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鄉生活垃圾治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文作者:陳群楊麗麗伍琳瑛張培進王素梅工作單位: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垃圾圍村”問題嚴重,農村財政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垃圾收集大多處于“三無”狀態(無管理部門、無經費投入、無保潔隊伍),一些地方“垃圾靠風刮”、“垃圾圍村”現象普遍存在。全省約0.8萬t•d-1的農村生活垃圾沒得到有效收集,其亂丟亂放占用了道路或農田土地,或是使得河流、池塘清水變污水;約1.8萬t•d-1的農村生活垃圾只得到簡易處理,大部分僅集中堆放在距離村、鎮不遠的簡易堆放場。農村生活垃圾的隨意堆放、亂扔和簡易填埋,造成了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擴散,惡化了農村環境[5]。財政投入不足使得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建設、運營資金嚴重不足,尤其是鄉鎮一級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這對于收運設施建設一直處于落后水平的鄉鎮顯然無法提高其收運系統的建設水平。收運體系缺乏系統規劃和統一標準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的建設缺乏系統規劃,導致新建轉運站選址困難,而周邊居民對新建轉運站的強烈反對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轉運站的新建?,F有轉運站的建設標準各異,差異很大,部分地區嚴格按照《生活垃圾轉運站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建標117—2009)進行建設,而多數地區由于各種原因并未嚴格按照該標準進行建設,導致噪聲與惡臭問題突出,影響周邊居民日常生活。為指導和規范全省各地轉運站的建設與運營管理,廣東省編制了《廣東省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建設技術指引》。此外,很多農村地區并未配置規范的計量系統,致使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運得不到較為精確的計量,僅能根據運輸車輛載重來估算垃圾量。轉運站配套不足,建設標準低全省約1000多個鎮街,共有約3400座轉運站,其中約1700座帶壓縮設備,其余的僅為平臺式轉運站,不帶壓縮設備。農村生活垃圾運輸方式較為落后,人力運輸仍是多數農村主要的站前收運方式;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工具不配套且數量不足,尚有許多村沒有垃圾收集點,鎮沒有符合標準的轉運站和運輸車,沒有保潔隊伍收集垃圾,以至農村生活垃圾大量積存。收運隊伍建設相對滯后部分地區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推行市場化運作,然而由于市場化運作的不規范導致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如部分農村生活垃圾運輸工作由私人單位低價承包,由于受利益驅逐,這些不具備相應資質的私人單位往往將垃圾直接偷排,這就很大程度上促使“垃圾圍村”現象的產生,影響了農村環境。無害化處理場建設滯后,無害化處理能力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運營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56座,總處理規模4.83萬t•d-1,其中,填埋場36座,處理規模3.10萬t•d-1;焚燒廠20座,處理規模1.73萬t•d-1,市(縣)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約為75%。由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的不足,全省大多地區,尤其是粵東西北地區,仍采用簡易處理方式,其處理效果差,對周邊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相比于城市,農村生活垃圾問題受關注程度相對較低[6]。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沒有明確的縣(市)、鎮、村管理機構,責任不明確。多數鎮、村沒有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缺少專職管理人員。目前,政府對生活垃圾的管理范圍一般為建成區,而農村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并未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中。此外,縣(市)、鎮、村對保潔工作大多認識不足,對保潔隊伍管理不夠重視,然而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農村保潔范圍和要求相應提高,保潔力量缺口將繼續增大,這將嚴重制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收運處理系統建設規劃未先行,設施建設不到位由于垃圾收運處理設施的建設屬于厭惡性市政設施,居民對此類設施的建設普遍持反對意見。因此,必須規劃先行,編制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專項規劃,對設施的布局和建設進行統籌考慮、系統規劃;在設施的建設過程中,嚴格要求按照國家現行的規范標準進行建設。