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綠色制造戰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外貿轉型升級背景下商務類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我國裝備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現狀 天津先進制造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思考 談制造業現代化過程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制造業創新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 強化技能人才培養 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制造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現代學徒制:困境與突圍 制造業領域的中小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管理 戰略性新興產業升級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特色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研究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遼寧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制造業領域技能型人才培養:問題與建議等 新背景下我國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養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討 德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經驗與啟示 基于灰色理論的船舶制造業技能人才需求預測分析 綠色制造模式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研究與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技能人才培養實施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升級的路徑與品牌戰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浙江省統計局. 2016年浙江統計年鑒.[EB/OL].[2016-11-04]. http:///tjsj/tjnj/.
[4]劉春雷,陳睿淵,吳峰. 職業教育的核心屬性及其規律剖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11(7):77-80.
[5]劉曉,徐珍珍.“機器換人”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發展:藩籬與跨越[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4):19-23.
[6]劉育鋒. 高職院校應關注和開發“綠色技能”[J]. 中國高等教育,2014(1):35-37.
[7]Rupert Maclean, Shanti Jagannathan, Jouko Sarvi. Skills Development for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Growth in Developing Asia-Pacific[M]. Dordrecht: Springer, 2013:266.
[8]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Green Jobs: A Global View Synthesis Report Based on 21 Countries Studies[R].2011-10-18.
[9]胡鞍鋼. 中國創新綠色發展[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
[10]Linda Condon,趙鵬飛. 澳大利亞的綠色技能政策和實踐[J]. 職業技術教育,2015(15):30-38.
[11]卓越制造協會. 綠色制造:企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M]. 趙道致,紀方,譯. 北京:人民郵政出版社,2010:3.
[12]王海龍,連曉宇,林德明. 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對區域綠色增長績效的影響實證分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6):80-87.
[13]Davide Consolia, Giovanni Marin, Alberto Marzucchi. Do Green Jobs Differ from Non-Green Jobs in Terms of Skills and Human Capital?[J].Research Policy,2016,45(5):1046-1060.
[14]鄢哲明,鄧曉蘭,陳寶東. 綠色技術進步對中國產業結構低碳化的影響[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4):25-39.
[15]邁克爾?伊科諾米迪斯,謝西娜. 能源中國發展的瓶頸[M]. 陳衛東,孟凡奇,譯.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6:3.
[16]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 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4.
[17]侯愛榮. 基于綠色視角的大學建設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5.
[18]劉育鋒. 職業教育綠色技能開發的現狀、問題與建議――來自9個職業教育專業大類的調研報告[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0):24-28.
關鍵詞:節能汽車;綠色;汽車制造技術
汽車制造業這個龐大的制造體系由于牽動了眾多行業的發展,具有超長的工業鏈,所以在制造過程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是不容小覷的。汽車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節能汽車成為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如何做好節能汽車制造業的綠色制造,是政府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1.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重要意義
