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系統理論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產生
區域創新系統的產生是一個演化積累的過程。對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創新理論,從而把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產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二十年代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一書中首次將“創新”引入經濟學的范疇,提出了創新理論,并認為創新是新技術、新發明在商業中的首次應用,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實現生產要素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
第二階段是創新系統概念的提出。門斯在其《技術的僵局》一書中分析創新與經濟發展周期的規律問題時,研究了基本創新的集群式出現的現象。創新集群概念的出現可以被看作創新系統概念的一種重要形式。
第三階段是英國學者弗里曼在1987年研究日本的技術政策和經濟績效時,在《技術和經濟運行:來自日本的經驗》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他將國家創新系統定義為: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中的各種機構組成的網絡,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相互作用促進了新技術的開發、引進、改進和擴散。
第四階段是隨著國家創新系統研究的逐步深入,眾多學者發現,如果缺乏區域的支撐,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會特別的空泛和籠統,不能很好的解釋區域層面上的創新活動,因此難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1992年英國學者庫克首先提出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并在其后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較早和較全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從而開創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的先河。此后,眾多的國內外學者專家在此基礎上對區域創新系統理論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從整體上看,區域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的基礎和分支。而從產生的時間上看,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是產生于國家創新系統理論之后,是在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分析研究深化之后產生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是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延伸,它是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區域化和本地化。
二、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整體研究
(一)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和涵義。最早提出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英國卡迪夫大學教授庫克對區域創新系統的定義是:企業及其他機構經由以根植性為特征的制度環境系統的從事交互學習。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庫克的定義:(1)交互學習;(2)環境;(3)根植性。
還有其他國外的學者也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定義。瑙韋萊斯和里德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區域內一套經濟的、政治的和制度的關系,能促進知識迅速擴散和產生最佳業績的集體學習過程。”
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從國外迅速傳到了國內,國內眾多學者在借鑒國外對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基礎上,融合了我國的具體實踐,提出眾多對區域創新系統概念的定義和看法。如黃魯成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在特定的經濟區域內,各種與創新相聯系的主體要素(創新機構和組織)、非主體要素(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以及協調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網絡。
丁煥峰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指一個區域內參加新技術發展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以及政府組成的為創新、儲備、使用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
以上觀點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進行了描述。綜合分析已有區域創新系統的定義,可以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概念的內涵有以下幾點:(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間范圍和開放的邊界;(2)以生產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為創新單元;(3)不同創新單元之間通過關聯,構成創新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空間結構;(4)創新單元通過創新(組織和空間)結構自身組織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創新功能,并對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產生影響;(5)通過與環境的作用和系統自組織作用維持創新的運行和實現創新的持續發展。
(二)區域創新系統的構成。國外對于區域創新系統的構成主要是阿希姆和艾薩克森的觀點。他們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兩類主體和它們之間的互動構成的。第一類是區域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同時包括其支撐產業;第二類主體是制度基礎設施,如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技術擴散機構、職業培訓機構、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
國內學術界對區域創新系統構成有多種看法。胡志堅和蘇靖認為,構成區域創新系統的主要要素有主體要素、功能要素和環境要素,其中主體要素包括區域內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環境要素包括體制、機制、政府或法制調控、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條件等。張敦富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應包括創新結構、創新資源、中介服務系統、管理系統四個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的主要組成部分。