只有規劃先行和規范建設,才能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收運水平,進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收運處理系統不完善在收運系統上,全省各地重視的往往是城市生活垃圾,農村生活垃圾往往未納入其管理體系,這就導致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運處理系統未能系統建立起來。在處理系統上,截至2011年底,全省正在運營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56座,總處理規模4.83萬t•d-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滯后,無害化處理能力不足,而在設施建設上未能做到區域共享和城鄉統籌。資金投入不足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原因。一是財政投入不足,省財政沒有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2012年起,僅在全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中安排1000萬元用于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市(縣)財政垃圾處理專項資金,重點補貼本級垃圾處理工作,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補貼較少;二是投資方式單一,各地垃圾處理工作經費主要靠財政支付,來源單一。多數縣(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沒有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對社會資金參與設施建設和運營缺乏引導;三是收費困難,垃圾處理資金另一個重要來源是收取垃圾處理費,但大多數縣(市)城區仍未開征垃圾處理費,特別是農村,基本不收費,全省67個縣(市)城區,只有29個開征生活垃圾處理費,開征率僅為43.28%,且收繳率普遍不高。
對策與建議
結合廣東省生活垃圾治理的實際和存在的問題,廣東省提出了“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從2009年開始,廣東省開始探索建立統籌城鄉、以城帶鄉的城鄉生活垃圾治理方式。2011年,選擇了鶴山、從化、增城、乳源、興寧和新興6個縣(市)作為第一批縣域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試點,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清運,將無害化處理場的服務范圍輻射到周邊農村,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覆蓋面達72.5%以上,基本形成“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該模式是以從化、增城、乳源、興寧、鶴山和新興6個縣(市)為試點,歸納總結出的一套符合廣東省實際、行之有效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基本做法為:(1)戶收集。一是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動員群眾做好房前屋后的垃圾清理工作;二是聘請保潔人員負責村道等公共場所的保潔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地采用住戶自行收集、村民輪流收集、保潔員上門收集等方式,定點、定人、定責解決垃圾收集的問題。(2)村集中。每個自然村建設1個以上垃圾收集池,每個行政村配置1臺拖拉機等機動車,將自然村的垃圾集中到行政村,并運送到鎮轉運站,解決垃圾集中的問題。(3)鎮轉運。每個建制鎮建設1個以上壓縮轉運站,并按片區配置的原則,合理配備垃圾壓縮車等機動車,將行政村的垃圾運到縣處理場,解決垃圾轉運的問題。(4)縣處理。建設縣級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全省每個縣建設1座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解決垃圾無害化處理問題。結合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現狀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對廣東省農村生活垃圾的收運處理工作提出如下對策與建議:政府主導,完善機制在一個有效的垃圾收運處理系統中,政府通常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7],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是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核心,因此,需明確農村生活垃圾管理的各級責任主體,建立起“省、市、縣、鎮、村”5級聯動工作機制,明確市、縣、鎮三級政府和村委會為“縣處理”、“鎮轉運”、“村集中”、“戶收集”的責任主體,通過層層簽訂城鄉生活垃圾治理責任狀,將任務落實到具體責任部門和責任人。在具體管理上,要打破城鄉分割二元體制,將政府生活垃圾管理職能向農村延伸,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生活垃圾管理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遵循“市組織、生活垃圾主管部門指導督促、鎮村實施”的推進機制,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各鎮(街)對轄區城鄉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負總責。