縱觀世界發展進程,人類共經歷了四個文明階段,從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的工業文明開始,社會生產力得到質的飛躍,人類發展與自然保護的矛盾也空前嚴重。針對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問題,“可持續發展”戰略應運而生。
1.1.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與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尖銳,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社會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空前重視。汽車制造業與國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綠色汽車制造技術在節能汽車制造中的應用決定了汽車制造業能否可持續發展,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1]
1.2.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的意義
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方法。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是世界汽車制造業的必然發展趨勢,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在生產制造過程中能有效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不必要的傷害,是汽車制造行業對環境負責、承擔對社會的責任的表現。
1.3.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是響應節能減排戰略的選擇
汽車制造業整個生命周期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對環境的不良影響也是巨大不可逆的。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在節能汽車制造業中的廣泛應用有利于產業鏈中盡量減少資源損耗,降低對環境的巨大污染,是響應我國全國范圍內節能減排戰略的重要舉措。
2. 節能汽車制造過程中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應用原理
綠色汽車制造技術在節能汽車制造業的應用要對產品的完整生命周期進行設計,不僅在制造過程中節約資源,還要提高廢棄車回收的重復利用率。其一是要提高我國對汽車尾氣排放的環保標準。其二是研制新型車身材料,如以非金屬材料代替傳統金屬材料,降低車身重量。其三是研究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汽車。
3.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
3.1.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設計
節能汽車的設計包括總布置設計、總成設計和零部件設計,是關于人機工程、交通工程、制造工程等多種工程內容的系統性項目。下面本文以WEB綠色制造系統為例,分析節能汽車的綠色制造系統。
3.1.1.節能汽車的DFE綠色設計
面向環境設計(DFE)由美國AT&T公司副總裁David提出,它的目的是把把可回收、可再生、可拆卸、可維修等一系列以環境參數為目的的元素作為設計參考,能夠降低有害物質的排放和廢舊汽車的處理率。DFE的核心是建立一種以不同材料、不同工藝為參數的回收利用體系。面向環境設計(DFE)是綜合考慮環境污染、資源配置的新型汽車制造模式,目的是使節能汽車的制造過程――從產品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報廢處理的完整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污染最小、資源配置最合理,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出發點。[2]
3.1.2.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設計需要減少資源損耗
在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設計中盡量選擇高強度、輕重量的原材料及零部件有利于實現汽車輕量化設計,減少汽車使用過程、制造過程中的資源消耗。如汽車報廢處理、原材料再利用或可降解、零部件重新使用等方面,注重汽車的可拆卸設計、可回收利用、再制造設計,可以降低報廢汽車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損耗。
3.2.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中的綠色工藝
節能汽車制造過程中的工藝方案不同嚴重影響生產對資源的損耗程度和對環境的影響大小。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工藝應根據制造系統的需要,應用原材料和能源損耗最小、廢棄物產生量最少、毒性小等工藝方案,并不斷研究更優化的工藝路線。
3.3.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技術中的層次分析法
由美國的運籌學家T.L.Saaty提出的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層次分析法是針對定性問題進行定量分析的一種高效、便捷的多標準決策方法。基于AHP的節能汽車制造原材料選擇法是有目標層、標準層和措施層組成的。基于AHP的節能汽車制造原材料選擇法是突破綠色貿易堡壘的重要需要。在包括環境進口附加稅、綠色技術標準、綠色環境標準等的要求下,原材料環保節能納入汽車制造業的國際貿易中。基于AHP的節能汽車制造原材料選擇法的目標層是選擇綠色原材料,標準層提供了選擇的準則。主要由T:采購、制造周期,Q:原材料和整車的質量,C:成本,S:客戶滿意程度,R:資源消耗量,E: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組成。 [3]
3.4.節能汽車的綠色汽車制造中的綠色處理
延長節能汽車的使用周期和降低使用中的能源浪費、環境污染可以減少汽車報廢后的處理工作,提高資源利用率,使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節能汽車的綠色處理一是在生產過程中盡量回收流失的原材料和廢物,用處理技術將它們返回到生產中。二是在節能汽車的生命周期結束后,采用綠色處理技術進行回收再利用,使資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4.結束語
