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系統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系統觀 技術 技術系統 管理
現代技術日益沿著綜合化的方向發展。系統思維對現代技術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統論的視角下對現代技術管理加以簡要解析。
1 技術的系統觀
1.1 系統觀的基本內容
系統觀要求根據系統概念、系統的性質、關系、結構,把對象有機地組織起來研究系統的功能和行為。系統觀著重從整體上去揭示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間的多種多樣的聯系、關系、結構與功能。
系統觀認為由各要素組成的整體,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簡單相加的新功能,即認為系統具有非加和的性質——系統性。這對于理解和處理組織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問題非常重要,非此不能認識和把握對象的整體性能,更不能正確地處理問題。人們認識系統就在于找出這種系統性質,構造一個新系統的目的就在于利用這種非加和性來實現某種新功能。
系統觀強調系統思維。所謂系統思維指的是,人們必須把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看作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并辯證地對待它的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系統與環境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以求達到對問題做出最佳處理的一種思維方式。
1.2 技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有學者認為:“技術是人類解決社會和自然實際問題的一種手段,”“是人類利用、控制與改造自然、社會、思維的方法的集合,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體系,即實踐性的知識體系。”按照這種觀點,將技術理解為人類解決社會和自然實際問題的手段和方法,那就是說技術不但是存在于自然的領域里的方法,而且也更是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一種體系。
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論證技術,都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不能片面地將技術理解為單一的工具,而要將技術的復雜性、系統性考慮進去,技術是一個與自然、社會和人類有著緊密聯系的復雜系統。應該從整體的、系統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技術。不僅僅將技術當成一種幫助人們的工具,更應看到他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相統一的系統。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來分析,技術系統由主體要素、客體要素組成。主體要素主要指參與技術活動的主體,人是技術活動的主體,是技術系統的運動核心。
第一,通過主體的活動,可以不斷地利用客體要素、創造客體要素。
第二,主體要素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等方面的知識,并非以具體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而是以一種潛在方式于主體要素中發揮作用,形成潛在的、主體性的技術。客體要素是指技術系統中的以實體形態出現的物化要素。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均包含于客體要素之中。在這里物質可以作為勞動工具、勞動手段、勞動對象等作為客體要素的實體因素而出現,客體要素可以為生產提供方法、手段和產品。
第三,工藝要素。它是表征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的結合方式和運作狀態,是結構性技術要素。技術系統的三個要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一種新技術的發明既需要工具、機器、設備等客體要素,又需要知識、經驗、技能等主體要素,以及把主、客體要素相結合的過程和方法(即工藝)。三者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能稱其為技術。只有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在技術活動表現出有機的整體功能。
結構是要素在系統內部恒定的分布和排列,并形成一定的相互關系。技術系統中,各個要素通過結構而組成技術系統整體,技術系統也通過結構而支配各個要素。同時,在研究技術系統的要素關系的時候,經常會有很多學者將技術系統觀主次化,即主體要素與客體要素誰為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很多學者充分地論證了在主體要素與客體要素之間,即人與物之間,人掌握了技能,設計并控制了工具、機器,人的要素決定了物的要素;但是相反的觀點則是,人的知識、手段是借助物而產生和形成的,沒有物質手段的人是無用的。
陳昌曙、遠德玉兩位教授在《論技術》一書中,從現代系統論思想的角度對技術進行了論證和分析,指出了技術乃是一個由諸要素構成的、有內在聯系的系統,而且是一個動態系統,是作為過程的技術。技術系統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實現從輸入到輸出的轉變。因此,技術是變化的過程,它的功能就是系統所發揮的作用,可以理解成系統把輸入轉化成輸出的本領。技術系統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技術系統的功能。功能作為系統所具有的能力,必須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現出來。這種能力,體現著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的一種轉換關系。
1.3 技術系統的復雜性
