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核心素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生;體育素養;有效策略
一、認識體育素養
所謂的體育素養是指體育文化水平,是指一個人平時養成的在體育方面的修養。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三大板塊是公認的學生體育核心素養。
在體育情感與品格中,體育情感主要是圍繞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對體育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運動方面培養。學生一旦具有了運動興趣,無論是學習運動技術還是體能鍛煉都能夠得以實現。體育品格主要傾向于體育精神,如,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等。
在運動能力與習慣中,運動能力主要圍繞學生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兩個方面進行培養,例如,生活中的走、跑、跳、攀、翻等基本運動能力,以及用于終身鍛煉或參與競賽的籃球、游泳等運動技能。運動習慣主要是在掌握了一定的運動能力以后,每天都能夠堅持完成一定量的自己喜愛的運動,且長期堅持成為習慣。假如有運動能力而未養成堅持運動的習慣,運動能力本身不能直接促進健康,只有養成了鍛煉習慣且長期堅持了,對健康的促進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健康行為多指有利于促進健康的生活或運動中的具體行為(也可稱為健康促進行為)。相反,也有危害健康的行為表現,如,晚上睡前做劇烈運動,這是不利于保障優質睡眠的行為,屬于不健康行為(或健康危險行為)。在健康知識與行為中,健康知識主要圍繞有利于健康的相關知識,例如,運動后不能一次大量飲水等。
二、提高小學生體育素養的有效策略
1.關注體育素養的整體性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應是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正如OECD研究提出的“素養=知識+能力+態度”公式一樣。知識、能力、態度三者有機統一在一起方為素養,任何一個指標都不直接等于素養,而是素養某一方面的表現。例如,素養中的知識,不直接等于素養,僅僅代表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或具備的知識。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亦是如此,“體育情感與品格、運動能力與習慣、健康知識與行為”三維度是一個整體。從體育學科自身的特點而言,學生接受該學科的學習,要注重對學生全面的培養,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稱其為具備了學科的核心素養,而只能顯現出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素養表現。例如,只注重運動能力與習慣養成教育,僅僅只能說明,學生具有運動的能力與習慣,而不能稱某學生具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同樣道理,學生僅具有健康知識與行為也不等于是具備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所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
2.重視體育素養的可觀測性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還具有可觀測性。學生完成體育學科的學習以后,其核心素養應是由幾個維度組合成的一個整體,但每個維度的指標要素都是可以觀測到的。
例如,在“體育情感與品格”維度上,學生是否具有對體育的興趣、熱愛等情感,從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持久性等也能觀察到。學生是否具有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等體育品格,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也能一覽無余。有些學生在運動中怕吃苦,有些學生表現出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表現都是可以區分的。
在“運動能力與習慣”維度上,學生是否具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具有什么樣的運動能力,也是可以觀測的。例如,在攀爬、翻越運動中,有些學生完成動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學生不僅不協調,而且,總是被前面的學生遠遠甩在后面,這是學生基本運動能力不同的具體表現。再有,在一些體育比賽中,如籃球比賽,有些學生技術動作很嫻熟,戰術意識也較強,可有些學生卻遠遠不及。說明學生的運動能力表現出的差異性也是可以區分的。是否具備了運動的習慣更能觀測,有些學生每天課外活動時間,甚至放學以后都會到學校的籃球場和幾個學生一起打籃球約1個小時。這種行為不僅有利于運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而且已經顯現出具有運動的習慣。
此外,就“健康知識與行為”這一維度而言,W生是否具有健康知識,可以通過筆試、口試等方式檢測,也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健康行為也同樣具有可觀測性,可以通過組織活動了解學生的行為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也就是說,是有利于促進健康的還是有可能危害健康的。當各個維度都通過觀測以后,可以綜合評判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狀況,是良好、一般,還是優秀。
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影響所產生的,所以學校教育應該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關注學生的特點和體育素養的特點,培養小學生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質水平、體育技能、體育品質、體育個性等方面的綜合體育素質與修養。
參考文獻:
一、知行課程的背景與內涵
1.背景
