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于人口老齡化的看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齡化率;撫養比;預測
對湖南省的人口老齡化進行研究分析,探索發現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的規律及其特征,預測研究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提出可以應對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政策建議。這項研究不僅可以為制定湖南省人口政策與規劃、發展湖南省老年保健提供科學的依據,而且也可以為發展老年人市場提供理論依據,對湖南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人口老齡化的標準及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一)人口老齡化的標準
人口學通常將人口總體分為少年兒童人口(0歲-14歲),勞動年齡人口(15歲64歲),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但到目前為止,關于人口老齡化的定義,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是否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世界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追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口的平均壽命會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斷提高;其次是由于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勞動就業制度、風俗習慣、地理位置和氣候等差異,國家之間人口的平均壽命差別很大,就業者的退休年齡也相差很大。
盡管如此,世界上還是產生了對于一個國家人口類型劃分的標準(具體指標見表1),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人口老齡化率,也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5歲以上老齡化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如果大于7%,那么該國家或地區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另外一個判斷國家人口類型的標準和界限就是老化系數,即若一個國家或地區中60歲及以上人口數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過10%,則該國家或地區就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
(二)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從人口老齡化率來看,我省1995年的人口老齡化率為7.1%。也就是說湖南省自1995年開始進入老年型社會。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湖南省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47%,即人口老齡化率為7.47%。而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人口老齡化率則上升到8.89%,比2000年提高了1.42個百分點。
從老年人撫養比來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的老年人撫養比是10.33%,2006年的老年人撫養比卻高達12.00%,比2000年高出1.67個百分點。
從老年人人口總數來看,根據2006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湖南省的65歲及以上人口總數為601.68萬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的老年人總數(453.29萬人)增加了148.39萬人,增長了32.74%。
由以上的數據分析可見,湖南省已進入老齡社會,且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迅速。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年齡構成的某種變化而產生的一種必然現象,但是隨著我省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口平均期望年齡的延長,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湖南省的老齡化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且會成為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倘若處理不好人口老齡化問題,必然會影響湖南省整體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影響政府和企業的資金積累規模和投資能力,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阻礙湖南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會加重社會經濟負擔,影響我省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的特征
1、湖南省老年人口規模越來越大,老齡化速度增長迅速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湖南省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總數是453.29萬人,2006年則增至601.68萬人,僅6年時間就增加了148.39萬人,增長了32.74%,平均每年增加24.73萬人,遞增率接近4.9%。由此可見湖南省老年人口的基數變大,規模擴大速度很大。
自1995年開始進入老齡社會,當時的人口老齡化率為7.1%(按65歲及以上的老人計算),到2006年則達到了8.89%。11年間提高了1.79個百分點,老齡化率的增長速度很快。
這種現象反映了湖南省人口壽命的延長,也從側面說明了湖南省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但是我們必須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現象,湖南省老年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從容應對。
2、湖南省各市州人口老齡化率的程度不一
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老化系數超過10%,也認為該地區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湖南省14個市州都已經進入老齡化,但區域程度不一,湘潭市的老化系數最高,達12.62%,而岳陽的僅有10.22%。2000年湖南省的平均老化系數是11.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湘潭、益陽、張家界、常德、長沙、株洲、懷化7個市。
3、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數都有較大增長
圖1表示的是1990年“四普”時湖南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的地區分布,圖2表示的是2000年“五普”時湖南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地區分布。可明顯看出,老年人口數在30萬人以下的城市有原來的4個減少為2個,即湘潭和株洲的老年人口數突破了30萬。老年人口數在50萬人以上的增至8個城市,新增加的城市為岳陽、益陽、懷化、永州。
1990年和2000年湖南省老年人口數都在30萬人以下的城市只有張家界、湘西自治州兩個,盡管都沒有超過30萬人,但兩個地區的老年人口數也都有所增長,張家界由13.93萬人變為17.95萬人,湘西自治州則由18.99萬人增至26.5萬人。早在1990年老年人口數就突破50萬人的常德、長沙、邵陽、衡陽,老年人口也有很大增長,其中長沙、邵陽、衡陽三個地區超過了70萬人,僅這三個地區的老年人口就占湖南省老年人口總數的31.14%。可見,湖南各市州的老年人口數都有較大增長。
4、湖南省的老齡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狀況
1995年湖南省邁入老齡化社會時的人均GDP為3336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即使到了2006年,湖南省的老齡化率達到了8.89%,人均GDP為卻只上升到了11830元,折合成美元也僅為1480元。世界上一些國家在1900年左右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就已經超過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例如,法國、德國、瑞士和美國在1900年時的人均GDP分別為2849美元、3134美元、2516美元和4096美元。湖南省與這些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時相比,經濟發展水平低,差距非常大。可以說是“未富先老”,必然造成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高。
