學認知活動,將之前思維上存在的盲點進一步升華。例如,設橢圓―+―=1(a>b>0)的焦點分別為F1(-1,0)、F2(1,0),
直線l:x=a2交x軸于點A,且AF1=2AF2。
(Ⅰ)試求橢圓的方程;(Ⅱ)過F1、F2分別作互相垂直的兩直線與橢圓分別交于D、E、M、N四點(如圖),若四邊形DMEN的面積為―,求DE的直線方程。
評注:解決此題目時,教師指導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解題,就要肯定他們在解題中的思路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的能力。而對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就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有針對性、分層次地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原有的認知水平。
(2)教師教學能力培養。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活動過程。就是說教師某一程度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影響也十分巨大。當前,我國教師專業素質培養更多的是從專業知識水平出發,忽略了教學能力素養的培養。再者,教學能力與數學知識是不同的概念,對教學效果影響最大的是教學能力。即使教師的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中心地位,但是教學能力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在教師的職前或者職后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性教學能力培訓就十分必要。
(3)多樣性的教學平臺及完善的教學體系。皮亞杰的認識論在自然情境中仔細觀察兒童對外界的事物的處理問題的智能反應,認真探索兒童在運算及推理方面如何思考,總結出兒童的思考能力及處理問題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4]要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就要充分做好教學方式及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有力結合。教學活動要重視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引導學生對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增強建模能力和了解其用途和適用范圍。再者,高中數學是一個系統的學科,所以,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發生認識論背景下,建立一個完善多樣的教學平臺及教學體系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游蘭香.皮亞杰心理發展觀的教育意義探析[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S1).
[2]馬艷麗.對皮亞杰《發生認識論原理》中教育觀點的理解[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09(02).
關鍵詞:經濟理論基礎;現代化課程體系;人才培養
一、經濟理論基礎的重要性
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本科生的學科基礎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并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理性思維,依靠嚴格的邏輯推理而闡釋的課程。因此,在高等學校經濟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中國的經濟學人才培養現代化要求強化基礎理論課教學,理論課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在經濟學人才培養中需要加強基礎理論課教學。經濟學理論基礎建設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的經濟學應用人才,并使他們將這種能力應用在應用學科上,為應用學科服務。這就在人才培養的素質與能力上要求加強經濟學基礎理論課教學。可見,經濟理論基礎教學是經濟專業的核心。
(一)經濟理論基礎教學是培養經濟學專業人才的核心
經濟學專業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專業,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結合我國國情和國外經濟學教育的成功經驗,使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主要的分析方法,通過對理論的扎實理解和把握,將其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經濟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知識、能力、素質兼備,致力于培養具有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夠向相關領域擴展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強化經濟學理論基礎也體現了經濟學教育的本質屬性。自1998年,教育部開始提高高等學校基礎理論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陸續實施高等級的教學改革項目和相關的配套建設,目的在于應對新世紀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經濟領域和貿易領域的競爭和挑戰,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經濟進入新常態提供理論的支撐和人才的需要。
(二)經濟理論基礎教學是培養經濟專業人才的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學專業人才逐漸被全社會所認可并且需求不斷增加。經濟專業人才主要從事的部門集中于政府部門、金融機構、企業和教學科研部門。其中,政府部門需要制定經濟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和經濟改革,金融機構需要進行投資產品設計和融資決策,企業要制定定價策略和多方博弈,教學科研部門要進行經濟學的教育并應用經濟專業知識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以上這些現實的社會需求急切需要提高經濟學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需要熟悉現代經濟學的前沿知識,具備向經濟學相關領域學習和滲透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依賴于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二、目前中國經濟理論基礎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高校經濟理論基礎培養普遍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專業課不夠深入。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同,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了其經濟學理論課程分為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再加上總學分的限制,會導致單門課程的學時不足,由于學時的限制,很多高校就只能開設初級經濟學,少有學校開設中、高級經濟學課程。而國外發達國家本科經濟理論的培養已達到高級層次,即使在其他轉型經濟國家中,經濟理論的培養也達到了中級層次。由于經濟學理論自身的特點,只有充分的深入研究才能解釋實際問題,停留在初級層次則極大的限制了學生對經濟學的認識并造成了不能靈活應用的局面。第二是輔助課程不足。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要學好經濟學這需要很高的數學基礎和邏輯分析能力,所以數學課程的設置對經濟學理論的學習至關重要。從發達國家的課程培養中可以看出數學課程多并且很有深度,頂級大學對數學要求更高,甚至開設面向理工類的數學課程。雖然目前我國經濟專業也開設數學課程,但難度不夠并且沒有針對性,這就影響了對數學基礎要求較高的課程如計量經濟學的理解。隨著經濟學理論的深入對數學的要求也會越高,所以數學基礎的不足也會阻礙對高級經濟理論的掌握。