一方面,構建知行課程是教育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此,學校要深化課程改革,構建符合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征、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構建知行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吨袊鴮W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了學生發展的六大核心素養及十八個基本要點,要落實核心素養,學校就要不斷完善課程體系。
2.內涵
知行課程是在貫徹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前提下,立足知行學堂文化,圍繞“三育并舉、全面育人、知行合一、終身發展”的辦學理念和“快樂學習、健康成長、自信生活,成為綜合素質高、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標構建的課程體系,它具體包含知行德育課程、知行學科課程、知行藝體課程。
知行課程面向一至九年級學生開設,覆蓋德育、學科、藝體三個方面,旨在深化學校課程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實現育人目標,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教師的課程領導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二、知行課程的實踐
在知行課程的構建中,學校遵循“診斷―計劃―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行動研究路徑,并專門成立知行課程領導小組統籌課程設計和實施。
1.知行德育課程
知行德育課程是學校將感恩教育、養成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知行學堂等整合而成,包括知行學堂課程、知行研學旅行課程和知行德育綜合課程。
知行學堂課程建立在知行學堂的基礎上,在知行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該課程有九大論講內容、五大開辦形式,至今已成功舉辦各類講座、報告一百余場,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知”的積累,促進了學生“知行合一”。知行研學旅行課程是在落實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中形成的特殊課程,它通過審慎的主題選擇、路線設計以及健全的保障機制,形成體驗盛唐文化、紅色圣地體驗、航空航天探究等11個主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知行德育綜合課程圍繞書香教育、養成教育、感恩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日?;顒?,使學生熱愛閱讀和優秀傳統文化,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懂得感恩和回報。
2.知行學科課程
知行學科課程基于學科,包括知行學科拓展課程、知行學科社團課程和知行學科綜合課程。
知行學科拓展課程立足學科和學情,以新穎的內容和授課方式,激發學生興趣,拓展學科視野,培養學科素養。該課程已實現學科、教師和中小學全覆蓋,形成了百余個優秀課例,如語文學科的《姓名中漢字的美》、數學學科的《生活中的數學》等。知行學科社團課程旨在發展學科興趣、培養學科特長,學生自主選擇社團,實行走班制授課。目前開設了國學誦讀社團、模擬聯合國社團等。知行學科綜合課程旨在克服分科課程對學生知識和思維的影響,打通不同學科、綜合不同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基于綜合分析、跨界和創造的高階思維。
3.知行藝體課程
知行藝體課程在于提高學生藝體素養,全面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拓展課程外延,包括知行藝術課程、知行體育課程和知行藝體綜合課程。
知行藝術課程以“秦韻”藝術社團為主陣地,開設了安塞腰鼓、秦箏等42個藝術社團,激發了學生興趣,傳承了三秦藝術,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還通過“新華美育”網絡學習服務平臺,積極開展“互聯網+美育”的課題研究。知行體育課程以“健體社團”為主陣地,倡導“一師一特色”“一師一社團”,形成多項目體育課程,開設了“尚跑田徑社團”“炫彩乒乓球社團”等十多個體育社團。知行藝體綜合課程注重各藝術門類的共同特點及其與社會、自然的聯系,體現出開放的、既容納又擴展的藝術教育特征。
三、知行課程的評價與成效
1.評價
知行課程評價旨在為改進教育教學方式、革新課程實施策略提供依據。評價包括采用學生學習評價表、學生活動評價表、教師教學評價表、課程效果調查問卷,實行多方面檢測和發展性評價,強調主客體對“知行合一”課程文化的落實,注重評價主體多元化。
2.成效
知行課程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使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熱情更高了,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同時,為更多的學生搭建了激發興趣、發展特長的平臺,提高了全員運動意識和健康意識。
通過開發知行課程,教師擁有了課程領導權,體會到更強的職業自豪感,掌握了課程研發的基本方法,增強了創新意識和能力,提高了新理念和新教法的應用水平。
知行課程使學校的育人目標得到了落實,為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陜西省教育廳授予學校“新華美育”微課程公益項目創研及應用基地,“互聯網+美育”已應用到藝術教學及評價中;西安市教育局提供專項資金,將課改成果在西安高新第二學校大學區推廣等。
四、知行課程的優化
一是形成統一的開發策略。為確保課程構建方向和方法的正確,需要堅持專家與學校指導相結合、學科與學科相結合、研修與課程開發相結合、自主實踐與配套支持相結合,將課程改革擺在重要的位置。
