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水生態修復措施

      水生態修復措施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生態修復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水生態修復措施

      水生態修復措施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措施

      中圖分類號 TV6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03-02

      大石埠水庫位于江蘇省東海縣西部丘陵地區的高流河支流桃林河上游,距東海縣城30km,水庫設計以防洪和灌溉為主,結合水產養殖等進行綜合利用。另外,通過龍良河為東海縣的賀莊水庫、昌黎水庫、西雙湖水庫等中、小水庫提供水源,對解決東海縣西部水源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根據最近幾年的水質監測評價結果,大石埠水庫水質不穩定,局部時段出現了總磷、總氮較嚴重超標現象,水質達到了中營養――輕度富營養化程度,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

      保護水生態系統是水利事業的新課題,也是環境水利的重要體現。在當前“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形勢下,為扼守“三條紅線”,特別是第三條紅線提出的“加強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的目標任務,保證人民群眾的用水安全,改善水庫庫區的生態環境,保持良好的水質,對大石埠水庫進行水生態修復顯得極其迫切和重要。本文結合最近幾年對大石埠水庫的實地勘查,對大石埠水庫的水生態修復措施進行初步的探討。

      1 應遵循的原則

      在編制水生態修復方案工作中,應遵循如下原則:

      1.1 改善水庫水質的原則 水庫庫區生態修復措施及工程措施實施以后,能夠有效減少入庫污染物總量,使水質得到逐步改善。

      1.2 建立生物隔離帶和濕地相結合的原則 利用防護隔離帶的攔截作用,防止農田的地表徑流所攜帶的污染物進入水庫水體,防護隔離帶的植物的根系能固土護岸,減少水土流失。通過庫區及河口濕地建設,增加生物的多樣性,充分發揮濕地的自然凈化功能。通過土壤和植物的吸附、截流及交替氧化還原和微生物降解等措施,使水質逐步凈化。

      1.3 結合實際的原則 在生態修復方案中,對濕地、林地和水庫庫區水生植物的選擇,既要考慮對當地氣候及地理、地型條件的適應能力,也要考慮其吸收凈化污染物的能力,還要考慮維持整體的生態平衡和注重景觀美化效果。

      1.4 充分發揮經濟效益的原則 在隔離帶和濕地建設中,要充分利用本地的原有物種和經過改良后的引進物種,布局有較好經濟價值的植物,為庫區的老百姓創造經濟效益。堅持以項目維護和經費投入最小化的運作方式,努力做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1.5 分步實施推進的原則 水庫的水生態修復工程量較大,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可采取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的方法,科學規劃和制定實施方案,分期、分批實施項目。

      2 大石埠水庫水環境現狀及原因分析

      2.1 大石埠水庫水質狀況 通過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庫近4a的水質監測資料,并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進行類別分析,按照《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進行營養狀態評價,結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質監測中,Ⅱ類水15次,占評價總測次的30%,Ⅲ類水25次,占評價總測次的50%,Ⅳ類水10次,占評價總測次的20%;水庫水體一直處于中營養至輕度富營養狀態。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庫曾連續出現中度富營養狀態,富營養狀態頻次增加較為明顯,水庫水質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

      2.2 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庫的總體水環境質量尚好,但是水體的富營養程度相對較高,已經達到了中度富營養化水平。(2)通過近幾年的實地調查,大石埠水庫存在網欄養殖問題,特別是在入庫徑流河口地段的網欄養殖。由于養殖餌料的投放,造成水庫水體的內污染源較重,而這些內污染源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無法通過具體的工程措施進行有效的修復。(3)水庫上游及周邊是桃林鎮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莊。由于人們的日常生產及生活,使入庫支流產生各類污染物,特別是在汛期,這些污染物流入水庫庫區,對水庫的水質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4)庫區上游地帶的大量土地被開發成為農田,并種植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由于目前農藥和化肥的廣泛應用,農田的面源污染給水庫的水質帶來隱患。(5)大石埠水庫是山地形水庫,水庫的岸線較長,水庫的形狀為狹長型,由于水庫的防護帶有缺失現象,特別是水庫靠馬陵山地段缺失較多,造成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以致形成的徑流直接入庫,從而影響了水庫的水體水質。(6)大石埠水庫在水流力學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庫岸淘刷現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響了水庫庫區周圍的生態環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庫上游是馬陵山的丘陵地帶,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開發種植,原有的生態體系被破壞的現象較為嚴重。雖然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提出了調整產業結構,但是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原有的生態系統,從而也對大石埠的生態穩定帶來影響。