節能汽車制造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結群式的生產機構,節能汽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影響著眾多行業和產業的發展,其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甚至足以動搖國民經濟的走向。發展好綠色汽車制造技術在節能汽車制造應用,有利于拉動著一大批工業部門的生產腳步。
參考文獻:
[1] 李萍. 淺談汽車綠色制造的發展趨勢[J]. 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 2011,21(03):19-21
[2] 劉瑞軍,史立偉,葛云勇,宋美玉,王維新. 基于綠色制造技術的汽車部件設計初探[J]. 機械設計與制造. 2010,09(07):17-18
[3] 冉振亞,田龍,倪霖,楊超,曹文明. 綠色汽車的開發前景[J]. 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23(07) :36-37
【關鍵詞】石油機械制造;應用;綠色制造技術
機械制造行業是國民生產力的象征性行業,傳統的機械制造行業的資源利用率不高,同時對環境也具有一定的危害,這完全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綠色制造技術是一種節能環保的機械制造技術,其中包含了諸多的科技元素,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環保技術以保證機械制造產業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
1.綠色制造技術的概念
綠色制造技術的核心就是在節能環保的要求下完成對機械產品的研發以及生產,所體現出來的是一種可持續性,即在產品研發以及生產過程中,可持續的運用科學的手段實現一體化、預防性的環保戰略,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并達到環保的目的。采用綠色制造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一定的科技性。隨著人們技能環保意識的增強,綠色環保產品必定會在市場中占有主導地位。綠色制造技術符合現代化的節能環保理念,是一種綜合性考慮節能環保價值的現代化產品制造模式,綠色制造技術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就是產品從研發到報廢的整個產品循環周期中,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并具有環保性。
2.綠色制造技術在機械制造中的應用
2.1綠色設計
產品的綠色制造技術的體現需要從最初的研發階段開始。綠色設計綜合考慮到了產品的質量、功能、環保以及使用周期。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已經將產品所需要經歷的各個階段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劃,并將融合綠色環保的設計理念,包括對產品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維護性、可重復利用性的綠色化設計,并將這些環境屬性作為產品設計的首要原則。如今在實際的機械設計過程中,經常會使用到綠色虛擬建模技術,即利用虛擬樣機技術,通過對機械設計三維建模軟件建立機械產品的數字模型,進而通過所建立的模型,能夠對產品的可制造性,可裝配性以及結構合理性等性能進行審核。
此外,利用建模數據能夠完成對產品的仿真加工,能夠提高產品制造的首次成功率,進而降低了產品的廢品率,達到了節能環保的目的。
2.2綠色選材
綠色選材指的是對產品材料選擇的節能環保性,即在保證產品的使用需求的情況下。盡量選擇污染小或無污染的材料,為了能夠達到綠色選材的目的,機械制造企業中的研究人員應該開發具有優良性能的綠色材料,并積極應用在產品的制造環節中,保證產品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社會利益不會產生其他影響。
2.3綠色制造工藝
綠色制造工藝是指在對產品生產加工過程盡量減少污染,避免資源的浪費達到節能環保的需求,即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開發對環境污染較小的工藝技術。這些新型工藝技術的研發與開展,不僅減少了資源的消耗,而且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如精確成型技術、快速原型制造技術),而且間接的保障了機械制造操作人員的身體健康。
2.4綠色包裝
綠色包裝指的是在產品處于包裝環節時,包裝材料以及包裝工藝應該符合節能的要求。在對機械產品進行包裝過程中,不僅要保證產品包裝精美、質量優良。也需要考慮到包裝材料的成本,以及是否具有可回收性。在產品的包裝階段,要考慮到包裝材料環保性,并結裝材料的耐用性,選擇循環利用率高、節能環保的高科技綠色材料,如多次循環利用并自行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的選擇。
2.5綠色處理
綠色處理所指的是對處于報廢階段的機械產品的回收再利用的處理形式。為了能夠使對報廢機械產品的處理能夠達到綠色處理的要求,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應該考慮到產品材料的選擇,如盡量選擇易回收的材料。此外,大力發展綠色再加工技術,對機械報廢產品采取再加工的方式實現對產品的深度利用。
3.在機械制造中落實綠色制造技術的途徑
作為機械制造企業應該構建完整的產品節能環保體系,遵守國家制定的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規范。企業管理者應該重視產品的綠色設計,并在產品設計階段實施綠色制造工藝技術,必須嚴格控制才能夠使產品具有節能環保的特性。
關鍵詞:低碳經濟裝備制造業實踐發展
引言
當前是一個低碳經濟時代,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低碳經濟實質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加強產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完善以及新能源開發利用等不同方式,降低傳統能源的消耗利用,避免產生過多污染物,從而促使全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共同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就是新能源技術與節能減排技術的創新開發利用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此為了推動我國裝備制造業更好地發展,市場企業需要將低碳經濟理念融入到自身戰略制定工作中,注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通過積極引進利用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有效解決生態環保與能源損耗等問題。
一、低碳經濟及其發展必要性