在講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今天,體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體育的地位也由此得到提高。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實施和推進,高中體育也開始明確強調,讓學生通過體育知識的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所謂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社會發展必備的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更注重學生自主發展,而具體到體育學科,主要包含健康意識、體育文化、身體素質、體育意識以及體育品德等內容。雖然素質教育已經逐漸深入,但是體育教學依舊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較大,部分學校對于體育教育的意義和重要性缺乏準確了解,以致于學生呈現出體育素質差、對于鍛煉常識、生理衛生知識等基礎體育技能和知識的掌握程度普遍偏低,同時學生對于運動鍛煉缺乏自主性、積極性以及目標性?,F今,雖然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但是在進行體育活動中學生的言行卻不符合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要求。與此同時,大部分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過程中缺乏積極性和自主性,體育鍛煉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娛樂或者應對體育考試,使得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較短,缺乏持久性,同時因為缺乏長久、穩定的體育動機,也使得部分學生在達到既定目的之后就不再開展體育鍛煉。
二、培養高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
(一)高中體育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
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的指引者,科學合理的教學理念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想要使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顯著提升,就需要教師改變體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理念,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正確認識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在開展體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健康鍛煉的基礎,以學生體質增強為教育發展目標,使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得到有效加強,使學生的體育鍛煉活動的自主性、自覺性顯著提升,使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堅定的體育意志和體育能力得以形成,促進學生體育素質可以得到全面協調發展。
(二)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進行方法創新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當學習新的體育項目時,教師通常都會示范一遍基礎動作,隨后就是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動作,一步一步地去模仿和學習。這樣一節課下來,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機械地學習鍛煉動作上,必然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最終會影響教學的效率。而新課程標準下,一改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來適當的調整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鍛煉身體素質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德,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及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等。通過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營造和諧快樂的學習氛圍,在這種氛圍中,教師發揮引導學生的作用,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很輕松地就能掌握動作要領和技能。
例如,在正式示范“三級跳”動作細節之前,教師可以先與學生互動,提出一個小問題:“有學生知道什么是三級跳嗎?或者有沒有學生可以示范一下?”或許有學生以前了解過,但大多數學生還是沒有接觸過。通過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隨后教師可以演示一下三級跳,讓學生注意觀察動作細節,并對自己動作做出評價,隨后教師進行指點,之處動作的的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然后讓學生自主練習,教師邊觀看邊指導,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再如,教師也可以分組比賽、玩游戲等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人數頗多,教師不免有顧此失彼的時候。而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讓團隊成員相互幫助,學習和請教有些隊員,從而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們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練習足球時,跳出球技水平較高的學生作為小隊長,負責隊內成員的練習,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深入參與足球的訓練,提高足球水平,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善用學生的勇于競爭和求勝心理,組織小規模的足球對抗賽,讓各小隊對抗、訓練,從而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提高高中體育教師的自身素養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應對自己高?俗佳弦?求,通過學習增進自身素養,要有敬業精神,豐富自身體育學科方面的專業知識。同時,體育教師需要定期參加各類培訓,取長補短,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水準,全方位發展綜合素質,完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掌握組織學生有效學習的能力。對于自然科學知識也要有足夠的儲備,體現出高水平的文化素養。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應包括知識素養、心理素養、道德素養等。做一名專業素質和文化素質兼具的體育教師,積極正面的影響學生,因此體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樣和楷模的作用。