此外,還應制定環境衛生工作制度,實施制度化、常態化的環境衛生作業制度,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規劃先行,完善布局各縣(市)要組織編制各自行政轄區范圍內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規劃,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以縣(市)和連片鄉鎮組團式建設的無害化處理場為節點,不斷擴大服務輻射范圍,連片治理、區域共享,實現縣(市)域收運處理全覆蓋。通過設施規劃,統籌安排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設施的規模、布局和用地,并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近期建設規劃。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應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并在經批準生效后及時向社會公開。設施用地納入城市黃線保護范圍并預留足夠的建設用地和防護距離,禁止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加強宣傳,全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大理支持,需要動員全社會各方面力量來共同參與和管理。因此,需要把優化整合各方面資源,發揮各方面優勢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作為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充分利用農村宣傳陣地,大力宣傳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工作意義,使之家喻戶曉;其次,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通過電視、報紙和廣播等新聞傳媒開設專欄的形式,分步驟向廣大群眾宣傳生活垃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宣傳教育,使得群眾對垃圾轉運站和終端處理設施的認可度與支持度提高,進而促進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選址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多方籌措,保障資金資金是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開展的首要保障,各地需要采取多種渠道籌措資金,保證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經費投入。建議由省財政設立專項補助資金,按照“省以獎代補、地級市固定補貼、縣和鎮保底”的原則,以獎代補支持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各地充分發揮設施建設的主體作用,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動員知名企業或人員捐助,引導廣大群眾“出錢、出力”和采取BOT或TOT投資模式等方式,爭取各方面資金投入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用地保證,審批“綠道”優先供應,確保設施建設的用地,把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用地,作為基礎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的重點,優先納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確保設施建設用地的供應。優先審批,提高設施建設效率,加大組織協調力度,依法簡化項目前期審批程序,采取開辟綠色通道或集中審批等形式優先審批,提高設施建設效率。
環衛托管費。各鎮(街、區)村莊落實“一事一議”籌集托管資金情況,市政府督查辦每季度對鎮(街、區)進行督察通報,市人大、政協督導組每季度對鎮(街、區)進行專項督導。各各鎮(街、區)對各行政村落實資金籌集情況,每周進行調度,每月進行通報。
2、不斷改進垃圾處理收費方式。為解決鎮(街、區)環衛托管資金挪用、遲繳問題,環衛局改變托管費收繳模式,行政村托管費由原來的鎮(街、區)經管站代管改變為經經管站監督直接支付給環衛局。各單位的有償服務費直接向環衛局繳納。通過完善資金保障機制,規范了資金的收取途徑和方式,保證了托管資金的及時到位,保障了環衛托管業務的正常進行。
3、不斷擴大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融資渠道。環衛局積極探索融資途徑,通過市場化運作,與濰坊金絲達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采取bt模式融資建設了生活垃圾資源化再利用項目工程,實現了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目標、達到了處理過程污染零排放的效果。
(三)變廢為寶、變害為利,打造城鄉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利用新體系
今年來,市環衛局立足實際,科學謀劃,把垃圾治理作為統籌城鄉環衛一體化發展的突破口,真正實現城鄉垃圾“集中收集、統一清運、無害處理、再生利用”模式,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不落地、零污染、資源化利用的目標。
1、設置垃圾桶,實行集中收集,實現了城鄉生活垃圾日產日清。
一、總體要求
(一)改善民生,保護環境。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要圍繞改善和提高城鄉人居環境、降低生活垃圾污染,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展開,努力構建“城鄉統籌、結合實際、技術合理、環保達標”的生活垃圾治理機制。