5、湖南省的高齡老齡人口增長速度快,所占比重上升
一般來講,將60―69歲的老人稱為低齡老人,70―79的老人作為中齡老人,80歲以上的看作高齡老人。反映老年人口年齡結構的指標就是用低齡、中齡、高齡來測算的。由表2可知,高齡老人的增長速度遠遠快于低齡老人。60―69歲的老齡老人在1990至2000年的10年間,僅增長了30.1%;而80歲及以上的低齡老人卻增長了62.15%,比低齡老人的增長速度高出了32.05個百分點。
再有,低齡老人在老年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減少,高齡老人所占的比重卻上升了。1990年,低齡老人有326.88萬人,到2000年達到425.28萬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由62.56%下降至59.99%,減少了2.57個百分點;相應地,高齡老人卻由37.54萬人增為60.87萬人,所占比重由7.18%上升為8.59%,增長了1.41個百分點,其中,百歲以上的老人有186人上升為521人,增加了335人,增長了180.11%。還可以看出中、高齡老人所占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可見,湖南省的老年人年齡結構有高齡化的趨勢。在未來幾年,高齡老人的比重和絕對數量都會增大。
6、湖南省高齡老年人對醫療狀況滿意度不高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低齡老人、中齡老人一般身體狀況稍好,因此,我們在這采用了高齡老人對醫療狀況的滿意度。
醫療收費是高齡老人最不滿意的地方(從表3可以看出),有49.5%的人非常不滿意,31.5%的不滿意,也就是說81%對醫療收費不滿意,表示滿意的僅有6.6%。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有一下原因:第一,高齡老人一般退休在家,沒有了工作收入,僅靠微薄的退休金(甚至有的高齡老人沒有退休金)支撐他們的生活和醫療支出。其次,高齡老人處于身體日漸衰弱,疾病頻發的階段,這導致他們的醫療費用支出較常人多許多。據測算,老年人消費的醫療衛生資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1再次,目前的醫藥費、手術費等都很昂貴,較過去有數倍增長,患者經濟負擔沉重。
表3高齡老人對湖南長沙市醫療支持的滿意度單位:%
項目 非常不滿意 不滿意 一般 比較滿意 非常滿意
醫療設施情況 18.7 20.3 31.7 23.4 5.9
醫療服務質量 18.3 19.4 37.9 23.3 1.1
就醫便利程度 3.5 7.3 43.5 36.6 9.1
收費合理程度 49.5 31.5 12.4 6.1 0.5
數據來源:易想和,王翠絨.城市高齡老年人的醫療問題調查――以湖南省長沙市310位高齡老年人為例[J].人口學刊,2006,(2):46-50
由表3可知,高齡老人對醫療設施也不滿意。有31.7%的高齡老人覺得醫院的醫療設施一般,39%的調查對象感到不滿意,僅有29.3%的老人認為醫療設施滿意或非常滿意。許多城市高齡老年人反映,由于行動不便、經濟拮據,他們在生病后,往往優先選擇社區醫院或小型醫院,而這些醫院的設施很難滿足高齡老年人這一群體的特殊要求。因此,很多病檢查不了,要么換醫院,要么只好拖著,嚴重影響了他們對醫院的看法和評價2。
另外,現在醫院的服務質量也存在很多問題。有37.7%的高齡老人對醫療服務質量表示非常不滿意或不滿意,37.9%的老人覺得醫療服務質量一般,僅有1.1%的老人對醫療服務質量感到非常滿意。
三、湖南省人口老齡化趨勢預測
本文選擇湖南省1990―2006年的歷年人口數據,以此數據作為建立模型和計算的依據。
對于湖南省總人口的增長,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來預測。其人口學意義:p為人口數,a是人口數量的極限值,b是人口增長率,c是達到極大值數量之半的年份。根據1990―2006年湖南省人口統計數據,得出湖南省總人口的計算公式。其中a=7199.476756,b=0.06275516773,c=26.38891225(以1990年為第一年)。
再次就是對老齡化率的預測。為使測算結果增加可參考性,本文設定未來湖南省老齡人口增長速度的低、中、高三個方案進行相關模擬測試。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把握未來湖南省的人口老齡化率的變動走勢。
(1)低方案:假定未來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率平均增長率為2.612%,這是1992年―2006年間老齡化率的最低增長率。
(2)中方案:假定未來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率平均增長率為3.388%,這是1990年―2006年間老齡化率的平均增長率。
(3)高方案:假定未來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率平均增長率為5.763%,這是1992年―2006年間老齡化率的最高增長率。
預測公式為A=A(-1)*(1+N),其中,A是所要求的老齡化率,A(-1)是上一年份的老齡化率,N為老齡化率的增長率。取定初始年份為1992年,此時的A=6.03%。表4中的老齡化率就是按上述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老年人數則是老齡化率乘以總人口數得出。
表4湖南省人口預測數據表
年份 總人口數
(萬人)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老齡化率(%) 老年人數(萬人) 老齡化率(%) 老年人數(萬人) 老齡化率(%) 老年人數(萬人)
2006 6768.10 8.89 601.68 8.89 601.68 8.89 601.68
2007 6781.15 8.88 605.16 9.94 677.56 13.97 952.59
2008 6805.20 9.11 623.12 10.28 702.94 14.78 1010.97
2009 6827.95 9.35 641.48 10.63 729.13 15.63 1072.73
2010 6849.45 9.59 660.27 10.98 756.16 16.53 1138.05
2015 6940.32 10.91 760.94 12.98 904.91 21.88 1525.70
2020 7008.26 12.41 874.11 15.33 1079.39 29.00 2038.74
2025 7058.75 14.12 1001.66 18.11 1248.38 38.31 2717.65
未來的幾十年,湖南省的總人口將持續增長,將在2020年左右突破7000萬人。
從老齡化率看湖南省老年人口的發展趨勢。中方案的結果比較適中,而高、低方案的結果則提供了上、下界的判斷。利用上表的老齡化率數據繪制曲線圖(見下頁圖4),可以看出湖南省的老齡化率呈現遞增的趨勢,并且速度會越來越快。在2010年,老齡化率將達到10.98%左右,上下界在[9.59,16.53];到2015年,湖南省老齡化率將達到12.98%左右,上下界在[10.91,21.88];到2020年,湖南省的老齡化率將達到15.33%左右,上下界在[12.41,29.00];到2025年,湖南省的老齡化率將達到18.11%左右,上下界在[14.12,38.31]。
從老年人口數量看湖南省人口發展趨勢,湖南省的老年人不僅在相對數量上有所增加,絕對數量也增長較快。測算結果表明,湖南省的老年人口數在2020年左右將突破1000萬人,由此可見,老年人口的相對數量也增長很快。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預測結果表明,湖南省老齡化率在未來的二十年里將有很大的提高,老年人口的數量有很大的增加,湖南省的老齡化程度有所加重。
老齡化程度的加重,這一社會現象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要求政府從多方面做準備,迎接人口發展過程中這一必經的歷史時期。我們認為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與引導,從而從容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
圖3未來二十年湖南省老齡化率的發展趨勢
1、完善老年醫療體系,提高老年人對醫療狀況的滿意程度
針對上述提到的大多數老年人不滿意醫療設施的狀況,有必要加大對醫療、保健設施的投入,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醫療、保健設施。
另外,繼續完善衛生服務網絡,方便老年人就醫,消除他們對就醫便利程度的不滿。一方面在城市里,建立更多的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要提高城市社區的老年衛生保健服務水平。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最適合老年人,因為他們一般采取上門服務這一方式,這可消除老年人行動不便引起的就醫障礙,方便老年人就醫。尤其是對于那些處在慢性疾病的康復期的老人。同時可以通過社區醫療機構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教育、咨詢等。從這一點上看,應該增加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培養社區醫務人員的技能,加強城市老年人的醫療預防與保健意識。對于農村,政府應該完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實施農村地區老年醫療衛生服務計劃,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應完善貧困老年人醫療救助制度,保證人人平等地享有衛生健康服務。
再次,針對湖南省的醫療收費是高齡老人最不滿意的地方,政府應責令縮減醫藥的銷售環節,降低藥品的價格;規范醫院的收費標準,降低就醫的門檻,讓老年人有病時可以看得起病。
2、鼓勵老年人再就業,盡量減輕社會負擔和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