      3 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措施

      3.1 總體思路和具體目標 根據大石埠水庫的實際情況,從發揮區域生態功能出發,充分利用水陸植物的生態作用,以植物修復、重建和優化調整為重要手段,實行水庫的上游地帶、淹沒地帶、消落區域和水下區域的有效結合,進行庫區生態修復建設。通過截留和凈化污染物,保護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設生物景觀等措施,推動庫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庫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兼顧庫區的生態效益。

      具體的目標是:減少水庫周圍不必要的人為干擾因素,降低入庫的污染物數量。依靠生態系統的自然調節能力,輔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壞的水庫生態系統逐步得到恢復,并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逐步將其建設成為優質的水源地。

      3.2 大石埠水庫水生態修復的具體措施

      3.2.1 防護帶修復 建設3條防護帶,種植喬木、灌木和果樹。即在水庫西10km左右,靠馬陵山山體頂部,種植耐干旱和貧瘠的馬尾松等,種植長度3km;在山體的坡耕地種植蘋果、板栗等果樹。

      3.2.2 建設隔離帶 利用土地整理開發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庫周圍建設隔離帶。通過工程措施的配套和鄉村河塘的綜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莊環境建設,特別是周邊村莊生態環境的優化,為水庫的生態修復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3.2.3 建造生態浮床 采用木棍和鋼絲固定一塊水面,其中種植蘆葦和荻草等。每個浮床大約為10m×3m。建浮床地點,一是在大石埠水庫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個浮床;二是在水庫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個浮床;三是在水庫東岸靠關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個生態浮床;四是在水庫東岸軍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個生態浮床。

      3.2.4 恢復與擴建濕地 恢復原黑龍潭水庫到大石埠水庫的濕地,協調處理歷史留下的圈圩,進一步擴大濕地面積,擬擴建濕地30hm2。

      3.2.5 生態護坡 利用生態混凝土和生態磚種植蘆葦和香蒲等。具體的生態護坡地段為,庫區上游靠小桃林村兩岸約6km,庫區西岸靠彭才村約2km,庫區東岸靠關汪村及軍民翻水站約2km,水庫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約2.5km。

      3.2.6 河道整治 對大石埠水庫的入庫河道桃林河進行河道整治工作。具體措施為打撈水花生和水葫蘆,對河道進行淺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長度約3km。

      水生態修復措施范文第2篇

      關鍵詞:生態修復 水環境

      課題:秦皇島市社科聯項目

      201206167 秦皇島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構建、評價與生態城市建設對策研究 201206166 秦皇島生態城市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

      秦皇島市科技局項目

      2012025A128秦皇島市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整治保障機制研究

      一、生態恢復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現狀

      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主要是用于各種受損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水庫、海洋等水生生態系統、草原、森林、礦區等陸地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過程中。[6-8]

      目前廣泛應用的污染水體整治工作如駁岸景觀、河床硬化、綜合調水及引流沖污等方法都難以解決水體生態系統重建與水體功能的再現問題。 因此,從 20 世紀 70 年代后開始采取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方法,強調水環境生態系統的修復逐漸成為受污水體治理的主導思路。

      二、生態恢復主要技術與方法

      (一)生態修復技術概念

      生態修復的概念

      所謂環境生態修復,是指使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恢復到被破壞前的自然狀況,強調在不斷減少污染源的前提下,采用生態方法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環境自凈能力,還原生態系統的結構,恢復生態系統在區域的結構功能[19]。

      (二)生態修復技術與方法

      1、污染水體生態恢復的工程技術

      (1)植物修復技術

      植物修復技術是以植物(如水草、水生花卉等)忍耐和超量積累某種或某些化學物質的理論為基礎,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體系清除水體中的污染物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

