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子支付現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互聯網支付的概念
互聯網支付是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手段,將負載有特定信息的電子數據取代傳統的支付工具用于資金流轉,并具有實時支付效力的支付方式。是一套完整的網絡商務經營及管理信息系統。支付產業的發展,需要產業鏈上各方的合作與發展。電子支付主要涉及產業鏈上銀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商戶之間的關系,他們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他們的競爭與合作正不斷演繹著這個市場中的新規則。銀行、第三方支付公司和商戶是電子支付市場的培育者,三者缺一不可。在網上支付中,消費者與商家和銀行間存在兩個相互獨立的合同關系,即買賣合同和金融服務合同。
二、互聯網支付的特點
分析這種支付模式的特征時,可以發現由事物本質屬性影射出其潛藏的不安全因素。大體有以下幾點:
1. 網絡技術安全存在隱患
網上銀行的電子支付是在無紙化環境下進行的,這就必須從技術上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保證交易數據不被竊取篡改。于是人們就開始質疑信息數字化后數據傳輸過程中信息丟失、重復、錯序、篡改等安全性問題;
2. 虛擬交易風險
網上支付的工作環境是基于一個開放的系統平臺之中,交易雙方的身份置于虛擬世界中,這無疑增加了電子支付的風險;
3. 基礎設施的尚待發展
網上支付使用的是最先進的通信手段,對軟硬件設施的要求很高,技術軟件不成熟就為黑客等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所以,研制出一套無懈可擊的互聯網支付系統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
4. 法律法規的完善作為保障
網上支付是交易雙方實現各自交易目的的重要一步,也是電子商務得以發展的基礎條件。可是,網上支付的風險并不僅限于消費者購物支付過程中的問題,還包括糾紛出現后銀行或其他發行機構的責任問題以及網上支付工具資金劃撥系統等問題。因此明確參與主體間的法律關系才能更好地解決糾紛,進而預防糾紛。
三、互聯網支付現狀和發展趨勢
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網絡購物使用率為25%,用戶人數達到6329萬人,網上支付和網上銀行則極大地推動了網絡購物的發展, 2008年,中國網上支付市場發展十分迅速,交易規模從07年的976億元飆升到08年的2734億元,同比迅增181%,遠高于網絡經濟的49.2%的增速,成為互聯網發展最快的行業。 在網民使用網上支付的原因中,“足不出戶就可完成支付過程”、“節省時間并可以全天候使用”成為了網民使用網上支付的最主要理由。可見,便捷、不受時空限制已經成了網民的基本需求之一。
1. 持續上升的用戶數量和交易額
未來5年之內中國網上購物市場的用戶數量將會進一步增長。各項環境的改善,使網絡購物的優勢進一步凸現,交易額也將有較大的提高。預計到2010年中國網上購物市場市場的用戶數將達到7400萬人,交易額將可能達到1800億元。
2. 競爭加劇,導致市場快速走向成熟
隨著進入者的增多,競爭將更加劇烈,主要表現為資金的大量投入以及競爭方式的多樣化,競爭將產生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一些購物網站逐步完善自身的管理和服務,為用戶提供良好的交易環境,積累了龐大的顧客基礎,形成明顯的網絡經濟效應;而一些規模較小的網站則不堪重負,逐漸退出市場。另一方面,市場的競爭吸引了各界的極大關注,培育了人們網上交易的習慣,加深參與度,給網絡購物市場帶來繁榮。
3. 多模式融合與創新,盡顯資源優勢
目前的電子商務越來越呈現出一種融合的趨勢,交易的雙方更看中的是交易平臺的便捷和安全,而不是交易對方的身份——是個人還是商家。越來越多的B2C電子商務網站開始向C2C交易提供平臺,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B2C交易開始用P2P的支付工具進行支付,從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提供商來說,打通B2B、B2C、C2C之間的支付界限也是提高自身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4. 網站收費成為必然
目前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仍以免費為主流,并且這種主流至少將延續幾年的時間,但收費是必然的趨勢。收費將產生以下兩方面效應:一方面能提高賣家網上經營的誠信度,只要交費,像隨意開店、靠虛假交易騙取誠信積分等現象將大有好轉;另一方面,網站一旦擁有費用來源,便可以很好地加強和穩定網站的各方面建設,包括交易系統完善、員工在職培訓、企業文化建設、知識產權保護、顧客關系管理等,將壯大企業成長的力量。
5. 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將應用到支付領域