低碳經濟最早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在全球氣候逐漸變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發展理念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基礎,通過加強產業轉型升級、技術創新以及新能源開發等方式,最大程度地減少傳統能源的消耗使用與污染物的排放,實現全球經濟與生態環保共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各個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1)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和內在需求。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生產活動變得日益頻繁起來,越來越多的能源被開發利用,隨之也產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就比如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嚴重影響到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①。因此,發展低碳經濟變得尤為重要,每個國家都要在促進經濟發展基礎上高度重視降低碳排放強度,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減少各項傳統能源的損耗利用,避免二氧化碳大量釋放到環境空氣中,導致全球氣候變暖。(2)發展低碳經濟是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在我國傳統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大量企業采用的是粗放型管理模式,該模式對傳統能源開發利用的依賴程度偏高,一定程度缺乏對新能源的創新開發意識,從而容易導致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影響到我國生態環境的科學有效保護工作。而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現代社會發展中的新型經濟形態,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內容就是低能耗、低排放以及低污染,能夠更好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目標。因此,各個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核心戰略選擇,同時也是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3)發展低碳經濟是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重要途徑。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政治文化上都有著較大的影響力,為了在全球范圍內有效樹立起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贏得各個國家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就必須大力提倡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發展強調開發利用新能源,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我國通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能夠促進與發達國家最新技術的研究合作,共享最新技術成果,并有效參與到各種規則制定活動中,從而全面掌握全球低碳經濟發展的話語權與主動權,發揮出自身“世界公民”的責任作用,推動全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二、裝備制造業及其特點
裝備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核心基礎,主要負責為社會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制造業,是制造加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發展社會經濟尤其是工業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都離不開強大裝備制造業的建設工作,其是實現國家現代工業化發展目標的根本保障。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制造業主要包括了裝備制造業和最終消費品制造業,其中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進行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提供核心生產技術裝備的工業總稱,也就是“生產機器的機器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的特點主要涵蓋了以下幾方面內容:(1)資本密集。與其他一般產業相比較,裝備制造業建設發展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各項工業裝備的設計研發與生產加工都要涉及到巨大成本支出,投資規模少則幾千萬,多則上億、數十億。因此,裝備制造業是一種資本密集型產業,在目前我國經濟市場上裝備制造業全行業的三資企業產值過億元的就超過了1000家。(2)技術密集。裝備制造業生產過程中對高新技術的依賴要遠遠超出其他行業,各項裝備除了對加工生產技術要求較高,還對研發設計水平、工藝綜合實力以及知識產權投入方面要求高。因此,裝備制造業是一種技術密集型產業②,該產業的大力發展離不開先進技術的創新研發使用。(3)勞動密集。裝備制造業與其他加工生產業一樣,需要投入到大量的人力,裝備制造業是一種技術密集與勞動密集同時存在的新型產業。大型裝備生產項目的組織開展需要依靠大量人力去完成,像一些地鐵建設項目、船舶裝備生產項目以及軍事裝備生產項目都會涉及到復雜的建設生產內容,不同環節工作任務都需要靠人力介入進行解決。因此,裝備制造業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少有的一種對資本、技術以及人力都有著較高要求的產業。
三、裝備制造業在低碳環境下面臨的挑戰
(一)經濟挑戰
當前我國制造業結構存在著不合理的問題,裝備制造業所占比例偏低,更多是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大量企業是從事低端產品的加工制造,資源高消耗和廉價勞動力成為了制造業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因素。這種不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造就了我國高投入、低產出的發展現狀,不利于我國制造業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經濟發展更多是集中在一些價值創造偏低的加工制造環節,缺乏對高新技術產品項目的研發設計,隨著市場勞動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的不斷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賴以生存的成本優勢將會逐漸喪失,更多的中小型裝備制造企業將會面臨經濟挑戰問題。