      ①植物萃取技術

      利用金屬積累植物或超積累植物將水體中的金屬萃取出來,富集并運輸到植物可收割部分。

      ②根際過濾技術

      利用超積累植物或耐重金屬植物從污水中吸收、沉淀和富集有毒金屬。

      ③植物固化技術

      利用耐重金屬植物或超積累植物降低重金屬的活性,從而減少因重金屬擴散而進一步污染環境的可能性。

      (2)動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水生動物群落的恢復是水體生態系統恢復的重要內容,同時亦是維持重建水生植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穩定的重要機制。

      ①采用CBS水體修復技術

      CBS是Central Biological System(集中式生物系統)的簡稱,由美國CBS公司的科學家開發研制,并得到廣泛成功應用,是一種高科技的生物修復水體的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生命過程中的代謝機理,將廢水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從而去除有機污染物的過程。

      ②采用EM技術進行水體修復

      EM為高效復合微生物菌群的簡稱,是一種由酵母菌、放線菌、乳酸菌、光合菌等多種有益微生物經特殊方法培育而成的高效復合微生物菌群。EM技術時日本琉球大學教授比嘉照夫先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發成功的一項微生物技術。EM菌群是由5科10屬80多種對人類有益的微生物復合培養而成的多功能微生物菌群。其物理性狀為棕褐色液體,包含有光合細菌、醋酸桿酶、放線菌、乳酸菌和酵母菌5大類微生物。EM菌群在其生長過程中能迅速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同時依靠相互間共生增殖及協同作用,代謝出抗氧化物質,生成穩定而復雜的生態系統,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激活水中具有凈化水功能的原生動物、微生物及水生植物,通過這些生物的綜合效應從而達到凈化與修復水體的目的。

      2、富營養化湖泊的生態修復技術[14-19]

      (1)恢復水生植被

      控制營養物的生物措施包括擴大天然營養物匯點對營養物的滯留,削減營養物向營養生成帶的再循環和內負荷,外源負荷的削減必須與湖泊內過程相吻合,即將營養物保持為初級生產者所不能利用的化學形態或滯留于湖內不能利用的位點。控制外源營養負荷,除利用和恢復水陸交錯帶的濕地和湖泊沿岸帶的大型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發展費用較低的半天然的人工濕地也是一種可行途徑。對于水質明顯惡化的水體沉水植被不易恢復,即使恢復也難以維持。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根際系統的凈化,控制面源污染,或是通過生物量的收獲消除內負荷,美化環境。重建以沉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被對以武漢東湖為代表的長江中下游富營養化淺水湖泊的恢復至關重要。因此必須將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結合起來。在重建水生植被的早期,也必須根據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規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態特征選擇耐污性強的r-選擇型植物作為先鋒種類,然后逐步對水生植被的結構加以優化。

      (2)優化水產養殖結構,恢復生態系統平衡

      一般說來,湖泊退化的表征有藻類過度增長、水生植被衰退、污染輸入超過水體自凈能力及凈化能力下降、水質惡化、食物鏈喪失等。對于這些問題,必須采取相應的人為措施促進湖泊的恢復,防止水體的進一步污染,降低富營養化水平。大型枝角類及植食性魚類雖然可以降低藻類現存量,提高水體透明度,但在長期尺度上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必須進行湖泊生態系統的整體優化,提高和恢復生物多樣性,進而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在湖泊富營養化的過程中,水生植物群落本身也發生演替變化,以適應不同的營養水平和水環境條件。

      在水體富營養水平高,透明度低,加上水華大量發生,草食性魚類攝食等因素的作用下,沉水植物損失,湖泊進入浮游植物占優勢的狀態,我國稱之為藻型湖泊,表現為湖水渾濁、生物多樣性降低,湖泊的利用價值、美學價值和野生生物保護價值也隨之下降。但并非每一個湖泊都符合這一模式順序發展。由上述演替過程分析,對于長江流域富營養化淺水湖泊的生態恢復必須以沉水植物為主的水生植物重建為重點,將工程措施和生態調控措施結合起來。對外源與內源污染負荷的削減是有效的生態調控措施的前提。在重建水生植被的早期必須根據湖泊水生植被自身的演替規律和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態特征,選擇耐污性強的,選擇型植物作為先鋒種類,然后逐步對水生植被的結構加以優化。