在安全認證領域內,單一模式的認證會慢慢被雙因子認證所取代,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例如:指紋識別、聲音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學技術將更廣泛地應用于金融服務領域。2003年11月,聯合銀行家銀行采納了Digital Persona公司的U are U online指紋識別解決方案,用戶登陸Web頁面不再需要輸入密碼。而Comdot公司正在推出一種語音激活的信用卡Beepcard,用戶必須通過語音輸入密碼進行驗證,即使竊賊盜得信用卡甚至密碼也難以進行盜刷。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手段將被應用到互聯網支付領域并逐漸得以推廣。
6. 中國互聯網支付在國際支付網絡中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國際化主要表現為:一是資本的國際化;二是交易的國際化。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無疑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和潛力,這將吸引各種國外投資資金的大規模進入;互聯網開放、無時空限制的特點有利于企業迅速擴大業務規模和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CNNIC《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艾瑞,《2008-2009年中國網上支付行業發展報告》.
[3]易寶支付CEO唐彬,互聯網支付行業正值春天(enet.com.cn ).
[4]國內網絡支付市場現狀分析(tech.QQ.com).
關鍵詞 婦女健康水平 婦女常見病 患病率
婦女保健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婦女的健康關系到家庭的幸福,也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保證婦女身心健康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加大婦女常見病的防治力度,普及婦女常見病的防治知識是《中國婦女發展綱要》中提出的一項主要目標。尋甸縣婦幼保健中心每年定期為轄區內育齡婦女進行婦女病普查,2013年3月1日-3月31日尋甸縣婦幼保健中心開展的婦女病普查結果進行分析,針對婦女常見病采取相應干預措施,提高婦女健康水平及生活質量。
資料與方法
2013年3月1日-3月31日在尋甸縣婦幼保健中心進行婦女病普查的育齡婦女(15~49歲)。
方法:制定統一的健康體檢表,由體檢醫生認真詢問病史、體檢和填寫。體檢內容包括婦科常規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宮頸脫落細胞刮片檢查、乳腺檢查、子宮附件和乳腺超聲檢查。
結 果
2013年共普查育齡婦女4075人,婦科疾病患病率為86.87%,前5位疾病依次為陰道炎、宮頸疾病、乳腺疾病、盆腔包塊、子宮肌瘤。
常見婦科疾病患病率,見表1。
各種乳腺疾病、宮頸疾病、各種陰道炎的患病率及其構成比,見表2~4。
討 論
陰道炎是婦女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在調查中,它的患病率居第一位。檢測結果顯示,陰道炎的總患病率36.02%,其中細菌性陰道炎檢出率最高,占陰道炎的86.65%,這與我縣基本情況相吻合。我縣是農業縣,又是國家級貧困縣,多民族聚居,較高的陰道炎檢出可能和本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習慣等因素有關。此外,有些婦女由于缺乏必要的生理衛生知識,可能會使用不合理的陰道沖洗或抗菌藥物,也是陰道炎高檢出率的原因。還有,隨著社會的發展,性觀念越來越開放,性生活過早和過頻也會導致陰道炎的發病率增加。
宮頸疾病也是婦科的一種常見病,在本次調查中它的患病率居第二位。在正常的生理情況下,宮頸是一道生殖系統的屏障,它有著許多重要的防御功能,可以有效的阻止病原體通過陰道進入子宮,從而對上生殖道產生重要的保護作用。但當宮頸發生病理改變時,如在、流產等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炎癥,則會喪失它的防御功能,甚至會成為病原體的聚集地。如果宮頸產生的病理改變較為嚴重,逐漸發展為柱狀上皮異位時,隨著進一步的發展,則有發展為宮頸癌的可能,對女性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危害,直至危及生命。最近的研究資料表明,宮頸癌的發病率正在逐漸升高,并且發病的年齡也在逐年降低,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在本次調查中,共發現有5例婦女存在有宮頸癌前病變,有36例婦女存在不同程度的核異質細胞,對于這些患者我們均進行了跟蹤隨訪,并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和指導。
關鍵詞:電子支付 風險問題 對策建議
一、電子支付的概念、特征、形式及發展現狀
(一)電子支付的概念