三、經濟理論基礎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滿足經濟學專業的要求和社會對經濟專業人才的需要,經濟理論基礎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以優化新課程體系和改進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教學方法為突破口,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重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一)建立現代化的課程體系
現代化課程體系是經濟專業教學的根本,要通過理順學科發展的邏輯、認清開設課程對經濟專業的價值、重視社會對經濟專業人才的需要方向來不斷調整優化課程體系。現代化課程體系要在注重理論知識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具有開放性、靈活性和可控性。為達到以上要求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1.注重基礎。本科生入學的前兩年,正是學生學習興致比較高的兩年,在人才培養中,除了開設公共基礎課外,專業基礎課的導論性質的引導很重要,設立入門式的經濟學導論,使學生能夠在大一的時候就接觸到與專業的相關課程,培養經濟學的學習興趣,這為后來繼續學習中高級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2.擴寬口徑。改變單一的學科課程結構,廣泛設置種類較多的選修課程,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在學生對經濟學專業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再進入難度較大的專業課程學習,拓寬學習口徑,開拓視野。專業課除了計量經濟學等必修科目以外,還應開設豐富的選修課供學生選擇,課程需要涵蓋思想史以及方法論方面,同時還要注重與理論相結合的社會實踐,以及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撰寫。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有利于加強基礎、全面發展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現代化的教學模式相結合,突出自主學習的重要性
改革傳統教學方式不意味著摒棄傳統,而是需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統的講授方式在對邏輯性很強,突出學生與老師互動的交流上有突出的優勢,但是針對自主學習性以及時間安排的靈活性上則沒有優勢。因此,需要加入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最主要的就是“慕課”、“微課程”等網絡教學手段的引入,利用現代科技的發展,建立網絡平臺,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熱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自主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經濟學教育注重批判意識和創新精神,只有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才可能具備這樣的素質,才能夠實現學生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培養。
(三)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實施有針對性的“訂單式”培養
為適應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在教學中,不僅要加強學生對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理解,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方法論意識,進而具備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鑒于此,需要重視經濟學專業綜合實踐類課程的設置。在經濟學的培養方案中,除了原有的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這些實操的培養方式以外,還應開設社會實踐類課程作為必修課,增加學生對實際問題的領悟能力,讓實踐教學有別于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在課堂教學上也應注重應用人才的培養,在理論課堂上引入實驗經濟學的具體案例,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此,需要利用學校的資源,利用研究所和實驗室,為教學實踐提供支持。此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類別的實踐教學基地,將專業課和專業技能培訓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增加感性認識。與企業合作可以盡早地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如果能夠很好地與就業導向相結合,對產業發展進行很好闡釋,就可以達到對接產業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訂單式”培養,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無縫銜接,同時也會激勵產業部門中的優秀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甚至對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都有促進,實現學校和企業的雙贏合作,培養實踐性創新人才,滿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經濟理論人才的需求。
(四)經濟學與其它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
經濟學的學科特點更強調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我國大部分高校培養的是重理論基礎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需要與其他學科融合才能更好地為服務社會。經濟學與法學的融合,可以通過機制設計提高法律的執行效率;經濟學與數學、統計學可突現更深度的融合,微觀經濟活動通常是以一些數理模型為基礎,理解和運用這些數理模型需要較深的數理知識,在數理經濟學領域,通常運用大數據處理統計數據等;在社會學領域,也可以運用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研究與人們生活與發展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同時,彈性地開設靈活性的課程,以及當代經濟學的前沿性課程。由于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化不斷加強,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學生學習的方式也由原來的單頻道轉為雙頻道或者多頻道,因此,必須根據這些特點,根據社會的變化設置經濟學專業課程,實施教學內容的動態性改革,淘汰舊課程、舊內容,引進新課程、新內容。在經濟理論基礎的培養上,緊跟經濟學專業的最新發展,對經濟類專業課程進行升級改造,優化課程內容,不斷吸收經濟學科發展的前沿理論,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發展前沿和最新動態,培養經濟預測的能力,使課程設置具有前瞻性,打開學生視野。