      3、海洋生態修復---海藻的應用

      海藻是海洋生態環境的生態修復者,大力發展海藻養殖,可以減少海洋富營養化,修復已遭到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保護海洋生物資源。

      海藻通過從海洋環境中不斷吸收氮和磷,當生長到一定大小,可以被人們很容易地從海區收獲到陸地,這種收獲本身就是把大量吸收和儲存在海藻中的氮和磷從海洋中除去。這種除氮和磷的方式必須存在兩大前提:其一是該種海藻具有較高經濟價值,而且經濟價值越高越容易被栽培和收獲。其二該種海藻可大規模栽培生產且收割方便。海洋微藻也能從海洋中吸收氮和磷,但由于其個體小難以收獲,因此難以充當現代海洋生態修復者,只能作為生態平衡成分之一。

      參考文獻

      [1] 羅永. GIS 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 年,2:6~7.

      [2] 荊治嚴.城市重污染河流污染特征與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J]. 環境保護科學,2012,38(2):16~19.

      [3] 秦伯強,高光,胡維平,吳慶龍,,劉正文,谷孝鴻,朱廣偉,陳非洲. 淺水湖泊生態系統恢復的理論與實踐思考[J].湖泊科學,2005,17(l):9~16.

      [4] 葉建鋒,操家順.生態修復技術在保護水庫水源地中的應用[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4 ,27(2):61~63.

      水生態修復措施范文第3篇

      由于現展進程的領先,很多的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70、80年代便已經開始了相應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采取了諸如蓄水管理、節水等措施。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些發達國家又進一步提升了用水管理的生態性,這就對水生態環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保護作用。而在當前,全球的一些國家都已經進入了實際的生態用水管理層面。而我國從建國到20世紀80年代,在水生態、水資源的管理方面都處于單向、簡單的初級階段,將開發水資源發展農業、根治海河等工作作為了重點,這主要是由于當時我國對于經濟發展的迫切需求。而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國的社會經濟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階段,社會生產、人民生活使得對水資源的用量需求不斷提高。此時,我國部分地區的水生態環境與人們的對水需求矛盾開始凸現出來,尤其是干旱的北方地區,使得我國開始認識到水利工程并非解決“用水難”的最佳唯一途徑,還必須依靠其他方面的管理措施,來對用水需求過度的情況進行壓縮。就在此時,我國的南方地區也發生了一些水質性缺水的現象,于是又有相應的措施出臺,來對水資源的使用進行調節。進入到21世紀以來,隨著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可用水資源的進一步減少,水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在思想意識的提升下,人們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開始越來越科學、越來越客觀。人們已經知道,要想保障后代有水可用,使人類的延續不受阻礙與維修,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保護好水生態環境。而在可續的發展觀下,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能夠得到提升,其有效性也就能得到相應的保障,也就是說在當前的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延續人類生息繁衍、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大計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二、在現代水生態環境保護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對策建議

      主要有以下8個方面的內容:

      1.對于社會的生態用水需求予以保障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堅決遏制用水浪費,嚴格控制人河排污總量。加快制定重要江河湖泊水量分配方案,健全調度機制和手段,優化水資源配置,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加強水資源保護與河湖生態修復,重視生態用水調度,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維持河流合理的生態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環境用水。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和監測預警監督制度。

      2.加大力度、提升速度治理污染嚴重的江河湖泊在全面提高城鎮廢污水處理程度和水平、嚴格實行工業廢水達標排放、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等措施的基礎上,加強水資源保護和污染嚴重河湖的綜合治理。依據水功能區劃,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嚴格執行入河湖排污口登記和審批制度,加強人河排污口的整治與監督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科學編制重點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規劃,推進太湖、滇池、巢湖和淮河、海河、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加大城鄉飲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沿線、三峽庫區等重點區域水資源保護力度。加強對產業結構的調控,繼續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減少污染排放,減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3.采取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措施繼續推進生態脆弱河流湖泊和濕地水生態修復,根據流域和區域水資源條件,通過合理控制水土資源開發規模、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全面強化節水和適度調水等措施,實施生態脆弱河湖的綜合治理,提高生態脆弱地區的水資源承載能力。繼續實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流域綜合治理;開展敦煌、艾比湖、海河等重點地區與河湖的水生態修復治理。進一步擴大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試點,綜合運用截污治污、江湖連通、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對不同類型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系統以及主要入湖河道、河口、濕地等實施保護與修復,不斷探索水生態保護的工作機制。