技術系統的復雜性是指技術系統作為具有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各個要素之間存在非線性相互作用,形成技術系統多層次的復雜結構。技術系統與環境的聯系也是復雜的多樣的。技術系統演化發展涉及多學科,多領域,決定了它發展的綜合性、復雜性。“技術問題的多學科性和類似系統的關聯,需要……社會科學學者和專門人員的跨學科合作……也需要工程學中的專家、系統分析者等的介入。”技術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SST(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的研究表明:“技術是社會的產物。”技術系統的發展不能離開地域、環境等外界因素,只有在一定的時空、環境下對技術系統加以理解,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技術發展,從而實現技術創新與革新。技術的發展是在環境的影響和選擇下才得以發展;反過來,社會因素、外部環境等條件也受到技術的作用。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外部環境及自然的面貌,推動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進步。
技術系統是有機的系統整體,具有其組成要素在各自孤立狀態下不具有的新質。技術系統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關系。因此,必須以整合的思維方式去考察技術系統的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技術系統的整體行為決不是所有局部行為的簡單相加,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系統的發展趨勢和特點,不能簡單地從局部的個別行為的細節去判斷。
2 系統思維下的現代技術管理
在面對現代技術快速發展,高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條件下,需要從系統思維中獲得新理論和新方法。系統思維對當代的技術管理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系統思維下的技術管理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2.1 貫徹技術應用上的綜合化思想
系統思維下的技術管理要求綜合應用多種技術,形成新技術綜合體。綜合的方法是從系統的總目標出發,合理恰當地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中的有關思想、理論和技術方法,使各種技術相互配合達到整體系統的優化。通常,技術的綜合運用將會創造出新的技術綜合體。
2.2 從組合技術管理向全面技術管理轉變
技術系統的復雜性證明了技術管理也是一個復雜的領域。目前人們已經廣泛的認識到技術系統的復雜性。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用戶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個性化挑戰的必然選擇,必須認識到全面技術管理對于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作用。用于現實實踐活動的技術同樣是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的有機結合,是共同起作用的技術系統。因此在技術管理中,也要實現對技術系統的綜合管理,既要重視主觀要素,也要重視客觀要素,不能顧此失彼。從某種意義上講,以系統觀審視全局,對于企業的發展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2.3 立足于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強調技術管理工作的系統性
系統管理對于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效率和和利用資源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復雜性工程的整體化和綜合化要求技術管理工作的系統化與現代化。
2.4 提高技術管理的靈活性與機動性
技術是發展的過程。在這個變化的環境中,技術也會改變,技術應用的領域也是不斷變化的。也就是說在對技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的理解中,要注意把握企業中每個要素、每個環節的改變。企業結構的改變會帶動功能的變化,針對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環境,以發展的角度適時調整企業的技術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
2.5 注重各種資源的整合與利用,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IT技術、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帶來的對技術創新與技術管理的挑戰和新機遇,產生了對新的技術管理理念、手段、工具的需求。技術發展的系統性表明,技術及其活動是一個復雜系統,技術的發展與環境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人與環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技術管理來調節和控制,將維護人類和自然協調發展滲透進技術管理的理念中,達到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田鵬穎,陳凡.社會技術哲學引論[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
2 秦書生,陳凡.復雜性視野中技術[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2(2)
3 Hans Lenk, Gunter Ropohl. Toward an Interdisciplinary and Pragmatic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as a focus for Interdisciplinary philosophy & Systems Research [J], in P.T. Durbin(ed): Research in philosophy & Technology ,1979
【關鍵詞】現代企業 統計理論 創新
一、現代企業統計功能定位
(一)現代企業統計的信息功能
信息一種普遍聯系的形式,反映了物質和非物質狀態及其運動特征,在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中普遍存在,統計作為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思維活動記錄的數據特征,無疑是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
繼人、財、物三種資源之后,信息已經被人們視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的第四種重要資源。統計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定量信息,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統計信息對企業經營管理必不可少。