在未來幾十年里,湖南省的老齡化率提高,意味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提高,不僅如此,老年人口的數量也在增加,這必然導致社會負擔加重,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加重。為此,應鼓勵老年人再就業,一來可以減輕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二來還可以保障低齡老年人養老時有更多的經濟收入。這項措施有可行之處:目前我國的退休年齡比較低(男60歲,女55歲),這個年齡段的人處于低齡老人階段,大多身體還能適應工作。一般來說,退休下來的低齡老年人的工作經驗很豐富。
3、繼續完善養老保障制度和養老保險體系
“未富先老”,城鄉發展不均衡,這要求在養老保障體系方面,應該因地制宜,采取適合我省現狀的措施來應對湖南省的人口老齡化。
對于養老保障體系,應該建立城鄉二元養老保障體制:一方面完善城市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確保老年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提倡農村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家庭和個人相輔助,即個人儲蓄養老資金和子女供給相結合。針對城鄉收入差距,對農村采取家庭養老的老人進行適當的補助;也要鼓勵農村的老年人養老社會化,“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家庭養老為主,社會供養為輔”。
4、重點開發老齡市場,發展老齡產業
隨著湖南省老齡化率的提高,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老年人的數量越來越多,與此同時,老年人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開拓老年人市場,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重視老年人需求就要促進老齡市場開發,其中老齡市場包括老年醫療保健市場、老齡服務市場、老年用品市場。事實上,老年醫療保健市場屬于老齡服務市場的范疇。
在老年醫療保健市場里,應該大力發展護理行業,尤其是針對老年人的。應該將老年人的護理與預防、診治、保健、康復有機的結合。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提高他們的護理水平。另外,在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中,增設與老年人醫療保健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加快老年醫學、管理學、護理學、營養學和心理學等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以適應未來老年人的巨大需求。
對于老齡服務市場,一方面應加強老年人公寓、老年活動場所等福利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休閑娛樂、健身場所;開發老年人旅游專線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就是發展老年人家務管理行業,因為老年人,尤其是中、高齡老年人行動不便,子女忙于工作,日常生活、家務需要有人照料和管理。
引導和鼓勵老年用品市場的發展是開發老齡市場的一個重要部分。鼓勵和引導企業開發、生產適應老年人物質和精神需要的產品,走產業化道路。以需求為導向,激活老年人消費商品市場,不僅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5、創建良好和諧的社會環境
要創建良好和諧的社會環境,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道德環境,維護老年人權益,首先要培養公眾的“愛老意識”。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宣傳老年人對社會的貢獻,樹立老年人正面形象。倡導青年人與老年人進行交流、交心,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建立和諧的家庭環境。其次是健全和保障老年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使保障老年人權益落到實處。嚴厲打擊虐待、遺棄老年人的違法行為,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利。
面對新一輪“老齡潮”的到來,湖南省老年人口的數量會越來越多,老年人所占的比重也會越來越大,要應對這樣的老齡化社會,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壯大湖南經濟實力,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打下雄厚的物質基礎,正所謂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物質基礎,也利于形成一個愛老敬老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石梅.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與對策[R].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課題成果匯編,2002:271-275.
[2]黃潤龍,帥友良.人口增長的Logistic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9):25-27.
[3]陳卓頤,陳偉然.湖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與發展趨勢[J].求索,2006(10):87-89.
[4]楊麗霞,楊桂山,苑韶峰.數學模型在人口預測中的應用――以江蘇省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5):287-291.
[5]萬克德.山東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影響分析[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6):28-32.
[6]謝安.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變化趨勢及特點[J].統計研究,2004(8):50-53.
[7]姜向群,丁志宏.對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的概念和理論探析[J].人口學刊,2004(5):10-13.
關鍵詞:老齡化養老保險基金監管
老齡化問題是這兩年世界所關注的話題,它不僅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問題,更是影響到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問題。世界銀行估計我國人口老齡化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高峰。養老保險和人口變化規律密切相關,由此我們看到我國養老保險任務之艱巨,同時也看到世界各國都不容忽視的養老問題。養老保險基金它是百姓的保命錢。隨著老齡化問題的到來,對與養老保險基金的需求量將會大量增加。在保證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基礎上,必需加強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這也是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基金的要求。
一、人口老齡化的含義
人口老齡化兩個方面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人口總體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8%,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已達13.5%,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嚴重階段。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等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人口年齡結構由年輕型向成年型、老年型過渡,全球性的老齡化已以發生著。
二、老齡化問題對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的挑戰
中國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過多的雙重壓力。整個21世紀,這兩方面壓力將始終交織在一起,給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給養老金事業帶來沉重的壓力。它對各國社會和政府而言都是一個挑戰可見,在社會已經呈現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加強對社保基金的有效監管,有著其深刻的社會動因,也是維護社會穩定及其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防止養老保險基金的流失問題,則是來自于老齡化的首要挑戰。
三、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管及存在的問題