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是指以電子計算機及其網絡為手段,將負載有特定信息的電子數據取代傳統的支付工具用于資金流轉,并具有實時支付效力的一種支付方式。它是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在經濟貿易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后,才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的。
(二)電子支付的特征
1、電子支付是采用先進的電子技術通過數字流轉來完成信息傳輸的,其各種支付方式都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進行款項支付的;而傳統的支付方式則是通過現金的流轉、票據的轉讓及銀行的匯兌等物理實體來完成款項支付的。
2、電子支付的工作環境基于一個開放的系統平臺(即互聯網);而傳統支付則是在較為封閉的系統中運作。
3、電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進的通信手段,如Internet、Extranet,而傳統支付使用的則是傳統的通信媒介;電子支付對軟、硬件設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聯網的微機及其他一些配套設施,而傳統支付則沒有這么高的要求。
4、電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經濟的優勢。用戶只要擁有一臺上網的PC機,便可足不出戶,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整個支付過程。支付費用僅相當于傳統支付的幾十分之一,甚至幾百分之一。
(三)電子支付的形式
電子支付的業務類型按電子支付指令發起方式分為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銷售點終端交易、自動柜員機交易和其他電子支付。
電子支付按支付方式可分為智能卡、電子現金和電子支票三大類。
(四)電子支付的發展現狀
根據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國互聯網支付市場(即線上交易)總規模達到7255億元,到2010年底,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為10858億元,而預計今年交易額將突破1.2萬億元。在過去兩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速度保持在50%至60%左右,相信在未來幾年內仍將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而現在中國的網民數已突破2億,中國電子商務基礎已相對成熟,這對我國電子支付業務的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二、電子支付業務發展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
雖然近年來我國電子支付業務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美歐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計算機和網絡技術起步較晚、網上支付硬件設施相對落后、電子支付業務的支撐系統存在安全隱患、“虛擬”商務所蘊含的信用風險時時威脅著銀行安全等等,使得我國電子支付業務發展中存在諸多風險亟待解決。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控制約束力不足。
隨著電子支付業務發展迅速,現行的支付業務法律法規的系統性、實用性矛盾日漸凸顯。一是管理法規不完善。二是行業規章制度不系統。三是規章制度不能協調統一。
(二)業務操作管理不規范,風險防范措施不到位。
一是風險提示作用不強。二是協議管理不全面。銀行與客戶、中介等部門電子支付協議不全面,對各方的權力、義務不明晰,隨意性較大。三是資料審查不嚴格。四是檔案管理不嚴密。有的金融機構對客戶的身份信息、交易資料檔案管理有漏洞,造成客戶信息外傳或被利用,出現失、泄密問題。
(三)技術應用專業化,增加了運營管理風險。
在網絡技術高度知識化、專業化的今天,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借助外部市場的服務支持解決內部的技術和管理難題,在此情況下,會出現一些新的運行管理風險。一是研發中的風險。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運用的支付網絡技術是由上級部門指定的技術部門研制、開發的,在設計、開發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基層工作實踐經驗,在交易制度、技術路線和技術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導致業務交易的風險。如經常會出現一些不知名的系統連接不暢、信息傳輸接收較慢的情況。二是軟硬件系統的風險。由于信息系統缺陷或問題,在與客戶的信息傳導中,如果與客戶終端軟件互不相容或出現故障,就會有傳輸中斷或信息丟失的可能,進而造成各種不同的損失,這種情況在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時常出現。如,基層金融機構經常對系統進行升級或多次打補丁,以彌補系統在實際運行中的缺憾。三是技術支持上的風險。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電子支付業務開展,特別需要外部電力、通訊和技術部門的全方位支持,保證系統連續工作和信息的持續傳遞。如果出現技術斷接,或者問題不能及時化解,則往往會造成損失或形成風險。據調查,南陽市轄內65%的鄉鎮所在地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出現這種問題的情況較為嚴重。