(二)統一規劃、因地制宜。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設施的設計和規劃,要與我鄉各村經濟產業發展規劃、自然地理條件、人口密集度、生活垃圾成分、性質和日產量等實際情況緊密結合,按照方便群眾、宜于清運的原則進行規劃建設。
(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要堅持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鼓勵和推廣垃圾分類收集、生態治理,鼓勵垃圾資源回收再利用。
二、目標任務
力爭通過垃圾分類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垃圾分類治理機制建立,初步形成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及分類治理的管理和運行體系,先期以村為試點,在5月1日前完成試點工作,隨后在全鄉范圍內展開,5月底全面完成建設工作。逐步建立起“戶(組)分類、村(組)收集、分類處置,鄉(村)轉運、縣集中治理”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工作目標。
三、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方式和設施布局
(一)治理方式
我鄉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原則是:分類治理和集中清運相結合,片區治理與就近簡易治理相結合。
(1)分類治理:①戶分類:每戶農戶配置分類垃圾桶兩個,分別標注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在垃圾裝桶時進行初分。②分類收集。由群眾自行將初分后的垃圾投放至垃圾生態治理池中或定時沿線收集的垃圾車。③村(組)分類處置。垃圾生態治理池中三類垃圾(可降解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由垃圾分類員分類處置:可降解垃圾在堆肥治理后在村組確定的生態治理區就地填埋;可回收垃圾交由再生資源公司收購或廢品收購站回收;不可回收垃圾轉運至鄉垃圾轉運站。④轉運。我鄉將垃圾中轉站中的不可回收垃圾集中轉運至縣垃圾治理廠。⑤集中治理??h垃圾治理廠對不可回收垃圾進行集中科學治理。
鄉衛生院、村衛生室和街道醫療機構的醫療廢棄物處理必須遵守環保標準要求,并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盡量減少有害有毒廢棄物和帶傳染性廢棄物的數重,有利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和處理,生活垃圾按一般生活垃圾處理原則進行處理。
(2)就近簡易治理。在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的行政村設置垃圾分類池,垃圾收集分類后就近進行“無害化”治理和填埋。在河流和鄰近水源地附近不得搞集中填埋,防止污染水源(如銅嶺村、桅桿村、斷橋村)。
(二)設施布局
(1)建立村垃圾分類治理池、收集轉運站,配備垃圾清運員、垃圾分類員和垃圾清運車。在各村人口密集處,根據實際設置垃圾分類治理池和分類收集轉運房。每村至少設置1個垃圾收集轉運站,人口密度較大或行政區域較大的村,可結合實際設置多個垃圾收集轉運房。原則上按照不低于每50戶配備1個垃圾分類治理池,不低于每500人配備分類治理員1名,不低于每1000人配備垃圾清運員1名。在平楊公路沿線建立3個垃圾分類收集池,在桅桿村活動室周圍建立垃圾中轉站1座,各分類分類垃圾池的垃圾運到中轉站后由我鄉垃圾清運車運至縣垃圾治理廠治理。保潔員、分類員、清運員要分工協作、互為補充、相互聯動,各村要結合實際,大力推行保潔員、分類員和清運員“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實行身兼數職,兼職兼薪;實行“一崗多責”保潔員、分類員和清運員既要負責自身的環衛保潔工作,同時要承擔環境監督、分類治理知識宣傳和鄉村道路安全監管的職責,實現“人員減量化、職責多樣化”的目標。
(2)戶分類垃圾桶。按每戶2個分類垃圾桶的標準配置。
(3)運輸工具配備。結合實際,在交通方便,地域較小、人口相對較少的村原則上配置機動三輪垃圾收集車,巡回收集、清運;在交通便捷、地域較廣、人口相對較多的村,原則上配置小型垃圾收集車,巡回收集、清運;每個垃圾中轉站配置大型垃圾清運收集車,鼓勵采取對外承包、租賃、社會融資等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式解決。
(4)可回收垃圾回收網點布局。全鄉設置1座農村生活可回收垃圾固定回收站;結合實際,在村布設固定或流動回收站,流動回收站1周至少進行流動回收1次;建立起分類員—回收站—回收中心的回收治理模式。
四、資金籌集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面廣量大,涉及千家萬戶,所需資金巨大。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原則,積極拓寬籌資渠道,探索市場化、社會化籌資的新路子,擴大資金來源,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個人捐資、出資,加快農村垃圾分類治理體系建設;在運行經費籌集上,要按照“受益群眾籌一點、垃圾回收換一點、鄉財政補貼一點、縣財政補助一點”的“四個一點”的方式進行籌集。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議的原則,農戶按照每人每月1元(五保戶、低保戶可免收)的標準繳納保潔費;鄉機關、街道商戶、鄉級單位的保潔費用標準由鄉參照相關收費標準確定并收取;財政投入按照“科學測算、以獎代補、包干使用”的原則,將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所需人、財、物進行科學測算后,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初鄉人民政府撥出專項資金,包干使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所有費用、車輛、人員隊伍由各村統一確定、調配、安排、使用。