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管是指有關部門依法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和運營實施的監督和管理。主要應從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組織體系及法制建設兩個方面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監管現狀做出評價。
1.監管組織體系
現行的基本養老保險管理模式是基于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并存的科層制養老保險組織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實質是由政府行政部門將基金的管理運營權交由各級全民事業單位(如養老保險經辦中心等),進行集中性管理和投資運營。這就存在著“政資不分”、“執監不分”等問題。另外,政府職能部門的強制使得作為初始委托人的公眾沒有選擇機制和退出機制,基金管理不公開,不透明,削弱了公眾行使監督的激勵。
所以,改革現有的養老基金管理模式,對人實施有效的監督,以保證初始委托人的利益成為我們的必然要求。
2.法律制度建設
養老保險基金監管涉及各方利益,為了保障基金監管有章可循,國家高度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基本建立了涵蓋各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主要有《保險法》、《信托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舉報工作管理辦法》、《社會保險基金行政監督辦法》、《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信息產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國家稅務總局、國家郵政局關于加強社會保障基金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2001年12月13日,財政部和勞動保障部公布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全國社保基金進入資本市場的原則、方式和管理程序。社保基金入市標志著我國養老金投資管理體制進入市場化運作的軌道,同時也給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和管理從法律上提供了保障。問題在于,我國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社會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仍然沒有一部關于社會保障的統一的法典,或者是針對某一問題較為全面的法律規章。
四、加強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監管的改革建議
針對于我國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狀況。我們有必要加強改革。保護好老百姓的保命錢以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
1.建立分權式管理制度。其要求是:第一,建立獨立、高效、統一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和管理委員會。監管委員會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以及企事業單位代表共同組成,實行委員會制。監管委員會按城市設立地方監管辦事處(類似于人民銀行、證監會和保監會的管理體制),垂直管理。第二,建立專業性養老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由省級社保部門成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行政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養老基金完整性的重要保證,應建立獨立于政府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局運營社會統籌賬戶基金。第三,個人賬戶基金交給個人賬戶基金管理委員承擔,會遴選合適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再根據與各省個人賬戶基金管理委員會簽訂的契約對個人賬戶基金進行多元化投資,以實現養老社會保險基金收益最大化。
2.完善監督手段。其主要內容包括:(1)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的目的是將基金管理公司置于社會公眾和監督機構的雙重監督之下,防止基金管理公司違法、違規操作,損害所有人利益。(2)增設外部保管人。外部保管人原則對于限制風險是非常必要的。在足夠的保管安排下,基金管理人不直接持有養老基金,以此限制騙取和盜竊基金資產的機會。(3)加強外部審計。在法律和制度環境下,外部審計提供一個精確的、獨立的評估,向監管人報告有關基金的任何問題,而且成為監管的重要工具。(4)施行基金管理成本限制。成本限制在拉美和中歐國家基金管理監督制度中廣泛使用,費用水平通過一般的謹慎要求和法律進行監管,可以控制將成本轉移到未被監管的項目上。減少由于涉及到眾多基金公司利益挪用基金的風險。
3.調整國家在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中的職能。一是立法職能,負責制定確保養老金系統健康順利運行的法律法規。二是對養老金事務的動作實施監督,確保養老保險的經辦管理規范化。三是接受有關個人和機構就養老金事務提起的申訴、舉報、批評、建議,調解有關養老金事務的糾紛,受理有關養老金事務的訴訟。
關鍵詞:人口紅利 經濟增長 產業結構 關系
隨著人口不斷的增長,人口紅利逐漸顯現出來,隨之對人口紅利的討論也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對人口紅利的影響和作用進行分析,下文對其概念和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關系進行詳細論述。
一、人口紅利概念和人口紅利研究的必要性
1.人口紅利概念
目前來看人口紅利問題仍處于研究階段,還沒有明確的定義,現有的研究歸納起來主要有結構論、期限論和因素論等三種定義。結構論認為出現人口紅利現象是由于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而使勞動力參與到經濟建設中的經濟增長效應;期限輪則認為能增加勞動力和儲蓄,帶動投資、人力資源提升,增加就業機會并在人口結構穩定時期促進經濟增長的現象就是人口紅利;因素論則認為在勞動人口比重較大的情況下,人口生產性和社會儲值就可能變強或變高,這種有利于經濟增長的人口因素就可以稱為人口紅利。
2.人口紅利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上述對人口紅利的解釋和論述,可以知道人口紅利對于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而現在對人口紅利的研究還處于人口視窗期階段,但學者對人口紅利的研究還是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就現在人口現狀來看,少兒人口比重處于下降趨勢,勞動人口比重處于上升時期,這種明顯的人口結構特征,對經濟增長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對于人口紅利起始時間的研究,則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人口視窗期截止到2030年就會結束,經過四十多年發展,2010年后人口老齡化比重會逐步上升而使經濟負擔加重,到2030年前后這種經濟負擔就可能和最初人口視窗時期相似。另外一些人則表示1982~2000年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貢獻較大,而從2000年之后社會逐步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人口紅利對經濟的作用也隨之降低,到2015年左右,人口紅利可能出現負增長且老齡化比例迅速上升。這種情況下,不僅不會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反而會增加經濟負擔甚至出現人口負債現象。此外,一些人對人口紅利引發的一系列的問題也有爭議。一部分人認為勞動人口老齡化比例的上升可能會使撫養負擔加重。而這種認識相對片面,勞動年齡階段的人口也不一定都參與社會生產,加之被撫養的老人或少兒的消費需求也不同,單純以被撫養人口多少對人口紅利進行衡量缺乏科學性。在此基礎上另一部分人提出以不同被撫養對象消費標準、社會撫養比和產業勞動生產率作為標準,來衡量人口紅利則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因此,要想使人口紅利更好的發揮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作用,還需要對人口紅利進行進一步研究。
二、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之間的聯系
(一) 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上述內容雖然對人口紅利進行了不同定義,但是并沒有得出明確的人口紅利結論,相關內容也仍處于研究階段。而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經過人口轉型的國家會出現人口紅利。人口紅利最早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的,然而當時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并不是很明顯,也就使得人口紅利和經濟增長沒有太多的關聯。亞洲人口紅利的出現和不斷的發展,使得人口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逐步顯現出來。從這時起人們開始關注人口紅利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長期的研究過程中一些專家學者對人口紅利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心存疑惑:在勞動力豐富的時候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勞動力資源很可能會隨之減少,人口紅利是否還會對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對于這疑問可以從人口紅利對生產影響、消費儲蓄影響兩方面進行分析。