一般說來,企業統計通過統計數據的收集、整理、傳遞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動,形成完整的企業統計信息系統數據庫,從而滿足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需要而發揮有利作用。這一過程稱為現代企業統計的信息功能。
(二)現代企業統計的分析功能
基本統計數據作為企業統計分析的基礎,企業統計人員通過深入系統地分析和加工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數量、數據關系,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性。這是企業統計工作的高級階段,同時也是企業統計發揮認識和管理作用的關鍵一環。通過統計調查、整理得來的基本統計數據,盡管能對研究現象總體的基本狀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然而這一認識還是膚淺的、表面的,對于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內在動力、影響因素以及發展變化的趨勢和規律性缺乏深刻的認識。統計分析不僅有利于對事物發展變化有深層次的認識,分析矛盾并提出解決矛盾的措施,而且能為企業管理與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三)現代企業統計的管理功能
統計學方法應用于企業管理經歷了一個緩慢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剛開始只是單純地提供統計數據,后來運用統計分析參與企業管理,再到統計方法直接應用于企業管理,現在已經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統計管理方法,統計技術與管理相得益彰。
企業統計管理功能,是統計與管理的協調一體。企業管理離不開統計,是因為統計在企業管理中能夠發揮有利作用;同時,統計方法只有與企業管理結合,才能發揮其更顯著的作用。
二、現代企業統計的運行模式
(一)現代企業統計運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現代企業統計運行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企業內部形成一個統計信息中心。統計信息中心作為一個功能中心,主要具備五個方面的功能,即:統計信息管理中心、統計調查中心、統計處理中心、統計產品中心以及統計服務中心。
五個功能之間的邏輯關系及基本運行模式如圖1所示。
(二)現代企業統計運行模式的功能
1.統計信息管理。主要功能是對企業統計整個運行體系進行協調管理。包括:企業統計規范化管理、統計信息安全管理、統計標準化管理和企業統計制度管理。
2.統計信息采集。企業統計以管理任務的要求作為依據,通過多樣的統計調查技術、采用可靠的調查組織形式,搜集關系企業發展、生產經營活動等相關的信息(包括內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稱為統計信息采集。
3.統計信息加工與處理。統計信息的加工與處理,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加工整理出要求企業上報的統計報表并符合統計法規定,第二是加工整理常規性綜合統計信息,并能滿足企業內部職能管理需要,為企業管理服務。
4.統計信息開發與利用。統計信息的開發與利用,可以為現代企業統計尋求發揮整體功能提供突破。較傳統的統計分析而言,創新點主要體現在:(1)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更加注重定量分析。(2)充分利用事后分析與事中控制、事前預測,運用多種預測方法獲取決策信息,使企業統計與企業管理相得益彰,采用靈活的統計分析方法揭示企業發展的趨勢和規律。(3)結合個別指標分析與綜合分析,更加注重綜合分析。(4)結合單項分析與綜合評價,對個體局部分析評價的同時對總體進行綜合評價,可以對企業管理和決策提出有益的建議和意見。
5.統計信息服務與咨詢。統計信息服務根據服務對象主要分為:為政府服務,根據政府的布置上報各種統計報表;為企業管理者服務,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企業信息(包括內部的生產經營狀況和企業外部環境);為股東服務,為股東提供生產經營業績;為債權人服務,向債權人顯示企業的償債能力;為客戶服務,為胡可提品質量、市場占有率、產品價格等信息。
現代企業統計模型主要通過統計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以便滿足各利益主體的統計信息需求。
三、現代企業統計信息化建設
(一)現代企業統計信息化的基本內容
現代企業依據企業統計信息進行科學管理和決策。首先,企業根據信息的流轉的基本規律構建信息系統,然后以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現狀及未來的發展規劃為中心,隨時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提供咨詢。企業統計信息按照發展程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計算機起步階段、統計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網絡技術的應用。數據準備、數據挖掘、知識發現構成了企業統計信息化過程。
要想實現企業統計信息化的宏偉構想:統計學和管理學這兩大基礎學科的支撐缺一不可。與此同時,信息科學、數據庫技術、可視化技術、機器學習等輔助課程也十分重要。有了這些基礎學科的支撐,企業統計信息化必定會實現。
(二)現代企業統計信息化體系的建立
經過大量的系統分析,系統需求就轉變為了系統設計,其主要任務是確定“怎么做”的問題。
依據統計管理體制、統計工作的職能、統計工作流程,設計企業統計信息系統,主要有:利用統計數據收集平臺,建立統計數據收集系統;利用統計數據處理平臺,建立統計數據處理系統;利用統計網絡建設平臺,建立統計數據上報系統;利用統計信息傳播平臺,建立統計信息系統;利用統計數據倉庫平臺,建立統計信息查詢系統;平臺采用統計專題分析,建立統計決策支持系統。
同時,企業統計信息化建設工作需要從五個方面同時推進,推進整體系統的建設。具體可以概括為“五化”:企業統計數據信息化、企業統計信息流程化、企業統計流程系統化、企業統計系統網絡化、企業統計網絡智能化。將這“五化”循環進行,每完成一個循環,企業統計信息化建設上升一個臺階,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現代企業管理體制也趨于成熟,傳統的企業統計理論已經難以適應時展的需求,企業統計理論體系創新的任務刻不容緩。因此,創新現代企業的統計理論,充分發揮企業統計理論指導統計實際的作用,為企業管理與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董逢谷,陳慧琴,胡清友.企業統計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6.