(四)信息處理網絡化,加大風險防范難度。
一是各種電腦病毒的侵擾。在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電子支付信息的處理中,受到嚴重電腦黑客攻擊的機會并不多,但存在著接觸面較大、傳染源多等因素。如,南陽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處理電子支付業務的微機設備2500余臺,每年都會出現感染病毒的機會,少則2-3次,多則5-6次,且有時感染的病毒會在行業、區域迅速傳播,需要科技部門下達力氣殺毒,才能消除。二是各種網上詐騙較多。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各種手段,獲取客戶信息,進行詐騙活動。三是電子扒手頻繁出現。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在ATM機上安裝微型照相、攝像設備,或提供虛假的操作方法,俟機獲取客戶身份信息,盜用客戶資金。
(五)監督管理不到位,制約手段落后。
一是監督職責不明晰。如《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各級人民銀行具有“維護支付、清算系統運行”的職責,但在其它的相關規定中,并沒有明細的職能界定,即使基層人民銀行及有關監管部門愿意承擔監管責任,也由于政策依據不具體而不知道如何履職。二是監管內容不確定。面對新的業務,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監管部門該監管什么?如何監管?三是監督管理手段落后。電子支付業務是高科技的現代化支付業務,而一些基層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手段仍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狀態,不能適應現代化業務監管需要。
三、防范電子支付業務風險的意見及建議
(一)結合業務實際,完善法規制度。
一是相關金融法規要根據支付結算和電子支付業務發展的具體狀況迅速進行改進、完善,形成
系統化的管理法規制度,并上升為法律性的條文,為電子支付業務的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各級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統一建立起對電子支付業務操作細則,明確各崗位、各部門的職責任務,用制度來規范業務、來規避風險。三是要建立起以人民銀行牽頭、銀行業金融機構、中介、技術部門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以規范的法律形式明確參與者的責任和義務,以便在實際工作中約束各部門工作和業務行為,及時解決具體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二)加強操作管理,嚴格制度執行。
一是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受理時必須披露應公開的信息,提示客戶應注意防范的風險和采取的措施。二是要規范與客戶、中介、技術等部門業務往來的協議,明細內容,準確界定各方的權力和義務。三是要嚴格執行各項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內部監督機制作用,防止人為的電子支付信息失真。四是要加強業務檔案和客戶交易信息管理,安全開展信息使用和傳遞,消除各種失泄密隱患。
(三)增強技術合作,改進業務環境。
一是各部門在設計制作各項電子支付業務系統技術和程序時,應當充分考慮到基層銀行業金融機構電子支付業務發展的業務需求和可能出現支付問題,在設計的技術路線、交易制度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實用性,能夠解決和預防出現的風險問題或者通過改進設備和技術,進行補充完善。二是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及時總結業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定期與中介、技術部門進行溝通、聯系,針對具體問題及時進行改進。三是銀行業金融機構、中介、技術部門要定期對網絡、設備、程序進行維修維護,清理消除技術漏洞和風險隱患,維護系統的正常良性運行。四是要經常與電力、通訊部門溝通協調,制定各種風險預警制度,及時應對各種突發因素。
(四)關注信息管理,防范安全隱患。