保潔員、分類員的聘用,要盡量向五保戶、低保戶和貧困局傾斜;在垃圾清運車輛對外承包或租賃時,要將垃圾清運員一并納入統籌考慮解決。
五、工作職責
按照“屬地管轄”原則,鄉人民政府全面負責轄區內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機制的建設、運行工作;各村、社區負責垃圾保潔員、清運員、分類員的聘用、管理和考核工作鄉政府的指導下做好垃圾分類治理設施的選點、建設工作。
垃圾分類員、清運員:垃圾分類員負責對分類治理池的生活垃圾每天進行分類治理;垃圾清運員負責每天定時沿清運線收集農戶初分垃圾至垃圾生態治理池和至少每2天對垃圾生態池分類后的垃圾進行轉運。
垃圾分類員和清運員共同負責將可降解池中堆肥垃圾清運至村組確定的生態治理區填埋治理。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高度重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機制的建設,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垃圾面源污染,落實“三個延伸”和推動城鄉環境持續改善的根本性舉措,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治本之策,是今年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中心工作。各村、社區,鄉級各單位要將此項工作列入本單位當前的重要中心工作之一,及早謀劃,認真研究,扎實推進。村、社區要充分發揮村(居)民委員會的自治作用,把環境治理編寫進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里,可通過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等形式,發動村(居)民自覺參與生活垃圾治理,引導村(居)民在參與中增強保護環境衛生意識,不斷提升鄉風文明程度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綜合效果,確保工作得到有效落實,推動我鄉治理工作再上臺階。
(二)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各村、社區,鄉級各單位要結合自身實際,按照“科學合理,節約高效”的原則,對轄區內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機制基礎設施進行規劃和布局,嚴禁出現閑置、浪費;在建設時,要與前期建設的各種垃圾房、池結合考慮、統籌安排,進行升級、改造,節約建設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充分發揮作用。
(三)履職盡責,協作配合。垃圾分類治理機制建立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各村、社區,鄉級各單位要切實按照工作安排,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嚴禁不作為;要加強溝通銜接,積極對接,強化配合,主動服務,整合工作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快速、全力推進工作開展,確保在既定的時間節點內全面、圓滿完成下達的工作任務。
關鍵詞:生活垃圾;去向; 組成; 處理方式
中圖分類號:X79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8011702
1農村生活垃圾的現狀
目前中國農村約有常住人口6.5億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垃圾隨之增多。僅生活垃圾部分,若按每人每日產生0.5 kg計算,一年就可產生約1.1億t垃圾,這還不包含農村地區產生的建筑垃圾、農村工業廢料。農村垃圾生產規模大,且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城鄉二元在環境治理上差距明顯。由于對農村垃圾治理問題長期忽視,已經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問題。鄉村垃圾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2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存在的問題
2.1垃圾來源
農村生活垃圾以有機垃圾為主(果蔬皮、糞便、木板、紙屑),還有一部分可回收垃圾如塑料袋和廢舊窗紗、廢舊塑料瓶等廢棄的生活物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農村生活垃圾也逐漸城市化。不光村里的生活垃圾,游人肆意拋擲遺留的垃圾,也給農村環境帶來不小的壓力。
2.2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現狀
目前農村對垃圾的處理方式,常見的一種是隨意傾倒,通常是沿溝、河、渠傾倒[2]。更嚴重的是,農村自來水使用率偏低,飲用水多數來自水井,由于農村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時處理,極易產生對土壤、水源地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外來污染也在加劇農村環保所面臨的嚴峻處境,如一些城市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運至城郊鄉村地區,使得很多農村成了城市的“垃圾處理場”,將以往的“垃圾圍城”變成了“垃圾圍村”。還有一種簡單的方式是就地燃燒,不進行任何處理,造成了二次污染。農村垃圾處理不當,影響的已經不僅是農村的生活環境,還有對農村土壤和水體的嚴重污染,威脅著健康。如果沒有進行垃圾分類,不僅加大了真正需要進行焚燒、填埋的垃圾數量,也極大地降低了資源回收率。
