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學計劃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這就要求我國教育事業能夠緊跟經濟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人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體現在其教材已不單單是以往的說教式內容,而添加了更多的圖文解說和應用模塊。高中化學的概念圖就是一種新穎的教育改革創新方式,基于此(以蘇教版教材為例)本文首先對概述了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然后對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功能和應用做了分析,最后總結全文。
關鍵詞 概念圖;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應用分析
前言
高中化學的教學重點不僅包括要求學生對化學概念的掌握和理解,而且要學生熟練運用概念知識理解化學實驗過程,掌握高中化學的知識結構,從而達到高中化學的教學目的。如何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基礎概念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學生對基礎概念的理解不夠深刻或者不全面,勢必會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更談不上對高中化學知識的掌握和熟練應用。蘇教版的高中化學教材中,以概念圖的方式清晰、明確地向學生展示基礎概念的內容,各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系以及綜合運用。從圖上學生可以系統的查看和理解各化學概念之間的關系,能夠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的記憶。運用概念圖設計高中化學教學不僅能夠讓老師更加準確、清晰地講解化學概念知識,而且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更容易掌握化學基本概念。同時,運用化學概念圖來設計高中化學教學不僅能夠達到教學目的,而且學生在學習高中化學的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一、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圖的應用概述
概念圖與系統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將概念內容做出相關聯系的一種體現,一幅概念圖能夠囊括許多用語言無法描繪出的內容。概念圖在國際上的通用概念是展示出人能夠識別、理解和思考的內容,以連線、節點、框圖的形式表達各系統內容之間的關系,其中節點代表概念,連線代表各概念之間的關系。這種圖示法展示化學內容的方式能夠更加直觀、清楚地把人腦中潛在的隱形知識串聯起來,使其更加可視化。
例如,(如上圖1所示)對電解化合物做概念圖分析設計,可以從五個節點引出化合物電解的基本概念:化合物、電解質、非電解質、弱電解質、強電解質,然后再根據五個電解物質之間的等級關系用連線的方式聯系起來,可以把最左邊作為電解質的最低級,最右邊作為最高級,框圖內代表電解的基本概念,這樣就能從直觀地了解電解化合物的過程。概念圖的構建步驟可以從根據中心主體確定知識領域、通過聯系特征建立概念連接和羅列分析概念進行合理排序、不斷修改完善增刪概念的角度安排構建。
(一)高中化學概念圖的構建應該能夠建立起即將學習的新概念和以往學習的舊概念之間的關系,注重的是概念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知識的框架聯系。因此,首先要做的是根據中心主題確立知識概念的領域,概念圖的構建要確定中心和主體,如下圖2所示,從重點知識的角度切入能夠更加直觀的表達出概念圖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信息。
(二)選定了主題之后,就要根據主體具體包括的內容羅列和分析概念,并且能夠做到合理排序。例如(以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為例)專題2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做概念圖構建時先要對本專題的內容做一個羅列:化學反應速率與反應限度;化學反應中的熱量;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太陽能、生物質能和氫能的利用。然后根據對羅列的內容分別進行分析,將簡單的、有關聯的信息和概念用連線和連接詞進行橫向連接,表明關系。
(三)經過上述的過程,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圖已經成形,這僅僅是構建出了基礎的概念關系,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新舊概念的不斷接觸,需要對概念圖上的概念做適當的完善和補充。這樣不僅可以隨時保證概念圖根據學習內容的加深得到實時更新,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原有知識的同時不斷更新對概念的理解,對所學的化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更加深入。
二、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功能分析
高中化學知識概念圖一般是將高中化學概念、化學元素組合、化學實驗和化學應用等聯系起來,以連線和框圖的形式展現出來。其包括的內容不僅有各高中化學概念與后續化學教學的聯系和區別而且包括高中化學學習的應用背景和意義,這種整合到一起的系統圖能夠更加直觀的展示給讀者各學習章節和整體教材內容的學習脈絡。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具體闡述一下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功能,
(一)概念圖可以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的設計,讓老師建立起宏觀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指導方案,同時概念圖與數學中的樹狀圖一樣清晰地展示了高中教學的章節知識點、重點內容和教學計劃等。例如,老師在講解關于有機化合物知識章節時,其整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有機化學的獲取與應用、化學染料與有機化合物、食品中的有機化學、人工合成有機化合物。老師在講解這一章內容的時候可以根據這四塊內容建立起聯系框圖,然后將每一塊內容所包含的基礎知識、概念聯系起來。同時為了展示出課程講解的過程可以有順序和目的性地完成概念圖的結構。