綜上國內外各種觀點,這里可以認為區域創新系統的構成主要包括了三個子系統,即主體子系統、運作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主體子系統有三個要素:一是企業;二是研究和科研機構;三是中介機構。運作子系統主要是指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等,即創新運作的各個環節。環境子系統是指政府的政策法規、基礎設施等。
(三)區域創新系統的特征和功能。一般認為區域創新系統具有客觀性、多樣性、整體性、自組織性和開放性的特征。
區域創新系統的功能研究側重于區域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經濟的區域競爭能力以及區域整體競爭力的貢獻。黃魯成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應具有:(1)協調功能;(2)催化功能;(3)化險功能;(4)解惑功能。
三、區域創新系統的衍生研究
(一)區域創新的過程研究。關于區域創新過程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區域創新運行機制;另一個是區域創新的模式研究。
1、區域創新的運行機制。運行機制是區域創新系統進行創新的必要條件,只有運行機制形成并運轉正常,區域創新系統才能進行創新活動。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有人認為主要包括:(1)利益驅動機制;(2)學習培訓機制;(3)決策信息機制;(4)競爭協作機制。
2、區域創新系統模式。縱觀國內外各學者對區域創新系統模式的論述,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把區域創新系統的模式分為線性模式和非線性模式(網絡化模式);另一類是分為自主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和合作創新模式。
(1)線性模式與非線性模式。傳統的線性創新模式觀點提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的過程一般遵循發明―開發―設計―中試―生產―銷售等簡單的線性過程。內爾森等學者較早的提出,由于創新過程的長期復雜性和外部的不確定性,企業創新能力不能僅僅限制在單一的企業內部,創新過程不再是簡單地按照原來的線性模式發生。而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創新的結點,而創新的來源也擴展到企業的供應商、客商以及內部的市場化過程。相對于線性模式而言,以上創新模式可稱為非線性模式。
(2)自主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和合作創新模式。學者傅家驥在參考了國外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了三個基本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發展模式:自主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合作創新模式。
(二)區域創新環境研究。區域創新環境概念是由1985年成立的歐洲創新研究小組(GREMI)率先提出的。他們將創新環境定義為:在有限的區域內,主要的行為主體(結點)通過相互之間的協同作用和集體學習過程,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復雜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提高了本地的創新能力。有國外學者認為,本地環境(主要指社會人文環境)作為創新的“溫床”或孵化器,對于創新的產生具有決定作用。還有國外學者認為,創新環境是指整個地域生產系統的創新問題。創新環境的內容,不僅僅包括區域內的企業對于生產問題和市場機會的共同理解、企業家的精神、企業的行為模式、企業利用技術方式等,更應考慮到企業外部的技術文化、技能、勞動力市場等非物質的社會文化因子的創新環境。
四、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研究評價
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研究自上世紀末以來,發展十分迅速,并很快的與實踐相結合。但畢竟發展時間比較短,因此在參考了國內外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研究,發現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區域創新系統的理論體系沒有完全建立,缺乏深厚的理論基礎,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都是以案例為基礎,不同的案例都有不同的政策環境和組織結構。且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在一些基本概念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不同學者在界定區域創新系統時具有不同的創新觀點。
2、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缺乏對創新服務的分析。區域創新系統往往基于對高科技企業的研究,這些企業既是新技術的生產者,也是新技術的使用者。在一個交互式網絡創新環境中,中間服務部門起著催化劑和協調者的角色。對于創新服務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作用機制,創新系統理論缺乏研究。
關鍵詞:社會系統;過程思想;群體經驗;過程因果
中圖分類號:B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01(2014)02-0047-05
收稿日期:2013-11-28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后期的時間管理――明清時代之頒歷制度研究”(13YJC770044); 華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培育基金“社會系統的過程機制研究”資助
作者簡介:劉益宇(1982-),男,內蒙古卓資人,哲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過程哲學、系統哲學、科學與宗教。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group experience in social systems
LIU Yi-yu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 Adminestration Research Center,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 China)
Abstract: The third wave of social systems puts forward an urgent problem about how to find a suitable theory to describe the social process of group experience, especially the generating process of group experience in social systems. The process thought offers principal analytical tools for exploring such a problem. The process thought constructs an experience model with hierarchical features of feelings, transference of feelings, prominence of objective experience and processing causal effica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group experiences and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generation and its cause of group experience in social systems.