論文摘要:醫院統計是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醫院的經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在醫院的經濟運行中發揮著信息、咨詢和監督三大職能。當前全國衛生系統開展“以病人為中心,以提高醫療質量為主題”的醫院管理年活動,圍繞此項活動,醫院的統計工作應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為醫院管理服務,充分顯示統計工作的魅力,已是擺在醫院統計工作者面前的新課題。
現代社會已處于信息時代,醫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科學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廣泛認識。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療統計管理已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作為醫院管理體系的信息交流樞紐,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視。醫院的科學決策應當建立在充掌握院內的各種信息基礎上。衛生統計專業性強,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各種信息的可靠性,影響醫院經營決策水平,因此,統計工作在醫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勢下,醫療競爭日趨激烈,醫院要加強管理,促進自我生存和發展,不能單純地追求經濟效益,必須充分發揮統計職能,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統計信息。只有依據科學的統計信息資料,才能提高醫院的服務質量,從而促進醫院的全面發展。
一、統計數據的性質
1.1統計信息要有可信度
醫療統計指標在醫院質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統計信息是否準確將直接影響我們的產出日報、月報、季報、年報等醫療工作報表的準確性。不準確的信息將直接誤導院領導及相關職能科室的決策,對醫院的規劃建設及每個員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目前,絕大多數醫院實現網絡化管理,聯網后的計算機不同于單機運行,錄入并儲存的原始統計數據來源于各個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資料收集過程因此就會出現由于操作人員網絡操作失誤而引起數據錯誤或丟失等情況,這就要求統計工作者明確統計工作的整個環節,每個統計項目都要遵守相應的統計方法、統計標準、統計起止時間等要求,對隨機出現的問題:如臨床醫生因對某問題理解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填報情況,輸入操作員出現的手錯等,都要求統計工作者有能力及時發現并解決,對原始數據認真核對,努力減少原始性差錯,以保證統計數據的可信度。
1.2統計數據要真實、及時、全面地反饋信息
各類統計數字均來源于醫院各科室,統計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類統計數據的第一關,并依據目前的統計工作的發展方向,建立健全醫院綜合信息臺賬,包括人事、財務、儀器設備、科研培訓和患者資料等,并定期進行綜合分析,及時反饋給院領導和上級衛生部門,使信息科真正成為管理者的“信息庫”。
二、開展和拓寬統計工作職能
2.1全面開展統計工作,加強醫院質控工作
衛生統計的工作主要是以圍繞著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構成整體開展的,這個指標體系說明和研究醫院醫療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完整的醫療統計指標對實現醫院宏觀調控、加強科學管理、提高醫療效益有重要意義。醫療質量水平高低反映了醫院總體醫療水平,根據醫院制定總的質量管理目標,把床位周轉次數、出入院人數、診斷符合率、平均住院日、無菌切口感染率、臨床初診與臨床確診符合率、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等質量控制指標分解到科室,醫院定期通報。密切關注醫療質量指標、工作計劃指標的完成情況,動態、及時反饋執行情況,為各科室提供相關業務信息服務,并根據年終或季末統計結果進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計劃。
2.2深化拓展統計工作,靠攏醫院管理
時代在發展,醫院也在發展、改革,我們的統計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在以往的醫院統計工作中,統計工作主要將醫院工作完成情況搜集、整理、匯總,進而為醫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數據,處于一種被動服務、數據滯后的局面。但是現在醫院的改革發展趨勢要求統計工作從單一的日常報表等常規工作向多元化、專題化方向發展,擴大統計對象范圍,運用統計方法為醫院的醫療、管理、科研和教學提供及時、動態的反饋信息,并加強信息預測職能,提供有預見性的數據,為醫院制定各項計劃、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據。
2.3統計信息可指導醫院管理者對現有資源的有效利用
醫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醫院的服務半徑、所轄區域人群的疾病分類結構和變化趨勢。統計信息可以利用統計數字、圖表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反映醫院醫療活動和經營管理情況,同時作為醫院信息來源的主體,不僅要掌握醫院的縱向發展,還要對院外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據此來確定重點科室、重點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變發展的客觀趨勢,以此分配現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財力,以達到最佳的資源優化配置,為醫院創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三、建議