(二)概念圖可以應用于教學反饋,通過對概念的設計,老師可以獲取學生對基礎化學概念的掌握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進度,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化學知識。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微觀物質結構這一章學習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本章節的知識概念圖,并且讓他們自己講解一下有關微觀物質與物質多樣化、核外電子排布與周期表、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以及從微觀角度看物質的多樣性四個內容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掌握從哪個角度切入能夠把內容整理的清晰、自然而且能夠體現各知識章節間的密切聯系。通過學生自己梳理內容然后以概念圖的形式展示出來,老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由這種形式反饋回來的教學效果信息能夠指導老師隨時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調整教學形式。
(三)概念圖課提高學生宏觀思維能力,鍛煉學生對不同內容作出聯系框架和系統搭建思維。我們在學習新內容時一般剛開始只是片面得學習本章節內容,很難將各章節內容聯系起來。這種以概念圖形式的講解或練習,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各章節內容的同時加強系統思維的培養。例如,教師在對碳、硫化合物一章講解之前可以讓學生首先設計一個化學知識概念圖,讓學生先從宏觀角度了解本章節的內容,然后要求學生在設計的概念圖上體現出自己遇到的問題以及與前幾章的聯系。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整合知識點、整理已有知識而且幫助學生實現對系統知識的長期記憶。
三、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分析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要求教師根據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適合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種教學計劃。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應該考慮其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和優勢,其設計內容不僅包括階段性學習的知識內容而且包括教師在這一階段教學的安排和進度。根據教學計劃的不同以及概念圖設計的對象不同可以從教學內容計劃安排、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復習課上化學內容總結和對概念知識的修正、補充等幾個方面對高中化學教學設計的概念圖制定應用策略,并且能夠不斷更新完善下一階段化學內容的學習。教師在制定概念圖教學方案時應該預留出對新概念更新和完善的設計空間,配合教學過程中的單元知識鞏固,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做修正。下面就詳細闡述一下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一)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應用概念圖來對教學內容進行計劃安排是概念圖在教學中的一個典型應用,教師通過系統全面的概念圖設計能夠大致掌握對高中化學的整體授課安排,幫助老師計劃課時安排和內容講解進度,讓老師能夠隨時根據課時需要調整教課內容。同時,在設計化學概念圖時,要考慮知識的難易程度和選擇性教學的模塊,這樣能夠提示教師在講解相關化學知識概念時能夠有選擇的做好課程講解的篩選工作。
(二)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應用概念圖最大的受益對象是學生,系統、清晰的知識脈絡和知識框架安排,將化學內容相互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在做課堂預習時,能夠根據概念圖提供的知識系統框架和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系做好對課上知識的預覽。同樣,在對學過的化學知識復習過程中,化學概念圖是學生最好的幫手,概念圖為學生提供的不僅是知識上的梳理,而且加強了學生知識系統化的思維。
(三)化學知識的特點是記憶和理解的內容比較多,而且要求學生具有一定靈活性和理解能力。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化學知識時就可以發揮出概念圖的優勢,將前后知識點和新舊概念串聯起來,建立聯系。同時,學生自己動手構建一個化學知識概念圖是檢驗學生復習效果的有效方法,通過構架化學概念圖可以達到對化學內容熟練掌握的目標。
(四)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應該對化學的相關知識、課程授課方式以及教學的進度有大致的把握,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化學世界里,越來越多的未知事物被發現,這就要求化學教師應該具備隨時更新化學知識,完善教學內容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應用概念圖對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知識的更新和完善,做好知識更新和完善的準備。
總結
化學概念是高中化學教學中最基本的知識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學習和理解化學概念與化學實驗、化學原理公式、元素化學知識結合,充分掌握高中化學知識。如果學生對化學概念產生深刻理解,不僅有益于化學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提升,而且能夠激發學生將化學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樣既能更加深刻的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又能鍛煉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概念圖在高中化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為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途徑。
參考文獻
[1]戚寶華.試論“思維導圖”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學,2011,07(12):018-020.