Key words: social systems; process thought; group experience; processing causal efficacy
20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具有普遍性理想的一般系統理論及其影響下的系統運動,在解釋自然系統方面取得空前成功,而在解釋人類社會方面進展緩慢,主要是以系統隱喻的方式來理解人類社會,但這卻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是否可以用系統概念和方法來解釋所有層次?人類社會是否具有獨特性?復雜社會系統如何產生?什么樣的社會系統更加有效和穩定?穩定的社會系統如何進化?社會系統中個體的作用是什么?個體經驗與群體經驗如何互動?這些問題的核心在于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理論來描述社會過程。進一步說,如何進行社會過程的經驗研究。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索耶(R.Keith Sawyer)教授將復雜系統突現的研究成果運用于社會系統的經驗研究,認為人類主體交流具有獨特的復雜性,需要重視三個層次的研究:個體、個體的相互作用動力學、群體的社會突現的宏觀性質,提出了“非還原個體主義”的“突現范式”(The Emergence Paradigm),以解釋社會群體的復雜現象如何從個體相互作用中產生及傳播。然而,索耶的突現范式依然沒有回答一個基本的問題:社會過程群體經驗生成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一、社會系統理論三次浪潮的范式轉換
社會系統理論經歷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第二次浪潮是源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一般系統理論,第三次浪潮是基于90年代的復雜動力學系統理論的發展[1]7。三次浪潮的主導范式依次為:結構范式、相互作用范式、突現范式。在范式轉換中,社會過程的群體經驗問題逐漸成為社會系統理論的核心問題。
(一)社會系統理論的三次浪潮
社會系統理論第一次浪潮是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在第一次浪潮中,帕森斯在其主要著作《社會系統》中,利用系統理論和控制論提出著名的社會系統的結構功能主義。帕森斯所說的社會系統就是結構,而這種結構預設了系統是分層次的,不同層次的系統模塊具有其固有的原則。帕森斯結構――功能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可分解性。這種可分解性不僅體現在結構上,也體現在功能上。帕森斯主張,任何社會系統都俱備四項基本功能:A―適應(adaptation)、G―達標(goal-attainment)、I―整合(integration)、L―維模(latency:pattern maintenance )[2]。功能的可分解性的一個結果就是功能的局部化。“在社會系統中,與系統有關的作用和功能之間有相同順序的關系,正如有機體中器官和功能的關系”[3]。然而,帕森斯理論的主要問題在于將社會系統理解為均衡的、靜態的和可分解的,在一定意義上,社會系統被還原到個體層次上解釋。在這種結構-功能系統中,群體經驗被概念化為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并最終用功能來定義解釋。
參考文獻:
[1] R.Keith Sawyer. Social Emergence: Societies as Complex Systems[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7.
[2] 顏澤賢,范冬萍,張華夏.系統科學導論――復雜性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1.
[3] Parsons, Talcott. The Social System[M].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1951:115.
[4] Kauffman, Stuart A. The Origins of Order: Self-organization and Selection in Evolutio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15.
[5] Harvey,David L, Michael Reed. Social science as the study of complex systems[C]// Douglas Kiel, Euel Elliott. Chaos theor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306.
[6] A. N. 懷特海. 過程與實在[M].周邦憲,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7] Whitehead A N. Process and Reality: An Essay in Cosmology[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8:16.