1.人口紅利對生產領域的影響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人口紅利對生產領域的影響實質上就是勞動力資源的供給程度。就我國現在勞動力資源現在來看正處于最豐富時期,而隨著老齡化人口的增多,截止2015年左右,勞動力資源可能迅速減少,勞動力不足的時代即將到來,人們對人口紅利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有疑問也實屬正常。但是我們卻忽視一個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比例占總人口比例相對較大,未來仍可能會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資源涌入城鎮充實勞動力資源。況且我國現在正在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每一年都會有一大批勞動年齡人口參與其中。因此,未來二十年以上的時間內是不會出現勞動力資源減弱或枯竭現象,仍會有一部分勞動力資源投入到城市建設中來,并持續推動經濟高速增長。
2.人口紅利對消費和儲蓄的影響
從消費和儲蓄角度來說,人口老齡化的增長和勞動力人口的減少,在一定時間內并不一定會較少消費和儲蓄值,相反可能會使儲蓄值上升。老齡化初級階段很多老人仍會有儲蓄傾向,從這種狀況來看,人口紅利看似結束實質并非真正的結束,很可能持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從目前現狀來看擔心人口紅利不能促進經濟增長是片面的,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有紅利也必然會有債務,老齡化人口持續增多,可能會使勞動力負擔和成本加重,加之勞動力人口的減少,生產性人口比例會下降甚至影響生產率削弱競爭力,從而影響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完善全民社會保證和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更具活力。
(二)人口紅利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人口紅利不僅與經濟增長有一定聯系,與產業結構也有一定聯系,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從其優化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中,可以看出產業結構科學合理與否,對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具有標志性作用。而人口紅利又是產業生產經營中必不可少的資源,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需要大量勞動力資源,提高產業效率來促進企業經濟增長和國家經濟增長。就近幾年實際狀況來看勞動力資源和產業結構之間有明顯的不協調現象。
在對人口紅利和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分析前,有必要對大的經濟背景進行分析。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國際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為增強經濟競爭力,不斷的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這就使得勞動密集型產業減少,知識密集型產業增多。再加上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不能為更多的勞動力資源提供崗位,而我國現在正處于人口紅利期。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妥善解決好這些富余人口就業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提出,給予產業結構調整以靈感,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可以將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移至城鎮,如農產品加工企業移到農村,不僅能就近獲取資源,也能為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因此,在協調人口紅利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就是協調人口遷移和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有一定聯系的。產業結構調整是受大經濟環境影響而進行的,經濟增長也是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而實現的,產業發展離不開勞動力資源的勞動,人口紅利又與經濟增長有一定聯系。人口紅利方面的研究目前仍不成熟,為了更好的發揮人口紅利作用,還需要對人口紅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丁煥峰,寧穎斌. 要素流動與生產率增長研究――對廣東省“空間結構紅利假說”的實證分析[J]. 經濟地理. 2011(09).
[2] 車士義,郭琳. 結構轉變、制度變遷下的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J]. 人口研究. 2011(02).
[3] 蔡. 未來的人口紅利――中國經濟增長源泉的開拓[J]. 中國人口科學. 2009(01).
30多年來,多位海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當代改革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青木昌彥就是其中一位。他參與了中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仍然密切關注著中國改革的進程。
作為比較制度理論的大家,青木昌彥對中國經濟學家有深刻的影響。他在公司治理理論方面也貢獻卓越,全球所熟知的“內部人控制”概念就是由他發明的。近日,青木昌彥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期間,接受了《財經》記者近兩個小時的專訪。76歲的老人侃侃而談,思維縝密。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轉折期:一方面經濟增速不斷下降,持續多年的高增長成為過去;另一方面中國試圖通過新一輪市場化改革,使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獲得一個穩定的基礎。由于國內外的不確定因素很多,人們對于經濟改革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在青木昌彥看來,“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完成增長階段的轉型,中國能夠避免經濟硬著陸。”
青木昌彥用國際經濟學界的新理論――“統一增長理論”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指出中國經濟正在從一個經濟增長階段向另一個經濟增長階段轉型。“我不同意靠刺激政策來拉升經濟增長速度,因為它是不可持續的。”他說。
青木昌彥提醒道:“中國不可能再維持像以前那樣的高速增長了。中國正在進入新階段,中國應該直面新挑戰。”
“我更傾向于‘新階段’這一術語”
《財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連年下滑,引起許多人士的焦慮。2008年為了應對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中國政府進行海量投資,成功拉升了經濟增長速度。現在一些中國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需要再次使用這種刺激辦法。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為什么?
青木昌彥:我不同意靠刺激政策拉升經濟增長速度,因為它是不可持續的。要看到,中國經濟正在轉向一個完全不同的新階段,經濟增速不可避免地會放緩,我認為可能至少下降2%。
《財經》:你所說的“完全不同的新階段”,就是“新常態”吧?
青木昌彥:中國學者和政府都在談論“新常態”,但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更傾向于“新階段”這一術語,因為中國正在從一個經濟增長階段向另一個經濟增長階段轉型。在討論中國經濟問題時,許多人仍然習慣于用所謂的“三駕馬車”理論框架來分析。其實,中國經濟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是“三駕馬車”理論框架能夠解釋的。在我看來,特別適用的一個分析框架是“統一增長理論”。根據“統一增長理論”,經濟增長會從一個階段進入到另一個階段。一個經濟體的現代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從農業為主的增長階段,發展到以現代制造業、服務業為主的增長階段,再過渡到基于人力資本的增長階段。
《財經》:那么,從統一增長理論來看,影響經濟增長的變量是什么?
