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兒科學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今天的幼兒,將是未來世界建設的主力軍,面向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幼兒科學啟蒙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就要引導幼兒從小了解科學的概念、科學的技能以及科學的態度和價值,并了解社會與科學的關系以及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在幼兒園里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基本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教育幼兒,激發其探索欲望和主動求學的興趣,引導幼兒熱愛科學、理解科學,并運用科學方法創造性的解決問題,促進其智力和個性的全面發展。以下我將談一談開展科學探索活動的重要意義。
一、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幼兒認識周圍世界,獲得知識、經驗的重要途徑
擴大幼兒的視眼,使幼兒獲得早期科學經驗的積累。因此,對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進行了以下探索:它包括人體和健康、動植物、環境教育、自然科學現象等。幼兒受年齡特點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奧的科學原理,對科學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所以我們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認識一些我們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筷子、面油、皮筋等,知道各種用品的使用價值。例如:“有趣的葉子”“天上的彩虹”“各種各樣的鈕扣”等等這些都是幼兒學習的基礎,對于幼兒科學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二、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
對幼兒來說,游戲是最快樂、最生動、最豐富的活動。它既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進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在認識“沉與浮”活動中,我們和幼兒尋找許多嘗試沉浮的材料,先讓幼兒試一試哪些材料是沉的?哪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讓幼兒想辦法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浮在水面的東西沉下去。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個個思維活躍,有的做了一只紙船把釘子放在紙船里,使釘子浮起來;有的在木頭上放一塊小石頭,使木頭沉下去……多么豐富的想象啊!我們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個瓶子中裝半瓶水,放幾勺鹽才能讓雞蛋浮起來?這個實驗孩子非常感興趣,都躍躍欲試,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幼兒在學中玩、在玩中樂,充分發揮了幼兒學習的主體作用,既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掌握牢固,記憶深刻,又使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培養,教學效果好。
三、在探索中發揮孩子的積極性
幼兒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氣的主題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投放了塑料袋、氣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導幼兒用塑料袋裝空氣,捏緊袋口,摸一摸、壓一壓袋子感覺空氣的存在,對著臉放開吹滿氣的氣球口,感覺氣流的沖擊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讓幼兒在活動時通過搖晃成敲擊瓶子感知聲音的不同,同時還可以從敲擊瓶子所發出的不同聲音判斷瓶子中的材料,這樣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聽覺能力,還進一步培養了幼兒的分析判斷能力。
四、自主學習,有效滲透
幼兒的一日生活豐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許多科學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陽和影子”活動中,怎樣使自己的影子變長?又怎樣變短?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兒對影子產生了興趣,教師就帶領幼兒做起了“太陽鐘”。幼兒相互商量、討論和試驗著,最后發現了身體往與太陽方向相反的一邊傾斜,可以使影子變長;直立或往與太陽相同方向的一邊傾斜,可以使影子變短;跑到沒有太陽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經過一天的記錄,幼兒有了一個能知道時間的“太陽鐘”。此后,幼兒通過自主學習,知道了時間不同,影子的長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間,孩子們歡呼雀躍,臉上充滿著喜悅之情。同時幼兒間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五、走進大自然,發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我國的兒科學教育開始于20世紀中期,有些醫 學院曾設有獨立的兒科學專業,培養了許多優秀的 兒科臨床醫師。后隨著醫學院校專業設置的調整, 至20世紀末,兒科學專業逐漸被取消,而將其歸入 臨床醫療專業0。長期以來,兒科學專業領域在研 究“中國兒科醫師匱乏”的原因時,多將側重點集中 于對整個醫療體制及社會環境的剖析上,而少有對 自身兒科學醫學教育的反思H。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與加拿大渥 太華大學醫學院成立了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 (簡稱“聯合醫學院”。聯合醫學院的教學設置參考 渥太華醫學院,其兒科學教學內容和方式與目前我 國的兒科學教育存在諸多不同。此文,我們就‘‘課程 內容設置的差異”進行討論。