[關鍵詞] 自我分化 焦慮 自主學習 學業自我概念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12年科研計劃項目12JK0302階段性成果。
美國心理學家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為研究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開拓了新的視角。自我分化能力作為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指個體區分理智思維與情緒反應的能力,即在重要關系中平衡親密與自主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個體其心理更健康,社會適應能力更強。[1]
國外研究表明,自我分化與社會焦慮、人際關系、心理社會發展、自我認同感的發展以及心理適應、心理健康都密切相關,主要研究結論如下:[2]
1.自我分化與焦慮呈負相關。Bowen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自我分化水平與他體驗到的焦慮呈顯著負相關。Nancy則發現自我分化不良的個體在面對外界壓力時更能體驗到內心的痛苦和焦慮。Skowron認為,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個體擁有良好的心理調整和社會問題解決技巧。
2.自我分化與自主能力呈正相關。一些自我分化與自主性的研究結果指出:青少年若和父母的情感是隔離的,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越低,自我分化水平和適應能力也越低(Williams & Small,1986)。
Bowen自我分化理論也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一個課題。但國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家庭治療和心理咨詢方面,而國內有關自我分化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目前國內的研究只在介紹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時提及自我分化的概念,還未見實證性研究。本文將自我分化能力引入教學中,通過提高學生的自我分化能力,有助于降低其學習中的焦慮情緒,增強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影響其學業成績。
學習者的自我分化力
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家庭是一個情感系統。系統中的成員在情感上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在學校生活中,學校是一個小社會,班級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似家長,同學似兄弟姐妹。在班級中,班級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行為上會相互影響,人際關系的好壞、自我分化能力的高低以及學習者的情感狀態都會影響其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個人和師生之間的關系、與學生的自我分化能力有很大聯系。
根據鮑恩的家庭系統理論,分化能力高的人一般具有獨立的思想,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態度和目標,能夠理性地看待事物,不易受他人的影響,而分化能力低的人要么沒有主見,搖擺不定,要么完全忽視別人的想法和意見。同樣,在學校生活中,自我分化能力高的學生一般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勤于思考,不會人云亦云,而且他們一旦認準目標不會輕易放棄,最后的成功往往屬于他們。
本文從“自我分化力”的角度入手,結合內外因等不同因素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研究造成學習者學習成績巨大差異的原因,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提高教學水平提供借鑒。
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1.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生學業自我概念影響
學業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自己學業能力的一種自我知覺,是個體對自我學習能力的比較穩定的看法,是學生對于自己完成某些任務的自我評價和判斷。[3]
學業自我概念會對學生選擇何種學習任務、遇到困難的堅持性及在學習上所付出的努力產生影響。以學習不太好的學生為例,由于他們在學習上不斷經歷失敗,從而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喪失信心,最終產生強烈的習得性無助感。為了避免失敗,他們逃避學習、學習動機逐步降低,學習成績自然就會越來越差。由此可見自我概念的形成會受到學業成績的影響,而已形成的消極自我概念又反過來壓制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2.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