      4.修復治理地下水超采區對于地下水的開采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力度,尤其是對于開采過量的地下水區域,要加強修復與治理力度,是地下水資源能夠得到保護,對于還為沒有出現超采情況的區域也要嚴格控制,避免出現新的超采區。啟動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地面沉降區,濱海海水入侵區,石羊河流域等重點地區的地下水壓采計劃。同時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替代水源建設與開發,減小地下水資源壓力,最大限度保護地下水資源;再者就是構建以地下水為主的儲備資源,以應對不時的用水之需,提高應對干旱期的抗旱能力;最后,還要進一步發展水生態環境方面的可續技術,比如加強地下水庫建設,通過回灌措施,增加地下水資源的儲備量。

      5.健全水資源與河湖水生態保障體系應當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構建相應的指標體系,對河湖生態狀況、生態用水狀況進行明確,并根據指標得分制定全國范圍內宏觀的水生態環保護戰略計劃。所以要給予河湖環境的特殊性,分別構建一套具有操作性的生態管理制度,對國內的生態河湖進行健康狀態體檢,然后根據真實的考核評價結果,來制定對應的保護挫力措施,使水生態環境保護可以處于有計劃、有依據的條件下,切實有效保證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6.加大對農村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抓新農村建設是我國現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而要建設新農村不只是發展經濟與物質條件,還要加大水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防止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與城市發展而導致的水生態環境破壞的覆轍。在總體上,應當堅持“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諧”的基本指導要求,在具體的實施細節上,要通過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連通、生態修復等措施,來在農村進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保障農村水環境的健康,使我國農村在經濟與物質條件的發展過程當中,可以進一步對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一定的貢獻。

      7.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要積極推動建立流域水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重要江河源頭區、水源涵養區、水源地及其保護區、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區、蓄滯洪區等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明確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責任和目標,探索建設流域上下游不同區域的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協作機制。完善和落實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收費制度。

      8.落實水生態保護工作各項保障措施水生態保護工作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與復雜性,需要來自各個部門,各個領域的人員支持,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保障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質量。

      所以,應當借鑒國外水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吸取國際水生態環境保護先進理念,對我國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進行完善,加強各個政府部門,公益機構的協調與合作。

      同時還要廣向社會加強宣傳,使更多的人明白水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爭取到所有人的支持與配合,并向社會企業進行大力的教育,一方面使他們在生產過程當中,采取科學的措施處理廢水,另一方面爭取到他們的資金支持,豐富水生態環境保護物質基礎。

      三、結語

      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當前已經勢在必行、刻不容緩,因為它關系到了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發展,尤其在我國,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搞好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更是尤為關鍵。

      水生態修復措施范文第4篇

      【關鍵詞】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南陽市

      中圖分類號:S8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區域概況

      南陽市地處河南省西南部,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其中長江流域總面積23782km2,分屬丹江水系和唐白河水系;淮河流域總面積2727km2,涉及桐柏縣大部和方城縣東部,其中桐柏縣為淮河源頭。全市流域面積在10km2以上的河流81條,其中1000 km2以上的有12條[1]。全市水域面積198.83千hm2,多年平均徑流量67億m3,水資源總量68.43 m3。

      二、水生態環境現狀

      (一)水生態

      南陽市水生資源豐富,天然魚類共采集鑒定記述36種,隸屬七目十科,此外還有大鯢、蝦、蟹、龜、螺、蚌、鱉類等水生動物資源。珍貴的水生動物主要有大鯢。

      水生經濟植物分為纖維性、飼料性和食用性3類,主要有燈芯草、蘆葦、蒲、荻、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綠萍等。水生餌料生物是魚類和其它水生動物賴以生存和生長的物質基礎,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以及維管束植物。浮游植物共鑒定出7門72種(屬),浮游動物共鑒定出57種(屬);底棲動物共鑒定出20多種(屬)[1]。