2.3農民衛生意識不高
當地農民對垃圾亂堆亂放的現象習以為常。由于衛生意識落后、環保意識比較淡薄,需要上級部門不斷進行宣傳教育,如采取發傳單,辦講座等方式,來提高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
3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對策和建議
3.1配合相關法規進行宣傳教育,營造氛圍
通過召開各種會議,結合開展創建衛生村鎮活動,編寫宣傳材料,刷寫固定標語等大力宣傳,努力營造全民動手,人人參與的良好風氣,利用廣播、墻報、電視、標語等形式進行宣傳發動,教育農村居民樹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行為,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遵守衛生管理、自覺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和房前屋后的環境清潔。及時宣傳、推廣一批好的典型,對工作不力的要進行曝光批評。
3.2保障經費,建立機制
一是各縣(區)要將農村垃圾治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農村垃圾收運、處理的日常運行經費和相應設施的運行、維護和修繕經費;整合資源支持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治理,并逐步將農村保潔、垃圾處理設施的運營管理委托給企業運行管理。二是堅持把農村垃圾治理作為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內容,全面、持續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還要積極創新、建立確實可行的長效工作機制。
3.3因地制宜,實行垃圾分類,強化回收和利用,從源頭上減少垃圾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引導村民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可家里放兩只垃圾桶,分別標上“可腐爛”和“不可腐爛”的字樣,便于農民對垃圾進行分類。立起垃圾分類的標志,村干部帶頭在村里設立垃圾站。對農村人口密集、居住集中的村莊污水要進行集中處理,對人口較少、居住分散的村莊要結合農村改廁,建設戶用污水處理設施,對農村畜牧養殖(場)點污水要集中規范處理,解決好農村畜牧養殖(場)點的污水處理問題[3]。要進行生活垃圾回收和資源化,選擇焚燒、堆肥與填埋等處理處置方法就必須要實行生活垃圾科學分類。大量的農村生活垃圾如果未分類就處理,是對資源的浪費,也會造成環境污染。 “零排放”[4],即農村居民自發的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包括有機生活垃圾的堆肥、生活垃圾分檢、有害有毒垃圾專門集中、家中不可處置垃圾定點的投放等。而促成農民自發“零排放”的關鍵在于社區形成“內化”的“零排放”強制,比如建立村子里的“垃圾分揀”約定。通過垃圾的分門別類,一部分垃圾能夠“資源化”回收利用,從而變廢為寶,例如通過堆肥變成有機肥料。如此,能夠大大減少真正需要進行焚燒、填埋處理的垃圾。
3.4嚴格控制城市垃圾侵蝕
隨著城市規模的膨脹和工業的發展,城市垃圾正向農村蔓延,城市周圍的郊區或農村到處是垃圾。經過風吹日曬,這些垃圾被刮得到處都是,并且散發出很大的異味,以致周圍環境被弄得污濁不堪。因此,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必須重視城市垃圾污染農村這一問題,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城市垃圾向周邊的村莊蔓延。
4錦州市現狀及目標
為切實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錦州市按照“城鄉一體、區域統籌、設施共享、經濟適用”的原則,緊密結合全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3年行動方案,積極推進農村垃圾就地源頭分類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采取“戶集、村收、鄉鎮轉運、市縣處理”模式。預計到2017年底,全市規?;笄蒺B殖場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推進農作物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在2015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0%的基礎上,到2017年基本實現全市秸稈的有效利用。合理處置農藥包裝物、農膜等廢棄物,加快廢棄物回收設施建設。加大農村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力度,全面完成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任務,2017年底前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力爭達到80%。這樣錦州地區的農民健康將得到進一步保障,人們的生活環境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邊炳鑫,趙由才. 農業固體廢物的處理與綜合利用[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
[2]武攀峰,崔春紅,周立祥,等. 農村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生活垃圾的產生特征與管理模式初探――以太湖地區農村為例[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2006, 25 (1) : 237~243.