臨河里小學圍繞“馨香致遠,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奠基”這一核心辦學理念,以奠基學生的“香遠素養”為目標,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多元化、層次化、個性化的“香遠”特色課程體系。學校以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圍繞道德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健康素養、藝術素養構建具有臨河里小學特色的“香遠”課程體系框架。
圍繞育人目標和馨香致遠五大素養體系,將原有課程分類整合后確定為兩大門類五大領域。兩大門類指學科類課程和融合類課程。五大領域指道德與修養、語言與人文、科學與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與審美。兩大門類和五大領域縱橫交錯,形成了立體的課程體系。
學科類課程包括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發展性課程三類課程,三類課程直接指向本領域特有的學生培養目標?;A性課程主要指國家學科課程,包括的五大領域課程分別是品生、品社;語文、英語;數學、科學、信息、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拓展性課程指分領域自主開發的校本課程,屬于必修課程,它包括的五大領域課程分別是經典誦讀,十德樹人;翰墨飄香、青遠閱讀、繪本閱讀;趣味數學、電腦繪畫;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班級合唱、京劇、口風琴。發展性課程是指以培養學生特長為目標的精品課程,屬于選修課程,它包括的五大領域的課程分別是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小主持人、校園小導游;漢字起源、千字文故事、英語故事、童話劇;科技小發明、單片機;功夫扇、空竹、圍棋;爵士、琵琶、葫蘆絲、陶笛。
融合類課程屬于多學科的綜合課程,直接指向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融合課程共分四大板塊,分別是清香課程、韻香課程、茗香課程、書香課程。清香課程之保健與養生,使學生感受季節變換,了解自然常識,知曉節氣時蔬,開啟健康美好人生;韻香課程之中國京劇,通過手眼身法、唱念做打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穿梭在京劇文化中,做小小的國粹傳播使者;茗香課程之中國茶文化,使學生聞茶香、品茶味、知茶禮、懂茶藝;書香課程之經典名著閱讀,使學生徜徉在經典之間,浸潤在名著之中,從小與好書相伴、與圣賢為友。
W校的課程開發在圍繞核心理念進行頂層設計之后,充分利用教師資源和社會資源,通過挖掘內部潛力,巧用外部資源共同開發課程。課程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程建設上,我們還會且行且思,不斷完善,爭取讓學生在學校里得到最大的發展。
——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總結
《山東省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實施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按照德育課程、學科課程、傳統文化和實踐活動四個序列,將立德樹人目標融入各學科教學之中,根植于學科的核心素養,緊密結合學科教學內容,使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融合,實現全員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道德素養,促進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指導思想
學校在認真解讀《指導綱要》的基礎上,圍繞“核心素養”“德育課程一體化”這兩個關鍵詞,積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學校三級課程的實施,構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六藝課程體系”,充分挖掘各學科蘊含的內在德育價值,強化學科核心素養與德育的契合,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突出學科獨有的育人功能,讓傳統文化精髓與教育教學工作實實在在地融為一體,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個人修養。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重習慣、習方法、豐素養、厚人文
以“知品合一”文化為引領,以“完善和豐富國家課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和校本課程特色化。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圍繞學生養成特色,在原有課程基礎上,打造“新六藝”課程體系。“新六藝課堂”開設禮藝、樂藝、射藝、御藝、書藝、數藝六大系列課程。以“新六藝課堂”為依托,充分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在文化傳承和立德樹人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培養一代具有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氣質的人才。
三、課程實施
(一)課程實施形態
課堂是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主陣地,依托學校特色加強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深入40+X的習慣養成模式探究,打造40分鐘的新六藝主體課程,注重課后X延伸性學習,開設拓展性課程,化知識為智慧,化智慧為美德,化美德為快樂。
1.“新六藝主體課程”即基礎性課程,主要指國家課程按照課程標準規范、高效執行落實好,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全面構建“40+x”學養課堂模式,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探索“基于現代教學技術支撐下,學與教的課堂教學研究”,結合課程整合的理念,加強課程內、課程間、課程內外的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借助助學單、認知策略等,切實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積極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輕負高效課堂。