[2]陸真,李靜雯,鄒正,等.信息技術與化學新課程整合的研究——思維導圖及Mind Manager與化學模塊化學習[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16(11):047-049.
[3]支瑤,王磊,張緒姝.化學平衡常數對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功能價值分析及其教學實現[J].化學教育,2010,31(26): 029-034.
[4]鄭志壯.試談多媒體課件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基于《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教學的思考[J].中小學電教:上, 2012,16(07):079-081.
關鍵詞: 認知同化論 化學概念 教學應用
引言
學習化學概念在化學學科體系學習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學習化學這門學科的前提與基礎。但在實際初高中化學教學中,概念教學作為教學的重點,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一直以來,學生對化學概念的學習都靠死記硬背,對概念的含義并沒有理解透徹。顯然,這種學習方式已不適應當前教學改革對學生的學習提出的相關要求。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當前教學改革需求,認知同化論作為一種學習理論被提出來并應用到化學概念教學中,有效推動當前初高中化學概念教學與學習。
一、認知同化論的基本內涵
認知同化論的核心內容是學生能否獲得新的學習信息,主要是與他們本身具備的相關認知結構中掌握的相應概念儲備。這一學習理論是在1963年被提出的,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提出。認知同化論提出:意義學習主要是在學生本身具備的認知結構與他們獲得的新知識的相互作用基礎上產生的。新舊知識在這種相互作用的推動下,實現知識意義同化。按照奧蘇貝爾的理論,學生獲得的新的知識內容與學生本身具備的知識之間存在三種基本關系,也就是三種基本的同化模式:第一,如果學生具備的知識就包容范圍與概括程度來說,要遠遠低于學生要獲得的新知識,也就是所謂的學生本身具備的認知結構與學生即將獲得的新知識之間形成一種上位關系,就稱為上位學習,這種同化模式如圖1。第二,如果學生即將獲得的新知識在包容范圍與概括程度方面低于學生本身具備的認知結構,那么要獲得的新知識與本身具備的認知結構之間就形成一種下位關系,稱為下位學習,這種同化模式如圖2。第三,如果即將學習的新知識與學生本身具備的認知結構之間既不存在上位關系,又沒有構成下位關系,但卻存在橫向上的相互吻合關系,那么這樣一種關系便是一種并列組合關系,也就是并列組合同化模式,因而稱為組合學習,這種同化模式具體如圖3。
圖1 圖2
圖3
二、認知同化論在化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一)找準恰當的上位概念,促進下位概念同化。
在化學學科學習中,概念同化主要指學生以自身具備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然后學習新概念。通過對新概念進行加工處理,確保本身具備的認知結構與所要學的新知識之間存在某些觀念上的聯系。在初中化學學習中,許多化學概念的學習都屬于下位概念同化。比如:溶液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純凈物化合物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化學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鹽、堿式鹽、正鹽、酸式鹽等。因此,在實際概念教學中,教師要找出所要學習的上位概念,確保學習中的新概念轉變成下位概念。對于初三學生來說,剛接觸“化學能”學習,一定會認為這個概念非常抽象。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列出一些已經學過的幾種能源,比如:熱能、動能及機械能等,就將化學能有效轉化為“能”學習中的下位概念,同時也是其他“能”的同位概念。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化學能,將此作為學生認知結構中對“化學能”學習的一個支撐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這類概念學習。
(二)消除混淆,促進組合關系概念的整合協調。
奧蘇貝爾提出,組合關系概念之間仍然存在某些關鍵屬性上的共同特點。學生在這一類化學概念的學習中,容易出現概念之間的混淆情況。通常這類概念學習方式不能根據以往學習知識,歸納與總結出相應的學習技巧,需要學生對其相關認知結構進行要素上的重新組合。就初高中化學學習中,這類關系的概念有:金屬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氯化氫和鹽酸,酸性氧化物和非金屬氧化物,稀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及濃溶液和飽和溶液等。而在實際教學中,以堿性氧化物的教學為例,學生容易將金屬氧化物與堿性氧化物畫上等號。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安排學生學習堿性氧化物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金屬氧化物能否與堿反應?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認知上的矛盾,激發學生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最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原來,有些金屬氧化物不僅與酸能產生反應,還能與堿發生化學反應,比如:氧化鋁(Al■O■+6HCl=2AlCl■+3H■O;Al■O■+2NaOH=2NaAlO■+H■O)。但是,有的金屬氧化物卻是酸酐,如:Mn■O■作為高錳酸的酸酐就是酸酐的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學生主動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培養與提升。
關鍵詞:中職 化學教學 基本概念 記憶
化學基本概念是指中職化學教學大綱里規定的最一般、最廣泛應用的概念,通常用詞來表示,是中職化學教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核心內容。因為它不僅是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等知識的前提,還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化學基本概念,對學好化學十分重要。
一、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