尼克洛斯(Nicholls)等人認為,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投入有兩種方式,一種叫任務卷入(task involvement),另一種叫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任務卷入是指個人希望通過自主地完成任務來發展自己的能力,任務卷入者不會把成敗看作是對自己自尊的威脅,它可以增強個體完成任務的內部動機;自我卷入是指個人通過與別人比較,以成功或挫折來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能力,它往往與自尊相聯系,削弱個體完成學習任務的內部動機[4]。目前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屬于自我卷入,他們常常根據老師、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以及態度,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這正是學生自我分化能力偏低的表現。我國的教育教學通常是更多地強調認知因素,而忽略情感認知方面的因素,顯然這樣會加劇自我概念偏差的那些學生的挫敗感,因此這類學生就會將失敗的結果歸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學習動機,產生厭學情緒。
3.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影響
關鍵詞:區間灰數;相離度;群體理想點;接近度;群決策
中圖分類號:00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972(2008)01-0022-04
一、引 言
群決策是決策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多學科的相互交叉,人們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復雜,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多,許多問題單個決策者已沒有能力處理,需要集中集體的智慧才能創造性地加以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在復雜系統的多屬性決策中,為了使決策、評價結果盡可能貼近客觀實際,盡量減少單個決策者偏好所引起的偏差,一般采用群體決策,以避免單人決策的片面性,使決策更科學,有關群決策的理論與方法,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成功應用。在決策分析中,重要的是準確地獲得決策者真實的偏好信息,由于受主客觀等許多因素的干擾,決策者的偏好信息往往是模糊的或不精確的。同樣,在多屬性群決策中,每個方案下的屬性值只知道大致范圍,而不知其確切的值。這種只知道大概范圍而不知其準確值的數稱為灰數。把含有灰數的多屬性群決策問題稱為灰色多屬性群決策問題。文獻將用于個人多目標決策的灰色關聯理論推廣到群體決策情形,引入個體理想最優效果和群體理想最優效果的概念,提出了一種多目標群體決策問題的灰色關聯模型。文獻利用數值分析中的冪法和群決策系統的熵模型,討論了一類灰色群決策問題.但未見文獻討論權重信息部分已知的灰色多屬性群決策問題。在管理學、經濟學、行為科學和工程中,通常會遇到決策人的屬性權重信息部分已知、方案的屬性值為區間灰數的灰色多屬性群決策問題。因此,將灰色系統理論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群體決策分析中,有利于促進群決策理論和灰色系統理論研究與發展。
本文利用灰色系統理論的思想和方法,對各決策人的屬性權重信息部分已知,方案的屬性值為區間灰數的多屬性群決策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系統論 復雜系統 整合式設計 模塊式設計
引言
在現代科學的整體化和復雜化發展的趨勢下,人類在面對巨大的、關系復雜、參數眾多的復雜問題面前,就顯得無能為力了。固有的傳統方法在這些問題面前顯得一籌莫展,新興的系統分析方法卻能順應時代、創造性地為現代復雜問題和任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系統論作為現代科學的新潮流,在完善自身的同時也促進著各門科學的發展。應用到今天具體的設計中,一方面越來越復雜的設計紛至沓來,另―方面,作為交叉性很強的設計學科本身來說,也應該建立在系統論理論之上,設計對象不應只看成單獨個體,而應該從內部、外部以及內外部構成的整體,放置在一個系統中考慮,本文從系統論設計方法為主題,以探究系統論設計的在當下的應用情況和在未來設計方法所占有的地位為目的,其實質意義在于系統論不僅反映了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反映了現代文化的時代特點,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所以它的方法能夠得到廣泛地應用,故本文希望能從系統論這一整體概念中得出適用于設計中的一般方法和啟示。通過比較國內外系統設計的差異與相同點,以及發展現狀,試圖建立系統論設計方法與其他設計思維方法之間的關系,比如復雜性設計思維方法等。