提高統計分析水平,當好領導管理和決策的“智囊團”,具體有以下幾點:醫院設立專門的信息統計機構,配備專門的統計工作人員,健全醫院信息網絡,從整個醫院管理的角度對醫院信息統計工作提供組織機構上的保障;醫院統計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既要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又要具備統計專業知識,時代的發展又要求統計工作者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所以統計工作人員必須不斷地吸取新的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積累經驗,充分利用專業特長幫助醫療科室進行課題設計、數據處理,使統計職能深入人心;為醫院決策提供可行性論證,使統計廣泛應用于醫院管理決策、醫療質量監督等各個方面;統計工作者要得到領導的重視與支持,在實際工作中應主動承擔重要任務,增強醫院統計參與管理的意識,主動跟蹤醫院管理,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綜合收集、利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切實為醫院決策提供及時、準確和完整的信息服務,真正成為醫院管理者的參謀部和“智囊團”;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統計分析及統計信息反饋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綜合性統計分析,其內容包括門診及臨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醫療質量、護理質量、經濟效益及病人滿意度等。并從縱向(與往年同期比)、橫向(與同級醫院比)以及目標完成情況等進行分析,從中找到影響醫療工作的各種正負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提供給醫院及有關部門。院領導往往據此主持召開各職能科室負責人參加的醫療質量分析會,并把統計分析報告進行宣讀,對于成績及問題進行全面討論,給予表揚和批評,并制定相應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隨時發現問題及時做專題性調查,寫出不定期統計分析;改進統計方法:醫療評價更合理在診斷質量評價上,以前我們只評價門診/出院診斷符合率、入/出院診斷符合率,實際工作中我們體會到,僅這兩項指標不夠全面,又把漏診率、待診率、入院3日確診率納入考核項目,對診斷質量進行全面綜合評價。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診斷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燒燙傷、原因明確的中毒和部分創傷等剔除,使其不參與診斷符合率的計算。
兩點體會:第一方便了領導對統計信息的利用,為醫院管理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第二有效地發揮了統計監督工作。
參考文獻
[1]于承浩.統計信息在現代醫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國醫院統計,2002;9(2):99-100.
[2]張翠紅.統計工作與醫院的綜合管理.地方病通報,2002;17(2):82-83.
[3]侯世方,孫長福.統計職能在醫院信息網絡建設中的拓展.中國衛生統計,1999;16(5):275.
[4]馬天華.淺談醫院統計職能的拓展.中國衛生統計,1999;16(4):202.
[5]趙雯.搞好醫院統計要處理好八個關系.醫院管理雜志,1999;6(3):237-238.
在實際應用中,直流輸電最大的優點是輸電容量較大,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調控調節靈活性,可以有效改善兩端系統甚至整個系統的動態穩定性,極大地降低電能消耗。由于高壓直流輸電的過程中不需要兩端交流系統同步,可以對2個或者2個以上不同步或者不同頻率的交流電網進行連接。而柔流輸電系統則是在參考現代電力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以及現代控制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能夠靈活快速地調節和控制電力系統的潮流與參數,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電力系統的可控程度,還能增大輸電容量。在實踐中,可以將柔流輸電系統應用于配電系統,這是因為其成功應用了一種遠距離的靜態電力電子裝置,核心為FACTS控制器。
2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的應用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技術是指在先進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采用現代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以及信息處理等技術,對變電站二次設備的相關功能進行全新的優化組合,使之能夠切實地監測測量、有效控制與協調變電站全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具體的操作方式是:通過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內各設備間互相交換信息,數據共享,完成變電站運行監視和控制任務。它不僅能有效提高變電站的安全運行水平,而且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維護成本,不斷提高變電站的經濟效益,這是一種向廣大用戶提供安全、可靠、高質量、高性能電能的重要途徑。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以前影響高功能集成度處理器處理能力的瓶頸現象得到了有效緩解。人們根據不同電力設備的具體特點和不同要求,制造出了能夠對設備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控的自動化設備,即通過不同AIO的串行數據總線的連接,構成一個完善的綜合性自動化系統。
3電力市場運營技術對系統建設和應用的具體支持
(l)隨著現代電力系統的規模化逐漸加大、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一體化的壟斷模式逐漸轉向優勝劣汰的競爭模式已經成為當今電力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電力市場覆蓋面很廣,具有情況復雜性和實時性的特征,因此現實中對相關電力系統的運行和調度以及規劃管理與經營有著很高的要求。為了滿足工業和生活的需要,建立健全完善合理的電力市場運營支持技術系統迫在眉睫。