      (二)濕地

      南陽市共有河口濕地64027hm2,河流濕地61775hm2,沼澤濕地1270hm2,人工濕地61943hm2。其中丹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重要濕地,內鄉湍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為省級重要濕地,白河濕地公園為風景名勝區。

      (三)涉水風景名勝區及自然保護區

      南陽市共有涉水風景名勝區29處,總面積895km2。其中國家級涉水景觀4處,分別為方城望花湖水利風景區、西峽石門湖水利風景區、西峽灌河漂流、內鄉寶天曼漂流。省級涉水景觀7處,分別為南召久龍湖風景旅游區、辛莊水庫水利風景區、鎮平杏花湖旅游區、玉雕灣、九龍灣水利風景區、內鄉斬龍崗水庫風景區、桐柏縣淮源水利風景區。

      南陽市目前有自然保護區8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4個。在自然保護區中,涉水自然保護區有3個,其中包括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而建立的西峽縣大鯢自然保護區,為保護濕地資源而建立的內鄉湍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和丹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三、存在主要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加劇及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水生態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保護與修復水生態環境已經成為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生物多樣性下降。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導致了水生生物賴以棲息的環境改變,進而影響水生生物的繁衍與增殖,水生生物的多樣性有明顯下降趨勢,如魚類面臨種群數量萎縮、種質資源退化等問題;

      二是水環境惡化。全市除白土崗、鴨河口、西峽、內鄉、唐河、郭灘河段水質較好外,其它河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南陽、新甸鋪、汲灘河段污染較為嚴重,污染源主要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污水和污染物進入水體首先是破壞了水邊和水體的生物鏈,一旦生物鏈遭到破壞,水體就喪失了自凈能力[2]。

      四、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規劃目標

      維護水生態系統健康、實現人與水和諧共存是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根本目標[3]。南陽市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規劃目標分為近期目標(到2020年)與遠期目標(到2030年)。近期目標是使水生態環境系統退化趨勢得到遏制,一般河流水質有明顯改善,滿足重要河流的生態基流要求;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與資源養護,使部分珍惜瀕危物種種群得到恢復和保存,保護珍稀特有水生生物生境,重要魚類三場不受水資源開發利用破壞;保護流域水生態系統的完整;初步完善涉水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名勝區的監督管理。

      遠期目標是使水生態環境呈良性發展,維持合理的流量,滿足生態環境需水;使大多數珍惜瀕危物種種群得到恢復和增殖,針對不同開發活動的生態修復措施能夠有效實施,確保流域水生生物的多樣性和完整性;保護流域內復雜、獨特的水生態環境,實現水資源利用、保護和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不同類型的生境得到有效保護;完善涉水自然保護區與風景名勝區的監督管理。

      五、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措施

      (一)加強河流的綜合治理,改善水質

      加強主要河流污染的綜合治理,并劃定水功能保護區,完善水功能區水質和入河排污量的監測體系,加強對區域內主要河流的監督性巡檢;加強污染源控制,將污染物入河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以內;實施地表水水污染綜合整治工程,以進一步改善水質和水生態系統,維護河流健康。

      (二)保障生態環境需水,開展生態用水調度

      要通過合理配置流域水資源、建設生態用水保護工程及調整現有水利工程調度,逐步改善河湖生態環境用水狀況。生態用水調度對象是流域內的大型水庫和部分中型水庫等可以起到攔蓄作用的大型閘壩。生態用水調度目標是保障最小生態用水,使關鍵的生物物種免于消亡的危險,在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用水之后,通過調度使河道流量盡可能地接近適宜生態流量,使河流處于生態安全狀態,維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河道健康,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和諧發展。

      為滿足河道內生態用水要求,要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對于已建的水利水電工程,要加強科學調度,保證下游生態環境需水;對于擬建的水利水電工程,應考慮生態用水功能,保障下游生態環境用水要求。根據地方規劃,在近期開展南陽市中心城區內河補水工程、斬龍崗水庫等水庫補水工程等主要生態補水工程。