(二)能源挑戰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偏低,會導致更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同樣生產1美元的工業價值,中國實際消耗的能源量卻是美國的3倍,日本的6倍。在低碳經濟發展環境下,我國裝備制造業面臨著能源效率低的問題,該問題會導致大量能源的浪費使用,同時會增加社會的排放量,不利于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展。除此之外,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還面臨著能源安全挑戰問題,雖然我國是一個石油儲備大國,但是由于開采技術的限制以及社會對能源產量的高需求,大多數石油都需要通過進口方式進行實現自我需求滿足,對外依存度偏高③。對外越來越高的能源依存度會導致我國裝備制造業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差,會一定程度影響到國民經濟和諧穩定發展。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急需要優化改良能源結構,大力開發應用新能源技術。
(三)環保挑戰
工業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勢必會帶來一定的環境保護問題,我國裝備制造業對傳統能源使用的高依賴程度,導致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不斷增加,并且各類溫室氣體排放量也遠遠超出了其他國家,這樣無疑會給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巨大的壓力,不利于我國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來源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燃燒,而工業制造業占化石能源消耗的50%比重是溫室氣體排放主體,裝備制造業過于依賴于傳統能源的消耗使用,未能夠及時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大力開發或引進利用清潔能源技術和設備,導致各種污染物排放量不減反增,這也是造就我國目環境污染情況嚴重的主要原因。
四、低碳經濟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一)政府完善產業低碳政策
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政府要積極完善裝備制造產業低碳政策,確保能夠給裝備制造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充分發揮出政府在市場上的科學引導作用。首先,針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和法律法規政策內容,政府部門要制定出先進的稅收優惠扶持政策、法律法規監管政策,推動市場資源價格市場化,避免用電差別定價現象的出現,并且要對資源性產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稅的相關政策,引導裝備制造企業科學應用清潔能源技術和生產設備。其次,政府部門還需科學引導高耗能產業發展,對某些加工業采取兼并重組方式,這樣有利于提高整個產業集中度,協調不同企業之間的工作,實現共享專業化生產利益,有效促進高耗能產業的優化升級工作發展,充分發揮出新技術成果價值。最后,有關機構部門要構建出完善的裝備制造業節能減排指標體系和監管體系,執法人員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對相關企業能源利用和污染物治理排放展開監督,提高裝備制造企業低碳經濟整體發展水平。政府部門要專門設立專項經費與物質獎勵④,引導激勵高校與企業展開科研合作,共同去研發綠色低碳生產技術與設備,推動我國低碳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
(二)企業制定合理低碳戰略
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市場裝備制造企業必須及時優化調整自身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注重提高自身企業在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裝備制造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和條件,合理制定出適合自身發展特點和市場要求的低碳經濟戰略。首先,企業要制定出柔性發展戰略,將低碳經濟管理發展與新興技術開發研究應用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企業內部的加工生產、營銷管理以及財務管理水平,從而有效降低企業低碳經濟戰略風險,確保能夠及時處理好各項危機。其次,裝備制造企業還需制定清潔生產戰略。企業要結合不同裝備產品生產需求,合理設置污染處理設備,嚴格督促相關工作人員應用清潔技術,綜合考慮到產品的可回收利用,通過清潔技術的輔助應用將企業生產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排放量降到最低,同時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率,讓低碳經濟發展理念貫穿到整個產品設計加工、污染物治理排放過程中,實現企業綠色低碳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三)深入改良優化能源結構
基于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裝備制造業要積極改良優化能源結構,打破傳統以煤炭為主導能源結構的弊端,朝著節能減排的工作發展目標不斷前進。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制定良好稅收優惠政策與價格機制,科學有效地引導裝備制造企業在各個生產環節中優先采用碳密集度低的清潔能源,充分發揮出優良能源結構效應的正能量。裝備制造企業要自覺樹立起先進的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正確認識到創新應用綠色低碳生產技術的重要性,裝備制造企業要及時淘汰掉那些高碳排放量的生產工藝與技術,聘請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展開對新技術的開發研究,降低企業對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⑤,實現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目標。政府要要明確裝備制造業的碳排放標準,通過制定實施強制性碳減排政策、價格補償政策,引導裝備制造企業進行能源結構的優化改良,降低企業二氧化塘排放量。
(四)建設企業綠色供應鏈