1、概念界定
一般系統論(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研究復雜系統的一般規律的學科,又稱普通系統論。現代科學可按所研究的對象系統的具體形式劃分成各門學科,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也可按研究方法劃分成兩大類別,即簡單系統理論和復雜系統理論。一般系統論是研究復雜系統理論的學科,著重研究復雜系統的潛在的一般規律。而“系統設計”中“系”指關系、聯系,“統”指有機統一,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謂系統設計即用設計手段創造單個要素或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就是將設計對象當做一個整體的系統來加以認識和研究,從全局出發,將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看做是子系統或要素,并通過整合,將這些子系統或要素置于一個大的外部環境中加以考慮,從而建立起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
2、原理闡述
“系統”一詞由來已久,在古希臘時期,系統指的是復雜事物的總和。發展至近代,一些科學家和哲學家常用“系統”一詞來表示復雜的、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在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從基本粒子到宇宙、從細胞到人類社會、從動植物到社會組織,無一不是系統的存在方式。近代以來完整地提出系統理論的,則是奧地利的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貝塔朗菲在研究理論生物學時,用機體論生物學批判并取代了當時的機械論和活力論生物學,建立了有機體系的概念,提出了系統理論的思想。從三十年代末起,貝塔朗菲就開始從有機生物學研究轉而建立具有普遍意義和世界觀意義的一般系統理論。1945年他發表了《關于一般系統論》,這篇文章可以看作是他創立一般系統論的宣言,研究系統中整體和部分、結構和功能、系統和環境等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理論。而所謂系統思維則是指以系統論為基本思維模式的思維形態,其基本原理包括:
2.1 整體性原理
整體性是系統的最基本的屬性,因此應該把系統作為有機的整體來看待。構成系統的各要素雖然具有不同的性能,但它們是根據邏輯統一性的要求而構成的整體。系統不是各要素的簡單集合,系統中各單元及其組合必須服從整體的要求,必須以整體觀念來協調系統內部的諸單元。
2.2 相關性原理
系統內各單元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系統中相互關聯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每個“集”中各部分的特性和行為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這種相關性確定了系統的性質和形態。
在模塊化系統中,相關性體現為模塊化系統中的鏈網狀的接口系統,如模塊之間的機械接口、電氣接口、機電接口、各種物理量與電學量的接口、信息接口等;另外,還需考慮模塊及系統對環境的接口,如對氣候環境、生物與化學環境、機械環境、電磁環境的適應性等;此外,還有模塊及系統與人的接口問題。只有充分注意各個接口的協調和匹配性,才能保證系統整體的良好質量及可靠性。
2.3 層次性原理
具有層次性是系統的普遍特性。一個系統可按其功能或結構分成若干層次,即系統由子系統組成,而子系統又由更小的單元或要素組成,如此層層相套。
2.4 動態性原理
物質和運動時密不可分的,各種物質的特性、形態、結構、功能及其規律性,都是通過運動表現出來的,要認識物質首先要研究物質的運動。現實系統一般都是動態系統,系統各要素間及系統與環境間存在物質、能量、信息(如原材料、動力、市場等)的流動。系統不是一成不變的,系統的動態性使其具有生命周期。
2.5 目的性原理
系統具有目的性,系統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統的根據,也是系統分析的出發點。在建立系統時,首要任務就是確定系統應達到的總目標(目的和要求),以此來確定各子系統的分目標,并為實現總目標而對系統結構及時地加以調控,目標不明確的系統是無實用價值的。
3、國內外研究脈絡
3.1 國外系統論設計研究脈絡
系統論(或稱普通系統論)是由貝塔郎非創立的一門邏輯和數學領域的科學,其目的在于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一般原則。他于1948年出版的《生命問題》一書一般標志系統論的問世。貝塔朗菲提出生物的開放系統理論,為生物進化的自組織系統理論建立開創了先河。之后又有相關學者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其中歐文拉茲洛和布達佩斯俱樂部發表廣義進化理論以及建立《廣義進化論》、《廣義進化論研究》等雜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歐文?拉茲洛在《系統哲學導論》中對于系統哲學從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這兩方面來進行闡述。他認為,自然系統具有整體性和秩序性,而一個有序的整體是一個非加和系統,其中各種固定的力強加于若干恒定的約束,由此產生一個帶有各種可計算的數學參數的結構,整體的概念則與其孤立的各部分特征相反,對于整體概念而言,系統是指整體具有它的各單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因此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整體不是其各部分的簡單迭加。社會系統中的系統定義則必須有邊界,有終止點也有起始點,在社會中,系統可以被說成是僅延伸到在其特定層次上的關系集。