青木昌彥:影響經濟增長的,不是人們經常說的“三駕馬車”,而是五個重要變量。首先是勞動力從低生產率行業流動到高生產率行業,特別是從傳統農業經濟過渡到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由于勞動生產率提高,直接提升了經濟增長速度,我們可稱之為“庫茲涅茨過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通過研究經濟發展歷史發現,一個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數量的增長和經濟發展速度呈反比。你看戰后東亞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從50年代到70年代,韓國從7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從80年代一直到現在,都是大量就業人口從農業進入工業和服務業。不過,當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勞動人口的比例降到20%時,經濟增長速度就開始下降了。日本在70年代,韓國在80年代中期,都達到了20%的轉折點,經濟增長速度下降。
《財經》:中國是否達到了這個拐點呢?似乎很難確定,因為流動人口的大量存在,所以中國的農業就業人口數據很不統一。
青木昌彥:我研究了中國的一些數據,發現農業就業人口已經低于總勞動人口的20%。這意味著,中國的上一個經濟增長階段結束了,開始了另一個增長階段。影響經濟增長的第二個因素是“人口紅利”。日本在“二戰”以后,韓國在朝鮮戰爭以后,中國在“”之后,動蕩結束,這些國家相繼進入了人口生育的高峰。當高峰出生的人口成為勞動力的時候,就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二動力。當人口紅利減少的時候,經濟增長減速也就不可避免。
《財經》:研究表明,從2013年開始,中國勞動力供給開始絕對地減少,而勞動力新增需求依然穩定在每年1000萬以上,中國未來的就業問題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給不足。
青木昌彥:當人口紅利減少的時候,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就來自人均生產率。而人均生產率由兩個因素構成:一個是對機器、工廠等的資本投資,另外一個是對人力資本投資。
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是影響經濟增長的第三個、第四個因素。中國過去30多年有大量的資本投資,大量資金流入提高了工人生產率,中國資本回報率一度很高,但是近年來資本回報率大幅下降。如果人力資本沒有相應提高,會導致資本回報率進一步降低。
人力資本的增長對經濟增長有益,但也有成本,如教育、時間以及父母對孩子的照顧。人力資本越寶貴,成本越高,所以現在人們要孩子的數量少了。
《財經》:中國生育率長期偏低,這和長期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有直接關系。
青木昌彥:當人力資本重要性增加,女性的生育率就會下降。這是統一增長理論強調的一個普遍規律。即使現在開放計劃生育政策,我預測中國人口也不會有太大的增長。
勞動人口在整個人口中的比例是影響經濟增長的第五大因素。過去十年中國的實際勞動參與率在降低。一方面勞動人口減少,另一方面由于醫療、營養水平等提高,人民的平均壽命不斷提高,老齡化社會給經濟增長帶來非常大的挑戰。
《財經》:中國已經“未富先老”,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研究表明,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
青木昌彥: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孩子數量的減少,勞動人口在整個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任何經濟體遲早都會面臨老齡化社會的嚴峻挑戰。由于獨特的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加速到來,給中國帶來的挑戰似乎更為嚴峻。
總之,按照“統一增長理論”,影響經濟增長的五個因素,中國已經發了巨大變化,因此中國經濟正在經歷重要轉折期。中國經濟不是進入“新常態”,而是進入一個“新階段”。“新常態”并不包含變化的因素,特別是數量的變化。
“中國能夠避免經濟硬著陸”
《財經》:“新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會下滑。日本經歷了“失去的十年”,人們擔心中國也存在類似的風險。自2012年以來,安倍政府推出“安倍經濟學”,實施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效果如何,你怎么評價“安倍經濟學”?
青木昌彥:我認為,“失去的十年”實際上更多是心理層面的。考慮到老齡化和日本經濟發展的新階段,GDP增長放緩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因素是“失去的十年”的重要因素,因為人們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對于過去的輝煌和高速增長的消失感到失落。
安倍經濟學也許不是非常有效的經濟政策,但它在某種程度上成功地解決了人們的心理問題,人們會說“情況也許沒那么糟”。人們的心理也很重要。
《財經》:現在世界經濟正在復蘇,有些中國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出口會逐漸好轉,如果政府繼續進行海量投資,還能夠維持經濟高速增長10年或者20年,你怎么評論這種觀點?
青木昌彥:中國不可能再維持像以前那樣的高速增長了。中國正在進入新階段,中國應該直面新挑戰,而不是維持現狀,回避挑戰。那些發達經濟體,如美國、日本、西歐各國,都在致力于應對一些巨大挑戰,比如財政預算、社保體系、人口老齡化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也是中國不得不面對的。
《財經》:在你看來,為了順利轉入經濟增長新階段,中國應該做什么?
青木昌彥:為了完成經濟階段的轉型,中國應增強教育。教育對人力資本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將來隨著孩子越來越少,必須要加強人口的質量,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實現從數量增長到質量增長的轉換。此外,要增加社會投資,比如說城鎮化過程中要提高交通、自然環境、垃圾處理等這樣的一些社會基礎設施投資,使城市更適合人們來居住,更利于吸引人才流入。
《財經》:中國確實要轉向人力投資,但中國經濟正處于下降過程,而人力投資代價大、時間長,人們擔心的是,在階段轉變的過程中,經濟會不會突然出現崩潰式下降?尤其中國現在地方政府債務龐大,當人力資本還沒發揮作用的時候,會不會從“斷崖”上摔下去?
青木昌彥:我相信,中國政府完全有能力完成增長階段的轉型,中國能夠避免經濟硬著陸。
新階段的最大特點,就是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人力資本投資的領域,首先應該是學校教育,包括職業教育也非常重要,它有利于中國的產業升級,政府應該加大投資。我注意到,中國學校的招生數量在增長了,盡管它在短期減少了勞動者數量,但是長期來看,隨著人力資本的積累,未來的生產率會提高,這樣才能實現“第二次人口轉型”。
另外,現在很多40多歲的農民工回到戶口所在地,原因是他們對于未來缺乏安全感和對孩子教育的考慮,這會造成人力資本的流失。從某種角度說,這是“逆庫茲涅茨過程”,因為他們從生產率較高的崗位又回到鄉下。盡管這可能平衡一下城市和農村的生產率水平,但是無論如何,應該取消戶口制度等限制人口流動的措施,提高農民工待遇,妥善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等問題。總之,要拆除壁壘,讓農民工不用擔心未來或者孩子教育等問題,允許勞動力自由流動,這將有助于增加勞動力供給。
《財經》:中國在2012年達到了勞動力的高峰,日本早在90年達到了勞動力數量的峰值。據我所知,日本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上世紀70年代設計的,它是如何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呢?