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個組塊。而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認知,使記憶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組合形成更大組塊的思維操作過程稱為“組塊化”。這是記憶活動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轉換記憶單元,使人腦中較小的記憶材料結合成較大的記憶單元,從而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有必要將龐雜的化學知識進行組塊化,再通過聯想和擴充掌握知識,不僅能夠增加大腦的記憶量,更能提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電解質概念時,讓學生抓住“或”、“化合物”兩個關鍵字詞來記憶電解質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實質。“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電解質,由此可知單質和混合物都不在電解質之列;“或”則表示對化合物而言,無論其熔融態還是水溶液,只要兩種狀態下有一個滿足條件能夠導電,該化合物即屬于電解質。
化學基本概念的語言描述是概念本質的抽象概括,任何一個成熟概念的定義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錘煉的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找準并抓住概念的關鍵字詞,進行適當的分析論證、比較對照、綜合推理,就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順利完成概念的教學。抓關鍵詞法就是中職化學基本概念學習中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普遍適合于化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二、對比記憶策略
中職化學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電解池與原電池、電離與電解、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化合反應和加成反應、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應等。為了使學生對概念有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強不同概念之間的對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點和相同點,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及本質區別,使輸入的信息加強對大腦的刺激,從而讓記憶變得容易起來。例如,認識原子核涉及三個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是難點,學生對這三個概念易混淆。在學習完原子結構表示方法后,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嘗試著用原子結構表示方法畫出,引出氫的三種原子表示法,再通過層層設疑形式,理清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由具體的實例出發設置驅動性的問題,這樣做能夠牽制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質疑、引起探究的沖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和動機。再借助韋恩圖,對概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以對比分析,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三、直觀記憶策略
在中職化學基本概念中,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化學鍵、同素異形體等,對剛剛進入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比較難,常常只是機械地記住他們的定義,難以理解,時間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化的語言介紹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燈、視聽工具、實物、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記憶。例如,“電子云”的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根據氫原子瞬間照相圖制成一系列幻燈片,在課堂上將幻燈片逐漸重疊放映出來,就不難讓學生理解“電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學習“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時,將其文字敘述形式變形為數學表達式,如“物質的量濃度”這一定義的文字敘述形式為: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物質的量。此時,我們可以用“n ”表示“溶質物質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體積”,“C ”表示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由此按照定義,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為:C= n/v。通過這一直觀的表達式,學生就不難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了,記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學概念抽象性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是提高化學概念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因為只有用鮮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實驗是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即可由實驗現象引入概念;或者由舊概念不能說明的問題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常識作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濃厚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直觀、形象的知識總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應當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講得生動、形象、有趣味,增強學生的感知,在不違背科學性的前提下,恰當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學生通俗易懂。
參考文獻:
[1]楊志亮等.對化學新教材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1,(Z1).