3.2 國內系統論設計研究脈絡
國內來說,對于系統論研究得覺早的則是錢學森,他在《創建系統學》―文中,提出出統科學的層次模型,其詳細分類如下:
第一層:系統觀。次是系統學,它是系統科學的基本理論。這是系統的哲學和方法論的觀點,是系統科學通向哲學的橋梁和中介,
第二層:技術科學層次。有運籌學、系統理論、控制論、信息論等,是系統工程的直接理論
第三層:工程技術層次次。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通信技術等,這是直接改造自然界的;
4、國內外系統論設計應用
4.1 國外系統論設計應用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形象設計和圖標設計是很好的系統設計典范作品,這套圖標是由德國現代設計靈魂人物Otl Aicher攜他的團隊共同完成,體現了德國的功能主義的核心價值,標志設計明顯受到了光效應主義和構成主義的影響,在色彩的運用上特意回避了德國的專色一紅與黑,而是用冷靜而不乏活力的藍綠搭配貫穿,其系統設計可以說是瑞士國際風格的最輝煌的代表,每個標志的設計都是建立在系統網格之上,才用模數化單位處理方式。比如其門票設計體現了功能至上和少就是多的設計理念,通過色彩,圖表和網格對各類信息進行規范和系統管理。
而現在,系統設計更多地應用在企業形象識別系統設計上,即為CIS,CIS戰略一般由三大要素組成:理念識別Mind Identity、活動識別Behavior Identity、視覺識別Visual Identity,三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三個要素之間具有很好的系統性,企業理念是企業的精神和靈魂。理念就是指企業的經營管理的觀念,也是CIS戰略的核心。活動識別是企業動態的識別形式,企業的各種活動要充分體現出企業的理念,這樣才能塑造出良好的企業形象。視覺識別是企業的靜態識別形式,企業的標志、標準色是通過視覺系統將企業的形象傳遞給大眾的。而活動識別和視覺識別只有具備了正確的思想內容,充分反映了企業的精神和理念時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4.2 國內系統論設計應用
國內設計在系統化比較成熟的則是家具模塊化設計,家具模塊化是為了取得最佳效益,從系統觀點出發,研究產品或系統的構成形式,用分解和組合的方法,建立模塊體系,運用模塊組合成產品或系統的過程。家具模塊是指能組裝成家具產品的、可批量生產的、具有一定功能和接口結構的通用家具零件、部件或組件。家具模塊可以單獨設計制造,也可以預制儲備以供急需,還可以規模生產以降低成本,甚至可由專業廠家制造,成為獨立的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其本質指在對家具進行功能分析的基礎上,劃分并設計出一系列的家具功能模塊,通過功能模塊的選擇與組合構成不同的家具,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的設計方法,是通用模塊與專用模塊通過標準化的接口組合成家具的設計方法,同時兼有標準化設計、組合化設計,和多樣化設計。
5、系統論設計研究內容
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系統論認為,整體性、關聯性,等級結構性、動態平衡性、時序性等是所有系統的共同的基本特征。這些既是系統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觀點,也是系統方法的基本原則,這就表現了系統論不僅是反映客觀規律的科學理論,而且是具有科學方法論含義的理論,這正是系統論這門科學的特點。系統論反映了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反映了現代的時代特點,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所以它的方法能夠得到廣泛地應用。系統論不僅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而且也為解決現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種復雜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系統觀念已滲透到每個領域。而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用優化系統觀點來看問題。事實上,系統論可以應用到各個研究對象,因為事物都存在著普遍的聯系,所以系統論自然也可以用于設計。于是所謂的系統論設計內容便可以定義為:研究設計整個系統、整個系統中的設計基本元素、以及設計物所處的社會和自然大環境。其體系結構分為可分為整合式結構和模塊式結構。