青木昌彥:如何用過去的社保體系來應對一個老齡化的社會?日本現在站在挑戰的最前沿。日本已經有很大的制度變革。20年前日本人的退休年齡是60歲,現在有很多公司延長退休年齡,或者給老人提供第二次工作機會。所以,日本現在有10%的就業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而美國是5%,歐洲僅有1.02%。
我提出,為了提高勞動參與率在整個人口中的比例,日本應該推遲退休年齡,提倡男女就業機會平等,提高女性在高生產率崗位上的參與度。日本還有一個選擇,就是要開放移民,吸引有更高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本,辦法之一是日本的大學吸引外國留學生,特別是亞洲留學生。所以,將來日本和中國有可能爭奪人力資本階段,我們稱其為“第二庫茲涅茨過程”或“全球化的庫茲涅茨過程”。
《財經》:中國老齡化人口的勞動技能不高,所以老齡人口勞動參與率的提高不一定會提高經濟增長。
青木昌彥:但是我認為,隨著退休人口越來越多,他們的勞動技能越來越高。中國退休年齡提高是一種趨勢。
《財經》:法國經濟學家皮克迪在新書《21世紀資本論》里提出,如果退休率的增長超過了經濟增長,那么收入差距將會增大。
青木昌彥:這個觀點也得到了經濟數據的支持,但這些數據只研究了最富有的1%人口。皮克迪的理論區分了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但如果勞動者能夠通過政府或雇主投資養老或社保基金,他們就能從將來的資本回報中受益。這種情況下,不應該區分資本家和勞動者。
為了防止出現不斷加大的收入差距,中國應該是對養老退休體系進行改革,覆蓋所有的人口。 “讓制度與社會現實進行互動”
《財經》:經濟增長階段的變化是世界經濟體發展過程中的共同現象,政府政策應該作出相應的改變,但是中國作為轉型經濟體,和這些國家還是有一些明顯不同。
青木昌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中國經濟增長正在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新階段,這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規律。但是出于各種歷史原因,各個經濟體轉型的時間、長度都不一樣,也有可能是一個階段和另一個階段相重合,這就需要制度的介入,讓制度與社會現實進行互動。
對于統一增長理論而言,除了經濟變量和人口變量這兩個因素之外,還有制度變量,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才可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財經》:中國轉型需要制度建設,你一直研究比較制度,從制度角度看,你對中國現在進行的改革如何評價?
青木昌彥: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中國是“一個國家,兩種經濟”,農村和城市二元經濟結構。只有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中國才能進入到經濟增長的新階段。所以,戶口制度要取消,因為它只會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另外,社會保障制度要覆蓋所有人口,而不是區分農村和城市戶口。
《財經》中國除了城鄉二元經濟之外,還有一個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的二元存在。
青木昌彥:中國的國有經濟早在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也就是在的時代就開始發展,主要是把農村的農業產出剩余轉移到工業領域,而沒有經歷人口流動的“庫茲涅茨過程”。沒有人口流動,所有的農業剩余被投入工業中去。
中國應該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可以把國有資本變為社保基金,更多地回饋全體人民。其實,這是90年代國企改革時就應該進行的。現在看來,國企改革的難度很大。
《財經》:你對中國經濟問題了解非常深刻,多年來一直追蹤研究中國改革的進程。2013年底中國制定了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一年以來,你對中國改革的進展有何觀感?
青木昌彥:中國盡管推出了改革方案,但是我還沒有看到巨大的變化。因為中國正在進行的是全方位的改革,需要時間,而且改革要克服許多挑戰。例如,戶口制度的改革就涉及政治、社會等方面的重要改革。
在這兩周時間里,我探訪了印度、泰國、韓國和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和他們負責制定政策的人士、銀行家、公司董事、投資家、學者等進行了深入的交談。
但是,這一次走訪讓我有了很不一樣的感覺,人們并不像以前那樣充滿樂觀的情緒,包括我自己在內。
幾年前,有一種很廣泛的看法,認為發達國家已從王座上滑落——亞洲不僅在全球范圍的經濟危機中風景獨好,其制度甚至也比發達國家優越。不過,現在看來,這種自負已不復存在。
新興市場的不安
阿拉伯之春產生的震動波不僅使其行徑公之于眾,還給未來增加了不少不確定性。
在新興市場,雖然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但它們的穩定性看起來都要比人們此前所預料的脆弱。在中國,人們對于政府高層的變化總會有諸多想法。而在印度,總理辛格的表現則讓人失望之極。
現在,財政危機到達緊要關頭。印度與中國的精英和民眾們,曾把它視為美國、歐洲和日本的主要問題。不過現在,同樣是這些人,也開始擔心他們的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
積極地來看,從突尼斯到緬甸的混亂局勢給民眾帶來了希望,人民感受到。而緬甸的突然改變,讓東南亞和東盟這兩個上規模的重要經濟圈,重新獲得了能量。
在十年前,誰會想到美國會失去牢不可破的AAA信貸評級?而最近,誰都不會懷疑中國很難繼續成為制造業的領跑者。
工資在上漲,人民幣在升值,勞動力過剩已經不復存在,人口老齡化迅速。而其他新興市場也正趕上中國的基建速度。孟加拉、越南、菲律賓以及泰國(也許還有將來的緬甸)更加頻繁地被提到,跨國制造商更多地選擇在這些地方設立新基地。即使是美國,現在也正吸引制造業回流。中國和印度的制造業放緩,正在成為不爭的事實。
美國的“教訓”
過去五年里,人們已普遍認為,美國已經在全球競爭中敗下陣來。而我在著作《The Emerging Markets Century》(《新興市場的世紀》)中,也敘述了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是如何改變世界競爭格局的。還有一些新興的跨國公司(例如韓國的三星,以及巴西航空工業公司),是如何成為世界級企業的。
書中的觀點在現在看來也經得起推敲:新興市場至少在將來十年內還會持續興旺。然而,有趣的是,發達國家“創造性、競爭性的回應”,卻比我預料的要快。事實上,美國也許做得比我們想象中要好,而中國及其它崛起中的國家可能并沒有我們認為的如此出色。