關鍵詞:九年級化學;概念教學;教學策略
一、九年級化學概念的特征分析
1.抽象性
化學概念是指對同類屬性的化學事物本質的抽象概括。因而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化學的學科特征就在于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這樣的研究對象是生活中看不見、摸不到的。因而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化學概念是具有抽象性的,例如,“原子”的概念。在化學概念中,原子是指“不能在化學反應中再分的最小微粒。”這樣的定義具有抽象性。
2.基礎性
從不同的角度與深度來理解化學領域的概念,所得出的結論必然是不同的。在高中領域對化學的學習要比初中的學習更加系統、深入。這樣也就產生了化學概念的第二個特征――階段性。九年級的化學概念是化學的初級概念,具有基礎性特征,而這一階段的學習也主要以基礎學習為目標。
3.關聯性
化學概念之間存在關聯性,對于某一概念的學習是掌握其他概念的前提性要求。而九年級的化學概念多為基礎性概念,因而這些概念之前的關聯性就更加緊密了。例如,原子、質子與中子的概念。
二、九年級化學概念教學策略分析
加強九年級化學概念的教學,應當在充分考慮九年級化學概念的基礎上,總結出相應的對策。具體分析如下:
1.創設情境,充分利用化學實驗
化學概念具有抽象性,因為要通過直觀具體的情境向學生講解化學概念。化學實驗是化學課程中最具有直觀性的授課手段,因而要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為學生講解化學概念。
例如,在分子概念的講解中,可以應用化學實驗的方法。要進行分子概念的實驗需要教師在課前準備若干燒杯、多個試管、三個量筒以及各種化學試劑。在正式開始講解概念前,教師可以先通過實驗引入問題,將兩個燒杯中各注入50毫升的蒸餾水,然后在一個燒杯中加入一匙鹽,在另一個燒杯中放入10毫升的氯水。然后讓學生觀察變化,進而引出分子的概念。然后,在學生初步了解到分子的概念之后,再進行第二個實驗,可以在兩個量筒中分別注入50毫升的水與50毫升的酒精,然后將兩個量筒的水儀器注入另一個大量筒中,然后讓學生觀察變化,進而總結出分子的特點。最后,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此實驗中,可以在兩個燒杯中注入50毫升的水,在一個燒杯中滴入氨水,在另一個燒杯中滴入酒精。然后讓學生通過聞的方式分辨不同的水。最后再對分子的概念進行總結。而通過上述實驗,學生可以對抽象概念產生直觀的感受,對于學生來說,分子這種在生活中看不見的化學符號,從此就有了現實的意義。
2.注重課程與日常生活結合
化學概念是一種抽象的概念,生活中難以找到與概念一一對應的實體物件。因而,造成了化學概念難以理解的問題。而這就要求我們教授在化學概念時要注意概念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例如,在過濾概念的講解中,可以將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要將過濾的概念融入生活中進行講解需要學生的廣泛參與。因此,這堂課程可以在教室外進行。可以分為兩步:第一步,在教室內進行,教師首先要給學生講解過濾的知識。可以通過過濾實驗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講解過濾的定義,還要向學生講解過濾實驗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圖所示。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過濾方法之后,就可以進行第二步了。
第二步,可以在室外進行操作。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在學校的池塘邊進行污水過濾實驗。這樣就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過濾這個化學概念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使這個概念不再顯得抽象而難以學習。
3.對化學概念進行歸納對比
化學概念具有關聯性,這樣的特性會使學生在學習化學概念時產生混淆。而有些化學概念是十分復雜,不易區分,有些化學概念的特征并不明顯。而這些都對學生學習化學概念造成了困難。因而,要對化學概念進行歸納總結,使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區別能夠被直觀地呈現出來。例如,原子與元素的概念區分,具體如下表所示。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對化學概念的學習,學生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好的方法都需要使用到學生中才能起到作用。因而,學生也要端正學習態度,共同努力,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關于化學概念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初中化學 化學概念 教學過程
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等。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注釋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相對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講清概念顯得尤為重要。
