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簡述失業保險的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效率;均衡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9-014-02
一、簡述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公平與效率
(一)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公平觀
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觀是: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以促進社會公平為根本目標和評級標準,給同類的人以同樣的權利和待遇,將不同類的人的待遇差別控制在社會公認的合理范圍之內并盡可能縮小這種差距。
社會保障其自身的只能中最重要的就是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以維護一個穩定健康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所以在“社會保障”這個命題中,與生俱來的就包含著公平的含義。
(二)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效率觀
社會保障制度的效率觀是:以提高制度結構的合理性和制度運行的規范性為前提,以提高社會保障需求的滿足程度和社會保障資源的利用程度為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保障制度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效率”在主要意義在于面對有限的資源應盡最大可能地提高其使用的效率,發揮資源的更大價值,價值發揮得越大,這種使用和配置的方式才是最有用的。將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資源最高效地配置,使其創造的價值最大化,便是最有效率。在“社會保障”這個領域,雖然其與生俱來的職能是促進公平,但是運作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一些機制來激勵,非常容易產生搭便車效應,因此,在促進公平的前提下也要注重效率。
二、在社會保障制度中注重公平與效率平衡的重要性
從理論上說,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必須既考慮經濟效率,不降低勞動者的積極性,也要保證分配的公平,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從社會保障實踐看,不同的社會保障模式是不同國家根據其經濟發展水平、國情或文化傳統,對公平與效率之間的不同組合進行選擇的結果。當前,大多數國家進行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正是從調整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出發的。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已逐漸成為各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指導原則。
在公平方面,社會保障是一種促進公平的機制,所以,在社會保障中首先還是要注重公平,因為社會保障所關注的主體畢竟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可能已經身處弱勢、可能在未來一個固定時間或者某個不確定的時間有面臨危機的可能,社會保障以其公平性保障這類人群的利益,以幫助他們在危機時渡過難關。對于個人而言,這種幫助可謂雪中送炭之舉,意義重大;對于社會而言,這種機制是社會危機的“減震器”,可以有效地維持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對于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都意義重大。
在效率方面,社會保障在注重公平的同時也要注重效率,這主要說一下社會保險。一方面,對于繳納社會保險費不同的個人,要區別對待,對于繳費高得多給付、繳費少的少給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公平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這種激勵也可以鼓勵人們多繳納社會保險費,不僅可以為未來的潛在危機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而且可以促進為社會保險的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更充沛的資金,提高其運作效率。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一種收入再分配手段,事關廣大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積極性的發揮。建設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必須考慮增進公平與提高效率的有機結合。
三、中國當前社會保障制度的效率與公平
從公平的角度看,傳統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低公平的制度安排,但可以看到的市,社會保障逐漸向公平邁進,以養老保險制度為例。黨的十報告指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目前,我國城鎮已經建立起使用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的養老保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城鎮居民的養老需求。然而,要解決我國城鄉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我國于2003年開始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現狀并不理想,不能滿足農村對養老保障的客觀要求。
比如對于“社會保險”而言,在注重公平的前提下卻也強調了“效率”。再拿失業保險而言,累計繳費滿一年不足五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十二個月;累計繳費滿五年不足十年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十八個月;累計繳費十年以上的,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期限最長為二十四個月。這也是一種對“效率”的追求。對于所有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人,當他們失業的時候都可以按照相關程序領到相應的保險金,但是對于繳費不同人領取保險金的時限不同。這種對“效率”的追求,一方面能夠進一步促進公平,對于那些繳費多的人也是一種公平的保護,同時又可以起到激勵員工繳費的作用,一舉兩得。
正因為有了“效率”方面的激勵,社會保險才能夠更加健康有效的運行,如果只注重公平,理性的“經紀人”勢必要選擇盡量少的繳費,這樣會造成社會保險的資金不足;如果只注重“效率”,那么社會保險便會淪為“商業保險”,因此兩者的調和不可或缺。現今的政策已經在這方面初具成效,期待著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社會保障在公平與效率中取得更加完美的共贏。
四、從公平與效率的角度分析如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一)公平與效率間同步增長的矛盾性與長期發展的統一性
從長期來看,公平與效率是統一的:沒有效率的持續提高就沒有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高效率有助于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公平,而公平的增進也會為經濟效率的提高創造穩定的外部環境。但在短期內,效率的提高和公平的增進并非同步,任何一方的增加都會以對方的一定損失為代價。
公平、效率與社會保障制度密切相關。公平是社會保障的本質和核心,社會保障制度從其建立之日起,就有互助互濟、保障公平的固有特性。效率是社會保障制度正常運行的物質保證,效率的任何下降,都會造成或加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困難。過分追求公平特別是高保障水平的公平,會導致嚴重的負面效果:一方面,人們逐漸形成依附社會保障的惰性,寧愿領取失業保險金,也不愿從事體力勞動;另一方面,因社會保障支付水平過高,國家財政負擔日益加重,政府只能通過高稅收來彌補社會保障赤字,導致資本和技術外流,抑制經濟發展。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即使公平,也難以長期有效地實施。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效率而忽視公平,財富分配的極大不公則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經濟發展也會面臨動力不足的問題。因此,社會保障制度既要堅持公平,也要體現效率,尋求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二)正確處理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合理確定支付水平,使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國人口眾多、年齡結構老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未來社會保障負擔沉重的現實情況,再考慮到國家層面上的社會保障資源嚴重不足,社會保障具有剛性、經濟不景氣時社會保障支出反而會急劇增長,因此,在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的時候,支付起點應相對低一些,社會保障制度的受益者從整體上只能享受低層次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保障、廣覆蓋應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項長期政策選擇。
(三)擴大深化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城鄉平等
從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看,社會保障最初只覆蓋工業工人,隨后依次逐漸擴展到商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者、公務人員和農業工人、個體勞動者和小業主,甚至工薪勞動者的配偶。擴大社會保障范圍,使之逐步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這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長期奮斗目標,也是實現社會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必然要求。
(四)由社保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
社會保障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不同經濟條件和不同制度的國家中表現為不同的模式。我國應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注重結合自己的國力與國情,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模式。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決定了國家建立的基本保障制度只能起到基礎性作用,解決國民在遇到收入風險時的基本生活問題,尚無法滿足人們多元化的需求。這樣,補充保險或政府鼓勵的基本保障以外的其他保障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建立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一是能滿足不同個體和家庭對社會保障的不同需要,有助于在堅持公平的基礎上促進效率的提高;二是有利于解決低保障、廣覆蓋所造成的公平有余而保障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效率損失問題。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會救助體系和包括國家強制的最低水平的社會保險、由繳費決定或自愿購買的補充保險在內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構成。
(五)擴大籌資渠道,實現社會保障基金來源多元化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以往主要采用現收現付制。這種模式既不公平,也不能籌集到足夠的基金以備未來之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到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質量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要求社會保障既能體現自己養活自己的原則,又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以備將來使用。這就要求實行多樣化的籌資模式,即實行以部分積累制為主體,現收現付制和完全積累制并存,個人賬戶制、捐贈、發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務等形式相結合的多種來源渠道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模式。
參考文獻:
[1]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的抉擇[M].華夏出版社,1987.
[2]王大東.淺談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平與效率[J].山西財大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