一是要管理好內部信息。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嚴格執行各項信息安全管理規定,不斷采用新的安全技術來確保電子支付的信息流通和操作安全,如防火墻,濾波和加密技術等,使正確的信息及時準確傳出和接收。二是要管理好外來信息。銀行業金融機構電子支付業務接收外部信息的部門、崗位較多,安全管理和技術處理部門對每一個接收外部信息渠道和環節要全面掌控,對于可能出現風險信息和安全隱患的崗位和管道應當有預見、有對策,能夠及時處理、化解和上報。
(五)明晰監管責任,提高監管效果。
一是要在相關金融法規中進一步明確各級人民銀行在電子支付業務發展中的管理、監督職責,對基層人民銀行在支付結算和電子支付業務中的監管作用予以準確定位。二是要制定人民銀行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結算和電子支付業務檢查監督工作規程,規范業務監管的內容、方式和方法,把分散的檢查監督轉變為日常業務行為。三是在基層人民銀行設立支付結算監督部門或監督崗位,明確部門、崗位人員的工作性質、職責,提高監督的專業性,增強監督處罰力度。四是積極改進監督方法,研究探索各種現代化的監督技術和程序,提高監督工作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磊.我國網上支付現狀及對策.中國B2C研究中心,2010-1-14
關鍵詞:移動支付 面臨的問題 發展前景
一、移動支付的定義及相關業務
移動支付是指使用手機、PDA、筆記本電腦以及其他移動通信終端和設備,無線銀行轉賬,支付,購物和其他商業交易。當前電子商務通過互聯網和有線網絡購物,顧客必須支付現金或在指定的機器上付款,使用諸多不便。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支付技術的迅速發展,金融支付系統中有線將向無線,移動電子支付過渡。廣泛的業務需要,使手機支付成為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龐大的產業。
二、移動電子商務的優勢和劣勢
優點:
1.用戶大規模
去年年底,中國的手機用戶已接近10億,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移動電話用戶基本上包含消費市場的高端用戶以及在傳統的互聯網中缺乏支付能力的年輕用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移動支付的規模和用戶的消費能力,都優于傳統的電子商務模式。
2.擁有更好的身份驗證基礎
移動電子商務的優勢是手機號碼有一個獨特的,可以確定一個用戶的準確身份。
3.移動電子商務更適合現階段流行的商業應用
移動通信用具有靈活,方便的特點,在個人消費領域,提供流行的商業應用,因此BTOC可能成為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的主要模式。移動電子商務市場的未來將被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自動支付系統,包括自動售貨機,停車場計時器,自動售票機,半自動支付系統,包括商店的現金寄存柜機,出租車計價器,每天收費系統,包括水,電,氣和收集,以及其他費用等;與此同時,也可以運用于互聯網接入支付系統,包括登錄商家的WAP網站購物。
相關的局限性:
1.面臨的風險和問題
(1)信用體系的風險
無論是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都涉及到信用體系,中國目前的個人信用體系尚未建立了信用體系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2)技術的安全風險
電子商務交易必須有性別的保密性、完整性、鑒別性、不可偽造性和不可抵賴性。
無線網絡技術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應該盡快研發有效抵御手機病毒防護軟件,同時也要考慮無線數據傳輸的安全性,交易中途中斷,以及無線終端很容易丟失和被盜等諸多問題。
(3)產業鏈成熟
移動支付服務從設備制造商,銀行,信用卡組織,移動運營商,或移動支付平臺運營商,商業機構,SIM卡供應商,手機制造商,用戶和組成等方??面的都已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
(4)用戶的使用習慣以及安全性
絕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使用的貨幣或信用卡,但對于手機支付還是比較陌生的。此外,重要的是,人們對移動支付業務的安全性的有著很多的疑慮。事實上,移動支付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證的,但人們仍然不相信。
(5)隱私問題
移動支付涉及到個人信息的管理,以及如何保護客戶隱私。
2.金融監管和標準
移動支付是一個新的支付體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機構和組織能夠提供接受國際多標準的移動支付技術。同時這里面也存在著行業自律,產品價格,增值服務的多方面問題。此外,在有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的同時加強以市場為導向的銀行和電子支付公司之間的商業運作合作,將促進產生多一個雙贏和諧局面。
三、移動支付相關技術和安全性
1.遠程支付
(1)SMS技術
SMS是使用最廣泛的移動通信服務。目前,作為移動支付手段的文本消息,可以實現,如“手機錢包”,充值,繳費,購買彩票,電影票和手機銀行等功能。目前在我國也擁有更多的更成熟移動支付技術。