基于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政府要加強裝備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建設工作,引導廣大裝備制造企業樹立起先進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理念,保證能夠滿足低碳經濟的本質發展要求。首先,裝備制造企業要認真做好生產前準備工作,優先選擇綠色環保的原材料、設備技術等資源進行采購,企業內部采購人員要切實落實好綠色低碳管理措施,科學采購碳排放量和其他有害物質排放量低的原材料;而技術人員則要正確安裝好各項清潔能源生產設備,督促生產人員規范操作。其次,在生產環節當中裝備制造企業要督促全體員工合理使用先進的綠色節能技術和設備展開產品加工生產,充分發揮出能源的價值作用,并且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加劇全球氣候變暖。最后,裝備制造企業要組建起高能力、高素質的綠色生產管理人才隊伍,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與到專業的低碳經濟管理培訓教育活動中,不斷提高他們的低碳經濟發展管理意識和能力,促使其能夠將綠色低碳經濟理念融入到各個管理環節工作中,確保實現企業事先制定好的低碳戰略發展目標,在最低成本下創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五)實現低碳綠色技術創新
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必須積極創新研究應用低碳綠色技術,優化改善低碳經濟發展體系,全面提升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首先,裝備制造企業要優化改進內部生產工藝技術,完善各項加工生產設備,確保能夠最大化提高產品生產效率,降低能源的損耗利用。其次,企業還需創新構建出“產學研”工作體系⑥,通過加強與當地優秀高校、研究院的合作聯系,發揮出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開展創新技術研發項目活動,加大對裝備制造業低碳綠色技術的研發力度,促使企業能夠擁有自主產權的低碳綠色技術,創造出更多綠色環保經濟效益。最后,裝備制造企業還需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和市場發展要求,合理引進利用各項可再生能源技術,將新能源推廣應用在各個生產環節中,降低對傳統能源的開發使用依賴程度,實現清潔能源的全面開發利用目標,這樣能夠避免裝備制造業各項生產活動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影響到我國生態環境的和諧健康發展。
五、結束語
【關鍵詞】綠色 供應鏈 管理 物流
一、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和內涵發展至今尚無一個權威統一的定義。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學制造研究協會在進行“環境負責制造(ERM)”研究時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認為綠色供應鏈是環境意識、資源能源的有效利用與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對環境影響最小和系統效益最優。后來,Min等人討論了在選擇供應商的決策中如何考慮環境保護的作用。Beeman將一些環境因素引入供應鏈模型,提出更廣泛的供應鏈設計方式。Hock研究了供應鏈實際運作過程中如何保持生態平衡。
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可持續發展的指導下,在整個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它以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業和最終用戶,其目標是從原料采購、產品制造、分銷、運輸、倉儲、消費到回收處理的整個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達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三重目標的統一。
因此可以看出,綠色供應鏈管理具有深刻的內涵:首先,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全球性的問題,綠色供應鏈管理成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模式。其次,人類社會正在實施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質上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現代企業的體現。
二、綠色供應鏈體系在宜家的構建
1、綠色戰略。宜家制定了綠色戰略理念――綠色經營意識和價值體系,包括環保戰略、低成本戰略和綠色產品戰略,打造綠色家居理念,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兼顧對環境的關注和利益的追求。宜家從戰略高度把主要產品和生產過程,加入持續發展的因素,以不管是國際或國內的商貿管制或能源資源發生短缺,都可以有效響應和保持先機。
2、綠色設計。研究表明,產品性能的70%~80% 是由設計階段決定的,宜家在設計階段充分考慮產品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使設計結果在整個生命周期內資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環境污染最小。綠色設計主要從零件設計的標準化、模塊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設計上進行研究。
3、綠色材料的選用。原材料供應是整條綠色供應鏈的源頭,必須嚴格控制源頭的污染。宜家從大自然提取原材料,并從綠色材料的循環生命周期考慮,在原材料的開采、生產、產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充分利用能源和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4、綠色供應過程。為了保證供應活動的綠色性,宜家對供貨方、物流進行分析。首先是選擇綠色供應商,供貨方應該對生產過程的環境問題、有毒廢物污染、是否通過ISO14000、產品包裝中的材料、危險氣體排放等進行管理。其次是綠色物流,宜家在運輸、保管、搬運、包裝、流通加工等作業過程對環境負面影響適時作出評價。
5、綠色生產。宜家綜合考慮產品制造過程的輸入、輸出和資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即由原材料到合格綠色產品的轉化過程和轉化過程中物料流動、物能資源的消耗、廢棄物的產生、對環境的影響等狀況。如采用綠色工藝,在工藝方案選擇的過程中對環境影響比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提高工藝選擇簡捷化程度,節約能源,減少消耗,降低工藝成本和污染處理費用等。重視環境保護,在產品整個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中都不產生或很少產生對環境有害的污染物。