1.對兒科醫師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樹立
我國5年制醫學生本科學習階段《兒科學》大 課和見習課堂教學的課時總數約在80個學時(每個 學時40 mm)。一般會在第一堂課介紹“兒科學”(多 稱為“兒科學緒論”,主要對兒科學的學科內容給予概括介紹,1 ~2個課時),之后便進入專業內容(主要 是基于各種疾病)學習。大課教學和見習教學有相 當部分內容重復講解,例如“腹瀉病之液體療法”,無 論是大課還是見習都會重點講解。
渥太華醫學院的兒科學教育課堂教學時間約 80 h (沒有專門列出“見習小講課”,但因為教學方法 多樣,實際涵蓋了見習目標)。在課程內容上,更注 重對于兒科醫師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養。 無論是兒科學總論,還是各個分論的教學內容, 處處滲透著“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成為 未來兒童問題專家和領導者”的塑造意識[4。兒科 醫師的責任被定義為并不僅僅拘泥于對某種疾病的 診斷和治療,而是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軀體、心理和 社會)為兒童健康服務。這一教育理念與現代醫學 ‘‘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是相一致的。我們 在這里舉2個例子:①在“兒科學總論”部分,除了傳 統意義上對兒科學的專業內容進行介紹以及闡述兒 童生長發育特點等問題之外,有1 h的課程內容是 “全球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預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內容是“從社會文化背 景認識兒童的健康權”(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確,前者幫助兒科醫師以更廣闊 的視野來看待自己未來所承擔的責任,后者幫助學 生理解現有文化背景下兒童健康政策的現狀和兒科 醫師在提高兒童健康權利過程中的引領作用。②在 “新生兒疾病”這個部分,除了講解一些新生兒常見 的疾病之外,有1個小時的課程內容用于講解“全球 及本地圍產期新生兒死亡原因探討”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兒科醫師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譜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及產生這種差異的 深刻背景,并從社會的角度來認識自己的工作。這 樣有助于兒科醫師在實施醫療行為同時,不斷提升 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現代社會為背景,培養合格的兒科醫師
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西方醫學教育改革是 適應當時西方社會發展的產物。當時的西方社會, 醫生也常因“態度傲慢,醫療行為不顧及患者利益” 而備受指責。正因為此,在醫學改革后,西方醫學教 育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教學內容0。在渥太華醫學 院教學課程中,這部分內容被稱之為‘‘社會、個人和醫學(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舉例而言,在兒科學總論中,有個環節講述“兒童及 其家庭對現有醫療保障體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內容是幫助醫學生理解,不同社會背景的不同個 體對于同一醫療保障體系內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繼而對于醫生醫療行為的認同度也有很大 差異;而且,會讓醫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醫生的醫療行 為和決定是在社會限定的醫療保障體系內進行的, 醫生個人并不能夠隨心所欲,不恰當的醫學決定會 使原本單純的醫療行為變成一個社會公共事件。這 樣的課堂教學內容,是適應在多元化社會中,醫生與 不同背景社會群體間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認同關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們正經歷著二三十年前西方醫 學界相同的困難。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是我國 兒科學教育的特點(也是我國整個醫學院教育的特 點)。究其實質,是將醫生作為技術人員來培養。在 評價醫生時,工作量(如門診量、手術量或文章發表 數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術難度、文章發表雜志的 級別)是最主要的指標。但是,事實上,隨著社會的 發展,醫生不再是僅僅治療“軀體疾病”,現代社會 中,社會群體對于“心理”和“社會”的關注度,遠遠超 過以往任何一個社會階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個體所能接受的醫療決定存在很大差異。 對醫生的培養,從關注‘‘疾病”向關注‘‘患疾病的人” 轉變,是中國社會逐漸向多元化現代社會轉變的 要求。