2.WAP技術及其他
移動通信協議,如WAP,CDMA 1X和未來的3G等。WAP2.0的模式有利于實現電子商務的終端到端到端安全需要,可以提供TLS隧道。3G,能夠處理圖像,語音,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各種信息服務。
(1)使用JAVA / BREW
這兩種技術的無線數據業務的發展,支持在手機上的其他軟件。與無線Java相比較,BREW是更底層的技術。 BREW能夠調動更多的潛在的應用,其應用的效果會更好地支持移動終端,應用開發人員可以更容易地開發每個終端。無線Java是開放的,而BREW是高通公司所壟斷的。這恰恰是限制一定程度上的BREW開發進度。
四.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現狀及其發展前景
從全球來看,3G商用進程,從日本和韓國向歐洲推進,同時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成為移動運營商新的業務增長點。對于中國移動支付服務:大多的移動用戶和銀行卡的用戶提供了一個有吸引力的用戶群數量,信用卡使用習慣的不足留給移動支付巨大的市場空間和不容置疑的發展前景。
截至2005年5月,中國手機用戶達到450萬張銀行卡,共發出超過900萬,到2009年預計將達到600萬移動電話用戶。這樣一個巨大的手機消費群體和銀行卡持有人的數量,將為移動支付服務提供一個良好的用戶基礎和發展空間。
通信運營商在語音服務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之下,移動通信和金融業務的結合,無疑將成為移動增值服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對于銀行,移動支付——可以有效地降低運營成本。在鏈中的各方利益的驅使下,銀行將積極推動移動支付。移動支付應用業務的不斷擴大,將加速移動支付的發展步伐。隨著科技的進步,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制約因素正在逐步減少。產業鏈正在走向成熟,有關法律,法規日趨完善。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服務更加貼近客戶的需求。
總之,移動支付是電子支付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技術,產業鏈和法律,法規的穩步提高,手機支付將成為電子支付的主流。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移動支付 安全性 前景
一、引言
目前的電子商務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以有線的方式進行。客戶在網上購物后,必須支付現金或者在指定的機器上進行支付,使用上諸多不便。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支付技術的迅速發展,金融支付系統正在從有線走向無線,電子支付也逐步向移動支付過渡。
移動通信技術作為移動電子商務的載體,提供了更貼近用戶需求的支付服務,并從安全性及監管上加以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由于業務需求種類繁多,業務量巨大,使移動支付成為極具潛力的巨大產業。
二、移動支付業務概述
1.移動支付的定義
移動支付是指借助手機、PDA、筆記本電腦等移動通信終端和設備,通過無線方式所進行的銀行轉賬、繳費和購物等商業交易活動。
2.移動支付業務分類
按照歐洲銀行標準化協會在TR603(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Business and Funtional Requirements for Mobile Payments”)的定義,可按照支付金額的大小和地理位置的遠近,對移動支付業務進行分類。
(1)按支付金額劃分
微支付:支付金額低于2歐元的情況下,一般劃歸為微支付類型。
小額支付:支付金額介于2歐元~25歐元之間,稱為小額支付。
大額支付:支付金額在25歐元以上,則為大額支付。
(2)按地理位置劃分
遠程支付:遠程支付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約束,以銀行賬戶、手機話費或虛擬預存儲賬戶作為支付賬戶,以短信、語音、WAP等方式提起業務請求。
本地支付:利用紅外線、藍牙、射頻技術,使得手機和自動售貨機、POS終端、汽車停放收費表等終端設備之間的本地化通訊成為可能,用手機完成面對面的交易。
3.移動支付相關技術
(1)遠程支付
①SMS技術
短信是移動通信里應用最廣泛的服務。目前,短信作為移動支付的手段,可以實現諸如“手機錢包”、充值、繳費、買彩票、電影票及手機銀行等功能。也是在我國比較成熟,采用較多的移動支付技術。
②WAP技術等
移動通信協議,如WAP、CDMA 1X以及未來的3G等。
WAP2.0模式有利于實現電子商務所需的端到端安全性,可以提供TLS隧道。
3G,能夠處理圖像、話音、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多種信息服務。其高速率、移動性和高安全性等特點,必然會給移動電子商務的應用帶來巨大商機。
(2)JAVA/ BREW技術