一、講解概念的方法
1.理解法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表達簡明精辟。因此在講解概念時教師要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比如催化劑的概念講解,將催化劑概括為一種物質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反應中加快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二是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將其簡明概括成“一變二不變”。學生對催化劑概念就清晰起來了。此時再設計如何證明二氧化錳是雙氧水分解制氧氣的催化劑之類的練習,強化催化劑的特點,催化劑的本質學生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再如“化合物”強調“不同種元素組成”屬“純凈物”;“溶液”抓住特征是“均一、穩定”,類比“混合物”兩個特點來理解來判斷生活中的溶液;有機物強調“含碳”、“化合物”,等等,使學生清楚明了地抓住概念的本質,避免只看重其一忽視其他使概念掌握不完整。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電解質電離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是這個概念的關鍵。因為有些化合物如NaHSO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講酸和堿的定義時,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區別酸與酸式鹽、堿與堿式鹽。
2.比較法
這是化學教師常用的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化學上許多貌合神離或相互依存的概念切忌分割孤立的理解。只有通過分析比較才能準確理解其異同及聯系。如最簡單的“單質”、“化合物”是兩個相互依存的概念。通過下表學生便會一目了然,就不會只注意“異”而忽視“同”,即單質和化合物必須屬于純凈物,會留下深刻影響,就不迷惑于常見判斷題或物質的分類題型。
這樣元素這種很抽象的概念可能容易建立一些。
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借助文恩圖效果比直接講解可能好些,如常見試題如“緩慢氧化一定屬于氧化反應”,“氧化反應不一定是化合反應”之類判斷,學生很迷惑,明白了從屬關系和交叉關系的含義,此類錯誤就易避免,也省去了教師許多的口舌。
3.知識網絡法
眾多互有聯系的概念,用網絡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學生更易分辨。
倘問氧化物是何種物質,放到這樣的網絡背景下學生就知道:它首先是物質,而且是純凈物,組成元素不止一種是化合物,是化合物中無機物,組成特點是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樣內涵、外延和其它概念之間的關系,該概念所在網絡中的位置,學生易掌握。網絡法要點是說清分類依據,如化合物根據是否含碳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學生容易理解。
二、需要注意的問題
1.切忌死記硬背
這一點應該是大家的共識,但實際上總會有一部分教師讓學生反復誦讀概念,用于強化未嘗不可,倘在學生不甚明了含義時,用于補救和加深理解,顯然是不足取的。中考試題越來越體現新課標理念,強調知識的理解、應用。傳統考“分子”的概念,大多以填空的形式,也許死記可以奏效,但分子究竟是何種微粒,學生未必理解,倘若以“H、2H、H”中何種微粒保持氧氣的化學性質,稍加變通或用圖示分子的形式,學生就很難駕馭了。死記硬背科學概念對學生發展有所滯礙,甚至使學生完全喪失對化學學科的興趣。
2.注意概念的階段性
根據學生的生理年齡特征,教材編寫十分注意概念的階段性和可接受性。如氧化反應,初中僅限于得氧的反應,高中是用化合價升降來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更接近本質,這就體現了階段性。元素的概念過去強調質子數相同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后來實踐下來可接受性不好,加以簡化,去掉“質子數相同”。“分子”、“原子”、“化合價”定義均有所弱化,使得分化點大大下降,利于面向全體。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為了所謂科學性、準確性任意拔高,要理解吃透教材編寫意圖,尊重學生的實際。
3.適應新課標要求
新課標強調自主互助學習,以此發展各種能力、提高科學素質。概念講授應盡可能在學生可接受情況下創設情境,設計活動,使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分類、交流、體會,主動探求概念的本質,“發現”概念的含義,這樣比灌輸要強多。
4.適應中考要求
概念掌握的深廣度要兼顧中考要求。按理中考不會有悖于課標要求,但中考有選拔作用難免會有以信息題形式的拔高,對學有余力的同學可適當作高深廣度拓展,以適應他們中考得高分與后繼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吳永勝.淺議初中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