整合式產品體系結構可以定義為整合多種功能組件的一個整體產品物理結構,這種定義同時也表明,這一類型的產品個體往往能夠執行多種功能。這時,產品整體發揮了功能系統的作用,各部件間是功能共通狀態,換言之,產品的某兩個元件在它們的界面上存在相互間的作用和交融。其應用對象往往是成本高產品,因為這些產品一般不需要通過采用其他產品標準配件的方式來降低本身的成本。正是因為這種方式,產品的每一部分都必須經過精心設計,使其符合組裝的精確要求并利于整體功能的發揮。
產品模塊化可以定義為復合產品的結構單元,它們與功能體系中的功能分支或節點相對應。模塊化產品大致可以定義為由不同的結構件或模塊共同構成,發揮整體功能效用的機器、組件或元件。其優勢往往體現在后期的加工制造過程中,正是由于這一點,在初期設計階段卻往往容易忽略,在設計開發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產品的某個單元具有更多的潛在用途,而將這些用途加以利用之后,能夠加速產品的研發過程并降低成本。
6、理論優劣分析
系統論把結構方法和歷史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和系統分析方法統一起來,從而也為人們認識客體及其運動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它改變了主體的思維方法,給整個方法論帶來了深刻的革命性變化。它使人們的研究方式,從以個體為中心過渡到以系統為中心,從單值的過渡到多值的,從線性的過渡到非線性的,從單一測度的過渡到多測度的,從主要研究橫向關系過渡到綜合研究的縱橫向關系。這些變化,不僅改變了科學和世界的圖景,改變了科學知識體系,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同樣也引起了主體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刻質變。
同時系統論設計思維方式在當今日益復雜化的“人-社會-自然”的系統關系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能夠更好地維護生態平衡,其次,可以保證產品功能意義實現。最后,系統設計是形成產品的有效方式。它能對產品的最終形式作出有限界定,有利于創造多樣化的設計方案,在多種方案之間通過系統綜合和優化,尋求最佳方案,這是形成新產品的有效方式。而系統論設計的劣勢則在于不太關注整個系統內部的各個組成個人,可能會因為太過關注整個設計系統,或系統所處的外部環境而忽視了內部單體的關注,對于單體的細節設計考慮有所欠缺。
7、系統論設計與其他設計思維的聯系
莫蘭認為系統論超越了還原論,復雜性理論又超越了系統論,它們代表著科學方法論依次達到的三個梯級。復雜適應系統的基本思想:復雜適應系統理論的核心是適應產生復雜性。復雜系統中的成員被稱為有適應性的主體。所謂具有適應性是指它能夠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進行交互作用。主體在這種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或者“積累經驗”,并且根據學習到的經驗改變自身結構和行為方式。整個宏觀系統的演變或進化,包括新層次的產生,分化和多樣性的出現,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體的出現等等,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派生出來的。同時錢學森先生也在著作創建系統學中所提到的系統與復雜性存在著以下關系:
他還認為所謂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是指子系統眾多并有層次結構,子系統之間關系復雜,并且與環境連通的系統。這是錢學森探索復雜性的中心概念。所謂特殊的復雜巨系統是指以人為主體構成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南非哲學家保羅?西利亞斯認為系統本生就分為“復合”系統和“復雜”系統兩種系統類型,所謂的“復合”系統是指:一個系統盡管它可以是由極其大量組分構成,但倘若可從其個體組成而獲得關系系統的某種完整描述,那這樣的系統僅僅就是復合的,噴氣式飛機和計算機就是復合的。另―方面,系統組成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具有相互作用的叫做復雜系統,這種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是不可能通過分析其組分得到完全理解。而且,這樣的一些關系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著、變化著的。
事實上,通過以上的分析和歸納,基本上系統性與復雜性存在著以下關系:
(1)復雜性是來源于系統中,存在一定的歸屬關系,屬于一種復雜巨系統,而其殊復雜系統則是社會系統,同時又是現今系統論設計方法所關注的最基本點,任何設計方法或者思維脫離了社會系統這個大前提都是毫無意義的,所以系統論設計應關注本身內在的復雜系統。
(2)復雜性思維方式不僅來源于系統論,并且在此基礎上有了自己的發展,它超越了系統論,變得更多樣和不可控。
(3)現存的系統設計在整合式結構與模塊化結構上關注得比較多,而在復雜系統中則提到系統組成之間、系統與環境都存在著相互作用關系,雖然系統論設計中也有提及,但其并沒有從復雜系統的層面來考慮。只有在系統論設計的基礎結構上,結合復雜性層面的思想,讓系統設計組成更加流動和變化,具有自適應環境的特性,系統論設計方法才能發揮其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