(2)由電力市場交易管理機構依據電力市場運營規則來組織電力市場各個成員的行為,從而充分保證電網安全有效運行。不斷提供發電、輸電和配電服務是電力市場穩定安全運行的重要條件,因此,國家要提供強有力的電力技術支持,從而有效合理地管理電力運營市場。而能量管理系統、交易管理系統、合同管理系統、報價處理系統、市場分析和預測系統、報價輔助決策系統、電能計量和結算系統等是電力市場運營技術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軟件和硬件的安全有效運行為電網商業化運營綜合技術支持系統的平穩高效運行提供了支持。
4結語
關鍵詞 非線性;生態服務功能;生態服務價值;消浪護岸功能:互花米草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2-2104(2009)03-0125-04
海岸帶地區生態系統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多種服務功能,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場所。然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時間,海岸帶生態系統呈現不斷惡化和退化的趨勢,并進一步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此,迫切需要了解和認識海洋生態系統對當今和未來社會的經濟貢獻,才能在政策制定和海洋管理過程中,達到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為此,選取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鹽沼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其經濟價值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模型,對杭州灣南岸區域互花米草資源價值量進行定量研究,從而確定互花米草鹽沼生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面積。
1 非線性關系模型的建立
采用Barbier的非線性關系理論,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分布面積與其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非線性關系模型。其非線性關系模型建立方法如下:
首先,在綜合大量有關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實驗研究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互花米草消浪效果與其種植寬度關系分析,結果表明互花米草的消浪效果在垂直海岸線方向上隨著種植寬度距離的減小,且呈現二次或指數的線性回歸遞減趨勢。從線性回歸分析的結果中,選取回歸效果最佳的一組數據附圖1(也就是R2值最高的)作為建立模型的原始數據,并根據公式(1),得到波浪消浪比例的變化:
k=1-h1/h (1)
公式(1)中K為波浪通過互花米草后波浪的消浪比例;h1和h2分別為沿波浪傳播方向互花米草的終了和起始斷面處的波高。經過轉換,得到波浪衰減率K與互花米草種植寬度B的關系曲線,見圖1(0≤K≤1)。
其次,在上述互花米草種植寬度與其波浪消浪比例的非線性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分布面積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假設互花米草分布的寬度是一定的,均勻的沿海岸線100 km分布,通過圖1中波浪消浪的比例變化趨勢反映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價值的比例變化趨勢,其轉化公式為:
vi=vi-1++[A×S×(Ki-Ki-1-) (2)
公式(2)中,vi是消浪護岸服務功能的價值;A是單位面積消浪護岸服務功能的價值;s是互花米草研究區域的面積;Ki是波浪消浪比例。通過公式(2)得互花米草分布面積與其消浪護岸功能價值間的非線性變化關系。
最后,根據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分布面積的關系,計算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區域內的資源總價值,從而,構建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分布面積與其生態服務功能價值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模型。
2 非線性關系理論的應用――以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為例
互花米草是我國沿海潮灘分布面積最廣的鹽沼植被,在減緩和防止海灘生態系統退化、恢復和重建受損海灘生態系統中作用重要。但對于海產養殖業,互花米草的擴展則對經濟價值的增長具有負面影響(例如:減少可用于養殖的海灘面積),從而也成為當前生產部門和學術界的爭論焦點。互花米草及其生態系統到底是影響海產養殖業的負面作用大,還是生態系統服務作用大,至今沒有得到共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對互花米草對灘涂養殖業的影響無法進行定量研究。因此本文選擇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為案例進行定量研究。杭州灣為錢塘江口延伸的河口灣,為一喇叭口形狀的河口海灣,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地理位置為29°58'27''~30°51'30''N,120°54'30"~121°50'48"E。杭州灣南岸濱海平原位于滬、杭、甬經濟金三角的中心地帶,是中國沿海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生態特征以互花米草群落、海三棱蕉草群落和蘆葦群落為優勢種,面積分別為5258 hm2,656 hm2,330 hm2。它不僅是世界珍稀瀕危物種黑嘴鷗的主要遷徙停息地,也是中國南北濱海濕地的分界線,因此,杭州灣南岸濕地資源具有明顯的稀缺特征,具有極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隨著工農業生產的高速發展以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圍墾灘涂擴大土地面積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灘涂被開墾成農田或水產養殖場。根據浙江省圍墾局規劃2006―2025年全省將圍墾灘涂3.39×104hm2,圍墾前后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效益顯著下降,而濕地作為生物棲息地的生態效益則由61%降至3%,生物多樣性將受到嚴重破壞。