1.1存在的困難。如前所述,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具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張益豐、周衛民(2010)通過序次Probit模型,得出學習統計學等前期課程對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貢獻顯著。對于一般院校經管類專業學生來說,大多數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更有一些學生是以文科生身份進入大學學習的,數學基礎不扎實進一步導致學生在經濟學、統計學上的欠缺,尤其是繁冗的數學推導過程,估計參數的多種方法的差異,模型結構的復雜關系等都使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望而生畏,同時正是由于自身相關理論基礎薄弱致使學生缺乏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勇氣和興趣,這些均制約著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1.2存在的主要問題
1.2.1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脫節。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其教學一般包括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兩個環節,我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共計40學時,其中理論學時30,實驗學時10,通常情況下,理論教學完成后安排實驗教學。課堂教學側重理論知識講授,一方面數學公式繁多、邏輯推理冗長,另一方面理論學時不足,課堂講授僅能安排最為基礎的內容,有時,為完成教學計劃,課上任務過多,學生接受起來難度較大。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踐掌握主要體現在相關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應用與估計結果的統計分析上。實驗教學通常是在理論學時完成后根據實驗室應用情況安排,理論與實驗教學上的時間斷檔使得學生在進行實驗操作過程中由于理論知識模糊導致實驗教學效果欠佳。
1.2.2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計量經濟學教學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環節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講授,而假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經濟學、數學以及統計學基礎,尤其是經濟學,然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學習該門課程的目的以及實際應用并不清晰,并且,在實際研究中,應用的計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學時理論教學中的基本內容所能滿足,真正涉及的是更為高深的計量經學模型方法,如時間序列分析、面板數據模型等,有些學校針對這些具體模型設置了專門課程,僅計量經濟學相關課程多達幾門。因此,理論與實際應用的脫節致使學生對這種以模型分析為主研究實際經濟問題的方法更難掌握,因此,教學任務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基本入門,很難收到滿意的效果。
2計量經濟學分層教學模式
胡靜波(2014)認為分層教學以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為條件,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根據不同群體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對分層教學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認識,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學生個體差異與因材施教。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與學生基礎的差異性決定了對該門課程有必要進行分層教學。
2.1分層走班模式的實施。所謂分層走班指學生在進行某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在教師指導下,根據自己在本科中學習程度的不同層次以及對該學科的不同學習能力和興趣等,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教學班,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同一科目同時授課,學生分別到相應的班級進行上課的一種不固定班級、流動性的學習模式。我校計量經濟學一般為大三、大四年級開設,并且每學期均安排此門課程開課,一般情況下,每學期5-6個行政班,分層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將這些行政班分成3個層次,分別對應高、中、低層學生,劃分標準兼顧學生意愿與其理論基礎,但應以前者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分層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它本身就是一種運動式的、大范圍的分層(劉樹仁,2001)。三個層次中,第一層次設置1個班級,學生數量可規定為學生總數的20%(并可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第二層次2個班級,約占學生總數的35-40%,第三層次2-3個班級,學生數量約為總數的40%-45%。第一個層班級人數最少,屬于小班制授課,根據學生數學、經濟學、統計學課程成績進行綜合排名,并結合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興趣進行組合,課堂講授與實際應用都要求精求深。鑒于學生基礎較好,因此可以適當增加講授內容,設置不同的教學計劃,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利用所學知識達到分析、解決經濟問題的目的,以及為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激發同學們的科學研究興趣,可以考慮增設應用計量經濟學方法的研究性論文的講解與撰寫,切實提高該層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與能力。對于第2層次班級與第3層次班級,原則上理論授課內容一致,但要求掌握的知識深度會有所差異,第3層次班級教學以計量經濟學基本入門為目標,少一些理論推導,多增設一些應用所學基礎的實際案例的講解。
2.2班內分層模式。同一班級,學生的理論基礎、認知能力、學習興趣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分層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級內部人員差異縮小,教學效果更容易體現,但學生整體差異仍然存在。對于公共基礎課程實施分層走班模式的高校較多,而對于專業課程則相對甚少,有時源于條件不足分層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實施,此種狀況下,可以考慮在原有教學班級內部進行分層。具體分層的環節涉及目標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分層、評價分層等。所謂目標分層就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要求,高層次高標準當然也要高要求,具體分層目標可以結合本專業學生實際情況而做出相應調整。無論是分層走班還是班內分層模式,其共同點就是承認學生差異,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進而因材施教。通常情況下,會將學生分成三層,即高、中、低層。對于高層學生,(1)適當擴大并加深課堂教授內容,梳理、明晰計量經濟學知識結構,為學生進一步學好《計量經濟學》指引方向;(2)增加使用計量經濟方法的研究性論文的講授與撰寫,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3)加大課后練習,強調軟件應用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容對應的軟件操作能夠熟練掌握,由于課堂理論與實驗學時均有限,若要達到預期目標,學生需適當利用課后時間進行練習。對于中、低層學生,不太容易區分與定位,但課堂講授應盡量避免繁瑣的原理推導,學生應能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軟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