      (三)加強物種保護與生物資源養護

      在物種保護方面,建立救護快速反應體系,對于誤捕、受傷、擱淺、罰沒的水生野生動物及時進行救治、暫養和放生;要開展人工增殖放流等保護魚類種質資源和物種的活動。

      在生物資源保護方面,要加強漁業資源重點保護,實行捕撈管理;對于大鯢等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要建立重點保護規劃,保存種質資源;同時要建立水生野生動物人工流放制度,同時對放流效果進行跟蹤和評價。

      (四)濕地保護修復及涉水自然保護區建設

      濕地不僅為人類提供多種可直接利用的資源,還在防洪抗旱、調節河流徑流、補充地下水、降解污染、調節氣候、控制水土流失、維持生物多用性方面有著巨大的生態功能。營造河流、湖泊中的濕地,是修復水生態系統的一項重要手段[4]。因此要大力開展河流、水庫及湖泊岸邊的濕地修復重建,對在河流、水庫及湖泊岸邊開墾農用地而破壞岸邊濕地,或因山洪、危巖、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而使岸邊濕地退化的,應進行濕地的生態修復。加強區域內國家級、省級重要濕地的保護力度。重點加大對丹江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做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對內鄉湍河濕地、對桐柏縣淮河流域濕地、桐柏縣長江流域濕地進行保護與修復;做好白河濕地公園、臥龍區龍王溝風景區的建設保護工作。

      要加強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和水生態環境保護區域保護的協調。在國家及有關省已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法規和規章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涉水自然保護區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已建涉水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監督檢查。結合實際逐步建立完善各類涉水自然保護區。

      參考文獻

      1.南陽市水利局.《南陽水利志》[R] . 河南:南陽市水利局,2009.

      2.汪松年.《水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實踐上》[J] .《上海建設科技》2006,第2期:20-22,33.

      3.王浩,唐克旺,楊愛民等.《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理論和實踐》[M] .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水生態修復措施范文第5篇

      【關鍵詞】景觀水;富營養;技術;生態治理

      1.景觀水體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居住質量和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城市生活區內的景觀水面、河道的清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城市河湖等景觀水體多為靜止或流動性很差的封閉緩流水體,水域面積小、水生態系統簡單、水環境容量小、自凈能力差,加上外來物質的污染,極易造成水體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問題。水體富營養化不僅使水體喪失觀賞功能,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暴發的藍綠藻會釋放藻毒素,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因此,對景觀水體采取一定的治理維護措施來保證優美良好的水體環境,成為了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

      2.景觀水體富營養化生態治理措施

      2.1曝氣增氧技術

      2.1.1工藝原理

      溶解氧的含量是反映水體污染狀態的一個重要指標,水體的自凈能力受水中溶解氧濃度的影響。當水體中污染物濃度較高,耗氧過度時,單靠自然的大氣復氧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復氧不再能滿足水體耗氧。這時可用人工曝氣增氧技術增氧,提高水體溶解氧含量、強化水體對有機污染物的好氧分解,減少水中污染物濃度,為水體中水生動植物的生長提供好的生長環境,給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衍提供氧源。使水體恢復潔凈好氧水生生態系統,強化其自凈功能。同時,曝氣產生的氣流帶動水體的紊動,使形成的藻類不易集聚,從而防止水華的大面積暴發。

      2.1.2曝氣的類型

      目前曝氣的種類較多,有跌水曝氣、提水曝氣、推流曝氣、微孔曝氣、水車式曝氣、倒傘曝氣、轉盤/轉刷曝氣、空氣揚水筒等。

      2.2生態浮床控藻技術

      2.2.1生態浮床工藝原理

      生態浮床技術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規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陸生植物種植到污染水域水面上,通過浮床基質、浮床植物的過濾吸收、吸附作用、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污染物,達到凈化水質、抑制水體中藻類的生長、防止水體富營養化、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的目的,并起到美化景觀的作用。其控藻、凈化機理表現在兩大方面。

      首先,發達的植物根系可吸附大量懸浮物,并逐漸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一種生物膜,通過生物膜中微生物,吞噬和降解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變為簡單的營養物質提供給水生植物,人們通過收割浮床上的植物和捕獲魚蝦,減少水中營養物質。