社會多元化的同時,對‘‘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們這個社會的另一個特點。所謂“精英”是指出類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外,得體的衣 著裝扮、誠懇具有親和力的言行、豐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對于不同觀點的寬容態度都是一個“精英”應該 具備的職業(professionalism)素質。在渥太華醫學院 的兒科學教學內容中,兒科醫生的著裝、與患者(家 長)談話的姿勢和語調、與醫院同事的溝通方式以及 如何應對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見解都被列入教學內容 (稱之為“醫師能力培養(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經過這樣有目的性、有計劃培訓出來的 兒科醫師,進入社會后才能被主流社會群體所接受、所尊重。但這些內容,在我們傳統的兒科學教育中, 完全是個空白。
3.在不完美的現實社會中,履行兒科醫師的職責
‘‘著名美國小提琴家喬舒亞貝爾扮成街頭藝 人在華盛頓特區的某個車站里演奏。45 min里,貝 爾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當時有1 097人經過,但 只有7人停下來聆聽。”這段在網絡上曾經引起熱議 的視頻也是渥太華醫學院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對這 段視頻,每個人或許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將它作 為醫學生的教學內容,目的是希望醫學生未來能夠 以更加坦然和釋懷的心態面對自己的職業。即使站 在醫生的角度完美無缺,但也會因為身處不完美的 現實生活,而被忽視,甚至被踐踏。
在醫療環境不盡如人意的中國,醫學教育從不 涉及這部分內容。相反,在我們看來醫療環境和人 文素養非常優越的加拿大,這樣的教育卻始終被認 為對醫學生必不可少。當年輕的兒科醫師,感受或 經歷來自社會、病患或者同事、領導的“不公正”反饋 時,容易選擇退出“醫學人生”。這種事件中,最受關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個人,但如論及受 害者,整個兒科醫師群體乃至兒科學都應在列。因 為負面訊息的傳播會遠快于正面效應,而且在傳播 中負面效應會不斷擴大。在不完美的現實中,如何 妥協,又如何堅守兒科醫師的職業理想和道德,是遠 比治療疾病更困難的醫學命題。讓醫生從‘‘醫學人 生”開始的那一刻,就面對和思考這個命題,可以幫 助他們在未來工作遭遇“不公正”時,仍以積極的態 度應對。只有這樣的積極應對越來越多,我們的兒 科醫師隊伍才能走上持續增長的通路。
4疾病知識的傳授方法與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相適應
母庸置疑,在科學和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醫學 本身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歸納而言,這 種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醫學知識、技術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獲得/傳授醫學知識的途徑的 改變。結合本文的內容,我們僅討論前者。
教科書(各種版本的《兒科學》)是中國所有醫學 院兒科學教育的必備。即使教科書的講述內容已經 不符合目前循證醫學的結論,但仍是老師講課的基 準、學生考試的標準答案。這樣不僅抑制了學生的 學習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培養學生循證醫學的思 維模式,更造成了醫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國際上主流 臨床診治方法的脫節。
在渥太華醫學院的兒科學教學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書&],老師只向學生提供文獻(教科書的內容也 只是文獻的一種形式)。學生根據這些文獻的閱讀, 融會貫通疾病相關的各種知識。疾病相關知識的教 授從教科書擴展到文獻,學生不僅需要知道結果,更 需要知道獲得結果的過程。更為關鍵的是,學生需 要通過自己的工作來獲得這些結果與過程。學生的 學習積極性得到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培 養,醫學教學也從“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 而且,在教育層面,推動了傳統的“經驗醫學”向“循 證醫學”理念的轉變,這無疑是培養高質量兒科醫師 的重要環節?。
5 兒科學不等同于兒內科學
準確地說,我國大部分的OL科學》課堂教學和 見習教學僅是兒內科學的課程,所以醫學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兒內科(有些醫學院會給兒外科1 ~2個 學時的課程)。這種培養模式,不利于醫學生全面了 解兒科學內容,也不利于培養“兒科全科醫生”(國外 稱之為“general pediatrician ”)。從某種程度說,我國 基層醫院合格的兒科全科醫生?的匱乏遠甚于三級 甲等醫院兒科各亞專科醫生。沒有勝任的兒科全科 醫生,我國分級診療體系的推進就會成為空談。如 果沒有完善的分級診療體系,必定會影響整個兒科 學專業的健康發展。
在渥太華醫學院中,兒科學的知識傳授,將涵蓋 兒科護理專業、兒科皮膚科專業、兒科眼科專業、兒 科藥理學專業、兒外科專業和兒科五官科專業等所 有與兒童和青少年相關的領域。通過這樣的培養, 醫學生會對兒科學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解是興趣 的基礎,有了興趣,才會有更多的醫學生關注兒科專 業,進而選擇兒科專業作為未來的職業。對于最終 能夠成為兒科醫師的醫學生而言,全面的兒科學知 識更是他們最終成為優秀兒科醫師的牢固基石。
【關鍵詞】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2-0125-02
