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最美孝心少年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太感人了。當同齡人心安理得地享受著來自父母的寵愛時,有一群孩子早早地擔起了家庭重擔。孝心少年的故事讓我們動容落淚。他們用單純、善良的孝行詮釋著血濃于水的親情。這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正能量!
第一個出場的便是我們很熟悉的五河小黃鳳,不,她現在已經長大了,長成16歲的小姑娘了。6歲時黃鳳爸爸意外摔傷高位截癱,媽媽離開家。11歲時她推著400斤的鐵板車把爸爸帶到上海治病。連續10年,她獨自照顧爸爸,給他喂飯、翻身、按摩、換尿片。風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棄!16歲的她說:委屈時看見我爸笑,就沒事了。
12歲,正是孩子們無憂無慮的時候。可12歲的邵帥卻面對著一個連大人都會皺眉的抉擇。為照顧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母親,休學到北京為母親捐獻骨髓。最終在醫生勸說下,媽媽同意了接受移植兒子的骨髓。邵帥少年捐髓救母,孝心感動社會!
17歲的龍花是湖南鳳凰縣的苗族女孩,為了照顧重病的母親和兩個年幼的弟弟妹妹,她選擇了放棄學業,勇敢擔起一個家。然而,龍花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想,這朵開在吊腳樓里的堅強小花用她的樂觀照顧著家庭,用她的堅持守望著夢想。
貪玩調皮,本應是13歲少年的特質,而命運卻沒有給文龍這樣的機會。沒有父親的相伴,他每天掃地、做飯,照顧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癥的媽媽。面對生活的艱難,從不抱怨。他說他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要讓媽媽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
成都女孩路玉婷一邊上學、一邊騎車送機票以維持家用。這個“奔跑女孩”的高中生上個月迎來變故:母親離世……堅強獨立樂觀的玉婷,孝敬長輩,勇擔家庭責任,自強不息、陽光向上,看似柔弱卻一直迎著苦難堅強飛奔。
在家庭陷入困境時,她摟著媽媽的脖子說:“媽媽,咱家我頂著。”自此,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生活的擔子,成了家里的頂梁柱。“生活雖然苦了點,但是,只要我勇敢地往前走,我就一定能走過風風雨雨……”賣燒烤的小女孩高雨欣這樣說。
重慶忠縣的吳林香六歲時父母離異,2011年母親被檢查出肺癌晚期,繼父外出打工,小林香成了唯一的勞動力。小林香本來不愛笑,但是從媽媽病了之后,她便總是用笑容面對媽媽,逗她開心。雖然媽媽最終離開了人世,但她依然微笑著生活。吳林香,逆境中她始終微笑。微笑著坦然面對生活,不拋棄,不失望,堅強地面對逆境。
節目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高雨欣,一個比我大一歲的十一歲女孩。雖然年幼,卻一個人承擔起了照顧全家的擔子。她2002年6月出生于黑龍江省北安市通北鎮農村。2008年春天,父母離異后,母親郝敏帶著當時只有6歲的雨欣和5個月大的妹妹雨彤投奔年邁的姥姥,住在患有精神疾病的舅舅家里,一家五口靠著姥姥和舅舅的低保費度日。可是不幸的事情終究發生了:在2010年,精神失常的舅舅突然砍傷了媽媽,讓這個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媽媽因為右手落下殘疾,不能干重活,所以小小的高雨欣從此就獨自看守媽媽的小吃攤,過起了不同于常人的生活。
想起視頻中的阿姨說的話,“我姑娘都十三十四了上學呢,你還這么小就……”我不禁想到,十一歲正是在父母懷里撒嬌的年齡,這個時候的孩子,哪兒個不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呼風喚雨嗎?而高雨欣卻在這個時候,獨自擔起了照顧母親的重任。
生活雖然過得如此艱苦,可是雨欣卻從來沒有抱怨過什么,似乎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生活的艱苦并沒有影響到雨欣的學習,雨欣雖然每天都忙著家里活,好像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但她的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在學校,雨欣一直是他們班主任的得意門生。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我為你這個行為感動,更為你對媽媽的愛所感動。也許,不應該說感動,該說感觸。當記者把光碟放出來時,你哭了,你在光碟背后寫下了四個字——我的媽媽。
說你,讓我想起了我自己。我刁蠻任性,我跋扈張揚,我固執頑皮,和你是不能比的。都說女兒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我覺得你是父母的大衣,為他們擋下了寒冬。我要跟你有個約定,明年的今天,我會比你更優秀。
是呀,關愛母親,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難的事。說它容易,因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說它難,因為能做到的也只有你。戰勝挫折,只是人生的贏家;戰勝自己,你就是命運的強者。