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不僅提供互花米草和底棲動物等直接物質產品(直接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消浪護岸、促淤造陸、固定CO2、釋放O2、庇護所及基因資源、營養物質貯存和循環、凈化環境、減輕海洋污染等服務功能(間接經濟價值)。根據2005年的數據,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面積為38 km2,為了便于本案例的研究,假設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沿海岸線100 km分布,其垂直海岸線向海一面的種植寬度為350 m,則總面積為35 km2。按李加林等提及的杭州灣南岸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直接經濟價值600萬元計算,可以得出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直接提供的物質產品單位面積價值為15.633萬元。從圖1中可以看出,當波浪經過200 m互花米草種植寬度時,可消去約80.0%的波高,種植寬度為300 m時,可消去超過90.0%以上的波高,可以使原設計標準20年一遇的海堤安全高度降低2 m以上,護花米草消浪效果明顯,具有顯著的消浪護岸功能。因此選擇生態系統管理方法中的替代成本法(Replacement cost,RC)對互
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消浪護岸功能價值進行評估,即通過計算可用于降低海堤設計標準所節省的費用或海堤遭受破壞后所需的海堤修理費用來代替其消浪護岸功能的價值。運用降低海底設計標準節省的費用計算其消浪護岸價值為2250萬元,根據其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面積問的線性關系計算得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單位面積價值為58.624萬元。南美對蝦養殖業在蕭山地區的每667 m2養殖收益在3000~6000元不等,本文取3000元/667 m2計算,其單位面積價值為450萬元。
根據公式(1)和(2)及單位面積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的價值,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面積與其消浪護岸功能價值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得表1。
本文將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主要分成三部分進行分析:第一部分為直接物質產品價值(主要由植株和底棲動物兩部分組成);第二部分為消浪護岸價值(由于消浪護岸功能價值在護花米草生態系統總價值中占主導作用,因此關于消浪護岸價值以外的其他間接經濟價值在本文中不做研究);第三部分為將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轉換成對蝦養殖場帶來的收益。分別對上述三部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進行計算,結果如圖2所示。結果表明當互花米草的面積為25.4 km2,對蝦養殖場的面積為9.6 k2時,該區域資源價值量的評估值最高,為2626.7萬元。
3 討論與展望
為了更好地反映“非線性”理論的優點,在已有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方法,建立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分布面積與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之間的關系模型(見圖3),并對該兩種模型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如圖3所示,若不考慮互花米草的消浪護岸功能價值隨其分布面積呈非線性關系,單純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時,將35km2互花米草生態系統全部改為對蝦養殖場,則該生態系統區域的總經濟價值為1575萬元,單純的以保護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為目的時,其資源總價值量為2598.9萬元。運用這種分析方法,使得我們在對護花米草鹽沼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中只能用“是或否”的管理方法進行決策,或者對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資源實施完全保護,或者將該區域的互花米草資源全部改為對蝦養殖場,而很難找到互贏互利的結合點。從結果上看,實施全面保護能夠實現該區域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任何將互花米草生態系統改建為對蝦養殖場的做法都會導致該區域總經濟效益的下降,因此在原有生態系統管理方法的框架內,我們只能對該區域的互花米草資源進行全面保護。
但是,本文通過互花米草自身消浪護岸功能與其種植寬度間存在的非線性關系,建立互花米草生態系統消浪護岸功能價值與其分布面積的模型(見圖2)。當互花米草的面積為25.4 km2,對蝦養殖場的面積為9.6km2時,該區域資源價值量的評估值最高,為2626.7萬元,單位面積資源價值量為75萬元。雖然互花米草的消浪護岸功能價值在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中起主導作用,但是從圖2和圖3的對比中可以看出,這種非線性的關系并沒有使互花米草消浪護岸功能的價值發生劇烈的波動,其結果是可靠的。實踐證明,對互花米草鹽沼生態系統的開發面積不超過其總面積的27%,即可實現該區域資源價值的最大化,因此,互花米草生態系統與其面積間非線性關系模型的建立可為我國互花米草資源開發與保護的量化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