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幼兒園科學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從現階段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現實需要出發,根據幼兒的年齡及思維特點,對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進行重新定位,從不同側面凸顯培養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在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中仍存在較多問題,如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幼兒能力的培養,教學途徑單一等問題。為此,我園(此處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幼兒園”,下文同)作為農林高校附屬幼兒園,依托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產業技術示范區的地理優勢,開展了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策略的課題研究,從多方位、多層面入手,結合幼兒的年齡、認知、心理特點,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逐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營造多樣的科學環境,激勵幼兒主動探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人的發展是機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積極營造良好的科學環境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1. 創建溫室大棚
我園利用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幼兒園內創建高科技、高水準的溫室大棚。大棚內種植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無土栽培的蔬菜,盆栽的花卉等,讓幼兒更加直觀、開放、輕松地去觀察、去探究。通過幼兒的參與式管理,幼兒可以大膽的用看、聞、嘗、摸等方法了解不同植物在顏色、形狀、氣味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了解無土栽培所需要的條件和種植的過程,并進一步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過程,隨之會產生許多疑問,如為什么種子種在土里而不是沙里?為什么有些植物長在地上而有些植物要爬在藤上?為什么有的植物開花而有些不開?這些行為體驗促進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正如陳鶴琴所說:“幼稚園需要布置科學環境,盡可能地領導兒童栽培植物,布置園庭,以及澆水、除草、收獲種子等工作。”
2. 建立科學實驗發現室
科學實驗發現室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觀察、親近、觸摸、驗證各類事物的機會,自然科學區、實驗探究操作區、聲光區、力區、創意手工坊等分別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操作和科學實驗材料,以及高科技產品,如美麗的昆蟲標本、各種植物的種子,多種顏色的石頭、土壤,以及顯微鏡、光控燈、風力發電車、天平、試管、磁鐵、三棱鏡等,幼兒通過拆裝、組合、觀察、驗證等實驗操作活動,更直觀地對聲、力、電等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外,在科學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幼兒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才能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結果,科學秘密才能被發現,從而培養幼兒一絲不茍的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
3. 創立豐富多彩的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活動,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具有實用性和開放性的游戲材料,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如在科學區,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并結合現階段的科學教育目標,給幼兒提供相應的科學探究材料,如輪子、電池、磁鐵、海綿、彈簧等,幼兒通過操作實驗、探究實驗,奇思妙想得到充分體現。在自然角,教師帶領幼兒種植大蒜、蘿卜等,進行種子發芽實驗,或提供小動物、植物以及昆蟲,讓幼兒觀察、使幼兒觸摸,在親身與動植物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各種自然事物和現象,從而使幼兒的學習、認知、技能和行為都有很大的發展。當然,我們的區角會隨幼兒的發展情況、季節的變換等進行定期更換,以保證幼兒始終對科學活動保持探索興趣。
二、合理利用家長教育資源,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1.家長走進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與家長要形成教育共同體。”因此,家長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更是幼兒的教育者,幼兒園可以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需要,邀請家長入園,共同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活動。他們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實驗互動的形式,把一些科學知識、自然現象、疑難問題深入淺出地給孩子講解,如任職于生命科學學院的家長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大班孩子帶來了“細菌如何產生”的實驗探究活動,通過裝有專門液體的玻璃瓶子,讓每位幼兒印上自己的手印,將瓶子捂緊放在教室里,幼兒自己進行每天的觀察和記錄,一星期后發現長出酶變。