      其次,生態浮床通過遮擋陽光抑制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減少浮游植物生長量,這樣可有效防止"水華"發生,提高水的透明度。在浮床的凈化過程中,藻類的附著、沉降以及浮床的遮光作用有時比植物本身的吸收凈化作用更為顯著。

      2.2.2生態浮床功能效果

      生態浮床處理工藝主要有以下4個功能:

      (1)水質凈化功能:通過基質和植物吸收水體營養鹽、生物脫氮。

      (2)生態功能:抑制“藻華”,提供水生動物、鳥類、昆蟲的棲息場所。

      (3)景觀功能:陸生和濕生景觀作物。

      (4)消浪功能:對湖岸和河岸的侵蝕起保護作用。

      2.3生態填料技術

      生態填料具有很高的生物附著表面積,除了能起到較強的吸附作用,還能為水中微生物和有益藻類等的生長、繁殖提供巨大的生物附著表面,使大量微生物在材料表面能迅速附著并形成生物膜,以有機污染物為能量來源,通過自身的新陳代謝作用降解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在生態填料上,已發現的物種數量多達3000~5000種,有細菌類就藻類和真菌類等。這是其它載體所無法實現的。

      利用生態填料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微生物群落吸收和降解水體和底泥中的營養物質;另一方面填料可以為水生生物營造棲息環境,從而恢復或建立健康的生態水環境。

      生態填料的制造使用百分百的生物惰性材質,在水中不會分解,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另外生態填料治理維護系統所需的工程投資低,運行費用為零,實施極其簡單。

      2.4底泥疏浚與資源化利用技術

      2.4.1底泥疏浚

      底泥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底棲動物、藻類和水生植物等,在好氧狀態下,這些生物能利用吸收水體中的營養鹽,對有機物進行降解。但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底泥中往往富含過量的營養鹽,這些營養鹽會重新釋放到水體中,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嚴重富營養化的水體中,就需要進行底泥疏浚消除內源污染。利用專用的底泥疏浚設備清除腐敗的底泥,可以疏通河道,降低底泥污染,增大水體透明度,為水生生態系統的恢復創造條件。

      2.4.2污染底泥資源化利用

      采用快速干燥措施處理疏挖底泥。快速干燥,干化后的底泥,可結合湖岸景觀綠地建設,用作景觀綠化用土、生產肥料、制作建筑材料等。

      2.5水下生態修復技術

      水下生態修復技術是基于水生態系統構建的綜合技術,通過對水體生態鏈的調控,實現水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水生植被)、消費者(水生動物)、分解者(有益微生物菌群)三者的有機統一,構建水域生態系統實現水域的自凈。

      采用水下生態修復工藝對沉水植被、挺水植被和浮葉植被進行合理分布,對水生動物進行放養,適時適量投放有益微生物,可改善水生物種群結構,促進生物的多樣化,不僅能恢復穩定的水生態系統,有效治理水體富營養化,為水生動植物提供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而且能給人們打造水清、水美的優美生態水景,使水體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總結

      目前景觀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已經成為人們必須解決的一個難題。利用單一的物理、化學方法,如機械過濾、化學潑灑藥劑等方法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景觀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景觀水體的富營養化治理,需要從生態的角度去考慮,利用各種技術措施,增加水體中的溶氧、增加水體中水生動植物、有益微生物等種群,構建完整的水生態系統。利用水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發生。 [科]

      【參考文獻】

      [1]陳荷生,宋樣甫,鄒國燕.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治理污染水體,中國水利,2005.5.

      [2]王治國.關于生態修復若干概念與問題的討論(續).中國水土保持,2003,11:20~21.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18女人| 少妇亚洲免费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天婷亚洲天综合网精品偷| 亚洲精品精华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GV天堂无码男同|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一区| 亚洲最大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亚洲Av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浮力影院亚洲国产第一页|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亚洲乱亚洲乱淫久久| 亚洲一级高清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亚洲冬月枫中文字幕在线看| 日韩亚洲不卡在线视频中文字幕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