2.“X1”即知識拓展課程,主要就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拓展,旨在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開設“經典吟誦”課,將國學經典、詩詞吟誦融入課堂教學,通過每日晨誦、課前五分鐘的經典驛站等,增加詩詞積累量,弘揚明德,開啟智慧。數學學科開設“啟智驛站”課,依據教材,以每個班級一個小版塊作為驛站的形式開展,教師結合每周的“啟智一刻鐘”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總結。科學學科開設“趣味實驗”課,以月課形式開展教學。體育學科低年級開設“柔韌操進課堂”,高年級開設“足球進課堂”,結合課堂開展教學,全校性普及足球運動。音樂學科開設“器樂進課堂”教學,通過器樂的學習使音樂教學豐富內容,調節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培養并激發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3.“X2”即綜合特長拓展課程,主要指社團活動實施課程化管理,旨在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高雅生活情趣。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中占有比較突出的地位。我們計劃把學校特色、學生個性發展進行深入與延伸,讓每個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打磨構建以培養學生的習慣為基礎,充分挖掘孩子身上潛力的多元化x習慣養成特色校本課程群。每周三下午第一、二節課,學生自愿選擇社團課程,全校走課學習。
4.“X3”即實踐活動拓展課程,學校以“經典傳承,放飛夢想”為主旨,為學生搭建各種傳統文化體驗平臺,重拾文化信仰,回歸智慧生活。如圍繞中華傳統佳節,開設習俗體驗活動;將至真純善的“德音雅樂”引進校園、融入課堂,學生每月學唱孝親感恩歌曲,長養孝心和恭敬心,培育感恩意識;依托黃金河度假村這綜合實踐學習基地,倡導師生家長參加系列實踐活動,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傳承紅色經典。
( 二)課程實施建議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基于語語文學科的書藝課程——一至五年級開設書法飄香、閱讀寫作、經典吟誦等技藝課程,讓學生寄情書畫,暢游古文經典,培養學生做一個勤于書寫、善于表達且富有底蘊的人。全校開設硬筆書法課;一至五年級開設閱讀寫作課、經典吟誦課程,通過誦讀校本教材《中華經典誦讀》,加大詩詞背誦積累量,充分利用每日晨誦、語文經典驛站及地方課程時間,引領學生感受先賢教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開展漢字聽寫大賽、讀書故事分享、國學達人挑戰賽、詩詞大會等主題活動,促進學生讀經典、誦經典、沐浴經典,提升人文底蘊。
基于數學學科的數藝課程——各級部依托課堂借助導學案和思維導圖創建“工具撬動智慧創造”的學科內課程整合的課程建構。
開學第一課,教師和學生分別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教材的梳理,重組先關內容繪制目錄樹和思維導圖,重組教學內容,實現學科內的整合。在學習的過程中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單元,通過導學案實現單元內的知識整合。
數學教師還可以依據個人教學風格,定位自己的教學特色。結合任教學段的教學模式和多年教學工作中形成的教學風格,自己定位一個教學特色,借助課堂教學,在不斷的實踐驗證中逐漸形成獨具個人特色的數藝課堂模式。
基于體育學科的射藝課程——我校把足球作為體育課的必修內容,每間周用一節體育課進行足球教學,足球運動納入大課間,開設足球技術指導課,分層提升學生足球能力。每節體育課都有針對足球基本功的“5分鐘課課練”:低年級主要是熟悉球性,學習揉球、踩球、腳背正面顛球等基本技能,四年級則學習多種部位顛球等相對復雜的技能;五年級學生學習的范圍涵蓋踢球技術、接球技術、運球及運球過人、射門等。以球促智,構建以足球為原點的足球文化課程體系。
基于音美學科的樂藝課程基于音美學科的樂藝課程——以音樂為元素的所有稱為美的教育。
2.三級課程相融重組
課程統整絕不是信手拈來,亦非是課程的疊加,更不是為整合而整合的幾次主題活動,它的核心是基于標準朝向核心素養。也就是說我們應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將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化為學科的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而這一具體化的過程需基于對課程標準精準的理解與分解。
基于課程整合的御藝課程:國家課程綜合實踐與校本課程的整合:開心農場課程是我校多年來最受師生青睞的校本課程之一,培養學生勤于動手、善于思考、熱愛生活。
傳統文化與經典誦讀的整合:將地方課程中的《傳統文化》與校本課程《中華經典誦讀》整合,分年級有計劃進行誦讀,并將“吟誦”引入到教學中,學習中國式讀書法,還原漢語言文字本來的聲音;充分利用每日晨誦、語文經典驛站及地方課程時間,引領學生感受先賢教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開展班級誦讀檢測、詩詞大賽、國學達人挑戰賽等主題活動,促進學生讀經典、誦經典、沐浴經典,提升人文底蘊。
(三)課程評價
1.規范基礎性課程的評價。
通過單元檢測、音體美學科的抽查等,注重對學生基礎學科素質發展水平的評價。
2.完善拓展性課程的評價。
拓展性課程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表現性、表演性、競賽性等評價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拓展學生的知識、能力發展,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
表現性評價,主要觀察學生平時參與的態度、方法等作為評價內容給于評價。
表演性評價,通過學生特長專項表演情況進行評價。
競賽性評價,通過組織知識競賽方式對學生作出評價。
3.加強管理過程的評價。
美德章:在班級層面,學生通過日行一善、學習進步、熱愛讀書、午餐保潔、志愿服務班級、家庭習勞知感恩、特長發展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在評價卡上爭取得到“美德章”。班主任、科任老師、家長、小組成員等都參與評價,從多元智能的角度多元化評價每位學生的綜合發展狀況,既體現共性,又關注個性差異,在引導全面發展的同時鼓勵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