本次活動不僅讓幼兒對細菌的產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知道了不講衛生的危害;不僅讓家長了解了幼兒在幼兒園的情況,而且開闊了幼兒的視野,使幼兒對科學多了一份神秘感以及探索的欲望。“家長走進課堂”活動是一種非常好的科學教育方式,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家長教育資源,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學教育活動,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2. 親子實踐活動,拓展幼兒的探索空間
我園每個雙周都會結合主題教學的特色及特殊節日,于周五下午舉辦親子活動,其中就包含了“和春天來個擁抱”“一起去逛牡丹園”“植樹節”“走進昆蟲博物館”等一系列的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和家長、老師一起走進大自然,去尋找大自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發現大自然的奧秘。如“一起去逛牡丹園”活動中有幼兒問:“為什么牡丹會有這么多不同的顏色?”1名園藝系的家長就為幼兒細心地講述了牡丹的不同品種、顏色、特性、喜歡的土壤等。“植樹節”活動中也有家長為幼兒講了不同樹木的名稱、結構、種類、特征等。
幼兒園也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將大規模的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為一種家長參與式的科技節活動,不同專業的家長通過幼兒園的科技節活動積極展現了自己的科學教育特長及成果,不僅激發了教師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積極性,而且激勵著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自信心。科技節作為幼兒園的一種特色活動,擁有特定、鮮明的主題,對于幼兒園宣傳自我,擴展教育資源和謀求社區支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挖掘本土特有的教育資源,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1. 在自然景觀中探尋科學
陳鶴琴曾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教師要經常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讓幼兒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自然、感受自然,用自己的雙手去觸摸自然。”近年來,我們不定時地組織幼兒到博覽園、農業科技示范區的溫室大棚甚至到田里去,讓幼兒親身體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欣賞楊凌農科城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以及一年一度的農高會。幼兒園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帶領幼兒去參觀,回來后請幼兒講講農高會上的新鮮事,讓幼兒學會主動觀察、主動思考,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自然作為課程資源的一部分,我們除了通過外顯的方式把自然環境作為認識的對象、活動的場所,讓幼兒走進自然,親歷自然外,還通過一定的課程設計,把自然環境資源搬到幼兒園來,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園內開發出一塊地方作為種植區,再根據需要劃分給各班,使每個班都有自己的種植基地。
2. 在歷史文化中感受科學
我園地處國家級農業高科技產業技術示范區――楊凌,周邊旅游景點星羅棋布,東臨西安―咸陽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門寺,南靠太白山、樓觀臺,北有乾陵。區內自然景觀更是獨具特色,四季景色各有魅力,蘊含著無窮的教育資源。幼兒園根據幼兒的認知需要及季節的變化組織孩子參觀、了解家鄉的名勝古跡及不同時期的古建筑。同時我們也會指導家長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的時間帶孩子去周邊的旅游景點,如西安的秦嶺野生動物園、植物園、歷史博物館,咸陽的茂陵、乾陵,以及寶雞的太白山、樓觀臺等。不僅拓展了孩子的視野,而且讓孩子在玩中學到了科學知識。
3. 在現代場館中體驗科學
楊凌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羊“陽陽”及其家族就誕生于此,是幼兒了解生物、揭開生命起源奧秘的最佳去處。如在大班綜合活動“孫悟空超市(克隆技術)”結束后的第二天,我園組織大班幼兒參觀了胚胎克隆羊基地,不僅使幼兒對生活中的復制和克隆有了更直觀、更形象的理解,而且簡單了解了復制或克隆的利與弊。農業博覽園擁有世界最大的昆蟲博物館,收藏國內外各類昆蟲標本100萬號,適合幼兒學習和了解紛繁多變的昆蟲世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示范園是目前省內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基地,內有連棟溫室大棚4座,雙拱節能日光溫室7座,棚內設施具有國內先進水平,光、溫、濕均采用電控裝置;蔬菜、花卉種植采用無土栽培,施肥灌溉采用滴灌技術,電腦自動控制;采用基質、水培等多種栽培方法,也是對幼兒進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我園和其中的一部分基地結成了共建和友好單位,并定期組織幼兒開展科學社會實踐活動,讓幼兒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參考文獻:
[1] 毛美娟,華培.探索與發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鄭州市中醫院檢驗科,河南鄭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討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在兒科診斷中的意義。 方法 對該院2014年2月—2014年9月收治的267例患兒的靜脈血標本進行血涂片形態學檢查,分析檢驗結果與患兒病種的關系。結果 267例患兒中有213例經鏡檢后顯示異常,占復檢人數的79.77%。213例鏡檢異常的患兒中,呼吸道疾病占44.60%,消化系統疾病占21.60%,傳染病占16.09%,血液系統疾病占11.27%。常見傳染病中患兒異型淋巴細胞比值為3.29~7.04。 結論 不同疾病患兒的細胞形態均有特定變化,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在兒科疾病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兒科疾病;診斷;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c)-0185-02
[作者簡介] 張靜(1986.5-),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初級檢驗師,研究方向:血液細胞學。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是臨床上血常規檢驗的一項重要內容[1]。血常規檢驗中的細胞是由骨髓和其它造血組織經過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熟過程,釋放入血液中。該次研究的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內容包括白細胞(WBC)、淋巴細胞百分率(L%)、紅細胞(RBC)、嗜酸性粒細胞百分率(E%)、 血小板(PLT)等檢查。各種血液疾病和細胞的異常情況有很大的相關性。雖然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已得到廣泛普及,減少了勞動強度,提高了臨床檢驗效率與檢驗的精確度,但是它不能替代顯微鏡下的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2-4]。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不僅能直觀分析細胞外部的形態變化,還能直接觀察細胞內有無核仁、核的大小形狀、胞漿著色性、染色質粗細等各種內部結構及形態變化,鑒別區分異常細胞。因此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是疾病診斷與鑒別的重要手段[5]。尤其是在兒科疾病中,患兒細胞變化非常特殊,鏡下的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與準確的結果分析在兒科疾病診斷中顯得尤為重要。該研究通過分析該院2014年2月—9月收治的267例患兒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結果,來了解兒科疾病中血液細胞形態學特點,為兒科臨床疾病診斷提供血液細胞形態學的相關信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院收治的需要復檢的患兒267例,男145例,女122例,年齡15 d~11歲,所有患兒的血標本都是經自動化血液分析儀檢測后需要進行血涂片鏡檢復查的。疾病診斷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6]。復檢標準參照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協會及國際實驗血液學學會推薦的國際血液學實驗室“41條血細胞復檢規則”[7]。
1.2 方法
采集患兒的靜脈血標本,制作血涂片。快速將綠豆樣大小的血滴熟練且均勻地推成寬18~20 mm,長25~35 mm的血片,進行瑞氏姬姆薩染色,具體的血涂片制作及染色過程嚴格遵守臨床檢驗操作規范進行。復檢的內容包括: 血小板(PLT)數量、形態與聚集現象,白細胞(WBC) 數量與分類、 形態,紅細胞(RBC)形態、 大小與染色,血小板數量、形態、分布情況,粒細胞形態(空泡變性,Dohle體,退行性變,中毒顆粒,核棘突等),寄生蟲類型(瘧原蟲、弓形蟲、杜利氏體、附紅細胞體、微絲蚴等),淋巴細胞形態等。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無數 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疾病類型的患兒鏡檢血液細胞形態學特征
267例患兒中有213例經鏡檢后顯示異常,占復檢人數的79.77%。213例鏡檢異常的患兒中,呼吸道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支原體感染)占44.60%,消化系統疾病(傳染性肝炎,胃炎,腹瀉)占21.60%,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細菌性傳染病)占16.09%,血液系統疾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缺血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占11.27%,其他占4.69%。具體疾病的細胞形態學特征及所占復檢人數比例,具體見表1。
2.2 常見傳染病中患兒異型淋巴細胞比值
流行性感冒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為6.1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為7.04%,肺炎支原體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為4.23%,均以 Ⅰ、Ⅱ 型為主。手足口病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為3.29%。見表2。
3 討論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時觀察紅細胞、血小板、白細胞的形態與數量有無改變。特別是白細胞形態的改變,主要為淋巴細胞的三種異型及中性粒細胞毒性改變等[8]。患兒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貧血、黃疸、發熱和不易控制的癥狀,臨床上應做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通過細胞形態變化來排除與明確診斷某些疾病。