兩者都是支持無線數據業務開發的技術,在手機中增加軟件。
與無線JAVA相比,BREW是更底層的技術。BREW能夠更多地調動底層的應用,它的應用效果和對手機終端的支持會更好,應用開發商可以更為方便地開發出表現每個終端特性的應用。
但是無線JAVA是開放的,而BREW則被高通所壟斷。這一點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BREW的發展。
目前,聯通與高通一起推BREW,而移動則看好JAVA。
(3)近距離非接觸技術
目前用于移動支付業務的近距離通信技術有RFID、FeliCaIC等,RFID是一種無接觸芯片技術。未來,藍牙、802.11等也非常有可能應用在移動支付業務中。
在我國,NFC和SIMpass被視為目前國內非接觸式移動支付領域最有可能的兩大技術標準。二者都在手機中加入了基于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芯片,用于與支付應用時的收單設備進行近距離的實時通訊,并同SIM卡進行連接,以實現把支付業務捆綁在持有手機的用戶上。只是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有所區別。
近距離非接觸支付技術的優點是:操作簡單、支付行為完成耗時短。
缺點是:用戶要使用移動支付業務必須更換手機,而現在具有此種功能的手機不僅種類少,而且價格昂貴。但可以預計,隨著終端問題的解決,近距離非接觸技術將成為未來移動支付業務的主流實現方式。
4.移動支付的特點
(1)具有隨時隨地的特點
(2)用戶規模大
目前,我國的移動電話用戶已過4億,是全球之最。在某種程度上說,以移動電話為載體的移動電子商務不論在用戶規模上,還是在用戶消費能力上,都優于傳統的電子商務。
(3)有較好的身份認證基礎
對傳統的電子商務而言,用戶的消費信用問題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大“瓶頸”,而手機號碼具有唯一性,手機SIM卡上存貯的用戶信息可以確定一個用戶的身份。對于移動商務而言,這就有了信用認證的基礎。
三、我國移動支付市場現狀
從全球來看,隨著3G商用進程的日益推進,從日韓到歐洲,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步伐在不斷加快,成為移動運營商十分看好的業務增長點。在我國,移動運營商也在積極推廣移動支付業務。
1.移動支付業務開展情況
國內:據百納年初的《中國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05年,國內移動支付用戶數達到1560萬,占移動通信用戶總數的4%,產業規模達到3.4億元。百納預測,由于產業鏈的成熟、用戶消費習慣的形成和基礎設施的完備,到2008年,移動支付用戶數將達到1.39億,占移動通信用戶總數的24%,產業規模達到32.8億元。
國外:Juniper研究報告指出,2009年~2010年移動支付應用與服務有望被廣泛接納,全球移動支付總規模將達到10億美元。目前,日韓歐美,移動支付業務都呈快速增長趨勢。
2.移動支付的應用業務形式舉例
(1)手機錢包
面向六大領域,包括購物、交通支付、票務、公司卡、身份識別、在線金融等。其中也包括買保險、充值卡、買彩票、炒股、繳水電費、訂雜志等各種各樣的功能
(2)手機銀行
目前,各銀行的手機銀行產品紛紛上線,以滿足用戶隨時隨地的理財需求。從功能上說,銀行的所有非現金類業務都可以通過手機銀行完成,包括查詢、繳費、轉賬、匯款、支付、結算、外匯交易等等。韓國SKT和各大銀行還合作推出了NEMO電子貨幣服務。
(3)分享
“分享”是指使用者能更加方便與朋友交換音樂、圖片等信息;
(4)服務
“服務”則是指提供下載服務,移動認證業務服務等。
四、移動支付的風險及監管
1.面臨的風險及問題
(1)信用體系風險
無論是網上銀行,還是移動銀行,都涉及到信用體系,而我國目前的個人征信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信用體系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2)技術安全的風險
電子商務交易必須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鑒別性、不可偽造性和不可抵賴性等特性。
無線網絡技術也面臨著黑客的挑戰和木馬等網絡病毒的威脅,而目前還沒有有效抵制手機病毒的防護軟件的手段,此外,還要考慮無線數據傳輸安全性、交易中途打斷而沒有重新認證的機制,以及無線終端容易丟失和被竊的問題。
(3)產業鏈成熟度問題
①移動支付產業鏈構成
移動支付業務產業鏈由設備制造商、銀行、信用卡組織、移動運營商、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或移動支付平臺運營商)、商業機構、SIM卡供應商、手機供應商、用戶等多個環節組成。
只有建立并不斷完善產業鏈,各個環節準確定位、合理分工并進行資源的最優配置,移動支付業務才能獲得健康發展,而產業鏈上的各環節才能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②移動支付業務的商業運作模式
目前,移動支付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四種,即以運營商為主體的運營模式;以銀行為主體的運營模式;以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的運營模式;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運營模式。