6、綠色銷營銷。宜家對銷售環節注重生態管理,它包含分銷渠道、中間商的選擇、網上交易和促銷方式的評價等。宜家根據自身產品特點,盡量縮短分銷渠道,減少分銷過程中的污染和社會資源的損失。選用中間商時注意考察其綠色形象。開展網上銷售,作為新的商務方式,電子商務是很符合環保原則的,發展前景廣闊。在促銷方式上,選擇最有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的方式,還要大力宣傳企業和產品的綠色特征。
7、綠色物流。宜家在包裝上實施綠色包裝設計,優化包裝結構,減少包裝材料,考慮包裝材料的回收、處理和循環使用;注重綠色運輸中盡量減少能耗。
8、綠色使用及消費。宜家在產品的使用階段主要是評價產品的使用壽命和再循環利用,增強產品的可維護性,減少產品報廢后的處置工作。再循環利用是根據“生態效率”的思想,通過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使得廢棄產品得到再循環,從而節約原材料和能源。
9、綠色回收。工業技術的改進使得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全面,同時產品的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廢棄物消費品。不僅造成嚴重的資源、能源浪費,而且成為固體廢棄物和污染環境的主要來源。宜家在產品廢棄階段的綠色性主要體現在回收利用、循環再用和報廢處理。
三、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宜家的實施
從理念上樹立環保意識,宜家對供應鏈上的每一環包括供應商、工廠、商場、運輸公司、消費者等進行有效管理,并始終貫徹綠色意識。特別在原材料的采購、產品設計和生產、廢棄物處理上極為重視環保。從1986年開始宜家就采用德國E1- Norm標準,這是世界上最為嚴格的木質產品甲醛含量標準。1987年,一個超現代的檢驗所在瑞典阿姆霍特成立,檢測產品原材料和家具、棉紡產品的甲醛含量。1990年制定履行宜家第一個環境保護政策。1991年開始履行關于熱帶林木使用的嚴格規定。1992年禁止在宜家產品和宜家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對高空大氣中的臭氧層有害的CFCs和HCFCs,采用德國包裝法令(German Packaging Ordinance),制定宜家包裝材料新型規定。總體規定要求包裝材料可以回收利用,或二次重復使用。1993年宜家目錄冊均采用TCF紙張。有關PCP(五氯苯酚)材料使用的德國標準規定被宜家采用,適用于宜家所有運營的市場,同時參加了在多倫多舉行的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成立會議。1994年瑞士Spreitenbach宜家商場向顧客提供家具回收服務,舊沙發產品可以回收進行再利用處理;并首次開展LCA生活周期分析,對涂漆刨花板和貼膜刨花板對于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同時哥德堡宜家商場設計建立了第一個生態平衡圖表。1995年就宜家的六種主要貨物運輸方式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同年,實施有關運輸與環保的培訓和發展計劃。1996年宜家在幾個國家邀請約130家歐洲運輸公司參加環境研討會,宜家南歐貿易公司引進了簡化“環境管理系統”,供宜家供貨商志愿參與。所有的宜家商場開始向顧客提供舊家具回收服務(不分產品類別),以便進行再利用處理。1997年國際性的宜家集團環境協調網絡成立。宜家北歐貿易公司向宜家供貨商提供一項內容極其完善的環境知識基礎培訓。a.i.r產品系列誕生,包含充氣沙發、休閑椅、座凳等。該系列名稱的英文意思是“空氣是資源”,同時與瑞典保護自然社團和一家回收利用公司合作開展了一項節能燈市場推廣活動。1998年宜家按照環境標準評審宜家在歐洲的所有運載設備。德國Gardelegen的斯威伍德工廠獲得ISO14001認證。這是宜家集團內部機構首次獲取的一項國際環境管理標準。1999年宜家集團開始實施新環境保護行動計劃,一項范圍廣大的宜家實木產品原材料產地追蹤計劃開始實行。2000年一項管理規范文件“宜家家居產品采購政策”。
四、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宜家的實施效果
宜家通過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其經濟效益,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并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和品牌競爭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宜家能向其消費者提供種類繁多、美觀實用、老百姓買得起的家居用品。宜家的產品開發員選擇能夠以最經濟有效的方式進行生產的制造商。宜家設計師總是推出低價格的解決方案。采購公司尋求最佳價格,然后通過大量采購能夠拿到更低的價格。消費者自主挑選家具、自己提貨、自己將貨品運送回家并進行組裝,從而節省開銷。產品設計非常獨特,精美、實用,獨特的營銷方式能帶給消費者家居設計的靈感和對生活的熱愛。宜家的競爭力不在于某項核心技術,而在于它的經營理念――自己設計、自選等。通過將經營理念融合到企業文化,將企業理念轉化為獨特的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宜家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基礎的創新”,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隨著顧客的需求而不斷提升。
“全球化思考,本土化經營”,宜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事例。可見,將企業自身資源和外部環境即市場需求相結合,制定有特色的企業理念,并對供應鏈管理進行創新和完善,是宜家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
宜家宣揚其代表著“簡約、自然、時尚”的生活方式。宜家的經營理念是“提供種類繁多、美觀實用、老百姓買得起的家居用品”。宜家的家居風格完美再現了大自然――充滿了陽光和清新氣息,同時又樸實無華。這些都形成了宜家不可替代的品牌魅力。還有對環保的重視及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這些措施為宜家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品牌形象,從而創造了一個現代家居帝國的神話。
【參考文獻】
[1] 但斌:綠色供應鏈及體系結構研究[M].中國機械工程出版社,2000.
[2] 王能民:綠色供應鏈管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 李壯闊: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及理論基礎[J].商場現代化,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