研究發現,感染性疾病患兒血細胞數量及形狀多為異常,病毒性感染患兒的M%、L%均有所升高,并發現有幼稚粒細胞與異型淋巴細胞,細菌性疾病患兒的白細胞數量增多、核左移與發現有幼稚粒細胞。腹瀉及病程較長的消化道疾病患兒多有輕度RBC改變(主要為大小不均)。導致患兒需要復檢的按檢出例數由低到高排列依次為:巨大PLT、原始細胞、有核RBC、PLT聚集、異型淋巴細胞、未成熟粒細胞。由表1可見,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占44.60%)以中性粒細胞大小不均、杜勒氏小體、空泡變性、中毒顆粒變性為主的中性粒細胞毒性改變,提示有重度細菌感染。患兒消化性系統疾病以腹瀉為主,占到18.62%,患兒因生長發育迅速容易發生營養不良性RBC形態改變,L%相對升高。
研究還發現,當患兒發生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多增大,且發生核左移,且核左移越重顯示感染程度越重。當患兒感染嚴重時,發生嚴重核左移,如白血病患兒,有白血病細胞且核左移嚴重。同時,患兒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發生核右移,且中性粒細胞胞漿中有大小不一、數量不等的空泡形成,有大小不一的紫黑色顆粒出現,中性粒細胞胞體腫大退行性改變。
通過顯微鏡觀察,淋巴細胞在患兒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時,出現組織或漿細胞樣改變,幼稚單核。且紅細胞體積變化與貧血類型相關,巨幼細胞性貧血為大細胞,地中海貧血或缺鐵性貧血為小細胞,且缺鐵性貧血患兒的紅細胞形態改變,表現為紅細胞中央染色區擴大明顯,形態大小不一[9-11]。該研究中患兒的貧血為地中海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占11.27%),紅細胞體積較小。血液寄生蟲可通過血液細胞形態學檢查來進行明確診斷,陽性顯示有寄生蟲,該研究中,所有患兒中并沒有發現陽性病例。由表2可知,手足口病患兒異型淋巴細胞陽性率為3.29%, 以Ⅰ型異型淋巴細胞為主, 因此需要重視異型淋巴細胞形態單一且數量少的情況。其余傳染病均以Ⅰ、Ⅱ 型為主,Ⅰ、Ⅱ 型異型淋巴細胞核可呈圓形、 橢圓形、 不規則形的異常形態,增強細胞結構復雜性,導致自動化血細胞分析儀誤判為單核細胞,因此應引起重視。
該研究進行復檢的患兒均參照復檢標準,由全自動分析儀檢測后有警示標志的,這減少了臨床檢驗工作的工作量。但全自動分析儀對傳染性疾病導致的白細胞幼稚細胞、有核RBC、異型淋巴細胞等識別能力差。
總之,患兒血液細胞形態和數量的改變均可提示不同疾病。對復檢標本進行認真的顯微鏡形態學檢查,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漏診、誤診的幾率,在兒科疾病診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能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張芹.血細胞形態學檢驗在兒科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意義[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2):756.
[2] 陳艷.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對疾病診斷的臨床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3,22(6): 900-901.
[3] Sarawut Saichanma,Sucha Chulsomlee,Nonthaya Thangrua,et al. The observation report of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in Thailand teenager by using data mining technique[J].Advances in hematology,2014,20(14):93.
[4] Zini G,d′Onofrio G,Briggs C . ICSH recommend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diagnostic value,and quantitation of schistocytes[J].Int J Lab Hematol,2012,34(2):107-116.
[5] 石紅梅.淺談血細胞形態在疾病診斷中的重要性[J]. 實用檢驗醫師雜志,2012,4(4):256-258.
[6] 胡亞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8-280.
[7] Eric M Strohm,Elizabeth S L Berndl,Michael C Kolios.Probing red blood cell morphology using high-frequency photoacoustics[J].Biophysical journal,2013,105(1):59-67.
[8] 葉巧國.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結果分析與臨床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2,9(4):433-434.
[9] Erin M Miller,Robert B Hinton.A pediatric approach to family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gnosis,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J].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3,61(1):187-205.
[10] 賈紅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與貧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細胞形態學比較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1):61-63,69.