由于各國的實際情況不同,產業鏈主導者也不同,因此,存在著不同的商業運營模式。
從我國國情來看,以移動運營商為主體或是以銀行為主體單獨經營都存在很大的困難。移動運營商有用戶資源,但信用度不如銀行,銀聯可以平衡銀行間以及銀行和運營商之間的利益關系,但在業務創新和市場反應能力方面不夠。
因此,目前最適合我國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商業模式是銀行與移動運營商合作,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協助支持的整合商業模式。采用合作的方式實現優勢互補,構建良性循環的產業鏈,促進整個移動支付產業的發展。
(4)用戶習慣及便利性問題
長久以來,絕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使用貨幣或信用卡消費,對移動支付還比較陌生。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人們對使用移動支付業務的安全性心存顧慮。實際上,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但人們仍然不放心將自己的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保密信息通過移動網絡傳輸。
此外,移動支付是否便利,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目前許多開通手機錢包業務的移動運營商多采用短信、WAP等遠程控制的方式完成支付,過程繁瑣,其便利性還不如傳統的貨幣或信用卡。
(5)隱私問題
移動支付,也涉及到個人信息的管理,及如何保護客戶隱私的問題。
2.金融監管與標準規范
移動支付是一項新興的支付業務,到目前為止,國際上沒有一家機構和組織能夠提供一個為多方所接受的移動支付技術。
此外,電子商務和移動支付都是比較新的行業,法律法規相對比較少,雖然目前已經頒布了《電子簽名法》、《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電子銀行安全評估指引》等。但是這些條款還遠遠不夠,面對電子支付的快速發展還需要更全面的法律條款來約束交易行為,還需要在責任、權利、義務、賠償、罰款以及信用機制方面細化法律法規。
在業務運營方面,也需要在行業自律、產品價格、增值業務方面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有法可依,那么銀行與電子支付公司的合作就更市場化,其共贏共融性就更強。
據悉中國人民銀行即將對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實行“牌照制”,移動支付的市場秩序將得到規范和整頓。存活下來的第三方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將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及資金和技術力量,將承擔起協調移動運營商和銀行之間關系、發展客戶的重任。
五、我國移動支付市場分析及展望
支付手段的電子化和移動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趨勢。對于中國的移動支付業務而言:龐大的移動用戶和銀行卡用戶數量提供了誘人的用戶基礎,信用卡使用習慣的不足留給移動支付巨大的市場空間,發展前景勿庸置疑。
1.巨大的潛在客戶群
截至2005年5月,我國手機用戶達到4億戶,銀行卡發行總量超過8億張,預計到2008年中國的手機用戶將達到5億戶。如此巨大的手機消費群體和銀行卡持有者數量,為移動支付業務提供了良好的用戶基礎和發展空間。
2.利益驅動
對通信運營商來說,在話音業務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移動通信與金融業務的結合,無疑將成為發展移動增值業務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而對于銀行來說,移動支付則可以有效降低經營成本。鏈條上的各方,在利益驅使下,會積極推動移動支付。
3.應用需求決定市場
移動支付應用業務領域的不斷擴大,將加快移動支付的發展步伐。市場最終是由需求決定的。
4.克服問題和障礙
隨著技術的完善,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因素也正在逐步減少。產業鏈也日趨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日趨完善。服務提供者,也會提供更貼近客戶需求的服務。
綜上,移動支付是電子支付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技術、產業鏈和法律法規的日益完善,移動支付必將成為電子支付的主流。
參考文獻:
[1]A.F. Salam L.Lyer:P. Palvia et al. Trust in e-commerce.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48(2), 2005,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