我們都假定,發達國家已失去動力,失去了在競爭中“獲勝的意志”,把制造業拱手相讓。中國和印度則激發了私營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并利用廉價的勞動力,加大基礎建設投資,為制造業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保障。許多商品本已非常廉價,但中國和其他國家可以讓它們的價格進一步降低,這幾乎成了它們的專利。美國的顧客已經感覺到,中國的商品成功占領了沃爾瑪。
另外,美國的基礎建設已經遠遠落后,公路、鐵路、橋梁、管道、機場、通訊技術等,已不能適應21世紀的需要。圍繞著預算和債務危機的政治對抗讓“削減開支”成為了當務之急,而更新我們的基礎設施,從而保持出口和制造業的競爭力,則被放在次要的地位。
美國的傳統智慧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iPhone很簡潔,不過是中國制造的(Made In China)。與此同時,印度的塔塔收購了美洲虎、路虎。中國的吉利收購了沃爾沃,而聯想則收購了IBM的電腦業務。在臺灣,HTC由原本的默默無聞,變成了知名和備受尊重的企業。
把這些總括起來,似乎有一個無法阻擋的趨勢:美國既在綠色產業上錯失了成為領導者的機會,也把大規模生產和技術革新方面的機會分別拱手讓給中國和歐洲。
五因素重塑競爭格局
不過正如我這次旅途中所看到的,事情正在發生變化。現在,我相信美國人是多慮了。目前的一些跡象表明,美國開始重獲制造業的競爭力,而中國的優勢卻在逐步喪失,特別是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
“頁巖氣產量變化”、“低成本優勢衰減”、“人口老齡化壓力加大”、“智能手機革命”、“聰明人的競爭精神”,這五個改變市場游戲規則的因素無異于一場寧靜的革命,它們將會在未來十年帶來巨大的沖擊,并完全改變世界的競爭格局。
頁巖氣產量之變
由于發現了大量的天然氣,美國的能源成本正出現回落。
盡管對能源的巨大需求,讓天然氣價格出現上漲,但熱量與一桶石油相當的天然氣價格也只是上漲了一點點。與此相比,中國和日本現在不得不以較高的價格進口天然氣。
非常便宜的天然氣價格,讓美國成為那些能源需求量大的企業投資的好去處。比如,智利企業Methanex最近把它的石油化工產品線由智利搬到美國得克薩斯州。
未來十年,天然氣將是提高美國制造業競爭力的一個“游戲改變者”,天然氣或將取代石油成為能源之王。
低成本優勢衰減
中國已經不再是制造業的天堂。過去五年,中國和印度的工資水平都上漲了15~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美國的工資水平保持平穩,與人民幣的相對貶值,讓美國在貿易上處于有利地位。
雖然兩國的工資水平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但這個差距的縮小已經能造成巨大的沖擊。通用電氣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聲稱,時薪15美元的美國工人能夠與時薪3美元的中國工人競爭。
我遇到的幾個在中國建廠的制造商也透露出這樣的信息:中國現在缺少的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技術人才。孟加拉、越南現在成為了比中國成本更低的制造業中心。甚至連泰國、菲律賓和墨西哥的工資水平也正變得具有競爭力。
不過,與其他地區的工人相比,美國工人的生產率更高。比如韓國的現代公司在韓國、美國、中國等地皆有設廠,每小時的單位產出,最高的是位于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工廠。還有一個例子,來自印度的世界級汽車輪軸生產商Bharat Forge發現,中國工人的生產率只有其他工人的40%。
當然,中國的絕大部分競爭優勢不僅僅來自勞動力成本,還有生產規模、基礎設施、國內市場等優勢。這些優勢并不會因此消失,但是也會備受考驗。
人口老齡化壓力加大
人口老齡化已不僅僅是個只在理論層面探討的問題了,特別是對于中國而言,這一問題已迫在眉睫。
1987年,中國一共有2600萬嬰兒出生,到了今天,每年只有1500萬。
現在,用工緊缺的情況越來越突出,空余的崗位和勞動力之比為1.08。每一年新增的勞動人口也從1000萬下降到只有300萬。最遲于2018年,勞動人口將會出現下降。
20年內,60歲以上的退休老人將翻一番,達到3.6億,已經有家庭在擔心他們的三口之家要贍養四位老人。
隨之而來的還有儲蓄率的下滑,短期債務上升。有經濟學家認為,即使中國經濟沒有崩潰,在老齡化的重負下,之后的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也很難超過6-7個全百分點。
智能手機革命
移動電話席卷全世界人民的速度是讓人震驚的,不僅是在富人和精英群中。不過這要感謝中國山寨機的競爭,隨著普通手機的價格下降到可以“令人接受”的水平,智能手機同樣面臨降價“威脅”。
五年以內,數十億人將被智能手機俘虜——發郵件、上網、拍攝視頻、視像通話、使用數不勝數的應用程序以及游戲。平板電腦將會為許多人帶來高質量的教育,網上授課、交互式演示將會變得如今天的谷歌那樣普通。
不過,中國在這個方面再度落后了。3G時代,中國就因為疲于向世界推銷中國自主研發的3G制式而落后于人,而且,中國在2014年之前都不會頒發4G牌照。
不僅如此,在傳統網吧逐漸被上百萬覆蓋WI-FI網絡的熱點取代后,中國到現在才加大對家用無線網絡的投資。作為蘋果的主打產品,iPhone依然在中國和其他國家成為身份的象征,盡管面臨山寨侵襲。
聰明人的競爭精神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似乎已把制造業讓給新興市場,轉而把目光放在創新、設計、金融以及高附加值的產業上。現在很多人認為這是個失敗的策略。英特爾的安迪?格羅夫說,美國每創造一個制造業職位,就要有十個職位被外包到新興市場。我們要明白,“勞力者”永遠比“勞心者”要多。
雖然研究與開發部門已經遍布全球,但很多關鍵的新技術發明還是掌握在美國、歐洲和日本手上。確實,處于領導地位的企業需要為應對國外龐大的市場競爭作出調整。他們正在變得更加靈巧,并且正收復失地。
比如,蘋果、谷歌、亞馬遜、臉譜(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這些都是創意品牌的范例,十幾年前,它們根本不存在,但是如今,這些發明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的用戶已遍布全球,并且還在不斷增長。
不僅是大公司,美國的許多小公司也已經認識到,在新興市場,就要利用好技術上的專長,走高產值、高精密的自動化制造業道路。
一些人對此甚是妒忌,他們認為制造業的利潤有九成被“蘋果”拿走了,只有一成留在了中國。但是他們不懂,智能手機的關鍵部門是多么專業化。目前,只有極少數公司有能力生產智能手機中最昂貴的芯片,也只有極少數制造商能生產智能手機的觸摸屏。所以,中國在這方面走在后頭并不奇怪。
不同以往的時代
我們不能再盲目地依賴龐大的新興市場以維系未來的經濟增長。中國維持了長達十年的超過10%的經濟增長速度,印度的經濟增長也曾一度達到8-10%,十年內,增長率可能會放緩至6-7%。這個事實會讓其他國家不得不進行調整(當然他們自身也有問題,經濟增速還沒有中印的一半)。有些人把中國和印度的快速增長視為理所當然。對于這些人而言,這是一個痛苦的覺悟過程。
還是有理由對未來保持樂觀,不過,這對于亞洲來說會是不一樣的時代。