關鍵詞:科學活動;幼兒;探索意識;培養;探討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4-0172-02
一、科學活動在幼兒探索意識培養中的作用
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應該科學的設計科學活動,盡可能多的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幼兒探索意識的培養。在幼兒園階段,一般都是動手能力比較強的一些活動作為幼兒科學活動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手腦的協調能力,還能夠不斷的完善幼兒的思維能力,讓幼兒在觀察這些科學活動和進行這些科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的完善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的能力。
在以往的幼兒教學活動中,幼兒園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往往認為一些科學知識,只要能夠讓學生懂得了、知道了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沒有能夠充分的認識到科學活動對于幼兒的影響和作用。作為一個有待于開發和啟迪的教育的獨立個體,幼兒擁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應該根據幼兒的實際愛好情況,做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幼兒采取不同的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科學活動中由于男孩和女孩還有著興趣和愛好上的差別,所以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的時候應該建立起一套適合幼兒探索意識培養的方法。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是通過科學活動所發揮出來的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作用下面,通過提問、猜測、觀察、驗證、記錄并做好解釋,分享交流和得出探索的意義所在。另外教師應該創造一切有利條件讓幼兒能夠參加探究的活動,使他們能夠感受科學探索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幼兒園教師和幼兒園管理者應該充分的重視激發幼兒認知興趣和探究的欲望,這樣才能夠讓幼兒科學教育活動發揮自己的作用所在。
對于幼兒園的教師和管理者來說,通過科學活動實施的過程,也就是在不斷的完善和總結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積極的探索培養如何培養幼兒教育成熟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使用什么樣的科學活動,做什么樣的科學活動的準備和安排都是幼兒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完善和總結的過程。從教育學的規律上來說,應該是幼兒教育工作者充分的分析受教育者的過程。但是反過來說,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這些具體的活動也能夠讓幼兒充分的感受到教師對于幼兒教育的關心和支持,同時還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科學活動對于幼兒的心理素質的成長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科學活動中幼兒探索意識的培養的有效途徑
1.激發幼兒好奇心理,培養幼兒探究問題的興趣。幼兒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不斷的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的過程,在構建科學合理的幼兒科學活動中,應該充分的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不斷的培養和完善幼兒探究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由于幼兒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還處于一個相對比較模糊的階段,一直按照自己的邏輯思維進行著想象和認知,對于幼兒心理的認識越充分就越能夠掌握住幼兒探究的興趣所在。在對幼兒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慮,首先是要充分的利用幼兒對于外界世界認知過程中的好奇心理,其次就是要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比較重的原因,積極的誘導和開發幼兒潛在的好奇心,最后作為幼兒教育的主體單位,幼兒園還應該保護幼兒的好奇心理,不能夠隨便的打擊和蔑視幼兒的好奇心理,只有充分的尊重幼兒的好奇心理才能夠讓科學活動更加順利的開展下去。
2.積極的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科學活動一般都是帶有實物性的表演或者展示,這樣的科學活動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劃的知覺形式,同時也是訓練幼兒觀察能力的一個最好的形式,在科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讓幼兒能夠通過深入的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愿意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我們在引導幼兒觀察的過程中,應該讓幼兒自己發現其中的一些問題和現象,幼兒教師在其后面進行解釋和補充。在進行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讓幼兒學會比較觀察的能力,以及從不同的地方找到相同的地方的能力。最后還要在這樣的觀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主動有序的觀察,從認知的過程來看一半情況下的觀察都是在幼兒教師的主動提示下進行的觀察,這樣長時間的提示,讓幼兒能夠逐漸的樹立起主動觀察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做到舉一反三的去觀察同類事物的能力。觀察能力的建立是幼兒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對于科學世界認識的一個關鍵點,有利于未來探索未來的世界的能力的建立。
3.科學合理的組織科學活動。在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組織什么樣的科學活動和怎么樣組織科學活動都是一門相對比較重要的內容。幼兒園在進行這樣的一項科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的考慮到,這樣的一種活動對于幼兒的探索意識的培養在哪來,從哪些方面才能夠完善起來,幼兒教師在這些科學活動的制定過程中的作用應該是積極的引導者的一個角色。通過組織科學合理的科學活動,既能夠培養幼兒的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幼兒愛科學、學科學的科學思維和創造的意識,更可以培養幼兒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意識,同時還能夠促進幼兒愛科學、學科學的科學思想和創造能力,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在幼兒園中組織科學合理的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幼兒不斷的認知的過程中,能夠養成一種對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還可以讓幼兒教師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科學活動所帶來的一些素材來啟迪和開發幼兒的探索意識,讓這樣的一種探索意識能夠從小的時候就能夠在他們的內心打下烙印。
參考文獻:
[1]顧榮芳,馮桃.幼兒對心理健康相關概念的認知[J].學前教育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