六一班景逸帆 輔導老師劉丹丹
中國的“孝”字上邊是“老”,下邊是“子”。古往今來孝是最具有美德的文化。孝是一種力量,更是傳承了炎黃子孫偉大的精神。
我觀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后,深深地受了觸動。這些和我年齡相仿的少年,因為家境的貧寒,從小便懂得自立,從小就承受著照顧一家人的重擔。
來自湖北恩施的一個苗族小姑娘林章羽。住在萬寨鄉,這是個偏僻的小鄉鎮。林章羽才17歲就在家照顧年邁的奶奶和弟弟。弟弟也長的了,林章羽在城里上學,弟弟就負責照顧奶奶。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弟弟每天上山要背三十多斤的柴,于是肩上就有了深深的疤痕。弟弟何秀巡還不滿十歲,就起早貪黑地耕地,鋤草,砍柴,做飯。洗衣服......可見姐弟倆是多么懂事啊。還有來自重慶的14歲女孩吳林香面對著殘缺的家庭,臉上仍露出了堅強的笑容。爸爸早年去世,媽媽生重病,小林香每天做家務,不怕臟,不怕累地照顧母親和爺爺奶奶還有弟弟,她希望自己能考上一所名校—巴山中學。
“試卷上有一道開放性的題:‘在《詠鵝》這首詩里,寫出你認為最好的一句詩來’。孩子在試卷上寫了‘曲頸向天歌’。結果,不僅試卷上被批了‘×’,而且孩子也被老師‘請’到了辦公室,一番苦口婆心更是一番好意地給孩子講解這里應該填什么。既是‘你認為’,那表明試題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填哪句都是可以的,只要說出好的理由就可以。一個標準答案,還談什么開放性!”朋友說這些話的時候,有些忿忿然,更有不解。
的確,對于這道題,既然題已經出成了這個樣子,就把它當成一道檢測學生識記情況和語文基礎知識的題好了,只要寫的是《詠鵝》這首詩里的詩句,并且字字都對,就應該給分。因為無論哪個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解這首詩的時候,不會講哪句或哪幾句好,哪句不好。再翻翻《唐詩鑒賞辭典》或其他有關對這首詩的解析資料,對詩中的每一句,也都給了極大的肯定與贊美。既然如此,上面那道考試題,寫其中任何一句,不都可以嗎?
對于孩子的教育,“個性呵護”與“創新培養”應該是提得比較響的兩個核心詞,也應當是每個老師都能隨口說出或在自己的工作總結、報告中用得較為頻繁的詞匯。這個問題放在這里來討論,大家當然不會有太多的異議。可是,作為老師,如果放在考試后的閱卷中,在一個人為設置的“標準答案”面前,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是不是也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種情況呢? 一個標準答案,讓我們思維變得麻木與遲鈍的同時,更少了對孩子個性發展的寬容空間。
或許有人會問,如此說來,是不是語文這門課程里就不講求客觀性與知識的標準化了呢?我的理解是,對于語文這門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的學科來說,語文基礎知識方面的東西,那一定是客觀的、標準的,不容有任何質疑;而對于其非本體性的內容,如審美、情感、價值觀方面的內容,就屬于個體體驗范疇了,若依然采用統一標準的答案來對待,就不僅是學生個體的不幸了,更是語文這門學科的不幸了。
教育的機械化,讓各門學科逐漸淪落為一條又一條流水作業的生產線。消滅個性,追求統一,這是現代化教育的特點,又是現代化教育致命的缺點,它與教育是發掘個性潛能的活動相悖,與因材施教觀念不符。個性化的教育,只有在名師或大師級的教育者那里,才可能有發展或實現的空間,在普通一線老師那里,追求個性的,有創意的教學,仍難免陷入尷尬的境遇。
在編輯本期雜志稿件的時候,讀到張志華老師《沒有完成的“測試”》這篇稿件,同樣讓我深深地為之一震,幾度陷入沉思之中。我思張志華老師課被當堂中止的尷尬與糾集,思這樣的體驗是否真的“殘忍”,思王崧舟老師為什么能上這一課并獲贊譽,而普通一線老師卻不能拿來效仿。王崧舟老師《親情測試》一課,在我的記憶中當是五六年前就已上過的公開課,并且“火”過大江南北;直至今日,這一課依然是人們盛贊的經典作文課之一。可是到了張志華老師那里,這節作文課卻被活生生地打斷,成了一節“沒有完成的”的作文課。不能進行下去的原因,是由于當時聽課的領導認為設計這樣的一節課對成長中的小學生來說“太殘忍了”。王崧舟老師當年上這一節公開課時,面對的也是小學生,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語文老師,五六年前上的時候不“殘忍”,五六年后上的時候就變得“殘忍”?有點不可理解。或許,當年在全國上這節公開課的如果不是王崧舟老師,而是一位嶄露頭角的教壇新秀,其在現場和課后的遭遇,就如同張志華老師一樣了吧。只是,王崧舟老師當時就是一名很出名的特級教師,課的設計又是那樣巧妙與完美,課堂上情感的引導與帶動又是那樣地深入,不僅上哭了學生,也同時感染了在場所有的老師。于是,這節課主題是否“太殘忍”,人們壓根都想過。至于原因,完全沉醉于名師的感染力與魅力是一方面,名師的引領與權威不容置疑,當是另一方面。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在名師面前,人們似乎就失去了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而在普通人面前,人們的思維就變得異常地清醒與敏銳。是思想的慣性與惰性嗎?這真是一種奇怪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