[3]潘美媛.杭州市余杭區農村面源污染狀況與治理對策[J].能源工程, 2003.1:43~45.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力度”的戰略決策,按照省、市、縣經濟工作及城鎮化工作會議“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工作部署,堅持依法治理、持續治理和常態管理,深入開展污染防治、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和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努力開創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新局面,為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實現“兩個跨越”,圓滿完成“十二五”環保規劃目標奠定基礎,提供保障。
二、工作內容
(一)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強重點行業、區域的大氣污染防治,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綜合治理揚塵超標、機動車尾氣排放、秸稈等農作廢棄物露天焚燒,重點開展城市PM10檢測并加大治理力度??h城區大氣顆粒物(PM10)平均濃度在2013年基礎上下降5%,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85%以上。
(二)強化飲用水源環境安全監管。對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含建制鄉鎮)的環境違法問題進行集中督促檢查。重點督促檢查六個方面:是否劃定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區是否設立地理界標和警示標志;保護區內是否設置排污口;一級保護區是否有新改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是否有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其他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二級保護區內是否有新改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飲用水源保護應急預案和各項措施是否落實。
(三)加強規?;笄蒺B殖場污染整治的監管。對規?;笄蒺B殖場進行嚴格監管,按照《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畜禽養殖場(小區)環境監察工作指南》和縣政府《關于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文件要求,對規?;笄蒺B殖生產設施與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污染防治設施“三同時”執行情況進行監察;對新建污水處理設施和畜禽糞便儲存利用場地進行監察;對規?;笄蒺B殖場排污申報登記情況監察。配合縣畜牧局開展督促檢查,依法查處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對存在問題的養殖場要督促落實整改。治理畜禽規模養殖場5家、畜禽養殖專業戶18家。
(四)持續推進流域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建設項目。在5個鄉鎮的35個村莊實施郪江流域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第二批項目。預計投資4000萬元,對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散養畜禽污染進行治理。
(五)加強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檢查城市污水收集設施(管網、溝渠等)是否達到要求,有無分流、漏滲、破損現象;督促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污泥按規定處理,按規定進行排污申報。
(六)規范生活垃圾收集、處理。檢查垃圾收集、處理是否符合《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指導意見》要求,重點監督檢查:生活垃圾運輸有無拋、灑、滴、漏、吊掛現象;河邊、路上、屋前、田間有無零星垃圾堆放;垃圾收集(桶、池、房、站)是否規范;督促垃圾填埋場按規范處理生活垃圾,正常穩定運行滲濾液處理設施,按規定進行排污申報。
(七)深入推進“環境保護三下鄉”活動。加快農村環境宣傳、環境監察和環境監測工作。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表水環境、空氣環境、聲環境進行監測,對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環境違法問題加強督促檢查,加強鄉鎮污水處理廠、鄉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監管,加強對規?;笄蒺B殖場污染整治的監管,完善農村“八小”行業環境整治工作。積極開展農村環保宣傳教育工作,依托電視、報紙、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加強環境宣傳報道工作,設置固定的環境保護宣傳欄,積極開展鄉鎮領導干部環境保護培訓工作。
(八)持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進社區、進機關活動。一是組織全局干部職工對城市管理責任街區進行大掃除,重點對“牛皮癬”等違規張貼的廣告進行清理,徹底清理街面衛生死角,營造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二是開展環境衛生清潔行動,各股室、單位每周對辦公場所進行一次徹底掃除,全面清掃衛生死角。切實做好辦公區域的清潔掃除和保持工作。三是開展城鄉交通環境整治行動。組織單位駕車人員學習交通法規,規范駕駛,文明駕駛。確保節假日期間安全暢通,城鄉交通秩序井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任務重、范圍廣。各股室、單位高度重視,加強領導,落實工作責任與工作時限,有計劃、有重點、有步驟的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